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学习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教学具有师生时空分离、教与学过程分离的特征,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诸多角色与任务。但是,目前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重视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创设,而内容的表现又多以静态文字为主导现象。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教学的交互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原因在于:网络课程中的教学交互在网络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网络环境中影响和制约交互的因素又错综复杂。主观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人们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认识不足;二是在网络课程中实施合理的交互设计不够。因此,要改善网络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效果,就需要对网络课程中的教学交互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交互进行合理的设计。

2 网络课程交互的涵义及类型

网络课程的交互,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主动完成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与学习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这里的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问的人际交往)。

传统课程学习中的交互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习者以及在学习者之间开展的面对面交流。因而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而网络化学习则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限制,它不仅包含了“人一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也包含着“人一人”之间的网络通讯与沟通。

从交互的主体来看,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指导教师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的自我交互等类型。这些交互形式不仅有利于个别化学习,而且特别适合开展网络化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讨论学习等。

网络学习中的交互也可以分为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两种方式。同步交互属于实时交互方式,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种异地同时交流的形式。如常用的聊天室、fCO等都属于同步交互的范畴。异步交互则属于非实时的交互方式,它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时间和空间的虚拟特性,打破了交流的时空限制。我们常用的BBS、新闻组等都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交互。

3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应该做到界面简洁友好、结构合理、操作使用灵活、逻辑层次清晰、资源链接丰富,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由进出或转向其它内容的学习。

3.1 创设灵活多样的互动环境

学习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有效交互中进行的,优质的网络课程应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互动学习环境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必须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认知主体的作用。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资源方便的交互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远程学习中师生时空分离,因此网络课程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也就是应设计交互性的讨论交流系统。

网络学习不仅要综合运用BBS、E-mail、在线测试、实时讨论、聊天室、常见问题解答库FAQ交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交互控制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学习引导(如在BBS设置与课程内容匹配的专题讨论区、设定讨论主持人等),以便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和讨论学习。学习者在完成知识意义的初步建构之后,既可以登录BBS论坛发表意见;也可以用E-mail进行非实时的交流;还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结果的及时反馈来检验学习情况。对网络课程教师来说,最好建立一个专用教师信箱,以方便与学习者交流;及时通过公告栏信息、开展讨论和答疑:也可以通过电子学习档案记录并动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状态。

3.2 构建友好的交互界面

交互界面的友好与否直接影响交互学习的效果。良好的交互界面首先要简单明了、风格一致,便于学习者熟悉功能,使用方便。所谓风格一致主要是从网络课程的整体上考虑的,指网络课程各部分的交互操作都要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风格,也就是交互操作方式上的一致性。如果使用某个图标作为退出按钮,那么在其它场合这个图标也应代表相同的含义。另外,背景页面的设计、色彩的运用以及结构布局和逻辑等也应保持统一的格式,以便于使用者熟悉操作。良好的交互界面还应该为学习音提供灵活多样的交互实现形式,如常用的热字、热区、超文本链接、热物体、时间限制、事件响应、菜单等。

3.3 设计合理的导航系统

合理利用导航系统是实现高效交互的一个必要手段。网络课程中大量的超媒体链接和基于库的信息组织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自主控制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信息资源组织的非线性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各页面间自由跳转,但在沿节点学习的过程中却容易造成“信息迷航”现象,从而影响了交互学习的效果。成功的网络课程应该也必须具有方便良好的导航系统和灵活多样的导航策略,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路径,帮助学习者高效有序地学习,避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

模块导航、导航图导航、路径导航等都属于比较常用的信息导航方式。模块导航是通过一些功能性的短语作为标志的超级链接,这些短语(通常称之为导航条)~般是按逻辑顺序放到屏幕上方或下方;点击任意短语都能进入相应的链接模块中进行学习。导航条通常应用于网络课程的各个页面之中,以便于实现模块之间的跳转链接。学习者在每个模块中学习时都可以方便地进入其它模块。如“教学内容”、“讨论社区”、“在线答疑”、“课堂练习”等功能模块之间使用这种导航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教学内容”时遇到问题,就可以直接到“讨论社区”模块中参加讨论或求助,也可以到“在线答疑”模块中直接查询。这样一来,交互就显得十分方便。导航图导航是一种实用的全局导航策略,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整体的超媒体结构的网络图。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刻浏览导航图,以确定自己当前所在的位置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这样,不管学习者位于哪个节点上,都可以通过导航图方便地确定自己的位置并进入任意节点继续学习。

另外,书签引导、浏览引导、演示导航、帮助导航等也是比较常用的导航策略。在使用导航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模块导航为主,多种导航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学习者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学习资源交互,使交互的方式更人性化。

3.4 及时反馈与互动反应

反馈不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远程教育中互动的重要表现。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坚持性,并能不断增强求知欲。这对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能随时知道自己做的正确与否,或者能得到相应的提示、鼓励甚至是小小的批评,他都会饶有兴趣地做下去。相反,如果学习者在长时间内都得不到任何的信息反馈,那他将很难维持学习兴趣。

学习反馈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系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适当给予学习者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包括学习者目前正在做什么、处于什么位置或者一些适当的提示信息等:另一方面,是网络课程的各学习模块中要有及时的反馈系统,学习者能方便地在网络课程中进行自我练习、自我评价,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如指导性意见、学习建议和要求、适时的强化信息等;另外,学习反馈还应该包括指导教师和其它学习同伴的评价信息。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都是反馈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都是有效反馈信息的接收者。互动反应速度也会影响到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对象的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及课程内容等特征。例如,不同年龄的学习者交互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年龄小的学习者交互能力差一些,面向他们的网络课程设计交互性应相对简单,而且必须有明确的导航和方便的控制。随着智能Agent、智能检索、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43—04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得以迅速发展,教育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目前,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信息载体,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平台。由于其信息量大,给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笔者以高职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为例,针对网络课程中的交互策略进行探究。

1 网络课程交互概述

1.1 网络课程交互概念

交互是指在两个参与者之间连续交替作用与反馈的循环过程。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以及指导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交互是媒介传输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与关键方式,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要在有限时间内适应课程学习环境,而且要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网络课程必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1.2 网络课程交互基本形态

相比文字、影视、单机课件等媒体,网络课程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学习者与网络课程、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信息表现形式包括原始的形象表达、文字表达及图、声等多媒体结合的超文本表达,实现了在不同的时空里进行面对面的人机互动、人际互动,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精准化、完整化。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学习活动基本形态如图1所示。

2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原则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交互设计就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注重易学易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容错性,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只从媒体的特性出发,为发挥媒体的功能而设计。

2.2 整合性原则

在网络课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都不是孤立的,进行设计的时候应把它们整合起来,从多个角度支持学生的学习。

2.3 一致性原则

为了减少学生认识上的负担,避免引起思维上的混乱,对话框、按钮等对象做到清晰简单,标识清楚,界面对象加以归类分组或区块化,同类的界面在格式和功能上力求一致。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人际交互是指学习者和教师或专家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而人机交互则是指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学习者与教学软件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方式灵活多变,具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3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但是在进行网站设计与制作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网络检索、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交流、控制功能,满足审美需要,必须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包括人际交互与人机交互。

3.1 人际交互

人际交互主要包括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教师对学习者的个别指导能够对其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使他们在网络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网络课程中进行人际交互的工具很多,如E—mail、BBS论坛、聊天室、视频会议等。在本网络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电子邮件和BBS论坛等。

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是因特网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具有快捷、方便、可靠等特点。登录课程后,通过主页面上的电子邮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心得体会等进行交流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把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会尽快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帮助。

2)BBS论坛。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翻译为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信息或提出看法,其他人可以看到,也可以留言发表意见。在BBS论坛里,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参与讨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BBS论坛模块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3.2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方式主要完成人向计算机输入信息以及计算机向人输出信息的工作,使用的交互方式主要有问答式对话、菜单技术、命令语言、填表技术、查询语言、图形方式及直接操纵等。人机交互是网络学习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设计网络课程的人机交互要以人为本,新颖别致的交互界面可以让课程显得更加默契、完整,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1)登录管理。使用JavaScript做了一个表单验证,进行用户管理,不同类型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只有通过注册才有资格学习本课程的内容。用户按权限分为两类:教师和学生。整个系统结构按照两类用户可分为两个子系统——教师教学子系统、学生学习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基本功能包括上传或删除各种学习资源,添加、删除作业,批阅作业,在讨论区发贴等;学习子系统基本功能包括课程学习、作业上传、浏览优秀作品、在讨论区发帖等。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第3篇

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直接影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习活动领域相关项目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在网络课程设计开发方面的案例分析,以建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为研究目标。研究中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明确了在线学习活动的交互本质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案例,梳理了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若干因素,并就在线学习活动框架和设计策略进行了归纳,建构形成了在线学习活动框架和设计模型,以期对完善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指导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习活动;网络教学;设计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31―04

一、研究设计

遵循网络学习者学习特征和规律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是提高网络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组织和研究项目关注学习活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和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模型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能指导网络教学实践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多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在线学习活动的交互本质和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典型在线学习活动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了在线学习活动的构成因素,包括:任务、场景、辅导支持和评价;归纳出了三个影响活动设计的因素:学习者特征、设计者所持有的学习理论、在线学习环境,并搭建了在线学习活动框架;最后通过综合已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和对活动案例中典型策略的分析,归纳并阐述了若干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本研究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主要采取了个案分析、观察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二、前期研究

为构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本研究在前期研究中,已经提出了在线学习活动的本质、理论基础及其构成要素。具体如下:

(一)在线学习活动的本质及理论基础

本研究中,我们将在线学习活动定义为“基于网络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结果,利用网络与外部学习环境进行的交互总和”。[2]另外,本研究将活动理论及学习活动框架等作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在线学习活动的构成因素

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对网络课程学习活动中实际存在的若干活动样本的归纳总结,提炼出网络课程中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若干要素。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这些要素进行归类整理,提出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四个因素,如表1所示。[3]每一个构成因素,又包括特定的内容。

表 1 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四大因素

[因素\&内容\&描述\&实例\&任务\&任务目标\&指向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知识点、疑难点等\&任务类型\&完成任务的多种方法的归类\&同化任务、信息处理任务等\&任务序列\&多个任务间的逻辑关系\&渐进序列、选择序列\&场景\&场景序列\&指向同一目标的一系列场景\&比如LAMS中的场景设计\&角色\&既适用于学习者,也适用于教师\&比如独立的学习者、小组参与者、推荐者等\&资源\&简单或者复杂的学习物件\&比如一个网页、单一数据库、一个视频媒体流、交互式地图等\&工具\&促进应用\&比如搜索引擎、讨论板、电子表格软件、媒体播放器等\&辅导支持\&规则支持\&是基于学习活动系统层面所提出的学习者行为规范和针对性建议\&评价规则、交流规则、分组规则\&进度支持\&协助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学习路径记录\&人际交互\&实现远程学习者学习支持的重要手段\&异步讨论交流,同步视频会议\&评价\&评价类型\&选择哪种方式对预期成果进行判定的表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步骤\&评价实施过程中的流程\&通常依据任务序列设定评价步骤\&]

三、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在线学习活动典型案例的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方法,归纳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四大因素;然后搭建面向在线学习设计的基本框架,对设计模型提出简要的定性表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已归纳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构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本研究构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背景分析、任务设计、场景设计、辅导支持设计和评价设计,每一部分又包含相应的具体内容。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 1 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一)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进行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必要的准备阶段,包括课程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约束条件分析三个环节。课程内容分析是对计划开展的在线学习活动预期成果的分析,是明确任务目标、选择恰当任务类型等后续设计活动的依据;学习者分析和约束条件分析的成果,既是后续任务设计的基础,也是辅导支持设计和场景设计的必要依据。

1. 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是后续任务设计的基础,通过课程内容分析,将教学所需要实现的预期课程目标细化为各个活动目标,从而依靠活动目标的实现完成预期目标。学习活动设计者需要通过课程内容分析逐步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结构,并挖掘课程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者在智力发展、技能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分析尤其要注重发现课程与学习者的生活环境、经验的联系结构,以及课程知识与学习者的自学、探究的联系结构。

2. 学习者分析

在线学习者的经验背景、知识技能、兴趣专长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进行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所不能忽视的。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在于为后续任务设计和场景设计尤其是辅导支持设计奠定基础。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分析的结果,以任务类型的选取为着眼点,同时注重在场景中角色的设定以及辅导支持中人际交互的应用。

3. 约束条件分析

约束条件分析是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客观限定条件进行分析,是对预定学习结果能否实现的可行性分析。在线学习活动的约束条件分析,主要关注任务、场景、辅导支持和评价四大构成因素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需要强调的是,约束条件分析不仅要关注学习者完成任务所处的场景(包括角色、资源和技术工具等),也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进程中所需要的辅导支持。对辅导支持的约束性分析,是活动设计初始阶段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辅导支持,尤其是以各种形式进行的人际交互活动。但需注意,辅导支持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学习者因素、教学平台因素以及辅导教师自身因素等。可以通过分析规则支持、进度支持和人际交互支持三个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辅导支持的约束性分析。

(二)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作为与背景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设计环节,其分析成果将对后续的活动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任务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任务目标分析、任务类型选取和任务序列设计。任务目标分析强调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其表现形式。任务类型选取是对前一阶段任务目标分析成果的直接表现,即通过选择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任务类型来促进学习者达到预设的学习结果。任务序列设计是针对复杂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任务。如前所述,有两种类型的任务序列:依据任务难度而产生的难度渐进型和依据学习者特征而产生的特征选择型。在实际在线学习活动中,两种任务序列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学习活动中。

1. 任务目标分析

在线学习活动中的任务目标分析,相较于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析,更强调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其表现形式。在分析过程中,先要明确目标属于哪个领域,对于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言,还要明确属于哪个知识类型和操作类型,最后要阐明特定在线学习活动的预期学习结果。

2. 任务类型选取

任务类型的选取,需要考虑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约束条件,是对背景分析成果的综合应用。活动中的任务设计非常关键,其类型的选择决定着活动成效。一个良好的任务设计,既能建立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技能间的联系,也能在新知识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学习者预期活动成果。

3. 任务序列设计

在线学习活动往往需要通过特定的任务序列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是由于复杂活动常需通过多个任务渐进实现,因此任务序列是在线学习活动任务设计的重点。在具体活动中,任务序列往往表现为特定的流程。经过严密设计的任务序列有利于预期学习活动结果的实现。学习活动任务设计可以采用两种典型的序列方式:一是依据任务难度而产生的渐进型,二是依据学习者特征而产生的选择型。

(三)场景设计

场景设计是对学习活动所处环境的设计,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与任务类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呈现场景序列、拟定角色分配、设计资源和技术工具三方面内容是此阶段的重点。场景序列是一系列场景的组合,是任务序列的具体表现,学习者正是在具体的场景序列中针对规划设计的任务来实现预定学习结果。场景中的角色依据不同任务类型而设定,这里的角色不仅指学习者所要扮演的角色,还包括教师在学习活动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资源和技术工具同任务类型具有密切联系。

1. 呈现场景序列

场景序列是任务序列的延伸。场景序列的设计主要依据在任务设计阶段所生成的任务序列而进行。因此,合理的任务序列编排是场景序列设计的根本。对应两种类型的任务序列,场景序列也有两种表现:场景序列的顺序呈现和场景序列的选择呈现。两种方式的场景序列在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实践中,通常结合使用,即为实现预期活动成果,某些任务应用顺序呈现方式,而另一些任务则应用选择呈现方式。具体安排主要依据任务类型、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等综合设定。

2. 拟定角色分配

拟定角色分配是为学习者和教师设定在学习活动中的职能、权限以及相适应的资源和工具的设计环节。这一环节是实现所设定任务类型的必要阶段,以任务类型为角色设定的根本依据,强调参考学习者特征分析结果,尽可能设定适合不同特征学习者的角色。

3. 设计资源和技术工具

资源和技术工具是完成学习活动预期成果的必备要素。技术工具是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支持工具,它与任务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即不同类型的任务需要配合应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工具;同时随着任务难度的提高,往往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工具。在线学习活动中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活动开始时就由活动设计者提供的资源,比如阅读材料、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库,等等;另一类是随着活动的进行,由学习者自己或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交互所产生的资源,比如学习者作品集、学习者搜集的数据资料、讨论区中的交流等,这类资源既可以作为学习活动的评价依据,也可以作为开展后续学习活动的材料。

(四)辅导支持设计

辅导支持设计是在线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是在线学习活动不同于传统环境下学习活动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的规则、进度和人际交互设计,是辅导支持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规则设计强调制定一系列规范和针对性建议,并要求学习者遵守完成;进度设计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为主要目的,是建立在场景序列设计和学习者实际学习进度的基础上;人际交互作为学习支持实现的普遍方式,是辅导支持设计的主要内容。

1. 规则设计

在线学习活动的规则支持,是基于学习活动层面所提出的学习者行为规范和针对性建议,包括学习者参与活动的频率、形式,激励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方法,以及在线协作学习的分组规则、讨论交流规则,等等。传统教学设计关注整个教学的系统性,而学习活动设计则注重活动层面的系统性,因此面向活动的规则设计更多考虑这一微观层面的系统性。

2. 进度设计

进度设计是时间管理在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进度支持不等同于任务序列和场景序列,但是与两者有着密切联系。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中,进度支持可以具体表现为明确的学习进度规划、依据学习记录管理进度等。

3. 人际交互设计

人际交互是实现远程学习者学习支持的重要手段。在远程教学中,无论学术性支持还是非学术性支持,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人际交互实现。具体到每一个在线学习活动中,人际交互表现为不同形式。

(五)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是对学习者是否达到预定学习结果的判定方法的设计。学习结果评价能够对学习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其他构成因素,如任务设计、场景设计以及辅导支持设计,进行适当的修订完善。在线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评价类型设计和评价步骤设计。

1. 评价类型设计

评价类型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一个常用的评价类型是依据评价主体区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评价设计与设计者所选择的任务类型之间有密切联系,不同任务类型所产生的活动结果不同,因此所应用的评价类型也不同。可以通过任务类型的划分,来确定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应用的评价类型。

2. 评价步骤设计

在评价步骤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应步骤开展具体评价,通常和任务序列、场景序列的顺序相一致,以保证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尤其是对活动成果的判定对分析是否实现学习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四、后续研究建议

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伴随着人们对在线学习的涵义和规律特征的不断认识而发展。虽然本研究提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已经从构成因素到设计模型再到模型中设计策略的应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给予了模型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这一活动设计模型仍然需要经过大量的远程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这一完善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四个构成因素所包括的十二项具体内容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二是具体内容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教学论的活动设计分析视角,其与基于技术视角的活动设计研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建立在本研究提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基础上,遵循相应的学习设计规范进行在线学习活动教学平台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乔爱玲,王楠. 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相关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5):41-47.

[2] 王楠,乔爱玲. 在线学习活动本质及理论基础探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9,(01):36-40.

[3] 乔爱玲. 基于成效教学理论的教师在线学习活动探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9,(09):60-63.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活动理论;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6-73-03

Abstract: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earner'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ctivity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learning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Introducing the activity theory to digit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in digit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n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existing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carries o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digital environment; activity theory; learning activity; learning activity structure model

0 引言

数字化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迅速造就了传统课堂教育向网络数字化教育发展。数字化环境教学应运而生。

这里的“数字化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将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课程资源融为一体的远程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习个体与群体选择了数字化环境进行学习,如校园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公开课,甚至新兴走红的MOOC等,学习空间以分布式的方式置于一个超越了传统课堂边界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探索与设计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逐渐成为近年来数字化环境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如何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设计并实现数字化环境符合学习者行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进而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这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1]。

活动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者的学习看作是学习主体指向客体的活动,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 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主要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2]。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并强调从文化――历史和辨证的角度对实践中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进行解析[3]。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通过对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活动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代[4],将活动和活动系统作为活动理论中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并提出活动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活动系统中包括主体、客体和群体三个核心要素,以及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三个次要要素。主体是活动系统中的个体要素,是活动的执行者;客体是主体通过活动想要影响、改变或产生的东西;共同体是活动发生时活动主体所处的群体;工具将活动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规则是活动过程中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明确规定、规范、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隐性的社会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六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活动系统,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与生态系统一样,在人类活动系统中包括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交换子系统。

人类在活动中产生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活动,活动又进一步发展意识,如此循环。因此,活动理论体现了人类意识与活动的辩证统一。另外,活动理论强调工具的作用。工具决定着人与环境的交互形式,是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递的手段,反映了他人在早期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而发明或改进工具的经历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

2001年,恩格斯托姆在上述活动系统结构基础上,引入活动系统之间的交互,使得活动系统更加开放,如图2所示[4]。 某一特定活动情境中的客体(客体1) 可以从初始状态经活动系统建构为集体意义的客体(客体 2),甚至转换为多客体共享的客体(客体3)。

因而,客体活动的目标并非短期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第三代活动理论至此变得丰富和开放,恩格斯托姆进而提出活动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体系。

2 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活动结构模型

学习生态学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创造和维护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5]。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共同体以及数字化环境和虚拟学习工具构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六个基本要素,如图3所示。主体是学习者个体;客体是学习内容;共同体是基于课程、目标或任务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工具是学习活动的中介,指数字化平台、教学组织者的资源、学习工具、学习资料和中介符号,以供学习共同体学习、交流和解决问题;规则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协调形成的规则,在数字化环境下对应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职责和系统权限。劳动分工是学习活动或任务的分工,即学习分工。

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个体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生产者”,也可以作为设计者,利用数字化环境中提供的工具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并对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和评价,把初始状态的学习内容转化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新的学习资源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升华为新的学习内容,如图3中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发展的学习成果。一个学习者可以学习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习者学习,在某课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集体生产并发展的学习内容可以转化为多个学习共同体共享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客体)并非静止的,而是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着活动理论的意识与学习活动的辩证统一,并且强调了资源(工具)的重要作用。

2.1 主体――学习个体

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从事活动的个人或集体,在活动中处于中心、主动的角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活动包含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教学活动只存在惟一的主体――学习者。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属于教学活动的一种类型,学习者个体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及交互协作的体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帮助并指导学习者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组织并协调学习共同体中各角色的学习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客体――学习内容

客体是主体追求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客体激励着主体,进而驱动活动系统,使得活动系统以客体为导向。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学习内容则是客体。学习内容承载于视频、音频、文本、图片,教学组织者辅助支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发展出新的学习成果。

2.3 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即是活动系统参与人员的集合体。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不是封闭式的进行学习,而是往往以群体形式学习,与教学组织者沟通、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共同体不断影响主体,为主体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帮助。教学组织者扮演学习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作者角色,促进学习个体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反思,引导学习个体对知识意义建构。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个体都是在一个群体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实现自我的同一性。

2.4 工具――资源

工具即是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学习材料。工具是帮助共同体成员学习的手段,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认知和交互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资源”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下为达成学习目标,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利用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要素之和,包括数字化环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料、中介符号等。“资源”的这一界定则完全能和活动系统结构中的“工具”对应起来,既不存在“工具”一词直接引用带来的过窄问题,也不存在引入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资源”界定过宽的问题[6]。

2.5 规则――角色

规则是主体和共同体建立起来的规范和标准,主体和共同体的中介,用来协调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规则的建立和发展源于社会群体中各种角色的冲突和调解,是为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契约。角色就是在社会或某一群体中处于一定地位并按相应的行为模式行动的一类人。角色是规则的基本单位,任何一种角色都有相应的规则与之对应,代表了某一类社会群体、各种角色及其规范的总和,即构成社会的总体规则。数字化环境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体现在使用数字化平台的不同角色中,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数字化平台的操作权限和职责。教学组织者处于学习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角色,不同的学习个体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中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履行相应的权责。因此,结合数字化环境的特点对“规则”进行具体化,取“规则”的子概念“角色”对应“规则”。

2.6 劳动分工――学习分工

这是主体在其所处的共同体中,经过一定的劳动分工而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共同体通过劳动分工,落实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内容,履行相应权责,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在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中,劳动分工即为学习分工,由教学组织者或群体协商组织实施,用于规定学习主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的横向任务安排和纵向权力及地位分配,是共同体成员用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方式。

3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3.1 现有数字化环境教学分析

数字化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搬到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学习者、教学组织者、资源共享平台以及课程资源是数字化环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主要元素。

MOOC诞生之前,优质资源共享是数字化环境教学的主要目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而教学组织者在网络课程中担任课程资源的设计者,教学资源自之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教学组织者与学习者的交互较少,没有师生交流答疑的专用平台,没有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检测的手段;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了网络课程学习的单一性。

MOOC主要目的并不仅是优质资源共享,更多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服务。MOOC中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内容,还包括课堂测试、在线论坛、交互工具以及模拟实验等相互匹配的系统资源。教学视频不再是一个学时的教学录像,而是按照知识点设计的短片,并由这些短小精悍的“微课程”短片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MOOC学习中,学习者主动学习视频课程,并可向教师和学习伙伴提出问题,也可通过课程论坛与学习者进行交互;教师则对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提出反馈,这些措施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缺乏互动的不足。课程的资源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MOOC在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学习交互方式及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这也是MOOC课程能够获得教育领域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的主要原因,并为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思路。

3.2 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良好的交互、客观的评价是数字化环境学习活动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3.2.1 课程资源组织与生成

知识点微课程化和系统化是课程资源组织的重要手段,这也适合于当今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从学习专注时间的角度来看,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易为广大网络学习者所接受。教学组织者根据教学目标把某课程的知识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微知识点,有机地以微课程的形式组织起来,并设计与其对应的演示文稿、视频、测试等配套课程资源,同时提供良好的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建议。学习共同体围绕某一课程进行学习时,将在课程论坛、微博、微信、线下见面讨论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学组织者,并由组织者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并推送给学习者,如图4所示。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3.2.2 学习交互设计

学习交互设计得是否合理是数字化环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交互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与教学组织者的交互、学习者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互三种类型,如图5所示。良好的导航策略、学习指导和交互媒体等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线上讨论、线下讨论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交互。教学组织者通过在线答疑、学习过程监测等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协作会话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浏览学习任务、在线答疑和讨论等记录在日志当中的行为来展示学习者相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组织者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实时反馈和指导。

3.2.3 学习评价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是保证课程资源处于动态生成状态的重要因素[7]。良好的评价应该呈现出客观性、多元化、多维度等特征,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如图5中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在线测试。数字化环境下,由于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于日志文件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日志文件中需要记载学习者进入该课程点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在线提问的频率、参与讨论的时间与发言内容相关度、使用资源的类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学习成果创新指数及反馈次数、客观作业题和测试题的得分情况等反应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的变量,日志文件形成性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定期从日志文件中提取出与学习状态相关的变量,并将结果推送给教学组织者。

4 总结

数字化环境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效果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将活动理论引入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出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活动结构模型,并进行课程的组织与生成设计、学习交互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以期为数字化环境教学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清堂,叶杨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4:99-105

[2] 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任有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单迎杰.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医学教

育技术,2006.3:54-57

[4] Engestr?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1.14(1):133-156

[5]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

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I(3).

[6] 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

育杂志,2014.1.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第5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其对于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方式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其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在线教育,师生之间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且能够进行双向交互式和自主化的学习。但是,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视角下,在线教育交互仍旧需要进一步实现对数据以及服务方式的转变,以此开展更加良好的在线教育交互活动。

1 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概述

(1)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

大数据技术属于当前数据分析的前言技术,是指从多种类型的复杂数据当中快速地获取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采取全新的信息处理模式提供比较强大的决策力、发现力和洞察力,并且实现流程优化,继而获取海量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大数据技术具有种类多的特点,主要是指其格式比较多,包含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同时具有全新的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亦具有体积大和速度快的特点。体积大主要是指其存储比较大,增长比较快。一般互联网实施产生的数据量均比较大。速度快则主要是指数据的处理分析速度比较快。

(2)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

云计算主要是运用互联网当中庞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将待处理的程序自动分拆成为无数个比较小的子程序,将诸多子程序再转交给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通过搜寻、计算和分析,将最终的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2]。云计算技术在网络应用当中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其优势特点为:第一,虚拟化。云计算能够加案例比较基础的资源地,对多个虚拟机以及应用均能够进行部署,以此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可靠性较高。云计算存储数据一般会使用多副本容错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由此能够保证数据服务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第三,规模超大。云计算拥有庞大规模的硬件资源,能够为用户提供超级的计算能力。第四,按需服务。云计算具有较高资源能力,且能够将资源能力作为主要服务向外提供,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相应资源的购买,有效解决了资源获取成本。

2 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的在线教育交互性应用

(1)建设资源库云平台

对于高校而言,其开展在线教育交互活动的主要目的便在于为当前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提供相应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此,高校在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进行在线教育交互性应用时,首先必须要对不同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不同职业能力要求作出全面的分析,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作出搜寻、整理和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课程体系的具体制定,建立不同专业的,多样化的资源库云平台,以便为高校各个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所有资源库云平台均需要为高校教师提供综合资源,在搜寻、积累与整理后,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入库,实现校内以及跨校的教学资源共享。该种方式能够使得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均得到极大程度的梳理和利用,能够进一步改变传?y教学资源受限的问题。对资源库当中的数据资源进行处理,必须要在在线教育交互平台众建立一定的数据资源处理层(图1),应用其做好多样化的数据资源处理,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线教育凭借其较高的学习资源利用率、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科学的教学管理,当前已经被教育领域广泛应用[3]。但是,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推广,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同质化趋势。面对该种情况,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在线教育机构必须要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应用,尽量保证资源的丰富性和高质量。与此同时,在线教育机构亦要能够进行个性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该点即是指教师需要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亦要在其中融入有效的在线教育交互活动。其中,在线教育交互活动平台,基本上可以采用图2所述的形式。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当中,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进行及时把握,更加能够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持中,对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应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3)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

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是指将传统的纸质教材内容重新进行编排设计与交互设计,主要面向平板电脑(PC机和手机)进行全新的设计呈现[4]。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与普通电子书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其在平板电脑、PC机和手机等媒介呈现时主要借助3G、4G和WIFI网络,将数字出版、移动学习、云服务三大领域的前言科技进行了集合,支持高清图片、视频、音频、动画、3D、地理定位等多媒体学习内容,可以进行内容交互、网络社交、百科互动等学习。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的在线教育交互性当中,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化、可进度跟踪的学习体验。该种教材比较适合我国高校,尤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便于学生更好的应用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的在线教育交互性移动交互数字教材开发,亦便于对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利用,促使专业教更加完善。

(4)积极采用智能手机教学

当前,很多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因为学生上课玩手机比较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但是,美国却主张让手机服务于课堂,主要便是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展智能手机教学[5]。我国传统的教学信息化基本上按部就班进行,即便进行了交互却并没有有效的反馈。在实际的信息化运用当中亦存在各种限制与监管,并不具有互联网开放性思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当中亦不能够恰当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且学习进度具有较大差异。面对此情况,必须要积极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方式,利用智能手机,增添课堂教学趣味。例如,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互动灯通信软件以及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与生生互动,吸引学生具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