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创新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创业;服装专业;结合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没有紧跟时代的脚步,对创新创业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创业是高不可攀的,是遥不可及的。其实高职院校只要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相结合,挖掘其中专业特点的创业元素,通过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培养高职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促使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可以适当缓解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
1创新创业教育
1.1创新教育创新的原意包含3个方面:第一是指事物或观念的更新;第二是指新东西的创造;第三是指旧东西的改变。学术界对创新教育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一种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意识、人格、思维及创造能力为目的;广义是指一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活动。1.2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形成了创业能力和技能,最终促成了学生的创业行为。这种创业行为可以是指学生在新领域内开创式的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就业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模仿他人的商业项目自行创业的行为。1.3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高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促使学生认清自我和人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进创新精神和事业心,同时不断挖掘学生的相关潜力,达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以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的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及趋向多元化,促进高职学生最优化发展。
2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
目前要想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就需要充分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进行革新,抛弃过去人们将服装企业的创建理解为创业的片面想法。多元化是现代的创业特点,创业行为存在于在各种经营活动与组织中,不管是新企业的创办,还是旧企业的革新,都属于创业范畴。在目前的高职服装制版与工艺教学中,十分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主择业观与就业观,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培养。目前需要对这种落后传统的创业教育观念积极革新,将专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具体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统一考虑,在思想上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结合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贯穿到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既具备较高的服装制版设计、工艺水平,又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创业型技能人才。
3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的有机结合
3.1实现教育理念相结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正确的理念是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施行成长的土壤。国家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是为了造就最具创造性、最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作为高职院校,在实施有机结合过程中,牢记“育人”这个核心,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2建立课程体系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课程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从专业培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能够善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体系设计环节来实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建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课程体系。3.3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相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充分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没有建立或没有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致使全校上下没有形成一股合力。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规范、科学、系统的管理平台。3.4完善师资队伍相结合构建一支“理论精、实践强、层次高”的师资队伍,要求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多元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懂创新创业教育又懂专业教育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模式,尽快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层次教师队伍。3.5拓展实践基地相结合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愈来愈重视,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在各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但是由于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备、运行方式等还不成熟,没有很好地发挥基地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寻求和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一些延伸和探索,发挥服装专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打造专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结语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政府、社会的重视,随着高职服装专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结合本校实际采用相适应教育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模式都是知识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任丽红.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60-62.
[2]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学;创新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祥地。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1],倡导“学术尖顶”思想和“技术学者社区”思想,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促使斯坦福大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助学生成立惠普公司,创立斯坦福工业园,并且成就了硅谷。各国开始效仿之,开启了产学结合的范例,强劲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2]的目标,其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创业者掀起了“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3]。这些科技创新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而且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自1984年开始。相较于国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则比较晚。长期以来,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同时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一种集中表现。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显得极为重要。上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得到了巨大发展。21世纪初教育部启动了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发展阶段[4]。近年来,国务院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并号召要增加国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5]。这些举措使得近年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在我国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
(三)我国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质教育累计为我国培养了近百万人才,地质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善,地质教育正处于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尽管如此,在培养领军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展开,地学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的培养,也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6]。《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我国缺乏中长期地学人才需求预测,缺少对地学教育进行宏观战略的指导和规划[7]。顾明远[8]指出应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地学中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推动地学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代的科学技术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科技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二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9]。地学科技也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要用地学科技创新解决资源及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从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入手。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可采资源量下降,大宗矿产依赖进口程度逐渐加大,矿产资源缺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突显出它的必要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地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学生未能对地学产生兴趣,只为了达到学校毕业要求,获取学分;第二,仍旧处于“唯书本论”状态,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学会自己拓展;第三,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就教师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只为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第二,传授知识过于陈旧,未能与时代前沿接轨;第三,缺少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统计了2015年国内主要地学院校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表1),从表中可看出,2015年各大学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毕业生深造比率从20%-90%不等。从深造比率来看,侧面反映出地学专业学子“就业难”;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滑,2013年国内矿业领域“黄金期”结束,这些无疑为就业“雪上加霜”。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小部分学生选择创业,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但选择深造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部分学生是向着可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这一目标出发的,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获得含金量更高的文凭,为未来工作就业增加筹码;还有部分学生属于跟风行为。而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又很难成功。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最为注重毕业学生的内在素养是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外在条件是所学专业、学历、毕业院校。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地学专业学生在内在素养方面显得欠缺,这也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学实践教学创新
地学专业更注重素质高和能力强的专业人员[10]。实践能力培养应和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在学科基础的培养前提下,培养学生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认知性、继承性过渡到研究性、创新性。
(二)产学研三合一
产学研三合一是指,大力促进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目标要解决人才培养、科技和经济三者相结合的问题,进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促进教育全面进步以及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培养定向人才。同时,企业界通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实习岗位。让企事业单位参与课程设置与调节,并开设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特色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提高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科研活动和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开放地学相关实验室,营造积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培养高水平、研究型的地学精英,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地学创新创业人才。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新技术、新仪器逐渐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地球科学已从传统的定性研究发展到现今的定量研究。实践能力培养则应同步发展,注重定量研究方面的培养。信息化建设应在地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在地学教学工作中推进信息资源服务。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加大这方面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地学实践教学网站和虚拟实习系统,也就是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数字化综合网站[11]。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104-03
一、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
新媒体在由朦胧、隐约逐渐向清晰、明确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可以深挖的潜力和价值。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背景下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当代经济、教育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借助于全新的智能技术,我们可以用手机摄像头完成清晰度、分辨率很高的摄录,用手机信号进行飞快的传输,尤其是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文字、声音和图像的集成,可以进行逼真的虚拟操作。
(二)社会背景
我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各个层面,诸如生产方面、生活方面、学习方面,而在这些层面当中都缺少不了新媒体的存在。
(三)教育实践背景
新媒体在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焦点内容。由于新媒体的良好交互性、即时同步性和传播的广泛参与性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先进的媒介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采用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极大地缩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狭隘观念,使传播者和受众者都能够得到平等的交流。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产生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新媒体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复杂化。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高校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随时的、轻松的信息读取,而新媒体之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大学生而言,各种西方思想的渗透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进行渗透,极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不良的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其二,新媒体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己任,而在新媒体迅速冲击市场和社会领域的同时,大学生极易通过新媒体手段获取非主流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在思想开放的环境下表现出困惑、怀疑和矛盾的心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淡化,不能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其三,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其非线性传递的特征,使接受客体无法保证实现高校教育既定的目标,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的全新定位
伴随着媒体网络的迅猛前行,大学生的高校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全新的工具和平台,新媒体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它以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主要支撑点,以数字化、互动性和个性化为主要特征,成为了当代媒体的主流形态,为各行各业所把握和利用。
新媒体的概念定位体现为主要内涵和外在延伸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数字移动设备的多种信息技术融合与集成,包括信息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触摸屏技术等,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形态,它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相区别,被称为“第五媒体”,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为媒体和人的高度结合和统一,以高度集成为其实质与核心。
新媒体的外延与拓展也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形成了网络媒体、网络电视和手机媒体三大类型。网络媒体是以大学生为代表,采用即时通讯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电视在数字电视媒体的引领下,创造了“视听新时代”,利用新媒体数字信号,将原有的、被动的电视节目收看转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高清晰节目收视,并与银行系统实现了对接,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交流互动为一体,开创了新媒体数字电视新时代;手机媒体作为迅猛发展的手持式客户终端,已突破原有的通话和信息的功能,而成为了继电视、电脑之后的“第三屏”,它以方便快捷、互动突出的特点成为了独领的“第五媒体”,它对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平台,它不同于传统的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其海量的知识信息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技术,以其快捷、实效、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进行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将生涩、抽象的社会主义教育转化为立体的、动态的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全新平台上构筑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2.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对象,遵循人类思想形成的规律,在新媒体时代下,用动态、生动的新媒体形态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替代原有政治教育枯燥、呆板的教育方式,采取新媒体教学展示和在线讨论等各种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可以有效地将统一思想政治教学与单独辅导相统一,完成对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和构筑。
3.增强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参与学习意识。
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与学习,大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地浏览和择取信息,在海量的思想政治内容中选取自己喜好的内容,在网络自主与参与的互动中完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并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信息获取的自由度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新媒体“时间无主控,空间无主控”的高度自由状态下,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过程完全呈现出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使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加大,同时也增添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舆论导向把握的难度。
2.新媒体的虚拟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难度
大学生处于高度敏感和人生价值观构筑的重要时期,在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信息量奔涌而来,真假难辨,大学生极易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障碍,在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和交锋当中,大学生需要较高的心理承受力,因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适方面,需要及时跟进和疏导,预防大学生在新环境中引发的各种心理危机。
3.新媒体的先进性提高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技术形态,它的载体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数字产品,它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因而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即:指导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念的创新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大学生在自主、个性化的信息选择中面临各种冲突和困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理念的引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和方向,将之融人大学生全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标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用“一元多样”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根据2014年互联网络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终端用户有5.27亿,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的主要群体,鉴于这一现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可以增设网络电视、网络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创建高校校园论坛,主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微博,将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教师与大学生可以实现有效互动与交流,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
一、学习榜样,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激发学生乐于创新的兴趣,养成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如让学生通过看书、听故事,了解祖冲之、诺贝尔、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勇于创新,关于创新,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贡献,认识创新的积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巧妙安排,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必须是相对强烈对比显明,不断变化,富于新奇性的事物,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主动涌现,它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合理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不断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研究问题。为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的创新意识内容,使学生手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在教学9加几的计算方法,接着在教学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运用9加几的经验,探讨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运用直观,激起创新愿望
课堂上直观手段有两点:一是教师的体态语言,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生动、活泼、形象的教学体态、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手段会让学生赏心悦目,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尤其注意运用“三童”(童心、童话、童趣)组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四、指导学法,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会使学生提问题,提有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思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问了,无论对错及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长此以往,便可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教师要把学生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当作教学的来临。教师要关于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无论对否,加以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始终处于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心理中,有得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多的精神素质即人的毅力与动力,它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一点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性。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培养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就是教育。
人的素质受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时代背景三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当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渐渐消失,对男女的素质要求也不再界限分明。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所谓全面综合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行为素质等。
创造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以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创造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早日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开设创造性课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个性,开发其创造能力。只有以创造教学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创造素质应包括:(1)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进取心、责任心、求知欲和创造欲)。这表现为有所探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知识以及创造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3)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性格结构。包括自信心强、敏感、果断、直率等;(6)感情结构。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和估价自己,自控能力和同情心;(7)意志品质。为既定目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从上述七个基本要素出发,则要通过如下十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1)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精讲多练,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的灵感;(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职业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4)传授创造技法和科学方法,逐步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5)因材施教,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个性;(6)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7)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和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8)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实践;(9)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包括吃苦耐劳和对挫折与失败的抗挫能力;(10)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
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经过精心的准备,把情商教育引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来。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言的,表明社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全面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是教育的一个目标性要求。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
3.掌握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