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中化学探索兴趣

无论是什么学习都是需要一个学习的情境或是氛围,化学更是需要一个相应的化学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化学知识。由于初中的学生在初三的时候才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所以在理解化学知识方面有一定的苦难,这是教师就需要创建相应的化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化学装置去测定这个实验?让学生去做进一步地思考。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投影仪去展示出教科书中的几个比较常见的装置图。第一个装置展示的是将导管的一段没入放有水的烧杯之中,另一端放入到密封的试管里面,这个装置就是用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第二个装置就是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标准装置。第三个装置就是在试管中放入某物质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将试管的一段封闭只通过导管通入到水槽中倒扣的装有水的烧杯之中,这就是实验室用来制造氧气的标准装置。最后一个装置就是将水通入到瓶子里的二氧化碳之中,去测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装置。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答之前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写出这四个装置中会出现的现象,并写出在进行实验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先自己独立去思考,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叙述出自己小组的想法,教师再讲每一个装置出现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第一个装置中,如果将手握住导管,导管口会出现小的气泡;如果把手拿开,则会有小水柱产生。第二个装置则会出现水倒吸,液面上升到五分之一的刻度处。而第三个装置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先移开试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的话,会引起倒流,导致试管出现炸裂。第四个装置的现象就是瓶身变瘪了。教师通过书中的这四个实验将学生置于一个问题情境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以及解答的兴趣,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化学思维能力。

二、重视方法,促进初中化学知识掌握

有很多学生在不断深入地接触和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发现化学越来越需要去死记硬背,都把化学归类为文科的科目了。但是,教师会发现很多的学生在死记硬背之后仍然学不好化学,自己不会运用,学生的化学成绩还是没有很大的提升。这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化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授的时候先建立一个宏观大体的概念图,在这个概念图中放进去一些主要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再将其中一个细小的知识点用更加仔细的概念图表示出来,这样一个由大到小,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中的知识点。

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电解质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师在设计概念图时可以这样分类。先把电解质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完全电力的强电解质,另外一类是部分电离的弱电解质。而强电解质可以扩张到盐的水离平衡,然后再细分为强碱弱酸、强酸弱碱、弱酸弱碱这些成分。然后弱电解质又可以进行电离平衡,一步步分解到水、弱酸和弱碱,这样就可以细分出很多的水解电离方程式。有些弱酸的电离分为两个步骤,其中第一步的分解是主要步骤。比如说,碳酸氢钠的分解:H2CO3

H++CO32-。这个方程式就是它电离的最主要的步骤。教师除了利用概念图去较好地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以外,还可以利用概念图去考察学生对所教授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下堂课开始之前,让某一个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上堂课知识点的概念图,借此考察学生对之前所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有不完全的部分就让另一名同学上台去补充,以了解学生不熟悉和不理解的部分,再做完善的措施。

三、加强引导,建立初中化学思维模式

思维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人的思维,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所在,而每一个学科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B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学科的思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数学思维注重的是一种逻辑性的分析、证明,化学思维重视的是从化学宏观、微观以及各种符号的角度去看待化学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举个例子,在初中化学很常见的是HCI与NH3之间的反应,这个方程式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化学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特征,还反应出了化学符号的一些特征。当然,不同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一般都是不一样的,属于同一类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也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中注意去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自己以后在做题的时候有一个较好的化学思路。比如说,学生对某个物质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自己学会从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这几个不同的方面去进行探究,这样子就可以进行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这就属于一个较好的化学思路。在学习一些性质比较特殊的物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物质比较特殊的方面先进行学习,以免到最后忽略掉这个方面,这样下来学习也就更为的全面。化学中是有很多零碎的知识点的,有很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需要去记忆,学生的记忆难免会混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有些较难记忆或是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好地记忆。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素养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化学实验;推理能力;培养策略;证据推理

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而实验的整个科学探究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化学核心素养一般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过程与方法、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经过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和实践,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不仅要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知识

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前提,是学生逻辑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在化学实验中,只有学生牢固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才能在推理时思路清晰,进行正确的推理。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和性质,还包括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元素观、变化观、守恒观等,这也是学生在推理过程所需要的“证据”,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学中,我让学生推测本实验所要使用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在推测制取装置时,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制取氧气时所使用药品的状态,是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还是液体与固体,反应条件时加热还是常温,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药品是KMnO■,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固固加热型,又由于所用药品粉末在受热时易进入导管,所以在导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在推测收集装置时,学生需要知道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进行收集。由此可知,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正确推理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推理有理可依、有理可据,让推理变得顺理成章。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能让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猜想能力,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所给信息进行的合情推理,为实验探究提供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性;设计实验方案能力,是遵循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科学、简易、可行的实验具体步骤,是学生推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中不可或缺甚至是关键的组成元素。如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控制其中一种影响燃烧的条件,保持其他条件一致,逐步总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推理总结实验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作出合理的猜想,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匹配相应的语言表述能力,否则自己的推理过程只能成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鸡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把“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语言,让其他人感受到自身推理的缜密性、条理性,让化学实验过程变得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证据推理过程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表述的语言要准确、严谨、精炼、规范,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如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实验教学中,在实验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使用pH试纸时,若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则所测溶液的pH会如何变化?大多学生的答案是:因为湿润试纸相当于稀释了溶液,则所测pH会降低。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下:若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溶液,导致所测溶液的pH不准。对酸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将偏大;对碱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将偏小;对中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不变。由此可见,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语言的严谨性直接关系着答案的准确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中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四、加强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证据推理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中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使获得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已学的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找出自己对实验认识的缺失,强化化学实验知识,形成实验的自我内化。我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每进行完一个实验后会安排“疑难解答”环节,针对实验中常考点、易错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思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对实验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嘉燕.加强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2]公红心.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6(08)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1

在一次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即兴演讲的环节中,评委老师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如果化学不再中考,你会如何教?选手们基本上是统一的回答,即如果化学不参加中考将会如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验,开展探究,联系实际和启迪思维。言外之意,中考束缚了他们化学教学的手脚。最近,在一个大规模初中化学新教材培训会上,一位资深教师向教材主编发问说,教材习题中“铁生锈”不应该算作化学性质,应该加一个“能”字或“会”字,即“铁能生锈”或“铁会生锈”。教材主编解释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并告诫初中化学不要教得这样死,也不要揪得这样细。这位教师还不依不饶地说,万一考到了是算错还是算对呢?绝大多数与会教师纷纷赞同这位教师的忧虑。

这两个事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即片面地放大了化学的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功能。常常表现出教学的知识密密匝匝、面面俱到,不能使学生确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稳固的核心概念;片面地加快教学进度,追求效率,即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拉长结果或结论的训练,压缩新授课课时,延长复习课长度等;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知识抵达不到价值的层次。如此等等,初中化学教学很难上升到学科启蒙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年级的特殊性。由于初中化学开设在初三,对化学学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学科而不是启蒙学科,中考成了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制约。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长期囿于初中一年的化学教学上,教材中具体形态的知识不断清晰,而学科整体上的学科价值、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却不断模糊。

为此,笔者以为初中化学要回归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性质,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以下具体论述初中化学回归学科素养,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 回归学科兴趣——多一点实验和多一些情境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学科,兴趣理应是教学长期关注的基本目标,但是不少老师片面地追求进度和所谓的课堂效率,常常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缺乏设计和缺少耐心,使得教学远离了初中化学还是一门新学科的客观事实,化学学科兴趣的缺失成了化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尤其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重视实验。实验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虽然实验会增加教学成本,如教师准备的经历、课堂教学时间等,也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而且有时候从知识的接受效率上来看,实验比不实验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实验可以产生很多教育附加值,如感知学科特点,增强学科兴趣,体会学科思想与方法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哺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教学中少一些题多一些情境。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学案或导学案中把知识转化为了题目,教学过程演化成了做题、讲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变得没有兴趣。课堂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多一些情境少一些题,因为情境是指向学生内在的,而题往往是固着在知识上外在指令于学生的。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的确需要的题尤其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题也要尽量设计为问题情境,避免生硬和简单化训练。

二、回归学科之基——凸显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化学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之基,也是教学中处理化学学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上多和少的关系的根本凭据。

1.要知道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内容范畴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元素的有限性的观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基本学科观念。

2.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尤其关键。比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上,学生一定会感到突然和抽象难懂。其实元素的本义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之意,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化学上对于元素的定义,即化学元素的定义,但它仍然服从于物质基本成分的元素本义。元素概念的教学可以沿着元素本义、化学元素和科学元素观的线索,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导入部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询组成千千万万的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在中国古代哲人们就提出了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即“五行学说“,其实这五行就是五种元素。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到底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从元素的本义引出概念);第二部分是形成概念部分:近代化学家波义耳认为通过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成分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例如水电解中水分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不是元素,而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分,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给出元素的化学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并结合事例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确立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中科学的元素观念,以深化概念。出示地壳中、海水中、生物细胞中、月球中、来自外星球陨石中元素分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元素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成分。通过对具体反应的讨论,明确世界万物虽发生化学变化而元素是不变,从而升华和回归元素的概念。

3.就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

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学科重要知识的教学进行较好而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问题突出,集中反映在把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当作静态的知识来教,采用的方式以说教和训练为主,不能上升到建立认识和确立观念的层次上。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如果通过简单的现象和科学事实告诉学生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很小、运动和有间隔,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强化,这样的教学就是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仅仅作为知识来教学。如果作为观念来教学,那就要让学生能确信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并能用以看待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就是要持有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基本观点。这样,以上的教学要作较大的改造,即通过生活中一杯水变少等现象引起学生关于物质构成的思考并显现学生已有的看法,随之提供一些典型现象和科学事实让学生假说、解释或获得科学证据,以不断检验和修正原有看法,从而初步形成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可见,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内生性的、建构性的,而不是外部的、强制性的。

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往往还需要逐步的、持续的教学过程来加以深化。还是上例,随后“分子、原子、离子、电离”的教学就是在认识广度和深度上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上的丰富,教学时要注意与之前形成的粒子观念相呼应,在阶段性复习时还要进一步总结提升。

三、 回归学科思想方法——观察、比较与分类、假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假说和模型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实验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及,模型法在初中化学中体现不明显,这里就主要说明观察、分类和假说。

1.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无论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把观察作为化学启蒙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不但在教学前期没有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也不重视训练学生观察,使得学生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耐心,以至实验课上学生常常是动手时热热闹闹而动脑时冷冷清清。化学教学中要通过明确实验目的来引起观察的动机;要通过清晰实验过程来明确观察的内容,观察的程序和观察的手段;要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安静观察的氛围,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2.比较与分类——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逻辑方法

在化学研究中,由观察、实验获得的大量化学方面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比较和分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与科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基本概念,提出各种化学假说,发展化学理论。因此,比较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比较是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可以在教学上进行很好的实践。如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原子与元素的比较,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比较,碳的几种单质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比较,几种金属性质的比较,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的比较等等。分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初中化学既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分类的方法,如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性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分类等等,而且在章节编排上也逐步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如第六单元标题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单元标题是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十一单元常见的酸碱盐等。

3.假说——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而假说赋予探究魅力和促进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看,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假说和检验的过程,假说推动了化学新理论的形成。例如元素周期律发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假说和求证的过程:纽兰兹提出的“八音律”——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排列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预言了镓、钪、锗三种未知元素的存在——预言被证实,周期表的假说被人们接受——氩元素的发现修正了元素排列依据(即按原子序数排列),确立了元素周期表的现代形式。

基于假说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假说,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其教学方式主要有:其一,渗透式地体现假说。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就可以适度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假说的科学魅力;其二,围绕假说开展探究性教学。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放在科学史的背景下,由拉瓦锡从“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的实验提出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假说切入,把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实验作为验证假说的角度展开教学,从而让整个教学因围绕假说而具有浓厚的探究性和科学人文性;其三,把假说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体验科学的本质。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提出物质构成的一些假说,然后用这种假说再去解释一些现象,从而确立粒子的观念。再如,核外电子排布中“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的教学,先通过观察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排布,提出稳定结构的假说,接着利用稳定结构的假说推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随后提供印证推测的客观事实,如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氟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更活泼,在低温和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同很多物质反应,从而把假说变成“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认识。

四、回归学科基本技能的本质内涵——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用语书写、化学基本计算是初中化学学科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来掌握,也需要通过内涵理解来体会。

1.有些技能可以进行理解性地教

例如,实验操作中的液体倾倒,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子上,为什么倾倒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为什么拿瓶子时标签要正对手心等等操作要求,这样理解性地教既使得教学深刻,而且又便于技能掌握。

2.有些技能要充分彰显其意义内涵,唤起技能学习的动机和领会技能所承载的价值

例如,化学式的书写,可以通过对“为什么用‘H2O’来表示水,而不用‘水’或‘water’”的讨论,来体会化学式是一种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符号,从而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和引起书写化学式的内在渴望。再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先讨论“如何定量说明2g蔗糖完全溶于8g水与5g蔗糖完全溶于20g水哪一杯更甜”,概括出一定量溶剂中比较溶质、一定量溶质中比较溶剂、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等基本思路,然后再从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这种思路中引出溶质质量分数及计算。这种从技能的意义背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技能本质内涵的教学既促进了技能的有效掌握又突出了学科价值。

3.有些技能的教学要从基本原理出发,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技能教学,首先并不要急于对列关系式及计算的基本格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2g氢气和8g氧气生成10g水”的深度辨析,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相互制衡的,即一种物质的质量确定其它物质的质量也就被确定,这就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体会到这一点,根据已知量列关系式也就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技能教学不能单纯化和单一化,要从其内涵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让技能教学变得有效和厚重。

初三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点,虽然从学科整体上看内容容量和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学科启蒙的地位上看教学要求很高,而且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科素养是学科启蒙的主要内容,回归学科素养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 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化学卷 [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12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解题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初中化学教学任务.

一、注重学生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低与其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能为培养解题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基础概念的学习方法.第一,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直接性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具有不同中子数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如碳12和碳14.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化学概念的深层含义,掌握化学基础概念的外延,基本掌握化学概念所包含的化学本质特征.例如,在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时,除了讲述其中的化学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化学物质的正确写法、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正确表达法和化学现象的实质.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解题技能

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审题环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初中生普遍存在急于下笔答题、忽略审题环节的解题现象和解题的不良习惯.审题是解题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做到对题干信息和解题条件形成初步的印象,进而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化学思维能力对所攫取的题干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和分析,基本把握问题的考点和出题者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审题过程,掌握发现题干中隐性条件和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并且通过设计一些较难发现解题关键条件的化学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其次,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已具有一定的水平.那么,为何学生面对化学实际问题时仍旧普遍存在无从下手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学生尚未形成灵活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单一且反应速度较为迟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主动探究化学问题的题干信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并拓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再次,创新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技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创新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中,新颖的化学题型层出不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化学问题也离不开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对学生化学知识考查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学生面对新型的化学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教育学生避免畏难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在从容不迫的学习状态下对题干的信息逐一认真分析,并参考类似题型的解法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技能.

三、善于利用典型例题,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立足于实际解题过程进行教学活动是完成初中化学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如何选取适宜的化学题目作为典型例题进行教学讲评,是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第一,教师所选的问题应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教师评价的化学例题,其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意义和典型代表之处.因为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从而辅助教师强化学生对此类型化学问题掌握基本的解答方法和解题思路.第二,教师应选择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初中学生对于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浅显易懂、不具备挑战性的化学问题兴趣不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探究价值和一定思考、解题难度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培养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意义

1.初中阶段的概念学习是化学启蒙教育.学生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虽说南通的中考化学与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权重,但是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之旅而言,初中化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注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可视化、生活化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学习不可缺失概念学习,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人们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来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属性,基础性体现在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直观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而观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的设计与观察,在探究或验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4.促进化学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是系统化的.这种系统化在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前后联系和迁移的作用.从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来看,概念繁多而且琐碎,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生长点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图式,才是有意义和长久的记忆.

二、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1.基于“图式标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化学概念的构成来看,其图式往往涉及几个相关的子图式.这些子图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抓子图式,从“单质”定义的图式上看涉及两个重要的子图式(即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单质”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义中的“不同种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化合物”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然后从两个概念的子图式出发,对比两者,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再用PPT展示例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2.基于“样例”的归纳式学习的策略.例题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具有效仿功能.通过例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其中的规则和经验,促使学生反思构建概念应用的图式.例如,在讲“化合反应”时,笔者提供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3Fe+2O2点燃Fe3O4;CO2+H2OH2CO3;2CO+O2点燃2CO2.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等式前后的物质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