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商业资产 资产管理 创新

商业地产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商业物业的年租金收益越高,其资产价值也就越高。商业地产是对商业物业进行开发、经营、管理和投资,不同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其具有运作周期长、资金投入高、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双高的特点。商业地产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对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不够重视,造成商业物业的保值、增值目标实现困难。因此,本文探讨商业地产的投融资以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加强商业地产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将资产管理理念嫁接到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管理中,实现商业地产的资产运营效率的提升,实现商业物业的净利润的最大化,提升商业地产开发的投资收益率,促进商业地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商业地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链管理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资金循环机制

商业地产不同于其他房地产项目,商业地产的开发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商业地产与金融市场的结合关系十分紧密。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发达,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在投融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来实现商业地产开发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商业地产后期的运营来回收资金并偿还银行债务,积累进行下一个项目开发的资金。商业地产在资金链的衔接中由于结构的单一和资金循环机制的缺陷,造成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不足,影响商业地产的开发管理和资产安全。

2、产权分散,资本市场参与度不高,未形成外部循环机制

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资金压力巨大,因此,商业地产在建成之后,大部分会进行出售。开发商以产权商铺的形式解决商业地产的投资资金问题。但是这种方式通过分散产权、资金迅速回笼的方式,使得商业地产开发商能够及时回款并获得大量利润,地产经营管理公司获得物业的运营权。但是这种模式造成商业地产产权分散,造成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整体效益难以实现,甚至影响商业物业的发展前景。我国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导致资金的外部循环机制未形成,商业地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难以实现。我国行业地产在投融资管理中由于战略投资者的缺乏,造成商业地产开发商兼顾投资人的职能,造成资金运转的压力。而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得不到有效的运用,企业在投资商业地产中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严重影响商业地产运作效率的提升。

3、商业投资模式比较低端落后

商业地产开发商由于各自的资质和项目规模以及类型的差异,造成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不同。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应该充分地结合自身特点和项目情况进行科学的投融资。商业地产的投融资应该贯穿于企业开发、经营、管理的全程。但是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采用落后的资产运营模式,在商业地产竣工后通过出售等方式进行资金回笼,这种模式相对低端,造成商业地产开发的筹资困难,造成融资渠道的狭窄。商业地产投资模式的落后对商业地产资产运营和管理造成严重的后果,造成商业地产管理者的经营能力的下降和资产运营效率的低下。严重影响投资者和商铺散户的商业利益的实现。

4、开发商商业地产开发和资产管理经验的缺乏

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对地产开发已经积累相当经验,但是,许多开发商在进行商业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对商业地产资产管理和运营模式缺乏经验,导致商业地产的销售以及项目运营存在混乱。商业地产的开发缺乏具有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经验的专业人才,导致开发商对商业地产项目的资产管理缺乏专业的掌控能力,严重影响商业地产的运营效益。商业地产对商业规划、商业招商、商业运营等经验的不足,导致商业地产的资产运营和管理的效率低下,以及商业地产保值、增值目标存在困难。

5、商业地产的开发利润高于商业经营利润

商业地产的开发是一个高利润行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达到了20%以上,许多地方的商业地产的利润甚至超过100%,商业地产的价格要远高于普通房地产行业的价格,因此,许多商业地产的开发商热衷于商业地产的开发。但是,由于商业地产的开发利润较高,造成许多开发商急于将商铺销售出去并利用资金进行下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这造成商业地产开发商过分的重视商业地产的开发,而忽视了商业地产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商业地产开发成为开发商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导致开发商重视地产开发的短线操作,而不重视资产的长期运营和管理。

二、加强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1、给商业地产资产管理带来租金收入

商业地产的租金范围的确立是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运用科学的测算方法,确定商业资产的租金水平及其变动,通过加强对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能够科学地掌握商业地产资产运营管理,获得租金收入。

2、能够促进商业地产的保值增值

商业地产通过有效的资产运营管理,其资产价值也会随着经营过程中的租金价格的变化产生变化。商业地产的资产价值的上升可以为地产开发商带来巨大的效益。有助于提高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形象,改善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融资能力,资产升值之后,开发商可以处置升值资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

3、促进商业地产整体效益的提升

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有效运行,能够促进商业地产租金的提升,实现资产的价值的升值,提高商业地产的人气、品牌效益,有助于带动商业地产配套项目的繁荣。如果商业地产开发同时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商业地产资产的科学管理能够带动房地产价格的提升。通过商业地产和房地产项目的相互促进和带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商业地产开发和资产运营管理的整体效益实现。

三、加强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改善商业地产的运作和管理

商业地产开发商应该转变商业地产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商业地产投资的模式转变。改善商业地产的运作和管理,实现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商业地产的保值增值。首先,商业地产应该加强资产运作的计划性,通过科学的选址、充分的项目评估和市场、客群分析,充分了解商业地产开发的竞争环境等因素。其次,商业地产的运作应该具有综合性,完善商业地产开发的系统、配套功能。通过对商业资源的整合,完善商业地产的商业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等,提高商业地产区域性竞争实力。再次,提高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统一性。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应该加强同入驻店铺的协助,围绕统一主题开展商业地产经营管理工作,促进商业地产整体运营管理的协调性。只有通过对商业地产运作管理进行统一的设计规划,才能提升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专业性和协调性,实现商业物业的整体经营管理,促进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和资产升值目标的实现。

2、创新商业地产投融资机制

商业地产必须创新商业投融资机制,只有通过解决商业地产经营和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健康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所需资金,提高对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效率。商业地产开发可以采取信托、商业物业证券化和海外基金等形式,创新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缓解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商业地产的投融资机制创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引进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从而实现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保证商业地产的产权不被分割和转移,促进商业地产的统一经营管理,从而实现商业地产整体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商业地产通过科学的资产管理,实现商业地产资产保值、增值。

3、大力开发混合型的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商业地产功能的提升,促进混合型的商业地产的发展,保证商业地产的开发能够充分的满足市场需求。在商业地产的开发中,通过对不同的商业形态进行组合,实现商业地产开发集合商业、休闲、文化、娱乐、运动以及公共服务等设施于一体,促进商业地产的各个功能集合的整体效能的发挥。通过对商业进行科学的设计功能设施,实现科学的功能分区,通过对动态的商业娱乐设施和静态的居住、办公、酒店设施进行混合,实现动静分区,促进商业地产的开发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活链,形成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有助于商业地产的资产整体效益的实现,保证商业地产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商业地产资产管理效益的实现。

4、加强商业地产项目的后续运营

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对商业地产而言是命脉和根本。商业地产的开发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加强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后续经营。商业地产与传统的房地产项目不同。商业地产是开发商、商业经营者和小业主三者利益的共同体。因此,加强商业地产项目的后续经营,能够促进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商业地产而言,应该从招商管理、营销管理、物业管理和服务监督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通过对商业地产统一协调的管理和运营,促进商业地产资产管理价值的实现,保证商业地产成功运作并持续保值增值,提升商业地产整体物业的形象水平,促进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

商业地产应该重视资产管理,将资产管理理念充分融入商业地产开发管理工作当中,加强对专业化的商业地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商业地产资产管理模式和持有经营模式。通过对商业地产开发、销售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有效的资产管理,避免投资者的无序竞争,促进商业地产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商业地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宝民、江禾、邓力维:商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章惠生: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的主流模式[J].城市开发,2010(3).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赤峰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构建了我国信托业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具体模式,同时引入了“波士顿矩阵”,以便信托公司找到自身业务的独特优势来开展业务,并可以通过寻求第三方合作以弥补自身业务不足.

关键词 :信托;财富管理;波士顿矩阵

中图分类号:F83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24-03

从国外发达国家信托业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来看,我国信托业的财富管理业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和物权法的日趋完善,目前中国信托业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已经具备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财产所有人对财产的保值、增值需求强烈;二是社会财富分散所有且财富积累度较高.其次,在财产传承和转移中信托自身所具备的隔离保护功能将得以充分发挥.再次,综合金融和混业趋势的显现为信托在金融体系中的发展带来了功能上的延伸.由此可见,以上因素将会引致信托财富管理业务的自然增长.

1 信托财富管理模式图的构造

本文所述的信托业“财富管理业务模式”是指:信托业通过高端定位客户群,为高端客户提供专业而丰富的信托服务,以达到为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模式中,信托公司不但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及战略定位,开发具有公司品牌特色的信托产品,还要配合其他类型的信托产品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池.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信托公司实施“财富管理业务模式”,通过多元化的信托金融产品组合及全面的财富管理服务,完全可以培养出自己的客户群.同时,信托业有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从而掌握客户的财富程度、投资偏好、风险偏好等信息,针对这些信息对客户进行分类及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信托产品,从而提高命中率.当信托业的高端客户群与多元化的信托产品组合进入了良性的循环状态时,信托“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信托业拥有的高端客户及储备的项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信托公司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领域的投资中去,从而使信托业的业务转变原有的“项目融资”型角色,彻底回归本源,即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则”的财富管理职能中去,这才是信托业的真正意义所在.

2 信托财富管理模式下的业务组合

2.1 波士顿矩阵分析

从以上“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支撑要素除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外,另一方面就是优质的信托项目池.在引入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后,信托公司首先要搞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开展哪类业务是自身擅长的,开展哪类业务是竞争力相对薄弱的,擅长的业务该如何发展,不擅长的业务是寻求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还是适当放弃,对此,本文通过引入波士顿矩阵来帮助信托公司分析正在开展和可能开展的业务中,哪些该优先发展,哪些是兼顾业务,哪些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哪些业务该放弃.

根据波士顿矩阵,可以将信托公司的具体业务分为明星业务、现金牛业务、幼童业务以及瘦狗业务四种类型.如图所示:

2.1.1 明星业务

明星业务指市场发展前景好,相对市场份额的占有率高的业务,通常是由幼童业务继续投资发展起来的,可以将其视为高速成长市场中的领导者.

本文所说的“明星业务”具体到信托业务中主要指产业投资型基金,这主要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相对落后,产业升级与结构高度化首先面临存量调查问题,再加之资本市场的发展距成熟尚有一段路程,这就使得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不得不肩负起更大的使命.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其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基础产业等;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可借鉴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业投资基金模式,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高风险实现高收益,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高度化;三是发育成熟的上市企业.对于难以接受高风险的投资者而言,可避开高科技投资风险,选择已经发育成熟的准上市企业进行投资,以推动企业上市来实现基金的退出和基金资产的流动.

现仅以类房地产投资基金为例,说明产业投资基金型信托业务的优势.因为根据目前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情况,马上发起产业投资型基金信托还不够成熟,比如若要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目前除受政策限制外,现有物业规模、集约化管理水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可以创新“类房地产基金设计”.如下图所示:

类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设计的核心有两点:一是投资组合理念;二是物业租赁收入理念①.投资组合理念,是指资金投资于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物业,或者房地产开发与现有物业组合,或者两种以上的房地产开发的结合等形式.这种组合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降低投资的风险.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经验看,首选的资产应该是具有稳定租金收入来源的商业物业和写字楼等.物业租赁收入理念,主要指以物业租赁收入作为信托收益的主要来源.美国上市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75%的收入来源于房地产类资产,主要以获得租金、增值为来源,而不仅仅是靠买卖房产获利.

因此,虽然我国目前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还不十分成熟,但可以通过设计可行的类投资基金信托来引入产业投资基金理念.从目前国外信托业务的发展形势看,产业投资基金信托业务在中国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2.1.2 现金牛业务

现金牛业务指未来发展前景不佳,但目前占据相对市场份额较高的业务,这类业务是信托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现金牛业务在一段时期内能够确保信托公司拥有可观的收入,但随着政策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现金牛业务会逐渐沦为瘦狗业务,进而被市场淘汰.信托公司若不及时调整业务战略,就会在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失去生存的空间.

具体到信托业务中,“现金牛业务”主要指目前我国信托业的房地产类信托、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类信托以及基础设施类信托.这些信托业务是我国信托业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信托项目自身的缺陷,即以满足项目开发融资为需要;信托计划期限短,通常以1-2年为主,由此造成信托的收益期间短;一个信托计划对应一个单一项目,项目风险很难规避.此外,纯粹的房地产和能源类信托项目,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大,这就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业及能源业的利润空间,从而此类信托项目亦会受到影响,信托业就不会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从长远看,信托业如不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这类信托“融资型”项目要逐步转为“瘦狗业务”,取而代之的是产业投资基金型信托.

2.1.3 幼童业务

幼童业务指市场发展前景好,但其相对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的业务.通常是信托公司的新业务.公司应大力发展幼童业务,增加投入,积极扩大规模,以便迅速占有发展市场份额.

“幼童业务”具体到信托业务中,主要是以高端客户为核心,本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理念,全方位负责客户的财产管理、个人信托及遗嘱信托等业务.这项针对高端客户的信托本源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普遍.以美国为例,从其信托业的发展历程看,这种面向高端客户的信托本源业务是在同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中,其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为了寻求新的生存蓝海的背景下,创新出来的.我国现阶段信托业的发展面临同样的挑战.在客户资源、零售网点、投行团队等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均不占优势的境况下,信托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凭借其可投资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市场的灵活性,提高其为高端客户服务的能力,即促使信托业走向客户专业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为其设计相应的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甚至可以对高净值客户提供金融以外的服务,比如烹调研修、健康咨询等,以增加客户粘稠度,最终使这些客户成为信托业的稳定资源.

虽然目前的情况是,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的信托本源业务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小,甚至对于一些信托公司而言还尚未发展这项业务,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国外发达国家信托业务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我国信托业务未来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其市场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所带来的收益也将是信托业持续而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信托业要大力开拓这片市场和业务,以期尽快占有市场空间,最终转变成为“明星业务”,在金融机构中形成不可动摇的核心竞争力.

2.1.4 瘦狗业务

瘦狗业务指市场发展前景低,占有相对市场份额较低的业务.通常情况下,这类业务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对于这类业务,信托公司应该果断舍弃,做到有的放矢.

本文所说的“瘦狗业务”主要是指信托业没有主动参与开发或进行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不直接参与信托资产管理,仅将外部资产以信托合同的形式投放出去的业务,即信托业仅获有微薄回报率的业务,也可将其称之为“通道型”或被动管理型信托业务.这种“通道型”信托业务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信托公司与其大股东或关联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另一种是信托公司与银行通过银信合作业务迅速扩大资产规模.由此可见,这类业务产品线单一、没有原创要素、无核心竞争力且信托报酬率低,只有“以量取胜”,才能勉强维持信托业收支平衡.显然,此类粗放型业务在信托业的未来发展道路上是很难持续的.信托业应该大胆地将该类“瘦狗业务”逐步丢弃掉.

3 产品和服务有效组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财富管理业务最终将体现在对各类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有效组合上.信托机构在整合产品池中的投资组合时,必要时还需要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力量.尽管信托业具有在资本、实业及货币市场全面投资的优势,但实际上,信托业在资本和货币市场的信托产品开发上与证券业、基金业相比还处于弱势.信托机构只有借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等机构,再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在财富管理的业务上形成核心竞争力.以上与基金、证券及保险业等的合作,可以看成是信托业开拓财富管理业务上的上游合作伙伴.银行及第三方理财机构可以看做是信托业开拓财富管理业务上的下游合作伙伴.这里所指的银信合作并不是从前的以信托为平台的“通道型”业务,而是信托机构通过主动设计、管理信托产品的方式,借助银行的丰富客户资源以及广泛的销售渠道,进而实现信托财富管理收益的最大化.

注 释:

①百瑞信托博士后可研工作站.信托研究与年报分析200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45-253.

参考文献:

〔1〕中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M].北京:中国信托业发展与产品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赵钰.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1.

〔3〕赵晔.我国财富管理发展前景及市场策略分析[J].北方经济,2010(6).

〔4〕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信托研究与年报分析,2009[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国有商业企业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发展新兴业态为契机,在探索多种形式改革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大中型骨干企业已有80%完成改制,一半以上的小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亏损企业的亏损面有所下降。但严格地讲,北京商业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改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以国有商业为主体的首都商业布局和结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在“首都经济”发展过程中,现有的所有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商业领域市场竞争格局的合理发展。

第二,国有商业企业固有的管理体制陈旧、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依然存在。由此而生的冗员多、负担重、经营不够灵活、职工积极性不高等弊端并未彻底革除,这些包袱使国有商业企业在竞争中难以抢得先机,也就很难适应对外全面开放商业领域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三,从国有商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不景气的仍占大多数,效益好的很少。尤其是最近几年,国有商业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成长性等几方面都表现不佳。北京市非公商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11.7%上升到2000年的50%左右。与此同时,国有商业企业商品适销性低,库存率高(平均存货/销售成本),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北京市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商业企业的年资金周转率仅为1.7次。资金利用效率几乎与工业企业水平相同。而根据一般规律,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应当比工业企业高1倍,流通效率不高的局面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种不良局面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商业进一步发展的明显障碍。

国有商业资本继续存在于效益低下的国有商业企业,既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商业流通领域整体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国有资本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战略性行业和领域集中。事实上,当前北京市有许多应该有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国有资本投入不足。比如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国有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北京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就是一个明证,再比如,此次非典的爆发和疫情的蔓延也充分暴露了国有资本在公共卫生方面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方面投入的严重不足。因此,为更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对整个地区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形成北京市地区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国有资本配置领域的充分优化,国有商业资本退出商业流通领域势在必行。

二、战略调整应以提高商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为目标

北京市推进国有商业战略性调整的总体目标应当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国有商业资本布局的战略调整,提高北京市商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北京市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调整,将国有商业资本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战略性行业和领域集中,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促进首都经济的繁荣。从短期看,北京市国有商业资本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应是整合现有的国有商业资源,通过在“进”与“退”中的产权优化重组,使国有资本真正成为能够带来良好收益的有效资产,提高国有商业资本的市场价值。进而为国有资本退出商业流通领域,实现配置领域的充分优化这一长期目标做准备。具体说,近期北京市商业领域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具体思路是:

(一)调整国有资本分布领域和在企业产权构成中的地位,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

——少数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仍应保留国有独资。如:盐业、烟草业等。

——在一些重点企业中,国有资本仍可占据控股地位。这类企业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业态清晰,主营业务突出,经营管理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经营业态新,发展前景好,业绩突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连锁企业。

——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连锁组织形式的企业,如一些老字号和新兴品牌企业,国有资本可视效益情况适当参股。

——在浴室、理发、修理、餐饮、旅店、洗衣和摄影等行业的单体企业或小型商业企业中,国有资本应坚决全部退出。

(二)建立国有商业资产的有效管理体制

多头管理和职责界定不清一直是困扰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因素,近几年虽经调整,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战略调整中应构建新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应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的统一。国有商业资产连同其他国有资产一起由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而且管资产和管事管人相统一,不再多头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三个层次职能的分离。第一层次: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同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第二层次:实现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职能同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离,国有商业资本的经营权应以授权方式交给控股公司或投资公司,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营运。第三层次:国有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通过出资对企业或公司参股或控股,取得所有者权益,实现出资人最终控制企业同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离。在原专业局基础上组建的行政性商业企业应视其具体情况给予撤销,有条件的通过改制转变为实体性公司,不再保留行政职能。

(三)培育大型商业企业集团,构建大企业主导型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商贸流通格局

北京市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商贸流通必须发展相应的业态和市场主体。根据北京市场的规模、基本特点和现有资源状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议重点发展“六大商业板块”,即百货业、连锁超市业、专业连锁业、批发零售业、中式餐饮业以及食品加工业。每个“板块”都应当形成以集团化、连锁化为主体,以信息化、网络化经营为主要运行方式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应在市场竞争中产生。

三、国有商业资本战略性调整的具体措施

国有商业资本整合重组,应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政府推进国有商业战略性调整,应当主要依靠市场化运作手段。在运作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措施得当,力求实现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以出售股权、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部分国有资本从大型商业企业退出

除盐业、烟草等特殊行业可继续保留国有独资外,对其余国有商业资源,应本着“靓女先嫁”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促进优质商业资源有效集中,将其培育和发展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商业集团,进而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变现国有资本,实现退出。具体的退出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减持国有股。可考虑通过出让国有股、放弃配股权、置换股权等形式,由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或参股转变,同时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以资金、技术和市场参股、控股。对已上市的商业企业,可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通过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证券市场运作,减持国有股。二是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作。与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具备条件的一些非国有大企业合资合作,是实现国有商业资本退出的另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国有中小企业退出问题

商业领域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采取放弃控股、减少参股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中型企业可通过改制,出让国有资本的控股权,以最大限度地吸收私营资本的进入,待条件成熟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小型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最好一次性全部退出。通过产权出售的方式,将国有资本整体出让给企业经营者、职工和社会自然人等。要将企业彻底推向市场。供销社系统企业应当进一步理顺各级供销社的组织管理体制,理顺与区县公司的产权关系,取得规模效益。通过改革与调整,努力构建优、特、专、精的企业群体。

(三)继续实施兼并破产,清理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

国有商业企业的扭亏脱困工作应当与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任务结合起来。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当退出市场,以便集中国有商业资本发展有竞争力的企业。建议北京市政府每年对商业领域中的亏损企业进行一次清理。对连续3年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政府要采取关闭注销、出售拍卖、兼并破产等有效措施,果断予以淘汰;有国有资本参与其中的商业企业要实行扭亏目标责任制,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的,国有资本应当彻底撤出。同时应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对亏损超过规定期限的企业要及时进行清盘,不应允许亏损企业长期存在。

(四)完善国有资本运作体系,形成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

根据北京市目前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商业领域中现有大型国有商业集团应重新审视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集团总部的主要功能。对于资产规模较大、具有可开发资源优势的企业,应当逐步由实体经营转为资本经营。国有商业集团应当收缩商品经营管理业务,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过渡为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从以往管“一个个企业”到管“一块块资产”。资产规模较大,具有品牌经营优势的企业集团,可兼有资本经营和商品经营双重职能。

四、政府在国有商业资本战略性调整中应有所作为

在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国有资本仍将在首都商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具体到企业来说,没有必要强调国有资本在商业企业中的主导地位。

在国有商业资本战略性调整中,政府的作用不应忽视。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情况看,政府采取何种行为方式,以及如何把握进退的“度”是关键。上海市在政府的扶持下已经构建了一批有国有资本参与其中的大型商业企业。但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未能预见。而广东政府对于商业领域的产权构成调整更多采取了市场自发竞争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好处是政府需要支付的转轨代价较小,但可能使企业优胜劣汰的时间较长。我们认为,政府在调整商贸流通业产权构成和国有资本优化配置问题上应当引导市场,主动出击。取代市场不行,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竞争也不利。具体地说,政府应主要在制定战略调整的总体规划,引导、推进和监督战略规划实施以及适时调整战略规划等方面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对资本进行战略性调整本身就是所有者一项重要的权利,而国有商业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涉及众多的行业和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规划,并对规划实施的进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针对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战略规划作出调整,这些职能理应由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代表的政府行使。

五、战略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国有资本的“进与退”的问题

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调整,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作用,因此,对商业流通领域国有资本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应是为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甩包袱,将效益差的、实在经营不下去的企业卖掉,而将效益好的继续保留。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得退出的过程困难很大,增加了改革成本,也很难收回足够的资金去加强该进入的领域。

(二)正确对待退出过程中国有商业资本的流失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防止在实施出售拍卖、兼并破产等策略过程中,因程序不当造成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从而加大改革成本。但另一方面,对收益低、历史负担尚未解除的国有资本,其市场价格低于评估价格的现象,不能简单认为是国有资本流失。国有商业资本的出售或者兼并重组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程序的公正性。要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找到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处理程序。在出售过程当中,要吸收内部、外部多家参与,通过竞争程序保证价格的公开、透明和公正。

(三)注重改革政策研究,完善退出机制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相关的相应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着新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在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当中,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预算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所以,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一定要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中的预算管理工作,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

事业单位的运营主要就是依靠国家财政的拨款,相应的业务活动范围也被局限在了非生产领域。一些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并不是均是财务专业出身,因为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业务方面,也就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也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也都认为预算管理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无法有效落实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有些事业单位可能已经认识到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也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当成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方式,而是将其当成是调节管理人员意向的方式,存在着单位领导不重视以及思想观念落后的现象,进而在事业单位中也就无法形成一套完善的预算系统。

(二)缺乏预算监督机制,预算控制不强

在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相应的预算控制,一般事业单位开展的预算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但是在现阶段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上级部门下达批复的时间相对较晚,大部分均是事后控制,无法开展有效的事先、事中控制,单指事后控制而言,在预算控制中也存在着执行情况不详细的问题,导致对以后年度预算工作的指导性不强。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中还缺乏经费支出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监督机制,这也是预算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事业单位的整体上而言,支出预算分配模式与管理机制还保持着粗放型的水平,相应的管理机制也没有理顺,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三)预算编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

根据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中央部门在编制下一年支出预算的时候,如果需要增加一些基本支出,一定要先使用基本支出结余的资金,在资金结余不足的情况下向财政部门提交申请,要求增加一些预算。但是,针对基层事业单位而言,在编制历年预算的时候,一般都不将上一年的资金结余与其他收入归入到预算当中,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同时也无法开展全面的统筹安排。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首先,大部分事业单位中,整个预算编制的过程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并且在年初的时候,还是处在一种无预算的情况下,单位下达预算批复的时间还比较晚,大部分资金只有参照上一年的支出情况展开控制,进而也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其次,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之前,没有对全年的工作状况进行相应的预测与规划,致使预算工作失去了一定的约束力,使单位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再次,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程序开展科学、合理的工作,并且也没有对业务项目的名称与内容进行相应的罗列,不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也无法充分调动单位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后,事业单位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时候,经常出现虚报预算的情况,致使预算编制缺乏一定的事实根据,除此之外,太过重视资产数量而忽视了工作质量,致使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3.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不仅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还违反了公平效率的原则。在开展部门预算改革工作之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改进,由“基数增长法”向“零基预算”方向转变,但是在大部分事业单位中,“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也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依然无法减少部门的预算支出。

4.专项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着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有的将财政拨入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转作其他项目收入,增加了行政经费;有的将上一年结余的专项资金转入了专用基金,进而也就使事业单位的结余增加了等,这些现象都导致专项资金的充分性与必要性大打折扣。

5.预算编制缺乏一定的管理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与单位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定要组织多方面人员的参与、协调、论证,并且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一般均是由财务部门完成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标准性,只是根据相关经验对预算支出进行一定的核定,这样也就导致预算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平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认识,转变观念

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到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落实与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控制机制建设的关系,加强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

(二)落实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结合的机制

绩效预算工作的落实有利于增强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强化社会对预算支出的监督与管理,还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在事业单位中,加强绩效考核机制的落实,可以有效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个别单位的试点工作,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经验总结,不断改进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落实绩效考核结果公示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布绩效考核的结果,提高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三)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1.增加预算编制的时间,采取科学的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行业的发展状况、年度需求、历史条件、未来发展前景、单位业务发展需求、社会效益情况以及局部效果情况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了调查研究、项目论证、综合分析以及目标预测等大量工作,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开展相应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彻底放弃使用“基数预算法”,加强“零基预算”的全面推广,使预算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2.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

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专款不专用的现象,进而导致出现了大量资金浪费的情况,不仅不符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无法充分发挥出专项资金的作用。在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时候,一方面,一定要准确掌握事业单位性质、业务范围、人员状况、职能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一定要明确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精打细算,进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全面性

首先,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之前,一定要加强相应的调查取证工作,确保预算编制工作真实性与有效性。其次,不得随意更改或调整预算,一定要进行更改或调整的时候,必须拿出有效的证据才可以执行。再次,一定要严查虚报预算的现象,并且给予相应的严惩,确保预算编制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最后,加强预算编制项目的详细性,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全面展开,这样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开展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使用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事业单位管理中,一定要加强相应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并且对单位拥有的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加强对绩效考核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积极调动单位各阶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

[2]钟振强,宋丹兵,刘寒波.现代预算理念与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兼论新型综合财政预算的构建[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02).

资产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勘单位;产权制度;改革

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一样,地勘单位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受形成、运营过程中存在特点的影响,地勘单位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过程还普遍存在体制缺乏科学性、经济成份单一、经济效益差、管理工作薄弱、事企职能混淆、缺乏创新动力、体制僵化,职工缺乏工作热情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阻碍作用,严重制约地勘单位的快速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加强对地勘单位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应对,将进一步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地勘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现状

(一)体制缺乏科学性

在地勘单位中,体制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地质勘查工作体制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不够。虽然综合性的地勘单位产业通常涉及了地质勘查、岩芯钻探、矿业开发、工勘施工、测量等多个产业,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结构,但是工作体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多数地勘单位所实施的地质勘查主业工作还是国家下达的计划,国家财政拨款的经费,地勘单位仅是按照项目和计划开展并完成相关地质工作。其次,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矿业开发、岩芯钻探工勘施工等工作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现有的经济体制使用的依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条件的体制和运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二)经济成份单一,经济效益差

地勘单位经济成份存在较为明显的单一性,企、事、政三者的职责相互混淆,难以分清。地勘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成份几乎全部为国有。因经营机制、企业制度存在的缺陷,导致地勘单位普遍存在企、事混合运行的状态,政、企职责未能得到明确。此外,多数地勘单位起点低、资产结构缺乏合理性、规模小、先进设备技术较为缺乏、工作队伍整体水平和能力低等导致地勘单位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产权制度改革无法深入实施。

(三)注重增长速度,管理工作薄弱

地勘单位的发展实践证明以往热衷于经济总量规模扩张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现实倒逼我们走内涵提升质量的新路子,要求我们要从注重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发展质量上来,将增速调整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调结构,转方式,增强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多数地勘单位均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差等问题。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为:首先,经营者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多数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仍沿用以改代管、以包代管、忽视等管理理念,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忽视市场营销管理,或者是外部环境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掩盖。其次,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相关基础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较低。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均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单位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进而导致具体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或者有章不循等现象发生。

(四)事企模式混合,缺乏创新动力

多数的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的身份,因财政的差额拨款采取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运营。作为主业的地质找矿工作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找矿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技能力。随着地勘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不断减少,地表矿产存在数量已经很少。因此在地质找矿工作过程中,“攻深探盲”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地勘单位想要有效地将这个突破口攻破就必须转变理念,将经验找矿转变为科技找矿。生存危机是促进创新行为出现的重要动力。地勘单位处于事企混合的状态时,相关科研及勘查任务主要为上级下达,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支付,地勘单位无需创新和提高自身能力便可得到相关项目和资金。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地勘单位缺乏生存危机,进而也就缺乏创新动力。

(五)经济的新常态下,职工缺乏工作热情

受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也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全国矿业发展势头放缓,矿业经济遭遇“寒流”,回暖尚需时日,目前地勘行业经济发展也已进入发展新常态:一是矿产勘查投资在下滑,地勘单位过去赖以生存的技术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盈利能力在下降。我国矿产勘查投入自前年以来持续下滑,有些省份对矿产勘查的财政投入接近于“零状态”。二是生态省建设促使财政投资回归公益,矿权运作回归理性,而矿权经营难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三是地勘单位正处于既要谋发展,又要抓规范的阶段,面对的是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地勘经济市场,以往的经营模式即将受到冲击。按目前事业单位的工资模式,吃大锅饭的味道很浓,占工资中一小部分比例的奖励性绩效无法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要闯市场的职工的工作热情普遍不高。

二、应对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产权制度改革是地勘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方式。只有通过将公有制的形式进行变革,凭借产权制度改革,才能促进国有企业实现产权人格化,促进企业实现事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进而提升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

(一)积极建立地勘单位市场化经营的新体制

地勘单位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但多数地勘单位资金实力较为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产业规模较小,企业中现有的资源、资产未能实现与资本相互结合。多数企业股权结构均表现明显的单一性,法人治理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性。因此,地勘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民营资本,特别是大型的、有经济实力的民营资本、上市公司,通过参股、联合、兼并等形式,利用投资者资金、技术、装备、管理等优势,打破垄断格局,促进民营资本能够与地勘单位有机结合,从而在降低国有资本占有率的同时扩大地勘单位的实力和后劲。在改革过程中,积极对民营资本的投入导向进行引导,使其能够从单一的矿业项目转变为地勘单位改制上,促进民营资本能够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取矿产资源。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在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竞争,将垄断格局打破,实现深化体制改革。在地勘单位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积极建立混合所有制地勘企业。在与矿企、民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将建立混合所有制地勘企业确定为引资的一个重要目标,促进资本关联所具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凭借买壳或者IPO上市,促进地勘单位能够更好的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融资,扩大发展规模。加强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可促进个体活力得到更加充分的激发,为地勘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对适应找矿需要的市场主体进行培养

充分利用找矿突破平台和改革的机遇,加强地勘队伍建设。同时以找矿规律、矿产勘查的市场需求作为主要依据,积极培育各具特色、产业互补、分工明确、合理协作的矿产勘查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国有地勘单位与相关矿业公司有机合作与协作,坚持走探矿和采矿一体化的路子,组建大型矿业企业,努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矿业公司的发展离不了勘查队伍。地勘单位加强与矿业公司相互合作不仅可享受更多的找矿成果收益,同时因为二者存在共同的利益导向,可使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得到大大提升,如在探矿证的增加矿种、扩证以及采矿证的生产勘探中。地勘单位通过与矿业企业加强合作可为找矿突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地勘单位与矿业企业重组的过程中,地勘单位需高度重视以地勘单位专业特点、勘探市场需求差异性作为根据,积极打造专业技术服务企业。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产业格局可以划分为地质主业和辅业,以“提升主业、拓展主业、创新主业、提升辅业反哺主业的能力”为思路,优先保障主业上能为国家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并完成广义地质的服务职能。多年来地勘单位培育了不少与地质有关的辅业和第三产业,但多数小而散,科技含量低,生产能力弱,竞争力不强,有的甚至成了地勘单位的沉重负担。通过对资产的全面清查,对不良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调动精干的生产要素,在全队乃至全局范围进行资源整合,发挥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以商业地质找矿、工程勘察为主体,构建规范化的集团公司,从而做精、做大、做强。对那些落后的、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要痛下决心关停并转,尽早把有用的资产置换出来。

(四)转变机关职能,实现事企分开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事企分开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改制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地勘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来促进自身行为不断向规范化发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处理各种关系。地勘单位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提升资质,拓展更多广义地质(含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的市场业务,进而促进企业的生存目标和发展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在发展过程中,地勘单位须丢弃靠、要、等陈旧的依靠观念,通过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各机关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正确处理与地勘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尊重并维护地勘单位依法行使,对企业内部事务不进行强制干涉,促进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约束的法人实体。此外,省局也须积极转变职能和机关作风,不断丰富和优化对地勘单位的服务职能,促进地勘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等对待改制后的地勘单位和其他地勘单位,促进改制后的地勘单位能够更好地实现结构调整和改革目标,促进其改革成效得到不同提升。

(五)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内部管理

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产权制度改革也是推动企业内部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而企业内部改革又可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从体制、舆论、思想等方面均为企业内部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地勘单位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需高度重视,并加强实施内部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在改革过程中,积极对内部改革和内部管理进行系统规划,推进以“三项制度”作为核心的内部改革得到不断深化,强化企业管理相关基础性工作,促进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得到不断完善。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地勘单位能够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性的内部机制,使地勘单位行政管理发展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建立起健全、严格的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不同提高。

三、结束语

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是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过程中,地勘单位应积极把握机会,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采用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理想成效,进而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汝松.非公益类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外资,2013,12(21):361-362

[2]施俊法,齐亚彬,唐金荣,等.关于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5,06(0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