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范文第1篇

一、我区人民调解队伍现状

高淳区目前建有人民调解组织189个,人民调解员队伍现有1310人(其中区、镇、村(居)专职人民调解员168人,兼职人民调解员__2人),已形成了以区大调解中心为龙头、镇司法所为依托,村(居)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大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增强了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的战斗力,形成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线防线。

二、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1、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黄金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高发期。因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涉军群体、环境污染、劳资矛盾、社会贫富差距、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等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参与者的构成日趋复杂,一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不断增多,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高淳区人大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五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即创新、学习、生态、乐居、智慧高淳建设。要建立“五型”高淳,必定要筑牢社会稳定这一道防线,才能实现人民群众乐居。建设一支业务精、技能强的调解队伍,才能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2、我国经济改革到了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冲突,社会矛盾纠纷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呈现主体多、范围广、成因复杂等特点,针对涉诉涉法上访压力增大等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升华人民调解工作,就必须要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

三、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面对形形不同个性的当事人,复杂性的工作环境对调解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素质的储备也是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心理素质。

一是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首先要热爱人民调解工作。调解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迎难而上的工作,调解能否成功,要当事人的配合,但要当事人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作出让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用心去做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的。只有爱岗敬业,热情服务,才能克服困难,解决矛盾。

二是廉洁自律、公平公正。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调解工作涉及到人民切身的利益,调解员的一举一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当事人最怕调解员偏听偏信,厚此薄彼,或着办事不公。所以调解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曲直,调解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人民调解员要讲诚信,不徇私情,不能凭自己的喜恶对纠纷进行主观判断。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自主、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三是要有奉献精神。社会矛盾客观存在,随时都可能发生。作为一名调解员,有时就要放弃休息时间,下班后,假期里,随时都可能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奔赴调解一线。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调解员,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做好调解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埋头苦干、敢于负责、维护团结等心理素质。这些都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的必备素养。

(二)知识素质。

依法调解将成为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所以在新形势下,调解员应当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律知识:人民调解员调解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不论是交通事故纠纷、医患关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房产动迁纠纷等等。人民调解员应当认真学习民法、经济法、合同法、婚姻法等与自身工作关系紧密的法律知识,了解依法调解对调解工作的方式、程序、效力等方面的要求,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

人民调解喘调解纠纷时,重点在于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和专业性的意见,以使当事人理性对待纠纷和权利诉求,以及在力量信息失衡的情况下对弱者进行保护性的照顾,从而促进平等对话和纯粹合意的达成。所以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它存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除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包括与其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基本知识。

(三)业务技能素质。

一是协调驾驭全局能力。调解需要运用各种调解技巧,才能促成矛盾纠纷解决。所以这里就需要调解员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素养。与法官和仲裁员不同,调解员并不对纠纷解决做出决定或判决,而是以中间人、咨询者、倾听者和“穿梭外交者”的身份提供服务。因此,人民调解员在进行调解的 需要,可能随时转换自己参与的角色,这就说明调解员在主持调解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驾权局面的能力和左右协调能力。

二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民调解是诸多调解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调解方式,是一项颇具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很强的“非官方”色彩。正因其所具有的“民间化”特色,因此在调解工作中不可能沿用过多的书面表达当事人的意思,人民调解员更多地是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在当事人之间了解情况、传递信息、劝解斡旋。语言的巧妙表达,或者委婉,或者意思表示明确,或者安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时而柔和,时而严厉。这就对人民调解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是掌握一定的调解技巧。好的工作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许多年长有经验调解员,他们在调解过程中善于察眼观色,掌握契机,善于运用多年累积下来总结的各种调解技巧,往往能为调解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调解中除了用情理、用法律进行调解外,还有冷热降磨法,换位思考法,乘热打铁法,心里疏导法,现场解决法等调解技巧。或多或少掌握一些调解技巧也是调解员应该具备的业务素养。

四、 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素质“三路径”

基层人民调解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必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要不断勤奋学习。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民族就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一个政党不重视学习,就难以走在时代前列。作为肩负重任的人民调解员不刻苦学习,就难以安身立命,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代给的重任。具体来说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往的调解工作重视对当事人的道德教育,力求以德解纷。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将“以德调解”和“依法调解”相结合,法德并举,优化调解效果。法律方面的知识,它的实践性很强,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有关方面的法律知识,为我们调解工作所用。二是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调解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背后有大量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调解的过程是事实澄清、矛盾化解的过程,也是当事人的认识、情绪、态度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发生转变的过程。根据当事人的认识心理,以理服人;根据当事人的情绪情态,以情感人;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心理,以行导人,由内而外,往往能快速、彻底地解决问题。三是要加大对调解员的分级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而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院调解;离婚案件;调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94-01

离婚案件是基层法院的主要案件类型之一。基于离婚案件的事实、权利与义务状态和当事人争议问题的特征,基层法院多采用简易程序审理。当前,《民事诉讼法》关于调解,内容涉及原则、组织、范围、方式、效力等,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法院调解的规定较为笼统,没有对调解程序予以系统规范。司法实践中,离婚案件有不同的调解机制,他们直接影响案件的调解效果。

一、我国法院离婚调解机制的现状

我国最主要的离婚调解机制就是法院调解机制。离婚案件在法院调解过程中表现出三方面的特征:

1.当事人邀请参与调解的人员多纠纷产生于社会交往中,其解决也是在社会交往中完成的,因此社会结构或者社会形态,与纠纷的产生及其解决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来源存在差异。

2.当事人对离婚调解法律知识的欠缺:对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缺乏认知,如担心调解撤诉后无法离婚或调解撤诉后在不符合法定条件时再次离婚;对调解中的经济问题计算存在错误认知,如子女抚养费、医疗费、精神损害费等。法律知识的欠缺使得当事人对调解结果存在过高期待。

3.调解的模糊状态:如对权利、义务的存在与否不清晰,或对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不明确,或对如何实现权利或承担义务的方式不清楚等。在司法实践中,离婚案件调解普遍存在模糊的状态。首先,调解对离婚纠纷的事实认定存在模糊。其次,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的认知存在模糊,这既有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的原因,也有法官在调解过程中阐释不到位的原因。

二、离婚调解案件调解的必要性

离婚调解制度与审判制度相比,优点主要有三:1.有利于消除夫妻感情上的对立。调解有利于消除双方感情上的对立,这是由调解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调解的本质特征是始终尊重当事人意志,使当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调解过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使纠纷得到解决。2.离婚调解有利实现实质性的正义。3.有利于保护子女的利益。离婚调解有利于平息激烈的争论,因为它反映了当事人自己的选择,满足了自己和儿童的实际需要,从而减少了愤怒和敌意。

法官在进行了多方努力进行调解后,如果仍有一方当事人坚决要求离婚,且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可以考虑调解离婚,如果能达成离婚协议,也比判决离婚的效果要好。因此,法官也要注意调解离婚的技法,尽量让应当判决离婚的当事人达成离婚协议。在离婚案件的审理中,由于充分注重调解方法的运用,调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社会效果良好。案件调解成功,化解了当事人的对立情绪,防止矛盾激化,减少纠纷的对抗性,降低上诉率和申诉率,做到案结事了。二是提高了诉讼效益。通过快速、简便、经济地解决纠纷,符合“能调则调、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指导思想,减轻了当事人的讼累,降低了诉讼成本。三是当事人诉权得到较好维护。通过发挥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作用,当事人通过调解中的协商和妥协,达到双赢结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

三、法院调解离婚案件的技巧与方法

(一)立法原则

离婚调解即为谋求意见一致,用以实现实质性正义和个人自治。因此离婚程序应由呈现非对抗性辩论的充分性、正确法律判断的复数可能性、含混法律价值、调解协议审查的必要性、对经济社会变化的优先考虑、向前看的关系调整,更彻底地实现当事人主义的特征。

(二)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有义务进行调解,并于案件受理后立即进行

首先要查明案件事实。查明事实虽应提倡和重视当事人举证,但主要由调解人员主持调查和收集证据。调查和收集证据应深入群众,依靠有关组织,查清离婚纠纷的全部状况,然后对问题加以分类,制订相应的调解措施。对于当事人明显的或本人承认的缺点与错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所查明事实不能作为以后诉讼的依据。

(三)离婚调解人员由受过专门科学如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训练的人士组成

受过法律训练的为主持人。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进行调解。尽可能依靠单位和亲友帮助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离婚调解人员不参加调解不成后案件的审理,调解达成协议时主持人转化为法官,制作协议书。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85-0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中后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在人生发展的这一变化时期,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往往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据近期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有近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每年有5%因为躯体疾病退学,而高达95%是因为心理问题。学生因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如令人发指的“马加爵事件”等。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尚不到30%。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和与之相伴随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中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当承认,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起步是落后的。这也与我们“重理轻文”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人文类学科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医学院校,人文学科课时占到总学时的1/3,而我们高校目前的人文学科还处在弱势,亟待加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实力非常单薄,人才匮乏。据悉,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具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尚存在下列问题。

人员配备不足。香港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个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内地,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心理辅导员,并且很多心理辅导员是兼职的。

教材建设问题。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教材。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项必修的基础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不同的课程。

教师培训问题。高校从事心理指导的老师多以兼职为主,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数缺乏正规培训,急需系统培训。

网上心理咨询尚在探索阶段。有些人心里所想不愿当面与人谈,新的网络空间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什么问题都可以摊开来讲,但在网上进行心理个案方面的咨询还未开展。

教育理念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其工作还停留在“被动”的地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救火”阶段,往往在学生事故发生之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应是解决、排出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而应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高校的性质及工作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工作重点,心理治疗则是由社会医疗机构来完成。首先,高校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组织,并不是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机构相比并不具备心理治疗的工作优势;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使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主动的预防疾病,有效提升心理素质,早教育、早预防,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预防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健康的大学生是健康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全面提高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对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有实施方案的针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干预,使其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注重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及心理障碍的产生,对潜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的干预和治疗;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各种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珍爱生命预防自杀的讨论、成瘾行为的干预、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适时调试情绪,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并加入相关心理疾病的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案例讨论。…经过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认知发展教育。认知教育是指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使大学生了解认知规律、特点及自身认识发展水平,从而发掘自身的不足,并学会对错误认知进行调控。

2、情绪稳定教育。情绪调控是为了避免自身情绪的大起大落或两极化,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调解自我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3、意志力优化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调节激情,应付挫折打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从而避免产生心理偏差,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律的优秀品质。

4、健全个性品质教育。个性教育是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正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完善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

5、人际和谐教育。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问的特点和规律,使得在群体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6、积极适应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保持心理健康。同时深入认识自己、认识自身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在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优化和调解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控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发潜能,适应学习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程,要使其能正常有序地运转,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施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三理”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心理、择业心理、动力心理、创造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性与恋爱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产生这些心理问题有着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的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在生理发育晚期,心理正处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阶段。

客观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复杂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物质上、精神上和文化上都存在各种弊端,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消极的社会风气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存在各种积极、消极的影响。二是学校教育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学习压力、成长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不同程度的冲击考验着当代大学生稚嫩的心理。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能力、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经济基础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心理、生理、伦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建立“三理”相结合的模式。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同时,加强生理教育,注重伦理教育,将生理、心理、伦理这“三理”有机整合在一起。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信息网络,心理教育理念网、心理问题预警和援助网、家庭学校联络网、师生互动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等,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全社会积极配合的大网络体系。在建立网络体系时,承担心理教育的主要人员应勇挑中担,积极开设课程和讲座,宣传与普及心理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心理交流论坛,完成网站网页制作,给大学生广阔的心理沟通平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形成一个以专业人员为主,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社团为辅的工作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把握教育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学生人群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绝不仅仅限于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心理测查等在内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健全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在学校成长的这个大背景下,促其得到最大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只有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目标上,即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2)规定教育目标,唤起学生对心身健康的向往和自觉,提高其心理素质。在预防、纠正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划,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3)讲究教育方式。以“活动一感悟一心灵成长”为主线,以课堂、网络、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以课堂讲授、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发现、自我调解、自由提升。

(4)开展心理训练。训练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印象训练、语言训练、肢体训练和开放自我训练。训练中将学生进入某一个特定的主题情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中获得感受,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心理,并相互交换心得,帮助彼此之间建立并加深对不同人际关系的理解,消除误会,在认识上飞跃。

(5)做好身心健康教育,即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其中躯体疾病的预防主要分为健康行为的确立和有害行为的干预;而心理素质的强化重点是健康心理的培养、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心理辅导的开展。在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辨别能力,以增强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帮助他们积累成长的经验和方法。

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开展的心理辅导是辅助型而非治疗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惑,排除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发挥内在潜力,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心理测试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对学生人格发展、情绪、行为、适应性和职业兴趣等方面进行专业测试,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档案,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规律,找出有心理疾病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知识强的教师队伍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绘画;调节;学生情绪

・ 【分类号】J213

一、绘画的内涵

绘画是一种运用手工方式进行临摹的艺术形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时常会得到相应地运用。所谓绘画,是指运用相关的工具材料,如笔、颜料等,在纸张、木板等平面物体上塑造某种形象的艺术形态。绘画操作起来非常简便,只要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完成。而且在思想表现方面,绘画可以表现出各种思想,将创作者的情感、对社会的认知、价值观等表现出来,这些都是绘画所具有的特色。与其它艺术相比,绘画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可以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日常的休闲娱乐、商业活动等方面。此外,绘画操作起来非常快捷方便,不会受到环境、资源等的限制,能够随心所欲地结合个人的想法与情感来进行表现,这样更显得真实。

二、绘画对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极易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遇到学习难题或是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难以理解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将多以负面情绪为主。这时,通过绘画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生情绪,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去面对这些难题与困难。绘画对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有:一是能够为学生发泄情绪提供合理的方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只有将这些负面情绪及时有效地发泄出来,才能够帮助学生平复情绪,而通过绘画,则能够让学生将个人的负面情绪以绘画作品的方式表现出来,避免学生采用其它极易对其他学生或是教师造成影响的方式去发泄个人不良情绪,这样可以为学生发泄情绪提供合理的方式。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作为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泄个人的情绪,使得不良情绪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这些不良的情绪将会引发学生之间的纠纷或是学生对教师的敌意。通过绘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尤其是在耐心的绘画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多思考的机会与平复情绪,这样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个人的不良情绪,避免这些不良情绪对外界造成的影响。三是能够帮助学生端正良好的心态。绘画能够很好地陶冶人的情操与性情,尤其是一些山水画、风景画等,这些绘画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感,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些绘画作品中体验到外界的美,从而端庄良好的心态,及时调节个人的情绪。

三、绘画对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建议

(一)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绘画是一件非常令学生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充满无限的创作动力,从而创作出更多生动的绘画作品。教师在运用绘画对学生情绪进行调节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绘画内容、选择的颜色、构思以及表现的思想情感、事物的外在形状等。这样,学生在绘画时,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绘画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来加以表现和绘画,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帮助与鼓励,并按照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学习,从而更为积极地参与绘画,那么学生情绪也会得到相应的平复。

如图1,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加以引导,特别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如香蕉、苹果、葡萄、梨子等,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水果来创作相应的绘画作品,从水果的形状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见过的水果运用绘画来表现出来。如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苹果是什么形状、葡萄是什么形状、香蕉是什么形状、苹果与葡萄的区别在哪里等,通过这些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绘画创作,而且还能够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水果在绘画中加以表现,包括水果的形状、颜色、与其它水果之间的比较等;在绘画方式方面,还可以运用比较、模仿等方式来绘画,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对水果的需求,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出不同水果的特色,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情绪进行调节的目的。

(二)选取富有美感的绘画素材

日常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一些充满美感的画面或是风景,这些富有美观的景物能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在运用绘画调节学生情绪时,可以选取富有美感的绘画素材,学生在看到这些素材时,也会有更多美好的期待,心情会变得更加的开心。在这种愉快的心情的带动之下,学生的绘画热情也会得到相应地提高。特别是一些山水风光,具有更加丰富的美感,而且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带来美的视觉效果。如图2中的山水风光,从该风景图片中,学生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飘荡着的白云,自由飞翔的鸟儿、美丽的荷花、漂亮的房子、连绵起伏的群山等,学生的心情也会在看到这些景物之后变得非常开心,情绪也会变得更为平静,学生的思S也会变得更加宽广,从这些画面中联想到更多美丽的景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或从这幅图片中寻找到更多美丽的景物,包括河水、小桥、大树等。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加以启发,这幅图片中还需要加上什么元素就会变得更加的美丽、结合这幅图片构思一幅美丽的图片、这幅图片中的什么植物最美,用画笔绘画出来等,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获得美的途径。在想象方面,学生还可以联想到岸边的其它植物、树林中隐藏着的小动物、河水下面的鱼虾等。那么,在绘画时,学生也会将这些看到的富有美感的素材加以运用,创作的作品也会富有美感,那么学生的情绪也将会得到很好地调节。

(三)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那么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不同思想认知。在绘画方面,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让学生形成个人的观点,那么创作的绘画作品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学生也就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学生是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则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激发,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之下,结合个人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获得不同的理解,这样在绘画方面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现。如图3中的小熊,可能很多学生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面时,就只看到小熊,也就只是过多地关注小熊。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幅图片,如从表情的角度来观察、从小熊的着装来观察、从小熊手中拿着的药箱去观察、从小熊身边的植物来观察等。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观察,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如觉得小熊很可爱、觉得小熊富有爱心、觉得小熊身边的植物很美、小熊的造型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医生等。那么,有了这些不同角度观察获得的理解与认知之后,学生也就会从个人所处的观察角度来构思相应的绘画内容,包括着装、表情、装饰物的选择等,那么学生此时的情绪也能够得到很好地调节,积极去从这些角度来创作,从而完成属于个人特色的绘画作品。

(四)将绘画与活跃课堂氛围相结合

学生情绪往往会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尤其是在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对学习感到厌倦。此时,在运用绘画调解学生情绪时,教师可以将绘画与活跃课堂氛围相结合起来,运用L画来活跃课堂氛围。很多绘画作品并不只是简单的事物的呈现,而且还能够间接地表达相应的故事,教师可以在让学生观看绘画作品的同时,给学生讲解相应的故事或是由学生来讲解相关的故事,这样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如图4中的森林动物会议,教师在将这幅图片展示给学生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教师给予相应的讲解。教师可以结合这幅图为学生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森林动物会议,很多动物在老虎和狮子的组织下,举行了一次森林会议,并围绕如何建立森立秩序各个动物进行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达成了一致的会议结果。在教师讲解故事的同时,课堂氛围也会得到活跃起来,学生会充满好奇地想要知道森林动物会议中每个动物到底发表了什么观点和建议。这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如教师可以提问:大象会提出哪些看法和建议,长颈鹿会提出什么看法和建议、小猴会提出什么看法和建议等。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这样,整个教学课堂也会变得更为生动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并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加以考虑,这时绘画与活跃课堂氛围就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绘画方面,学生也会将这些动物提出的想法或是建议作为绘画的主题,然后创作出相应的绘画作品。那么,在每一次的教学课堂,学生也会更觉得课堂氛围的活跃,从而积极参与其中,学生的情绪也会得到有效地调节,绘画对学生情绪调节的作用也就能够得到全面地体现。

结语

学生的情绪往往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运用绘画能够很好地调节学生情绪,让他们在参与绘画的过程中,及时调整个人情绪,以良好的情绪来创作相应的绘画作品。在绘画调节学生情绪方面,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到绘画对调节学生情绪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出绘画在调节学生情绪方面的作用。由此,可以从加强引导、素材选择、不同观察角度以及活跃课堂氛围这些方面来将绘画运用到教学课堂中,以此来有效地运用绘画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知识,并得到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延.绘画心理分析在心理咨询中运用的缘由[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王战戈.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艺术教育,2015(8).

[3]戚君子.论绘画和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3(23).

[4]孙磊.从绘画中比较全托与日托幼儿情感表现的特点[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11).

发杂志作者资料填写卡 美术

姓 名: 孟祥燕

性 别: 女

民 族: 汉

出生年月: 1985年12月27日

工作单位: 广州市增城区水电二局学校

单位邮编: 511340

联系电话: 15813343592

职务职称或学历: 中小学一级教师 本科学历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组竞赛 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找到一条有效控制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大组竞赛。以下对大组竞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积极意义及实践操作方法进行了阐述。

一、大组竞赛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可以显著地提高课堂效率。大组竞赛活动形式多样,且迎合学生好胜的心理,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感受到了语言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到“主动”,由“苦学”到“乐学”。

2.有利于调节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受年龄限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很容易产生疲劳感,一成不变的课堂节奏只会让课堂效率更加低下。结合学生兴趣、紧张而刺激的大组竞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要控制好竞赛的时间和过程,让课堂节奏松弛有度,使学生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就可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竞赛的前提是全体合作。在大组竞赛过程中,每位学生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直接影响到大组的成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进退,逐渐加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深深体验到,竞赛不排斥协作,只有大家的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大家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胜利的喜悦。

4.有利于发现不足,及时进行巩固训练。

在大组竞赛中,教师很容易发现不足,并及时进行巩固补救。如,在教授了新单词之后,进行大组抢答竞赛,全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抢答,那么这个单词肯定没有掌握好,可以在比赛结束后再加强巩固;如果学生读音不准,教师也可以听出并马上纠正。问题可以当堂得到解决。

二、要确保竞赛高效进行,必须做到“四化”

1.竞赛过程明确化。

为达到良好的效果,组织好学生的竞赛,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实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错误和意外情况,细化竞赛过程。

2.组织学生有序化。

首先要把学生分成四个竞赛组,可以按座位分,给每个大组起一个名字,如:tiger,lion,super star等。每组选一名大组长,再给每组的学生固定一个号码,如每一组第一排左边的学生是1号,每一排右边的学生是2号,这样当老师叫一个号码时,会有4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答问题。注意可将座位微调,实力相当的学生使用同一个号码。

然后,在竞赛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发动工作,在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动他们积极参与比赛的同时还要调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竞赛结果,培养“胜不骄、败不馁”、合作协同的竞赛精神。

3.竞赛规则清晰化。

在竞赛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仔细说明比赛规则,以避免出现无序状况。如,我在进行个人抢答时,会说清楚要求:1)回答得快、准、响亮的人得分;2)谁提醒,扣谁的分;3)谁听错号站起来了,扣谁的分。明确了规则,竞赛虽然激烈,仍能井然有序。

4.评价机制规范化。

教师须及时作出评价,否则学生容易失去参赛的兴趣。一般来说,一节课一评。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上四个大组的名字,上课时计分,每组的分数一目了然。下课前算总分,然后告诉学生:Today’s winner is...!Congratulations!获胜者将可以贴一颗星星在班级的竞赛栏里。月末时,哪组星星多,贴一张小奖状并集中表扬。到期末时,最出色的大组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一张奖状。通过这种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使他们保持高度的热情参与竞赛。

三、竞赛活动的形式多样

小学英语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操练。尤其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注意力相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而大组竞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让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机勃勃。

1.纪律竞赛。

纪律竞赛,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组织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每组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组的分数。哪一组认真听,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响亮,哪组就加分。当老师设计活动时,哪一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哪组就加分。比如:进行分大组合作讨论以后,学生还比较放松,课堂不能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只要我拿起粉笔,走到黑板前,他们会马上安静下来。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大组的分数,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遵守课堂纪律,还主动提醒别的同学认真听讲。这样的课堂,老师的任何一个指令,都能得到高效的完成。

2.单词竞赛。

单词学习,往往机械而枯燥。学生在跟读操练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即使将游戏穿插其中,学生也常常是玩得开心,忘得快。尤其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认读单词、拼读单词是一大难题。我在设计了单词竞赛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集体抢答游戏:学完新单词后,教师出示图片或单词卡,大组集体抢答。看哪组的学生念得快,念得准,念得响亮,即得一分。这种活动,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可以带动一部分还不熟练的学生和胆子小不敢说的学生。

(2)个体抢答:每组学生都有一个号码,这样四组就有4个1号。在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新单词之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如:老师说中文或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英文或拼读单词,叫一个号码,这样会同时站起来4个学生,看谁说得快,说得准,谁就能为大组挣得一分。这个游戏紧张刺激,一方面,在游戏中,老师很容易发现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并及时在课后予以必要辅导。另一方面,为了在比赛中胜出,学生们会在课后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预习或复习单词,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3)竞猜游戏:每次的竞猜单元,都会让学生们为之疯狂。老师藏起一张新学的单词卡,让学生猜是哪一张,每组有两次机会,猜中的加一分。因为游戏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学生在猜词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个个争先恐后,想要代替本组出赛。再加上奖励分值逐渐扩大,猜四次后分值达到五分,学生们的兴奋程度可想而知。通过竞猜游戏,学生们在一边思考一边运用刚刚学过的单词,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新单词。

3.活动竞赛。

在进行英语活动时,大组竞赛的优势更加明显。大组组员在10人左右,人才济济,各有所长。如排演短剧时,两人策划,两人准备服装道具,6人参加演出,动员家长支持,教师友情指导。两个星期之后,高质量的英语舞台剧就诞生了。再如编辑英文小报时,有人负责找资料,有人负责栏目设计,有人排版,有人抄录,做出的成品通常水平不低。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加强了协作,充分发扬了合作精神,也深深感到集体的荣誉离不开每一个同学的努力,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4.其他竞赛。

大组竞赛在其他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如:作业、听写、背诵等。全组学生的作业及时交齐,大组可以加一分;每次听写全对的学生,可以为本大组得一分;背诵流畅的学生,也可以为本大组加一分。渐渐地,不交作业的现象消失了,听写全对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学生背书越来越流利了。一学期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总之,开展大组竞赛,犹如给平静的教学工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进步和发展。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帮助教师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提供了一个激活英语课堂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组织教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