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建模思路

数学建模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建模思路

数学建模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New Approach of Four Mode for the Art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Education

――Tak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rts and Media As An Example

LI Guofang[1], CHEN Jiajie[2]

( [1]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rts and Media, Beijing 100875;

[2] Dept.of Astronom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cus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equal important as their growth.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rts and Media Department base on students' self-requirement, combine with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deas to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it, and open up four mode of new approach to the art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the art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elf-requirement

0 前言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相对特殊群体,个性普遍较强,精神健康和成长中的自我需求问题也更加突出。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深入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总结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对策与成效,探索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艺术属于文化范畴,艺术教育的文化观念就是要以人为本。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教育问题,近年来最主要的任务可以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知识教育一定要跟社会的职业化需求相关联;第二,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和成长中的自我需求。现今,大学教育还没有完全的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是规范的、统一的、齐整的。但是对于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空间。

1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

学生在大学的这段时间,是人在价值观、对人的认知、对情感的确认、对自身角色的证明各方面来讲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校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针对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可将主要问题集中在五个方面。而针对问题,又可以从自我需求的角度切入,探究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1.1 个性独特叛逆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特征。大学中,他们开始带着质疑的目光和精神去认知客观事物,常常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现有结论,愿意独立深入探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敢于怀疑和争论。这种思维特征反映到行为特征上即表现为,艺术类大学生多具有独特的个性,逆反心理较强,对灌输色彩较强的教育方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并且常表现出自我约束力稍差的问题,同时,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更加喜欢表现自我,更勇于尝试。个性独特叛逆,自制力、约束力稍差,是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之一。

1.2 价值观偏差

这一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艺术类的大学生可以说都是在“4+2”的方式下成长,“4”即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即是爸爸、妈妈。多数人不会懂得谦让,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来衡量朋友。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天枰,随时都可以用来称载每一个熟识的人的心,然而心中的天枰并不是万能的,它总会有些偏差,但是及时调整后便会减少出大错的可能。可是当代的大学生们处在成长阶段,特别容易忽视天枰上用来交换的物体,不愿意付出,太在意自我需求,那么就会使天枰逐渐失衡。价值观偏差,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是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之二。

1.3 认知度软化

在经历了高考后来到大学,学生很容易处于一种迷茫或者是堕落的状态,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好争取了,或是认定只要有张毕业文凭一切就都好办了。因为这种不健康的想法,有一部分人离开了认真求学这条轨道,这是一种令人哀叹的选择。认知度软化,容易好逸恶劳,是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之三。

1.4 情感控制力奇缺

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这个年龄也差不多都在谈恋爱,现在校园里学生谈恋爱的人很多,要正视校园中的现状,因为这个是禁不掉的。但很多学生恋爱之后失恋有阴影,一碰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其实这是他们在确认自我和连接社会的一种探索,这个时候关键就是老师面对这种现象该怎么做。老师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告诉他要专心学习不要这样,而是针对这种已经普遍存在的现象拿出最有效最有用帮助。情感控制力奇缺,容易向挫折屈服,是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之四。

1.5 角色确认过急

这个年龄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很普遍的现象,特别希望给自己找到一个位置。出去打工的也很多,有的学生打工之后被欺骗或是人际交往不和谐,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自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患得患失的有,妄自菲薄的也有,容易跳过在角色确认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调试自我完善的过程,一心朝着一蹴而就的方向走,不是科学的成长路。角色确认过急,容易自我迷失,是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之五。

2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对策与成效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不仅通过学生安全预警网络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行“特殊时期集中疏导、日常生活持续养护”的工作原则,切实做到“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2.1 推行心理养护,确保心理健康

为开阔学生的学习生活视野,增进集体意识和团结氛围,学院积极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学生活动。为了在学生中倡导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学院专门举办系列主题活动抵御校园外的不良风气,使学生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学校里在学院里,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管,有人关心你们,在学院已形成学生们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加强对辅导员的指导工作,要求班主任老师把学生身心安全当做课题来抓,定期将问题学生的情况做成案例供全院班主任老师共同分析研究,集思广益,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学生工作的科学氛围。

2.2 深入心灵交流,营造健康氛围

发挥基层班级体和支部的作用,依赖它们对同学进行观察和摸底,定期与重点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交流、进行开导和教育。同时,定期与学生谈话,通过交流发现问题,针对同学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去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不定期地组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患未然。

2.3 着力心理减压,持续情绪疏导

突出“减压”这一关键的心理着力点,开展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新颖独到的学生活动与教育工作。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发挥学生基层组织――班委的力量,定期召开班级“减压茶话会”。班主任主持会议,召集同学就学习困境、生活问题所带来的压力展开热烈讨论,共商解决方法,班主任密切掌握问题实际解决进展,并及时和学生工作领导沟通交流,形成长效机制。利用节假日契机,组织形式创新的师生联谊活动,如:通县台湖镇共建、松堂敬老院临终关怀、特邀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进行“情绪和压力管理”专场讲座,从专业心理健康层面、学生心理养护角度,及时有效地疏导学生情绪。

3 开辟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大模式新路径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学生的自我需求为切入口,不断思索心理健康教育新对策,结合艺术与传媒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软环境建设新思路,开辟了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走出了一条四种心理养护模式互补的新路径。

3.1 “家”模式

发动学生之力,将田家炳楼(艺术与传媒学院)打造为“艺家人”最温馨的家园。“艺家人”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学校里在学院里,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关心,在艺术与传媒学院已形成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师,不是家长的习惯。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融入“艺家人”的生活,形成独特艺术修为打造宽平台。拿出的亲和态度、包裹的严肃内核、坚持的温暖命题、营造的家庭关系,不仅是“artfamily艺家人” 博客,这个“家”模式已经以亲和的姿态、全新的形式渗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

3.2 “母亲型辅导员”模式

母亲型辅导员,即根据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或严厉、或谈心,用母亲型的方法将难题一个个解决,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管事儿的”“当家的”妈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从1993年开始尝试着探索“母亲型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模式,辅导员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怀中,全程跟随学生的文化活动和身心成长进程,对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情况、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做到了如指掌。理解不一定能换来理解,真诚一定能换来真诚,以特有的爱和真诚赢得学生的爱和信任。

3.3 “360度跟踪养护”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是所有学生工作者的原则,但是怎么去做则莫衷一是,其实道理很简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学生放在中间,作为三维空间的原点,360度的去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引导和关怀。在心理养护上开始,在教育理念上坚持,在身体健康上关怀,在服务学生上用心。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 “家文化”为指导思想,用“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工作理念,全力打造独具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色的“360度跟踪养护”模式。

3.4 “互助与内生成长”模式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过于夸夸其谈,谈起大学里的学科底子都能够洋洋洒洒,但真正走到社会上,动手能力极差,跟社会的融合能力极差。艺术与传媒学院倡导的“家”模式,绝不是娇惯的培养方式,而是希望在这个家里的所有孩子最终都能得到两种心理上的成长。一种是“互助式成长”,一种是“内生式成长”。

互助式成长,是与这个“家”里的兄弟姐妹一同努力,相互扶持,共同经历与收获中学习并得到成长;内生式成长,是在互助式成长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性,真正得以提升。老师不能让学生一辈子呆在校园里,他们最后的出路一定是要走出去的。那么,他们走到社会上是不是成功,是不是自信,是不是有这种能力去跟人交往。学生要提前培养的不光是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他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良知,作为一名被聘用者在社会角色中应有的自我调试的能力,成功者所应具有的自我实现和完善的能力。

4 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学生的自我需求为切入口,不断思索心理健康教育新对策,开辟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模式、“母亲型辅导员”模式、“360度跟踪养护”模式、“互助与内生成长”模式,走出一条四种心理养护模式互补的新路径,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数学建模思路范文第2篇

然而,当前数学教学中假建模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搭配的规律》时,有教师先让学生用若干个木偶和帽子的图片分组进行搭配,之后交流两种搭配思路(先选帽子再配木偶,或先选木偶再配帽子),并将各组的实验数据按“木偶个数、帽子个数和搭配种数”进行列表汇总。最后让学生在观察列表数据中得出关系式:木偶个数×帽子个数=搭配种数。结果一位学生当场质疑:老师,个数乘个数,结果怎么会等于种数啊?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常常只重视让学生进行数学学具操作(实物的,手势的,肢体的),而对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由现象深入本质的数学语言操作(画图,列表,列举,列式,画批,写关系式及言语表述)关注不够或流于形式,常常由学具操作直接跳跃到抽象数量关系。正是由于缺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语言操作活动的开展,也就在建模过程中缺少了多次逐步的抽象与推理,这样就容易形成思维的断层,使大多数学生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或常常处于口欲言而心未达的状态,对知识的本质内涵理解不透,对模型的意义建构领会不深,如此学到的模型就缺少了迁移性和融通性,建模过程也失去了担当学生“成长载体”的作用。

非常巧合的是,笔者也上过《搭配的规律》,当时不仅巧妙地将学校开展的智慧节节微与口号引入课堂进行搭配操作,还通过4次变化节微与口号的个数,使学生在摆画算中充分经历了抽象、推理、建模的活动历程,积累了相关的活动经验,现将建模的主要流程与思考呈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

1.在学具操作中初步感知搭配规律。

从学生真实的学校生活入手,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首居校园智慧节活动,让学生欣赏从上千份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3个智慧节节微和2个智慧节口号,并提问:让你从中为智慧节选出1个节微配1个口号,你准备怎样选配?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问:3个节微配2个口号,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呢?当学生脱口说出6种后,追问:是不是6种情况呢,是怎样进行选配呢?于是让学生用印有节微和口号图案的卡片进行操作验证,集体交流时指名学生上台演示,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表述:他是怎样选配的?还可以怎样选配?从而明确选配的两种方法:先选定节微,再去配口号;或先选口号,再依次去配节微。

2.在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中逐步感悟搭配规律。

在借助摆卡片经历了有序选配后,让学生将卡片放回信封,然后闭上眼睛,将刚才的选配思路在脑海里再回想一遍:先选定节微依次配口号,共有6种搭配方式,或者先选定口号依次配节微,一共也是有6种搭配方式!睁开眼睛,能用笔和纸将脑海中的思路方便快捷、清楚有序地表示出来吗?接着以4人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活动:(1)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选配思路。(2)用选定的方法将选配思路表示出来。

由于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头脑风暴中充分地挖掘创造潜能,学生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才能,想出了异彩纷呈的表示方法。除了用连线法表示选配思路外,学生们还想到了列举法(a1,a2,b1,b2,c1,c2),除了用图形表示节微和口号外,学生还想到了用数字、字母、文字等来表示,真正显示出其创造才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符号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因其迷人的魅力而深入人心。

接下来让学生静心观察所画的这两种选配思路,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学生明白了:1个节微配2个口号有2种方法,3个节微就有3个2种!1个口号可以配3个节微,2个口号就有2个3种!算式是2×3=6(种)。

3.在变式操作中抽象概括搭配规律。

(1)显示4个节微和2个口号,让学生说发现的规律:1个节微可以配2个口号,4个节微就是4个2种,1个口号可以配4个节微,2个口号就是2个4种,2×4=8(种)。

(2)显示4个节微和3个口号,并问:又增加了1个口号,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显示4个3种,3个4种,3×4=12(种)。

至此,抽象出数学模型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于是追问:根据选配的规律,你觉得选配的种数可以怎样算?(板书:节微数×口号数=选配种数)

(3)最后让学生尝试:据统计,四年级小朋友共设计了90个节微和80个口号,还是像刚才这样选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很快算出――7200种。

教师趁热打铁地追问:这些规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地找到的呢?生:是通过摆、画、算得来的。教师顺势总结:摆、画、算是我们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会帮助我们去发现数学王国里更多的规律和奥秘!

二、教学心得

1.参透知识本质是成功建模的前提。

老师如果在课前未能参透所教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实质联系及系统架构,他就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学生昭昭。如教学“搭配规律”时,老师心中就要明晰:两种物体A(a个)或B(b个)进行搭配,有两种搭配方法,共a乘b种方案:(1)1个A去搭b个B,得b种搭配方法,a个A去搭配,就有a个b种:(2)1个B去搭a个A,得a种搭配方法,b个B去搭配,得b个a。搭配过程中的机会均等,且一一对应,使得搭配规律自然体现出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模型特征。所以,只有深入挖掘并领会了知识的本质与内在机理,才有可能引领学生入木三分地走向知识的内核,走向思维的深刻与灵活。否则,师生都只可能是隔靴搔痒式的浅尝辄止,犹如猪八戒吃人生果――囫囵吞枣,建模必然退变为“贴模”了。

2.引领有序操作是成功建模的关键。

数学建模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 应用题教学 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应用题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方面是很多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运用数学思想将应用题转化为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应用题中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梳理不清。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些原因,只是一味通过海量练习反复训练,结果导致学生由厌生怕,最终放弃。学生对应用题之所以会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关键在于缺乏数学建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提高建模能力成为使学生成功解题的关键。本文从新课标初中数学应用题的特点出发,对数学教师如何借助“灵韵之笔”,打开学生高效解题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新课标初中数学应用题特点分析

1.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涉及面广,不仅仅包括人口、自然、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还将现实中的一些游戏、家居、建筑,甚至于运转的行星都作为应用题的不同背景,使教材内容更加丰满。而且新课程中应用题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将图像、表格与寓言故事进行结合,使素材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

2.生活化特征明显。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中的应用题,其取材不再仅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而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多与生活联系更密切,且富有一定挑战性,并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素材,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领悟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解题训练。

3.建模思想突出。

新课标教材中的应用题建模思想十分突出,如图形与空间,因其自身形象与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从现实问题中剥离出数学理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新课程数学应用题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亲身经历,进行应用和解释,从而再现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其实这就是教学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也是数学建模思想与建模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

二、新课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方法

1.教会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应用题教学中的关键,学会如何审题,如何分析,可以说解题就成功了一半。教会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找到关键词句,并从词句中找到相等关系,进而用数学符号或者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如很多应用题中出会出现“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5倍”这样的句子,那就可以直接翻译为“甲的速度=2×乙的速度”。而像“乙在30分钟后,按原路追上了甲”和“A溶液和B溶液混合成C溶液”类似的词句,相等关系并不明显,但表明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过程得结果“甲的时间=乙的时间+30”。教会学生通过正确审题发现相等的数量关系,是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帮助学生学会快速、高效解题的“点睛之笔”。

2.培养建模思想,提高建模能力。

建模思想与建模能力,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会对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进行相互转化的一种思想与能力。建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建模,一个是解模。建模是建立起正确的数学关系,包括方程、公式或者函数,是一种将原有问题转化为可容易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方法;解模则是从求解结论和题内条件中获得启示,对重新构建的数学形式进行研究,并从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实现解题目标。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建模流程,发现建模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1]-[2]。以下是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题,以此作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某超市中某种水产品,其成本是40元/kg,根据市场行情,以50元/kg销售,每月可销售500kg;销售单价每增加一元,月销售量会降低10kg。请根据销售情况,对下列问题进行解答:

①水产品价格为55元/kg时,本产品月销售量及销售利润为多少?

②超市如果想使月销售成本控制在1万元以内,利润达8000元,应该给水产品定价多少?”

该题取自于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市场营销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将数学模型抽离出来,提醒他们在进行互相转化时要注意以下数量关系:

①利润=(单价-成本)×销售量

②最终销售量=原销售量-滞销量

③最终单价=原单价+涨价

从模型等式中,学生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假设单价为x元/kg,则利润为(x-40)元/kg;月销售量500-(x-50)×10kg;月利润(x-40)×[500-10(x-50)]元。

按照此思路,学生很快得出两个问题的答案。

从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关键在于要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思想,具备建模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不再完全借助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与引导,而是能够自发地学会如何挖掘蕴藏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再将实际问题有机地转化为数学问题,而得到答案后再将题解带回现实问题中。

应用题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具有典型的数学应用性,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最佳素材,也是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意识进行检测和验证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利用应用题教学这一良好契机,挥动手中的“灵韵之笔”,为学生在数学长卷上的恣意挥洒,添上一抹最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改革;现状;思路

1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的现状

1.1课程内容体系存在局限性,未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内涵。数学建模的主要思想就是将生活中复杂的内容数学化、简单化,并且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来实现主要矛盾的掌握,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而目前大多高职高专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提高解题的技巧,忽略数学的应用性,导致整个教材体系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会做题,不会去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本身比较弱,对他们而言,教材应该具备实用性,应该和各个学科的内容产生融合而不是一味的强化理论知识。此外,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大都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没有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一直无法提高。1.2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弊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可以理解为“包办”模式,教师详细的讲解数学定理的内容,原理甚至利用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推导、验证定理成立的原因以及例题求解的过程,在课堂上剩余的时间里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去遵循老师所讲的内容,照着例题去做练习,这样由老师单方面的灌输,虽然可以使学生快速的了解新的知识和内容,但很容易使得学生出现走神的现象,使得课堂效率收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里,主动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的能力逐渐消失,最终会导致学生丧失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成为空谈。1.3考核方式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目前高职高专数学考试中大都出现了一种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所学内容与期末考试脱节,在教学中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然而每个专业所学内容与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要求都不同,并且每个专业的课时、进度都不一样,这就导致学生所学和考试脱节的现象发生,不同的专业所学内容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一味的以统一的模式考试,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将数学建模思想和专业课相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按专业分类设置数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思想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不能再每节内容前都机械的引入数学建模,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对一个新概念或是新内容都力求用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实例引入。按专业分类设置数学建模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数学建模思想的渗入,要求数学课堂应重思想轻理论,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MATLAB、lingo等数学软件减轻学生的运算负担,更注重数学的应用性。数学建模思想和课堂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本身就是刻画世界的模型而并非纯理论体系,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偏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2通过加强例题的应用性来深入数学建模思想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除了传授新知识外,还可选取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例子,拉近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如利用物理、经济、生物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来实现日常生活的渗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2.3在作业中着重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后,还得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入十分重要的环节,即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就是在每一节课结束后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布置一定的作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实际写论文,以这样的方式来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数学知识更好的融入平常生活中,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以及加深学生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应用性结合的意识。通过布置作业方式的改革,使得学生能够提出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借助建模的思想将问题简化、假设和求解。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4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只是简单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和实际相联系,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的体现出来,我们应该将学生成绩分成三部分,平时成绩+数学论文+数学实验,通过这几部分的结合能更好的降低不及格率,挖掘学生的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将数学建模思想带入到课堂,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有效的培养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如何将问题数学化,如何用数学工具解决数学化的问题,又如何将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建模思想来解决专业知识,让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01).

[2]徐茂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渗入数学建模思想[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12).

[3]荆科,康宁,姚云飞.数学建模案例在高等数学中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03).

[4]李长青,吴伟志,张野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数学建模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校数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O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37-02 收稿日期:2016-06-30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建模思想的高等数学教育质量提升研究”(15YB200)。

作者简介:葛 毓(1983―),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数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科学的语言、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来解决科技和生产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数学建模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利用数学符号、程序、图形等工具对数学问题进行抽象而简洁的刻画,来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解释客观现象。数学建模是定量分析的重要方法,当人们需要从定量角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需要通过数学建模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假设,进而用数学形式和符号将其表述为数学形式,因而数学建模应用十分广泛。

一、数学建模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价值

1.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饱受社会诟病,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熏陶,其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距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数学是一门严谨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知识的缺陷,提高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简洁性。另外,很多高校都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大赛要求参赛队伍撰写论文,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结果,这就需要大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合理安排论文思路,组织好论文内容,讲究语言的严谨性,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知识和工具,通过建立模型,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高校数学教学而言,数学建模研究的主题通常具有针对性、复杂性和挑战性。例如“某地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公交车的调度”“最佳捕鱼策略”,等等,这些题目包罗万象,很多都是大学生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说的,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查阅互联网、电子期刊等,来搜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资料,锻炼了学生互联网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数学建模通常用计算机编程来完成,常用的软件包括Matlab、Lingo、Mathematicia和SAS等,大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能利用这些软件来绘制函数图形、对数据进行计算等,提高了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3.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数据的搜集、模型建立、过程推理和结果的验证等工作,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知识、计算机编程、软件应用以及论文撰写等能力,单靠一个学生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数学建模的教学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一般3个同学组成一个建模小组,大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学习,发挥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特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问题互相讨论,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既学习了别人的思路和想法,也锻炼了团结意识和协作精神。

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力。目前,世界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与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同,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来研究现实中的实际和热点问题,需要大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简化的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并没有标准答案,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需要他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是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绝佳平台,数学建模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有数学建模的影子,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和总结,立足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关心的热点话题,将数学建模的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学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建模模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无处不在。

2.建立数学建模竞赛基地,提供实践环境

数学建模竞赛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验数学建模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目前很多高校都组织队伍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参加全国建模竞赛的同学数量是极少的,绝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数学建模训练,这样并不利于学生整体建模能力的提高。鉴于此,高校应该建立校内竞赛和全国大赛协同发展的制度,一方面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校内竞赛,为参加全国大赛选拔优秀的队员,还可以促进教师建模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高校不断优化校内建模竞赛基地的建设,保证基础设施的齐备,包括数学建模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电子设计实验室等,只有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才能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竞赛环境,保证校内竞赛训练的高效性。另外,为了加大对数学建模竞赛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参与进来,高校要成立一些数学建模竞赛协会和兴趣小组等,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加入。协会或兴趣小组要积极开展一些关于数学建模的课外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数学建模的专题讲座,定期举办一些关于数学建模的小型比赛,激发起大家对数学建模的好奇心,从而积极参加进来。

3.优化数学建模的师资队伍

数学建模虽然是以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内容,但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需要多个学科知识来支撑,这就对数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建模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讲授数学建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水平,首先可以多派教师“走出去”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比如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到名校去做访问学者,等等。其次可以多请著名的专家、教授“走进来”做建模学术报告,为师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了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最后,数学教师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积累和更新专业知识,其中包括较宽广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符合时展的要求。

总之,数学建模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可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建模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