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范文第1篇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网络工程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了解与网络工程有关的法规;

5.能够运用学习知识和外文阅读能力查阅外文资料;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有很多,就业前景也比较广阔,但大家还是要在专业上努力学习,争取学习地更深入。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开发及系统维护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计算机软件;

4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工程师;

2 运维工程师;

3 网络管理员;

4 系统运维工程师;

5 网络运维工程师。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1.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以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共同构成的相对较新的专业。2001年1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增设了网络工程专业。随后,近300所本科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受到各自高校办学条件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差异较大,比如通信工程背景较强的学校以通信系统为主要方向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背景较强的学校以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和开发为主要方向培养学生。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本身底子薄,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有差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设备硬件更新较快,教学实践环节经验不足,难以适应企业需求。课程方向设置较落后,导致专业培养特色和优势不够明显,毕业生对实践工程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对于专业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无法较好地提高,难以达到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迭代更新,低端网络维护和网络管理类人才市场萎缩较大,传统的以网络管理和维护为主的毕业生出现就业难,但用人单位又难以招聘合适的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给网络工程专I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亟需在专业方向发展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符合地方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应用型地方院校攀枝花学院为例,以面向企业需求,融合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从而探索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

2.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攀枝花学院于2007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专业着力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网络系统工程软硬件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培养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系统研发能力、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和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安全保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网络工程师。学院以“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理念,重点培养如下三大类的网络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网络系统集成和维护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采用偏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培养模式。迄今已毕业5届共计260余名本科生,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良好。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馈和跟踪统计,当前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领域:网络系统工程集成和实施、面向网络或Web应用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系统管理维护和安全保障、嵌入式物联网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但由于近年的网络应用开发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以网络应用开发岗位工作比例较大,然而网络工程的本身专业优势并未较好地在学生就业方面体现。

根据中国调研网的最新调查,传统的网络系统管理维护、网络系统工程集成和实施需求近年有下降趋势,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运维工程师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高校对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对其进行内涵扩展,紧跟社会市场的新需求,挖掘更多的与网络工程相关的企业岗位,提升专业就业品质。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知识和能力体系主要以如下6种能力为主:网络应用系统研发能力,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设备研究与设计能力和网络协议分析设计与实现能力。在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要满足6种毕业生具备的能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开设课程多而全,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网络工程的专业特色依然不明显。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是培养优秀的网络工程毕业生的关键。

从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分析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和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由于学校网络实验设备的陈旧和综合网络设备管理维护教学案例较少,主要以仿真实验环境上完成很多网络课程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真实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问题无法适应,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比如课程“网络性能评估与测试”是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络产品开发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环节,学生修完该课程,对实际的网络性能依然无法独立评估和测试,原本对网络技术兴趣浓厚的学生也不得不转向网络软件开发方向。3融合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网络基础知识,然而网络应用系统研发能力方面的课程,主要以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培养为主,显得有一些粗糙,项目化教学模式难以实施。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将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修改,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充分结合融入到网络工程专业中,拓展专业内涵。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是国家规划重点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智能商务和移动支付催生了电子商务飞速发展,预计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将达到5300亿元,移动互联网开发和云计算平台运维人才需求井喷,但目前实用性和针对陛强的人才培养较少,其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网络平台建设是这些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必备知识,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部署以及企业人才需求。把握好IT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向,融合移动互联网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发展多样化,改革课程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3.1专业层次结构优化

攀枝花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依托计算机专业实训中心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和教研室,具有较好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基础。对适应新形势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我校2014级网络工程培养计划实行修订,实行”1+2+1培养”模式:第一年为公共基础教学课程,与计算机其他专业保持一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两年和第三年,根据专业特色,将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相关课程融入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了“网络管理维护与运维”、“云平台运维”、“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四个特色方向。第四年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生所学方向到企业对应岗位去实践,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具有胜任所选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网络工程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就是围绕着学生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设置的。下面以专业方向能力鱼骨图展示课程设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其中,云平台运维和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向为两个新发展方向,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

图1中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一般开设在第二到四学期、经过职业生涯课程的引导,学生集中在第四学期进行选方向和有针对性的选修专业方向课程。目前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有了物联网技术本科专业和云计算技术专科专业,但缺乏扎实的底层网络技术支持,学生难以胜任软硬件结合的底层研发工作。图J的专业课程设置有效地迎合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应用,将网络技术平台和“互联网+”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生基础专业素质的培养,又拓展专业应用方向,有机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网络工程技能人才。

3.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攀枝花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坚持“以工程应用为基础,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原则,采取“校内实践+校外实习”、“校企联合实验项目”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对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校内校外联合实验项目指导的团队活动等实践环节;校外顶岗实习。第三,认证项目实践活动。

(1)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表1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和工程能力。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表1将课程群和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学生选发展方向时,有意识地选修对应课程群和参与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网络工程以及专业方向体系的层次划分,从网络工程应用层案例,网络层案例以及开发层案例出发设计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最后通过对实际项目采用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分析学习课程实践项目,达到项目设计规划能力提升的目的。

(2)联合实验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在学院的领导下成立了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团队,有专业的实战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领,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一系列与网络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开发。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多方联系与国内知名通信企业r比如,中软国际、中兴通讯等j共建网络工程实训项目库,如视频点播系统的网络规划与部署、某某企业Web服务器升级与维护、基于Wi-Fi信号的手机室内定位系统等网络工程建设项目。

(3)网络工程师认证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与思科、华为、H3C等具有认证资格的公司合作进行网络工程师认证项目,采用从各认证公司的实际研发项目中提炼出部分适合教学和考核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工程化”的模拟实战演练。指导学生报考网络工程师认证,@取认证证书,提升网络工程实践活动能力,毕业时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256-02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优秀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有极大的市场需求量,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也应运而生,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能够对网络进行规划、管理和维护的专业网络工程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我们认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对网络进行设计与规划、能对网络相关软件进行开发、网络安全保障、网络运维与相关管理工作。基于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改革,这样才能实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文对建设网络工程专业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针对目前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存在问题,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训环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网络工程应用为主,理论与工程设计为辅”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课程设置方案,以期实现我校培养具有网络实践和网络创新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1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我校地处中原经济区,为适应郑汴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形势,培养其发展所需的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规范》要求,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工程型”,以网络应用为主旨,垒实学科基础,着重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其特色就是要侧重网络实践能力和网络工程化。

与此同时,网络工程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熟练掌握网络工程的应用技能,使其能胜任网络工程师的相关工作。

我们可以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归纳为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基础知识,具有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网络运维管理等能力,能从事网络管理员、网络程序员、系统集成工程师等工作。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遵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深入的规律, 通过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实现应用能力的逐步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去完成,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培养环节方案, 大致分为课程内实验及网络实训两方面。

课程内实验包括:C++ 、JAVA、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TCP/ IP 协议、嵌入式系统编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及综合布线。

网络实训是网络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实验课程, 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实训、构建中小企业网络、交换与路由技术实训、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等。

3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校内网络实验环境构建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校内实验环境的搭建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1) 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开发设计及软件应用类实验,如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 可在现有机房开展。

2) 建设专用硬件实验室

计算机接口、组成原理等专业性较强课程,可建设专用实验室。

3) 建设网络工程实训综合实验室

搭建一个真实的网络环境,实验室应配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网络管理系统等设备,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网络专业课程所涉及网络设备的感性认知,并可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去规划、搭建一个真实的网络环境。通过该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对网络的规划、设计、运维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网络飞速发展,校内网络实验室的设备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与大型通讯行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弥补校内网络实验室在真实网络环境构建方面的不足。

4 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实施方法

4.1 建立层次化的网络实验教学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科学的、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入手进行网络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开设基本技能实验课程,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基础开展教学,包括网络接入、基本网络故障定位与排除;其次开设常见网络协议仿真实验,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开展教学;第三层开设网络规划、构建及管理实验环节。经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能从网络知识、相关应用、故障定位排查、监控管理等方面初步具备网络工程师所需技能。

4.2 拓展网络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覆盖面大、涉及内容多的特点,通过实验环节, 可提高学生对网络规划、设计、管理与监控等方面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实施:验证、规划设计、创新、延伸四个层面组织实施实验教学。验证型实验侧重网络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设计型实验关注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及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网络技术前沿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拓展型实验注重引导学生对当前网络规模应用的了解及生产实践。主要实验内容如下:

4.2.1 验证型实验

1)网络构建和配置。如双绞线RJ45接头的制作,光缆尾纤的跳接,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安装;路由器及交换机的调试、配置;VLAN(虚拟局域网)的划分和路由表的创建。通过该环节使学生对网络拓扑及网络设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能对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进行基本配置,掌握调试步骤。

2)网络应用实验。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上安装和配置WEB、域名系统(DNS)、动态主机设置协议(DHCP)等网络服务。

3)对等局域网实验。结合实际网络环境,从网络协议的安装选择,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及访问策略的配置,使学生完成局域网的构建。

4.2.2 设计型实验

1)Server的安全管理,通过模拟常见网络攻击方式,让学生掌握常见网络攻击与防范。

2)路由协议、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访问控制列表(ACL)及网络地址转换(NAT)实验。通过学生对路由配置、设计ACL等操作,提高网络规划能力和应用水平,培养综合网络管理计能力。

3)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管理及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使用,掌握基本网络故障定位及排除方法及步骤。通过常用的网络安全工具,掌握目前黑客常用的攻击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达到对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防护原理及使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4.2.3创新型实验

1)分多种场景,如学生宿舍、办公大楼、实验室机房等,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网络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网络规划能力。

2)IPV6实验。结合本校已开通IPV6网络的实际网络环境,在此环境中进行网络协议的安装,局域网的构建,IPV4与IPV6的互访等操作。

4.2.4 拓展型实验

此部分实验建立在与通信、IT企业联合建立综合网络实验室或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参观、学习,接触业内当前新技术的应用

1)了解通信行业的组织结构、操作规程、验证标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加深对所学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网络运用水平。

2)了解相关通信企业的应用发展方向及其在行业中所处的技术水平

3)通过组织学生实习实践,实际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或企业改造项目实施。

5 结束语

总之,实践教学是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理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和过程。通过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以期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培养高标准网络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工学平行;分段轮岗;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13-04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为服务目标,是校企深度合作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以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1][2][3]。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小规模试点,构建工学平行推进的“分段轮岗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一、工学平行推进的“分段轮岗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一)依托职教联盟(集团),三方联动建立学徒制运行机制

成立校企联合办学委员会。重点解决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专业与产业对接问题,具体包括: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与技能培训教材;共同组织校内课程、企业课程教学,如协商各集团成员间的资源使用与整合,确定校企双方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的办学目标、合作内容等。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与解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问题。具体包括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共建专业师资,制定课程标准,编制双方实训方案,共建实训基地,明确技能考核要求,共建评价考核制度等。

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利用湖南“校企通”“湘教云”平台,实现供需信息互通与对接,如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具体职责:共同制定学生评价与管理;共同做好双导师的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业。

(二)构建工学平行推进的“分段轮岗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坚持“双主体育人、双过程整合、双身份转换”等原则,主要从专业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等方面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1.推进“工学交替”与“平行轮岗”坚持双导师教学

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根据行业的职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对与岗位能力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进行分解,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以递进的方式设计,通过校内师徒结对形式,实施分段的递进训练;在岗位技能训练方面,由企业根据行业标准,结合前几阶段学校推进的专业技能训练程度,设定完全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岗位技能标准,并通过实施校外师徒结对形式,提升对学生的岗位技能的训练。

校企深度融合,每学年、学期中严格按“学―工―学”这种“三明治式”教学方式推进[4]。在工学交替框架内,创造性地实施工学平行,即主要在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中,每个班级拆分成两个小班,一个小班在企业内学习,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组成学生的“职业双导师”;另一个小班在校内学习,邀请企业师傅从岗位走进学校课堂执教,学校专业教师做企业师傅的助教,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管理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师傅教学不到位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校内专业教师操作水平。

2.实施轮岗实训适应双身份转换

通过双导师制与工学平行教学方式,实现师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校根据网络工程行业细化分为若干个工种,学生在企业时实施全体轮岗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找到兴趣点和发展点[5]。第一次轮岗,学生按需按能力分配到网络工程企业实践岗位进行锻炼,主要完成初级工考核目标(如网络管理员、助理网络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网络工程师助理必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第二次轮岗,完成中级工考核目标(如网络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网络工程师必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3.实施目标分段坚持双主体育人

在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按“三分段”实施,学生有二分之一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专业实践培训,其他二分之一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巩固与反思。第一学年是学生的“体验期”阶段(识岗),校企实现招生与招工相衔接,招生与招工同步,确定“学生+学徒”的双身份。此阶段以学校课堂为主,在校内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体验。同时,强化校内实习工场的实训,强化选修课实训,学校课堂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目标是从初学者向高级初学者发展,完成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同时学校会安排一至三周时间到企业体验职业。第二学年是学生的“过渡期”阶段(识岗、跟岗),是从学校向企业过渡阶段,以学校课堂为主向与企业课堂相互交替过渡,是以学校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向企业岗位技能适应的过渡,目标是从高级初学者向内行的职业人过渡。三年级是学生的“顶岗期”阶段(跟岗、顶岗、定岗),以企业课堂为主,以空中课堂为补充。

二、工学平行推进的“分段轮岗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体系开发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华为、中兴、湖南科创司、湖南创博龙智、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对现代IT通信、网络系统集成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梳理,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构架设计师等,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构建“双线交融、交替平行”课程体系,即以学校为主体,构建基于岗位职业关键技能、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项目化课程子体系,形成专业基础技能学校课程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具体见表1。

“双线交融、交替平行”课程体系中所有专业课程模块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实际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做一体”教学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教学,充分突出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根据“双线交融、交替平行”的课程体系及现代学徒制特点,从校内学校课程资源、校外企业课程资源两个方面开发课程资源。校内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单项或较为简单的专业技能训练,根据行业的职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对与岗位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进行分解,根据技能训练内在的逻辑关系以递进的方式进行资源设计与开发;校外企业课程资源侧重点在于岗位综合或较为复杂的技能训练,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进行资源设计与开发。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要求,精心遴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做一体”教学项目,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教学,充分突出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如《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课程,基于网络工程项目中布线系统的设计、布线系统施工、布线系统测试与验收的实施流程,以“中国建设银行网络系统集成项目”为学习载体,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网络布线施工”“布线系统测试”“布线系统维护”4个学习情境,并将内容分解具体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课程分成校内项目模拟教学、校外企业现场实践两个环节进行实施。具体教学内容与安排如表2、表3所示。

表2 《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课程第一阶段教内容安排(校内模拟)

序号 实践项目 工作任务 实践内容 参考

课时

1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认知 认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1.布线系统组成

2.布线系统发展趋势

3.布线系统标准与规范

4.线缆及其连接件

5.布线工具的使用 6

认识线缆及其连接件

2 布线系统方案设计书分析(中国工行湖南分公司网络布线工程方案书) 分析布线方案书 1.布线系统设计规范及标准

2.布线系统方案书的组成

3.设计方案分析 8

3 模拟施工 敷设网络线路 1.线槽的安装

2.电缆和光缆的敷设

3.信息点安装、端接

4.机柜的安装

5.安装配线架

6.跳线制作

7.光纤熔接 10

安装、端接信息点

安装配线架

4 布线系统测试 铜缆测试、光缆

测试 1.选择测试文宗与测试标准

2.铜缆测试方法及技术参数要求

3.光纤测试方法及技术参数要求 4

5 布线系统维护 故障维修维护 1.故障诊断

2.编制技术文档 4

提交竣工技术文档

合计: 32学时

表3 《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课程第二阶段教内容安排(企业实施)

序号 实践项目 工作任务 实践内容 参考

课时

1 现场考察

客户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了解信息点分布情况等 1.读懂建筑图纸

2.记录客户需求 4

2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绘制综合布线图 1.掌握布线系统设计规范及标准

2.绘制综合布线图

3.编制布线系统方案书 8

编制布线系统方案书

3 网络布线施工 敷设网络线路 1.安装线槽

2.敷设电缆和光缆

3.安装信息点端接

4.安装机柜

5.安装配线架

6.制作跳线 12

安装、端接信息点

安装配线架

4 项目管理与监理 构建工程项目管理组织 1.构建工程项目管理组织

2.现场管理

3.工程监理 4

5 布线系统测试 铜缆测试、光缆测试 1.选定测试模型与测试标准

2.选择测试仪表

3.现场测试(信道测试)

4.现场测试(链路测试)

5.测试结果分析

6.光纤测试 6

6 布线系统维护与验收 故障维护 1.故障诊断

2.编制技术文档

3.现场验收 4

提交竣工技术文档

验收项目

7 工程实践总结 成果展示、企业教师点评 2

合计: 40学时

(三)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与师傅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要执行者,在校企联合办学委员会指导下,加强专兼结合双导师团队建设。校企组建“双导师团队”,共同管理,并出台了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等制度。企业选拔优秀的高技能员工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并将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据此发放相应的津贴;学校方面制定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在岗锻炼,同时制定相关的制度对教师的企业实践时间进行考核认定,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作为教师考核的相关内容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有效的教学团队建设,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互渗透,教师与师傅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四)人才培养体系质量考核与评价

学校与合作企业在“双主体”育人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实施、岗位生产实践等方面建立“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评价考核体系,校企共同加强过程管理,明确学徒在岗培养主要由企业负责管理与考核;在校培养主要由学校负责管理与考核。

企业“学徒”考核内容是学生在生产实习、顶岗、工程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主要从专业技能、操作规范、职业道德与素养、职业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由企业师傅考核为主。“学业”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校内学习、生产性实训等方面进行考核,主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及学习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以学分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由学校教师考核为主。同时,根据“学徒”的定岗,参照岗位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参加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获取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与“学业”考核中的学分进行兑换,鼓励学生积极获取从业资格认证。

三、结束语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依托湖南信息产业职教联盟,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为服务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组织优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双标准”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探索与实践。通过一个企业多轮岗、多个企业共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更强、技能更高;企业提早介入人才培养,其人才储备整体水平更高、员工更加爱岗敬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 83.

[2]赵志群.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 :21-27.

[3]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4]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5-39.

[5]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52-5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of Segmented Rotating Type Based on Working-learning Parallel

Cheng Yaling,Tan Aiping,Tan Shaosheng,Zhang Min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a training mode which is profoundly integrated, joint admissions and dual-subject cultiv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Hu’nan Industrial Polytechnic, relying on Hu’n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dustry Alliance, cooperated with enterprises profoundly to carry out the pilot i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The college improved the effect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establishing working-learning parallel and “segmented rotating type”talent training mode, developing the “double interweave,alternately parallel”course system cooperated with enterprise, and establishing the “double standard”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网络工程师的行业分析范文第5篇

 

1.网络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21世纪初,伴随社会发展和新技术的光放应用,计算机网络相关企业类岗位发生巨大的调整,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信息化技术中重要核心之一。作为核心技术他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中,更为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集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于一体。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为止,据统计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中国互联网覆盖率高达36.2%。如此高的覆盖率,网络维护需要大量人才,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存在大量缺口,尤其是高水平的人才,比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方面据信息产业部调查显示IT企业每年的增长高大71.2%,网络人才的需求预计在今后五年会高大60-100万人,但是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现有人员还不到20万。

 

目前我国的企业网络工程师据信息产业部相关资料统计90%属于传统网络管理人员,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由于其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滞后、掌握的职业技能简单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远不能满足。同时应届高职毕业生被许多企业拒之门外因为对企业岗位需求分工及职业能力定位不熟悉,在专业技能上不能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因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培养高职计算机网络人才在21世界信息和经济新视角下。

 

2.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2.1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1)深入调查研究社会和行业在知识、素质结构和能力方面对毕业生的要求,对本专业人才明确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最优化。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体系上做到必需、够用、适当考虑发展潜力,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做到实验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

 

2)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用于职业资格培训、专业教学、科技研究和服务社会,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具有较好的设施条件,较强的培训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应该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具有较高水平和较高的素质。

 

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保证良好、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校企合作运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对“订单式”人才培训模式与企业积极的进行合作探索。

 

4)建立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职业直观认证教育来紧密结合专业技能,国家、行业和著名厂商等职业直观证书都应包括在内。

 

2.2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来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的一线工作,把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

 

2)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

 

3)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在专业教学中,把应用作为基础理论教学的目的,做到必须够用,教学重点是掌握概念、强化应用;注重培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严格训练职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

 

4)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对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把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缩短为零,通过把真实职场环境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5)为了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校企合作教育的需要对“双师型”教师花大力气进行培养;建立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且要行之有效;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来建立素质培养体系和育人环境。

 

常规的教学形式一般是先讲理论在上机,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到了机房同学们发现老师在教师里讲过的东西都忘了。对同学们通过了解会发现有的东西他们因为从来没有了解过而根本听不懂,因为没有及时的上机实践那些听懂的同学也会变得很陌生在一周后上机的时候,因此不妨在机房里老师边进行讲解学生一边进行练习,学生在老师讲完一个使用方法后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牢固的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

 

3.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特色

 

1)对教改思想要彻底贯彻,采取以IT行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主线的培养模式,统一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教学体系,结合校内外环境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高职人才来满足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的需要。

 

2)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形成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做到必需、够用、适当考虑发展潜力,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训室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3)全方位的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对网络管理与安全、计算机组网技术实训、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进行重点改革,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和环境开展实践教学。

 

总结,在企业需求中高职计算机网络人才仍然是热点,但是企业已经变得非常的理性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传统的单一的网络技术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职业的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一岗多职人才才能满足目前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有日益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对于人才培养理念还需要不断的更新,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对于新形势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