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我们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文就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服务性因素,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建,使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材内容的价值方面,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目标、正确无误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内容是重建教材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规律;其次,在教材内容的深度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将教材的量和难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知识难度恰好停留在学生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层次,使学生产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努力的发展自我;其三,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广度”和“精度”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要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既定的教材范围,而且要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充实性。
二、精心设置悬疑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错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抓住原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设计错误问题,搭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自身认知结构和学习知识之间的不协调,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也取决于他们自己认为有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3x+2y)2=9x2+4y2
②(4x-y)2=4x2+8xy+y2
③(3x+2y)(-3x-2y)=9x2-12xy+4y2
④(2x+y)(-2x+y)=4x2-y2
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注意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中等号右边的项数应该为3项,两数所得积数应与左边的符号相同;而平方差公式中等号右边带负号的一项是左边互为相反数的那一项。此外,在教学例题和习题时,教师不要仅仅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讨中挖掘问题本质,并通过变换题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越贴近,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因素,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例题改为便于学生操作的游戏活动,如:转盘游戏、投针实验、掷骰子试验等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因为学生急于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如果采取树状图法、列举法、列表法等来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如:劳务输出问题、商品买卖问题、菜农种菜问题等,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的需求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级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将其拼成自己学过的图形。这一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高、底、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推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活动中一项系统化,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科学创新,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教水平,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0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有效课堂教学在全国蓬勃展开。所谓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到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初中数学要达到有效教学,老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有所提高和改进。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使教学观念现代化,要实现全面转化: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由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追求做题数量转化为提高做题质量。在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两全、三动、一参与”。“两全”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进行积极学习,二是通过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用关爱之心和关怀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往,主动深入学生中间,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畅谈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令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协调好师生互动,让学生有发表见解和观点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这些情景的设置,可以充分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增进学生探求新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数学概念习题化,增进课堂教学趣味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鉴于以上原因,教师根据教材的小步子、及时强化、变式和目标值的测定、反馈测试结果等心理学原理,通过反映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式习题演练,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般规律,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趣味性,通过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笔者借助丰富的教学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一组图片,采用小组抢答的游戏形式,看哪个小组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找出最多的对称图形,又让两个学生进行动作相对性的演示。学生在进行找寻的过程中,将知识的巩固融入到游戏之中,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灵活,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同时,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和课标要求为前提,精心选择,才可以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精彩不断。情境可以来源于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也可以来源于生活实践,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45分钟的质量。
三、训练方法科学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训练效果;习题的编排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内、外两方面强化学生的求知欲;针对问题,精选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学生作为能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独立个体,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师的教授,形成了探究知识、实践探索等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氛围,注重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内容后,笔者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实践题目:“小明今天不小心将一块圆形的玻璃镜打破成了两块,现在小明将其中的一块带了过来,你能帮他重新画一块完整的玻璃吗?”通过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教师要注意评价激励,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发现错误,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及时改正。对学生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使学生在不断提高的学习成绩鼓舞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浅谈[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11.
一、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数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教师讲授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研究等来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是师生讨论、师生自制教具等来完成教学要求;或是引入生活实例、数学模型、图片资料等开展课堂教学;亦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交互白板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选择这些组织形式,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而定,并优化组合,以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思考,轻松学习,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应用实践。
如教学“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基于“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以及“表达·应用”的主线进行新课的教学,选用同学们熟悉的基本素材,结合多媒体技术,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同时巧用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们自主地获得数学知识,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另外,利用小组互相协作研究,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具体实施如下:1.巧设情景,设疑引思:展示幻灯片,如横格纸中的线;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火车铁轨等。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平行线是十分常见的,那么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各异。对于学生的各种答案,教师予以肯定,但不直接告知学生结果,而是继续引导:如果两条直线平行,猜猜同旁内角、内错角、同位角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于是将学生引入新知探究活动中。2.数形结合,探索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先随意画两条直线平行a与b,再画一条截线c和a、b相交,并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各个角。然后提出研究性问题:①指出同位角,并度量角的大小,填写结果。
②从所画的图形中任意剪下一组同位角,然后加以叠合。学生活动1:先画图,再度量,而后填表;学生活动2:先画图,再剪图,然后叠合。然后引导学生依照活动而得的数据以及操作而得的结果,进行猜想:若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③作出另一条截线d,验证猜想是否依旧成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探究后,可看出结论依旧成立。(2)借助“几何画板”来验证猜想,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猜想,加深知识理解,把握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拓展与思考。研究性问题④:若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内错角又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展示小组研究成果。而教师则对学生研究成果加以评价,引导学生说理,并总结归纳,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性质。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呈现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抢答或者讨论解答。
二、强化知识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初中生具有争强好胜、好动好玩的个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探究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成败,体验探究与实践的乐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使其敢于应对各种学习困难,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如教学“展开与折叠”这一知识时,教师可设计多种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然后在其表面沿几条棱剪开,展开使之成平面图形。小组讨论:可以获得哪几种平面图形?学生实践活动,教师则注意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活动情况,鼓励各组学生展示本组的制作成功,比比哪组的剪法,并整理学生作品,获得更多的展开平面图形。探究活动2:你们是否可以展开正方体,使之变为如下图所示的图形?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导入发散思维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33-01
一 注重课堂导入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进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着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如何将数学知识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处理得当,关系整节课的成败。《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总结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学习“反证法”时,笔者这样导入新课:小龙和小明看完电影后走出电影院,小龙扫视周围后未经思考便说:“下了雨,天还这么闷热!”小明很诧异,问:“哪里下了雨?”“你没看到马路上快车道上湿湿的吗?”“没有下雨,这是洒水车洒的水。”小明有理有据地回答,“如果下雨的话,不仅快车道上是湿的,慢车道和人行道也都应该是湿的。你看,除了快车道,其他地方都不湿,所以刚才肯定没有下雨。”小龙点点头,笑道:“不错,是没有下雨,怪不得天还这么闷热。”同学们,小明在分析过程中用了一种什么数学方法呢?如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二 设疑启思,以疑激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可以从问题开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创”作为一个教学原则,他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几何问题的处理”后,我拿出了在家安装时不慎打破的一块三角形形状的镜子,碎成了上、中、下三块,由于无法粘在一起,只能按原来的再配一块。我提出一个问题:要将三块玻璃一同带去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经过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认为只需将下面这块带过去即可以配一个与原来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镜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和难度,好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前后知识,弄清问题的本质,从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培养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理性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旧知识,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的无效教学,也消除一些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解答、思考、求证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例题,从而了解这类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学会例题就会解决这类题型。因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总结与反思。注重错题的整理,把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原因。对错题的原因进行诊断,对规律性比较强的又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突破传统的思路、方法,规范步骤,总结规律。如求函数y=x2-
3x+1(x≥6)的最值。错解:由y=x2-3x+1的顶点坐标是
( ,- ),该函数的最小值是- ,无最大值。易错
在分析:讨论函数的最值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以及这个函数在这个取值范围内的增减性。y=x2-3x+1与y=x2-3x+1(x≥6)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
同,它们不是同一个函数,x= 不在x≥6范围内,
y的最小值不是- 。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学
习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分析,利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能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去应用数学知识,这样才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如何更有地效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成功,是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都在苦心钻研的事情。初中数学在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学科设置中数学一直以来被当做主要科目来对待。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初中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备受关注,教育教学的研究也领先其他学科,即使这样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无论从备课、讲授、作业辅导、考试评定等环节,都难免把全班的学生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单一,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而学生的这种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各自的水平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这就导致教学中教师的要求的统一性和学生接受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进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把分层教学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谈一谈我的认识。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目的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可见,分层教学是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进步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的要求统一性和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学生的分层、分组,以及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优等生而对其他学生照顾不到的弊端,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全面l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
(一)合理分组是关键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首先就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性,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心理和理论基础。其中,对于全班学生如何进行分组是关键。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计算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差异,还包括建立在这些能力基础上的学习成绩的差异。教师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必须要对学生的诸多指标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果学生的分组不恰当,不仅会使学生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造成学习困难,而且还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分组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确保能够正确分组,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留心观察,对有必要调整的内容要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策略的优势,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分层教学策略的重要一环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标准。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要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对不符合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要及时地进行修正。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充分发动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帮助教师来制定适合本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
(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作用和练习标准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课上练习和课后作业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教师所制定的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制不同层次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才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不同层次学生的晋升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步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并不是说一分了之。分层教学需要建立不同层次学生的晋升机制,鼓励学生进步。对于不同层次中进步明显已经达到更高层次标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所属层次进行调整,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激励。同时,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进行降级处理,这样通过一升一降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使得分层教学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