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就业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自提出以来在多种领域广泛应用,将该理念应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积极心理学,不断改善自身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只有58%-6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其余的40%-4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没有规划。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在校大学生不能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不能明确就业方向和主观就业途径。其次是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最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力度上存在欠缺,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虚而不实,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职业规划存在方向错误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上更趋向于现实主义,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份“好工作”。在职业去向上,多数大学生均希望去大城市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工作,希望就业单位能够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在选择职业时,过分的注重个人报酬和个人劳动所得,甚至其想象中的劳动报酬已超越了城市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方向上错误,就业方向趋于功利化,自身情况难以适应现实就业情况,这则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缺乏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规定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00:1,而就我国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现状而言,达到500:1的比例仍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就业指导教师的资历相对较浅,多数教师均未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或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本身就业经验较少,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趋于理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也只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扶持等初级阶段。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强化主观体验意识,增强价值观念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市场,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和职务,更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在于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考虑就业待遇,但务必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了解自身与职业间的距离感。只有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才能激发自身的工作兴趣和潜能,更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中,自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意识,在规划和就业中发现自身价值,感受到就业的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2.培养积极心理因素,开展多角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贯彻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价值,例如,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认知、价值实现、自我效能感、自信等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感,为其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及创造力等。因此,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首先需要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其次需要借助体验式课程培养个人能力,激发潜能,最后,需要倡导大学生创新性就业,激发其创造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教师、学生需要组成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增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构建完整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就业指导工作 应用
就业指导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环节,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就业准备,构建中职生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顺利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思潮,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快乐等。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重点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的能力、交往技巧、美德、宽容、毅力、勇气、智慧、关注未来等。三是集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些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和关系良好的社区等,主张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1]。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获得美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则和核心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兼有服务和教育双重功能,体现短期辅导和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指向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相整合以及生活形态构建的终级关怀[2]。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则和核心是:
1.以学生终身发展、人生幸福为原则
中职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原则应该以学生终身发展、人生幸福为本,用积极的方法探索出以学生为本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积极就业指导体系,拓宽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与途径,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积极准备。
2.以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就业准备为核心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重视个体潜能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旨在提高生活的质量、追求幸福的人生;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可以相互影响,彼此借鉴。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是正常的,但有部分同学对此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焦虑、烦燥等心理过激反应,部分同学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同学正视自我、正视现实、不怕挫折、面向未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求职与就业。
树立积极准备思想。中职生就业指导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就业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中职生树立准备观念,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要保持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应做好在自己的一生中转换几次职业的准备[3]
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就业指导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拓展中职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求职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也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周边课程及课外活动,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
改变就业观念,赋予求职积极意义。通过不断发现生活事件的积极意义,可以认识到与他人的密切关系并从而获得他人的关心、肯定和认可,继而体验到成就、自豪和自尊,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会逐渐有更多的乐观积极态度。
三、积极心理学与就业指导工作实施体系
1.立体化的就业指导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就业指导工作走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在理论研究上,教师要扩展自己的领域,对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层面给予同样的重视,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广大学生挖掘潜能,激发活力。在实践操作上,要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状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通过经常性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接纳社会,积极对待社会问题、投入社会生活、体验幸福生活,积极地应对各种就业心理压力。
2.层面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中职学校可以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网络课堂三个层面,丰富就业指导的教学体系。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层面,教师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为中心,从理论上给予学生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指导,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观。在就业指导课外辅助层面,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和新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方法指导。在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层面,
可以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发与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的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对于幸福感的关注,引导学生拓展信心、乐观等情绪,增强学生应对现实、计划未来的能力。
3.实践化的就业指导职业训练体系。职业训练体系的主要工作应有: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如真诚、忠诚、坦诚、正直、自信心、自制力、情绪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寻访行业人士,收集创业成功经验,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外出打工,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缩短学生的入职适应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认社会,熟悉行业,拓宽社会视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应对就业压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多元化的就业指导社会支持体系。积极心理学强调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此,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应该走一条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形成互动多维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同时,中职学校应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等形式,从幸福、快乐、希望、友爱、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青春活力,鼓励他们在积极努力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4]。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杰.转型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夏科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5):49―51.
关键字:思政课;教育心理学;如何运用
前言:现如今,国内的高等院校都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为教学理念,为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高校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关注。当前社会节奏发展飞快,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已经受到多元文化潮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没有确立清楚,所以采取教育心理学才增加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也是属于心理学的一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学习和教授在教学环境中会发生的基本心理规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这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老师和学生是组成教学心理学的人物。很多的古今的思想家对教育心理学都十分重视,认为成功离不开心灵的强大,而教育心理学会提升人类的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现如今试用在高等院校思政课,主要用来研究思政课上心理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也能更好的知晓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使其能够更好的完善教学模式,妥善,准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就不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思政课中教育心理学实施的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民众的思想也逐渐开放起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势必会影响到高等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外来文化的由于其新奇性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教育机构要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不要任其发展,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和素质。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加入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教育工作在教学中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会发现本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弥补自身教学结构的不足。在教学中要利用感觉、思想、记忆、想法的心理方面的知识,使得思政课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高校工作的教学思路。
教育心理学能够在教学中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应经成年,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在教师与生活中没有揣摩到学生的心理,非常影响到师生关系的恶化,而教育心理学对于减少师生之间的代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首先,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整体,这就等于间接了解了学生的动向,增加了对于学生的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就有了很好的依据,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教育心理学如何运用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育心理学的加入会使其开展的更加顺利,但是如何运用使其加入到其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最关键的还是情感,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投入感情,做出来的成果也会离完美差一点,非常的缺少的创造性。这就表明要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的投入,使学生能够从情感上更加的热爱这一课程。还有就是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高校思政课在加入教育心理学后虽然会改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要在实践中不斷的改善完善优化,制作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流程。
其次,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在谈话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鼓励,不光是学习成绩方面,这样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换位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增加教育工作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最后,针对学生的主动性也要参与到其中进来,学生要正面自己的问题,不要不接受有缺点的自己,也要欣赏自己的优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的发言,展示自己的风采,通过发言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加强自律能力,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要监督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宝贵的品质对其一生都会有帮助。
四、结束语
(一)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符合时展要求
当前科学的研究已经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并且学科之间的融合变得更加密切起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促进性也凸现出来,涌现了一大批交叉学科。声乐学科也不例外,大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我们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研究声乐的学习。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声乐学科本身,通过适应性的改造、融合,对声乐本体研究形成必要的补充,指向声乐学科发展的多维角度及历史形态。声乐科学体系就是在整合声乐要素的同时,充分发挥交叉学科渗透的优势,优化声乐教学结构,使声乐教学得到最大优势的发展。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就是在这样背景下,逐步梳理呈现出来
(二)当代声乐科学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性强
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通过其特定的划分依据及存在形式,将其内部表现为本体内部交叉学科和本体形态交叉学科,在本体内部交叉学科中,又分为支柱学科、基础学科、辅助学科、传播学科。在纵向构展的同时,又从横向方面探索了声乐学科发展的表现形态,即声乐学习过程研究。在声乐科学体系外部又与其他学科进行交融,形成本体客体交叉学科。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表现出了严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为声乐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特殊性
(一)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瓶颈
在教学中,声乐课堂教学与活动指导课堂教学相割裂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正是声乐教师和活动指导教师的学缘学科教学背景的局限性,决定了在课堂上的教学导向性和分化性。在声乐课堂上,声乐教师按照声乐类学生教学方法进行声乐学习,而在活动指导课的艺术领域,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类幼儿园课堂教学指导学习,学生声乐课上学习的专业声乐方法和歌曲,运用不到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指导中,声乐课堂教学与活动指导两门课程呈现并行状态,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实践性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因此,学前教学声乐课堂模式改革也就势在必行,让声乐课堂教学和活动指导两门课程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
(二)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特殊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声乐课堂上学习声乐技巧,在活动指导上学生学习如何进行音乐课教学。两者并不矛盾,但是缺乏相互的指导和交融。而今,声乐的学科教学应该具有其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认清这个特殊性,对于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模式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声乐教学,但又不应当承担为活动指导范畴教学,而应该体现为让学生在职前进入角色中,学到能够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学习。这种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职前角色进入式学习,学既是学,又是学教,还要结合表演,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学习。不仅要注重声乐技巧学习,还要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构建学生的双重身份,即,又是学生,又是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参与到声乐课堂学习中来。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特殊性,就是要让声乐教学符合学前教育发展,融入学前教育观念,突出学前教育特点,激发学生职业角色进入,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专业基础和职业基础。
三、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一)构建有职业实践特色的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模式——职前角色进入式学习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与学前声乐课堂要求的不相适应性,告诉我们,传统背景下的声乐技能性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中教师的职业需求,如何让声乐课堂的学习变得有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活动指导课中技能性的发挥,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对于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在声乐课堂中越是能更好的以学前教育实践为主,越是以学生的职业就业特色为主,学生的职业角色转换就来的越快,角色进入就会越深入,学生在实习、见习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越是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业专长,而不至于觉得束手无策。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职业角色进入提出要求,并针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除了传统的声乐技能性学习,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性,进行幼儿歌曲表演唱、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范唱等等教学,一方面,在教学中,贯穿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让这些专业知识与实际教学相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给孩子们随时提供职业就业的模拟环境,从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们进行职业训练,以适应未来的职场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以声乐心理学为依托的声乐课堂模式
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在学前教育声乐学科教学中体现学前教育的特性,在课堂中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中的规范和要求贯穿始终,还应发挥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本体内部交叉学科中支柱学科的作用。在支柱学科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声乐技巧学和声乐生理学的教学,常常忽略了声乐心理教学,而声乐心理的作用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在声乐教学中,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学前性”的声乐学习,进行职业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声乐心理学的知识来辅助声乐技巧的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还仅仅限于演唱紧张情绪的处理,而这仅仅上声乐心理中情绪部分一小的研究方面。教师应以正常的教学心理策略分析为导向,从学生声乐学习的感觉、知觉、表象、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引导学生自主式的声乐心理训练,引领学前教学声乐课堂的发展。声乐心理学还有众多的领域等待研究者们去研究和运用。总的来说,传统的声乐学科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所需。当前,我们应以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导向为目的,处理好当前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教、学、用三者的关系,促进声乐学科课堂模式的改革。
为了让考生和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当前专业的就业率情况,教育部每年会公开本、专科各专业的就业区间给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本次专业介绍,我们使用了2008—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就业率统计数据(注:截稿前因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还未公布2011年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率情况,故在此对2011年不做分析)并加以了整理,以为我们专业选择时所用。这里,我们将本、专科专业就业率分为近三年就业率增大、近三年就业率稳定、近三年就业率波动较小和波动较大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一方面,我们邀请了专家周文芳(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对每个层次的统计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点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了部分专业对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等进行深入介绍,并深入剖析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以期让考生和家长朋友能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本、专科专业的情况。
当然,专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社会需求、就业等,而就业仅是参考因素之一。这里,想提醒考生和家长朋友的是,此选题只是从就业率区间的角度来介绍专业,而并非是让我们以专业就业率来选择专业。如果考生和家长朋友在仔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和特色后,既能从兴趣、爱好等因素出发,又能结合就业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注:本文除专家点评内容和标明作者的专业介绍外,其余均由本刊编辑整理。)
一、2008~2010年本科专业就业率统计及部分专业介绍
就业率区间:
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各专业按照专业代码进行排序,就业状况以字母代表就业率区间:如A+代表就业率为大于或等于95%,每个区间梯度为5个百分点,依次递减。(注:专科统计规则与本科相同)
1 2008~20lO年本科专业就业分析状况
(1)近三年就业率增大的专业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周文芳,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后文本、专科点评部分都由周文芳所写。)
点评内容:具体来分析下上表的这些专业,虽都显示就业率增大,原因却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以前报考是冷门,读的人不多,而毕业时却成了抢手的“山芋”,如轻化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并非热门专业,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个专业了解的并不多。这个专业涉及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染整、皮革等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化工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轻化工程所扮演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这个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所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大,就业率大幅度攀升也在情理之中。
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科发展成了热门专业,从业者的需求也自然越来越大。具体来看心理学专业,这个专业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个学科这几年越来越热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虽然从公布的就业率来看,心理学专业似乎并不是就业率增长最快的,但据我所知,有的大学这个专业就业率很高,以浙江大学为例,有几年就业率差不多达到了100%(当然读研和留学也在就业率的统计口径里)!很多考生、家长在认识上有些误区,认为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只是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学了心理学一眼就能看出人家在想什么。实际上,心理学的基础课程是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方法、心理测量等。普通心理学课程需要大量学习人脑结构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这些认知系统的工作原理:要学习数学统计,处理心理实验及心理测量的数据。毕业生大部分未必去做心理咨询师,更多的会从事管理、营销等跟人打交道多的职业。
在很多领域,如教育工作、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营销工作等等,心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还是比较宽的,可以拓展和发展的领域也不少,未来几年就业率可能不会有明显回落。
有的是因为这个学科在我国相对较新,发展时间不长,所以就业率也会连续增长。像审计学专业,依托了行业背景和国家审计事业的需求,南京审计学院于1983年第一个开办了审计学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了先河。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虽然这个专业就业率在增长,但是因为数据是统计到2010年的,而且受专业职位的限制,慢慢也会趋于饱和,未来几年就业率可能会回落。
(2)近三年就业率稳定的专业
【专家点评】
点评内容:上表的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在三年内基本保持不变,而且有些专业就业率很好,几乎是100%,但仔细分析这些专业,不变的理由又不尽相同。
有些专业虽然大家都清楚是干什么的,但是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地点远离家人,学生不太愿意报考。以地矿类专业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例,工作一般要远离城市或与家人分离较长时间。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分别面对的是煤矿、金属矿山,是艰苦行业。本科毕业生要到矿上工作,比较辛苦;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从事海员工作,远离家人不说,而且有一定风险。正因如此,报考人数不太多(尤其是城市的、家境好的学生),所以就业形势很好且稳定。
有的虽然就业率不太高,但人才需求比较稳定,所以就业率相对稳定。如财政学专业,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各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重视资本运作,这都需要专业的财经人才参与公司发展。而且合法避税也成为了很多公司的关注热点。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价,无论是企业的重视程度、薪资待遇还是职业前途,财政学都有相当的诱惑力。
(3)近三年就业率波动较小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