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专业认知 教育质量 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22-02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也引发了教育界的全面高度关注。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从如何培养“乐之者”入手。当前的本科专业教育也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地充分地理解、认知,甚至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之成长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1 专业认知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各阶段专业认知现状
在高校,多数大学生只有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或者毕业之后,通过把几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与刚进入大学时的心理状态相对比,才能得到一些深刻体会,对专业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不管是从学生的比例还是对专业的认识程度都不尽如人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通过对新生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新生在大学的初始阶段对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而毕业生的情况经统计则仅有不到70%的学生了解专业目标,能够搭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结构。现实情况具体表现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盲目地接受外界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影响,对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判断。到了高年级则由此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最初对专业积极地认识,随之学习和理解的深入,最终转变为喜爱甚至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种是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或错误认识,而导致厌学甚至排斥现象,加上计算机专业课程难度的逐步加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学习、怕学习,以至自暴自弃的情况。这类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缺乏自信,缺乏专业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1.2 就业对专业认知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全国高校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喜爱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优势,对工作充满热情等特点的应聘者。那些具有较强专业认知的同学往往就业目标明确,专业特点鲜明,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那些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明确的目标,感觉什么都可以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学生,则很难顺利就业。
2 提高专业认知的意义
2.1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现实情况显示,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专业不足,缺乏兴趣,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造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初期申请调整专业或是在中后期出现厌学的原因。通过有效地方式和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专业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正面认识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2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为:专业特长不明显,缺乏目的性,面临科目、技能的选择犹豫不决等。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统筹的驾驭,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因此而模糊,于是也就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定位自己。如果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这种情况就会大大缓解。
2.3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被动变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行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职业选择面既广泛又专业,所以对学生来说想要准确的进行职业匹配,除了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以外,还要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正确地、积极地探索。专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定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3 提高专业认知的途径
3.1 重视开学第一课,做好专业扫盲工作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各个高校在学生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进行大学的常识教育之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灌输认识专业、探索专业的理念,无疑会对学生增强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新生所报考的专业,有许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往往是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愿,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毫无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这就是开学第一课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当中除了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之外,应该还要有资深的专业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备课,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深入浅出的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学习方法等的入门介绍。
3.2 开设导航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导航理念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多、难度大,如果对课程缺乏定位,很难把握课程在专业构成中的主次,达到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应增设专业导航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识。导航课程就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组成、来龙去脉、层析关系、关联关系等因素,构建一个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系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导航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整体系统的了解专业体系结构,发现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有主次、有侧重的学习。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应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引入课程导航的理念,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性导航,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3.3 打破实验课陈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很多实践教学的课程,现在的实验课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给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实践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也无法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实践课程应该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习阶段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贴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训练。实验课教师也要克服“一个实验做到老”的思想,不断地从实际应用中抽取合适的实践内容丰富到学生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3.4 提高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知识背景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相脱节,以便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点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辅导员应重视身边成功案例的巨大示范力量,并适时地进行收集与分享,这些相似而又励志的经历会对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榜样作用。学院也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使辅导员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专业化、专家化。
3.5 完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完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尽早的进行职业匹配以及职业的准备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认识专业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
4 结语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从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入手,让学生从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完成专业兴趣匹配,从而更早的确立学习和职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通过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以后的就业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2007-01-22].http://.
[2] 邱钦伦.中国软件人才供需现状[J].计算机教育,2012(11):68-71.
[3] 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关键词:层次化;工作流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小企业
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网络建设越来越普及并亟需大量从事网络设计、安装、维护、网站管理及数据资源管理的人才,然而,网络的应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网络技术人员还需要以企业生产及管理岗位的业务为载体,在此基础上组建网络并实施管理与维护[1]。为此,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立足于行业及岗位,结合学生的特点,整合岗位业务知识建立一套具备多层次技能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对网络人才的技能要求。
1层次化培养的依据
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有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分工细、技术性强的信息服务行业,学生需要掌握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技能。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上都采取“生产线”模式,对所有学生设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这样做无法从岗位群和工作流程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种类不同的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从岗位角度看,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几乎涉及企业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是一项包含多个环节的综合项目[2];从专业角度看,网络工作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它既有网络设计、搭建和测试,又有系统安装、代码编写和单机调试,还包含培训和文档整理等。基于以上两点分析,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本身就有着层次化的特点,这为培养多层次的网络人才提供了行业依据。
2层次化培养的基本思路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层次化人才培养是以中小企业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岗位为目标,通过分析岗位共性,从中归纳出岗位工作的一般流程,筛选出符合相关职业和岗位群共同点的主要操作要素,并以此为依托列出每一要素在操作时所需要的技能点、知识点和相应的职业道德、行为、品质、心理、能力、体能、形象、拓展等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分门别类设计课程[3];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类,依据工作流程为每一类学生设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基于岗位的层次化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层次化”主要是基于岗位工作的不同阶段及要求,从不同的层面去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3基本要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和培养定位上都应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其中,层次性指的是培养目标和技能结构的多层次,其主要依据是网络建设和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多样性主要是指课程类型和技能发展方向的多样,它是实现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3.1突显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制定课程体系时,依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必须具有的和知识、技术、能力、素质以及工作流程的特点等设置专业课程[4]。课程主要分为公民素养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两大类,其中专业技术课程细分为:基础课、技术课、技能实训课和岗位实习四类。
公民素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英语、体育和大众哲学等课程,其中大众哲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辨的能力。
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和计算机市场营销等,其中计算机市场营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策划、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有C语言、网络操作系统、网站规划与设计、无线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等。
技能实训课主要培养应用实践型的技能,需要体现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的应用,具体课程有实用组网技术、网络工程设计、网络数据库、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与制作和人际沟通与礼仪等。
岗位实习是高职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保证学生充分的实践经历,岗位实习由岗位认知考察、顶岗实习和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三大部分组成,共650学时,实习地点主要是网络行业的知名企业、部分网络运用较成功的企业公司和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
3.2依据工作流程设计层次化教学
课程体系的建立依据是行业岗位,从一般中小企业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岗位工作来看,其内容可能涉及调研、需求分析、网络设计、网络实施、测试、客户咨询与培训、文案管理和维护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要求且与整个网络的运行相关。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我们首先针对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阶段化分析,划分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在此基础上设计层次化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基于工作流程采用渐进引入的方式是较为合理的,即参照工作流程的进展,引入与阶段化流程单元对应的教学模块,在保证流程单元和教学模块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上,依据工作流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教学与实训,这既符合项目教学的实际又有利于层次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一个企业Intranet中的“三层交换网络的搭建”为例,如图1所示,现要求PC1和PC3同属一个VLAN,PC2和PC4属另一个VLAN,并通过顶层的三层交换机实现两个VLAN的通信。
依据工作流程处理与分解思路,整个网络的搭建可以分为五大单元: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总结和培训,其中需求分析主要是依据网络的建设实际,通过需求模拟,以交谈讨论、现场勘查等形式获得需求,并撰写需求报告;设计是通过需求的结论,选择设备、生成设计方案;实现是依据设计方案,完成设备的安装、连接与配置;测试总结是依据设计的要求,对网络实施测试并写出测试报告;培训是由设计或实施人员负责给使用者或管理员培训使用与维护的技巧等,每一个单元所对应的工作类别都有不同,对应的技能任务、实施形式、技能类别、提交成果和实施人员也不相同,我们通过学生分组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具体分工见表1所示。
3.3基于学生特点设定技能目标
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把握学生个体的特点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但是,多数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且没有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另外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爱好很难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表现出来。因此,我们采用调查问卷、问询等手段,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把握学生对学习单元的认识及偏好,以此作为下一阶段层次培养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整、测试”,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层次教学提供保证。
以表1中的单元为例,一组内善于沟通且获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重点发展需求单元的技能;专业基础扎实且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全局观的学生可以作为组长,重点训练其设计或测试单元的技能;对动手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重点锻炼设备连接、安装、配置的技能;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培养网络建设和管理中相关的文档管理、报告撰写和培训等方面的技能。以上技能都是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且都需要一定的行业背景,通过阶段训练,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优势,进而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4以单元目标为准的双重考核
针对层次培养的目标,考核的内容具备“双重”的特点,一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二是针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而设计的学习单元,多个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岗位工作实例或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单元学习并接受相关的考核。
考核的角度分两个方面。由于基于岗位的工作项目及其流程来源于企业,因此,企业专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关键作用,主要是依据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对学生提供业务指导,并以各工作阶段的业务要求为标准,对学生的岗位工作作出评价;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各阶段的技能表现作出技术评价,同时汇总企业专家的评价及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作出综合评价[5]。
4结语
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此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显然,基于岗位的层次化人才培养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领域发挥自身的特长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涉及课程单元的岗位业务和工作流程应有足够的代表性,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收集实例、抽象提炼来加以完善,进而为有效实现层次化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琼.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 统计与决策,2005(1):135-136.
[2] 田立勤,乔安娟. 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与层次化培养[J]. 农业网络信息,2007(4):116-118.
[3] 赵京丹,马少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2008(7):31-32.
[4] 崔秀敏,李显宁.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100-101.
[5] 王妙.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创新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1):106-108.
Study on the Foster of Classified Computer Network Talents for Varied Pos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YAN Zhijia
(Zhejiang Yuyi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re the foundation in 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informatization, while classify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he talents and cultivation at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he talents are focus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the network and skills required in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lso, teaching programs and assessmen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phase the procedure and divide the course into units can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choose appropriate unit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learner’s personality, thus, make it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classifying network talents for different posts.
关键词:培养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低、就业难成了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为了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专门软件人才,很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始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效。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实施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性地试行一种新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以期能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提供些许支持。
1“工作室制”国内外现状分析
“工作室”的提出,最早是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在欧洲,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 1]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是以“作坊”为中心,从事艺术创作,组织艺术品生产、销售以及培养未来艺术家。后来在欧洲的艺术设计院校中,提出以“工作室制”为模式进行教学,该模式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非常适合潜心创作和研究,因此,“工作室制”模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2] 。国外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很多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诸如:“师生工作室”“设计工作室”“项目工作室”等,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实际工作案例,让学生真实接触到实际工作流程,促进了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但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学理念差异等原因,“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多局限于部分高等艺术类院校,而且这一模式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实现。
2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模式的构想
(1)“工作室制”设置。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模式可先将现有的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整合,再划分为工作室的各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制定一名负责人(教师)及2―10名成员(学生),部门负责人负责项目业务的管理及教学组织,并且工作室的每一个部门要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向发展。
(2)“工作室制”模式的管理。 “工作室制”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有自身的特色。它主要以实际项目为核心,参照企业运行模式,对学生的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和产出(学习目标和学习业绩)进行管理。同时,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主管共同参与工作室管理规章的制定。工作室负责人(教师)负责项目的组织安排以及项目常规的管理,工作室成员(学生)在负责人带领下不但要完成项目任务,而且要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
(3)“工作室制”的教学设计。“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师生共同工作的开放式教学。因此,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在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三个阶段分析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制。工作室的课程项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拟的科研课题;二是来源于各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课题和项目;三是工作室与各企业合作设计开发的课题和项目。工作室的课程采用这三个方面的项目,实现“学习”―“工作”(仿真项目实践)―“学习”―“工作”(订单项目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再提高)―“工作”(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4)“工作室制”模式的考核评价。为了使“工作室制”顺利实施,必须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上。对教师的考评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整个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工作室制”模式的实施
我院在计算机类专业进行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并成立了“学生创新工作室”以及专业教学团队来开展此项工作。
(1)“学生创新工作室”的组织规划。由于工作室的师资要求较高,工作室负责人的选择上我们尽量考虑高能力、高职称或高学历的教师承担,团队教师由具有多年企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组成。工作室成员的选取。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报名,教师根据报名范围通过专业测试等相关手段进行成员选取。由于工作室是团队作业,要完成项目课题或企业设计任务,所以在成员选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人员比例以及根据学生特性进行合理搭配。
(2)工作室教学课程内容。①课程教学。工作室的课程教学本着“延伸教学计划的课程内容,增强行业认知”的原则,团队教师把课程的实施过程共分为两个阶段: 基本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是进行基本操作的练习;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和实际项目的训练。② 承接商业项目。作为工作室教学的一项实践活动,承接社会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努力,目前“学生创新工作室”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已有几十个。③完成科研项目。以工作室成员为基础,由教师领队制定带有学术性、科研性的项目课题,按工作室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完成科研命题。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能够提升专业高度,提高思想意识,为学生将来的专业细分发展提供一个磨炼平台。④参赛训练。 作为工作室教学的一项实践活动,针对某些计算机类设计大赛,由工作室教师制定出一系列参赛方案,结合工作室及相关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条件,根据各个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辅导,考验学生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成果与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完成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工作室项目的引入。 “工作室”的重中之重在于项目教学,因此充足的项目是工作室教学最基本的保障。如何保证这些项目的来源,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学生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尽管也陆续通过各种方式引入了不少的教学项目,但始终还没找到比较可靠的途径。这就需要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工作室与社会的联系。
(2)工作室制的普及性。 工作室教学目前在我院还是一种小范围的教学实践,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进入工作室学习。应该考虑一种具有普及性的工作室教学法,能够将专业课程阶段的课程科目进行统一规划,将课程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进入工作室,在工作室学习专业知识,实践所学内容,体现专业价值。
总之,“工作室制”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 1] 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 2]段 欣.对“项目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8).
(讯)自20世纪50年代“有思想的机器”诞生以来,人工智能一直未能实现突破性进展。直到近10年,由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商业应用的快速推广,人工智能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之间的竞争新赛道。在中国,今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制定了未来10多年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中国应如何用好这一经济新引擎变成全球引领者?AI将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传统企业又该如何布局转型?本辑《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就以上相关问题展开了思考。
经过60多年的演进,现今的人工智能进入到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阶段,AI正在掀起新一波的数字革命浪潮。但除了科技领域,AI在大部分行业中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只有极少数先行者开展了规模化部署。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产业数字化指数(IDI)排名前列的高科技、电信和金融服务也是AI应用和投资的领军行业。后来者若想追赶,别无捷径,只能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同时,人工智能也向企业、开发者、政府和劳动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关各方应认真思考,加以应对。
2017年3月,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来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并递交了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主题报告,我们将其节选为两篇。《人工智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认为,中国现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领头羊,但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仍存在着挑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提升生产力的要求愈发迫切,因此人工智能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它对社会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一文则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要把人工智能作为可持续的增长引擎,政府应精心制定一整套战略,打牢根基,鼓励私营部门创新。在具体做法上,可按照三个维度的框架共五个战略重点进行考虑。
相比科技公司和互联网新兴企业,中国的传统行业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且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将其视作战略重点。在《人工智能战略:CEO应回答的九个问题》一文,作者唐睿思(ChristopherThomas)和梁刚就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对80家在华企业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传统行业公司都未将其视作战略重点。两位作者建议,CEO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认真思考九个问题,以便尽快制定适合自身的人工智能战略。(来源:麦肯锡研究所 编选:)
① 参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 一、引言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①。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本系自身专业特色,课题组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群)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更好的优化与推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更好地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一起探索了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弹性教学。
二、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群)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团队协作性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必须与信息类项目开发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融“工作项目研发、职业技能训练、应用技术创新”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与信息类企业紧密配合,将企业实际研发项目转换为特色课程用于专业教学;通过专业教研室和实训室,将企业实际项目转换为经典案例用于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的就是企业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创新中心参与部分项目研发和部分研发项目的改造与扩充,提高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工作项目带动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了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我系始终以社会需求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同研发、转化,形成新产品;将用新知识新技术研发的工程项目转化为经典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库,用于课堂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实现第三方评价;学生在校外基地顶岗实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质,实现就地就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线(循环)递进,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莫足琴,夏德洲:基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弹性教学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三、弹性教学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教学管理能否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刚性的高职教学管理现状已经难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施弹性教学和弹性教学管理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
(一)弹性教学概念
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其本质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的现代教育管理技术\[1\]。
弹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课堂中、在教育的一切时空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适时引导学生,使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充分发展。弹性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2\]。
要全面实施和推广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处理好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和教学环节与工作的关系,教师必须要进行弹性教学,教学管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发挥创造潜能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师能更好地激励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书育人的素质,并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二)弹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现在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学都是采用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布置统一的作业,统一考试,没有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进行,没有顾及企业的生产旺季或者淡季,也没有注意企业接收实习生的最佳时间,基本还是学校的大学期模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和“教学做”合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不管采用的项目或学习任务都是统一的、相同的、不分难易的,只注重项目或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都是按照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的优劣,从而抑制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
弹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的改进上述教学的缺陷,但是现今的高职院校实行弹性教学的不多。高职学生出现“旷课”、“我不感兴趣”、“我不喜欢”等现象,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为了把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进适合自己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教学。
四、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弹性教学
(一)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和实际工作时间
根据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调整教学内容,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和实际工作时间,完成好教学任务。在学期教学安排上,实施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采用灵活的排课方式:以实训室为中心,实行分段接力教学;以课程为中心,实行模块化教学。实习实训不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根据合作企业生产规律安排最佳时间,采用灵活的学期制度。
(二)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层次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优势,减轻部分学生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具体方法:作业布置有弹性,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企业项目需求、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设计弹性作业。课堂提问有弹性,根据学生的差异而提问,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学习内容有弹性,把企业工程项目融进教学,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小组项目开发进度的差异性\[3\]。
(三)教师弹性备课
教学内容满足预期培养目标,内容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要从企业实际需求和案例库中选择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项目开发能力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时,教学时间安排要有足够灵活的调控空间,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评价提供足够的时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学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还要备工作过程。
(四)教师弹性上课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上课方式,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总结,过程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
(五)教学方法弹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境、不同任务、不同的学习场所、专业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引导法、卡片法等等。要注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思想,采用不同的教法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教学效果,进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造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组织弹性调控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学调控重点关注学习过程和师生的双边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学习情景的发展变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调控。弹性教学组织师生的互动影响和现场调控很重要,因为教学过程越开放,来自课堂的小插曲、小意外发生的概率也就愈高,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干扰因素就越多,所以教师不仅要调控好学生,让学生发挥到极致,还要调控好自己,让课堂氛围达到最佳。
(七)弹性评价
弹性评价包括多角度的结果性评价(对项目调查报告、项目说明书、综合项目产品展示等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发挥情况评价)、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评价)、个性化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用人单位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
(八)课余时间学习辅导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弹性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人沟通方法、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导谈心,达到师生互相了解,从而促进教学更好的开展。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辅导要随时随地进行不能太局限,可以在教室、宿舍、校园、办公室、课外活动中等很多场合进行。
五、 结束语
要很好的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实施弹性教学,弹性教学更适合当今高职学生的特点。弹性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弹性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弹性教学管理要给老师相当大的支配空间,教师上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教案、课件、工作页、考试评分标准等。弹性教学值得我们继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锡光.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J\].西北医学教育,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