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构成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职业能力;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定位
1.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原有定位
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拥护并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职业素养、一定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及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面向学前教育行业,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定位大致为:①通^幼儿保育、教育教学、艺术修养等方面能力练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从事学前教育行业实际工作的教育教学核心能力和进行幼儿保育的基本技能;②具有钢琴、歌曲演唱、舞蹈等幼儿艺术教学能力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等能力;③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基本掌握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琴法、舞蹈、声乐、美术、教具制作等技能和技巧。
2.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重新定位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位。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概括为七项,分别是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
(2)《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幼儿教师的职责论述。2016年3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七章第四十一条规定:“幼儿园教师主要职责如下: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 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3)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构成。由上面表述来看,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相关规定并不一致,依据这两个文件,我校将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定位如下。
一般教育技能。一般教育技能包括弹、唱、跳、画、讲、写、做等基本教学能力。表现为会唱儿童歌曲,会弹奏乐器,会表演儿童剧,会跳儿童舞蹈,会讲儿童故事,会写规范字,会做儿童体操,会做手工,会写活动方案,会创编儿童歌舞、故事、儿歌等。
综合教育能力。综合教育能力是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的七项职业能力。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分析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生源大都来自辽宁省各职业高中和师范中专学校。由于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管理制度不同,生源在职业能力方面参差不齐。经过入学后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均有所提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弱项。
1.一般教育技能优势突出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一般教育技能优势突出。尤其是很多学生的单项教育技能比较突出。这与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有关。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年,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训练之后,进行相应的大赛。因此,学生的单项职业技能比较突出。第二学年,专业课上我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如钢琴、舞蹈、美术、儿童文学等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考核、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一般教育技能。
2.综合教育能力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综合教育能力亟待提高,突出表现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这四方面。
(1)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欠缺。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要求幼儿教师不单要能够带着孩子玩,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提供游戏环境、材料,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游戏。学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游戏的设计能力较强,但是如何支持与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如何帮助幼儿提升游戏体验,在这方面,学生明显力不从心,这与学生实际带领幼儿游戏经验少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在游戏组织与课堂实施上,教师提供的实际案例偏少,让学生在面对实际游戏场景时,不知所措。
(2)评价幼儿方式单一。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幼儿发展的。笔者通过模拟授课及专业见习听课发现,学生评价幼儿的方式单一。在组织活动中,很多幼儿回答完问题,教师都会用“你真棒”这一句话来评价幼儿,这种单一、笼统、含糊的评价方式,没有具体到幼儿的个体行为表现,不能起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更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3)沟通能力不足。幼儿教师沟通的对象包括同事、家长和幼儿。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专业见习期间,沟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方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幼儿园考虑学生缺乏经验,没有给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机会;二是幼儿园考虑晚上乘车安全问题,在幼儿离园之前就让见习学生下班了,学生没有见识过带班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更不用说单独与家长沟通了;三是即使有的幼儿园让幼儿离园后再让学生下班,但是由于班级人手有限,学生被安排在活动室带领幼儿游戏,没有参与家园沟通。
(4)反思与发展能力存在缺陷,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见习日记是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检查见习日记,笔者发现学生的反思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缺少对反思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以及无法提出对反思问题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赵丽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音乐课程历来是我国幼师学校普遍的教学传统。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在高职院校中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是,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音乐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方式方法等还没有及时调整,与原中等师范的音乐课程大同小异,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提高学前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必须从课程改革这个根本性因素上下功夫。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脱节。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教学,忽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缺乏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整合,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技能训练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2.教与学、教与做的脱节。音乐教学不能主动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需要,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单科技能的训练上,忽视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3.音乐课程诸科目之间缺乏协调。音乐教学各科目之间划分过细,又由众多教师分别授课,影响了各科目间的融会贯通;尤其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造成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4.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较单一。当前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相对滞后,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鉴于音乐素质和能力在幼儿教师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幼儿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提高音乐能力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提高音乐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当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专门的音乐教师或音乐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能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音乐手段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能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而应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素养、音乐能力。这应是高职学前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一是具有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内容摘要】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高职院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未及时调整到位,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尝试从分析高职院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目标定位出发,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中外名曲、幼儿音乐材料,能够灵活选择运用音乐素材指导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魅力;二是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和弹奏方法去处理和表现歌曲,能够组织开展幼儿歌舞训练和表演活动;三是具备基本的创作、改编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够根据幼儿音乐表演、歌舞活动的需要进行音乐编创工作,运用音乐手段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按照上述目标定位进行改革探索,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未来从事学前音乐教育工作所需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传播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优先注重的方面。构建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必须以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成长的根本要求出发,整合构建音乐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科学性原则。即应遵照音乐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体系。在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紧紧抓住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感受性、表情性、审美性”的特点,遵循音乐学习规律,把“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3.师范性原则。学前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师资,必须突出师范性。应按照音乐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思路,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教师。
4.实践性原则。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运用。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均应以满足学生未来实践需要为主线;另一方面是指奠定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性真正得到体现和强化,才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体系的束缚。
5.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意指改变传统学科分工过细、相互脱节的弊端,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分科过多过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负担加重、效率低下。强调课程整合就是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综合,特别是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以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实现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四、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新体系的思考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因为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组织音乐活动的难度更大,对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笔者在调研和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打破过去音乐各学科划分过细、相互脱节等问题,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全面而均衡地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音乐能力,才能为其毕业后胜任工作打好基础。
1.整合课程内容,开设音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体现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思想,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着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整合”“渗透”的理念,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成综合课,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例如,声乐综合课程可将视唱练耳、声乐基础理论与演唱技术、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幼儿歌唱教学、合唱与指挥等内容整合起来,在抓好声乐技术训练以及掌握音准、节奏和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向其他方面扩展;器乐综合课程可将器乐基本知识与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术与理论基础、幼儿歌曲即兴伴奏与编配、幼儿打击乐编配与组织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器乐基本知识、作品鉴赏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融合,为器乐合奏的分析、编配、组织奠定基础。由于这种综合课程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所以学生能在对音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也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拓展学习广度,创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广大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讨和好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里所说的艺术综合活动课程,正是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紧围绕音乐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这一中心,而设计开展的艺术综合教学设计与活动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幼儿园音乐、语言、美术的综合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与幼儿音乐、舞蹈音乐的创编,音乐教育软件的应用和制作等方面设计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与内容,把知识拓展、理论提高、实践探索和能力增强有机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段开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加强音乐知识综合运用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更为他们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延伸学习深度,广设音乐选修课程。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要求,满足学生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而选修课则可以为具有不同才能、不同潜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如开设钢琴、吉他、手风琴以及民族乐器方面的技能选修课,能够满足那些在艺术技能方面有潜质的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高自己在器乐演奏方面的特长创造条件;开设合唱指挥、MIDI作曲、乐谱打印等实践性、操作性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音乐应用能力;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史、流行音乐等知识性、趣味性选修课,可以宣传普及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等。当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幼教事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应灵活多样。
4.突出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教师的职业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适当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实习环节比重,通过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一是增加课程见习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拿出一定的课时安排见习活动,就某类音乐技能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观摩与体验;或聘请幼儿园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在参与幼儿音乐活动中增加感性认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音乐技能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把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各类音乐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对教育实习、顶岗锻炼活动的指导。突出抓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组织好听课、集体评课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参加顶岗锻炼,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等。四是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技能训练。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场景和情境,体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学比较熟悉,能更快地适应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李旭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早期教育培训 市场分析 营销策略
研究显示,早期教育对提升个人素质具有极大的作用。0~6岁是人一生的起点和基础,合理的早教是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欧美发达国家,0~6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优生优育的观念日益增强,教育从零岁开始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自2002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并指出:“要全面提高0~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目前,我国的早期教育市场供求极不平衡,市场潜力巨大。在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呈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教育却是最短缺的“卖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需求日益显现。教育供给不足为早教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目前的早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能克服,就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早教行业及早教机构的发展壮大。
1.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幼儿早期教育市场营销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美国最先探讨如何将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机制引入早期教育行业,实现早教机构的市场营销,推动早教发展。美国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浦・科特勒曾与卡伦・弗克斯教授合作对教育机构营销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教育市场营销是指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学校计划,使学校与目标市场进行自愿的价值交换,从而实现教育与教学目的的管理过程。
我国对幼儿早教市场及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市场营销观念的落后和市场营销手段的缺乏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幼儿早期教育的改革已经把早教机构推向市场。面对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早教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市场策略。
2.早教机构总体分析
2.1早教机构缺乏规范管理。
目前常州市区范围内存在的艺术教育、潜能开发等早教培训机构不下五百多家,其中稍有影响且具规模的大概有二三十家。类型多样,规模不一,没有基本统一的规范或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市场管理。多数早教机构不能在教育部门取得资质,于是就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咨询、服务类公司。由于无据可依,工商部门和劳动部门同样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对于早教市场的监管,目前基本处于一个真空地带。一方面,常州市区早教市场呈现多种形态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早教培训市场管理的不规范与发展的良莠不齐。
2.2早教机构发展迅猛,专业师资缺乏。
“最好的投资是教育”等广告词绝大多数家长已是耳熟能详,早期教育市场显现从未有过的繁荣。在接受调查的机构中,有4家有五年以上的从业历史,有5家开办了三至五年,有8家开办了一年至三年,还有4家刚创办不足一年。数据表明,近些年早教机构发展速度迅猛。但同时,相应的师资却没有跟上。传统的师范院校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师资培训主要面向幼儿园,以3~6岁幼儿的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内容为主,对于三岁以前的幼儿发展特点了解不足,教育、看护等能力欠缺;再加上学前教育类学生未必会加入早教培训大军,客观加剧了早期教育机构中专业师资的缺乏。多数早教老师甚至不具备育婴资格证或者教师资格证等。
3.早教市场营销的特点
早教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营销,是一种与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和其家长共同创造价值的新型营销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早教机构与消费者、社会各种关系建立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关系。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家长越来越看重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开支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逐年攀升,使得早教市场得到了强劲的发展。
从需求层面(消费者层面)上看,对早期教育最直接、最大的需求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家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子女得到优质的早期教育。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婴幼儿约1500万。巨大需求与有限的教育供给能力构成了巨大的卖方市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昂贵的早教费用。国家向民间开放了早教市场,国际上的一些著名早教机构纷纷登陆中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供求矛盾。扩大受教育面的途径,可以较大程度地扩充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发展内需。这是积极拓展早期教育市场营销战略的最佳契机。
未来五常州市出生人口数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4.早教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4.1瑞德中国亲亲袋鼠介绍。
瑞德中国集团旗下的亲亲袋鼠KindyROO是澳洲知名早教品牌,针对0~6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语言、智能、运动能力等的开发;其旗下的瑞德中国集团在大陆地区拥有近百家早教中心,是商务部《早教服务规范》的制定单位。
4.2提供高质量服务。
质量是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在发展教育事业上,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这四个要素并非并列关系,必须把教育质量摆在首位。在既有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和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这是早期教育质量的体现。
对于瑞德中国亲亲袋鼠早教中心而言,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对家长或婴幼儿的真正需要作认真的调查,不仅要研究当前的顾客满意度,而且要探索那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顾客的偏好与需求,改善服务。设计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工作程序,精心挑选、培训并授权教师员工,使他们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人员。
二是创新与丰富育人模式。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决定了早教中心的根本特征及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学校应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保证学生的自由度;不断调整、优化早教产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教育婴幼儿形式多样化;关注婴幼儿个性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形成以婴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机制。
4.3实施内部营销,关注顾客满意度。
把市场机制引入早教中心的营运过程,开展营销导向的内部管理改革。积极实施内部营销,是早教中心实施营销的当务之急。常州瑞德中国亲亲袋鼠作为早期教育行业里的一员,也应顺应潮流,积极实施内部营销。
满意度是由顾客感知的服务表现与其预期之间的差距决定的。影响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是核心产品或服务。在竞争市场上,早教中心、幼儿园必须把核心产品做好,否则,顾客的满意与忠诚就无从谈起。顾客满意度会影响他们对早教中心的口碑宣传。早教中心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顾客需求。
4.4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在早教营销策略中占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与品牌效应息息相关。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振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代表着市场占领,代表着企业的生命力。在品牌竞争时代,必须要求企业转向以品牌经营为中心,注重品牌营销,增强竞争实力。广义上讲,教育品牌是指学校的名称、标志及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的总和。
瑞德中国亲亲袋鼠常州中心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早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家长和婴幼儿,优化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的讲授和婴幼儿的能力培养并重,形成教师和婴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建立教师的激励机制,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懂业务、会管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瑞德中国亲亲袋鼠常州中心会尽力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还精心策划,善于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主动宣传自己,让社会认识自己,接受亲亲袋鼠,从而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同,提高品牌的美誉度,争取社会及家长持续不断的支持。在做好品牌的设计和宣传工作的同时,定期审计品牌优势和劣势,并对品牌效应做出评估。在早教的同时,注意做好产品延伸工作,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向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强调早期教育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家长的巨大作用。在早期教育培训课程建设中,早教机构应该形成与家长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完善课程体系。
国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家长也是教师。他们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特色和个人兴趣定期为孩子提供教学。家长的融入深受孩子们喜爱。一方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
家长能够从多方面主动参与孩子的活动,有效强化早期教育培养的效果。因为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只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成功的早教培训,既有早教老师们的身影,又一定会有家长们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协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家长学习相应的教育理念,掌握适当的育儿方法,思考早期教育,与早教机构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期,必将为加速推动我国的早期教育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常州社会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总产值实现了飞跃,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常州的早教机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施科学的市场营销,积极地开拓市场,必将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高佳.我国早教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9.
一、幼儿教育软件的内涵
软件是相对硬件而言的,它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起来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教育软件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5]幼儿教育软件毫无疑问是教育软件中的一种类型,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幼儿提供的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或学习工具的应用软件。[6]它的服务对象是幼儿与幼儿园教师,它的应用目的是借助计算机功能以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教育软件按照幼儿学习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训练一练习”型软件(DrillandPracticeSoftware);另一类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发展适宜性”软件(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Software)。[7]前者强调对幼儿学习与行为反应的强化,比较适用于幼儿园封闭式、事实性问题的教与学,如常见的图形与色彩辨识软件等;后者则强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幼儿在软件环境与学习互动中实现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比较适用于幼儿园开放性、生成性问题的教与学,如IBM公司研发的Edmark益智软件等。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幼儿教育软件,它们都应具备以下三点属性:第一,软件属性,即软件的构成、设计与开发流程、技术规范等符合一般性软件的特征;第二,教育属性,即符合幼儿认知与发展规律,体现一定的幼儿教育原则与方法,尤其是那些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相配套的教育软件;第三,思想属性,即承载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软件要能使幼儿在智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适宜的发展。二、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原则
(一)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是1986年全教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ofYoungChildren,简称“NAEYC”)为扭转国家教育改革造成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全美乃至世界许多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一种立场或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中,发展的主体是“幼儿”,发展的标准是“适宜”,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软件应尽可能降低幼儿在操作软件时对成人指导的依赖;二是重视幼儿发展的规律、个性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包括幼儿生理、心理的特征,独特的个性与学习风格,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社会背景等;]三是任何幼儿教育软件在“内容设计”与“技术实现”上都不是绝对的“适宜”或“不适宜”,而是处在二者之间的某一点上。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要尽可能靠近“适宜”的那一端;四是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策略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包容的。
(二)启蒙性原则
启蒙强调以幼儿为本,主张幼儿个性与自由的解放。9]幼儿教育软件资源是实施幼儿教育的重要材料,因此启蒙性原则也是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指导原则。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应站在幼儿的立场,用幼儿已知的“类似性常识”来说明新知识和技能的原理。为此,幼儿教育软件在主题与内容选择上,_要广、博、浅,不宜偏、窄、深,体现对幼儿品德、智力、体育及审美的启蒙等;二要强调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为幼儿所熟知的、能理解的事或物。幼儿教育软件的内部结构与所体现的价值也不应以学科能力发展为目的,而应以诱导幼儿潜能的自然开启为目的。幼儿教育软件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为幼儿打开通向某方面的窗口,但并不要求他(她)们走进去对此做很深入的探究。
(三)趣味性原则
3~6岁幼儿的注意力与耐心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如5~6岁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时间仅为7分钟左右,因此优秀的幼儿教育软件要能吸引幼儿沉浸于软件之中。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如若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便会主动去认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与体验。趣味性原则在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寓教于乐。幼儿教育软件资源设计的各个环节与展开过程都要充满趣味与欢乐,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幼儿从软件或数字化资源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这要求软件设计者能贴近幼儿兴趣,选择幼儿生活中有趣的、喜闻乐见的事或物来替代那些抽象化的知识与道理。软件开发时,还要善于运用艺术审美的法则,通过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与启发。
(四)技术规范原则
技术规范原则包括技术标准规范、应用规范、操作控制规范等。技术标准规范指元数据的素材格式、开发技术、语言代码、传输接口等均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幼儿教育软件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否则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技术应用规范指资源开发不能为了技术而应用技术,而要让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适宜性手段,比如实际生活中北方的雪、动植物特征、火箭升空等场景,尽量采取实景拍摄,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幼儿心目中与真实事物越是接近的才越是最美的。对抽象的、理论化的故事与语言等,应运用形象的“动画”或“动画与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法实现。操作控制规范指幼儿软件的操作使用要简单、灵活、可靠。开发的课件、动画等内部系统结构清晰简洁,技术实现要通用、可靠,体现必要的交互而不觉繁杂。操作界面应尽可能采用寓意明确的按钮和图标,甚至考虑配以按钮与图标的发音等。
根据幼儿教育软件的内涵及设计与开发的原则,我们提出三种比较科学、适合的幼儿教育软件资源设计与开发模式,具体如下:
(一)移情式设计模式
移情是心理学术语,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lips)提出。心理学界认为人的认识领域存在着“物”“自我”“他者的自我”三种心理成分。“物”一般需要通过知觉来理解“自我”需要通过内部知觉才能理解,而“他者的自我”则必须通过移情方式来理解。移情是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一种心理现象。运用移情模式设计与开发幼儿教育软件的核心理念是理解幼儿、基于幼儿发展、以幼儿为中心,其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如何解决移情的问题。为了充分理解用户的体验,至少要关注以下三种数据:语言数据“说”,表达人们知道的和讲述的)、行为数据“做”,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情感和梦想的数据“想”,描述当前体验的非语言化的结构性方淘,三者之间的层级关系及体验模型如图1所示:
出色的幼儿教育软件应能准确了解幼儿使用软件中的状态及幼儿使用软件的体验。设计者要善于收集幼儿对该软件相关问题的描述性数据、观察幼儿操作与使用行为的数据以及想象幼儿所感知的使用体验数据。这些数据是开发以“幼儿为中心”软件的基础。幼儿教育软件的开发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创建出软件系统或软件部分的过程,一般包括前期策划、需求分析、资源设计、技术实现、测试与评价、应用推广等环节,下面从一般性软件的开发过程简要说明移情模式的应用。
如图2所示,移情设计在幼儿需求分析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幼儿信息化学习特征。幼儿教育软件的受用对象是幼儿,移情分析时既要选取那些经常使用信息化软件的幼儿,又要选择一部分未来将使用信息化软件的幼儿以及具有某些特殊需要的幼儿群体,后两类幼儿的参与能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件设计灵感。根据移情设计模型,常用移情策略有:通过记录分析幼儿的表述和思考,获取幼儿明确的或可观察的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操作、使用软件的行为,获得幼儿可直接观察到的体验或操作使用行为所暗示的体验;分析幼儿使用信息化软件的“所想”(知道、感觉、梦想),深度发掘幼儿对信息化软件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通过这一系列过程,我们将详细了解幼儿对教育软件资源的“他我体验”,这是移情设计的重要数据。那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幼儿的移情分析,设计信息化软件的模块划分、组织结构、层次结构、逻辑调用关系等。在幼儿教育软件开发的测试与评价环节,还将再次运用移情分析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软件的设计等。
移情设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关于“想”的数据获取策略,主要操作工具有“情感工具”和“认知工具”两种,前者如可视化的建构技术等,后者如心理地图等。通过上述分析,使用移情设计指导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关键是:科学选择幼儿群体、正确使用移情策略与工具、怡当地融移情分析数据于软件设计之中。
(二)启发式设计模式
“启发式设计”与“启发式教学”二者内涵不同、应用领域也不相同,但却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在中国两千年前就有《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记载,西方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约在公元前400年也提出过“产婆术教学法”,即今天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时候被我们看作是一种教学指导策略。[1“启者开其意,发者达其辞”,启发的基本内涵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采用一定的情境手段,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工程学界,启发还是一套数字化软件或资源的设计开发规则。运用启发式规则开发幼儿教育资源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幼儿软件内容在组织上的启发式教学设计、教育软件系统架构的启发式原则应用。
“启”是幼儿教育软件内容与结构的体现,》发”是幼儿使用软件过程中内心认知活动的体现,幼儿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要赋予软件以“启”的基本属性和“发”的潜在特质。启发式设计模式以“幼儿”为中心选择软件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二是内容选材要求简单、典型、直观形象且适合用画面语言表达。在软件内容素材的组织上应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启发式的认知情境,常用手段主要有启发式问题、启发式讲授、启发式示范等。启发式问题是通过预先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提问,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软件的某一问题上,从而调动幼儿学习与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自愿地去探究知识、操练技能。但在软件设计中,提问并不完全等同于启发,启发问题还要能创建出一定的情境认知空间,即提供幼儿充分想像与交互的可能。启发式讲授则是对幼儿园课程中的一些原理、方法、客观事物等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形象化、艺术化的表达,如加强比喻、拟人、抒情、修辞的运用等。启发式示范主要对幼儿教育活动实施引导性操作。幼儿教育软件中的一些技能实践性教育,如剪纸、体操等,设计时要把握边示范、边讲解,正误操作相结合的策略。逼真的错误示范对于幼儿也能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幼儿在使用软件时能通过对比、甄别,对正确的操作或运动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启发式思想在计算机工程软件研发中也演绎出了一套自我发现能力或运用某种方式或方法去判定事物知识和技能的优化设计模式。它能优化软件的结构使其更加适合幼儿的思维,对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针对幼儿教育软件系统结构设计,具体要求:单个模块的规模要适中且相对独立。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个模块最好控制在一页“纸或界面”内,超过这个范围就会降低幼儿可以理解的程度。模块若太小会导致软件的开销过大,进而增加接口的复杂性,降低软件的稳定性,因此要通过分解、合并手段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如共有模块内容,可以单独设计成独立的模块;幼儿教育软件模块间的接口要尽可能简单,多设计单入、单出口的模块。确保软件模块的进入与退出方便容易,确保接口间的信息传递简单、高效,与模块功能相一致等;幼儿教育软件的系统架构、模块的扇入(多少个上级模块可以直接调用该模块)、扇出(一个模块可直接调用的模块数量、宽度(同一层级的模块数量、深度(软件的总层数)要适中,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根据幼儿心智特点,笔者认为扇入、扇出以不超过3个为宜,宽度、深度以不超过5个为宜。启发式设计模式在幼儿教育软件的内容与结构设计开发上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
(三)娱教式设计模式
娱教不同于“寓教”,娱教一词由国外翻译而来,英文为“Edutainment”,是“Education(教育)”和“Entertainment(娱乐)”两个词的组合。娱教技术是以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为基础,通过创建、使用与管理怡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者生活体验和乐趣”与“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13]在国内学者常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以幼儿教育软件开发为例,娱教设计是在尊重幼儿生活的前提下,把幼儿生命的体验与乐趣转变为幼儿数字化资源内容与过程的统筹规划。
娱教模式设计与开发幼儿教育软件的核心要点:一是隐性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把幼儿的教育内容融合到幼儿游戏或活动中,让幼儿在使用软件或资源时,不知不觉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适宜的交互。没有交互就没有反馈效应(对结果的了解能强化学习者的投入与效率),幼儿就很难被设计的软件或资源所吸引。幼儿与软件资源的“对话”能增强幼儿活动的趣味性;三是引人入胜的界面。资源呈现界面要做到友好、美观、卡通及幼儿化,尽量吸引幼儿的注意。娱教模式设计与开发的关键环节:一是尊重幼儿的权利,把资源受用对象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选择幼儿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软件内容,通常采用故事、操作、音乐、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二是努力构思创设富有乐趣的、人性化的软件或资源意境。软件设计前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特征分析,精心设计和挑选软件开发需要的素材,巧妙运用交互策略,合理安排内容组织结构及导航等。优美、好玩的界面足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而达到娱教的目的;三是设计过程通盘考虑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平衡问题,这也是娱教设计指导幼儿信息化软件设计的关键。对娱教类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来说,若娱乐的成分过多,软件或资源的应用就会变成一次简单的娱乐行为,从而遗失教育的价值;倘若教育的目的性过于明确突出,又会降低幼儿的兴趣感,压抑幼儿的积极性。如何把握二者的比例,笔者认为对于幼儿教育软件而言,则是“三分教育,七分娱乐”,甚至娱乐的成分可以再高一些,这样才能更加契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一一游戏化。
以上三种模式是具有发展适宜性特色的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模式的价值不在于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或临摹框架,而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视角。在幼儿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中,我们要深入领会模式背后的精神,依据具体需要,或重组、或调整、或删减地灵活运用。
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软件开发过程略有差别,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具有典型的教学性,如突出教学设计、体现一定的学习方式等,其大致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选择主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稿本设计、软件制作、测试修正等六个环节,下面我们将就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的主要环节,给幼儿教育软件开发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一)幼儿教育软件的选题
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主题,也就是该软件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主题确定之后方能围绕主题展开相应的设计。幼儿教育软件主题主要来源于幼儿园培养目标,但一个简单的软件或软件的某一模块,其主题不宜太多,最好只针对某个方面。选题具体可以通过解读《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选择其中的培养点,如卫生习惯的培养、热爱家乡情感的培养等作为软件的主题。软件主题也可以依据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确定,对于幼儿园课程教材中的那些难以用语言和传统媒体表达的重点与难点,且宜用多媒体形式演示或分解的内容,可以作为较好的开发主题。
(二)幼儿教育软件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与设计媒体信息,建立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设计相应评价与总结的过程,具体包括“幼儿特征分析”“软件内容选定”“内容呈现方式选择”“教学内容逻辑结构组织”等工作。
幼儿特征分析包括智力因素分析和非智力因素分析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相关特征涉及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特征涉及幼儿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不同年龄的幼儿,其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差别很大,幼儿软件设计必须具体分析软件所适用的那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生理与心理特征,因此作为软件设计与开发者,还必须对幼儿发展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知道3~6岁幼儿在感知觉、学习(认知)、言语、智力、个性化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如4岁的幼儿不能区分同一色系中深浅不同的颜色,不能理解“前天”与“后天”的概念,也不能辨认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图形。[16]
幼儿软件内容选择应重点考虑:一是关注幼儿生活。以发展适宜性为原则选取幼儿身边的人或事、幼儿能认知与理解的素材或事件,并对其进行适当加工与改编;二是关注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如儒家经典、唐诗宋词、民族戏剧、民谣曲赋等。它们对幼儿文明礼仪及道德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关注幼儿园办学特色。主要指幼儿园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某方面稳定的、独特的优势品质,如德育、美术、舞蹈等优势特色。该主题资源的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园知名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优质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关注地方区域性特色文化。主要指某地区或幼儿园所在家乡特有的经典文化、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如北京的京剧,广东的民谣,甘肃的皮影等。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软件资源既能宣传家乡美又能加深幼儿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怀。
内容呈现策略主要采用情境创设策略和活动设计策略。情境创设主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生活背景,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引起幼儿的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支撑情境的表征与视听觉形式还要能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与其他幼儿、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及信息分享,从而促进幼儿的意义建构。幼儿园领域课程的内容通常是幼儿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有效的学习还必须把它还原到幼儿近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幼儿软件活动设计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活动的背景。描述活动的任务、规则、方式等;二是活动的组织。用具有吸引力的表征,为幼儿设置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任务;三是活动的操作空间。为幼儿完成活动提供一定的工具和引导等。
(三)幼儿教育软件的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设计包括超媒体结构设计、交互界面设计、导航策略设计等。幼儿软件系统框架以软件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活动环节的顺序为主。首先,由于幼儿思维的单维度性,软件的键出信息、从一个页面进入另一个页面、返回主页、结束与退出链接不宜太多。软件系统链接若过于复杂会使幼儿迷糊、厌烦,从而影响幼儿的判断与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幼儿教育软件的结构要求:一是简明清晰,如上述扇入扇出不超过3个,宽度与深度不超过5个等;二是节奏适中、舒缓平和,重要的内容与故事情节可以多种形式重复展现。其次,软件交互功能的引入,为画面组接提供多种链接方式,使得—组画面可以有选择地与多组画面中的一组进行链接,17]让幼儿通过鼠标、键盘、触摸设备与软件方便快捷地实施互动交流。软件的交互形式主要有菜单、按钮、图标、热键、窗口、对话框等。按钮、图标交互方式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习惯,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尽管实践中幼儿与软件的交互行为很少且难以控制,但交互的设计能起到使软件直观易懂、操作简单的作用。再次是关于幼儿软件的导航设计。导航是软件提供给幼儿及幼儿园教师快速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提示,常见有检索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导航图导航、书签导航等。幼儿软件导航策略主张采用热区方式以形象化的图示放置于页面显眼的位置并配以该功能的语音,鼠标经过时发出相应声音。幼儿通过浏览、观察软件中的学习与活动信息网络结构图(通常为形象化的图标、按钮等},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四)幼儿教育软件的稿本设计
幼儿教育软件的稿本设计主要是对幼儿软件中将要用到的文本、静止画面、运动画面等信息如何显示以及声音如何运用等进行细化说明。其中,文本内容显示的语法规则:幼儿教育软件素材一般很少使用文本或使用很小的文本等。™文本显示以观看清楚为原则,一方面合理选择字体、字号、行间距、字间距等,使之符合幼儿的视觉习惯,每屏字的区域不要超过整屏的60-70%。另一方面,合理选择色彩和明亮度,幼儿能识别的色彩有一定规律,色彩设计应巧妙利用反色与混色原理,避免颜色与背景的“顺色”现象,还要确保明亮级差在40~50级以上。
静止图像内容的语法规则:静止图像有图形与图像两种类型,它们的艺术性优劣体现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好坏。平面构图主要把握匀称、比例、对称及均衡等规律的应用。匀称指均匀和谐分布;比例如黄金分割比例等;对称指结构空间等现状或重复出现;均衡指左右、上下、前后布局不等形而等量的情况,即双方虽然外形大小不同,但是视觉分量是对等的。在色彩运用上,色彩容量不宜超过五种,太多的色彩会增加幼儿的观看时间,引起幼儿的疲劳,夸张的色彩变化会让幼儿感到不真实,且不利于幼儿注意力的保持。
运动画面内容的语法规则:画面运动的方式有多种,如镜头的运动,机位的运动,电脑特技实现的运动,还包括蒙太奇组接手法的运动感,但无论哪一种运动都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即有序、和谐且符合幼儿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观看顺序。此外,幼儿的注意力只有几分钟时间,建议运动画面尽量采用短小的视频录像、形象的动画,或者多种方式的组合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声音内容的语法规则:软件声音包括解说、音乐、音效等。由于幼儿的识字水平有限,解说是很关键的要素。幼儿教育软件的解说速度要慢,每秒钟不得超过3个,最好使用儿童的语气或直接由儿童配音,可全文念读,也可字少念多。音乐主要用于烘托气氛、营造意境,起到重要的陪衬作用。虽然是陪衬元素,但也要做到:_要与主题基调一致;二要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或让幼儿产生离题的遐想。音效主要由计算机或其他音频设备对需要的声音进行模拟,如关门声、动物的叫声等。音效应用既要做到真实细腻,又要符合幼儿的接受心理与听觉习惯,不能太过强烈与刺激。此外,音乐与音响在软件中建议尽量设计“控制音量”和“开关”按钮,以便在使用中更加人性化。
(五)幼儿教育软件的制作
幼儿教育软件的制作主要完成素材加工处理、软件编辑合成、软件测试打包等工作。它与其他类型软件的制作过程基本一致,这里不再分步详述,而仅从整体上给出制作的一些建议:
一是倡导多元合作的制作模式。多元合作有利于优势组合,形成合力。幼儿教育软件制作一般需要三类人员的参与:一是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主要完成素材加工、平台搭建、软件编辑、软件维护与调试等;二是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主要依据稿本审核软件内容及实施软件教学策略与方法等;三是一线幼儿教育人员,主要是幼儿园相关工作人员,他们能提供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幼儿心理特征描述、相关软件测试环境及软件试用与使用反馈等数据。
二是倡导幼儿直接参与软件制作。幼儿参与软件制作是软件发展适宜性的最好体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授帕普特(SeymourPaperl)及其同事首次让儿童以测试者的身份加入Logo语言的设计,开创儿童参与软件设计的先河。-随后很多研究者分别对幼儿直接参与幼儿软件制作过程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幼儿不仅能够参与软件制作,而且还能为软件制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幼儿参与软件制作能让软件反映幼儿的声音、展现幼儿的视角、注入幼儿的想法等。注意,幼儿参与制作与移情设计模式有一定区别,移情设计并不一定要求幼儿直接参与,通常由设计者采用移情策略获取幼儿的体验数据。
三是常用编辑软件及组合。教育软件开发工具可分为两类:一是素材处理工具软件,主要用于素材生成、美化、加工等;二是编辑合成工具软件,主要用于语言编写、素材集成、数据库支持等。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5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18―04
甘肃是中国西北内陆一个经济欠发达且多民族聚集的农业省份,共有55个民族成分,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分布全省的5个民族自治县。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中小学布点多、容量小、分布散、效益低,一方面亟待加大教育投入和保障,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又利用不足、闲置浪费。人民群众对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办学现象极不满意。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给推进教育公平带来了困难,民族地区教育成为甘肃省教育发展的短板。
为了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国家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随后在2004年公布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这一工程的推行,加速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迅猛发展。
甘肃省紧跟国家方针政策,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基本方针,坚持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四个集中”原则,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形式从马背小学、帐篷小学、隔日制小学、半日制小学、早晚班和巡回讲学以及牧读小学等多形式的简易办学模式,逐步进入由家长陪读、学校周边借读到比较规范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模式,寄宿制学校油然而生,并逐渐成为民族地区乃至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种主要办学形式。
事实证明,寄宿制学校是现阶段民族地区最理想、最有效的办学形式,是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成效与亮点
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和建设,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中一次质的突破。它极大地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规范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体制,逐步满足了农牧民对正规学校教育的需要。民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改革和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快、教育面貌变化良好、农牧民群众享受和接受教育实惠增多的崭新时期。
1. 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多年来,甘肃省各级政府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国际援助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省财政对民族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使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寄宿制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各地抓住这一大好机遇适时调整学校布局,扩大城区和乡镇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解决了寄宿生生活补助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确保了牧区、边远山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010年,21个民族县全部实现“两基”后,截至2014年,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发展到377所,寄宿制初中发展到136所;民族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41%,巩固率为75.45%,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51%,巩固率为75.45%;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数由2005 年的18万人增加到28万人,增长率为55%。同时,民族地区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仪器设备、实验室、多媒体(信息技术)远程教学等设备配备上,尽管民族地区学校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与2005年相比,已有大幅提高,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 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各地为农牧民孩子提供了系统规范完整的教育,大力改进了薄弱学校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的生活观念、行为养成、卫生习惯、学习方式和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改善,推进了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差异缩小的进度。教师队伍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5年至2014年,相关指标均有大幅增长: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专任教师由9894人增长至约2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7.89%增长为98.84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3.50%增长为99.11%,接近全省目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77%、初中为99.22%的水平。专任教师数量的增加和学历的提高,为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全力办好寄宿制学校的热情也在不断增强。寄宿制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注重强化了质量内涵建设,以管理和规范出效益。在生活环境方面,首抓24小时安全责任保障;二抓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三抓学生饮食生活保障;四抓娱乐活动设施保障;五抓宿舍照明采暖保障;六抓生活教师素质保障。在教学环境方面,一是强化师资,整合队伍,提高水平,依能设岗,体现“五心”(爱心、耐心、热心、诚心、恒心);二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创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校规模效应;三是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驾驭教育资源应用的能力,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内容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使偏僻、闭塞的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在社区环境方面,利用集中办学优势,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教育差距,发挥寄宿制学校传播知识、弘扬文明、和谐稳定的中心作用,以小手拉大手、家长带社区,影响和鼓舞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社会和谐、民族繁荣的信心,使其成为甘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衡量依据。
二、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尽管我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着不断增长的学生寄宿就学需求和追求“上好学”的愿望愈加强烈,按教育部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标准化条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经费保障、师资配置、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提升优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1. 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部分寄宿制学校是从走读学校过渡而来,不是按照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学校的宿舍、食堂、操场尚未达到寄宿制学校的要求。少数学校因宿舍紧张,部分师生在校外住宿,存在管理隐患。部分学校的住宿容纳能力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与学校的容纳能力未能达成一致。少数学校食堂面积不足,容量有限,食品质量需要加强监管。部分学校配套设施不尽完善,有的学校食堂缺少餐桌,有的宿舍缺少床铺,有些厕所缺少蹲位,少数学校盥洗设施较差,冬季取暖设备需要更换或保修。尤其是民族地区个别县、乡基层的寄宿制学校条件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2. 寄宿制学校专职队伍建设滞后
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缺编问题突出,多数寄宿制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具备较高素质的生活教师,加之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门卫、保安和校医缺乏,学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管理、医疗健康都由专任教师负责。教师疲于应付寄宿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育、教学与教研的精力被分散,导致教育教学质量降低。寄宿制学校办学性质属24小时全天候责任单位,人群接触频繁密集,部分寄宿制学校缺少校医和医务室,学生就医条件较差,容易发生常见病、传染病和意外伤害事件。随着寄宿制学校生源急剧增加,学生年龄跨度大,行为习惯参差不齐,造成安全隐患增多,管理难度增大。此外,寄宿制学校在家校沟通、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开展、低龄留守儿童的亲情求助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缺乏人力和制度保障而普遍比较薄弱,管理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
3. 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投入乏力
从寄宿制学校的成本构成分析来看,学校布局调整之后,教育资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利用,会降低总体办学成本。但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新增办学成本还没有出处,加之民族地区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满足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需求。寄宿制学校内部运行体系庞大,办学成本高,仅学校水、电、暖支出就约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二,而且住校的学生越多,学校的经费压力就越大;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越多,运转经费成本就越高。设备维修费用不足和专职教师工资无法按时发放的资金缺口,也是部分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展望与思考
实践证明,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已形成了规模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长期面临的重要难题,促进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民族地区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办学模式,但是如何将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推上新的高度,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1. 抬高低部,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民族地区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越大,教育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就越明显。而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整体中的短板,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并逐年增加;财政部门要从教育转移支付中单列建设经费,并做到封闭运行、专项调度、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建立健全各项相关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发改部门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科学核算规模偏小学校的运行成本。
在加强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教学仪器不足、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和音体美器材跟不上发展等困难,配备一批必需的教学设备、智能语音系统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尽快改善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的软环境,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备投入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育人环境尽早与县城学校同步发展。
此外,还要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编制,配备艺术类专业教师、专职医护、生活教师和保安。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人数,核定学校后勤从业人员编制,根据编制把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师资、教辅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工队伍。重点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应当把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定期开办“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把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放宽边远农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2. 关注弱势,尽快实现教育公平
我省寄宿制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普及面还未能达到100%,部分民族自治州县仅达84%,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生活补助水平还不高,学校紧抠补助费办伙食,学生伙食标准偏低,就餐质量保障不足。因此,民族地区要认真落实中央、我省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积极设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单列专款,专款专用。完善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家长拿一点,学校补一点,社会助一点,多渠道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政府可根据学校寄宿学生在校人数对食堂进行专项补贴,扩大营养餐范围,以提高学生的饮食质量,减轻学校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合理布局,切实优化城乡结构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既包括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的均衡,也包括师资水平等软件方面的均衡,这是教育公平和公正在新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按照我省“四个集中”的原则,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水平、人口流动及教育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系统地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城乡及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差别的核心要素是民族农牧区及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农村、牧区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可通过集中了乡镇优质资源达到标准化建设的寄宿制学校,以“资源不动学生动”的方式选择集中就学,保证学生受到与城市学校同等条件下的优质教育、生活保障和能力培养,同时,释放出农牧民家庭的生产力,加快其脱贫步伐;对于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和接受学前教育的低龄儿童,以“学生不动资源动”的方式选择就近上学,在学区中心学校的带领支持下,通过撤销边远小规模学校建制并保留必要教学点(幼儿园)的“撤校不撤点,一校带多点”运行模式,使人财物和责权利集为一体,保证教师资源在学区内合理流动,在学区内实行联片管理-联片走教-联片教研-联片督导的“一体化办学”机制,不断地保持和激励乡村教师昂扬向上的教学激情。这既能保障低龄孩子成长关键时期亲情不缺失,及时得到身边家人的陪伴和照顾,又能运用流动的师资和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送达边远教学点(幼儿园)的孩子身边。
4. 科学指导,稳步落实办学标准
首先,依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科学制定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寄宿制学校建设须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详细规划,认真落实。其次,根据寄宿制学校规模逐步扩建、新建、改建学生食堂、宿舍、浴室、厕所等,满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当前亟待落实的重要任务。第三,创新学校管理,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寄宿制学校特点的运行机制,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加快谋划的关键环节。要侧重学生的年龄和成长特点,力争达到每100名学生配备1名生活教师,并建立定期巡视和专人联系制度。
5. 以人为本,强力提升学校品质
(1)关注寄宿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安全防范责任。一要充分做好学生入学心理辅导,并加以及时的亲情抚慰,配合轻松的集体生活,这样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因生活方式改变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培养寄宿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二要建立寄宿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关爱档案,实行个案帮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三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内外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学校全天候24小时安全,做到领导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措施到位,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事故24小时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将之作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定期采取“拉网式”方式对寄宿制学校开展以“防破坏、防火灾、防事故、防爆炸、防垮(坍)塌、防传染、防中毒”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排查,做到不留“死角”。
(2)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寄宿制学校一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环境;二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持学生身心健康,面向全体,一校一“品”,一人一“技”,为学生的强健体魄创造运动与健康环境;三要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师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立足艺术修养,实现全体快乐和幸福,创造师生审美与养成环境;四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培育学生健康、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创造科学与文化环境;五要从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幽默”, 创造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与能力的环境。
(3)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内涵与品质,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学校品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体现责任的综合展现,是从办学观念到办学理念再到办学意识,最终形成办学思想的认识过程,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政府教育“四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是校长领导、教师专业和学生学习“三大能力”的汇聚体,是“为了所有孩子”面向全体以示公平和“为了每个孩子”彰显个性以示公正的教育态度,它更加强调立德树人、强健体魄、审美素养和科学探究的育人活力,是学校课堂品质、校园品质、环境(社会与家长)品质的整体反映,是华夏文化、陇原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综合展示。寄宿制学校应合理安排寄宿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为寄宿生提供场地和设施,以及配备充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的基础上,积极为寄宿学生开设各种相关的娱乐活动,帮助寄宿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带动社会、学校、家庭素养的整体提升。
(4)强化民族地区教育特色,彰显民族寄宿制学校特点。加强双语教育,从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到基础教育全过程,加强双语教学整体运用功能的全面开发,借助信息化现代智能语音系统及功能设施和内地示范性普通高中民族班招生培养导向,开拓民族学生上综合类和技能性大学非民族学科专业的渠道,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输送更多的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带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针对甘肃少数民族州县开展双语教学但双语教材始终不足的现状,要注重系统、全面、规范的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料供给部门建设,丰富双语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改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传统且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突出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形成地域鲜明、教学高效、全面开放、融通和谐、以优培优的民族地区教育特色。
6. 协同多方,合力开展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