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今时代教育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时期 会计电算化 教学问题 有效模式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家各项事业中的普及力度不断加大,推行信息化的会计教育也逐渐成为未来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我国在力求完善会计工作的目的下,逐步开展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为传统的会计教学的转变提供了诸多的帮助。然而,在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取得教学成效的前提下,诸多的教学问题也开始呈现出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顺利实施。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不足,谈论了提升其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助益。
一、新时期会计电算化存在的教学问题
会计工作在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各企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且,信息技术对于会计工作的渗透也逐渐深入。加强新时期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满足国家高素质会计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然而,就当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具体实施的状况来看,其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顺利实施。
首先,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问题存在于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的脱节。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以电子信息技术取代人工操作的会计工作实施方法,它的顺利使用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而教师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更偏重于教育学生实际的操作知识,而不能够为学生讲解必要的会计以及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知识、办公软件知识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从根源上加深对于各种操作的理解,一旦遇到复杂性强的问题,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应对。而且,教学中设计的理论知识范围狭窄,只牵涉到账务及报表的知识,而没有相关的采购、成本及财务分析等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片面化。
其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能够切实地各种事业中的实际应用相连接。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一定要切实地与各种教学案例相结合,或者是直接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教育,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达到对于操作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而当前教师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够选择切合时代环境的多样化的新型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分析,另一方面还无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实习来强化其自身所学的知识,这都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陷入了一种困境。而且,新时期,大部分会计电算化的教师已经逐渐无法与时代的教学需求相适应,其开展的具体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阻碍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发展。
二、新时期会计电算化的有效教学模式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更加普及的态势中加强对于会计工作的渗透,推动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会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论一下推动电算化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模式:
1.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开展有效会计教学
新时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主要受到教学内容分布不均衡、教学工作安排欠妥当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低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会计教师的工作息息相关,要想切实地推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变革,就必须从教师的方面出发来具体开展。首先,国家以及学校领导要加强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会计教师获得新的电算化教学的理念,引导教师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其次,会计电算化教师要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新时期电算化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于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等,来安排具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教学,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将二者进行连接,使实际教学工作切实地达到在各方面的合理性。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创新教学的途径,采用小组教学或者是探究式教学等适合的模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实际的会计学习中。
2.开展校企联合教学,增强教学实用意义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随着当今时代的信息技术对于会计工作的渗透而发展起来的,高效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必须通过与会计工作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够得以顺利实现,因此,新时期要开展有效的电算化教学,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来推动实施。首先,国家教育部门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专业学校,在开展此项教育时可以通过定向人才的培养计划来实现,学校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企事业单位则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及就业保障,确保学生能够在更加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学校开展校企联合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应对具体的会计工作问题的能力。企事业单位通过适时地将会计工作中呈现的新的问题传递给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具有实用性的案例。然后,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对这些新型问题进行自主的研究及解决,培养学生应对这些新问题的实际能力,使教学获得更高的实用性。
三、结语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未来会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关的教育院校要想切实地推动教学的有效实施,就必须积极地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努力使学生接受到更为实用性也更加有益的教育。
参考文献:
语文的读写能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而读写能力是一种“移动着的目标”,它能不断地随着社会对个人能力的期许而变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变化读写内涵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很清醒地认识到对语文素养的理解需要与时展需求相适应。
在印刷媒体主导的时代,即纸质媒体时代,语文读写主要趋向于注重文本的内涵理解,用特定的语言阅读和写作或学习阅读技巧的读写能力培养。目前,这种基于纸媒的传统读写依然是主流,而这种以纸媒为介质的读写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随着广播、电视、媒体播放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读写又有新的要求,除了对静态的文本的理解外,还要掌握基于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多媒体相结合材料的读写方法。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社会化媒体、智能终端设备运用的普及,语文读写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超链接的跳跃式阅读,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相融合的阅读资料,多方式的言语表达,数字时代儿童的“数字读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当前一线教师基本不关注对儿童的数字读写能力培养,还沿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教授数字时代的儿童。
从读的角度看,传统阅读方式是由左至右、从上到下、从前往后,以线性的方式阅读。而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是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通过超链接不断跳跃跟进学习主题,使用不同的解码方式和阅读策略。超文本和超媒体改变了数字环境中的阅读方式和创建搜索路径的方式。超媒体的数字化环境支持文本、图表、声音、视频和超链接来创设信息的非线性收集与阅读,是动态和交互的。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纸媒阅读是以阅读材料为中心的“线性阅读”,而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阅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化互动阅读”。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社会化;小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0-0007-04
一、引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与侵犯等否定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之后很多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作了界定。概括地讲,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有些研究者关注亲社会行为背后的利他动机,比如Mussen和Eisenberg(1977)认为亲社会行为的行为主体不期待任何外来的奖励,并且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自我牺牲、承担一定的风险[1]。这样的界定就使得亲社会行为范围太过狭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背后动机是为了获得对等的利益,如“合作”。在我们的研究中,采纳Hay(1994)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任何一种当其发生后对他人有益,或者是促进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并且行为主体可能不用任何牺牲甚至对主体有益的行为[2]。在此基础上对四种传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1)助人行为,是强调通过行为主体的努力使他人摆脱其不愿意承受的困境;(2)分享行为,即某人放弃自己的部分资源去使他人受益;(3)合作行为,即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需要双方行动相互协调;(4)安慰行为,即采取某种言行去提升另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发现了不同的年龄发展趋势。如Staub(1970)发现助人行为在5~7岁的儿童中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的,在7~11岁的儿童中却是下降的。Eisenberg和Fabes(1989)对有关研究作了元分析,发现亲社会行为在学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的,并且学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于学前儿童[3]。我国学者李丹和李伯黍(1989)在对4~11岁儿童的利他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各年龄段儿童做出利他行为的人数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利他行为观念和实际的利他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增加[4]。
当今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文献分析和日常观察,我们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四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即助人、分享、合作和安慰,并以7~11岁儿童作为被试,用自我报告的方法,通过对小学儿童在四种亲社会类型的行为意愿的考察,来研究7~11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杭州市区的一所公立小学选取一、三、五年级共114名学生作为被试。7岁组被试38名(M=7.5岁,SD=0.46),男19名,女19名;9岁组被试33名(M=9.5岁,SD=0.66),男16名,女17名;11岁组被试43名(M=11.7岁,SD=0.56),男21名,女22名。
(二)研究材料
首先与小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列出了小学儿童生活和学习中比较常见的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的故事情境。然后由三名心理系学生根据引言对帮助、分享、合作和安慰的界定,讨论确定12个故事情境,每类亲社会行为对应三个故事情境。因为考虑到情境的紧急程度、行为客体的身份和性别都会对行为表现有影响,所以设计的故事情境处于非紧急状态,行为客体是行为主体的同学,同时不提供行为客体的性别信息,必要时以“他(她)”指代。
在每个故事情境被呈现后,要求被试假设是故事中的人物,然后回答在这种情境中自己愿意表现出该行为的程度。为了减少社会赞许性对儿童反应的影响,我们参照Harter提出的方法(Harter,1982)[5],在每个评价问题的开始都描述了两类人,他们分别以亲社会行为和非亲社会行为的方式来评价。下面以故事情境为例具体介绍实验材料。
1.助人行为的故事情境:上楼时,看见一位同学因为脚扭伤了,走路有些不方便。
行为意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去扶这位同学,有些人不会。你会怎么做呢?
备选答案:A我肯定会去做;B我可能会去做;C我可能不会去做;D我肯定不会去做。
2.分享行为的故事情境:手工课时,老师让同学们做一个彩纸娃娃,你带了很多的彩纸根本用不完。
行为意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不会把彩纸分给同学;有些人会。你怎么办呢?
备选答案:A我肯定会去做;B我可能会去做;C我可能不会去做;D我肯定不会去做。
3.合作行为的故事情境:换新教室了,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桌子搬到新教室里去。这时候,一位同学对你说: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先把我的桌子搬过去,然后我再和你把你的桌子搬过去。
行为意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和这位同学一起搬,有些人不会。你会怎么做呢?
备选答案:A我肯定会去做;B我可能会去做;C我可能不会去做;D我肯定不会去做。
4.安慰行为的故事情境:你走进教室时,发现一位同学正因为找不到自己的钢笔而心烦。
行为意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不会过去劝这位同学不要为此而心烦,有些人会。你会怎么做呢?(反向计分)
备选答案:A我肯定不会去做;B我可能不会去做;C我可能会去做;D我肯定会去做。
(三)施测程序
9岁和11岁组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7岁组被试则以5~6人的小组为单位集体施测,主试逐一念出所有故事场景和问题。当被试对材料内容有疑问时,主试只需要为该被试重读材料或让其仔细重读材料,不作其他解释。
(四)计分
采用“四点计分法”,正向计分题:A-4分,B-3分,C-2分,D-1分。反向计分题刚好相反。行为意愿评分越高表示越愿意去做。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包对测验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以性别(男、女)和年龄(7岁、9岁、11岁)为自变量,四类亲社会行为的意愿为因变量,作了四次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其中四种类型的发展趋势见下页图1。
表1 性别、年龄对四种亲社会行为的评价
助人 分享 合作 安慰
M SD M SD M SD M SD
男 3.70 0.45 3.47 0.62 3.54 0.61 3.49 0.56
女 3.83 0.30 3.66 0.51 3.74 0.48 3.82 0.45
7岁组 3.92 0.33 3.89 0.34 3.75 0.61 3.84 0.44
9岁组 3.74 0.36 3.54 0.57 3.48 0.62 3.56 0.64
11岁组 3.66 0.41 3.31 0.61 3.67 0.42 3.56 0.49
助人行为意愿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08)=3.735,p=0.056。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108)=5.209,p=0.007,事后比较发现,7岁组的助人行为意愿显著高于9岁组和11岁组,9岁组和11岁组差异不显著。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08)=0.260,p=0.772。
分享行为意愿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08)=3.012,p=0.085。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108)=14.231,p
合作行为意愿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08)=3.550,p=0.062。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2,108)=2.119,p=0.125。同时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08)=0.016,p=0.985。
安慰行为意愿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1,108)=11.988,p=0.001,事后比较发现,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年龄主效应显著,F(2,108)=4.253,p=0.017,事后比较发现,7岁组显著高于9岁组和11岁组,9岁组和11岁组差异不显著。同时性别和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08)=1.142,p=0.323。
图1 四种行为的行为意愿发展趋势
四、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7~11岁小学儿童在帮助、分享、合作和安慰四种不同亲社会行为上的行为意愿,考察了在小学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7~11岁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意愿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发现,7~11岁儿童的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和安慰行为意愿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Staub(1979)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助人行为在5~7岁期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但在7~11期间却呈现出下降趋势。陈会昌等研究者(2004)也发现小学儿童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下降趋势[6]。同时也有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Eisenberg和Fabes(1989)对有关研究作了元分析,发现亲社会行为在学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的,并且学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于学前儿童[3]。李丹和李伯黍(1989)所做的4~11岁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研究,揭示出我国幼儿的利他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
对比国内两项研究,我们发现李丹和李伯黍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陈会昌等人的研究是在21世纪初完成。因此很有可能是时代的变化,影响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系统理论模型中的最外层的宏观系统是指儿童所处的社会坏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它们都会对儿童的发展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且宏系统与微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当宏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到发展中的儿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一些人产生了影响;且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其独立性较强,比较自我。另外,在工业化水平低的时代,社会鼓励的是儿童的友好、合作、关心他人的社会行为,而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更多鼓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此使得部分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另外,研究还发现7~11岁儿童的合作行为意愿不存在年龄差异。与其他亲社会行为相比,合作行为强调行为主体和合作对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行为主体同样能从合作行为中受益。因此合作行为背后除了利他动机之外、还会有利己动机。年幼儿童由于社会认知能力的欠缺,较难意识到合作行为对自身带来的益处。因此年幼儿童合作行为背后更可能是利他动机。尽量随着年龄增长,虽然儿童的利他动机在减弱,但是儿童交往经验随之增多,心理理论的成熟和观点采择能力也会加强。年长儿童能意识到合作也是可以双赢的,合作行为背后的利己动机就会增强(Stingle & Harold,1985;张丽玲,2005)[7,8]。不同的动机导致了相同的行为意愿,所以虽然不同年龄儿童的合作行为背后动机可能不同,但是他们在行为意愿上却不存在差异。
(二)7~11岁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意愿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安慰行为上的性别差异显著,其他行为无显著差异。有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比男孩的安慰行为更明显(赵章留,寇彧,2006)[9]。Fabes和Eisenberg也指出,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实施亲社会行为。跨文化研究也发现,女孩比男孩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性付出[3]。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了跨文化的倾向,即女孩要比男孩更具有亲社会性。我们认为,出现性别差异也许跟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有关,一般的社会文化期待女孩更富有同情心,体贴和关心他人,所以这些传统角色期望使得女孩学会了如何安慰和关心别人;另外,由于先天的差异,女孩对自己和别人的情感暗示比较敏感,比较容易产生同情的情绪体验,在相同的情境下,她们比男孩更易作出移情反应[10]。
(三)本研究结果对亲社会行为教育的启示
与二十多年前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我们认为这与当今时代注重竞争、功利思想盛行有关。这种宏观环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所以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上首先要从宏观环境建设着手,需要加强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和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另外,应呼吁社会加大对媒体的监督力度,多创作有利于促进儿童情感、认知、亲社会行为发展等积极向上的作品,给儿童提供良好的亲社会文化环境。
宏观环境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还会通过家庭、学校和同伴等这些与儿童活动和交往直接相关的微观环境起作用。儿童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父母又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者和引导者。而当前部分家庭只重视子女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其身心健康成长,这不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所以父母要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及时教育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因为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所以教师要据此通过具体的言行来教育和引导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同情心等。同时,父母也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以便能够及时纠正儿童出现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另外,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会对自身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父母和教师也应为儿童搭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桥梁。
参考文献:
[1]Mussen,P.,& Eisenberg-Berg,N..Root of carrying,sharing,and helping[M].W.H.Freeman and Compony:San Francisco.1977.
[2]Hay,D.Proso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4,35,29-71.
[3]Eisenberg,N.,Fabes,R.A.,& Miller,P.A.,et al.The relation of sympathy and personal distress to prosocial behavior:A multimethod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55-66.
[4]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9,12(5):6-11.
[5]Harter,S.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82,53:87-97.
[6]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林思南.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27(3):571-574.
[7]Stingle,& Harold.Age and Sex Difference in the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ence Behavior of Pairs of American Children[J].Journal of Psychology,1985,119(4):335.
[8]张丽玲.两难问题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4):25-29.
[9]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3(1):117-120.
【关键词】创新性;信息获取;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正迈入一个人类史上最富挑战性的时代――创新时代。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更加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产生着层出不穷的神话般的奇迹。
人类的创新活动在当今时代已经达到了空前没有过的广泛程度。伴随着不断发展的人类各种创新活动,人们每天所面对和要接受的各种信息也呈几何级数在迅速增长。因此, 当今时代,已经被誉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常用信息获取方法
信息资料的收集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1]:
(一) 观察法 观察法是直接感知
观察也是收集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实地观察现象和行为的发生,收集到既原始又真实的资料。而且简便易行,灵活性较大,观察时间可长可短,观察由于处于局外旁观的地位,不易被人注意。观察的方式分为非标准化观察和标准化观察非标准化观察是根据研究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扩散性观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使用专门的观察表格、观察仪器,只直接观察社会现象,然后根据回忆记录下来。这种方法预先没有严格的计划,只要求对事物做一个大概的观察。标准化观察是统一设计、统一手段与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观察。统一设计,是指事先确定好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要求;统一手段,是指制定统一的观察表或观察卡,以及所要使用的辅助工具。标准化观察的基本特点是使用标准化手段。标准化手段包括:观察项目清单、观察表、观察卡、观察仪器等。
(二) 访谈法
1. 访谈法是收集资料时运用最广泛和普及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是访谈者与被访者通过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访谈可分为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个别访谈是仅指访谈对象是单个人情况下的访谈,也就是专访法。
3.一般来说,选择这样的访谈对象要考虑其典型意义和特殊意义,即普遍性和特殊性。
访谈者一般事先要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如向被访者了解哪些问题?哪些需要核实?可以引用等。个别访谈是限于访谈人与被访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回答者不会受到访谈外的第三人的直接影响。在使用这种方法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一次访问时间不宜太长,有时可能要反复若干次,访谈时内容可以宽些,不要限定在既定的课题上,在谈话过程中,要一边记、一边想、一边判断。谈一次,总结一次,分析一次,指出新问题,这样就越谈越深,材料也就越来越多,便于分析、提炼、概括。集体访谈则是多人同时作为被访对象参与访谈,由访谈者收集资料的方法,即座谈会法,它是收集资料的最简单易行又最可靠的方法。实践证明,运用座谈会法收集资料时,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7-10人较合适。座谈前访谈者应事先将所有参加座谈的人员名单、座谈的具体内容、要求、举办时间、地点等通知参加座谈的所有对象。由座谈会法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间,被访谈者相互之间的多层次互动,因此它所获得的资料较其他访谈方式获得的信息更广泛,而且由于相互启发、相互核对、相互修正,使获得的资料更完整准确。
(三) 问卷法
问卷法是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由于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因此,所采用的问卷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通常可把问卷分为两种,即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自填问卷即由被研究者自己填答的问卷,而访问问卷则是由研究者根据被研究对象的口头回答来填写的问卷。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问题从形式上看,可分成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从内容上看,可分成有关行为的问题、有关态度的问题和有关个人背景资料的问题等。开放式问题就是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问题。
二、创新性情报获取新方法
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如何使用创新的方法来搜集这些资料和信息呢?
(一) 文献分析法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献。它包括图书、报刊、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书面印刷品,还包括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形态的各种材料。文献分析法是以现存文献记载为资料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前人的研究信息,为研究提供参考内容;
2.了解他人的研究趋向和成果,为如何进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3.进一步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和变量,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案;
4.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与设计,从模仿或参考中培养自己的创意;
5.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重犯别人已犯过的错误;
6.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答案,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二)网络信息收集法
互联网络信息量极大,传播范围极广。网络已成为继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它的信息量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那么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如何才能合理快速、全面、准确的收集到对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料呢[2]?
1.理顺信息收集目的。
要弄清楚:收集信息资料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要从这些信息资料得到什么结论?大概需要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资料?需要多长时间来收集?在收集各类信息时,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信息收集也要讲求“轻重缓急”,没有完成目的的意识,收集的信息就不具有任何意义。
2.明确资料收集方向。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收集到的信息资料更全面、系统,有利于整合。就比如,我们在服务某一客户时,往往需要收集行业趋势、市场环境、客户背景、客户竞争对手的信息资料等等。
3.明确信息收集途径。
想清楚了自己需要什么,接下来就是清楚自己在哪能得到这些信息。如各种搜索引擎、行业网站、行业论坛、客户和竞争对手网站等等。
4.及时调整收集任务。
信息的收集往往难以一次性完成,要善于发现和获取那些先兆性强、信息量大的信息资料;及时调整工作任务,在需要时进行补充性收集和追踪收集,以保证信息加工的需要,提高信息的质量。
5.整合分析信息资料。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及时汇总、分类、梳理,如调查报告,资料摘编、统计报表、情况反映等,送交信息加工部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事务,最需要的就是如何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运用。未来的竞争完全可以理解为信息收集、运用、处理能力的竞争。
(三) 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向有关人员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达到了解事实、发现问题,并揭示有关现象的发展趋势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的一种方法。
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它不是研究者自己直接去观察研究对象,而是通过他人间接地了解关于研究对象的情况,是利用他人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是一种间接观察;
2.它搜集的善于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是研究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情况下的资料,也可以是研究对象处于实验控制情况下的资料。
3. 它所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现状的资料,也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过去情况的资料,其中以关于现状的资料为主要的部分。
由于这些特点,通过调查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而这些资料和数据通过其它研究方法是不能获得或者不大容易获得的。
(四) 教育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研究对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将其与在其它情况下的变化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研究对象变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得出研究结论的一种方法。
(五) 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法不同于教育研究的其他方法,它以经验事实为研究对象。
(六)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也有研究者认为,个案研究法就是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学生或教师)、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或一个有代表性的教育团体、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这个研究对象的一切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的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来获取专业知识以及方便我们学习进步和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也确实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
除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搜索引擎酷讯,可帮我们获得最新车票等的信息;多媒体检索Lycos;城市地图等。这些为我们的生活娱乐带来了很多便捷地福区渠道,都让我们受益多多[3]。
当今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成为创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者。因此,不论在情报信息的收集方面,还是其它工作上,我们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促进自己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Digitalization Campus Building und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Jiang Hongtao
(Chongqing Railway School,Chongqing 400037,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era,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has become in many schools,especiall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an important measure of information and fundamental goals.With the same time,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basis,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actual observations,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problems,and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perspective of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Digitalization;Construction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校园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中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中职院校发展的根本目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取知识资源,课堂环境平等自由,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为了适应教育的信息化,中职院校也应该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所谓数字化校园指的是一个以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扩展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能够覆盖全学校的智能化的现代校园网络。数字化校园的河西是实现学校办公的自动化、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建立现代的网络校园文化。
数字化校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教育技术和教育空间发生变化,朝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朝着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交互。第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合作化和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校园网的日益完善、网络教学的实施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学校的软件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都存在着“重硬轻软”的问题,过于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建设。比如很多部门配置了档次非常高的计算机,但是因为很多使用者素质不高而导致其使用率极低。如此一来,教师的信息素质就成为影响校园数字化建设的一大因素。除此之外,虽然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硬件设施,但是缺少与之对应的软件与资源,或者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软硬件的投入,忽视了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提高资源的可用性,例如多数资源建设需要应用到数据库系统,通常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建立起每个资源专用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而忽视了统一数据库系统建设所带来的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的便利。很多学校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比较贫乏。
(二)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虽然很多中职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热情非常高涨,也非常注重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运用,但是其本身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发生变化。事实上,教育理念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前提,对其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学校只重视技术的应用显然是不够的。
(三)数字化教学系统还不够完善。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是教学,所以数字化校园应该能够对教学过程有积极的支持作用,比如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课堂教学、实验、成绩的考核等等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校往往只关注建设学其管理系统,在建设教学系统方面则较为薄弱。
(四)对信息资源的运用不到位。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网络时代的突出特点。所以,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对信息资源的运用。但是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系统的建设,而忽视了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资源的推广,从而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有些资源的建设是为了替换现有的工作方式,由于没有充分推广,造成资源建设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教育信息化视野下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措施
建设数字化校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应该有一套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为解决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立足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改进学校的教育理念。数字化校园不仅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还应该包括树立正确的理念,即教育信息化理念。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就应该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认识到数字化在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把握住校园数字化建设中规律和特征,实现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的全面变革。
(二)加强校园的软件建设。学校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多关注软件设施的建设与应用,建立起信息库、知识库等信息资源系统;增强计算机使用人员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的敏锐度和分析信息以及吸收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从而使其能够驾驭新的技术。学校在加强软件建设之时,要积极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其他院校的发展经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共用。
(三)集中全校力量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前面已经提到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所以应该几种全校的力量,重视教职工的参与和学生的支持。因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教育,所以师生数字化的运用水平会直接反映出学校数字化建设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缺乏正确理念、软件建设不足等很多问题,学校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培养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而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