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体系;转型;影响
作者简介:陈旭城(1974—),男,大同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76-0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以亚非拉为边缘或半边缘的3个组成部分。但是,伴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显著改变,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欧美的中心地位继续削弱,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一、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转型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型的因素
(一)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转型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区域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第二,跨国公司已在全球形成网状布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其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以上,年均增长更是达30%。其在全球形成的网状布局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第三,传统贸易体系被打破。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不再是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那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体系。中心区域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边缘地区虽然还处在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已不同于过去,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主要因素
首先,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合抱团,建立各种多边机制或者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使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合作化。区域经济合作属于世界范畴,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限性,仅为区域内国家利益,形成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如欧洲国家在欧盟领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堪称典范,相比其他区域竞争力更强,优势显著。东亚的区域主义合作也发展迅速。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板块化。其次,部分边缘国家步入了中心区域。一直以来,欧美国家一直居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是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走上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渐融入了中心区域。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地区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力量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其经济地位也正在经历发生重大变化,使传统中心区域的欧美国家面临严重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的经济产值已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其经济增长均速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再次,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已与经济、社会等紧密相连,技术的更新与科研成果无不服务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无不依赖于科技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无不受到科技的巨大推动,这些无疑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状化。最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心区域发达国家实现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网络局,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面对如此挑战,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强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如此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向板块化和网络化转型。
二、世界经济体系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发言权增加
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状并存结构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使当下的经济体系比过去要平等一些。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以后机,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这次的金融海啸中经受住了冲击,得以较快和较好地恢复。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发言权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有所提升,投票权增加;非盟国家依靠区域合作组织向中心区域的发达国家提出种种建议,旨在尽量减少彼此间的贸易不平衡;以往风光无限的八国集团作用发挥有限,早已适应不了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因此在八国集团基础上诞生了包括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加速倾向亚洲
19世纪中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至此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就一直固定在大西洋沿岸地区。但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印度、印尼、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经济异常活跃,使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显著提升。金砖四国中,亚洲就有两个;钻石十一国,9个国家都是亚洲国家,足见当今世界亚洲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占有的份量,经济重心向亚洲倾斜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已由亚洲领跑,尤其是中印两国,这无疑将加速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的转移。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转移,欧美发达国家仍占有创新和服务的优势,其中心区域的地位再继续削弱的同时还会继续维持。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区域将出现欧美亚三足鼎立的现象。
(三)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并存
世界经济体系的板块化趋势正在使长期处于中心区域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优势,因此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挥舞反倾销、反补贴的“大棒”,在商品的进出口上屡次发难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动不动就指责别国的经济货币政策,而不深刻反思究竟谁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又是谁该对这场灾难负责。相反,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络化又促使出口贸易发达的国家反对贸易保护,如中国和德国就坚决反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狭隘的贸易保护。各跨国公司也成为了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因此也坚决反对,同时也促使拥有跨国公司的各国政府谨慎考虑贸易保护政策。保护主义的“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各国在考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将更为谨慎。
(四)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落,而中国通过政府调整,扩大内需,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严峻考验,经济率先恢复,并且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且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还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份量和发言权显著增大。例如,中国在IMF的份额从2.34%提高到3.997%,并且有望不久将上升到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位;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充当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的经济事务若没有中国参与,将很难得到解决。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定位无疑对中心区域国家构成挑战,并将大大有利维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彭红利.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05).
[2] 吴正龙.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1-04-07.
[3] 张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概念的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1.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世界城市通常具有发达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以金融业、企业管理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为主,呈现明显的高端化特点。建设世界城市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发展方向。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1.1 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1998-2008 期间,北京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6.2%,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3.0%、12.4%和18.7%(见表1)。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1998年为3.3:35.4:61.3,200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变化为1.1:25.7:73.2,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这也表明北京将进一步朝着服务性城市的方向发展。
1.2 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首都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市贸易环境有所改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市场和外商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2.1 北京市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2001年至今,北京市货物贸易一直保持着平稳高速的增长速度。2001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49808.58万美元,到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30166129.04万美元,十年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
在货物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北京市对外贸易出口额持续上升,其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99年工业制成品在北京市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比例为92.4%,在2000-2008年期间所占比例平均为92.2%,起伏不大。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所占比重最大。1999-2008年期间平均为54.1%,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高新技术产品而言,2001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63382万美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到达1936840万美元,增长了近7倍。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渐“让位”,纺织品出口额不到总量的1/10。这与北京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吻合。[2]
在货物进口贸易结构方面,相关机械设备及原辅料居首位,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998年北京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的83.5%,这一比重在2000年上升到94.6%,之后在90%上下波动。北京市从1992年就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到2010年已经历时20多年,从1992年的进口额为271004.57万美元,到2010年的2749257.94万美元,其增速度也将越来越快,这将为北京市早日步入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1.2.2 北京市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北京市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超过500亿美元,2008年北京以占中国3.5%的gdp支撑了占全国20%的服务贸易额,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年均增长37%。[3]初步形成了以运输、保险、旅游、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建筑安装劳务服务、通讯、广告等为重点领域的发展格局。
运输业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服务贸易中比重最大的产业,2010年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22.18%,2003年该比重为27.4,与过去相比,运输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虽然当前的规模不是很大,却是未来服务贸易行业的中间力量。[4]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业,2003年金融服务在北京市的服务贸易中仅占0.33%,到2010年已突破1%达到1.01%。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除了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重稍有下降外,历年都有增长,2004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为3.37%,到2010年该比重已上升到4.98%。[5]
2.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变化。本课题组向北京市50家涉外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得出当前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2.1 多元化国际贸易人才
当前国际贸易企业的规模、性质、行业类别等方面日趋多元化,它们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仅具有“三大技术装备”(外语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企业需求,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的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外贸企业的青睐。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才更能为企业在现行的环境下取得更大的收益。人才多元化的趋势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自身的多元化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挑战是学生要更加的充实自己,把自己培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2.2 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经验是重点
专业知识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专业知识包含国际贸易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来说,在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企业洽谈业务时,只有拥有良好专业知识基础,才能灵活地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转贴于
实践经验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重点。实验经验作是求职者在以往工作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也是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看重的。在我们所调查的国际贸易企业中,35.29%的企业认为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认为结构知识非常重要的为23.53%,只有5.88%的企业认为学历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做好丰富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2.3 创造力是优势
创造力是国际贸易人才的优势。不断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必然有强大的竞争力。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公司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固然对企业稳定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拥有创造力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调查显示,65%的企业表示,在招聘人才时在校成绩并不是主要因素,他们更看好的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3.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分析
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宏观背景和企业向高端产业转型的微观需求方面都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 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外贸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显。首先,从总量上看,外贸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方面存在缺口。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48%选择直接从事工作,36%继续读研,而出国和其他方面的占到了16%。这反映出企业扩大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对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总量之间潜在的缺口更大。其次,传统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毕业生吸引力有所下降。54%的被调查学生对是否愿意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处于摇摆状态,26%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从事外贸工作,仅有20%明确表示将从事外贸工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难,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受到影响。于是,许多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较为稳定的工作。其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扩招的结果是该专业毕业生供给大增,增加了就业压力,迫使许多学生转行。最后是毕业生就业意向更加多元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增加。调查了解到,46%的毕业生愿意从事高新技术行业,重工业贸易行业占到24%左右,服务贸易行业旗鼓相当,达到了22%,轻工业贸易行业仅占8%左右。这种现象表明,在外贸行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地位日益上升。
3.2 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空间和薪资的期待与企业现实存在差距
当论及在择业过程中看重的因素时,调查对象表达了不同的意愿:39%的毕业生表示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薪资待遇,占到了35%左右,11%看重社会保障服务,地理位置和企业文化各占到4%。虽然影响择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个人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是主导因素。一部分毕业生没有选择外贸行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外贸企业能供提供的薪资与他们期待的不符。例如,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初入社会的国贸毕业生所能提供的工资大概是2000到3000左右,而国贸专业毕业生的预期初始工资却在3500左右。其二,这部分学生认为从事外贸行业并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期待在其它领域达到更高的发展成就。
3.3 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很多高校比较重视专业理论教。理论教学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工作经验,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可在毕业之后慢慢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理论基础。问卷结果显示:52%的人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19%的人认为培养工作经验更重要,15%认为大学期间要培养好创新能力,其他占到了14%,其前景不禁让人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学生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出于节约培训成本的考虑不愿提供实习机会给在校学生,使毕业生难以获得实践经验。
4.新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新形势下北京市外贸人才能力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应担当好统筹角色
第一,教育部门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立足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并充分发挥北京市资源优势。第二,担当好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角色,激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实习,就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积极培养高素质贸易人才的主要力量。
4.2 高校应灵活应对
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绝大多数同学反映所学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缺乏与时俱进,所学与现今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相对脱节,36%的人反映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另有36%的调查对象表示,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18%的学生认为,在当今就业如此竞争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多开办讲座、报告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指导。10%的人表示,学校要多邀请企业进校门,使企业和学生能够相互了解。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再次,收集和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的充分、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最后,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3 企业应改变观念
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归属,更应该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首先,在用人的态度上,要改变传统的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并不只是单单过分关注人才的现有能力,而是在招聘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其次,国际贸易行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经验的一个行业,为此,企业应该对本科阶段的学生开放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场所,这是一个企业对学生培养的最后行动。再次,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使员工始终处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工作状态。最后,企业要履行其社会责任,避免在用人方面的短视行为,与政府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帮助。
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国际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显著下降,2008年投资总额达1.74万亿美元,比2007年1.97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减少了11.66%。2009年跨国直接投资延续了下降态势,缩减至1.18万亿美元,标志着从2004年开始的国际投资增长周期的正式终结。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以及世界生产和贸易活动的恢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从低谷中走出。2010年全球各国跨国直接投资增长9.3%,总额达1.29万亿美元,但远低于2007年的历史高点。尽管2011年全球经济持续动荡,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实现了17%的增长,达1.5万亿美元。具体来看,跨国直接投资的国际格局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跨国直接投资流入的整体格局没有显著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依然是跨国直接投资流入最多的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次之,跨国直接投资对初级产品出口国(包括石油、天然气输出国和矿产资源的主要输出国)的流入相对较少。从总量的角度看,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吸引的外资大约在4000―13000亿美元之间波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1000―3000亿美元之间,而初级产品出口国大约在200―2300亿美元间波动。
分工格局中不同地区受危机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受危机的冲击较大,从危机前的1.3万亿美元降到2009年的6028亿美元,2011年恢复至7532亿美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已恢复,高于危机前水平,而主要初级产品出口国虽有所回升,2010仍低于危机前水平。
(二)跨国直接投资流入格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均出现一些变化
从发达国家内部来看,欧洲地区的流入量在持续下降后强劲反弹,美国增势不稳。欧洲地区和美国的跨国资本流入格局受其经济复苏的不同态势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11年流入欧洲地区的外资增长23%,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2011年出现下降,降幅达8%。流入欧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强劲反弹,主要是欧元区国家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增速下降;一方面,受公司重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等因素的驱动,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欧元贬值情况下的机会主义交易,导致对欧元区国家的跨境并购增多,2011年对欧洲地区的跨境并购增长55%。
从发展中国家内部看,拉美地区资源型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较为活跃,增幅超过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2011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不再主要依靠南亚、东亚和东南亚,拉美、加勒比地区以及转型经济体增长显著。流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西亚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2010年增长11%,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分别吸引外资2090亿美元、920亿美元和430亿美元。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34.6%,达2160亿美元。
(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连续两年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经济体受内部需求强劲、经济加速增长和南南投资上扬影响,2010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上升12%,高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5%的增速,达574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52%,首次超过发达国家。而2010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7%。2011年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继续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一半以上;而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虽呈强劲反弹态势,较2010年增长18%,但仍略低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
二、美、日发达国家和印度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一)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复苏缓慢
整体上看,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复苏,慢于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并且在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趋向:
一是从跨国直接投资的流量看,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均低于危机前水平。危机后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出现下降,回升趋势不稳,2009年大幅减少50%,2010年上涨49.3%,但2011年又出现了8%的下降。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也受危机影响出现显著下降,虽出现回升,但仍低于危机前水平。
二是从跨国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看,对美国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已高于危机前水平。对美国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在2009年降为4.18%后,2010年已恢复至6.12%,高于2007年6.07%的水平。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则有所下降,2009年降到9.45%,2010年略升为10.48%,但仍低于2006年的12.26%。
三是从跨国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看,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欧洲、加拿大和亚太地区,2009年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下降50%,主要来自欧洲地区和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大幅下降,2010年来自两个地区的投资出现增长,涨幅分别为87.97%和220.66%。美国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也以欧洲地区为主,占一半以上,拉美和亚太地区各占2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后,对欧洲地区的投资出现大幅下降,2010年有所回升。
四是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都出现了逐渐集中于制造业的迹象。2011年前三季度,制造业领域的流入量占总额的41%,而金融和保险行业的流入量仅占10%。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出,金融和保险业受危机影响下降非常显著,制造业的冲击较小。金融和保险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821.7亿美元直降至2010年的135.1亿美元,2011年三季度跨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转为负值,制造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冲击也出现大幅下降,但降幅小于金融和保险业。
(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危机影响较大
一是总体上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2009年以来下降较为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在2011年有所增长,而引进外资形势仍然严峻。首先,201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继2009年下降42.03%后,下降23.35%,2011年前三季度逐季度增长,一至三季度累计值已超过2010年全年水平,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加成为主要的带动力量。其次,日本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在大幅下降后继而出现净资本流出,集中在非制造业领域,这意味着日本作为主要的发达国家,引进外资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二是从三大洲的分布来看,对亚洲的投资基本上较为稳定,对北美洲和欧洲的投资波动较大,对北美洲的投资大幅下降,而对欧洲地区的投资在大幅下降后2011年出现较大增加。从2011年的初步估计数据看,对欧洲地区的直接投资为399.86亿美元,占比34.6%,略大于亚洲地区34.0%,而北美洲地区仅占比13.4%。并且,日本对外投资的大幅增加主要来自对欧洲地区直接投资的增加,对欧洲地区165%的增速远高于亚洲地区77.4%的增速。
三是从亚洲的布局看,中国仍然是日本在亚洲最大的投资国,泰国仅次于中国,对新加坡和韩国的投资也有较大规模。近年来,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持续增加,而对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印度的直接投资出现较显著的增加,但对这些国家的投资总量仍然较小。
(三)印度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
印度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自国际金融危机后持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下降1.04%和33.5%(数据来源于印度央行提供的财年数据,本段所提的年份均为财年)。从国别结构来看,自由港和发达国家仍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地。从行业结构看,服务业仍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领域,但2010年大幅减少45.5%,其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降幅较大,计算机服务和通信服务部门的流入量也出现下降,而制造业有所下降,降幅相对较小。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危机前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对其产生的冲击较为显著。2006―2008年从29.8亿美元增加到193.9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出现17.9%和8.19%的下降(数据来源UNCTAD数据库)。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并购已经历了从发展中国家为主向发达国家为主的过程。从行业结构看,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和汽车业,以及软件行业和通信服务业。
从印度引进外资的政策看,进一步扩大自由化的同时,加大了对战略性产业的监管。印度了更新的FDI名单,其中很多的产业领域FDI实行自由化,包括生物技术、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发,以及教育部门的建筑活动,印度还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单一品牌的零售贸易的投资比例限制从51%扩大到100%,但是对于投资比例超过51%的FDI中,要求销售总额中至少30%的商品来自国内供应商,印度政府还决定,外国投资者对医药领域的并购申请提案只能实行政府批准,不再实行原先自动审批的模式。
三、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预计2012年或近几年,跨国直接投资可能会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第一,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以及跨国公司的运营情况,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对2012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保持谨慎乐观,预计全球FDI将温和复苏。第二,跨国直接投资流向可能在地区之间调整。第三,世界经济整体增长乏力,在资金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能源资源领域必然成为资本争夺的领域,而新兴技术领域对各国培育新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对能源资源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的跨国并购可能增多。
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际跨国直接投资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将意味着我国面临的国际分工格局较为稳定,短期内我国面临的国际跨国直接投资的形势将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我国跨国直接投资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趋于放缓,人民币也将保持对美元相对稳定升值的态势,预计未来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将趋于稳定,甚至会有所下降。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潜力,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必须服务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因此,我国在积极引进外国接投资的同时,要以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为前提,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稳定并积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北京世界公园开放时间:
11月1日到4月14日:上午8点下午16点30;
4月15日到10月31日:上午8点下午17点。
北京世界公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大葆台,距市中心16公里,距北京西客站8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北京市精品公园,它集开放式、露天型的演出,零距离的互动参与,异国风情的歌舞表演为特色。2014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之主题公园演艺区。
(来源:文章屋网 )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宏景软件人才管理解决方案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借助信息系统,该方案能对人力资源总量和构成进行动态的多样化分析,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才管理是在企业战略驱动下,以素质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围绕人才“选、用、育、留”的高效运行体系,通过各业务模块的横向贯通、共享协同,达到构建高绩效组织、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目标。
目前,人才管理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成为制约组织绩效提升的瓶颈:
第一,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主要表现在无规划,人力资源部门往往被动地、亦步亦趋地填补岗位空缺;招聘难,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招聘难度大;选人难,大量简历筛选耗时费力,同时也缺乏有效手段提升人才甄选效度;人才库虚置,很多简历文本存在硬盘里,管理和查询极不方便,难以重复利用。
第二,关键人才培养与领导力提升无法适应企业战略要求。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人才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关键人才缺乏制约企业发展;中层管理人员的评估、选拔缺少有效的测评体系;企业培训碎片化、随机化,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人员选拔与配置拍脑袋,缺乏科学依据,增大了企业用人风险。
第三,绩效管理制约高绩效团队的打造。绩效管理与战略脱节,无法有效实现目标逐层分解,建立压力传导机制;绩效管理体系落地难度大、执行力不强,公平公正常遭质疑;绩效管理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常遭直线经理抵制;绩效沟通、结果反馈走过场,人力资源部门无法监控和改善提升;绩效结果除用于工资分配,很难真正应用于培训、调岗等方面,结果应用大打折扣。
第四,员工满意度低下并降低敬业度。员工满意度不高、大量人员出工不出力,缺乏工作激情;员工敬业度不高,容易发生流动,新员工招聘、培训等成本居高不下;80后和90后员工的新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挑战。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宏景软件人才管理解决方案以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为目标,致力于达到四项指标:
一、人才持续有效供给
1.借助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总量和构成进行动态的多样化分析,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2.整合企业内部招聘、外网招聘及专业招聘网站,提升人才招募能力。
3.建立人才测评平台,提高甄选效度,为人才选拔与配置提供依据。
4.建立企业自主的人才库,便于快速检索。
二、关键人才培养与领导力提升
1.基于素质模型进行科学的能力测评,通过能力测评提高人岗匹配度。
2.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针对员工能力短板精准推送培训课程,支持员工能力提升。
3.便捷的e-Learning在线培训,提升培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
4.通过精细化的培训评估、培训结果管理,提升培训投资效率。
5.核心人才继任管理,实现企业内部有序的人才供给,也为人才提供可预期的职业前景。
三、高绩效团队的建设
1.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管理体系,使企业战略逐层分解落实,实现目标分解的透视化。
2.以信息化实现绩效管理落地,降低管理成本,方便全员参与和HR跟踪,确保公平公正。
3.在线便捷实现绩效反馈,多维分析推进绩效结果深度应用于各项用人决策。
四、员工满意度和敬业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