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知识本位;培育应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个阶段的,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已经,但是还只停留在观念层面,虽然新课程不断改革,但是行动远远跟不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2)分散教学原来程序化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程序化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打破这种传统。(3)改善重视教学结果的弊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时,也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最后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相互交流,互换想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己的语言表_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在小学时期,学生刚刚步入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抽象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略有不足,不能清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诉求,因而教师不能彻底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具有自主能力去研究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作为辅助,通过个人的表现情况,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苹果个数的加减,公交车上人数的多少等等,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应用题;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他们感兴趣的小物品,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可以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的散发。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不同,对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一分米。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好奇心比较强烈,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4.加大题目开放性的力度
数学教师应当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开放性数学题目,这种题目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意识,还有看问题的多维角度。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的课外习题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目:从4根5厘米、4根3厘米和4根1厘米长的小棒中,选出若干根,并使它们首尾相接,能够摆出几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动员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操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最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排列方法。
5.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当今比较盛行的翻转课堂和微课,这种方式的教学流程更加灵活,形式更加个性。学生通过教学视频与资料可以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可控,还可以随时倒回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可以针对作业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获得针对性指导,对于知识点比较零散的小学数学来说,这种教学形式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取向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主要研究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数学是考查思维能力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在基础数学教育中,教师运用不同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遵循学生们的认识规律,挖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潜力,发挥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做学习的小主人。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一) 培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增强其创新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感情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并能够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 产生质疑
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就是对问题产生质疑开始的,这种质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激励学生去追根究底,去解惑世间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疑问情景,提供设问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
(三)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去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思维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意识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小学数学题目中就有许多发散性和逆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集相应的试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动手能力
小学生处于较小年龄层,思维能力过于抽象化,这种思维形式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每一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不仅加深了学习印象,也间接的提高了学生动脑、动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的发挥潜能。
二、提高创新意识的内容
(一) 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一种心理取向。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探寻,必须得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充分发挥思维能力。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也是培养创造才能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质疑越多越好,观察越细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讨论越激烈越好。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创设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入门训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创新思维,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要给以肯定的态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跟学生讲解。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解答出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肯定的眼光和有益的情感,分享学生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 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多的方式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探寻问题的奥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四)发挥想象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跟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注重学生的思维逻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能够创造性的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在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没尽情的想象,引导他们处理实际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一) 瞬间灵感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瞬间的灵感发挥。保持纪录的良好习惯,多动脑,勤动笔,注意自己瞬间想象到的问题,有助于后续讨论和研究问题的思维形式转变。
(二) 改善教学方式
创新意识的一大克星就是保持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不要一贯的沉溺于固有的构思,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一些解题公式,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极大的发作用。不利于学生灵活的创造,所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不断的突破和改善,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更加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提高自信心
有些小学生胆小害怕,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发现,不敢勇于表达出来,从而造成问题的解决不深入,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发掘,瞬间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这样的情况对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形成了阻碍。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引导能力,给予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有益的情感和鼓励,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突出的表现。
四、教师教学情感与创新教育
(一) 情感教育
每一个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对于一个小学生的幼小心灵来说,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他们需要温暖和鼓励,需要情感的交际和爱的滋润。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与呵护,慢慢开启学生们的智慧大门,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学习。相信这样爱的鼓励与呵护,一定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并不断的壮大。
(二)创新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学模式也随之变换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是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引导地位,从而使教育成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五、结语
综合上述讨论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齐心协力,从自身的做起,注重学生情感和信心的培养,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家海.小学生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2]孙向国.小学教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J]. 小作家选刊,2012(7).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增强,对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给学生数学化思维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置需要学生做出逻辑判断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过程,营造引起思维矛盾冲突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化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融入学习过程中。
1.激发兴趣,使学生爱思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断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思。“乐学”是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享受到数学成功的快乐是善于主动构建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参与,使学生勤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经历思维过程中勤于思考。而在教学中,重视思维过程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动力操作,因为操作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操作前,必须动脑想一想,才能动手做一做。操作是手和脑并用的活动,创设合适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认识活动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二、打开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可以唤醒学生好奇心的开放性问题,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大胆猜想与想象,要将数学结论还原为学生自己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想”,要让学生敢于别出心裁地“想”。
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它可以激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保存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诚心,巧妙地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时,可通过创新情境,以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玩游戏等引入。
2.改进优化教学方法
多年的应试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不自觉地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运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同时,教师的这种创新精神又将感染学生,促其创新意识的养成。
要使学生创新,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更新观念,充分挖掘教材,教法的创新才有可能。对学生应用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3.勇于开放学习环境
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能够愉快地进行探索研究,积极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产生联想、想象,进而产生创新意识。氛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就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画。正是这些生动的画面、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成为我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烦琐的数学题改造一下变成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同学们在宽松的气氛中解答。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遵循小学生特点及思维品质的发展,谈一谈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供商榷。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我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样,容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内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多“表现”充分展现自我。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小小售货员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如在教学14—8时,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自己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干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还用学生的姓名命名口算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三、 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 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2) 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3) 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 ) 。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如1÷125、1.25×8.8、180÷4÷5、18.74-1.45×2-1.51等让学生运用口算和简算综合进行计算:
1÷125[想:(1×8) ÷(125×8)=8÷1000]=0.008
1. 25×8.8=1.25×8+1.25×0.8=10+1=11
180÷4÷5[想:180÷(4×5)=180÷20]=9
18.74-1.45×2-15.1=18.74-2.9-15.1=18.74-(2.9
+15.1)=0.74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
2、变式练习
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四则计算,可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数,在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变换叙述形式、变换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叙术顺序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可改变图形的形状、方位等形式。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图形,更准确地感知其本质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性。
3、一题多解
(1) 选择解法
小学教材中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多种解法。要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探讨和比较哪一种解法简便。在解法没有指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较佳的解法。
(2) 多种解法
一题多解的练习要注意适时、适量。一般按不同的学段所学的知识要求,在组织复习时,选出或补充一、两道题让学生进行多解,解后要注意比较讲评。如教学“正、反比例”之后,提出了如下的题目“某村村民购买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台数的比是2:7。黑白电视机是16台,彩色电视机有多少台?”学生可用如下的多种解法:用按比例分配法解,用归一法解,用正比例方法解,用列方程方法解,用分数乘法解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真正 “表现”自我。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在适当重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小组合作互助共赢
——数学课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孙飞
(盐池县惠安堡镇中心小学灌一小学宁夏盐池751507)
随着我县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校各学科对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确实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其学习主动性,变“讲堂”为“学堂”。其中,小组合作的应用比较广泛,下面是本人在培养小组学习能力中的点滴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七、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十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我相信当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小组合作中去,并从中受益时,也是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实现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一、将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就是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数学习惯去分析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只有将它掌握好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科学地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解图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图表的多种图案,在不告知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图表的形状将其命名,那么他们就会有圆柱形、扇形、曲线形等概念;又比如,在一些根据已给数字找规律的题中,就会有潜意识的等差数列的概念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数学方法,同时数学知识层面也会得到扩大和提高,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比较轻松。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受益一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智慧的体现,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它的主人呢?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到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绝不进行“填鸭式”的被动灌输。如,讲到事物的对称性,就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哪些事物有这样的性质。有的说,蝴蝶,我们的手、胳膊,甚至有的想到了巴黎的凯旋门等一些建筑物。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了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课程标准的改革也指出,数学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包括思想、内容、语言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与数学素养的形成紧密相连。语言能展示一个人的思维,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是否准确、清晰。比如,学习分数“”的简化时有的同学讲:从最小的公约数“2”开始约,最后得“”;有的讲直接用“4”约也可以得到“”,可见,学生能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解答的过程中条理、清晰地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锻炼并发展了数学语言能力。
四、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生活和数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比如,报纸当中公布的股票行情、电视中的福彩节目等,这些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对此完全忽略、不屑一顾,只字不提。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数学学起来才是“活”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就应该让学生画出居住地与学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图,再让他们运用这一定理找到最近、最适合、最快到学校的途径。这些实际的事情避免了数学与实际脱节,在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在生活中也会时时注意学习数学知识。
五、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