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合同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企业为实施电子商务应该发生的成本
企业为实施电子商务所应该发生的成本是企业为建成、应用和运行电子商务系统所必须发生的成本。如果没有这些成本支出,企业就无法实施电子商务或无法得到电子商务的好处。这些成本应该包括:
l、电子商务的接入成本。这种成本是企业为建立电子商务系统所发生的成本,是对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具有基础意义的成本。这种成本一旦发生,就是一种沉没成本,它不管后来方案如何变化,都是固定不变的。
2.购置、维护硬件和软件所发生的成本。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如电子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和网络等作为载体;也必须具备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才能完成其功能。硬件一般通过向电脑公司购买即可。软件可以购买已经成熟的商品软件,也可委托其他单位或自己组织人员进行针对自己的特点开发。电子商务系统运行以后,必须对硬件和软件加以日常维护,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
现在电脑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企业配置的硬件设备很快就会过时,被新的、更多功能的、更快速度的、更强兼容性的硬件所代替。与此同时,电脑软件的功能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强大,遵循的标准越来越高。企业在信息系统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必须适时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更新换代。
3、系统人力资本的投入。实施电子商务系统以后,还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建立相关的机构,具体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这些人员在招聘的时候需要花费选择成本,进入到企业后还要对其加以教育培训,需要支付其工资。
4.交易成本。企业在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与其他企业发生商务活动也需要发生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为保证合同的有效性而在合同契约签订前发生的成本,如对对方的调研费用;(2)企业签订合同的过程所发生的成本,如双方讨价还价、起草合同、协商合同条款和最后签订合同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3)合同签订以后为监督、实施合同而发生的成本。
5.电子商务系统的保护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企业间信息的共享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都有自己的专有技术和信息。专有技术和信息区别于非专有技术和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排他性。公开的网络环境为“商业间谍”和黑客等不法之徒窃取企业的机密提供了方便之门。因此,企业在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之后,必须建立专门的制度,专门的设备和软件来防范系统中信息的被盗和泄密。系统的保密程度越高,相应地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应避免发生的成本
以上是企业在建立和运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属于直接发生的。但还有一些成本,它并不是明显发生的,属于间接成本。企业必须防止和避免这些间接成本的发生。
L、系统路径依赖的负面成本。企业建立好电子商务系统后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技术更新换代,也只是沿着同类技术的路径走下去。系统的路径依赖对企业的正面作用,是有利于企业积累经验,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但是系统的路径依赖也具有负面效应,就是不可避免的对新的、更有效的、类型不同原有系统的技术的抵制。这既不利于新的更有效的技术的引进,也实际上是对新效率的一种自动放弃。这是一种机会损失,构成企业的一种间接成本。因为如果企业的竞争对手采用这种技术,就会具备更高的竞争优势。
2、操作技术不配套而发生的成本。不可否认,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与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差距很大,甚至在同一个企业中也存在不同档次的操作系统与管理方法混用的问题。一些企业拥有相当先进的设备,但没有采用与之配套的管理方法,使大量的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工方式上,这是我国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的一个典型标志。
企业在这种不配套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双重付出:一是因为处理方法原始、落后,先进的系统“掩埋”在陈旧的操作方式中,原先的投资成为沉没成本;二是由于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管理困难,以及由这种困难产生的额外的协调成本。
3、弥补信息流动性陷阱的成本。信息的流动性陷阱是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不对称在企业的一种特殊反映。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信息流动渠道开通,信息的供给大大的增加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需求,出现了信息泛滥。这时如果企业没有相应的信息处理方法,就产生了信息流动性陷阱:一方面企业强烈的市场信息需求面对的是大量泛滥的、不适用或无法采用的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和技术信息有比较强烈的需求意识,但由于信息消费能力不足,影响需求意识转化为切实的需求行动。
三、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成本的变化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因特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从而使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成本有以下变化趋势:
1、现代企业的电子商务成本的绝对量有增大的趋势。电子商务成本的绝对量有增大的趋势是指在总量上电子商务成本比企业的其他成本增长要快得多。这是因为随着实施电子商务企业的增多,从而产生规模效益,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大,其成本收益率高于企业平均成本收益率,即电子商务成本总量的增大不会影响企业收益的提高,反而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2、电子商务的硬件投入成本相对减少,软件投入成本有增大的趋势。由于技术的进步,硬件的性能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其价格却在不断的下降。硬件投入成本相对减少的含义是:相对过去而言,硬件的投入绝对值是增加了,但相对软件投入成本而言,不如软件投入成本增加迅速。
软件投入成本主要是指相关电子商务软件及信息服务、信息交流、人员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训等方面的成本。客户在与企业进行业务往来的时候,所接触的是软件,而硬件隐藏在背后。所以现在软件是决定一个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是否有效的关键,其在电子商务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高。其成本有增大的趋势是指:不仅软件投入成本的绝对量而且相对硬件来说都有增大的趋势。
3、纠正成本、保护成本和升级成本有增大的趋势。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纠正成本的支出可以防止信息泛滥、信息虚假,以求信息可靠、真实。企业在将外部的信息引入企业经营中,难免会发生变形,甚至错误,这时就需要付出纠正成本。现在互联网上过量和虚假的信息越来越多,就需要企业加大纠正成本的支出。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对手总是千方百计地搜集甚至是盗窃企业的机密信息。为防止企业的机密信息被盗和泄密,企业必须强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程度,相应地必须增大安全成本的支出。
天威诚信数字认证中心是由北京天威诚信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全国性CA认证中心,也是首批获得国家许可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
联想有几千家渠道分销商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分销商通过联想的电子订单系统向联想提交产品分销订单,联想总部根据电子订单来组织生产,并进行产品配货,最终实现联想电脑的销售。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应用的联想电子订单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需要解决各分销商身份的真实性认证、访问控制、电子订单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及电子订单的抗抵赖性等。联想集团采用天威诚信作为第三方公正的方式来为联想电子订单系统提供电子签名认证服务,从而获得有效的法律效力。
根据联想的业务要求,设计出了如下的电子订单交易流程:
1. 分销商使用USB Key 中的证书进行登录。
2. 服务器验证分销商证书,完成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建立SSL安全通道。
3. 分销商提交电子订单,使用USB Key上保存的证书(私钥)对电子订单进行签名,将电子订单表单及其电子签名一起提交给服务器。
4. 服务器完成电子订单签名的验证,将订单及其签名保存到数据库中。
电子订单系统完成后续业务处理后,产生确认回执,使用联想相应大区的证书,对确认回执进行电子签名,确认回执及其电子签名返回给分销商,分销商可以完成验证,并下载。该流程完全实现了各分销商身份的真实性认证、访问控制、电子订单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及电子订单的抗抵赖性信息安全需求。
天威诚信为联想电子订单系统设计的安全解决方案为联想带来全面的安全保证,并且提高了联想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直接降低交易成本,每年直接节省费用140万元左右;
减少合同处理成本(长途电话、传真、邮寄费用);
减少合同处理商务人员,降低了人力成本;
降低了合同的存储成本;
合同平均处理时间从过去的14天缩短到半个小时,其中85%是在1分钟内完成的;
降低订单处理的压力,目前平均日接单1万台,可以按时处理完成;
(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公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是质量、进度、成本,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施工企业却忽视或无法对项目成本进行严格管控,实际工作中采用事后算帐,造成企业利润水平较低,导致企业和现代社会发展出现矛盾。为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也由事后反映、事中控制转向事前预测,直至目前的全方位、多环节相结合的战略化成本管控过程。为全面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本文将我公司正在应用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作一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公路施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阐述
公司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综合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之上,借助网络化管理平台,对信息管理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数据集成、资源共享。该系统以工程量清单为基准进行核算,项目开工前期根据工程量清单和施工设计图进行工程量复核,结合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并通过系统设置的固定模块将工程量清单和分部分项清单分别制作EXCEL电子表格,导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风险管理模块,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偏。该系统以简便实用、及时准确为目的,结合项目施工过程管理业务流程,通过合约管理、电子结算及设材管理子系统、财务核算子系统、工程管理子系统中相关数据的对接,实时形成项目实际成本。通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量比和价比,提高项目成本的可控性和前期预警性。
1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原则和功能
1.1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原则
1.1.1 资源共享原则
依托公司开发的成本管理CC系统、设材管理DM系统、财务核算NC系统、工程管理EM系统、人力资源HR等系统资源在综合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共享。
1.1.2 流程化原则
目标成本、实际成本必须按流程填报、审核、审批、归档。
1.1.3 以工程量清单为平台的原则
成本核算、成本监控必须以工程量清单为基础展开。工程量清单必须能自由编辑,并具有导入、导出功能。
1.2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1.2.1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工程量清单的导入和导出,工程量复核,分部分项工程与工程量清单的挂接,材料复核及分解,设备总体计划的编制及摊销,目标成本的核算和调整,风险预警管理等。
1.2.2 自动生成报表的功能
在系统中填报原始数据后,能自动生成成本核算及成本过程控制所需的各类报表。报表能准确、及时反映整个项目的成本状况。
1.2.3 电子收方单、结算单、材料收发料单具备填报、审核、审批及与财务核算NC系统对接的功能
操作人员按系统流程和权限办理收方、结算工作,直到形成最终的报表。经审批通过的电子收方单按流程进行电子结算,电子结算单通过最终审批后,直接与财务NC系统对接,进行帐务处理。审批通过的电子单据打印后各负责人书面签字确认后最终做为入帐凭证。
1.2.4 打印和导出功能
在系统中操作生成的全部报表、基础资料表格都可以直接打印和导出。
2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分为集团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三级管理。
集团公司级:由集团预算合约部负责执行。具体负责对项目部和分公司提交的各项申请进行决策审批,给出处理意见,对项目成本进行管控。
分公司级:由集团下属各分公司负责执行。具体由公司预算合约科负责审核及控制所属项目的目标成本、经济合同及其他相关业务等。
项目经理部级:由项目经理部负责执行。具体由项目合约部编制、汇总上报该项目的目标成本,上传各类经济合同及进行电子结算等。
3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
成本管理系统包含目标预算子系统和成本控制子系统。
3.1 目标预算子系统
目标预算子系统指的是在项目中标后,项目部在该系统中核算目标成本的过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目标预算子系统流程:工程、材料数量复核(管段技术员)工程、材料数量复核汇总(项目合约人员)成本核算(项目合约人员)复核成本(项目经理部)复核成本(承建公司合约人员)审核成本(承建公司主管领导)成本审核、待摊费用计算(预算合约部)审核待摊费用(集团分管领导、集团主管领导)研究下达施工任务令(总经理办公会议)。
目标预算过程中也涉及到预算调整,是根据《项目成本核算及管理控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工程完工后、项目内部审计前对符合规定的项目在系统内进行目标预算调整。
3.2 成本控制子系统
成本控制子系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利用该系统通过电子合同、电子收方、电子领料单、电子结算等手段控制工程实际成本,链接财务NC系统作实间接成本和其他直接成本,形成实际成本。通过与工程管理EM系统链接项目整体收入及当期计量情况,以准确反映项目的盈亏状况,从而达到工程成本的过程监控。项目成本管理系统成本控制子系统流程:目标预算上传各类经济合同(合约人员)填报收方单(管段技术员)和领料单(材料人员)对劳务、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结算(合约、设材人员)从NC系统提取间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生成成本统计表。
4 成本管理系统辅助功能
在目标成本编制过程中,必须借助一些附表对某些分项工程进行单独计算总价后分摊到对应的工程细目中,如预制场的建设费用,拌合楼的运输、安拆费用等。同时还涉及到指导价体系、电子合同的管理和使用等。
4.1 配合比的录入及使用
混合料一般按配合比计算各种材料的消耗量,在系统中首先植入各种混合料的配合比,在计算该分项工程材料用量时,直接选取该种配合比,系统自动罗列出该分项工程材料名称及用量。配合比分为集团理论配合比和项目配合比。在目标预算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如果不存在项目配合比时,可参考集团理论配合比。项目人员在施工期间将各种设计施工配合比随时录入系统中。
4.2 指导价体系的录入、调整及使用
指导价体系是公司在多年施工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施工经验单价。包含劳务指导价、设备指导价。指导价录入由集团合约部负责,系统提供批量导入功能。原则上指导价体系每年调整一次,由集团合约部负责。在调整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指导价调整历史,最后一次调整结果作为有效数据。在合同签订时,类似项目合同价与指导价进行对比,对超出指导价的,按程序审批通过后才可签订合同,系统会自动记录指导价审批情况。
4.3 电子合同的签订和使用
根据集团合同范本模板,在合同范本有改动的部位,作出标识,合同审批人员只审批修订的文字部分条款,以提高工作效率。工程结算时直接从合同中提取合同单价进行结算。
5 结语
我公司正在运行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初期遇到了重重阻力和困难,随着运行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不断解决,不断完善。目前该系统的先进性、高效性、优越性、前瞻性在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运用该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对项目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目标纠偏。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链接,发挥集成化模块的管理职能,为成本的精细化核算打好了基础,实现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勇,郑弘怿,杜军.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杨雪梅,梁权.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4):8-9.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电子化的原因
1.维系和提升竞争力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各国也逐步重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甚至部分国际大公司明确要求其贸易合作伙伴必须具备电子化运作技术,由此可看出国际贸易电子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企业也应当革新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手段,以适应国际贸易大环境。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活动方式,加速信息资源在国际间流动的速度,消除了贸易双方时空的限制。因此有利于中小企业实现资源的跨国传递和信息全球共享,能够有效的提高交易效率、增加贸易机会、增强企业竞争力[3]。
2.应对新型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凭借经济、信息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构筑了新的贸易壁垒。如:美国通用、日本索尼、美国时代华纳等国际大公司,通过将业务转入互联网来排除那些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合作伙伴。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机会,就必须革新国际贸易电子化,满足国际大公司的要求,这无疑是中小企业推进国际贸易电子化外在动力。
3.降低营销成本。
国际贸易双方借助互联网可直接进行沟通洽谈,大大降低了时间、人力成本。而中小企业本身资源、规模就存在一定的限制,借助网络信息服务,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外潜在客户,大大的增加了贸易机会。同时国际贸易电子化减少了贸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中间商那部分支出,中小企业只需要支付廉价的网络通信费用即可获得相关的贸易信息、管理相关的贸易单据,极大程度的节约了交易成本。
4.降低存货、节省成本和存储费用。
国际贸易电子化使得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查询相关的产品信息,增加了对产品信息的掌握能力,一旦产品出现更新或者市场出现变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通知相关生产部门进行生产计划调整,大大增强了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以及对市场风险的规避能力。同时国际贸易电子化能够缩短贸易双方的订货周期,通过网络交流签订产品供销合同,能够很明显的降低企业库存数量,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二、案列分析
(一)公司概况
我国某中小民营企业,拥有外贸经营权。前期该企业主要开拓国内市场,并最终占据了80%发市场份额。之后该企业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其电子化运作环节包括三个阶段: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交易前和交易中的分界点是合同的签订;交易中与交易后的分界点是合同的执行完毕。
(二)电子化运作的方式
a)在交易之前,该企业主要对寻找潜在的合作客户,通过沟通洽谈,选择出有意向的客户并经相关谈判最终促使合同的签订。这个环节,该企业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网站供货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国际搜索引擎搜寻采购信息。在获得新老客户采购意向时,利用飞信、MSN等几乎零成本的实时聊天工具进行具体的商谈,对于无法通过电子化方式完成的工作,如定样品、修改样品等,再进行出差,总的来说基本实现了各个环节的电子化。此外对于合同签订需要双方盖章生效后才算完成,双反可以依靠网络、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b)交易中的运作方式,这个阶段主要是备货、填制单据、安排货运、报关、货款结算。其中安排货运已实现了从网上安排取货通知,报关阶段也实现了“电子通关”。c)交易后的运作方式,该阶段主要是进行核销退税,等核销单退至本企业后,利用“电子口岸”、“出口收汇网上核销系统”进行网上核销,但退税的相关工作还停留在人工操作的状态。总的来说,该企业在有的环节实现了电子化,有的环节实现了半电子化,一小部分还是人工操作。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电子化的理想模式探讨
(一)理想模式的建设思路
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全面电子化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支持国际贸易电子化运作的配套系统;二是以全面电子化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贸易电子化模型。根据以上两个支持条件,创建一个“四链合一”的理想运作模式。金融链是自动根据合同内容对银行发来电子信用证进行确认;政务链是EDI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向外经贸局申领到电子出口许可证和配额;商务链则是出口商和进口商的沟通交流。
(二)实现理想模式的路径分析
1.政府层面的支持。
首先是政府应提供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支持,通过制定或改进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再次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政府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推进电子化在国家贸易中应用,另一方面统一不同单位的商品代码、单证代码等以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共享;最后是提高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流程的电子化程度,确保各部门间数据的共享性。此外还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以提高国际贸易电子化流程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效率。
2.企业层面的工作。
首先是树立贸易电子化理念,一方面国际贸易电子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必须要有务实精神;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为贸易电子化做准备,不应当被动的遵从相关政策。其次是完善组织内部结构。要实现贸易电子化理想模式,企业必须要完成自身国际贸易电子化系统建设,并不断改进完善组织结构。最后是改造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改造不能只停留在单个的业务流程,必须是对各流程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企业不仅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还要建立起合理的业务流程。
四、结语
1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主要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及潜在风险
1.1分析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主要模式及其关键成功因素
当前,各地政府部门主要采用BOT、BOO、BT、ASP这4种模式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外包。a.BOT模式(Build-Own-Transfer,即建设-运营-转让)。政府部门和承包商以协议为基础,由政府部门向承包商颁布特许权,允许其筹集资金建设某电子政务系统,在特许权规定期限内管理和经营该系统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并在特许权期满后,无偿将系统移交给政府部门接管。b.BOO模式(Build-Own-Operate,即建设-拥有-运营。承包商投资并承担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培训等工作,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产权归属承包商,政府部门负责宏观协调、创建环境和提出需求,政府部门每年需要向承包商支付系统使用费获取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权。
c.BT模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转让)。政府部门通过特许协议授权承包商负责某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按合同规定的期限按时移交系统,政府部门按期支付该系统的建设费用。d.ASP模式(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即应用服务提供商)。在ASP外包模式中,应用服务提供商拥有基础结构设施并负责所有系统和网络的配置、管理、调整,甚至应用管理,政府部门按照需求向应用服务提供商定制所需的电子政务服务,并向其支付相应的费用。在比较分析以上各种模式的内涵、特点、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其实际运用的案例,共总结了影响这4种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模式成功运作与否的75个因素,运用专家评分法,提取各种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如表1所示,这些也是各种模式选择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1.2识别潜在风险因素
在分析电子政务服务外包、IT外包风险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电子政务服务外包运作与管理流程,从各个阶段总结了98项风险因素,结合上述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主要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采用李克特七分制评分标准设计量表,1分表示风险影响程度最低,7分表示风险影响程度最高,1-7分表示影响程度逐次增高,邀请被调查者(包括参与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政府部门、承包商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量表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387份,回收问卷212份,剔除不合格答卷后,最后得到有效答卷共202份。根据搜集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炼了20项具有统计、管理意义的关键风险因素,如表2所示。
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这20项风险因素(也是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可测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提取4个公共因子作为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在变量,并根据其包含的可测变量的含义进行命名,潜在变量及相应的可测变量如下:“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外包市场不成熟x1、外包决策不合理x2、承包商选择失误x3、机会主义风险x4、合同不完善x5;“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外包主体之间缺乏沟通x6、外包主体关系不和谐x7、政府部门缺乏规划与需求分析能力x8、政府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不足x9、承包商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不足x10、承包商服务质量不理想x11;“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交易成本控制不力x12、隐性成本的累积风险x13、承包商成本预算控制失效x14、承包商资金支持不足x15;“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知识共享不足x16、安全保密控制不力x17、绩效评量体系失效x18、忽视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x19、政府部门失去信息化控制力x20。
2模型建立与分析拟合
2.1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潜在风险对外包模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现有研究文献及实际案例,分析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潜在风险因素对各种模式的影响关系,构建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潜在风险对外包模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风险的4项潜在变量及其各自的可测变量如上文所述,而各种外包模式潜在变量对应的可测变量分别是其关键成功因素(见表1,表中的序号与图1的序号一致)。
2.2信度与效度分析
a.信度分析。信度指测量结果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运用SPSS16.0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Cronbach’sα值为0.835,而各分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表明,8个潜在变量的α系数值均满足大于0.70的要求,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b.效度分析。结构效度是指量表测量结果同期望评估内容的同构程度,运用标准化因素负荷来检验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素负荷大部分大于0.7,并在99%的置信度下高度显著(C.R.值>2.58),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及C.R.值(如表3所示)也大部分符合拟合要求。表明本研究构造的变量效度较好,适合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
a.拟合度检验。前文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必须通过拟合度检验,才能认定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样本的一致性。若模型的拟合度高,则代表模型可用性越高,参数的估计越具有含义。对于拟合度的考核有较多指标,但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模型复杂度、样本数量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特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同时参考各种拟合度指标[3]。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7.0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主要使用CMIN、RMSEA、CFI、GFI等较为稳定的指标考核模型拟合度,拟合后的评价结果及其理想值汇总于表4。从表4中分析可知假设模型较好地与样本数据拟合,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b.路径与因素分析。经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以及可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因素负荷。从模型运行结果中可知,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可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因素负荷对应的C.R.值绝大多数大于1.95的拟合要求,表明各路径系数以及因素负荷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能够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3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潜在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分析
综合分析4个风险潜在变量对各外包模式潜在变量影响的路径系数及间接效应、各个风险因素的因子负荷以及对各外包模式关键成功因素的作用路径,为下文外包模式选择的建议提供依据。
3.1“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T>BOO>BT>ASP,其中,对BT模式和ASP模式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通过另三类风险间接影响这两种模式的程度较大,分别累计为0.364、0.337。在“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中,合同不完善风险所占因子负荷最大、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合同,对外包市场不成熟风险、机会主义风险都具有较强的规避作用[4]。“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中,合同不完善、承包商选择失误风险因素对BOT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承包商运营期间的服务质量以及移交后的系统价值的不良影响均比较显著;合同不完善对BOO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技术应用先进性的保持,而机会主义风险的存在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是一大不利因素;BT模式、ASP模式的各自关键成功因素———选择商誉好的承包商、承包商拥有完善可靠的基础结构设施均会受到承包商选择失误这一风险因素的影响。
3.2“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相比其他类别的风险而言,“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对各个外包模式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T>BOO>BT>ASP,且影响均较为显著。此外,“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也受到了其他风险的影响,承载着其他风险对外包模式的间接效应。因此,“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所属的各个风险因素应给予重视,特别是政府部门缺乏规划与需求分析能力、双方的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不足、外包主体之间缺乏沟通这几种风险因素在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实践中引起的问题较为显著,属于关键风险因素,研究表明,控制好这些风险因素,做好规划与需求分析工作、提升相应的项目经验与能力、加强沟通协作,对电子政务外包的系统开发效果、外包服务质量、双方关系维护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5]。“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对各个外包模式的影响在其对应的关键成功因素都有显著的体现,其中,对BOT模式,主要影响政府部门规划协调能力、承包商运营期间的服务质量;对BOO模式,主要影响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能力、承包商经营的稳定性及技术应用先进性的保持;对BT模式,主要影响双方的系统开发项目管理能力;对ASP模式,主要影响政府部门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及预见性、承包商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响应。
3.3“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O>BOT>ASP>BT,其中,承包商的资金支持、项目的成本管理方面的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实践中,很多电子政务服务外包项目正是由于资金、成本控制问题而不得不搁浅甚至失败。此外,“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也会通过“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间接影响各个外包模式,因此,在外包过程的开发运营阶段,应重视项目预算管理,保障资金流的通畅。“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对BOO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政府部门付费使用模式、承包商经营的稳定性;对BOT模式的作用体现在影响承包商的运营获利能力及其服务质量;对于ASP模式,影响着政府部门的付费模式与承包商的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权衡;对BT模式,主要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资金保障能力。
3.4“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O>ASP>BOT>BT,其中安全保密控制风险是外包领域备受关注的风险因素,也是外包模式选择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因素,而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战略效益能否实现尤为关键[6],却也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风险。此外,知识共享不足、绩效评量体系失效、政府部门信息化控制力不足等风险因素对开发运营风险的作用也较为显著,对外包模式的间接效应不容小觑。因此,“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对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外包模式选择决策中,应予以重视,既要考虑到安全保密控制,也要考虑到政府部门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中,安全保密控制不力与绩效评量体系失效分别影响着BOO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承包商对系统安全性的保护、技术应用先进性的保持;在ASP模式中,安全保密控制不力风险影响着政府部门应用与数据的安全性;与绩效评量体系失效相关联的激励效果不良,影响着BOT模式运营期间的服务质量和移交后的系统价值;若采用BT模式,知识共享不足与政府部门信息化控制力不足风险将主要影响着双方移交系统的知识管理能力以及移交后政府部门的系统维护能力[7]。
4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政府部门在选择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模式时,需要结合自身的规划与需求、优势与劣势、经验与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各个潜在风险因素对外包模式如何影响及影响程度,从中选择合理的外包模式并防范潜在风险。为此,提出以下4点建议供参考:
a.当外包市场不成熟,缺乏统一、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及规范的法律环境,而外包的电子政务服务内容的复杂性使得不能够通过采用明细的合同来规避承包商的机会主义,并且政府部门管理合同的经验与能力不足时,尽量避免采用BOT、BOO模式,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模式的必须以协议为基础且合同期限较长,能否制定明确、完善而兼具柔性的合同尤为关键;若政府部门受评估能力缺乏、信息不对称等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选择不合适的承包商或选择的承包商商誉不良的风险很可能加大,此时BT模式与ASP模式不是首选,因为这两种模式对承包商商誉与实力有较高的要求。
b.BOT模式对政府部门规划与需求分析能力要求较高,BOO模式需要承包商的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能够满足系统开发与运营的要求,BT模式要求政府部门具有较高的监督协调能力、承包商具有相关领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经验,ASP模式要求政府部门对自身的需求能够准确地分析并具有预见性,也要求承包商具有对服务的灵活重组能力,响应政府部门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此外,能否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监督机制并提高执行投入力度也是在外包模式选择中必须考虑的问题[8]。因此,当政府部门要选择某一种外包模式时,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评估自身的经验能力以及潜在承包商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否满足相应模式的要求,如若不能,应进一步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些要素进行改善,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若当前确实无法改善,则应考虑选择其他的外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