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
我国小学计算机教育大致可分为课程教育、引入计算机辅助教育、普及发展等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目的性还不够明确,但已经积累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框架,正确认识计算机教育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异同,构建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计算机课堂教学焕发出它本身应有的生命活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教学现状的思考
小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上网、玩游戏是大多数小学生利用计算机想要做的事情,小学生们对图像处理、Internet知识等包含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信息也有兴趣,乐于追求富有挑战性的新信息。如今,计算机不是什么奢侈品,已经进入了许多城镇家庭,这为推进和发展小学计算机教育创造了很好的环境。但在家里,上网、玩游戏却是小学生们的首选,仅有部分小学生具有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学习兴趣。虽然许多同学意识到计算机是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的意识极为淡薄。再加上有些学校经费紧缺而导致设备不足,望“机”兴叹。另外,缺乏师资以及任课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传统观念看,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只是一门副课,得不到重视。一些学校只是把参赛作为开展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标,仅仅重视少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对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缺少正确的认识,没有构建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及组织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
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有些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相联系。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完成课堂教学中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任务”的设计十分关键。“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精心策划,出其不意,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比如,要掌握画图软件,就要掌握画直线、画曲线、画圆、画矩形等简单图形的画法,就要掌握一些图案的缩放、拉伸、复制、粘贴等技巧。要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与之相关的一些教学任务,掌握画直线、画曲线、画圆、画矩形等简单图形的画法。再由此设计一两个大任务,把一个个小任务组合成“弯弯的小河”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一条小河,河边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树,在太阳的照射下,碧波荡漾,通过完成这些大任务掌握简单图案的缩放、拉伸、复制、粘贴等技巧。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致勃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学会操作。这些大小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小学学生主要通过直接的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讲多练,在具体的操作中多加指导,点明问题,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如在讲“字体”格式时,打开“字体”对话框,精讲“字体”、“字符间距”、“文字效果”三个标签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就行,学生可以触类旁通,体会其他相关内容的操作。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工具,特别是引入多媒体技术之后,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要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计算机来获取和巩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比如,学习打字,除指法要求严格外,输入法就应该从全拼开始,与语文中的普通话及拼音结合起来,一举多得。要着眼于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强调一个个教学任务与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开拓计算机应用的视野。计算机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学科特长、兴趣爱好,采用自然、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获取信息、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种信息的表达形态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联想,是计算机教育的强大优势,也为计算机教育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和智力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目前,小学计算机教育仍然为“从学习计算机到认识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由于计算机环境的整体性、空间的广阔性,计算机的学习思维具备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特点,小学生从计算机的操作中获得课本知识,体验成功和获得知识的喜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是基础教育,应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好奇、好动,对计算机的兴趣是“好玩”,计算机教师就必须因势利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老师讲、学生听,还要营造出“玩”中学、学中“玩”的良好氛围,建立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比如,第一堂课就要学会计算机的开启和关闭,直接进入Windows系统,让学生操作鼠标在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涂鸦,查看图片,浏览动画等,要从“好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太强调要领,小学生对一些纯技术的要求会觉得枯燥无味。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在随后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精心创设的学习任务,即学即用,立竿见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可以通过图形的显示、文件的保存、鼠标的点击、光标的移动、键盘的敲打、文字的输入等操作,让学生了解和辨别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理论知识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如果将计算机理论知识有机地穿插在操作实践中,就可以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实现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教师还要总结经验,经常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教育,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通过形象、生动的计算机应用实例,展示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描绘计算机应用未来辽阔的发展蓝图,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模式。
总之,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计算机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37-01
计算机作为高校教学的辅工具,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正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统一,使得学生能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而大数据对考试结果进行的分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掌握。因此,加强高校计算机的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计算机Mooc课程建设
Mooc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优势在于不是讲下线课程照搬到线上,而是由老师重新设计课程[1]。学生可以在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弱点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极大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Mooc课程建设是高校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要点之一。作为Mooc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打造计算机上的Mooc服务平台,这就需要高校在计算机中建立课程教学的资源库,构建出课程云平台,在这个私有云中,要包括课程、问题、研讨、作业等,而课程公有云即Mooc服务平台通过与私有云的连接,将教学资源传达给学生[2]。同时,计算机还要做好与Mooc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如建立相关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中讨论使用Mooc课程时存在的问题,构建出一个Mooc学习网络,而不是单一的学习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二、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建设
在线考试系统建设有助于考试的公平性以及便于教师更为便捷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线考试系统的建设难点在于如何科学的随机组卷。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3]。首先,在对章节进行选取的时候,根据教学中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不同,对各个章节授予权限。对应试卷中题目的数量生成随机数,如此让每一章节对应不同的随机数,随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于该章所被选择的题目数量,避免了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对章节以及每个题型以及题目难度都设定一个抽取次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将不再选取该部分题目,系统将对试题进行重新选择,使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最后,设置自动关闭答题界面程序,在考试时间结束后,系统自动关闭答题界面的答题功能,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三、高校试题库建设
高校试题库的建设要包含开放性、通用性与智能性的特点。因此,在对高校计算机进行试题库建设的同时,要对试题库平台进行开放式建设[4]。可采用立项的方式,以一两门课为代表建设试题库平台,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与网络上的先进教学资源,也可与其他高校联合,共享教育资源,做到试题库的开放性。通用性则体现在试题库系统与各学科课程的融合上,即试题库要适用于校内所有教学科目。在完成对选择的一两门课的开放性建设后,将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为适合所有科目的线上试题库系统。而智能性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对试题的智能行选择,除了要求试题库中的试题有较高的质量及较多的数量之外,如何进行智能选取可参考本文中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的建设流程。
四、数据仓库建设
数据仓库的建设是为了应对随着目前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在校学生信息数量的庞杂,以及为了统一协调教师队伍的管理,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而必须建立的系统,有助于高校进行内部管理。建立数据仓库首先要确定数据来源,数据源的统计需要从学校内部已有的系统以及校外的数据,如国家的政策等进行提取以及分类,在建模的过程中建议采取平行式的仓库模式,针对重要数据建立数据集市。其次,要对数据库管理进行设计,主要管理日常数据库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行维护,做好对数据的跟踪。最后,要构建数据仓库中的查询系统,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全面而精确的数据。在查询系统中,更重要的是分析工具的设计,在大数据时代,依托互联网,能够生成多维比较,使数据更加具有可信度。而对于数据的显示,要在计算机中设计星型模型以及雪花型模型,便于查询者对查询数据的掌握。
五、大数据在高校的实际应用
大数据理论在高校中最显著的应用当属于对校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任教范围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校内个院的教学质量做综合考评,无论是教师与学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中大数据的支持来进行教学改革。如利用大数据对某院某系的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在发现学生学习短板时,可以由任课教师在之后的授课中进行补缺的教授,补齐短板,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强Mooc课程的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补缺,而计算机中学生学习的数据也会进行随时统计,便于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动态进行及时掌握。
六、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依托互联网进行高效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计算机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满足学生随时提升学习能力的需求,也有助于校方对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通过高校计算机Mooc课程建设、在线考试系统的建立、建设试题库及数据仓库来进行高效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是目前高校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刘亚.大数据时代MOOC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影响[J].计算机时代,2015,(03):88-89,92.
[2]钟晓流,述强,胡敏,等.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组装与维护》MOOC建设与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01):143-14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单一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模式的构建原则
1.主体性构建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开放性构建原则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生物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
3.实用性构建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生物课程和生物教学之间的桥梁。
4.探究性构建原则
生物教学中通过情境―探究―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生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多样性构建原则
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应是唯一的、固定的,可根据生物课的课型、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元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1.基于课件的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使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鼓起勇气,发挥长处,稳步前进;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发挥优势,突飞猛进;使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在课件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在课件结构上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流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用。同时,考虑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重视反馈练习的安排,使学生所学内容及时得到巩固。
(1)研究方法
恰到好处地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一,强调设计的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真实、自然的。第二,情境的设置必须有可探究性。一方面,情境设置的复杂程度应适度,另一方面,设置的情境应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三,创设的探究情境应具有发散性,即学生由此生成的问题或解答时具有多元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自主生成居于探究式教学中心位置,教师应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和生成问题,进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施过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件形式整合于教学,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善教学。
(3)评价
采用课件媒体配合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容量和速度,而且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以问题为核心是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教师把知识转化成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构建,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制作的,程序性强,课堂上不能做到即时修改。
因此,要做到因材、因人施教,必须结合必要的板书,对一些重、难点突出并解释。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即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因此在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善于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优点,以提高教学效益。
2.基于资源库的导学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个体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如在传统班集体教学中,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着相当的差距。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性化的探索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开放的平台,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目标,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征,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组合起来,链接成一个网状结构,实现对同一内容的多种描述,这样许多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就可以以文字、插图、音像资料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哪种形式感兴趣,就利用哪种形式去整体感知、进入情境,学习生物学知识。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提供一个平台,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教学兼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并能兼顾每个学生客观上存在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差异,分层教学,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创新思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终身行为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83-86.
论文摘要: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执教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高中教师如何应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引发的“教学革命”。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高中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灵活,要深人到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钻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我们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和提高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大保证。近几年我们学校特别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人,先后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从而保证了几年来我们老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充分调动了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迎接全新挑战,勇于创新实践。所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循序渐进,逐步转变自身观念,迎接挑战,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二、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我们老师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学校就组织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培训,包括一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是积极参与。我们学校上百台计算机都是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因特网,学校近期又给每位教师买了笔记本电脑,所以具有机器多、网速快、容量大的很多优势,老师们几乎是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办公室、多媒体班级、公共教室、多媒体大厅、电子备课室等共有近三百个网络端口,上网查询、下载已经是老师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师已经超过一大半能够自己熟练应用软件制作课件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网络、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优盘走进教室直接上课的。投影仪、大屏幕早已经遍布整个学校各个教室,老师无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都能轻松上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使教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更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实践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改过程中对整合的需求
多媒体技术能够处理数字、图形、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动画。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势必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 电子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过去没有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辅助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讲述非常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学习效率比较低下,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在使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难以记忆理解的一些抽象课程内容直观具体地表现出来,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音效、视频、图片、动画相结合的多重表现模式,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仿佛置身于实际场景之中,对英语学习更加着迷,更加有兴趣。
2.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作为课本教材的一大有力补充,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多样化表现手段和身临其境的表现形式将教材知识点抽象单调的缺点完全弥补,给予学生很大的感染效果,为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果学校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完全可以设置完善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体系,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一些学校的应用实例,在每一间教室都配置上专业的投影仪、电视机和屏幕等信息设备,实现英语教学信息化。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前者往往要高出后者几倍甚至十几倍,这也是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单靠老师讲述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而使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以后,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班级整体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是有科学理论支持的:当我们使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以后,就为英语教学创设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身处此情境中的学生能够完全接收英语听觉和视觉信息等,实现了多感官教学,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此时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充分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有效性。
3. 拓宽英语教学信息容量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不仅仅是表现生动、形象逼真,还能包含海量的教学信息并能将其一一具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英语,拓展教学内容,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知识吸收和理解记忆程度,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过去的英语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资金的限制,不能划分出专门的课时和区域给学生们提供应用和实践英语的机会,教学的重点也只是学生英语理论水平的培养而不是综合能力的锻炼,这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学生在实际交流活动中应用英语,违背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使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以后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本身可以储备海量的英语知识,并能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创设出模拟真实的应用英语语境,在课堂上就能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将对学生的多种英语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充分激发出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使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效用发挥到了极致,为初中英语教学铺设了平坦的道路。
二、 电子信息技术有效使用的若干问题
我们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英语课堂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于依赖该技术而使得英语课变成了音乐课或者视频课,与原本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导致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所以我们就要在实际使用时注意一些问题以保证技术使用的有效性。
1. 教师占主导地位
初中英语老师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时不能将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交由信息技术去完成,自己反而成为了信息技术的助手。教师应时刻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把信息技术当做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老师的替代,许多时候还需要教师亲自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组织落实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道路保持直线,不会出现偏差,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去操作电子信息技术,使其为教学效率最大化提升的方向服务,更好地发挥出它的有效性。
2. 注重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