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必要性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关系着其日常工作的基本实施和工作效率的保证,对于完善和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职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不利

良好的制度应该同样具备良好的制度监督体系。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大都没有明确的内部监管部门,在财务方面依赖会计人员的自觉和总会计师的过问进行简单的财务监督,在行政事务方面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方案与措施。由于监督检查机制的欠缺,单位内部一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公务人员便对日渐丰富和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显示出抵触和不满的状态,表现在工作过程中的低效率和不作为,相关的情况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中恶性循环,造成单位在相关事务中整体效率和功能性的缺失。同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监督方法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实处,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控制和事务办理效率改革态势的疲软。

(二)会计报表编制的内容完整性不高

当前事业单位施行统一的会计表格样式,已经对过去不同业务部门使用不同会计报表的不合理情况做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完整性依旧不高,缺少必要的表格如收支明细表和现金流量表。对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影响,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与企业单位不同,同时在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的大额现金交易量不大,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们相对于企业单位的会计而言,具有明显的业务迟滞现象,该核算的事项没能及时核算,相关的财务报表长期缺失,对单位系统内部的财务和资金周转状况造成了不利影响。会计报表完整性的缺失还体现在对相关财务指数的漏报与错误核算,会计报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各项数据和指数都对财务报表分析其整体财务状况有较大的帮助,目前事业单位对会计报表中相关指数分析的缺乏代表着其财务分析体系的不完整,这将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财务系统的完整和效率程度。

(三)单位人员的内控意识较差

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与企业相比,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缺乏基本的内控意识,认识不到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在,更严重的是罔顾内部控制条例而在实际的财务或者行政工作中各行其是,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贯彻。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监督检查机制是事业单位制度执行力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具体做法如下:1.将单位内部监督小组设立为常驻机构,接受单位各级各部门的投诉和揭发检举。对财务和行政乱象进行有奖举报,并保护举报人的信息。以此做到单位内部团结为一个整体,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实处,进而对单位的发展和决策进行积极的协助和帮扶。2.内部监督机制直接由领导层进行设计和执行,监督管理的结果也需直接向管理层报备,做到对单位事务管理的直接把控,明确行政工作运行的最新状态,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从根本上杜绝内控乱象,营造制度强硬、执行有力、监督及时的现代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二)加强管理,发挥会计报表的重要作用

会计报表是事业单位中一项重要的事务性报表,发挥其重要作用就要求会计人员从思想意识形态上转变对会计报表的传统观念,加强对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审核和管理,事业单位应责成专门的会计事务巡查人员定时地对会计报表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度进行检查,明确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将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都明确管理细则,做到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被放过,全面提升会计报表的编制水平和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对会计报表的重要作用进行发挥,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单位人员的内控意识较差

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要更为专业化的团队,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人员配置标准仍不统一,彼此间业务水平差距较远,难以有效的协同工作、提高效率。这对于准确贯彻单位相关财务政策的要求无疑十分困难,这也造成了单位内不同职位的职能不明确,行政管理低效率的现状。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传统工作观念,树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工作团队,这要求单位内部经常组织相关业务的培训和讲座,根据单位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条例,及时更新行政、财务、人事工作系统中的弊病和不必要的人员或者能力不达标的人员。其次,单位上下全体要明确相应部门的准确职责,做到积极配合、全面协调。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三、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改革也逐渐变得重要,在现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对于我国整体的财政规划和分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管控的缺乏、事业单位会计的不作为、能力的缺乏等导致现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体系松散、办事效率差等问题都急需要针对内控制度的改进工作来完成对其财务以及行政工作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只有从源头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武骞.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现代商业,2014(30):17-18.

[2]王晖.对我国事业单位现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探讨[J].企业经济,2015(6):36-39.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第2篇

关健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的实施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循,对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但因体制原因,该规范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由此导致的思维僵化、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业务技能不足与现实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给改革带来一定阻力,因此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认知不足

现行财务环境下,虽然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但仍有部分领导不具备财务风险意识,对财务行为把关不严,不注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工作无序。还有些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过度掌控干涉,导致财务部门及人员无力执行合规程序,财务职能作用发挥缺失,影响单位财务的规范管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粗放,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人员状况结合不紧密,经费开支与预算执行未能做到跟踪分析。预算编制方法传统简单粗放,程序缺乏规则性,预算执行中经费支出控制不严,公用经费经常挤占人头经费,追加预算时有发生,预算的监督约束作用难以发挥。

(三)财务人员配备不足,财务操作流程过于简单

部分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薄弱,财务人员配备不足、财务管理意识不到位,财务操作流程过于简单,无法落实岗位职责分离制度。财务主管执业水平低下,存在误读相关内部政策规定问题,导致财务信息提供不准确、不及时。财务操作流程过于简单,控制约束力较弱。部分单位财务制度只采用通用的制度框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可操作的财务约束细则,导致某些财务人员操作空间过大,财务行为随意,使单位及他人利益受损。

(四)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外部监督不力

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资产由政府集体采购调拨,资金使用及管理需遵守主管部门规定,因此资产的效益性并不显著。部分单位无专门人员分管资产,某些报废闲置固定资产多年不处理,仍每年申请拨付维修专项资

金,且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款不专用;资产营运未履行审批手续,营运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前的自有结余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没有规范使用,造成极大浪费。主管部门监管不及时不到位,资产使用效益、责任追究制度几乎空白。

(五)内部审计不独立、不客观

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职或由不懂审计的人员担任,内部审计通常只是形式审核,未与工作实际、预算控制标准相结合,未对各经费开支项目进行深层次的追根溯源,保证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的审计目的未达到,不能根据审计结果提出问题及管理建议,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领导层重视度,确立责任主体意识

管理层应加强学习,对相关政策法规、上级文件精神应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了解基本财务管理知识,增强自身的敏锐度、洞察力,树立正确的理财观,任用有资质有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领导者应认知自身对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地位,培养内控意识,营造内控管理氛围,扩大内部控制在单位的影响力,重视财务管理对辅助决策和过程控制的作用,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

(二)科学合理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基层预算,强化预算管理

最新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预算做了规定:企业应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为适应现今理财环境的变化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发挥事业经费的最大效益,应大力推广“零基预算”,将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和需要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预算支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财务部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掌握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人员层次结构岗位情况,综合考虑内外部及未来因素,细化预算收支项目,科学预测,使预算编制具有前瞻性。其次,应运用财务分析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追踪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进比对分析,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利用单位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部门参与到经费使用监督中来,共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三,预算执行结果应与业绩考评有机结合,将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要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监督,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加强深化预算管理。

(三)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对提高会计执业水平,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危机风险意识,使财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应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学习,并将学习成效与绩效考评挂钩,增强学习主动性,使财务人员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提高执业水平,熟悉财政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自身从事的岗位职责有良好认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接受内外部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授权审批制度,细化财务操作规则,实行阳光财务,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会计基础工作的衡量标准和依据,持续监督财务行为,实施单位财务支出违规警示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四)建立资产监督审批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全面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管理,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资产管理应有专人负责,财务人员与资产管理人员要定期核对,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要求。主管部门、各级审计监督部门应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各种资产的监管常态化、现场化,加强对闲置报废资产的管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认真清理并据实上报,使上级部门及各级财政能够清楚单位各资产状况,以便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资金,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对资产管理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定期考核奖惩,调动资产管理者对资产管理的积极主动性。运用财务分析手段结合资产实际运行状况,对资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追踪资产使用效益,为决策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内部审计应以相关法津法规为依据,对各资产进行全方位监督,审查资产运转的合法合规性及完整性,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到维护财政资产安全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五)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国内会计准则已与国际接轨,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理财环境,行政事业单位要抛弃旧有的用人理念,加强对单位会计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从专业职称、学术研究、工作职务、社会影响等方面着力培养会计人才,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会计服务质量和会计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减少杜绝财务混乱现象。

三、结束语

本文对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从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于新出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做到与进俱进,适时调整,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灵魂”作用,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顺梁,金奕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19(8):187-190

[2]朱莹莹.浅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财务与经济, 2012(4):47-48

[3]吴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2,170(8):119-12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内部控制 审计监督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10多万个,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2万亿元,而且保持着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转型,面对新常态、新环境、新挑战,如何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最大化发挥资金和资产的价值,成为事业单位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财务内部控制是制衡机制、规范程序、制约措施相结合的体系,从近年来我国打击的成果可以看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规范经济活动,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单位资产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价值;事业单位对自身资源进行控制,有助于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确保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实现内部牵制,遏制资金挪用、贪污现象;同时,内部控制有利于实现信息协同共享,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化程度,理顺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事业单位效益;另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利于评估单位面临的风险,修补财务管理中的漏洞,落实各项财务监督工作,相应地采取规避、降低、分担、承受风险等应对策略。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以财政预算为主,因此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够重视,财务工作显得简单、低效,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事业单位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重投入轻绩效的问题,财务人员素质偏低,没有形成科学的控制意识,财务岗位权责不清,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二是财务内部控制手段落后。不少单位缺乏健全的预算控制体系,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财务人员缺乏节约意识和精细化管理意识,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资金管理缺乏规范,预算超支成为常态。三是内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力量配备不强,监管制度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使得风险不断累积甚至恶化,结果爆发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事业单位建设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途径

(一)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事业单位建设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指引,事业单位必须从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五要素出发,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而不是再局限于“记账、算账”等基础工作。财务部门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明确内部职责分工,运用多种工具方法,对货币资金、预算经费、实物资产、集中采购等业务活动制定详细的控制细则,实施全方位和全过程监控。财务部门应制定岗位规范,明确部门人员的管理权限和目标,应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把经济活动都纳入授权批准的范围,按程序办理审批。要善于用制度去管理人、约束人、激励人,把内部控制理念渗透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

(二)创新财务内部控制手段

事业单位应按照新《预算法》建立全面预算体系,深化预算编制方法,优化预算分配结构,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然后把预算指标落实到各部门以及相关责任人,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认真分析预算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然后及时进行调整,实现对资金的实时动态控制。“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单位纵向贯通、横向畅达、内外协调,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协同,确保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应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反馈与改进机制,实现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同时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与财政部门、预算部门、税务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网,以实时动态监控财政资金。

(三)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2016年以来,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大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侵吞国有资产、利益输送等问题。事业单位需要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确保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审计人员应独立地行使审计职能,将年度审计、专项审计、临时审计相结合,认真审核各项凭证和票据,严格盘查货币资金的往来项目,保证每一笔资金流向清楚、可控。并且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然后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要详细分析和测算各项风险指标,准确识别和分析市场风险、资产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等,对风险因素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并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点多、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近年来,我国针对事业单位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铺开,事业单位必须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积极寻找内部治理与财务控制的对接点,准确识别单位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资产流失,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公共事业。

参考文献:

[1]李志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3(2):50-5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控制

适应市场经济新的形式要求,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下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使国有资产管理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管理的效能,科学合理配置资产,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从国资监管的总体要求出发,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1.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单位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

3.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单位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资产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1)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

主要原因是:①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②建造的固定资产,由于资金不足、决算不办理等原因,造成结算不及时而未入账;③盘盈、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由于各种原因滞留账外不入账,形成资产的账外循环。

(2)资产长期被隐满、借用、侵占。

①有相当数量的国有财产由单位的行政科室代管,人员更换不清点、不交接;对拆迁、报废、调出的资产不核销;上级部门匹配、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国有资产不入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②一些贵重财产被私人长期无偿占用,有的人调走或离退休也不清退,国有财产成了一些人的福利家产。

(3)政府采购法对资产购置的制约力度不够。

(4)房屋出租不规范,收支自行支配搞“账外账”。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建设。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有赖于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要树立资产效益观念,强化资产管理观念,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单位领导政绩考核体系,从而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资产管理,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2、建立实物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实物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3、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实物资产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实物资产业务的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严禁未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实物资产业务。

4、制定实物资产业务流程,明确实物资产购置(投资)预算编制、取得与验收、使用与维护(保管)、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开展情况,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确保实物资产业务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5、可以根据业务特点及成本效益原则选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和控制,但应加强计算机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制定防范意外事项的有效措施。

6、单位内部除材料物资管理部门及仓储人员外,其余部门和人员接触材料物资时,应由相关部门特别授权,如材料物资是贵重物品、危险品或需保密的物品,应当规定更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执行授权接触。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加强实物资产的取得与验收控制。

1、建立实物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在内部各部门或单位提出申请的基础上,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会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名、规格、数量,测算经费额度,进行充分论证后编制资产购置预算,经单位负责人审查批准,报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编入单位的年度部门预算。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组织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单位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2、按照程序办理实物资产的采购工作,已验收入库或直接交付使用但尚未取得正式发票的实物资产,应根据实际数量估价入账,待正式发票收到后再进行调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及时确认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对已完工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先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工程实际成本等估价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进行调整。严禁已交付使用的实物资产不入账。

4、单位对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建造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移交使用部门使用,对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无偿划拨转入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均应办理相应的验收手续。

(三)制定管理细则,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实物资产的使用与维护控制。

1、加强实物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授权具体部门或人员负责实物资产的日常使用与维修管理,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2、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要求和自身管理的需要,确定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和管理要求,并制定和实施固定资产目录制度;

3、建立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4、采取资产保全措施,根据固定资产性质确定固定资产投保范围和政策。单位应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提出投保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办理投保手续,发挥财产保险对国有资产保全的积极作用。

5、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档案管理制度,设立本单位占有使用资产的基础台账,记录资产的总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变动信息,确保资产账面记录真实完整,定期或不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确保账、卡、物相符。

(四)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实物资产的处置与转移控制。

1、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1)单位应当建立实物处置的相关制度,确定实物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等相关内容,制定实物资产处置业务的控制流程,确保实物资产合理利用。对于重大实物资产的处置,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2)单位将占有、使用的实物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应由单位的资产和财会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并进行必要的可行论证,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报主管部门或有权限审批后予以办理,并签订合同,对出租、出借期间所发生的维护保养、税负责任、租金和归还期限等相关事项予以约定,未经批准,单位不得将实物资产对外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提供担保等;

(3)单位实物资产的处置收入、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实物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及相关的费用支出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4)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内部调拨,应填制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单位,明确固定资产调拨时间、调拨地点、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等,经有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及时办理调拨手续。

2、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1)增强监管意识,适时组织检查,督促其规范管理,防止资产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2)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的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消耗,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当前,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资产管理的特点和国资监管的总体要求出发,如何能在管理实践中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不断发展和逐步走向完善,以推动社会前进,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实践中提升管理水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挖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第5篇

国库集中支付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国际集中支付制度的出现,是继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后的又一重要措施。从国库集中支付的本质入手,支付制度秉持“三权不变”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资金的使用权限以及用款单位的计划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简介

国库集中支付实质上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通过健全的财政支付系统及与银行之间的清算系统完成两者之间的账务往来,最终展现出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价值。与现行财政性资金层层划拨的方式不同的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只通过单一的账户体系完成支付过程,支付的方式分为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两种,最终将财政款项支付给用款人及用款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用款计划的录入,2015年,我国推出实施新的《预算法》,预算编制功能分类细化到项,而经济分类则细化到款级,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用款计划录入的规范化管理,效果显著。

2 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用款计划录入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用款计划录入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2.1 有利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财政管理上的改革,起着推动当代财政管理的科学进程,对预算单位也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有利于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用款计划录入。改善单位财务管理行为,降低财务风险。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前,财政部门对于资金监管力度严重不足,通常采取事后监管的方式,导致监管失效。而完成制度改革之后,监督方式从事后监督转变为全程监督的方式,使得预算单位能够意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具体细化可以发现,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表现在规范单位项目资金的使用行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和规范了单位的现金使用行为,多角度的管理与监督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

其次,使财务监督职能最大化,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得到改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前,预算单位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并未发挥出财务监督职能,财务人员仅仅是负责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签字过程也仅仅是一种无条件支付。制度改革之后,受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约束,财务人员意识到自身的监督职能,规范财务管理行为,降低单位内控风险。

最后,使各预算单位通过专线直接与国库系统联系,信息系统得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之前,信息系统不够完备,财政代编用款计划以及代编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库、预算单位以及核算中心三者之间严重脱节。而在制度实施之后,预算单位已经能够基本掌握本单位预算执行进度,方便单位安排支出,为决策提供依据。国库在审批各种预算的过程中可以明确用款计划,掌握用款进度,保证核算中心细化收支管理。

2.2 存在的问题

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度建设不到位。制度改革之后,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完成拨款,这导致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上处理不够及时,缺乏针对性的处理机制。例如,某学校在高考期间出现了变压器故障问题,制度改革之前只要单位财务账户中有钱,就可以购置新的变压器,及时供电,但制度改革之后,审批流程相对烦琐,无法及时提供供电,影响学生学习。

其次,制度衔接不到位。这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间存在衔接问题。例如,以前单位往来账款不存在支付经济分类科目的问题,但目前的支付系统要求每一笔支出都录入到支付经济分类科目当中,否则系统不会辨认,导致支付业务受到影响。

最后,社会认知不足,只是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细化了各个环节,避免财务风险。但从另一个角度考量可以发现,预算单位在面对供货方以及施工方时会被误解。具体表现在申报用款计划时已经向财政部门提交相关手续,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依旧需要重新审核,流程复杂化。此外,各事业行政单位在获得商业银行融资方面存在困难。

3 在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用款计划录入前提下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策略

从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个角度出发,可以发现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用款计划录入,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一定价值,但为进一步完善支付流程,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策略。

3.1 制定相关法规

现阶段实施的财政法规定中,涉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内容已经逐步完善,但在具体细则方面还需要进行完善。因此,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出台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以往法规内容的修订与完善,具体细化基础操作流程。

3.2 强化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内容,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设中收到高度重视。然而,现有信息化建设存在缺陷,信息化程度不高。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集中支付平台的稳定发展,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实施支付电子化管理,充分借助信息化之便捷性,以电子凭证为载体,完成支付与清算业务的开展;二是建立可拓展的支付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形成有效衔接,优化财政部门的监管途径,在根本上处理预算执行以及会计核算,将这一内容具体延伸到资金运行的终端,掌握财政资金的全貌,为会计信息提供依据,使得正确的编制预算以及执行预算得到保障。

3.3 规范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

规范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预算单位所提供的资料当中,多数是纸质材料,复印工作量较大,对国库支付中心资料保存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可采取电子扫描的方式完成对电子档案以及电子信息的存档,优化信息储存机制;二是简化业务基础流程,传统的支付凭证是通过手工录入的方式,资金网上支付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预算单位提供用款便捷;三是通常在款项支付动态问题的处理当中,无法准确及时地追踪款项,为避免这一问题,应该实时掌握资金动向,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避风险;四是改进传统的用款计划管理方式,为提升支付审核效率提供保障;五是完成年度用款的具体编制,使资金支付方式与划分标准得到明确。

3.4 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与制度宣传

业务技能培训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后,新的财务管理体制要充分适应新的单位财务管理环境,要求财务人员在开展财务核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保证用款计划录入的准确性,将自身业务与整个科室业务相融合。还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财务人员团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认知不足的问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制度宣传方式,从而获得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的支持。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