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摘 要:政治学科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也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能力与品质成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并提高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使其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结合相关经验,讨论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素养;转变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个体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某学科知识,以及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及情感品质等,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反映在政治学科中,便是指高中生在政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能力。不管如何,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促进高中生主动探究政治知识,并对政治学科产生学习兴趣。下面,文章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政治作业生活化三个方面,讨论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采用“灌输―接受”式来传授政治知识的,然而政治知识十分枯燥、乏味,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高中生不喜欢学政治,却由于政治是高考的重点考查科目,所以又不得不学政治,导致大多数高中生都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可想而知,这种被动消极的政治课堂是十分低效甚至没有效果的。这不仅不能得到优质的教学效果,还会加重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高中生主动获取政治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政治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我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问学生:“你们的家长是不是每个月都会给你们生活费啊?”学生回答:“是。”我再接着问:“那你们都是怎么花这些生活费的呢?”有的学生说:“刚刚拿到生活费的时候,总是一股脑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买了,结果后面就要节衣缩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省着花,这可以避免急需用钱的时候没钱花。”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我及时打断他们的自由讨论,然后对他们说:“根据你们的消费习惯,你们可以分为三种人:冲动消费型、理智消费型、吝啬型。那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正确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呢?”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三种消费观的特点,并且说出他们认为哪种消费观是正确的。

二、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

现在很多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总是喜欢将所有的知识点直接灌输给高中生,学生只需被动记忆,这种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任何知识与结论最初都是由人们的疑问产生的,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是激发高中生的探究兴趣,加深他们情感认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放手让高中生自主探索,让他们能有充足的时间作出思考,从而使其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升华自身的品质。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表达出他们的观点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出示了一个例子:现在我国有很多房奴,他们每个月会将自己收入的一多半都用在还贷上,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做法的?学生要结合贷款消费展开小组讨论。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以及家庭的影响下,对于贷款买房一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个问题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其积极参与教学。

三、布置生活化的政治作业

作业是政治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然而很多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使得他们苦不堪言。要想布置能提高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课后作业,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促进高中生在生活中应用政治知识的作业,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政治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是使高中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布置课后作业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记账本,他们需要记录一个月内自身的消费情况,并且在每项支出后面附上消费原因,从而使其树立适度消费与理性消费的意识。

总之,新课改的不嗌钊敕⒄梗使得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尤其是政治教师,要开展能够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使高中生主动学习政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问题激起高中生的探究思维,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感受;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政治作业,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共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18个具体要点。其中,文化基础中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在人文底蕴中又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这些素养的培育只能在艺术教育中实现。其中美术课承担着很大的重任。

那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美术课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的阵地。

(一)课前备课一定要找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点

美术课堂看似枯燥,但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美的欣赏,美的创作。要多搜集整理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来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要让学生放宽眼界寻找课堂外面美的东西,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来发现美。教师在进行指导创作的时候,不是单纯教给学生创作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由去想像,自由去创作,让学生有一种创作的欲望,这种创作的欲望就是一种表达美的欲望,只有学生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才能够真正感觉到美的存在。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评价美。要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不都是美的还有一些不美的东西存在,但是,我们要学会辨别,学会审美,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来宣传美。在评价美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审美能力。有了正确的评价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美的存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要建立在扎实的技能基础上

美术教师一定要大练基本功,一定有过硬的课堂艺术和教学方法,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美,懂得创作美的方法。审美情趣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只有学生心中有美的存在,学会审美,主动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学生心灵才是美的。当然,要想真正让学生具有审美情趣,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努力去探索,特别是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学习,用正确思想来武装头脑,在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索,针对学科的特点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想抓住了核心素养的本质,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会形成,就一定会为未来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一)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四)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李振道曾说过:“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因此,我们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如教学《哪种材料硬》这一课中,我把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放置于一个纸盒当中,让学生把小手伸进去触摸,通过学生的触觉让学生猜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材料,通过创设这么一个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我便顺水推舟地提出本节课的关键问题:你们又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自己摸到的是哪种材料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个个都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提出探究材料软硬的方法。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譬如,在教学《蜗牛》这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了饲养蜗牛的任务,然后请学生来讲讲自己饲养蜗牛的心得,尤其讲讲喂养蜗牛的食物。学生众说纷纭,有些给蜗牛喂了饼干,有些喂了萝卜,有些喂了菜叶、洋葱,还有些竟然喂了巧克力糖果……在这里,学生定然会产生疑问,蜗牛到底是吃什么的呢?有学生提出要进行一个《蜗牛的吃食》情况探究,我表示赞同。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各种各样的探究方法在他们的脑中形成……在这里,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给蜗牛喂食,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再通过探究蜗牛吃食情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起创新能力。

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譬如,在《水和油》这一课中,我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水和油的轻重,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出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四人相互比较,当一人陈述时,其余人可以质疑提问反驳,最终选一个最佳方案呈现给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得以激发,他们踊跃发言,互相补充。讨论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注重想象,启发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力。孩子们是富有想象的。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譬如,在教授《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时,我问:“空气都存在于我们周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向他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立即炸开了锅,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我的问题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些学生说吹肥皂泡,泡泡飞起来可以证明;有些学生说放飞气球,气球飞起来可以证明周围有空气;还有些学生说自己折纸飞机或者摇扇子都可以证明周围存在空气……学生在“问题―思考―想象―结论”这一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信息素养 新课程 课程整合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从教育部2000年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2004年教育部对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指导纲要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适应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以实现学生的信息知识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协调发展作为立足点,同时尽量渗透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广义上讲信息素养包括六个方面:计算机基本操作与概念,社会、道德和人文方面的要求,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从狭义上讲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学习应用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能利用掌握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并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念,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这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信息素养的标志。 

 

二、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要革除的弊端 

 

新课程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旧的教学观的影响,信息技术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就像软件说明书,只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软件,教材中只有实例和步骤,因此,有些教师就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课,只纯粹地把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会就好了,而不管学生平时的应用能力。学生也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很少有人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 

这些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不遗余力地革除这些弊端。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从新课程实施到现在,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获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下面笔者就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挖掘新教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推进素质教育 

尽量利用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教学,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灵活变换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自主操作、讨论交流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2、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上课不要机械式的教授软件操作步骤,而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把课程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笔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总结了这样一些成功设计案例:在教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设计制作学科电子小报的活动内容;在教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时,设计《家乡美,爱我家乡》网站的制作活动;在教多媒体素材处理的录制和编辑声音时,设计的活动内容是录制和编辑话剧《雷雨》的片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最后能熟练使用软件制作出精美的作品。这样他们在完成任务后不仅增强了成就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无形中还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3、任务驱动法,推进素质教育 

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口若悬河,学生若无其事。要让学生以一个明确的任务作为目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学生就不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充分开动脑筋、独立探索、勇于创新,学会把知识、技术运用到任务实践中。 

 

4、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教学地点可以灵活改变,除了在网络机房上课外,笔者把课堂延伸到了班级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初探》一章时,把一台主机搬到班级教室,

并携带软盘、u盘、光盘、移动硬盘给学生看,让学生真实感受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在电子阅览室,让学生利用电脑学会检索网上书籍,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其次,实施分层教学,帮扶结合。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课前制作好学习网站,分发学习卡片等。 

 

5、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整合,推进素质教育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点。信息技术课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例如:键盘练习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用金山画王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等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通讯录、成绩统计等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6、开设兴趣小组等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中肯定有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要用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比如:带领学生走入电脑城,去实际配置一台电脑;为某台电脑安装软件;为感染病毒的电脑杀毒;替老师统计、分析期中考试成绩;为歌咏比赛下载、打印、刻录歌曲;为校运会设计会徽等。通过活动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素质教育。 

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是一蹴而就,是在长期的教学理论实践中慢慢形成。任重道远,相信通过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一定能把信息技术课程办成一门开放的课程,从这一课程出发,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情感素养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介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作家的名著等,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上课、阅读、欣赏、写作、表达的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漫游语文大世界,日积月累,不断沉淀,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除了制定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围绕经典阅读这一主题,开展名著读后感写作比赛、演讲比赛、故事讲述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优秀绘画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名著名篇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承担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构建自己的文化。有效的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如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以及多种价值观特别是现代价值观、情感和理性等等。这些养分的汲取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语文材料的运用。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首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被“讲风”代替了,不容学生有个性化的感受,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更是空白。学生没有独立评价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其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阅读素养难以提高。

其次,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培养语言积累和语感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思维素养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别强调了语言的积累,并进行量化,明确提出每一个学段的学生须积累什么方面的内容,背诵多少篇(段)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字,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积累就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感思维能力,则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动口、动脑、动手,认真学习、朗读、理解、感悟。

语言积累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教育”“大语文”的观点,以课内促课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组织学生去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利用网络搜索阅读材料,参加阅读比赛,进行课外调查研究等。此外,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接触不同体裁的读物,如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古诗文、中外名著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与感受,培养良好的语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及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课内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积累、思考,举一反三;课外放手,让学生去延伸、拓展、深化。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能快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积累目标,并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培养了语感思维能力,提高了语文思维素养。

四、培养听说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文基本功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还要求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以及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和大胆自信的精神等。

五、培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