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传统城市空间的消失,原有维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机制约力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逐渐消失,因此规划师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能够适应各个阶段和层面规划的设计方法,而“城市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工具。
一、 城市设计概念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总而言之,是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 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上个世纪中叶以后, 很多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影响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目前来看,城市设计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 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 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学科概念类似,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已经开始变化,除了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之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其衍生出来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专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
二、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国家法定规划,是城市的综合全面的发展实施纲领,每个城市都需要有城市总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都能够处理城市空间等问题,两者关联较高,但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目前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或是“城市”的一部分。一般而言, 城市设计工作可以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 以及其它问题予以确定之时,城市设计便已在各个特定模块之间建立其空间属性,合理深入组织其相关的特性,并随之考虑与其所属物质群体的整体和空间形构。
就如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周边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还要考虑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等问题。同时,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轨道、公交车辆行驶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共构、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等。此时,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交融。
从另一方面来看, 两者的差异在于: 城市总体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 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镇、乡村的关联。定的区域、省,甚至经济协作发展网络等,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另外,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为关联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 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其次,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城市设计比城市总体规划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
三、 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世纪80年代初,控制性详细规划伴随着我国城市土地批租政策的施行而引入和逐步发展起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张初期,只引入了区划中一些地块控制的核心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等等,编制目的只是便于城市土地的批租、协调批租地块之间的关系,缺乏城市设计的思想。为适应城市建设新的更高要求,后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注入了新的观念,将城市设计的思想纳入其中。如1987年《桂林中心区详细规划》(清华大学编制)在引入区划思想的同时,结合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95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中包含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指标,其中指导性指标包括对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的要求及其他环境的要求。实际上明确了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现在,城市设计引导已经成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及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规划专业角度所认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 的阶段, 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 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 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二者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但关联度很高。
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 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控规的重点问题是建筑的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数据,依然是数据平衡问题,例如底层架空奖励容积率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平衡做法,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筑高度(不同于规划中的高度规定)、风格、室外空间与界面、人车交通解决方案、整体材质色彩等等。
此阶段的首先要进行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运作,即城市设计的深层内涵研究,以此确定其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内容。如构建适宜的布局结构、整体景观设计等,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控制性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 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结点系统的构思等。其次,城市设计还要对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地块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对控规提出的技术数据做一定的整核,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规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控规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问题。
总之,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是为了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并依照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从城市空间环境对建筑单体和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引言:城市规划是协调人活动的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分析。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美观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在外部形体上协调建筑与城市控制性规划、城市文脉、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是以可持续的、生态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动态地解决建筑群的整体形象问题,协调不同种类建筑之间的关系,展望城市的未来。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程经验,首先阐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不断平衡城市空间组织、城市物质性设施、城市功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对独立,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所在的区域及整个城市。所谓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并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协调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促进城市建设决策者提高对城市规划内容的认识,在构想城市建设项目的阶段就形成计划与规划并重的思想,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之内融入建设项目的决策。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首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相对独立。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任务,它涉及城市的性质与分工、城市的外观形式、社会发展与设施、产业发展与布局、城市各部分的政策、管理和组成以及规模投资等。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正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综合性学科,在实践中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安排具有相对独立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并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力求与城市历史文脉、周围环境和城市控制性规划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相协调。
其次,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每一个城市都具备自己的特点,有的活泼,有的深刻,有的灵动,有的沉稳,有的城市在大街小巷里就流露出一种历经千百年沉淀的文墨飘逸,有的城市则在亭台楼阁中透露出跨越时代的轻灵律动。因此,建筑作为城市的灵魂必须与城市本身相融合,建筑设计的本身必须服从城市规划,不能影响整个城市的风貌。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的范围
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实践,具备物质空间发展进程,是对各项建设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综合部署。因此,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包含在城市规划里面。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类型不断涌现,规划方法的包容性强,内容日趋综合,不单纯注重形态设计而注重综合设计时现阶段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应该注重城市的交通流线和功能分区,而且要注重建筑物的尺度、体量、色彩、比例、材料、造型和空间等。联合包括建筑物在内的不同物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特征,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仅应该对物体本身的设计加以认真考虑,而且应该注重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
(二)城市规划中的场地设计问题
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受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较大,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控制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存在更为直接的影响,其要求是具体性的,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针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布置和土地使用等各项细则做出适当的反应。
在用地性质的规划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存在限制,要求改项目选择基地地块只能在某一个允许的区域内进行选择;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对场地设计中的用地开发进行了限定,规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使用。在用地范围的控制方面,规划由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共同完成。在用地强度的控制方面,是通过绿化覆盖率、建筑覆盖率和容积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限定绿化覆盖率最小值、建筑覆盖率和容积率最大值,可以将基地的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之内。在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方面,城市规划一般都要求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必须是建筑范围控制线再从建筑红线退后一定距离。此外,在场地设计中也应该同时满足城市规划中对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高度、建筑主入口方位、建筑主要朝向等方面的要求。
(三)建筑设计方案评审问题
目前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应该组织一些建筑设计评审方面的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首先应该看建筑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否相符合;其次就是评审建筑设计方案本身,确保其设计思想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保证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做出决策时,要在关注建筑物本身的同时确保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这些要求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不能把标新立异、独一无二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应该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应对策略
城市规划的基础是建筑,它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引导作用,将建筑通过规划组合形成有机的群体建筑空间,因此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环境方面,采取如下应对策略:1.凭借人的感觉处理建筑的局部小环境,通过了解不同建筑的结构,从而塑造出新的结构空间;2.以城市的区域规划为出发点,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要呼应周围的现有建筑,立面上的色彩处理和虚实对比要与周围环境的格调相协调,在流线上要与环境的机理相符合。
理性问题方面,要在人的视觉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考虑和思考设计的目标。对于高层建筑顶部等实现不能及之处应该体现一定秩序,采用简洁处理,对可能的俯瞰效果要尽量满足,并从局部层高处理、墙面倾斜等对人的视线和小环境进行控制。如使用曲面玻璃可以在将天空反射到地面,同时给局部低层引进阳光等。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因此在设计建筑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还应该确保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造型问题方面,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前提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不变中起到变化,在简单中体现复杂。
五、结论
城市建设的总体是城市规划,建筑师构成城市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应该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直. 做好建筑设计利于城市规划之我见[J]. 华章, 2011,(19).
[2]李宙英. 浅谈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
关键词 城市;规划;历史;名城;保护;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history; city; protectio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也是人类从穴居时代走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是随着人口聚集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是人类财富和智慧的结晶,城市建设反映了时代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城市的文化价值是它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冈素。我们看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圣地呢?这里的奥秘就在于其这些城市保持了本民族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淀,我们要把最具价值的文化遗存完整保留下来,并且把这些文化宝库留传给我们的后代。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着丰富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并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或者革命价值的城市。文物古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沉淀积累的承载体,也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素和原则
1.1保护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城市演变至今已迈入2l世纪,几乎不可能对历史文化漫长的古城实施整体原貌保护,因而遴选少数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比较容易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1.2保护原则
首先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第二,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第三,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略
2.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鼍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这样的城市设计将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2.2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问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IR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史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2.3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
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固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例如:就拿于保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来讲,应该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城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
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解决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应遵循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城市的集聚发展模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发展不快的古城。
2)郊区化.表现在城市区域内母城、子城的发展相互关联以及空间结构、建设郊区的空间与古城空间相协调。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发展比较快的古城。
3汾散化城市发展。表现在城市的城乡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协调的网络关系用于发展快的古城。
4)传统建筑面貌的继承与发展。城市的风貌总是受到政治经济因索、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的影响,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建筑物的风格。城市风貌也包含城市结构、布局、标志、天际轮廓线、街道广场等。因此各个城市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时代的新气息,还要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关系,使它们在高度、尺度、线条、色彩等方面与邻近老建筑相协调。
结束语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点和要旨是从城市整体角度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对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延续历史传统。建设与历史相联系的美好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l】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四城市规划2010.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壮大和社会文明的进步[1]。市政工程是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内容,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本校开设该课程的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与城镇规划专业的专业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及该门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任课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向[2]。现在课堂上大多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到处看,互动较少,学习效率不高,“教”和“学”不同步,上课成了一个彼此应付的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往往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单位要重新学习,没有发挥高等教育专业课应有的教育作用。
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管线综合设计非常重要,其涉及城市空间学、城市规划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多对象、多因素、多学科,且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与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社会历史条件、时间阶段、自然条件以及地域场所的制约,另外由于个体差异,也会导致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内容有所不同。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对城市空间利用造成浪费,给工程留下不应有的遗憾,还会给施工、生产和生活造成不便,甚至会给管网的安全运行、经济的合理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市政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联想假设,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浅显易懂地把问题带出。安排专门的课程实践,多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多查一些经典案例,结合知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路。
三、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地上有居民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的配水、配气、配电等的计算,地下有给水排水电力、电缆、电信等管线的设计计算,与实践联系紧密,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要求很高,要将生活中常见的基础设施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因势利导、实时实地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开关、阀门、管道材质和窨井内部结构等内容,需要使用现代化多媒体以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管线综合时,如图1所示,需要明确各个管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南北方的区别,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口述出来,对于初次学习本门学科的本校本科生来讲势必很难理解,在有限的课时内手绘这两幅图显得不太现实。另外,对于教材里面没有列出有必要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使用多媒体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四、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与时俱进
在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基础设施规划一直处于一个从属配套的地位。按照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的规划供给能力都是以国标中确定的人均指标为依据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不超过指标,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资源的节约和使用的效率[3]。而水资源的储量和类型决定着使用方式,不同地方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方式的规定不同,有些发达省市要求家庭冲厕、洗车必须使用中水而不能使用自来水,这已经纳入了法律范畴,如果使用自来水则属于违法行为,以此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水资源。因此,就要求教师用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及时更新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工作中寻求最适合当下以及满足与以后发展的规划方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避免学生一味地服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开拓创新,采取一种全面的、创新的方法,建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体系。
五、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提高课堂的参与率和积极性
现在在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作为教师需要转换角色,在课堂上是授业者,课下要和他们做朋友,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产生兴趣。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给予正面积极的肯定,让其有参与感,提高其积极性。《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90后”学生胆子较大,参与性较强,因此可以将掌握程度为“了解”的部分让学生准备资料讲课,让全班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逐渐降低学生对理论和公式的恐惧感。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去现场了解管线铺设时的位置关系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课程设计,为就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学生管理者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导向
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懈怠了学习,加上换了新环境、新同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又有许多的社团和活动,有些学生加入了学生会,有些学生做兼职,再加上现在智能手机又很普遍,各种软件、游戏、购物网站和网上形形有利有害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他们。而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职能是保障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顺利进行[4]。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从学生的专业特色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疏导教师和学生间历来的紧张关系,缩小距离感,从心理角度出发使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开发,为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搭建平台[5]。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规划设计
一、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内涵
新城市主义作为当前流行的一种理念,更多是从城镇布局上进行改善,打造出具有传统意义和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的一种环境,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布局拉小人们之间的距离,让大家亲密度更高。从当前我国开展的新城市主义模式来看,交通成为最为核心的所在,按照交通的发展渠道对周围进行逐步的延伸,从而在空间距离上不断加大,让更多的人亲密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拉近大家的距离,还减少了因为出行而带来的汽车污染,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二、当前我国小城镇社区建设现状
1.传统小城镇社区的消解
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现状来看,许多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城镇的长远化发展,只追求现代化而罔顾本身的特色,所以往往对城镇本身的价值造成极大的破坏,许多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往往因为地区统一的规划而被拆迁,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一些小城镇自身的特色,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开展小城镇建设。
2.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就导致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是首先从农业入手,迅速的将农民转化为非农人员,农村也成为新兴的社区。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往往没有从长期发展考虑,在布局上和规划上缺失,这些都极为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运行。
3.小城镇社区规模较小
小城镇受到自身资源和交通多方面的制约,虽然在一开始可能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从长期来看往往会出现经济水平的衰退,这是因为小城镇本身的规模就制约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城镇技术水平往往低于大中城市,所以在资源利用率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化,并且因为规模小而导致提供的就业能力和城镇机制都被限制,从而不利于我国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起不到太好的带动作用。
4.小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差
小城镇建设没有稳定的财力支持,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特别是在通讯和用电等方面,往往成为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升,经济水平发展滞后。
5.社区管理混乱
在我国当前许多的社区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原有的居委会和新成立的农村委员会都可以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管理,当然,居委会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对于周围村庄的管理却往往缺失,所以在社区中往往存在盲点,一些卫生、建筑等等都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管。
三、新城市主义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柔化的小城镇边界设计
在对小城镇的边界进行设计时,往往需要让居民对设计认同,一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环境或者是资源需要规划到小城镇中来,一些必要的公共设备或者是大众活动区域要完善,这样建设才能具有层次性,让空间拉近大家的距离,提高大家对城镇规划的认同感。
2.适宜的小城镇尺度和中心设计
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必须从小城镇的基本事实出发,不要照搬照抄一些大城市的设计方案,不然往往会导致小城镇建设出现很大的隐患。新城市主义在理念上对小城镇建设赋予了新的含义,街道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层次感,将空间进行良好的分割,通过空间的混合使用将自然环境和建筑进行层次性的对比,让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加强大家的交流与合作。
3.多功能混合和多样化的住宅设计
新城市主义不再是要求单纯的将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是更多的将资源进行很合,比如说居民区和工作区域、商业区域等等都可以结合在一起,让群众能够融入到更多的生产生活中去,按照街道进行连接,通过发达的交通将更多的人连接在一起,让群众获得更大更广的平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注重对城市规划进行统一,住宅和商业区域开始出现融合,在对居民的住宅进行设计时,往往会采纳更多居民的意见,让群众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4.丰富的公共场所和开放空间的设计
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共场所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小广场,而是以公共场所作为核心,建设具有更高水平的建筑,一般是参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将居民区的院子进行层次性的布局,一方面兼顾到居民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还将空间分割出来供大众消遣。所以公共场所体现出较为丰富多变且开放的空间设计水平。
5.提倡多种出行方式结合的交通系统设计
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中,更多的是注重小城镇在交通上的设计情况,基本上是步行,配备一些较为方便的公交系统。并且小城镇建设提倡的是将多种出行方式进行结合,一些公共设施要配备齐全,街道的空间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大众乐于步行玩耍。
6.尊重自然,提倡生态的小城镇设计
我国许多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本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较大的破坏,这无疑对于小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要牺牲自然来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对住宅区进行改造时要注重交通、水源、垃圾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建设具有生态效益的城镇。
7.结合地域文化,凸显个性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小城镇原生态的历史和自然资源,在保留这些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对小城镇进行设计和改良。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居民的住宅和环境设计要遵循各方面的意见,让当地群众参与进来,打造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城镇,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城镇未来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帮忠.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民营科技.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