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券基金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券市场,历来给投资者的感觉是牛短熊长。但近两年,快速发展的信用债以及大量含权债的出现,使投资债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
盈利模式为何会发生变化?加息、通胀在一定程度上为何反而对债市投资会是个好事?
本周走进《投资者报》“基金经理面对面”专栏的嘉宾大部分在债券市场投资多年,分别是南方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李海鹏、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初冬、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邹昱、光大保德信信用添益债基经理陆欣,以及建信基金研究部执行总监万志勇。
债基牛熊市各有玩法
《投资者报》:今年以来央行已两度加息,目前来看货币政策的紧缩路程似乎还没有完全走完,债券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同时,我们在此前的专栏讨论中也了解到,债券基金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但我们尚未深入讨论,请几位债券投资专家就此展开分析。
初冬:对债券市场我们并不悲观,因为看到一轮新趋势性机会的起点正在来临,当下我们应该为此积极准备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加息并不一定等于债券价格下跌。从理论上看,债券价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其中贴现率最有可能受加息影响,这也是由加息判断债券价格下跌的最直接角度。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加息只是影响债券价格走势的原因之一,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并不是如此简单的反向关系。
回顾历史,1993年7月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达到10.98%的最高点后,以定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利率水平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持续时间长达11年,最低出现在2002年2月,当时1年定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98%,并在此位置上维持到2004年10月。
2004年10月,受CPI高企影响,央行首次提高利率,将1年定期上调27个点至2.25%的水平。按上述理论分析,由于央行开始加息,债市应在2004年10月后明显下跌。但债市却提前于2003年6月就下跌,一直跌至2004年10月加息前,那段期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3%一路上升至5.4%(时至今日,当时的高点仍未被突破)。在央行加息政策出台后,债市却出现了一波久违的大牛市,在半年时间内10年国债收益率一路下降,由5.4%的高位下降至2.75%左右。
但在2007-2008年的加息周期中,债市波动基本与利率调整一致,只是债市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的时间点要早于降息时点。可见,同样的加息,债市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加息与债市表现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同一时点反向对应。
站在目前时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公众担心的仍是央行可能继续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这些情况都在投资者预期之内,因而已在市场收益率中有所体现。如同刚才的分析,即便再有加息,对市场影响也将非常有限,甚至可能会像2004年一样,由于利空预期释放,债市反而在加息之后走好。
李海鹏:对于央行加息后的债市,我们也是持较乐观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投资债券所获得的绝对回报应该会高于去年,另一方面是,目前信用债市场的大发展给了良好的投资标的。中等期限、高票息的信用债能够让债基获得超过定存的稳定收益,度过这段加息周期,部分含权债所赋予的回售权又提高了组合的进攻性。
债市历来给人的感觉是牛短熊长,对于依赖投资于利率产品,靠拉长久期来获取超额收益的盈利模式是这样,而近两年快速发展的信用债以及大量含权债的出现,使基金投资债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再不用单纯依赖博利率债价差收益来战胜市场,债券内部的大类资产配置选择以及含权债的搭配能够使“熊市”不熊。
在新的盈利模式下,加息、通胀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好事。如果没有加息,如果没有通胀预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这么高的成本融资发债,所以现在市场产品的丰富带来盈利模式的变化,牛市有牛市的玩法,熊市有熊市的玩法。
陆欣:虽然加息预期确实引发了市场对债市的担忧,但无可否认的是,从2010年以来,每次加息也给债基带来结构性与阶段性投资机会。同时,鉴于当前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以及楼市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资金将偏好于具有安全性、投资性特点的债市,未来低风险产品“给力”的局面预计仍将持续。
除了有利的宏观经济面,个别债券品种良好的投资前景也是债基持续“被给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刚才提到的信用债,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信用债发行量已从1999年的177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16574亿元,10年间增长近93倍。目前一些信用债的收益率已达5%-6%,伴随着前几次加息所带动的基础利率水平的提高,未来信用债的平均收益率还有望持续攀升。
邹昱:在利率债收益率下行过程中,较多未把握投资机会的机构现在转而重点关注信用债,满足其债券仓位配置的需求,可以看到,现在市场上债基、券商自营等追求相对收益的机构,对企业债的一级市场需求极其旺盛。
分析内因,一方面是企业债一、二级市场收益率出现高溢价,本身有稳定的票息收入,1-2月期的应计利息足够抵御加息所带来的净价损失,防御性不错,同时还可以质押回购融资增强收益。
另一方面,在看不到大趋势的情况下,信用债,尤其是高收益率兼具较好流动性的企业债,上市出现高溢价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我们前期固定收益策略中推荐高票息企业债做基本配置的原因。
主题投资仍有望受到股市认可
《投资者报》:我们统计Wind数据发现,截至4月11日,今年以来共13只基金收益率超10%,其中大幅跑赢指数的基金多为指数基金、分级杠杆基金。万志勇同时也任建信双利策略主题分级基金的基金经理,你对近期表现稍显强劲的股票市场有何新判断?
《投资者报》统计Wind资讯数据发现,截至11月30日,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多达39只,其中纯债型基金和以短期理财基金为主的货币型基金高达30只。在已披露待发行的10只新基金阵营中,更有包括短期理财基金在内的多达6只货币型基金。短期理财基金无疑成为基金公司血拼年底规模座次的利器。
决定规模排名的必杀技
早在今年三季度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中,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已经显现。8月,工银瑞信推出工银瑞信7天理财产品,截至9月30日规模为270亿元。受此带动,工银瑞信资产管理规模从上半年的第12名一举跃升至三季度的第7名;南方基金在上半年排名中,规模位居第4,依靠短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三季度规模上升至第3名,易方达则从上半年的第二名降至第4名。
从第一只产品问世,到首募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短期理财基金只用了不到半年,这也助推此类产品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最火热的基金创新之一。
《投资者报》统计发现,随着12月3日招商理财7天债券基金正式展开募集,在近半年时间里,共计有30余只短期理财基金发行成立,共计募资达到2166.96亿元,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以及具备股东优势的银行系基金成为这场理财盛宴的主导。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理财基金半年内首募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主要源自其投资门槛低、流动性好、注重投资安全性三大特点,而在各种不同期限的理财债基中,7天、14天理财基金是能较好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的品种。
短期理财基金为何能在今年陡然走红?《投资者报》注意到,在美林投资时钟理论里,固定收益类产品在经济滞胀和衰退期是投资的首选,高风险产品则是复苏和繁荣时期的上佳选择。但无论经济处于何种阶段,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产品都将有巨大的市场,这也是国内居民拥有天量储蓄的原因。
但在2005年以后,低收益的储蓄越来越无法抵御通胀的侵蚀,能提供更好收益、几乎同样流动性的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壮大,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起逐渐改变了居民将大量流动资金配置于储蓄的习惯。这也使得无论市场或牛或熊,理财基金、理财产品均能赢得多数投资者的青睐。
良性盈利推升收益率
短期理财基金规模的迅速崛起,除了替代低收益储蓄之外,还与其业绩表现甚至超越货币基金有关。
如工银7天理财不但创造了今年新基金首募规模纪录,在经过3个月的运行期后也用可观的收益得到投资者的认可。银河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工银7天理财A、B类7日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61%和3.91%,跑赢了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此外,刚刚运作满一个月的工银14天理财债基A、B类份额七日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876%和4.172%。
不少基金公司负责渠道销售的高管甚至都向《投资者报》透露,他们自己也买了不少短期理财基金。
短期理财基金为何能有超越货币基金的业绩表现?这一点,事实上也出乎不少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的想象。
同时担任工银7天、工银14天理财基金经理的魏欣向《投资者报》坦言,虽然她所在的工银瑞信固定收益团队平均拥有超过9年的债券投资经验,但他们仍然非常紧张,他们担心理财类基金的收益是否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是否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基金规模的剧烈波动。
魏欣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当时,市场上的舆论对公募基金公司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多有质疑,有人认为短期理财产品可能无法提供因流动性不足的补偿。
但短期理财基金的盈利模式一旦进入良性循环,注定其较高的收益率将成为现实。据魏欣介绍,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体量巨大的理财基金拥有单一客户所无法拥有的谈判优势。“理财类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债券,体量越大的理财基金越拥有非常明显的谈判优势,越有可能为投资者争取到利率更高的协议存款。”
截至11月30日,工银7天、14天分别达到270亿、90亿左右的规模。这也意味着,较大的规模能带来较好业绩,较好业绩又能促进更多投资者购买,从而进一步提升和银行的谈判能力。
比债基、股基还难运作好
在魏欣看来,短期理财基金运作其实存有不少难点。
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货币政策看作是鞭子,一系列资产按照风险和敏感程度分布在鞭子的不同位置,短期产品距离鞭子杆部最近,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最早,波幅最小;股票等高风险类资产分布在鞭子末梢,传导时间较长,波幅较大。因此,在货币政策变动过程中,只有做到同步起落才是投资最舒服的状态,否则一定是会被抽打到的。
“短期产品靠近鞭子根部,变化速度快波动幅度小,一旦错过了,就来不及再反应了,留下的只有独自抚摸鞭子抽打的痕迹和伤痛;如果不服输再跳一下,那么一定是再挨一鞭子。”
因此,短期理财产品做出收益差异的难度远大于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以及资金利率是理财基金运作的难点和核心。
《投资者报》综合采访发现,临近年底,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和第三方机构普遍对短期理财等货币基金收益持续高位运行持有较为一致的判断。
中欧基金姚文辉表示,临近年底,市场资金面趋紧,市场利率也迎来年内高点,这为短期理财和货币基金的投资提供良机,相关产品近期收益率将继续走高。
这是6月21日,证监会公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稿)》(下称《办法》)当晚,第三方理财机构好买基金总经理杨文斌在微博上向其师兄、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说的话。
“我们已经一起走过艰难的几年了,今后的路可能更难。”林回复道。
前一家是在2004年就获得代销资格的天相投顾,但迄今其基金销售业务都是亏损运作。“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天相基金销售平台能够正常健康运行和成长。”“如果能用20年时间办成这么一件事,此生足矣。”林义相的愿望颇有些沉重。
另一家是在基金研究评价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好买基金。当晚,在好买基金第一时间给记者发送的报告中,杨文斌称:“五年来,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从未动摇和改变。”相比之下,多了几分坚定。
毫无疑问,新规的颁布让场外更多第三方理财机构跃跃欲试。
《投资者报》记者致电多家国内知名第三方理财机构后了解到,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上海诺亚财富、北京展恒理财等机构,都在准备材料、忙着做测试,“10月正式向证监会提交基金代销资格的申请。”
也有些机构因为注册门槛或盈利模式不明确而暂时未决定申请。如上海朝阳永续、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等机构则表示正在考虑中,上海阿尔法基金研究中心、易天富基金研究中心会视后续进展来决定进入,或寻找合作机构共同开展。
门槛提高影响申请进程
新规最大的改变之一,是对基金销售机构注册资本的增加,这也导致上述机构中的两家,因为需要追加注册资本而影响了在10月份提交申请的进程。
在2004年原《办法》中,要求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申请资格是,“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2010年征求意见稿中将门槛降为500万元;而此次管理办法中重新将门槛提高至2000万元。
对于门槛的改变,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江赛春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第一稿意见采取了充分鼓励的态度,门槛较低,鼓励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正式办法提高了准入门槛,是在创新和风险间的重新权衡。”
好买基金总经理杨文斌也认为,基金销售新规保持专业准入门槛,说明监管层考虑到基金销售的初期投入将十分巨大,希望有一定资金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进入该领域。
同时,新规中要求自然人股东、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分支机构的负责人都必须具有较长的金融行业从业经历,避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此外,还要求销售机构具备评价基金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和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方法体系。
杨文斌还表示,可以预见大量基金销售机构会破土而出,将带动整个行业更加关注投资人的真实利益和诉求、带动基金产品的创新,提升投资人的整体满意度。
这对于改变基金业目前“重首发、轻持续”,“边申购、边赎回”等痼疾,推动基金公司实现优胜劣汰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做好第三方重在找准定位
对新出台《办法》讨论最激烈的群体之一,莫过于大量的第三方理财机构。
上海阿尔法基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庄正对记者分析:“必须承认,大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实力都不是很强,有的善于做后台,有的则是做市场或前台,但综合比较强的机构寥寥无几。”
此外,与银行、券商相比,第三方还处于弱势:手续费不便宜,网点也不多,成本高利润薄。代销机构从基金公司收取0.6%的佣金中,有一半是硬成本,剩下的一半,还有一部分要给银行。
但庄正预计,备受市场关注的清算,技术难度并不大。“和中登公司的系统对接,或通过券商代销/基金直销渠道进行清算系统对接并不难实现,投入200万元到300万元应该差不多。”
他判断,以后第三方在低端常规策略里,费率相比银行和券商渠道会有更强的灵活性,除非证监会把费率下死规定“不能低于4折”。
但第三方机构也可以变通,“传统渠道上的基金销售变通方式很多,为什么在创新渠道不会发生?” 庄正说。
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定位是最重要的,市场很大,不可能赢家通吃。以后会产生专门研究和销售私募、TOT甚至债券基金的专业机构。
庄正还分析,尚未将第三方销售真正发展起来的天相投顾,所遇到的客户源不稳定等问题,也可能是未来第三方销售所遇到的。
但在他看来,天相投顾通过为证券公司提供经纪业务所需要的系列研究资讯和服务,已经赢利丰厚,导致他们只是从赚取佣金的角度去发展,没有动力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代销,毕竟基金销售是又苦又累的活。
持续盈利至少3年投入期
让许多第三方理财机构“望而却步”的,是在开发客户等方面成本大,最终实现持续盈利困难。
在记者的调查中,最乐观的第三方机构莫过于展恒理财。其董事长闫振杰估计,如果按目前《办法》提出的条件做基金代销,展恒理财第一年就能盈利。
在他看来,第三方销售通过在为投资者提供增值服务上下工夫,走与传统渠道的差异化竞争之路,才有生存空间。独特和完善的运营模式是第三方机构生存、盈利的关键。但“对于平地起步的第三方来说,恐怕就要经历3至5年的投入期。”
江赛春也认为:“现在最大的疑问是这种模式有多大空间,需要多长时间达到盈利,能否成持续盈利成长的商业模式。”无论谁来做第三方销售,都不可能期望短期内实现爆发,都需要做好摸索探路和长期投入的准备。
关键词:基金管理费;固定费率;浮动费率
一、引言
(一)基金管理费简介
基金有三方主要当事人,包括基金持有人、管理人和托管人。持有人就是基金投资者;管理人是对基金财产进行投资运作的机构,主要由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托管人是依法保管基金财产、监督管理人权益的机构。管理人运用基金资产进行投资所得全部归基金持有人所有,同样,持有人也要支付给管理人相应的报酬,即基金管理费,现阶段是采取固定比率的方式提取的。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都会默认签订基金契约,在契约中规定了无论基金盈亏都要收取管理费用的强制性条款。
基金管理费是基金最主要的费用支出,直接从基金净资产中扣除,对基金净收益影响很大。基金持有人希望实现管理费最小化,而管理人依靠管理费维持自身的运转和发展,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必然谋求管理费最大化,这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正好相悖。因此,必须通过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在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的同时,给予管理人最合乎情理的基金管理费,激励管理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金融信托产品,基金的作用在于聚集社会分散资金,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人统一运作管理,在风险控制前提下通过专家理财,为基金持有人最大限度地谋求资产的保值增值。我国目前的基金管理费是采用行业政策规定的固定费率,即无论基金投资盈亏,基金管理人都按一个固定比例对基金净资产提取管理费。
(二)我国现行的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
基金管理费收取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费率和浮动费率两种模式。固定费率模式是指无论基金管理的绩效如何,基金管理公司都会按固定费率对基金净资产提取管理费,这是大部分国家普遍采取的模式。浮动费率属于激励模式,是指基金公司以基金管理的业绩水平为基础提取管理费,将基金业绩水平与基准相比较之后,从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支付给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收益越高,管理费收入越高;如果基金收益减少或亏损,基金公司就只能面对管理费收入下降或负收入的不利状况。采用什么模式的管理费收入制度,直接决定管理人的盈亏,因此,基金管理收取模式直接影响着管理人的动力及行为。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固定费率模式,管理费处在较为严格的管制之下,其标准由政府监管部门决定,没有实现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二、我国基金管理费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基金管理费的实施现状
自2005年以来的七年间,基金整体盈利3163.64亿元(基金整体盈利中已经扣除基金管理费、托管费等费用),收取的管理费为1563.13亿元(见表1),基金管理费占基金整体盈利33%。
表1 近七年基金业绩与管理费对比情况
年度 本年度基金整体盈亏(亿元) 管理费(亿元) 基金数量 平均每只基金盈亏(亿元) 管理费占基金盈利比例
2011 -5004 288 873 -5.7 -
2010 50.82 302.19 729 0.1 86%
2009 9102.46 285.52 594 15.3 3%
2008 -15000 307.22 424 -35.4 -
2007 11231 281.6 346 32.5 3%
2006 2713.36 56.97 287 9.5 2%
2005 117.25 41.63 206 0.3 26%
合计 3210.89 1563.13 3459 0.9 33%
数据来源:天相投资
穿越牛熊周期,管理费与其业绩也并不匹配。自牛市起步期的2006年至熊市末期的2008年,基金整体亏损1055亿元,收取管理费645亿元。自牛市起步期2006年至牛市2009年,基金盈利8046元,收取管理费931元。基金管理费占基金整体盈利10.37%。
(二)当前我国基金管理费过高的问题
基金管理费的参照依据应该是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以及实际运行中投资者承担的管理费用占整体盈利之比,我国基金公司费率是根据成熟市场运行多年的经验制定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基金管理费率与美国相当,并不算高,但实际情况表明,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基金管理费率一直未有变动,而美国各类型基金的管理费率是逐年下降的。以股票型基金为例,2001年之前只有封闭式基金时,股票型基金管理费是2.5%,后来有了开放式基金,股票型基金费率下调至1.5%,此后10多年市场跌宕起伏,而1.5%收费标准一直未有变动,如表2。
表2 中国基金管理费率近十年固定不变
基金类型 股票基金 债券基金 ETF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 QDII基金 RQFII基金
管理费率 1%-1.5% 0.5%-1.5% 0.5%-1% 0.25%-0.5% 1.75%-1.85% 1%-1.5%
然而近十年美国基金费率是逐年降低的。根据ICI(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统计,2011年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加权平均费率为0.79%,较上一年下降0.04%;债券型基金的资产加权平均费率为0.62%,较上一年下降0.02%。加权平均费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主动型基金调低费率,二是投资者转向低费率的指数基金。
对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固定基金管理费模式,特别是在近期证券市场不利的环境下,普遍认为固定费率制下,无论基金业绩好坏,基金管理公司都可以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这使得基金管理公司无论好坏一样赚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基金管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对于基金持有者而言,也无法指望通过基金管理费的浮动来约束或激励基金管理人的行为,从而使基金管理人在实际上凌驾于基金持有人之上,不利于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
因此要使基金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必须打破现行的“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基金业要发展,没有一定的规模显然不行,但基金公司在重视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把提升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放在首位。而要提升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也只有从管理费问题上“动刀子”,才能真正切中要害。如此,不仅会强化基金之间的竞争,促进基金业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
三、国外基金管理费经验借鉴
(一)基金管理费的主要收取模式
国际上规制基金管理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市场手段,即对基金管理费采取自由放任主义,费率标准完全由市场确定,这种模式以英国的高度自律管理为代表;
2.行政手段,即基金管理费标准由监管部门决定,我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法律手段,即基金管理费由双方自由协商,基金持有人对于不合理的基金管理费可申请司法救济,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从市场化角度而言,基金管理费率的高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基金规模、基金类别、所处国家或地区等等。一般而言,基金规模越大,单位经营管理成本就会降低,相应管理费率也较低;基金风险程度越高,管理的难度越高,管理费费率也越高;在基金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竞争较为激烈,基金的费率较低,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基金业竞争程度较低,管理费率就要高些。
(二)我国可吸取的经验
1.采用法律调节模式规制基金管理费
我国未来对基金管理费规制方式应借鉴美国法律价值取向,建立市场基础上的法律调节模式。
2.宏观政策选择
我国应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模式,基金毕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完全将管理费标准全权交给政府部门决定太过僵化;同时我国基金业发展还不完善,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决定,否则会造成市场动荡,可以从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切入,逐渐引入市场机制。
3.引入业绩激励的浮动费率模式
对于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国内基金业来说,适当地引入业绩激励模式,尝试进行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的创新设计,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业绩激励的浮动费率模式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和基金管理人的利益有机地捆绑在一起,不仅可以保护持有人的利益,也可以维护基金管理人的合法利益。业绩激励的浮动费率模式将成为基金产品设计和营销的一个利器,也可以成为基金公司引进优秀基金管理人才的重要砝码,促进基金业的有序竞争。
四、我国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构想
(一)老基金老办法、新基金新办法
老基金的收费模式将不做更改,保障公司生存;而新发行的基金实行浮动费率制。这样,熊市的时候都是亏损,而牛市的时候就可以赚大钱。原来发行的基金改变其管理费提取模式变更成本大,不易执行,所以可行性低,可以暂不改变其管理费提取方法。政府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基金各项费用的披露制度,然后,从一个具体日期起,所有新发行的基金统一采取最新规定的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达到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共赢的效果。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
建立投资者与基金公司双方合理的责任义务约束,建立合理的共担风险的机制。比如说采取明确基金的基准业绩的做法,若基金收益低于基准收益一定范围,需减免管理费等。执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管理人可能在产品设计时降低业绩基准以规避政策;二是费率应该与业绩正相关,赏罚分明,落后基准超过某一界限的仅收取很低的费率,超过的可适当提升管理费率。
(三)可采取“固定费率”+“浮动费率”模式
除了与投资收益挂钩以外,基金公司盈利模式应由当前的收取固定管理费转变为由“固定费率”和“浮动报酬”两部分组成。其中,固定费率根据基金销售成本在基金销售时一次性收取,浮动报酬只有在基金净值跑赢一定的业绩基准后才能提取,且采取后端收费方式,即只有当持有人办理基金赎回时,基金公司方可收取。从理论上来说,基金操纵净值带来的重大问题就是基金持有人为“账面利润”付出高成本,而“账面利润”的可实现程度就是问题的核心。适当地降低按净值提取的管理费用比率,增加按已实现收益提取管理费的动力和压力。这种基金管理费结构能减少基金操纵净值的动力,并给基金的经营管理增加了压力,以此减少基金的委托成本。
(四)设立基金业绩风险准备金
基金管理人在考虑基金管理费与业绩挂钩的同时,为了防止基金公司“赌”业绩,应强调对管理费浮动幅度要适当。监管层可以要求在基金公司目前的风险准备金外设立业绩风险准备金,按照管理费的一定比例提取,当基金年度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时,基金公司可以提取一定数量的业绩风险准备金返还给基金资产,以弥补持有人的损失。
(五)加强立法
加强基金立法,健全监管体系。业绩报酬模式容易引发基金管理人的短期行为,诱发基金管理人追求高风险以及操纵市场的行为,从而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基金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之后,开放式基金才能在有效监管的环境中规范、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基金立法并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基金管理人行为的监管,不仅能推动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而且能进一步确保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双方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祖国鹏.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基金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2]朱旭强.固定费率与激励费基金管理费收取方式的比较研究[J].预测,2011(1).
[3][美]里・格雷米林.杨学宏等译.美国开放式共同基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陈三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费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6).
近年来,在发展债券市场、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债券市场的全球第二大债券现货市场。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势必会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分析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商业银行应对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债券市场;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
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债券市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5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立,在我国率先实行注册制,大大简化了发行流程,提高了发行效率,同时先后推出了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永续票据等多种产品,截止2015年12月末,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量已经达到8.85万亿①,占整体债券市场存量的19.73%②。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在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上,金融体系完善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影响———贷款分流与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部分。1.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资金运用的结果。债券市场融资对商业银行贷款分流的作用明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1.37万亿元③,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6%,创历史新高。相比之下,折算成人民币的新增本外币贷款虽然绝对规模增加,但其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却从2002年的95.5%降至2013年的54.8%,11年骤降40.7个百分点④。由于债券市场的发展,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此外,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商业银行债券市场的投资力度。由于债券投资具有收益稳定、风险低等特点,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比重逐年稳步增长。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可投资产品非常有限,而商业银行又要考虑风险权重指标,风险较低的国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无疑成为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产风险权重的重要工具。2.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负债业务是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首先,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会分流一部分本应存入银行的公众存款,将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虽然这些公众存款进入了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还会以同业存款的形式回流到商业银行,但存款总量增长仍会受到一定影响⑤。此外,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还体现在管理负债的能力方面。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比较关注自身资产管理能力,而负债管理能力比较薄弱。未来商业银行应将被动负债管理转变为主动负债管理,改变其当前负债管理能力偏弱的现状。3.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收入两个方面。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将更多的参与到企业债券市场中,投资银行业务比重将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参与债券业务主要涉及承销、分销、理财产品、资产管理业务等,这类业务不占用银行资本金成本,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无疑带动了商业银行开发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此外,银行投资理财产品也将随债券业务的发展得到推进,最终也会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言之,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将逐步发展为融资产品组合业务模式,以此取代过去的单一信贷产品模式。传统中间业务的减少,必然带来存贷利差的缩小。债券市场日益丰富的产品和不断扩大的规模,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去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理财、支付结算等低端中间业务收入,未来在债券市场中所获得的承销手续费、费和投资收益将丰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改善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
(二)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资本来源,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银行的全面发展,提升了赢利空间,所以说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互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差,而融资方式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偏高。现在,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增加股本的比例,以降低融资成本和负债比率,并可以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来补充短期流动资金,有效地分散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改善了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商业银行也需要改善其自身公司治理机制。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转制过程中,通过股份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的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公司治理已初见成效。但与规范化的股份公司特别是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未建立起真正的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以次级债、金融债为代表的债权人,主要依靠市场的公开透明来保护其利益,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其治理机制以保证此类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三)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1.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但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一些大型的优质企业势必会更多的选择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因这部分客户流失而对收益产生的影响,则将会更多的关注信用水平相对大企业偏低的中小型企业,这必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上升。而伴随着直接融资方式比例的快速上升,这种金融脱媒现象打破了商业银行以传统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不但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挑战,也将影响到自身的市场价值。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市场风险的重要性并加以管理。此外,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否在债券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控制好市场风险对其带来的影响,将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2.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将会因企业债券的发展和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善而降低,但从微观角度来看,由于市场风险很有可能转换成信用风险,这就加大了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方面:首先,随着债券承销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应避免因忽视对发行人的授信管理而出现的信用风险敞口。对于为企业提供承销业务时是否将其纳入企业客户统一授信额度或纳入债券投资授信管理范畴,应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所应关注的重点。其次,商业银行是否具有在尽职调查、企业财务状况、所属行业状况等方面的必要的风险性分析,也考验着商业银行的承销能力。再次,企业经营状况出现下滑,导致其信用水平降低,则必然导致其债券价格的下降,而投资人受其影响资产价值面临缩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债券的投资人比较分散,提供债务重组方案时协调成本将会上升,使得信用风险不可避免。企业的信用等级下降,则必然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信用风险随之加剧。最后,商业银行也应警惕以C类账户为代表的违规交易所衍生的交易风险。由于银行间市场管理较为严格,进入门槛较高,而通过结算金融机构下开设C类户则可能逃避实质性审核,并依托C类户与特定利益关联方进行违规交易,实现非法所得。以C类户为载体的违规交易,隐蔽性较高,商业银行应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前提下,做好自身的内控管理,并适时建议推动监管当局对于该类风险的监督改善。3.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流动性风险是指当客户要求取款、贷款及有临时现金需求的时候,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客户而引发的风险。在以往直接融资比重低的时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较于其他风险问题不明显。而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冲击了商业银行原有的存贷款结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理应得到重视。相应地,债券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客户贷款需求强烈,商业银行的负债相对较稳定;而随着贷款的减少,储蓄存款越来越短期化,贷款则越来越长期化,这就形成了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期限不匹配的问题,流动性风险大大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债券市场发展的策略
(一)调整资产负债结构1.主动负债管理。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和核心,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以往商业银行对其资产负债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在规模和期限上都缺乏有效管理。虽然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及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开发多种产品以吸收存款,但仍无法阻挡由于存款增速明显放缓而带来的负债规模萎缩的局面。主动负债管理由此而提出。主动负债是指商业银行为平衡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在结合外部环境与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主动对资金来源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可以使资产负债均衡发展,以实现利润和风险控制的目标。长期以来,主动负债对象只限于与中央银行和同业间,业务也仅限于期限较短的拆借和回购协议,银行经营模式普遍以存款和贷款为主。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重新审视自身负债管理的模式,从主动负债管理模式全盘考虑,做好负债构成的稳定和负债来源的分散工作。在总行层面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的顶层设计工作,确定负债的总量、结构、价格等要素,并及时在全行范围内信息共享。同时主动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控制好负债成本,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次级债、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等债务工具或在海内外发行金融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以此提高债券资产所占比重。2.积极参与企业债券投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做市商、设立债券基金三个渠道参与企业债券投资。首先,商业银行可以作为企业债券的承销商积极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工作,还可以作为投资者进行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不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回报,还是其完善资产组合、增强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其次,商业银行承担做市商的角色,在资金和人力方面都有较大优势,不但可以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还对维护企业债券市场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股权多元化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以此激活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力。
(二)改善经营管理机制1.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在资金融通活动中,自主决定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既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自,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和经营风险,对金融机构的风控水平、定价能力乃至经营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商业银行应制定并实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管理体制,更好的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经营环境。2.优化投资组合。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即受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也可利用其增强自身实力。金融脱媒虽然分流了商业银行一部分信贷业务,但也为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数量占其持有债券总额的比例较低,但是,随着企业债券发行量的上升,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投资企业债券,弥补高质量贷款流失的损失,减少贷款替代的负效应,增强自身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3.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比在40%到50%左右,而我国大部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商业银行亟需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商业银行应在大力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推出多样化的中间业务,利用金融工具开发资产组合来满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的需求,从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转变为多渠道盈利模式。债券承销业务作为国际先进银行最主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之一,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承销手续费、费等收入和收益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量,帮助商业银行保持与原有客户的业务关系并带动其他中间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对原有贷款客户进行梳理与分析,加强债券营销力度,挖掘营销契机。此外,要依托创新理念,积极在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方面进行业务创新,强化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银行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构建全面风险监测管理框架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企业,除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因素,相较于其他机构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突出。债券投资业务与市场利率变动息息相关,利率风险不可避免。商业银行要加强债券资产利率风险的管理,首先要通过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将总行或者决策层的相关指令对商业银行管理层进行强化。其次应设立并强化专职的产品定价部门,尽快完善金融产品尤其是债券定价机制⑥;最后要加强对债券资产利率风险的量化的研究工作。此外,还应考虑规避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关联性风险。当发行企业财务指标出现恶化时,在正常披露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该企业债券的市场价格和到期收益率,形成市场风险;而市场风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市场总体走向,也会影响企业信用等级,增加企业债券的后续发行难度,进一步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规避该关联性风险,商业银行在投资决策时既要密切关注考虑企业经营状况,也要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波动,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等各项因素。
(四)积极推进银行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1.作为创新主体积极推动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我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是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尤其在发行债券、投资债券和承销债券等各方面都起主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以日本为例,银行作为企业债的主要承销机构,企业债的承销数量和承销金额占比均在80%以上⑦。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平台进行业务创新,例如对企业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兼并收购等提供咨询顾问服务,还可以为券商和上市公司提供过桥贷款、质押贷款等资金融通业务。2.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实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甚至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扩展生存空间、增强客户忠诚度。商业银行应根据投行业务特点,制定出与普通商业银行业务相区别的风险管理制度,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方法对业务和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在组织架构方面,整合分散在各个业务条线的投资银行业务,设立投资银行业务专营部门,挖掘优质项目,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