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粮食;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内涵
在中国的古代,就对粮食做了很好的定义:粮,米之良者。百感交集之物,凝天地精气,蕴日月精华,承雨露化育,方凝结而成,以济天下苍生。粮食,不是附加给生活的任何寓意;饥饿,一个民族五千年不愈的伤口。粮食是大地赐予人类无穷生命之源,而且是一种让人类深怀着感恩之情和虔诚之心的信仰之物,用中国农人的话说,是命根子。在西方,诗人们把粮食比喻成“太阳的血液”,其比喻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粮食问题一直都是高度重视但又十分担扰。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应该承担的一项国际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但是,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如何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方面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则在逐步减少。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①,中国粮食生产的隐患很多,中国的人均耕地,人均拥有水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旱灾、水灾经常发生,不同的灾害在中国的不同地域偶尔阶段性的发生,给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中国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差距日趋扩大,我们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确保从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两难境地。国内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我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19785年到2012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减少了7.7%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市对耕地资源的竞争仍会不断加剧。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工业化、城市化又导致非农产业用水增长、水资源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影响凸显。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预期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以减产为主③。因此,为确保粮食有效供给,除了努力搞好国内农业生产、挖掘农业增产潜力外,还要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开发和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适当与适度的粮食储备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三大问题
201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了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食储备已达到最低水平。虽然过去也出现过类似的粮食市场的通货膨胀现象,但这次不同以前那样简单。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关注,近十年之间,我国净减少耕地面积609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影响深远,国家宏观政策的战略布局面临重大考验。
2.我国对粮食消费持续增长。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率快,当数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人口前列,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早已改变自然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另外,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家务农人数明显减少;再者,随着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质量和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是从国民角度讲对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同时还指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用粮的数量也不断提高。因此,中国的粮食消费不断提高。
3.农民耕种出现“断代”现象。对于当前的农村青年一代,耕种已经普遍失去了吸引力。2012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52%,常年外出人口数占总人口的24%。有文化、懂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农村人口急剧转移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行业收入普遍高于粮食种植,有能力的人大多不愿从事耕种。我国传统模式是农业哺育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现如今国家虽在提倡重视“三农”问题,但很明显,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愈来愈大。农业成本提高,从种子价格到化肥价格再到灌溉用水的价格,都在不断提高。我国虽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与工业品相比,其价格依然较低,使农民在丰收年增产却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仍受到严重打击。以耕种为职业的农民普遍出现“断代”现象,他们的子女选择出外务工,也不愿意在家乡种地,这样最终导致国家农业发展的失衡。
三、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及其建议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最低质产业产品;而粮食又是民本和民生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解决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不仅紧迫而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需要全面组合政策加以应对。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④,重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国家税收支农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为主体的黄箱政策体系,灵活设计不同补贴方式的组合,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等予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公共政策,对粮食产量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的制定粮食储备规模,充分利用进出口途径,努力实现粮食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储备。
在保持足够安全储备的同时,国家应采取各种财政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粮食储备,并运用市场办法来调节粮食储备,使粮食储备制度不仅可以利用市场的灵活性消解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僵硬与垄断的不足,而且可以使粮食补贴机制的获利面更具广泛性,从而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夯实基础,增加对人民的福祉。
注释:
①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4日第10版.
②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④WTO《农业协议》规定,“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这些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或仅有微小的扭曲影响,成员方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启文.共和国粮食报告[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在逐步加快,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土地能用率逐步的降低,人们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浪费,高层建筑是不可避免的建筑方式。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在这种背景的促进之下,各个企业竞争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竞争不断的加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住宅环境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高层建筑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由于设计的各种缺陷和管理方面的不足致使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我们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课题去面对,碰到不断出现的各种由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引起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是当前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组织、精心施工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项目组织者的具备条件。在过去的施工过程中,设计者和施工组织者由于思想上面的缺陷造成工程中各种质量缺陷和问题,使得城市和国家饱受重大的损失与各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原因影响质量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重建不重管的问题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建设工程规模也逐渐增大。由于高层建筑的投入大,施工周期长,在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没有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对规章制度或技术规范,只是标语式的挂在墙上,搞形式,走走过场。管理人员不履行职责,故而操作人员违章操作,事故时有发生,没有严格进行施工程序,为所欲为,是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原因。
2、手工作业的不合理
在当前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手工操作人员一般都属于农民工。操作人员一般都是务工的农民工,缺少理论知识,传统作业在施工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没有采用先进的大型的现代化设备,在业主及监理下不合格的工程大量返工,原材料缺少科学管理造成原材料的极大浪费,原材料贮存、堆放,对原有材料的合格率控制不严格,影响工程质量。给公司的经济造成损失,施工进度的控制不明确,导致工期拖延等。
3、安全措施管理混乱
安全负责人,有名无实,操作人员缺乏安全保护意思。施工中违章操作,组织者很少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人员没有给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防护措施,脚手架的搭设没有组织验收。消防设施的虚设,诸多原因留下施工过程中很多隐患,加上周围环境条件,组织人员的水平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4、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4.1 作为组织管理人员要全面、完整、总体计划,认真执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贯彻《建筑法》从源头抓起,认真落实、组织图纸会审、工程洽商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把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规程抓大局,促局部多管齐下。抓大局就是组织者要对高层综合楼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按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提高大项工程的合格率。如土方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砌体工程都要责任到人,强制性实施。具体如何实施施工中的操作以土方工程为例:组织人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组织工作。
4.1.1 施工准备:协同其它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确定施工方案—测量定位方线—土方机械车辆的准备—现场清理平整—现场排水降水。熟悉图纸—技术交底—岗位责任制。
4.1.2 控制挖方标高轴线标高的复核,并作记录。
4.1.3 基础砼浇筑后基土回填:设计变更图纸、文件—测量定位记录—验槽记录—隐弊工程验收记录—质量检查和验收记录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如果以此类推,每一项涉及工程做细做好严格执行技术规范,从大局进行组织管理,那么工程质量也不是口头语言,为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4.2 除落实规范工作、编织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外,应该从监理单位负责人的管理,实施和建立材料管理制度,杜绝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工程质量和确保工期的关键之一。
5、管理建议
5.1 安全生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组织者要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条例》对操作人员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加强管理手段,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纠正违章行为,保证各类机械的安全运行,消防设备齐全,脚手架的搭设、架体和建筑物的拉结,防护拦都要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
5.2 做好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高层综合楼施工前根据工程造价,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同时,应考虑成本的控制,应把工程分成若干分项,分部工程,如土方和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进行评估预算成本,利润较高、潜力较大的工程尽量降低成本,可又不影响工程质量的途径。而施工进度的控制是组织者在施工中的重要部分。确定目标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施工内容的多少,施工工期的长短,根据施工的合同,施工目标,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等,有计划的合理发挥成本控制和施工进度控制有机结合,必定会引起质量的长短。
5.3 积极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即使有很好的组织施工,手工操作的滞后仍会影响工程质量的提高,与先进的施工技术不可比拟。如混凝土的人工振捣,由于操作人员的松懒、懈怠、造成很多结构中振捣不密实,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采用自动化高抛免振捣方法施工,再辅助人员处理,使振捣更好的效果。又如钢筋工程中很多都是人工处理,生锈的钢筋运用到工程中,施工钢筋和砼结构脱落也会影响质量。只有合理运用的先进施工技术,加上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的引进,即能节省人力,又能降低成本又加快工程进度是当今组织应该采纳的途径之一。
5.4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根本,保证质量实现工程目标,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应该建立施工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也决定着质量的好坏。组织者应经常性培训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提升,组织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引进人才做好人才的储备和开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有工程质量的保证和业务的发展,才能打造精品。
结语: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为建筑施工负责的态度去思考各个环节和各个容易出现故障的问题和基础。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施工管理水平调动操作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基础和关键。通过更多的了解市场信息辅以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加安全协调好高层综合楼的施工。
参考文献:
[1] 程水生. 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 工程与建设 , 2009,(04)
[2] 王金辉. 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硅谷 , 2008,(21)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监管 问题 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是提高人类福利的基本要求,而食品安全则是健康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己经不容忽视的。寻求如何解决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是当前形势下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1、现行监管措施与监管对象现状不相适应
大多数获证企业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低,对食品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合法生产的理念,产品检验能力较差,能有效实施产品质量全过程控制的企业少,对原辅材料和产品生产过程的把关意识有所加强,但实施有待加强。前在证后监管工作中监管职能部门基本是根据国家的总体方针政策,套用国家的宏观措施或自行寻找措施开展证后监管工作。没有针对所监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和形成与本省或本市获证企业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监管中出现:监管不当、监管不力的问题。
2、我国食品的多种供应渠道和市场形式使得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难度增加
第一类,生鲜食品和食品原料市场。这些食品原料供应以散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主,少量在超市销售。其质量基本取决于农业生产管理,其流通也较混乱,质量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第二类,主食市场。这些产品除多由家庭制作外,基本以饭店加工供应为主,少量在超市出售。从目前情况看,制作主食类食品的原料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面粉中添加剂超标、大米过量使用增光剂等,给原料加工生产领域的监管提出了新课题。
第三类,副食品市场。由于副食品种类多、生产工艺差异大、产品发展变化快、利润相对高,客观上形成的造假空间也较大再加上不断更新的品种各异化、包装多样化等情况增加了群众鉴别食品质量的难度,所以在这个领域发生的假冒伪劣及质量问题较多,约占食品质量问题的60%以上。
3、食品安全信息体系的缺失,形成监管和服务的空白
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包括的系统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跟踪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除了互联网上的公共信息外没有建立起国家局和省、市、县(区)的支持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信息平台,造成信息的不平衡,获证企业基本情况的掌握基层得不到现场核查或许可证部门的信息支持,还重复地通过调查辖区企业获取信息,不仅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还往往信息不全,导致监管空白二是信息收集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地利用国家局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收集本地区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基层收集的信息大部分仅限于对获证企业的基本信息,如生产地及证书等基本情况,对获证企业持续保证食品安全的能力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无法利用信息实现有效的监管,更谈不上为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4、经济实力的影响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所能投入的水平,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在特定历史时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功能只能达到一个社会经济所能支撑的高度。也就是说,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资金、人力资源、技术、设备、信息情报等等资源的投入都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实力。云南由于经济、科技基础薄弱,目前的经济和科技显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
1、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研究工作
只有做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发现现有饮食习惯和食品生产中存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才能在技术上生产出质量更高、更安全的产品,才能不断满足我国人民对饮食健康的需要,也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怎样处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出现的新问题、怎样去除食品质量与安全隐患、怎样利用科学技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怎样饮食最有利于健康等等,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
2、建立有效机制,发挥消费者作用,促进消费者健康、理性消费
消费者在证后监管和食品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能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对优质产品的形成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还关系到整个食品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一切蒙蔽,误导和欺骗的手段都是危险的,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身体健康和经济方面损失,而且造成政府监管信誉的散失,食品产品,企业和生产者被市场淘汰的结局。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正确引导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掌握科学的食品知识,促进消费者健康、理性消费。一是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利用社区、高校和媒体等资源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二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消费者联运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社区活动!解决消费者投诉或者专业人士对典型食品安全投诉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来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3、建立预防食品违法犯罪的质量与安全意识
所谓建立预防食品违法犯罪的质量与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继续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违法犯罪得不偿失; 二是要建立食品从业人员的信用制度,只有真诚守法的从业人员才有可能进行食品生产。在发达国家,对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商家处罚相当严厉,除要求立刻停业待查以外,还将伴随高额的罚款,而罚款额度之高足以使其关门倒闭,这样立法的目的就让商家清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过去,我国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违法人员的处置并不严厉,不法商贩和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完全不顾消费者健康赚黑心钱,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为了杜绝这种明知故犯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必须大幅度提高其违法成本,要让违法者倾家荡产、无利可图。同时,要建立食品从业人员信用制度,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对出现质量与安全的食品从业人员,一辈子都不能再从事食品方面的工作。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法规的不断建立健全,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看待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食品界实现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不断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系统整体的提高也必将促进食品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山东邹城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354-01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邹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现状
(1)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基地标准化生产。邹城市总面积1 613 km2,总人口114万人,辖16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2个行政村(居)。近年来,邹城市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积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2009年有3家企业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2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2家企业7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家企业45个产品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三品”认证总量达67个;另有2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3个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处,香城长红枣完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2010年1月5日,邹城市被列入农业部公布的2010年26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市)名单。目前,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48个、面积1.61万hm2,其中平阳寺镇食用菌、看庄镇分别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平阳寺镇生态渔业养殖基地被省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山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华源食品公司的“孟子”牌双孢菇、兰谷园艺公司的“孔孟”牌黄金梨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
(2)加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邹城市农业局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有关农业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咨询1 800人次,培训农资经营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人次,对300家(累计)农资网点和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了监督检查,完成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抽检样品127份。立案查收农业违法违规案件26起,结案26起。组建了邹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环境的检验检测,初步形成了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重点基地、重点市场、加工企业自律性检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体系。同时,针对种植业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产品质量难控制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通过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等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低。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偏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使小规模生产的农民不愿花钱购买价格高、见效慢的生物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
(2)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脱节严重。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操作管理难以统一规范。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造成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证,责任无法追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近年来,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层次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雷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转化不快。
(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邹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3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平台,以提高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
核心,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从而构筑山东省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2]。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台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3]。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努力打造优势品牌。
(3)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邹城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向种植户发放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和质量监控,做到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在全市打造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
(4)深入宣传,强化组织培训。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同时结合邹城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一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
(6)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逐步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转变;实现从行政推动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的转变。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4参考文献
[1] 马世民,胡传峰.信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河南农业,2001(2):34.
[2] 杨小明.都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0(1):42-44.
[3] 王月勇,王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0(3):36-37.
[4] 赵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1):49-54.
2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低。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偏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使小规模生产的农民不愿花钱购买价格高、见效慢的生物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
(2)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脱节严重。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操作管理难以统一规范。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造成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证,责任无法追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近年来,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层次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雷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转化不快。
(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邹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3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平台,以提高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
核心,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从而构筑山东省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2]。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台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3]。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努力打造优势品牌。
(3)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邹城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向种植户发放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和质量监控,做到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在全市打造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
(4)深入宣传,强化组织培训。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同时结合邹城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一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
(6)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逐步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转变;实现从行政推动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的转变。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4参考文献
[1] 马世民,胡传峰.信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河南农业,2001(2):34.
[2] 杨小明.都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0(1):42-44.
关键词 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现状;必要性;对策;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S759;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98-02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Edible Forest Products in Beijing City
CUI Dong-li DU Sheng-li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 of Edible Forest Products in Beijing City,Beijing 100000)
Abstract Status of edible forest products in Beijing City was summarized,and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edible forest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system was analyzed.Countermeasures of edible product quality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edible forest products in Beijing City.
Key words edible forest products;quality and safety;monitoring system;status;necessity;countermeasures;Beijing City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果品、蜂产品在人类日常饮食过程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但是因利益驱动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超量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致使产品在安全和品质上大打折扣;同时,由于林果、蜂产品市场是由众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者组成的,其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监控难度大,使得产品不安全因素贯穿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导致产品的产地环境污染、农药和重金属超标等现象发生,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保证消费者对食用林产品的消费安全,为保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北京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当前形势下尤为重要。
1 北京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各区县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食用林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方面逐渐显现出不容忽视的安全漏洞。相关资料显示,北京市90%的果园果树病虫害防治仍然在使用已经禁用的有机磷、有机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北京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事务中心从2011—2012年的全市九大类水果的质量安全监测数据来看,仍有部分水果存在农残、重金属超标和禁用农药检出等问题,北京市林果产品中农残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也成为污染食用林产品的一条主要途径。
1.1 北京市果园环境安全现状
一是土壤污染。土壤是农林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市各区县部分果园附近开铁矿、建工厂,空气中尘埃超标,影响果实外观;水体和土壤遭到污染,重金属超标,影响果树生长发育。二是果农在安全质量方面的认识不足。北京市大多数果园生产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其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种植水平,一味追求产量,对果品的外观、口感和品质安全极少重视。据北京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事务中心在实地调查和走访中发现部分果园仍存在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在防治病虫害时盲目提高农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重视农药安全间隔期等问题。三是果实膨大剂、增红剂、催熟剂等激素的超标使用。果实诱人的外表和反季节上市所带来的利润,使一些果农及不法商贩在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超标使用防腐剂、保鲜剂,甚至使用违禁药品,损害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四是与可食用林产品相关的国标、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已制定相关法律、国家标准,但是主要侧重于粮食、蔬菜、油料等农产品的规定,对可食用性林产品的规定涉及较少,尚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五是生产技术标准实施不到位。北京市果园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果农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化技术生产,造成了一些资源浪费和违规操作现象,影响了果品的安全性。六是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北京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职责尚不明确,存在多系统检测机构并存的现象;此外,还没有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控体系来对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控。
1.2 机构建设及职能现状
一是机构建设缓慢。按照北京市政府要求,食品安全工作应由属地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京郊14个区县在机构建设方面发展不均衡,有的区县有岗位但是没有专人负责,没有明确落实责任,在工作和人员配备上处于“挂空挡”状态;有的甚至还没有从农委接管此项工作,极大地影响了食用林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自上而下的顺利开展。二是职责权限不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管理,涉及的机构多,职责尚不明确,对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2 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必要性
2.1 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顺应当前形势的基本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可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建立适应全球发展趋势的可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确保消费安全,促进北京市可食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拓展国际贸易市场。
2.2 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的现实要求
食用林产品安全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林农果农的切身利益和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从近2年来对北京市九大类水果的质量安全监测情况看,由于没有健全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北京市部分可食用林产品不能实行从地头到消费者的全程监督,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进行检测和检查,导致部分水果仍有农药残留超标和禁用农药检出等问题的存在,全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加强林果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建设,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优质的食用林产品,已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1-4]。
2.3 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北京市经济林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及时发现生产环境、管理措施或生产投入品对可食用林产品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从源头加以控制,促进可食用林产品向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避免由于质量安全因素而导致产业受损甚至毁灭,保障北京市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
3.1 健全组织机构
从市到区县设置专门的机构,专职人员负责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主管领导负主要责任,相关部门和人员负直接责任的责任体系,将各项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层层抓落实。
3.2 健全相关法律及标准体系
制定用于规范可食用林产品生产、管理中质量安全性方面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通过立法明确可食用性林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的组织机构、机构职能、操作规范、评价结果的适用性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使得可食用性林产品评价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根据已有的标准,以及危害分析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适合北京地区的标准、行规、方法,使得北京市的食用林产品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5-7]。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队伍水平。
3.4 创建食用林产品安全信息化网络
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8-11],通过信息平台及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标准,通过网络依法公开生产许可、经营许可、质量抽检结果等有关信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公开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让不安全的食用林产品无处遁形。
3.5 加大无公害认证力度
无公害认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无公害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实施严格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加上证后的有效监督,能较好地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保证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安全性。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果品生产企业280家,产品382个,认定产地规模1.33万hm2。但相对于全市约15.4万 hm2果品面积来看,北京市的果品认证率还不到10%,远低于全国平均30%的认证率水平。加大无公害认证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北京市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6 加大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与宣传
食用林安全生产过程中禁用或限制施用很多农药和肥料,应以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加大对生产农户的培训,使生产技术标准落到实处。北京市30万户果农是安全果品、蜂产品生产的具体实践者,同时也是安全也是生产的受益者。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不同行业、不同区县的农民田间学校400余所,成为科技成果惠农的重要载体。依托这一平台,实用的安全生产技术、方法以及管理措施教授给农民,使他们尽快掌握运用到生产中,并辐射带动周边果农的生产,整体上提升从业者的素质和全市食用林产品生产水平。同时,把林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培训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宣传方案,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营造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
4 结语
总之,随着食用林产品多样化和京郊林果观光采摘业的发展,以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现实要求,建立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是当下迫切解决的实际需求。
5 参考文献
[1] 靳春霞,刘强,贺永春,等.宁夏林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发展构想[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88-190.
[2] 汪阳东.试论我国可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7.
[3] 葛文杰,董淑兰.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201(4):15.
[4] 周绪宝,欧阳喜辉,郝建强,等.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6):6.
[5] 于军生.淄博市无公害蔬菜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6] 廖新福,谭慧林,张志东.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污染及控制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2):80-82.
[7] 聂继云,董雅凤.果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果树,2002(1):44-47.
[8] 刘传德,周先学,牟建进.果品质量安全监控对策[J].北方园艺,2007(10):64-65.
[9] 罗亮,岳永德,汤锋,等.我国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简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