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理念;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的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文明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文明教育,是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对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是培养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基地,同样需要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当前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渐严重,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视野中,现如今社会众多方面都运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生活和生产。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融入到其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理念能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教学活力,增强学生们对现代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能够更新相应的教学理念,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和时代接轨。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关于保护环境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学生能够以更加友好的态度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学生们通过接受生态文明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和自然和谐相处,能够以更加自律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同时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平等理念,学生们需要自觉主动的探索和学习自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将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条件

2.1现代科技的创新和进步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思想观念更新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了有效融合,主要是积极运用了多种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能够向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展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对生态文明理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2.2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全面推广提供了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理念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随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能够将保护生态文明作为自身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执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切实可行性,更能够有效培养起学生的环保思想。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

3.1将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活动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想要将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融入其中,就需要做好相应的重视工作,将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进行有效展开。当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展开,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本身就需要具有较好的生态文明素养,能够有效解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将其进行有效的联合。

3.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将其积极纳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意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学生们将能够逐渐养成更加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更加主动的善待自然和尊重自然,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当中。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1.生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教育

生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教育是大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也是大学生学习和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后续几大内容的基础。这一内容核心包括生态学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生物间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互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生物环境间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等生态学基本规律的普及。

2.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生态环境现状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地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形势,地方、区域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大学生及社会民众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压力等。

3.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用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它也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点,具体包括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经济观教育、生态政治观教育以及生态科技观教育四大方面。

4.生态法制教育

生态法制教育可以起到约束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使大学生懂法,并在法律的制约下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法制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和国内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条约、法律、规范等,比如:《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环境保护法》、《城市绿化条例》等。

5.生态文明行为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将所学到的各种生态文明知识和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内容包括教导学生一系列提高践行生态文明能力的知识技能与工具,发动学生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实践活动等。

二、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地方高校均纷纷加强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和内容的设置和投入,包括:在思想政治课中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开设多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程,包括《遗传学》、《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科学导论》、《环境与健康》、《人与环境》、《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导论》等,供学生选修;邀请生态文明方面的专家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宣讲;组织各类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等。可以说,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获得一些成效。但这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个完整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来说,还存在众多问题和不足。

1.重视度不够

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没有专门的规划和统一的安排,教育内容零散混乱不成体系,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相当稀少,其深度、广度和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首先,在我国,地方高校知名度与教育和科研密切相关,这导致地方高校管理层往往只重视本校的传统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忽视与知名度无关的其他教育和活动,这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其次,教育部下达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未将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中,而且也未将生态学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因此,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太重视,没有动力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大力气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即使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开展相关活动,也可能只是为了迎合当前的政策,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2.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不够完善

首先,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在于本身在我国就还未建设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生态文明教育也才刚刚兴起,相关研究不多且不够深入。同时,作为一门涉及到多门学科和多种理论知识的交叉性学科,与其相配套的教材仍处于空白,使得地方高校也无合适的教材进行讲授。不仅如此,不少地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比较粗浅,不够深入全面。其次,在教育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很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传统简单的理论教学方式和单一僵化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忽视学生对生态的情感体验和判断,缺少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即使有少数地方高校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但也缺乏有效的宣传、组织和延续性。而地方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和少投入也导致实践教育活动的难以开展,影响了活动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学生也更习惯于这种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没有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3.地方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滞后,生态文明素质不高

受当前国家和地区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猎,但尚集中在当前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停留在比较粗浅片面的感性认识阶段。大部分学生尚未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为生态文明知识与自身专业和将来就业无任何关联,不愿意花费时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而地方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问题,使得大学生生态意识越发淡薄滞后。据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并不知道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不仅如此,受当今社会崇尚物欲、金钱、奢华、过度消费等观念以及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许多大学生比较崇尚“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偏差,缺乏环境责任感,生态文明素质较低。这也致使校园内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对实践活动兴趣不高。

4.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起步,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而系统的生态文明方面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知之甚少;不仅如此,作为一个交叉性较强的学科,生态文明研究学科归属尚不明朗,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视,不少教师迫于职称晋级的压力,仍然专注于其原本所擅长的传统研究领域,未对生态文明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导致了当前地方高校生态文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部分教师在课堂讲授涉及到生态文明领域时,不能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回避掉这部分内容。

三、小结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问题分析 

(1)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有待于提高 

生态教育在中国高校起步相对比较晚,高校人才的培养一直被认为是对生态或环境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全部大学生普及性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因此,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缺乏,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培养生态学生专业人才所限制,使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发生偏差。同时,高校缺乏省教育资源。高校进行全校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缺乏,专职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不足,造成了高校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整合欠缺。生态文明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对于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态文明知识以及生态价值观或者道德原则的宣传与讲解,生态文明整体情感认知与价值体验缺乏,学生不能实现感同身受,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不显著。 

(2)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家庭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通常情况认为子女生态价值观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事实上,大学生生态文明直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当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到先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父母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中存在着功利化的思想,使得子女綜合素质的培养受到影响。同时,父母自身没有从我做起,未能给子女提供生态文明教育的氛围。 

(3)社会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有待于提高 

缺乏环境知识、欠缺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等是当前公众综合生态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有所提高,然而还不能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比如政府对GDP的过分追求,对环境重视不够;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生了拜金主义、奢侈消费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起到消极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识别能力不够,自我判断能力不足,外界思想容易对大学生造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社会步入转型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短时期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生活提高缓慢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中占据上游的是基于物质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 

(1)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一方面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另外一方面能够使得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更加深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构建稳定的生态文明教师队伍,对生态文明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合生态文明理论教学资源,基于公共基础课程强制作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方式,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开发。 

(2)推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父母为子女生态文明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得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通过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为子女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带来子女经常参与保护生态的公益活动,与大自然接近,实现了子女真正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得子女的生态环境责任感得到培养;父母以身作则,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女树立保护生态的榜样。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对子女进行引导,使得子女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 

(3)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的丰富深刻。社会舆论导向机制要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生态氛围的构建创造条件。通过传统媒体,在公益广告、电视节目等加入生态文明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平台,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政府对生态文明给予足够重视,使得政府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自我教育的提高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价值感与情感体验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给予丰富与深入,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进行激发。同时,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体验给予重视,使得大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1] 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建议;

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要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因此,要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在我国教学理念中,一直缺乏对生态教育的重视,对于经济的发展较为重视,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在高校的课程中并没有对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大学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保护观念较为淡薄。

(二)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现阶段,在高校课程管理来说,对于生态环境类型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治理等相关知识虽然较为专业,但是并没有在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对于相关内容知识一笔带过,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大学生对环境状况、保护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平台。高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书籍获取,学校并没有设置系统的环境保护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涉及甚少。所以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的重视,协调部门之间的职能。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以及环境道德教育理念;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认知;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等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定期开展生态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现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有效的融合起来。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面也不全;这与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无法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根据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及思想素质理论教育的状况,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科学的编写,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重环境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能力教育。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与核心。环境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建设者,其素质能力以及道德养成对其将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使其充分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要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在小事做起,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合理的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对环境知识进行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以及微博等渠道开始平台,向学生普及各种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教育。校园可以利用校报对学生进行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校园开设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进行环境考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存在的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进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认识,了解生态危机给人们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做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五)生态教育评价的方法。在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要设置合理的标准对道德工作以及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表现与学生的德育成绩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要全面的科学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进行学生个人素质总结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对其存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出;根据具体状况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对现阶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系统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在实践中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进行解决。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教育工作,要在实际状况出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有效的方法提高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一、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

为了准确掌握当前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的现状,我们选择南宁市4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抽样的办法,总共抽取了586名学生作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26道题目,按照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情感和生态教育情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设计。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当代的中学生大多对生态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生态热点问题表现出一定关注,但总体上来说,相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生们生态知识的认知、生态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容乐观。

(一)对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

调查问卷的第3-8小题是关于生态知识的问题,其涉及的内容都是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常识,如果对生态环境稍为关注或曾经参加过生态教育宣传活动的同学,应该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但在调查统计中笔者发现,对这些常识性的生态知识,学生们回答的平均正确率只有53%。对于类似第3、4题这样记忆性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还不到4成。对于第7题“什么是绿色食品?”这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名词,居然还有68.9%的学生选对。对于第8题“国家提倡夏季空调设置温度是 ?”,这一命题的答案是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6月的通知要求,在近几年的生态教育和日常和行为规范上都应该作出宣传教育,但仍然只有54.3%的学生答对。这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平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还不够,生态知识学习了解不多,同时也反映了有关环境常识的宣传不够。

(二)生态文明行为缺乏养成

问卷中9-14题是生态文明行为方面的问题,这几道题目是我们精心设计的,选项所表述的行为,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又必须做出选择的行为。这6道题目中,选项A都是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从调查统计结果看,选择A项的平均值仅为14.7%(如表二所示),数值之低出乎笔者的意料。如第9题:“你在平时使用一次性餐具吗?”,选择“从不”的仅占4.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上的几乎可以说司空见惯。第10题“你平时对生活垃圾是否分类处理?”和第12题“生活中你是否对使用过的水作二次使用?”,都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行为,学生们选择“经常”的分别占3.9%和5%,比例同样非常低。这都反映出青少年日常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是非常缺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当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给孩子们创造培养他们文明行为的氛围。比如,关于“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问题,在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明知使用一次性筷子是不环保的,但有的餐馆只提供一次性的筷子。再比如垃圾分类、二次使用自来水的问题,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这样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孩子们缺乏言传身教,更不会有文明行为的养成。

(三)生态价值理念存在偏差

问卷中的第15-20题所涉及的是生态道德情感和理念方面的内容。在这部分中,调查统计的结果反映出来的调查对象的对不同问题的选择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别。如第20题“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多选题)的选项中,90.3%的学生选择了“共同责任”,说明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这一要求有公同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在“您接受环境教育的态度如何?”的选项中,也有63.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愿意”。但同时也看到,这两个问题在表述上也是最浅显和直接的。但在另一些涉及到生态价值理念的问题上,部分学生的选择却大相径庭。如,第15题“如果有私家车,就不用挤公交了,既方便又有面子。”第18题“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不放烟花爆竹就没气氛。”这两个选题中,表示认同的分别占了36.9%和47.2%。如此高的比例,表明了当前未成年人生态价值理念还存在着不小的偏差。

(四)生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调查问卷中,21-26题是有关生态教育情况的内容。在“你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了解吗?”这一选项,选择“非常了解”的仅占15.4%,选择完全不了解的占11.4%,可以看出我们日常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力度是不够的。在“有关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知识,你是从什么渠道获得的?”选项中,选择“网络”、“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的分别是65.6%、57.4%和48.3%,而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学校和家庭,但选择“学校”、“家庭”选项的仅分别占34.1%、33.7%。由此可见,我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目前,不少学校教育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框,很多学校都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对学生的德育重视不够。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可以了解到,生态教育目前在学校不是必修的课程。在“您所在学校是否有生态环保类社团组织?”的选项中,选择“没有”和“不知道”的分别占68.5%和19.6%,可以看出,学校对生态环保活动的组织是比较薄弱的,个别学校可能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但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在家庭中,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俨然是个“小皇帝”,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强烈,但往往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德育特别是生态德育的培养。

二、原因剖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着潜在的指导思想――“人定胜天”。特别是经传统教育的老师、家长,潜意识里存在人类中心的观念,思想观念被锁定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自然界永远是我们认识、改造的对象,人才是自然界的主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爱护,对孩子们的生态教育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落实。[1]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对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层面,对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仅仅是把当作是国情教育、技术教育,或者仅仅看成是养成教育等等。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生态教育课程往往被其它主课挤占,生态教育往往只成为走过场。表现在重外在的行为培养、轻内在的价值观教育;重单一教育轻综合教育;重眼前教育轻长远教育等。这种教育目标定位狭隘,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2]

(二)教育内容滞后,跟不上时展

一是教育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生态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教育,是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它几乎涉及各学科领域,不是举行几次讲座就能简单解决问题的。必须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形成一个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有机体系。二是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前瞻性。由于生态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自身独立的位置,只能在一些辅助课程中体现出来,而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以各自的学科为中心,造成生态教育跟不上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能体现时代的主流思想,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这就限制了青少年的思想与时俱进。[3]

(三)教育形式单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