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范文第1篇

在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简要的述评。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耦合;耦合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将产业耦合作为一种技术性问题来研究。产业耦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研究者开始重视产业耦合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的内涵

耦合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学家为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彼此影响的程度以及产业间最佳的结合方式,对耦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构建耦合模型的方法,将耦合应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现象。耦合的概念并不是很早就被应用于产业耦合发展的研究。最早的产业耦合的雏形是魏小安(1987)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的“文化旅游”的概念,他指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对实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并且指出中国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体现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民间文化。后来的鲍洪杰,王生鹏(2010)首先选择了用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来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才逐渐形成了计算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及评判标准,得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程度以及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1]。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耦合条件研究周叶(2014)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转型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阎友兵(2011)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就关联度极高,他们有着共同的市场需求,所以构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符合融合发展的原则,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3]。王兆峰(2012)认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条件是二者存在供需关系。文化产业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资源和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旅游的品质,而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承,所以说二者存在供需关系[4]。张琰飞,朱海英(2012)指出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的关联性使这两大产业具有了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5]。

(二)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就耦合模式来说,林玉香(2014)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关联性都极强,所以除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产业渗透型模式,文化产业产品和旅游产业产品相互延伸的产品延伸型模式外,还包括重组型融合模式[6]。鲁明月(2013)以湘西州为例,采取了理论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定性与定量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详细的分析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机和条件。然后通过耦合模型的构建得出耦合度,进而分析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耦合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7]。辛欣(2013)以开封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分为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产业延伸融合模式和产业渗透融合模式。因为各种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的差异,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六种途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业务融合路径,空间融合路径,市场融合路径。各种路径存在关联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8]。付瑞红(2012)认为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瓶颈,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是突破瓶颈的动力源泉。在市场化的今天,要想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必须满足的条件有:适合产业融合的空间,主体以及强有力的政府引导,三者缺一不可[9]。

(三)耦合障碍及策略研究林玉香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上下游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和延伸;偏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资源保护[5];陈显军以广西为例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有:在战略上,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整合二者资源;在机制上,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重点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加强主体市场的建设[10]。李雪琴以河南为例指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观念落后,缺乏创意;体制束缚;实力不足;执行力差等问题。作者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有:加强科学规划,建立示范区;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产业链;持续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使各产业协调发展等[11]。蒋国梁以武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例,通过SWOT分析,得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进而指出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有:培养精品旅游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旅游协作[12]。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述评

运用耦合理论的相关原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耦合理论及其模型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产业耦合是现代产业要想不断突破发展的血脉,关系其健康发展,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想耦合发展必须重点规划和建设各产业的体系,产业间耦合是各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包括经济与物质支持;而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智力支持,所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耦合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够为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奠良好的基础。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着供需关系,二者的耦合发展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管研究者采取哪种耦合模式,大都是从产业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以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作为主要耦合路径,并且各种耦合路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障碍主要总结为缺乏创意,各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应该从动力体系、保障体系、供求体系和科技体系这几个方面分析,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根据上述文献探讨和研究结论可知,现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耦合的条件,模式,路径和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是就我国对产业间耦合发展的研究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A].工业技术经济,2010,74-78.

[2]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A].江西社会科学,2014,41-45.

[3]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

[4]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

[5]林玉香.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9.

[6]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华东经济管理,2012,54-57.

[7]鲁明月.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1-10.

[8]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

[9]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16-17.

[10]陈显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11]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3,112-113.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1102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产业的应用,原有传统产业间的明确界限日趋模糊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现象。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产业融合将对河南省总体产业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紧密结合河南省当前现实经济形势,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省政府制定相关产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现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出现的,它打破了原有三大产业分立发展的态势,使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从本质上看,产业融合就是不同行业和产业在分工基础上的重新组合,建立了更具效率的分工链条网。产业融合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产业融合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起始于上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使全球进入新的经济时代,信息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此为基础,高新技术在产业间得到迅速扩散并产生技术外溢,使不同产业共享生产技术,生产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产品。因此,传统产业间的纵向关联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具有共同技术基础平台的横向关联模式。产业关联模式的变革,会引起产业结构变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物流、能源、信息等高新产业开始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并逐渐渗透到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因此,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河南省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本省产业融合发展。

2.2 产业融合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需要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将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与核心,农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是,目前河南省产业发展进程却面临着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较为严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缓解上述制约因素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更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因此,只有不断努力推进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需要。

2.3 产业融合是河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资源对社会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产业层面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产业融合。这是因为:首先,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现象的起始于高新技术、信息等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可以将工业高新技术平台扩散至农业等其他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带来技术扩散效益。其次,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河南省人均资源贫乏,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使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益最大化和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最后,产业融合促进河南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产业融合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能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3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1 宏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外在条件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承东启西,是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业,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近年来,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农业稳中有升,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基本形成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据河南省统计局在2015年3月2日的《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全年河南省生产总值349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8.9%,保持了总体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0.8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7902.67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5.90亿元,增长9.4%。河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格局,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宏观经济环境。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是我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毫无疑问,上述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将会有力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成为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3.2 中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条件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简陋,与其他产业界限明显,融合度极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格局被逐渐打破,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平稳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业融合现象已经出现并呈现较快发展趋势。首先,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被改变。传统的以种植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农、林、牧、渔及农副产品加工与服务的新型农业结构转变,产业内部融合初现端倪。其次,传统产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原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界限清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各产业间的渗透,产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农业、信息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很快,是各产业间不断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最后,产业融合已呈现加速发展趋势。虽然产业融合现象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时间不长,但作为经济现象本身已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渗透、工业向服务业渗透融合;新型工业技术向农业渗透、服务业向工业渗透融合;工业向农业和服务业融合等方面。

3.3 微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驱动力

产业融合是传统产业在利益驱动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原本界限分明的产业出现交叉融合,导致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乃至消失、新产业不断出现的运动过程。胡汉辉、邢华(2003)提出产业融合方式具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形式。产业渗透即高新技术除了在满足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外,还会延伸到传统产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促使传统产业高附加值化,提高企业利润。产业交叉即某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至其他产业,在产业边界逐渐出现交叉融合。随着融合度不断加深,模糊乃至消失的产业边界处会出现新的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重组即同一产业内部或联系极其紧密的产业之间实现资源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重新组合。产业重组会产生新的产业业态,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产业融合,都将引起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这为河南省企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4 河南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政策建议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规律,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融合的科学健康发展。

4.1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融合会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但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过程还需要良好外部环境,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提高市场效率。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当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明确产业融合的重点性、层次性,逐步建立起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产业融合能带来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升级。首先,应尽快建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打破行政垄断,弱化行业界限,加强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其次,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转变农业支持方式,对于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予以更大政策支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决定了河南省产业融合度。第三,坚持市场导向,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出台相关,引导企业、行业、产业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产业融合的高端化发展。最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产业融合的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调整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平台

传统产业的相互独立性要求政府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以符合产业分立发展。但是,针对不同产业的多重政策体制将不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与要求,必须尽早尽快调整,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一是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制模式,建立融合性产业管制框架。随着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原有管制框架必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阻碍。只有建立更具包容性、更符合新特点的融合性产业管制框架,放开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限制,才能更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融合的前提是技术创新与融合,产业融合的结果之一是形成技术扩散效应,在不同产业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因此,要推进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当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规模,为产业融合发展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

4.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协调机制

林民盾、杜曙光(2006)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河南省应当紧跟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形式化解现代产业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瓶颈。充分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地位,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这需要打破传统各产业相对独立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起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重建利益链条。例如,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消除农业产业化的隐形壁垒,鼓励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在资金、政策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倾斜,鼓励、支持、引导相关企业的技术扩散,有利于统一产业技术平台的形成。企业是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只有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加速资源自由流动,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的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

[2]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05).

[3]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02).

[4]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06).

[5]严奇春.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

[6]于刃刚.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7,(01).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范文第3篇

王维俊(1989―),男,汉族,研究生在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服务贸易;

王华哲(1989―),男,汉族,研究生在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其增长年均速度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分别对旅游各产业链讨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并发现在一些特定的产业环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背景介绍

(1)旅游业发展概况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加强。201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9.57亿人次,收入22706.2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6%;接待入境旅游1.32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增长3.2%;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831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5.2%。

2011年度,我国旅游服务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四,旅游服务贸易进口额排名第三。旅游业已然成为了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部门。但与游服务贸易进、出口均排名第一的美国、旅游强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的旅游业还有待进步一的提高。

就整体来看,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着平稳的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现价的年平均增速为23%,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6.6个百分点,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94%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2.85%。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发展报告,2008年,我国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其市场份额为20.8%。2003-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6.9%。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现了快速增长,具体经济发展潜力。

(3)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趋势

从经济角度来说,这两个产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均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派生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两个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二产业具有融合发展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旅游业的产业环节与第六大类――“休闲娱乐服务”重叠部分。而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游、休闲娱乐及其他辅助服务”则直接被划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也就是说在政策划分方面,二产业的界限逐渐模糊。

在经济领域中,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也已经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园区、迪士尼主题公园等等。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确实有融合发展的趋势,但是就其融合发展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两个产业发展的过程存在着共性的方面,同时也存在着差别,如何从共性之中找到融合发展的契机,将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旅游业的特点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我们发现二者实现各全面融合发展并不可行,下面将根据旅游产业链来分别讨论其融合发展的问题。

(1)旅游业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条价值链,位于这条价值链上的企业集群共同创造和分享这条产业链上的价值利益。我们可以将旅游业产业链理解为通过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来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并获得经济利益的企业集群。在这条产业链中,企业集群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并通过自己创造的价值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旅游业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服务而获取收入。从旅游业的定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构成了旅游业的主要产业链条。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消费者出门旅游的核心在于一个“游”字,即六环节中游览这一部分。消费者由游览这一需求而派生出了对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其余的产业环节的需求。当游客没有“游”这一需求时,其余部分的环节是无法创造价值并获得经济利益的。但是,没有其余部分产业环节的支持,消费者对于“游”这一核心产业环节的需求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消费者旅游这一需求的实现,需要旅游各产业环节分工合作,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我们根据这六大环节,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由于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所以仅就旅游业的主要产业链进行分析探索,而对于其延伸产业链不做过多的介绍。

(2)各旅游产业链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交通,其本来意义在于促进空间位移的便捷,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相差较大。目前日本一大型旅行社拟推出巴士旅游套餐,让人们体验飞檐走壁的忍者和身带佩刀的武士,这可以说是体验旅游的一种,在实现巴士交通功能的同时,给游客带来了旅行体验。但是,究其本质来说,交通本身的所发挥作用难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全面融合。

游览,这是消费者对于旅游需求的核心内容,本质需求则在于旅游吸引物。近年来,旅游吸引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文化诉求、创意诉求、体验诉求已经悄然的融入甚至成为旅游吸引物的组成部分。消费者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追求、体验逐渐成为消费者外出旅游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旅游吸引物,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并且这一融合模式逐渐形成了市场。例如著名的迪士尼乐园,几乎成为了旅行的必去之处。迪士尼乐园本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但是在经济上看迪士尼乐园又是当地游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扮演了“游”这一环节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界限在迪士尼乐园中逐渐消失,二者逐渐成为一体。也就是说,在游览这一环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这一发展模式,必将为两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住宿,其本质是为了旅客提供休憩的场所,与文化创意产业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全球范围内不乏一些主题酒店,消费者在酒店享受住宿服务的同时确实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例如瑞典冰旅馆,其独特的构造为游客提供了非凡的体验。但是从其提供的基本服务来看,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餐饮,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其针对的消费者不仅包括游客也包括了处于惯常环境的非游客居民。一些饭店的装饰包含了文化、创意等因素,但究其本质仍是提供餐饮消费以获取经济利益的部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行性小。

购物,其中购买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部分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旅游业中购物这一环节的消费。二者虽然在这一购物环节相互促进,但就这一环节的融合发展来看可行性较小。

娱乐,这一环节本身可以归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在这一环节上,二者具有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旅游业六大环节并非所有环节都可以很好的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在先阶段,娱乐、游览环节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而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环节在融合发展上可行性小,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案例分析

在中国南方广东省珠三角区域聚集着众多的主题公园和游乐场所,而尤其以深圳华强集团和广州长隆集团的主题公园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以社会效益为首要,主打生态旅游观念的长隆度假区在投资规模、地理位置、文化内涵上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10多年来成功打造中国首批、广州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级旅游王国”,年接待游客超过1300万人次,入园游客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旅游界的奇迹。

在长隆集团的游乐王国中,生态理念、欢乐主导、经营幸福是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也是其发展至今公园活力的源泉。从其繁荣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它正是抓住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娱乐、游览两处关键环节成功实现了广州“旅游逆差”,并且在接待游客人次上有望突破每年1500万,未来将跻身中国第一的世界级旅游“巨无霸”。

而娱乐与游览两个环节中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就是创新,面对日益提升的国民生活水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物质需要已经大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及更有创意的娱乐方式是主题公园吸引游客的灵魂。长隆集团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大胆有魄力,例如2005年推出了与“俄罗斯马戏教父”扎巴斯内联合制作的《月球侏罗纪》大马戏,虽然耗资过亿,但市场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长隆果断叫停换戏,随之《森林密码》的出现,让长隆大马戏团的场子爆棚。

“不可替代”的体验和努力营造的幸福氛围,能够算上长隆度假区的两张王牌,两者各有春秋可又互相融合。每逢节假日,长隆的各大主题游乐园就会推出大大小小的活动表演,有观赏型的、有互动型的,并且表演内容有主线有支线,能够吸引游客沿着表演的内容去体验园区里面的娱乐项目,如“十环过山车上的婚礼”、“长隆零点跨年烟花汇演”等,都为这个园区创造了让游客独有的记忆片段和体验。在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里有五大主题乐园以及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集主题公园、豪华酒店、高档餐饮、娱乐休闲、生态发展、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等于一体,在抓住“娱乐、游览”两个关键环节后,长隆迅速利用核心优势带动了其产业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与发展。“独具匠心”响应生态文明的长隆生态城,从“吃、住、购”上支撑了长隆游乐公园,而且不是简单的支撑,其配套设施也蕴含了相关的文化故事,比如长隆酒店是国内首创的动物主题酒店,也是中国最大的生态主题酒店,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最佳主题酒店”大奖。拥有1500间主题客房和全国唯一放养白虎和火烈鸟的中庭花园、放养着雪虎、天鹅等珍稀动物的巨型动物岛,生态理念贯穿了长隆的动物世界和主题酒店,让游客来到这里仿佛全身心的置身于一个生态娱乐王国,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体验。

四、结论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得知购物、游览、娱乐环节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操作性大,交通、住宿、餐饮环节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行性小。并不是所有环节都可以对接、融合,找到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十分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作为旅游吸引物,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这一融合模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产业升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8:101-103.

[2] 杨丽娥.旅游产业链刍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2-124.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范文第4篇

1 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森林旅游的开发促进了塞罕坝地区社会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得到改善,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其次是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更加乐意接受外面的新鲜事物;最后,在旅游活动的开张中,塞罕坝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也就促使当地人有一种无尚的自豪与骄傲,从而更加主动的保护旅游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森林资源以及自然环境。森林旅游的开发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烈,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资源的配置已经不单单是局限在行业内部很是扩张到了横向或纵向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单独作战已经越来越被淘汰,并且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也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而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整合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当地的优势资源――面积大而且分布集中的森林资源与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在目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有力地证明。由于生态保护方面的考虑,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从以木材林为主的国有林场转化为依托森林资源的森林旅游业,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不光是远近闻名的观光目的地,同时,也是河北省内人均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比或者国内平均水平比较,这些都表明森林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

通过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以林业为依托的旅游业的开发,当地的居民可以直接参与到旅游业中来,可以提供相关的服务,如:餐饮、住宿、导游等,或者可以通过种植或者采摘山野产品来进行销售,直接或者间接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同时能够从经济上获得经济效益。

目前,发展旅游产业与林业的融合发展符合大旅游的发展趋势,加快了塞罕坝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扩大了京津周边地区的休闲范围,同时也扩大了城市信息、资金、技术等资源想塞罕坝地区的流动。

综上所述,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旅游业与林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研究,能够从社会、经济等全方面促进其发展,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2 能够丰富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由于政治体制的关系,政出多头,管理上存在重合,只有政府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有专门部门来负责才会真正的保证林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方向以及规范化。随着旅游业发展,塞罕坝于1997年成立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景区旅游管理,景区环境规划,多种经营,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整治等职能;在2007年成立森林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森林公园旅游地接业务旅游咨询及策划、业务接待、导游服务等。有政府部门的引导,融合发展各方面数据才能比较统一,有利于统计分析,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从而形成区域内发展的典范,为其他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成为在该领域内代表,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寻找一种新的模式,实现当地经济的新发展,进而丰富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旅游对于引入资本、提供信息以及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已被业界所接受,所以我们应该在塞罕坝地区围绕旅游业的发展适当的调整林业的发展,也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好实践。

3 能够实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历史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不断造林绿化、扩大森林资源、保护好森林资源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塞罕坝一直坚持绿化荒山、垦荒造林、科学经营、狠抓防火,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不断增加,林分质量和价值不断提升,林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三大效益日益增加。良好的生态氛围、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载体,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没有了生态这个前提,旅游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利用当地森林资源旅游业目前是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森林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保护森林资源就成了林业以及旅游业的共同呼声。如果能合理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就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同样,旅游业发展的好就能促进人们更好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因为这带来的是直接的经济收益。总之,增强林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有利于两个产业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能拓展两个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延伸两个产业产业链,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当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并且围绕着塞罕坝以森林为依托的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也遍地开花。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讨旅游产业与林业的融合发展,能够克服旅游产业的淡旺季的矛盾,使林业的生态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林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对自然与生态最大程度的利用。旅游淡季是以林业的相关活动(林业的育林、伐木等)为主,旺季则以旅游接待为主。运作重心随着旅游的淡旺季转换而转换,可以在淡季时开发更多与林业相关活动,使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旅游业;影视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29-07

影视旅游实践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众多相关文献,《旅游学刊》在2010年度两度刊文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研究状况已经做了全面介绍,本文不再赘述。总体说来,国内外关于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视对旅游主客体的影响、影视旅游主体的感知体验、影视旅游吸引力,以及影视旅游发展现状、模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虽然个别学者(如李道新)注意到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但是真正从产业融合视角进行的影视旅游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很少涉及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特征等内容。尹媛媛等在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进行综述时指出:“一个领域的形成、产生机制往往是它内在动力的保证,如果运行有效,能够协调各个部门,激发内在潜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影视旅游的产生机制,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却仍然凤毛麟角。”本文将在充分借鉴现有影视旅游研究和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视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对影视旅游研究以及产业融合研究有些许推进。

一、产业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化实践的观察。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3个相互重叠的圆圈来描述电子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3个圆圈的交叉处(即产业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为产业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产业融合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了世界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研讨会”。进入21世纪以后,更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得到了关注。

产业融合对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催生新产品与新服务、促进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促进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派生出产业发展的巨大增值机会等,甚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早在1997年,欧洲委员会就“绿皮书”(Green Paper)指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将扩展至整个信息市场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经济的综合。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融合化和信息化、生态化一起构成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尽管主流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领域,而且还远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是从既有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一是产业融合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沿着技术融合――产品和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不断发展。二是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力。技术创新导致通用性技术的出现,从而催生了新产品、新服务以及相应的新市场,然后是企业战略的调整,大量并购重组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三是信息产业的本质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管是电信行业,还是广播、电视和出版行业,都可以纳入信息产业的范畴,照片、音乐、文件、视像或对话等的传播本质上都是信息的传递。

二、影视旅游的内涵和产业融合发展特性

1 影视旅游的内涵

影视旅游,西方称之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Induced Tourism),认为它是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现在荧屏、影带、银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定义1)。国内一个得到较多引用的定义是刘滨谊等提出的: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定义2)。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的影视旅游定义,可以发现二者强调的都是影视和旅游吸引物的关系,但又各有侧重,定义1关注的是影视对吸引物的展示,定义2关注的是影视相关事物成为吸引物。两个定义实际上可以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定义:影视旅游是指主要因为影视制作、播映及相关事物而形成的旅游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样一个定义不是为了完整而完整,而是因为影视旅游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有关影视旅游的论述中,影视外景地、影视基地等普遍被认为是影视旅游项目。但显然对于影视外景地来说,影视起到的更多是传播作用,而不是构成吸引物(和定义2不符);而对于影视基地来说,之所以吸引人并不简单地是因为出现在荧屏或银幕上,而是因为影视基地提供诸多的参与和体验活动,包括参与影视拍摄以及见到明星的机会等(和定义1不符)。

2 影视旅游发展日益体现出产业融合特性

影视旅游在近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

一是从被动走向主动。几乎从一诞生开始,影视就具有了传播旅游吸引物的功能。但是在早期,这种传播几乎是无意识的。如《庐山恋》对于庐山的宣传、《西游记》对于九寨沟的宣传,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和以前无意识导致的宣传效果不同,今天很多旅游目的地是主动地借助于影视进行传播。如:英国旅游局每年都会定期推出一张“英国电影地图”,详细介绍67部经典影视作品中的110个旅游胜地,旅游者可沿着这些路线,游览 影视剧作中主人公旅程的沿途风景,身处此境,重温影视剧作中演绎的情调;国内的张家界,也借《阿凡达》热播之际,制造将“乾坤柱”改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的噱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是从后期走向前期。在早期,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借已经播映的影视进行宣传,这时影视已经拍摄好了,进入后期播映阶段。如,虽然现在观看《庐山恋》已经成为游庐山的重要内容,在九寨沟体验20多年前《西游记》的拍摄场景也增添了游客诸多乐趣,但是当初《庐山恋》的拍摄并不是为了宣传庐山,《西游记》许多场景选址九寨沟也更多考虑的是电影拍摄的需要。然而发展到今天,很多旅游目的地事前就做好了利用影视进行宣传营销的计划,介入了影视产业早期的拍摄选址乃至剧本写作阶段。比如2010年在《非诚勿扰2》拍摄之前,北京市旅游局就和制作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片中植入了慕田峪长城、欢乐谷、紫竹院公园、潭柘寺等北京美景。

三是从片面走向全面。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后期走向前期,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的融合也从个别环节向全面融合发展。典型事物就是影视基地的诞生。在影视拍摄基地,游客可以看到剧组拍摄的现场或遗留下来的场景、设施,可以亲自体验影视作品中的食品、道具、服装及饰物,过把演戏瘾,还可以体验飞檐走壁,探寻特技效果制作的奥秘。影视基地一方面可以用于影视拍摄制作,另一方面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真正体现了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从产品、市场到企业、产业的融合。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认为1963年好莱坞影城的建成标志着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1987年无锡影视基地的建立则意味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

影视旅游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韩国利用《大长今》《冬日恋歌》开拓旅游市场、新西兰利用《指环王》营销旅游景点等,都已经成为影视旅游的经典案例,以好莱坞影城为代表的影视城也在各地遍地开花。从国内来看,利用影视进行旅游宣传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影视基地建设也迎来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有40多家影视城,立项通过审批则有110多家,这些在建影视城95%投资过亿,总投资或已接近400亿元。影视旅游的这种蓬勃发展态势确立了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其中体现的产业融合发展特性则指明了从产业融合视角进行研究的特殊意义。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模式

从不同角度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如郭文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多元要素共生论、培育培植影视产业、原始资源直接利用。从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则可以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以下6类:

1 影视外景地旅游

影视的拍摄往往涉及大量外景地,这些外景地借助于影视传播,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唯美、精致的亮相,很可能从“识者寥寥”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一部经典电影《罗马假日》,使罗马的旅游热持续多年;每10个到新西兰的外国游客中,就有1人声称是被《指环王》纯净风光吸引而来;《古墓丽影》让塔普伦寺名声雀起;《乔家大院》让到山西的人都想去看看那忧怨的红灯笼;《非诚勿扰》里的一句“西溪且留下”让这片西湖边上的湿地从此广为人知。

2 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

影视不仅传播拍摄地的景观,也在传播故事,因而这些故事的发生地也可能成为旅游热点,即使这些故事发生地并不是影片的拍摄地。正如凌莉萍、吴殿廷提到的:很多实例证明,旅游者更愿意到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去旅游,比如《勇敢的心》中对华莱士(Wallace)和苏格兰人独立战争的刻画给苏格兰带来了旅游热潮,虽然影片较多地取景于爱尔兰。

3 影视文化旅游

影视传播的内容,不仅是景观和故事的传播,从更深层次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而,影视传播引发的旅游活动并不局限于到外景地或故事发生地旅游,而且包括体验影视传播的文化。如《少林寺》及有关影视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武术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包括普京的女儿前来学习中国功夫。韩剧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韩剧热播引起各国游客对韩国文化的关注,他们不仅对影片中浪漫的外景地充满了向往,而且对韩国生活方式、食物等民俗文化也充满了好奇心。以往旅行社在宣传韩国景区时,并没有多少卖点,游客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也仅停留在烧烤和泡菜上,因此造成了韩国旅游线路的冷清局面。随着《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热播,韩国旅游内容大为丰富。特别是在《大长今》播出之后,各旅行社也借此挖掘新题材吸引游客,旅游线路中除了有关拍摄点外,还有品尝韩宫廷膳、穿韩服照相等各种体验活动。

4 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旅游

观看影视已经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影视的拍摄制作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些拍摄制作的设施设备,比如说什么是混音棚、什么是录音棚等,大家就不是很了解。拍摄过程本身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如看演员特别是明星如何表演,导演如何指挥等。影视拍摄制作还会留下一些场景,这些场景在影片中出现过,能够唤起游客的记忆或关注。上述这些内容使得参观影片拍摄制作基地可以构成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说,还可以利用影视拍摄基地的场景、设施等为游客提供更具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如自主表演、自主拍摄等。天津中贸国旅曾推出了一个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项目,活动内容包括厂史和影片生产状况介绍、电影流程介绍、拍摄场景参观等。

5 影视主题乐园旅游

影视主题乐园是在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集影视拍摄制作与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场所,通常我们所说的影视城大多属于影视主题乐园的性质。影视主题乐园具有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几乎所有功能,同时大大丰富了旅游休闲功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环球影城,在影城可以参观电影的制作,解开特技镜头之谜;可以回顾经典影片中的精彩片断;可以观看娱乐动物明星表演;可以体验侏罗纪公园、未来水世界、终结者等大片电影场景,甚至还有自动拍摄系统记录下你的惊险一刻。

6 影视节庆旅游

当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级电影节有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等。影视节庆既是影视行业的盛会,同时,电影节的开幕、新片的展映、国际巨星的到场,也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举办地观光游览,大大促进举办地旅游业的迅速提升发展。

在上述6类影视旅游中,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是不一致的。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这3类影视旅游,其影视和旅游的结合往往是偶发的、分散的,主要停留在市场和产品的融合方面。对于这些外景地、故事发生地或文化体验目的地来说,虽然也可能拍上一两部影视,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是偶发的,缺乏完善的影视生产设施设备,一般局限于外景地拍摄等简单环节,因而构不成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影视拍 摄制作基地,初步集影视拍摄制作和旅游体验为一体,但是其旅游功能只是附加的,因而还称不上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只有影视主题乐园,一方面提供影视拍摄制作功能,另一方面提供旅游体验功能,既是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地实现了企业融合进而产业融合。和外景地等相比,影视主题乐园的拍摄制作功能不是简单地拍上一部、两部影视,而是有着较完善的影视拍摄制作设施设备,可以连续性、经常性、较为完整地进行影视拍摄制作,因此构成了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和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相比,影视主题乐园以招徕接待旅游者作为重要目的,提供了大量供游客参与的项目,因而也构成了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至于影视节庆相对说来较为特殊,虽然同时构成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但是一般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企业融合。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问题是产业融合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静态分析着重剖析影视旅游现象存在的机理或者说运行机制,而动态分析将考虑影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机制。

1 静态分析

前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原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影视主题乐园、影视节庆等6类,在这6类中,前3类实际上都是影视对旅游吸引物的传播,后3类则是影视本身构成旅游吸引物,或者说影视提供旅游内容,两大类型影视旅游分别是定义1和定义2各自关注的要点,其存在机理或运行机制是不同的。

(1)影视传播旅游

影视之所以能够宣传推广旅游目的地,最根本的当然是由于影视所固有的传播功能。而且和专门的广告相比,影视传播旅游至少还具有以下一些优势:第一,嵌入其中、和影视剧情融为一体的宣传可以避免人们对生硬广告的反感;第二,影视剧集画面、音乐、故事情节等为一体,在宣传旅游目的地方面的表现力更强;第三,影视在传递目的地信息的同时还附加了影视自身的内涵,从而增强了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印证、寻梦是游历外景地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意味着影视不只是提供信息来源,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旅游动机和决策。

影视传播旅游的另外一个内在依据在于影视和文化两个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这一点和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依据在于信息产业本质类似。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多说。旅游产业在本质上也是文化产业。早在1986年,于光远就提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尽管影视和旅游的体验方式不同――前者通过影像传递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后者通过人员移动的方式来实现――但是二者的本质都是文化体验。

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使得影视传播旅游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从而真正形成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象。对影视植入广告的分析也许能更好地揭示上述原理。植入广告确实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是这最多可以说是影视产业和广告产业的融合,而不能一概说是影视产业和相关实体产业的融合,比如,《手机》中植入手机广告就不能说是影视产业和手机产业的融合,因为这只是一种偶发的商业行为。但是影视和旅游的关系不同,影视传播旅游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普遍和长期的现象,因此已经可以看成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2)影视提供旅游内容

影视产业的发展能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体验内容,包括体现在旅游配套服务当中的一些影视文化体验,但主要是构成旅游吸引物的组成部分。影视之所以能够提供旅游内容,首先是由于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今天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旅游吸引物,从天上到地下,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当代,其形态千差万别,其类型多种多样,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不管是影视拍摄,还是影视文化或影视节庆,都能够对旅游者具有一定吸引力,这是影视提供旅游内容的基础。

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的第二个依据同样在于两个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使得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实际上近年来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在于,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使得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成为一种常态,并催生了影视城等新生业态,其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一般生产所无法比拟的。

以上分析的内容可以直观地反映在图1当中:

2 动态分析

在静态分析中本文已经指出,影视固有的传播功能、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以及影视和旅游的文化相容性构成影视旅游运行的三个关键要素,但是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解释了影视旅游的存在,并不能解释影视旅游为什么产生、为什么发展。毕竟,无论是影视固有的传播功能,还是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或影视和旅游的文化相容性,都是伴随着影视产业、旅游产业各自的产生就存在的,而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却是近些年的现象。

(1)市场是影视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前文已经指出,在一般的产业融合研究中,技术创新被认为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动因。但是在影视旅游发展中,不能说没有技术创新,然而,利用影视进行旅游地传播或者将影视拍摄基地改造成主题公园很难称得上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退一步说,好莱坞影城在1963年已经建成,要说技术创新那时候就有了,并不能解释最近数年我国影视旅游才得以蓬勃发展的事实。

除了技术创新以外,研究者比较多提到的产业融合动因还有:市场发展、模块化发展、政策管制放松、企业竞争合作行为等。在这些因素中,模块化发展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的延伸;政策管制放松更多的情况下是融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企业竞争合作行为则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很难解释一种融合化现象普遍出现的根本原因;市场发展和产业融合的关系则较为复杂,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尽管有研究者宣称,融合的最重要的动因是对未来的愿景――所有的服务都变得更加简单,但是从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实践来看,使所有服务变得更加简单的前提正是技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市场的出现是和新产品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因此并不能技术创新是信息化融合发展首要动因的结论。

对于影视旅游的发展来说,市场的因素更为关键。这种关键不是说新市场的出现导致影视旅游的发展,而是说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市场各自发展使得其市场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为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尽管从技术上说,影视传播旅游、影视提供旅游内容从一开始就是可能的,但是在影视市场规模和旅游市场规模都比较小的情况下,影视传播旅游和影视提供旅游内容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 果。简单地说,如果没有几个人看电影,也没有几个人去旅游,那么就不可能指望有多少人因为看了一部电影而去其外景地旅游;而如果拍摄电影场次不多,旅游者出游次数也不多,则影视拍摄基地也很难对旅游者产生大的吸引力。因此,尽管影视和旅游融合的技术基础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市场基础从而限制了影视旅游的发展,直到近些年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自蓬勃发展,才使得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迎来了真正的热潮。

上述论述可以用图2更加直观的解释。从图2可以看出,在产业的实质没有改变(圆心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两个产业规模(面积)的扩大,就会导致两个产业融合范围(重叠部分)的扩大。也就是说,随着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

(2)企业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

在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最终表现是企业跨领域并购行为的大量发生,从而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乃至消失。也就是说,虽然技术融合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首要动因,但是产业融合的最终实现是企业融合。对于影视旅游来说也是如此,市场融合为技术和产品融合提供了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发展到企业融合,那么可以说产业融合的过程并没有最终完成。目前在影视旅游领域,企业的跨领域并购行为还不多,但是企业跨领域业务拓展已经体现得比较充分,初步实现了企业融合。以浙江横店影视城为例,早期主要是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从1996年开始,在最初的几年内,相继建成了秦王宫、广州街一香港街、清明上河图、大智禅寺等十多个影视拍摄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影视剧组来此取景。其间虽然也发展旅游活动,但是还比较初级,客源也以周边为主。从21世纪开始,浙江横店影视城逐步转型,一方面成立了国家级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实现了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产业基地转化,另一方面从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主题公园转化,以影视元素为基础,以互动理念为核心,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影视旅游产品,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仅影视城建设在全国掀起热潮,在看到影视旅游发展的良好前景后,目前一些传统的影视行业巨头也酝酿踏足旅游业,如2011年2月,华谊兄弟与上海嘉定工业区签约,计划建设占地1000亩、总投资数十亿元的华谊兄弟文化城,这也是华谊兄弟进军文化旅游市场的首个项目。

五、结论和建议

1 关于影视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结论

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征。和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共同的信息产业本质相类似,影视旅游发展的基础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和技术创新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力不同,在影视旅游发展中,市场融合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沿着技术融合――产品和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进行发展,那么,影视旅游更贴切的是沿着市场融合――技术和产品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进行发展。

2 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影视旅游发展的规划引导。正如本文分析的,市场融合是影视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影视旅游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的实际。目前我国的影视城建设已经出现过热的苗头,国内80%以上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状态,15%的影视基地勉强持平,仅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做到微利。这种状况需要引起重视,建议由宣传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指导意见,规范有关项目的审批。

二是支持符合影视旅游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发展。产业融合最终要体现到企业组织的融合上来。虽然影视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市场需求的发展,但是市场需求需要企业去发现和满足,从中寻找自己的商机。建议有关部门放宽影视旅游业务许可,加强信息服务,支持企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支持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乃至兼并重组。

三是丰富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能将影视旅游等同于一般的植入广告或简单地建拍摄基地,而要深入挖掘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影视作品核心主题,深度开发相关旅游衍生行业的“后电影产品”,并系统性地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建议进一步加强影视旅游研究,探讨影视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