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轻工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先锋
2004年,大庆钻探的组建,标志着大庆油田钻探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经过10年的艰辛探索,今天的大庆钻探,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圆满完成,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队伍遍布世界,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面临着机制体制、发展结构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调整。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作为共青团组织,如何团结带领青年在大庆钻探事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当先锋?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在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大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进程中打头阵?是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作为团组织,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企业的发展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团组织的生命线”为原则,坚持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坚持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带领青年在企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争当先锋。
一、以科学理论为统领,引导青年争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先锋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企业,行为结果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观念就是效益,观念就是生产力。当前,企业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前进的道路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也存在着发展机遇和希望。作为钻探行业职工主体的青年,我们必须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对面临的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统领,努力把青年的思想统一到科学的发展观念上来,调动青年的积极性,把对发展的坚定信心、对建设的高昂干劲、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化做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强大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教育引导青年从更高的角度和层次去理解和认识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争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先锋。
二、以推进事业为目的,凝聚青年争当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先锋
回顾50多年的历程,一代又一代钻探青年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为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忘我拼搏,无私奉献。今天,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钻探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团组织要采取多种方式对青年进行深入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塑造魂魄,武装思想,振奋精神,鼓舞斗志,锻造素质过硬、符合发展需要的青工队伍。要引导青年正确对待改革所带来的利益调整,正确认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自觉服从调整,服从大局。要引导青年树立迎难而上、敢争第一的意识,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保持不服输、不气馁的拼劲,与任何困难挑战到底,争当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先锋。
三、以素质提升为依托,服务青年争当勤学技术、苦练技能的先锋
青年的技术技能水平是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基础。提高青工技能是团组织服务于企业又服务于青年良好的工作切入点。这就要求团组织要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青工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调动广大青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要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解决生产难题的技术素质和技术实力。要引导青年就生产经营、科研服务急需的技术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集中培训、强化训练的方式迅速提高技能。进一步研究“青工岗位技校”的推广和深化,有效解决广大青工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青工提高技能。要引导青年积极参加岗位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模拟训练”、“技术擂台”等活动,在学练赛中提升素质,提高技能,争当勤学技术、苦练技能的先锋。
四、以发展目标为动力,推动青年争当打造优势、勇闯市场的先锋
当前企业的中心工作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团组织要在钻探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作为,首先要组织广大青年认真学习和研究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优势定位,加大宣传力度,狠抓落实。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才会落到实处。其次要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广泛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和“创建青年文明号”等“青字号”系列活动,为青年搭建展示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以实际行动为企业的发展建设做贡献。三要引导青年进一步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用铁人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外拓市场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真正在急难险重生产任务中攻坚啃硬,争当打造优势、勇闯市场的先锋。
关键词:资源优势陷阱效应 要素流动惯性 产业竞争力
西方一些国家(英国、德国、挪威等)的发展史证明,丰富的资源会支持区域的经济增长。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来看,一部分资源富集区的经济增长率却很低。经济学家称之为“资源优势陷阱效应”,或者“资源诅咒”。
一、研究进展和问题的提出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针对“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研究。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对其形成原因和后果进行解释,但仍有一些局限。
(一)多数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区域经济的关注。从开放经济的角度看,贸易条件和汇率的变动可能对资源出口为主的小国影响很大,而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不同类型的区域所受的冲击不可一概而论。
(二)对生产要素流向的动因解释不足。一般认为,资源价格上升引起了生产要素集中于资源产业,实际上要素的转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和劳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即使资源产业吸引大量要素,也未必造成区域内要素价格的上升。
(三)少量研究中提及到产业间的联系,如资源部门对当地产业缺乏带动力的问题,但是对资源产业和当地其他产业的关系、区域产业结果失衡的形成机制等现象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资源富集地区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贸易条件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很小。轻工业的要素价格相对于其他部门没有上涨。要素却仍然集中于能源产业,轻工业处于投入不足和生产萎缩的状态,造成经济增长乏力。这种结果的形成过程与前文所述的情况有所不同。对这种类型的区域“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形成机制,已有的研究成果无法对其作出充分解释。
二、案例研究
陕西省榆林市集丰富的煤、气、油等能源矿产富集一地。全市工业中能源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在能源经济的带动下,区域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同时也呈现出“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特征,即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而轻工业相对萎缩。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能源产业的要素集中度越来越高,而轻工业的要素投入越来越少。1995年。能源产业的资产占全部资产的26.09%,之后。能源产业所吸引的投资就开始超过了轻工业。到2005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4.79%。在全国工业生产数据中,2005年能源产业资产占这16个产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15.08%。
二是产业增长速度差距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产业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越来越明显。能源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全市经济的主要地位。
三是产业衰落的覆盖面较大。在20世纪70―80年代,榆林市的轻工业一度在全市工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些产业开始走向没落。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榆林市呈现衰落态势的产业有12个。其中,木材加工及竹藤制品、家具制造等6个产业的状况最差,
榆林市经济不属于出口型,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忽略。轻工业所需要素价格上升的幅度也非常微弱(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相比,榆林市轻工业的工资水平没有明显升高)。
表面看来,“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产生,可以经济学中的要素分配理论解释。如果市场中不存在障碍,要素就可以自由流动,寻求更高的边际生产率,直到各产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趋同。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区域内的新兴产业。能源产业具有可变成本较低,产值较高的特点。这正是边际生产率高的表现,也确实是能源产业在发展初期吸引要素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要素流向特征的形成机制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
(一)排除规模经济和其他干扰,倘若上述机制存在。那么要素在行业间优化配置将会使各产业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差异越来越小。而根据榆林市10年来工业生产的特征(产出和要素的变化趋势)可以初步判断,能源产业和轻工业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是在扩大。
(二)若能源产业存在规模经济,会出现两种结果。或者越来越多的要素被吸引到能源产业,即能源产业在要素占用上对轻工业形成“挤出效应”;或者能源产业达到吸纳能力的边界,区域内一部分要素不能进入能源产业,转而寻求其他获利机会。榆林市的实际情况是,能源产业和轻工业在要素需求上并没有形成挤占关系。大量的民间游资处于闲置状态。但是,按照要素分配理论。那些无法进入能源产业的要素。会寻求“次优”的边际生产率,如劳动密集并且低成本的轻工业。但是事实与之相反。除了闲置资本不愿意投入轻工业之外,当地剩余的劳动力也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出现向区域外流动的趋势。要素边际生产率的指标无法解释上述这两种现象。
根据区域经济学中的“累积因果理论”和“中心一理论”,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是增强,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依此类推,产业吸引要素的能力的差异可能也存在这种自我强化机制。“要素流向惯性”是在这种思路上提出的新概念。它的含义是。区域产业的要素流向变化之后。会造成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反过来又会影响要素流动趋势,从而使在二者在相互作用中都得到强化。导致要素流动集中化和产业发展水平愈加趋向两极分化。
为了证实要素流动和产业竞争力的这种关系,将产业竞争力作为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从要素流动和产业竞争力变化互为因果。要素流动和产业竞争力的同向变化趋势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从要素流向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来看,要素投入是产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充足的要素可能有助于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占领更多的市场,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反之,如果要素缺乏。将导致生产能力降低,生产规模缩小,进而造成技术进步缓慢。可能会引起产业萎缩,竞争能力下降。可见,要素流向是产业竞争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产业竞争力对要素的作用来看,产业竞争力也会成为影响要素流向的一个重要诱因。某些资源产业由于缺乏前后联系,只能吸引要素,而向外扩散要素的作用很微弱:那些非资源型产业往往缺乏这样的吸引力。如果它们扩大生产所需的要素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同时又未能通过创新去提高发展速度,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渐渐处于落后地位,造成产业竞争力的降低。产业的衰落导致投资者信心缺乏,甚至要素流出的后果。当一些产业的竞争力低到完全缺乏吸引力的时候,就会出现该产业投入不足和社会上闲置要素并存的局面。
其次,进行定量分析。选取榆林市15个产业,对它们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所用数据来自《榆林统计年鉴》(2000―2005)、《“八五”时期榆林统计资料》(1991―1995),还有一部分为实地调研所得。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指标的选取借鉴了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4大类共11个指标。如表1所示。
利用SPSS的因子分析模块,采取林海明的简化方法,计算产业竞争力主成份得分。按照同样的方法,求1995年各产业的竞争力。
图中的信息表明,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开采、石油加工业可以被归为一类,大量要素被吸引到这3个产业,与其他变量产业的差距最大。纺织业由于衰退程度较大,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人均占有资产量的增长量也是最小的,所以在图中与其他产业有明显不同。塑料、化学原料和饮料业的要素变化幅度比较接近。人均资本存量变化大致相同,从业人员增加或减少的幅度都很小。余下5个产业比较相似,除了印刷业之外,竞争力都有所下降。人均占有资本增长较少,从业人员减少。其中印刷业的竞争力略微上升,而它的人均占有资本和从业人员是增加的。
坚持用先进思想引领青年
天业集团团委始终把讲政治、讲大局、讲服务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坚持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团委的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开展各项工作;坚持执行员工思想动态月报制,通过基层单位上报、微信平台多渠道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对帮助青年解开思想上的困惑,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全年完成简报12期,解答、解决了员工反映的60条疑问和困难。通过开展的“家信暖人心”活动,共评选出32封“最家信”,其中:“最暖心家信”10封,“最用心家信”10封,“最具团味家信”8封,“最朴实回信”2封,“最动情回信”2封,增进了共青团、青年员工和家属之间的感情。
用思想凝聚青年,一项项青年们关注的问题逐一解决,一件件暖心的工作收到员工的赞许,“做青年友、连青年心、聚青年力”,让团组织真正成为广大青年朋友们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坚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青年
(一)发挥志愿服务作用,积极参与石城创卫活动。2015年,天业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始终坚持将核心价值观、天业精神与志愿服务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业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全过程,不断推动志愿服务文化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年来,石河子市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各单位团组织通过做好厂区、岗位环境绿化、净化、美化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对结对子社区开展了卫生清理大行动。天业集团团委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由13支志愿者服务队组建成天业集团七彩星志愿服务队实现项目化管理,完成7个项目的对接工作,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敬老院、义务家电维修、为盲人赠送收音机、发放世界环境日宣传单等活动,服务青年扎根留心。天业集团七彩星志愿服务项目还荣获师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二)弘扬企业文化,丰富青年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我与团徽合影”活动,拉近了青年和团组织的距离。同时还积极开展五四红旗团支部现场评选答辩会、微视频大赛、歌手大赛等文体活动,用先进文化塑造青年,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为实现“天业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张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天业集团团委始终践行“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的人企共赢和谐发展理念。为解决青年员工的婚恋问题,2015年天业集团团委顺利完成了第二届集体婚礼组织、策划工作,吸引27对新人参加该活动。天业集团团委在号召单身青年参加师市青年交友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天业版“非诚勿扰”青年交友活动,基层各单位也不同程度组织了单身联谊活动。
(三)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积极打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各单位团组织以“青年林”、“共青团花园”等多种形式开展“美丽家园新行动”志愿者活动来美化、绿化厂区,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实践。不仅美化厂区,员工操作室休息室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今年,集团公司下大力气改善基层员工的休息室和操作室,拨付专项资金116万,全部用于员工操作室和休息室的改善,各单位团组织纷纷行动,购置新的桌椅、粉刷墙面,修旧利废动手制作,规范物品定置摆放等等,逐步改善员工操作环境,并通过公示、通报、调度会曝光台等形式,每周进行通报不断落实、加强现场管理工作。
坚持用企业的发展目标来激励青年
用事业凝聚青年,就是要在天业集团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为青年搭建舞台,积极发挥青年作用、体现青年作为、促进青年成才
(一)重点抓好青年安全工程。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今年,集团团委重点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创建工作,引导广大青年争做企业安全发展的主人,基层各支部还通过青安岗查岗、安全员上台讲事故案例、安全承诺签名、安全咨询、消防演戏、安全演练、送安全生产知识到车间、到班组等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工安全意识,推动“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的开展。坚持“月打分、年评选”的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督促青年团员切实发挥好在安全生产中的安全卫士作用,力求实现“团员自己不三违、团员身边无三违”的奋斗目标。
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和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电石产业团委为基层制作358块安全警示牌,不断提升基层青安岗的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工安全意识。各级青年文明号按照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工作,激励青年争当岗位能手,为企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二)持续抓好“双争双创”工作。在不断完善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定标准、强基础、上水平”,广泛开展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科技项目攻关、“五小”、QC等活动,不断提升争、创工作水平。今年,1个集体获得兵团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个集体被确定为师市级“青年文明号”创建集体。
坚持用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
(一)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基层活力。以“一团一品”、“活力团支部”、“魅力团支部”工作为抓手,以增强团支部活力为突破口,以打造团支部特色为主要内容,重点强化团支部建设,扎实推进“五四红旗团委(支部)”创建工作,从而带动共青团组织的整体建设,真正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今年,有11个团支部获得师市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二)进一步规范团的组织生活。把“”落到实处,坚持每季度一次团委工作例会,基层团组织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工作例会,不断提高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关键词:转移就业;产业政策;城市包容度;适应性效率
一、 引言
“人随产业走”简明表述了人口合理转移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来实现;而“实现包容性增长”则暗示产业政策与政府包容行为之间的关联,这涉及到配置效率与适应性效率的问题,包容性政府行为是防止产业过度干预的防火墙。本研究主要以北京为例,借助投入―产出分析范式确定超大城市(人口规模1 000万以上)产业间关联与主导产业,从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解决低技能、非紧缺人才涌入导致的就业结构性失衡、产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
二、 模型、方法与结论
本文引入投入―产出模型的目的是从三次产业前后关联角度定量分析城市产业结构,并根据各产业部门定位提出相应产业政策,吸引紧缺劳动力、疏散过剩劳动力,平衡劳动力市场供求。本文基于北京市2010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比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进而选取主导产业、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流动人口管理方案。
下文将运用上述方法,根据产业间前后关联度初步选取主导产业。
2.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根据以上方法,可以计算出北京市2010年和2012年42个产业部门和6个合并后大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北京市2010年后向联系水平比较高的产业,即影响力系数大于等于1的产业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23个,排名靠前的部门大多属于第二产业,且影响力系数值差异不大(1.00~1.37)。排名前三位的部门分属六部门中的重工业、矿业部门。隶属于服务业的部门只有综合技术服务业一者在内。2012年后向联系水平较高的产业部门共19个。虽然入选行业总数减少了4个,但前3位所属大部门由重工业、矿业扩展到了基础设施相关产业,且第一名煤炭采选业的影响力系数为2.33,大幅增加了1.06,也就是说2012年煤炭采选业每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将比2010年对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多1.06单位。基础设施领域,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向后关联度减低至1以下,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猛进前三。纺织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食品和烟草、木材加工品和家具、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5个轻工业产业部门都进入系数大于1的行列,这比2010年仅有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的情形有了新的突破。其他服务业和农业领域的部门都未能入围,这一点可以从图1中六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情况得出一致的结论:矿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始终最高两年间的增长幅度也是最大。其次是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相关产业,轻工业部门2010年不足平均水平,2012年增长至平均水平之上。
北京市2010年前向联系水平比较高的即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14个,2012年降至12个行业部门。这些入选部门前三名与排名靠后的产业系数值差距较大,尤其2012年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感应度系数高达5.02,这代表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需求,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满足其他部门生产的需要将增加5.02单位的产出量,大大高于其他部门。2010年其他服务业领域入选的部门有4个,2012年仅为3个,且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部门的系数值有所降低,说明2012年服务业增长乏力,受国民经济的波及度不够。入选的产业部门两年均不包括农业领域,轻工业部门只有2012年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进入范畴内。2010年北京市既具有较大牵引作用又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产业有9个,前八名均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仅综合技术服务业榜上有名。2012年缩减至5个行业,均属第二产业。
北京市六大产业部门中,农业和轻工业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甚至仅占不足43%,这与北京市的首都功能定位有极大关联,一些低端轻工业制造业已经转型或迁出,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农业向着现代化、精细化、休闲化发展,多为以农家乐、采摘或高端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园区。两年来,矿业系数水平提升、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系数下降,可能是由于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冶金矿业总公司、首钢矿业公司等大型央企为主的部门经济的发展,对整体经济变化的感应度较强。
3. 结论检验与补充。选择主导产业不能单纯依靠影响力和感应度两个系数,还应考虑城市原有产业基础、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以及同其他地区的关联等方面。北京市2010和2012两年的其他服务业产值占比最高,均占总产出值的50%左右,从增加值方面看更是高达70%多。重工业其次,产值占比22%左右,增加值降低至12%左右。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同为12%左右,而产值占比略低于重工业(18%~21%),其他三个部门产值和增加值的占比都远小于上述三个产业。农业、矿业和轻工业的产值加总占比才仅为总产值的6%左右,增加值加总更是约4%。因此需要对结论进行一定修正:
(1)矿业企业的发展,虽然从影响力角度来看对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具有较高的需求,但其产值所占比重并不高。这一方面可能是表明矿业大力度拉动了其他产业的产出增加,自身对这种产出增加的反应并不强,这从矿业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低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可能是投入产出分析算法本身的局限性使然,在求两个系数时,用的是简单算术平均,分母的计算方法实质与感应度横向求和相同,存在实际经济意义较弱的局限性。
(2)其他服务业过往的发展不可小觑,但三年过去了,尤其是结合中央对北京市的定位、北京市自身的发展规划及流动人口问题等其他社会因素,是否全盘肯定并继续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还需要讨论。北京的800多个批发零售交易市场雇员基本是外来人口,流动人口高度集聚,拥挤效应显著。超大城市需要大幅减少此类市场,以政策组合方式引导部分市场外迁。“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进行适度调整。
(3)基础设施相关产业是首都市政建设重要一环,能够创造的产值贡献也十分显著,需要保持其基础产业的地位,但产业细分情况下也有特例。北京400多座巨型垃圾填埋场,多数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环境卫生处理,急需学习、借鉴、研发、生产,并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人员队伍。北京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市场空间巨大。
(4)重工业发展是造成北京市环境重度污染主要因素之一。对于该产业今后的去向,我们不能只强调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而要同时注重企业内部负外部性的自我消化,也就是提升企业排污治污设备的配套水准。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双向带动作用(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是巨大的,2012年其产值达到11 842.88万元,增加值2 140.08万元。重工业的发展后文中我们将借鉴美国特大城市洛杉矶的经验。我们只要提升了超大城市发展中重工业的质量、降低数量,其对经济的关键性作用仍然能够得到发挥,效率更高、污染更少,实现外部性上的扭亏为盈。
有选择地发展服务业、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重工业部门作为北京市主导产业才是切合实际的科学选择。这样就修正了仅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出发定位主导产业的偏差,为其他超大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三、 总结与政策建议
1. 人口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与城市包容度关系总结。人口流动、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包容度三者关系如图4所示。产业调整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城市包容度也是动态的,不同历史阶段差异性显著,尤其在我国。那么在保证流动人口权利平等情况下如何制定产业政策?城市包容度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度如何把握呢?我们引入适应性效率概念进行补充分析。
适应性效率是在长期经济增长进程中,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变迁的效率,是衡量制度安排是否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标准。我们定义的城市包容度是指以公共服务享受范围、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比例、劳动权益保障程度为主要内容、评价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接纳程度的指标,包含了政府行为中与城市中外来人口相关的包容性机制。
我们过往的研究曾验证,城市包容度指数水平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就业越容易。但包容度也是存在一定上限的,包容不是兼容。根据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形成的包容性措施才有利于缓解我国城市人力资本错配局面,因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调整城市包容度等制度变革的前提必须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其中重要方面就是适应于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与城市包容度是经济配置效率与适应性效率的关系,是静态效率和动态改进的关系;包容性公共政策与产业政策又同为决定体制组织和存在形式的制度安排(适应性效率),两者满足了“根据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变化以及制度的震荡”进行调整的制度内涵,通过两种政策灵活协同调整、配置效率与适应性效率同步优化,保证了城市经济体持续良好运行。
2. 超大城市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上,超大规模城市的产业选择还必须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结合。人口疏解与人才引进并不矛盾,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检测认证产业高端人才不仅北京、在全国也供给不足,政府决策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向紧缺型行业倾斜。而在保证失业率低于3%红线前提下,对落后产能行业应尽快停止引进、适当裁员,通过转岗培训、关系转接、推荐就业等进行兜底安置。这样就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正确引导和合理安顿。一部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城市发展对该行业需求不旺的劳动力就会自动退出大城市的竞争范围,向下游规模城市流动,最终实现超大城市不再拥挤、小城市逐步向大城市演进的协同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纯彬,李叶妍.产业政策:调节超大城市规模的选择[J].开放导报,2015,(3):31-34.
[2] 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2):40-42.
[3] 田珊珊.基于投入产出关联分析的中国主导产业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18-19.
[4] 王玉海.诺斯“适应性效率”概念的内涵及其对我国制度转型的启示――兼议我国过渡性制度安排依次替代过程中的动态适应性问题[J].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5,(1).
[5] 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61-68.
[关键词]工资;对比;职业;劳动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53-02
1序言
有人把中国比喻成“世界工厂”。中国以低廉的工资和强大的劳动力取得了世界上罕见的经济发展。韩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登陆中国,最大的原因是低廉的工资。这是到目前为止韩国企业对中国感兴趣的最大原因之一。可是中国的工资标准日益上升,能在中国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就日益减少。
在韩国蔓延回避3D行业(特别是热加工、镀金、印染、皮革、屠场)的现象。而且这些企业的工资标准也很低,所以大部分3D行业都存在着工人难找的现象。能把这些困难解决的就是外籍工人。如此说来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着因为劳动市场和工资标准的差距,相互充当必要的经济市场。
在本文比较过去的20年里中韩两国的主要行业工资差距,而研究出两国之间经济合作变化,因为人民币上升趋势等因素带来的两国之间工资差距的缓和,并分析出可取性的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2中国的劳动市场与政策变化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几乎无限的廉价劳动力。可是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起,中国的劳动市场因可劳动人口的减少而发生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所以中国政府随着劳动市场的结构变化而把目前的高速成长政策放慢,把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换成资本密集型,努力培养新型产业而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就说明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过显著经济成长的中国政府不得不把“人人都有工作”的低工资政策修改。
中国政府为了减少地区、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要缓和所得分配不平衡等现象,通过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修补了工资制度。而且正在拟定工资能正常上涨的制度。可是这样的加强低工资政策而修补工资制度给中国政府带来了经济成长与稳定物价的两大难题。
中国的劳动力可分为从事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单位而拿到固定工资的“职工”,城市里的个体工人,乡镇的集体工人和个体工人。以前中国实行了以“固定工制度”为核心的雇佣制度,这是政府安排劳动力而决定职业、工资的制度。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经济领域的扩大与自愿化,逐渐引进工人与企业之间签订合同而导致“铁饭碗”的概念慢慢淡化。
新引进用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公开录用、自愿报名、录用优秀人才、把实习工人的见习期制度化、录用时以见习期的业绩为主、退休自由等原则为中心。因为依照从1952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而实行的计划工资制度,中国的工资在总体上维持了低工资水准。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了支付奖金以及计件工资制度,补助食品价格与随着升职而支付超额工资等政策。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工资结构很快改善,工资在个体经济或私营经济很快提高。
随着这些变化在国有企业开始扩散欧美式年薪概念的引进。而且从2004年3月1日起强力执行在1995年实行的劳动法为基础的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了员工的最低生活,保障了能维持个人生活,保障了员工与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3韩国的劳动市场与工资变化
韩国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一直延续了高速发展的趋势。在这期间韩国的劳动需要剧增而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劳动市场。这时韩国的劳动市场靠着经济发展而带来了不断的工作机会,成功而持续地吸收了可劳动人口增加、经济活动参加率增加等劳动力供应的增加。可是1997年年末的金融危机之后劳动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失业、就业认可口的剧减等)。从金融危机之后岗位被大规模减少而正式员工数量减少了很多,可是在工资、福利、退休金等方面受到很多不合理待遇并且工作不稳定的非正式员工从2001年持续增多(经济活动人口调查表所示)。
韩国统计局的经济活动人口调查表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工资政策里值得瞩目的是很多韩国企业开始拟定工资标准的时候摆脱了从前论资排辈的旧惯例,开始引进评估个人的能力、业绩、贡献度为基础签订合同的制度。很多企业积极地引进年薪制的原因是通过提高员工的能力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应对低增长时代。
可是金融危机之后在劳动市场不断增加非正式员工的比例,在工资政策引进年薪制等原因,增加了收入比例失调以及深化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各职业群平均工资(2010年,单位:1000韩元)
4问题与撮要
1992年中韩建交时,韩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中心的产业体系转换为重化学工业的时候。当时的中国是外企投资的高峰期,也是13亿中国劳动力与世界接轨打造出“世界工厂”的时代。所以当时两国建交提供了在韩国因为高工资而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的服饰、制鞋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中小企业一个新的跳跃舞台。一方面因为回避3D行业与比大型企业相对低廉的工资而缺乏劳动力的韩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依靠中国劳动力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缺乏现象。如此说来中韩两国在地理上紧邻,所以通过两国产业间互补所需等措施发展并巩固了两国经济合作。虽然中国的工资在不断地增长,可是比周围的低廉工资国家劳动生产力高的很多,加入WTO以后完善了各种制度与法律问题,交通与通信等方面也比东南亚国家更为便利,这些都是让韩国企业不断地在中国投资的主要因素。
韩国与中国有个共同点,就是通过低廉的工资政策引进外资企业而发展经济。到了现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与美国齐名的世界两大中心,韩国也成了世界第13名的经济发达国家。中国以后要变成不仅是“世界工厂”,更要成为“世界市场”。目前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不仅要看中国低廉的工资,而是要在中国国内所需的提升产业结构上找出路。现在纤维、制鞋等在轻工业投资的韩国企业,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生产的产品卖给欧美等国家的方式不能再持有竞争力。北京现代汽车就是不依靠低廉工资,看好了中国国内市场而投资并成功的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