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融合的好处

产业融合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融合的好处

产业融合的好处范文第1篇

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

数字家庭好处多

“发展数字家庭,有利于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信息惠民能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视听产品处处长梁峰表示,数字家庭包含智能电视、音箱、机顶盒、交换机、芯片等多种终端及应用,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融合、产品与内容的融合,同时具备高产业关联度,与金融、医疗、教育、能源等多个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密切相关,实现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民生方面,数字家庭可以满足老百姓对IPTV服务、家庭安全监控业务、养老服务、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需求,让信息惠民的国策落到实处。而通过多业务平台数字家庭系统建设,又可以为政府实现阳光政务、实名网络听证、推动社会互助等提供畅通渠道,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此外,技术集成和跨界应用这两大特点,又使数字家庭成为实现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要求的一个很好的落脚点。“关于技术集成可以用‘云中来、物里去、动中联、促融合’这12个字来概括。”梁峰说,海量的内容从云平台上获取,通过物联网又实现了家电间的互联互通,依靠移动互联网,百姓生活可以实现“人在外,家在身边;人在家,世界在眼前”。同时,通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的融合,还能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三网融合。而“跨界应用”是指数字家庭包含了数字视听、智能家居、家庭服务、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是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融合延伸的有效载体,成为实现增值效应的有效途径,大众可以通过智能电视中的网上商城购买产品、服务等。

政策护航 落实推广

工信部高度重视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已将数字家庭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积极支持,并制定了《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对数字家庭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重点等做出了部署。

近几年,工信部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运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连续3年支持了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数字家庭多业务平台开发以及10万用户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加强部省合作,建设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在产业集聚区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工程。工信部2009年与广东省在广州市番禺区建设了首个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2012年启动了浙江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创建工作,2013年又启动了湖北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创建工作;注重发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广电和电信网络运营商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形成了包括产品、网络、业务、内容等在内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以数字家庭进街道、进社区的方式,让消费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数字化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了数字家庭业务有效落地。

“数字家庭领域技术涵盖了数字音视频、智能家电、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与控制等众多技术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和主导标准制定对数字家庭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梁峰说。为提升国内技术和标准主导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工信部支持企业开展了基于AVS、DRA、DKAA自主数字版权保护标准等的研发和产业化。“然而,不能我们自己闭门搞研发,得让老百姓真正体验、了解数字生活的好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字家庭的发展。”梁峰说。

巩固成效 广泛布局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目前我国数字家庭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消费者对数字家庭的认知度快速提升,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发展数字家庭的热情高涨,相继成立了产学研用联合的数字家庭专业推进机构,积极推动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及产业基地建设。

在关键技术方面,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在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产品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支持闪联、E家佳、广联标准等自主家庭网络标准的产品不断增加,采用自主标准的数字家庭应用示范项目也在广州、杭州等地扎实推进。

截至2012年底,数字家庭基地在广东仅番禺、云浮两地用户规模就达到16万户,杭州用户规模达到34万户,大连、青岛、济南、武汉等地也相继开展了10万用户数字家庭应用示范,数字家庭业务示范已初具规模。

产业融合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电数字电视;运营模式

三网一般指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视网和电信网。自20世纪90年代,三网融合就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手机电视的出现,加速了三网融合的发展。现在,我国三网融合发展不仅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还有一定的现实性,而且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广电数字电视业务包括固定接收业务和新媒体业务,前者是广电数字电视业的传统业务,后者是新兴业务。

1三网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三网融合的可能性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在三网融合的性质方面,三网融合不是相互覆盖或替代,而是技术和产业以及监管机构的融合。按照我国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三网最终会打破各个的壁垒,实现融合。其次,在三网融合的进程方面,我国三网融合不管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产业层面都有很大推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最后,从三网本身的发展趋向看,他们都有走向融合的趋势。有线电视网的光纤化、宽带化、双向化。电信网的业务数据化、无线化光纤化。计算机网的网络业务多样化、宽带化。三网融合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视网和电信网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了三网融合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三网若不融合,独自建设的话都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第二,我国工信部和广电总局都意识到了三网融合的重要性,并把促进三网融合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目前,三网融合已经在有些城市进行试点,条件成熟后很可能推向全国。

2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包括广告运营模式、企业合作模式、监管模式和市场开发模式。

2.1广告运营模式

广告收入是移动电视的主要收入,广告经营的好坏对移动电视的生存能力有直接的影响。目前,移动电视广告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自主经营;第二,完全外包给广告公司;第三,部分外包广告公司。自主经营。自主经营的广告的移动电视企业一般自行设立广告管理部门,接受企业的广告定制,利润归企业自己所有;完全外包给广告公司,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其好处在于可以降低市场风险、迅速开拓市场,其弊端在于难以掌握广告内容以广告实际需要的契合度;部分外包广告公司。在这种方式下,移动电视公司和广告公司共同管理广告的运营,有利于移动电视公司把握市场情况及其变化,以有效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式,获得最大利润。

2.2企业合作模式

三网融合下广电数字电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应该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广电数字电视应该顺应融合这一基本的趋势,主动加强与电信网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首先,应该合力造就成熟的产业链。广电数字电视要实现与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必须给融合的各个企业带来好处,必须整合产业链,形成一条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度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那就可以提高设备终端生产的针对性,也可以成立合资企业了。其次,形成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广电数字电视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必须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导致有些网的发展滞后于其他网点的发展,最终不利于融合式发展。广电数字电视一方面可以向向互联网提供节目出售来获得销售收入,也可以与网络运营企业实行利润分成。另一方面,广电数字电视要利用互联网的互动能力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针对性的宣传个性化的节目。最后,建立互惠互利的盈利模式。广电数字电视的大多是免费的,它主要通过广告来盈利。实际上是将电视节目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整合起来卖个各个需要广告的企业或单位。广电数字电视应该与互联网建立互惠互利的盈利模式,这有这样,两者才能互惠互利,相互促进。

2.3监管模式

在目前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形成有效的广电数字电视监管模式,即政府为主,行业协会为辅的监管模式。三网在产业化过程中市场经常出现失灵,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弥补市场的不足。具体包括:加速三网融合的有关细则的执行、建立健全产业监测机制、设立综合性的管理结构。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加快三个融合的关键期,如果融合不能快速实施,就会在信息化发展中落伍。国务院为促进三网融合,制定了推进的短期目标,各个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产业监测机制是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比较复杂,渗透的行业很多。另外,广电数字电视受众庞大、影响广泛,所以应该及早完善相应的监测平台,形成常态化的监管体制机制。国家要对广电数字电视制定产业标准,以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利于平台检测机制的正常运转。三网融合的发展迫切需要成立综合性的管理结构。如果部门分开设置,那我监管主体很可能误认为三网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造成内容上、技术上和网络上的融合障碍。如果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管,不仅能够形成政策协调,还能够减少融合的阻力。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的监督管理,实现政府和企业的有效沟通。

2.4市场开发模式

三网融合要实现发展,需要培育广阔的市场。广电数字电视企业根据用户情况培育市场,形成科学的市场开发模式,即准确定位分析模式。首先,要开展市场调查,详细划分数字电视用户,对目标受众进行定位分析。其次,应该对受众的收视行为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最后,根据用户定位和受众收视行为分析来确定的他们的消费习惯,开发潜在受众。综上所述,三网融合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三网融合的性质、进程和发展趋三个方面,其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三网融合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认识条件上。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广告运营模式、企业合作模式、监管模式和市场开发模式。广告运营模式有自主经营、完全外包和部分外包三种。企业合作模式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监管模式是政府为主、行业协会为辅的监管模式。市场开发模式是准确定位分析模式。

参考文献:

[1]鲁维.三网融合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电信科学,2011(2).

[2]张桂兰,陈刘喜.三网融合背景下关于可运营的IPTV业务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9).

[3]薛慧敏.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手机电视运营模式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0(4).

产业融合的好处范文第3篇

房地产业进入新阶段,需要认识和拥抱互联网。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创新驱动的新的供应链和新的经济动能,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为手段的产业领域服务,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共识。房地产业走向新业态,需要创新和拓展互联网。今年“两会”,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正在与经济社会方方面面融合,在推动房地产业提高效率,加快组织变革,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生产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房地产业告别了黄金十年,迎来白银十年,房地产行业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房地产产品经历四代转型,

第一代是为业主提供一座好房子,一个居住空间;

第二代是为业主提供好的建筑、好的户型、好的景观绿化,好的生活配套;

第三代是为业主提供集品质及服务于一体的大体量的住、商、旅、文、老综合体;

第四代是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创新实现文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互联网+应用的合成与整合以及向后期服务产业链延伸,建立舒适生活、健康愉悦、延年益寿的生活环境。让住户得到更舒适的居住体验,回归住宅本身的居住价值。可见,房地产业同工业一样,也要实现4.0版新业态。

我国房地产业的三大改变:一是住房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变化。住房需求层次和需求观念发生了变化,房地产每年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核心是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仍然是由传统的衣食住行需求变为人性化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居住人群分散、需求多样性、个性化,城市各具特色,迅速掌握和市场预测较为困难,供求十分复杂。消费者会依照自己年龄、职业、家庭情况,了解欲购楼盘周边的交通、文化、教育等信息,这种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要精准地掌握这些需求必须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汇集算成。互联网是聚合和整合这些有效需求信息的工具。二是改进信息的获取和过渡的方式。三是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后,有针对性的提供给消费者。

互联网是一个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工具,运用户互联网+中国房地产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很大,通过互联网把资源聚集起来,是促进产业升级的观念的提出,也是机制的创新。

进入互联网以后,不但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跨界合作、人才流动,改变房地产的生产组织方式,还能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房地产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流程和管理,增强资源服务。

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能够降低传统业务的营销和运营成本。同时围绕互联网技术开展新的业务,如社区增值服务、房地产金融等,这也符合房企的转型思路。三五年后,将检验‘互联网+’概念的成果,过了这两年的风口,市场将回归理性,企业的好与坏很容易浮出水面,届时“互联网+房地产”企业大洗牌的阶段也就会来临。

由于多地产、跨界地产的特点,为互联网对置业提供了多种可能。互联网通过发现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例如万达按照要求,在万达广场定制实体店,实现线上线下强强联合。再比如,江苏盐城在新区引进大数据产业,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人居新城融合发展。

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开发企业所需的资金。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成立了中国供求网,目标是为全国2800多个市县提供融资、融商等中介评估和信用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无疑在房地产等业态和模式的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前几年,由于租赁市场发展缓慢,房地产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而互联网+所提供的跨界融合无疑激发了企业家二次创业的热情,像万科的毛大庆创业做创新工厂。如论坛用互联网为阿拉善牧民公益卖小米,有了互联网,使企业家对市场的把握更准确、管理更智慧,人和人的创造性也得到更好的发挥。

房地产业展现新特征,需要连接和融入互联网

对互联网仅仅停留在供求认识和需求把握还不够,还要运用好互联网。当前房地产领域哪些环节需要互联网,互联网+加到什么地方最合适,发展的趋势是推动互联网与房地产业的全面融合。利用互联网+帮助房地产行业找市场、找定位、找资金、找客户、找人才、找合作。看房地产业的未来市场究竟在哪里,产品能不能满足老百姓需求,其中有五个方面应该优先考虑。

互联网+产业融合:互联网虽然千变万化,但本色就是连接。无论连接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连接产业与产业的关系,互联网的重要之处就是实现更大的拓展和延伸,网络越大,拓展力越强,房地产产业链长,多环节环环相扣。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房地产业的附加值、深价值还有很大空间。

我们将不可移动的房地产变成灵性的、人性化、绿色、环保、宜居、节能、生态的房地产,从而实现房地产的居住生命周期中价值最大发挥,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互联网+众筹:首先,它能营造市场,以需定产,新金融服务为消费者降低购房职责。房地产除了土地、建造成本以外主要是融资成本和营销成本,这些成本大部分由消费者承担,众筹以后可以将市场零散的资金归集起来,减少项目前期开发的费用,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其次,可以帮助开发企业尽快回笼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在制造稳定供需市场、保证企业收益、节省过程有好处。三是消费者可以在线上选择设计,考虑地段,自己提出意见、户型和配套设施的需求,跟踪施工建设,施工建造和质量监管,将小区的文化、教育、健康等资源引入未来社区。

互联网+营销,化繁为简,让买卖双方都受益。它的好处一是信息便捷,方便查阅,有利于新房交易,也有利于发展中介市场。

互联网+家装解决了装修个性和批量化生产,将传统家装的研发、设计、硬装、软装,家电等联系在一起,30分钟左右就可以打出效果图。

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室内设计和装修服务一键生成,成本和工程量一标核算,施工效果图一目了然,使住房者既省时、省力,也省心、省钱。

互联网+社区服务,构建社区生态链的“引力”与“磁场”。

只要我们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房地产提升产品品质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经济社会效益也会不断提高。房地产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仅是上面五个方面,还会把互联网+与房地产的设计与施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以及清洁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医疗健康等相融合,为传统的房地产业插上新的翅膀。

房地产业走向新业态,需要创新和拓展互联网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房地产业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但在用好和发展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不能丢掉房地产业长期形成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之一就是住宅产业化和百年住宅的创新技术和信息手段。住宅产业化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共存共生的关系,其本身就有新技术、新服务的代表,除了先进产业的大方向,要使互联网+在房地产业发生更大的作用,关键要让互联网与信息化、与住宅产业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这方面有两项工作非常重要。

互联网+住宅产业化,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通过互联网与信息化,促进互联网与建造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BIM技术进行制作在供应商阶段,不管是预制的墙还是部品,都通过芯片连接起来,无论钢材、沙子是哪里生产的,整个生产过程是谁经手的、谁安装的、谁监理的,全部可以数字化,让每一个部件、构件、标号、质量都能跟踪,向实现房地产业中国制造2025或曰4.0版房地产迈出了一大步。

利用互联网核心改进互联网的建造方式。远大住工在充分吸纳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住宅产业化研发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和产品体系,解决了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差、防护抗震性能不符合要求等质量通病,使污染、能耗降到再低,有利于住宅建造早日创造工业化标准、工厂化精度、工业化效率、工业化质量。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进和提高住宅的性能。过去住宅品质上不去,与部品性能差、质量使用周期短有很大关系,具体体现在采购环节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在建材和部品部件优采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了电子商务,在线上线下互动,优采平台不但能进行产业化选择更多更好产品,还可以淘汰那些能耗高、有污染的建材,利用更多的绿色建材、环保建材和新型建材,提高居住者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

产业融合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合作;利弊;对策

一、区域金融合作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区域金融合作,是指由地理位置临近、经济联系程度较紧密的若干地区,为获取金融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协商达成各金融主体的联合与协作,以实现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由流动而形成的,是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 内容

区域金融合作主要包括区域金融资源的共享、金融市场的联结、金融制度的统一、金融政策的协调等方面。

金融资源的共享是指区域内包括金融合作所需资金、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共同使用。一个金融区域内的要素只有能够摆脱地理上或行政上的束缚,使区域内各成员享有自由享用的权利,才能够带来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资源的共享是建立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的必要条件。

金融市场的联结是指整个金融区域内的市场是个统一的整体,没有市场进入或退出的壁垒,金融市场是开放的、完整的,是一个大市场而不是相互分割和独立的。分割独立的市场对经济联系较紧密的地区的发展是不利的,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如果相互封闭那就享受不到开放经济下自由贸易和合作的好处,区域亦然。

金融制度的统一是指在一个区域的金融领域内拥有同一的制度,包括法律、规章、准则等具约束性的规范。制度是人为制定的,各地区因为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背景而具有不同的制度,但是要进行区域金融合作就得有一个统一的制度约束,如果制度杂且乱就失去了制定制度以便于管理的最初目的。

金融政策的协调是指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政策需要相互协调以适应整体区域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地区金融政策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因其具有总体上的优势而率先发展,其经济基础雄厚,产生了较发达的金融业,其政策需求和供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适应性上都要多且优;相反,西部边远地区因其区位劣势造成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不得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上,对应的政策需求和供给也有显著的不同。因而,不同地区的政策需要相互协调来适应区域金融合作的需要。

二、参与区域金融合作利弊分析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抓住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的机遇是有利的,即能够在中部振兴中加快提升、带头前进。然而,参与合作,必然也会有很多不利的结果,下面就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打利弊进行分析。

(一) 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有利分析

1. 可以筹集地区资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合作,可以使成员地区在资金上进行融通,以弥补单个地区资金不足对地区发展的制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区域内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有更多的投资者,资金来源会较之前充足很多。其次,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筹资能力被放大了。无论从担保上、信誉上还是还款能力上都比单一地区更有优势和实力。这样就有效克服了以前单一地区、单一企业、单一政府筹措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200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面临国内外不利的金融发展环境下,长三角地区仍然体现出较强的吸收资金和存款的能力。从存款情况看,2008年末,长三角16城市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9万亿元,达到95945亿元,同比增长19.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可见,安徽加入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必然也可以享受资金融通带来的好处。

2. 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本地金融软实力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桥头堡”,尤其是上海更有可能成为国际金融的又一中心。上海集中了金融业的先进技术和高级管理经验,有很多世界著名银行、证券等金融业机构的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像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上海与拥有世界先进和前沿技术经验的国际性金融机构相联系、相交流,使上海成为传达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前沿地区,因而毗邻上海的整个泛长三角地区都会享受到金融辐射带来的好处。安徽作为长三角腹地,与长三角地区建立区域金融合作关系会极大的有利于本地区的金融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提升。

3. 享受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金融要素在“无形的手”的支配下,从低收益率区域向高收益率区域流动,要素的流动和组合使充沛地流出要素、短缺区流入要素,最后形成整个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还会极大的节约成本。因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流动性加强,并且有个更大的市场来让这些要素自由流动,这样可以达到机构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譬如当一个产业足够大时可使资源有更好的配置,该产业内企业的平均成本也可以因为产业的规模扩大而降低。形成更低的交易成本,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节约在融资中介过程中所占用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本配置收益。这些的共同结果是一个更大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区域联合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关联度的影响,也就是说,金融风险可能会在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间迅速传导。而安徽处于长三角腹地,其经济金融要明显滞后于沿海地区,这种客观现实在短期内并不会消失,也是因为金融关联度不强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金融风险的传播。另一方面,区域体系内如果政策制定得当、金融监管有力、防范措施健全,那么区域金融风险就难以形成。最后,当然,如果整合地区的整体力量,相互给予金融支持,发挥区域连接的资金、管理上的优势,就能提高地区抗击投机资本的冲击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5. 金融方面差异化大,有利于与长三角金融业的互补而非竞争,提高整体竞争力

安徽缺少创新类金融产品,例如金融衍生类产品、金融理财产品;缺少创新类金融业务,例如金融租赁、创业投资、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等业务;缺少各种类型金融机构,例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专业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证券市场不发达,地方政府的债券、企业的债券、公司的债券、专项投资项目的债券发展落后。但是安徽金融有其发展特点,虽然在现代化程度上是落后的,但正因如此,才与长三角地区不存在激烈竞争。安徽金融可以定位于低端商品,侧重传统商品的继续发展,发展金融支持农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做好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融资需要。差异性会让本省薄弱的金融业拥有自己的发展机会,会提高其竞争力,走出去发展壮大。这也有利于提升长三角整体金融实力,有利于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二)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不利分析

1. 落后的金融基础设施可能不利于合作的深入展开

这是安徽本地金融弱势的表现,目前,从各项统计数据上来看,安徽金融业整体水平差强人意。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体现在金融机构上:缺少外地金融机构、本地数量不多,且局限于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银行、中小银行较少;体现在吸收资金能力上,据统计,安徽在08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度突破万亿元,达到10303.3亿元,而07年长三角三省市这一数据分别是江苏30450.5亿元,浙江29030.33亿元,上海30315.53亿元;体现在法律法规建设上:还没有建立资本市场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欠逃债务、政府干预、法律执行力不够等问题还相对严重;体现在政策服务上:没有发达的金融业就肯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服务,因而这方面也是缺失的。基础设施薄弱可能会让“有想法”进驻安徽的外地金融机构也无法实现,可以说这是个“硬伤”,也是外地金融机构最担心的。

2. 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会带来本地优良要素流失的风险

要素自由流动是把双刃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某个区域的要素自由的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区流动,达到利润最高的地区,有利于该区域整体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对于要素流出区来说,这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尤其是资金的流失和人才的流失,前者可能会导致银行等金融产业的流动性风险,后者可能会削弱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流动性无论是对于银行或企业都是致命的,缺乏流动性就意味着这个银行或企业可能会破产倒闭,失去存在的基础,无论哪家银行或企业都不会无视这个风险。对于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安徽来说,尤其不能有大量资金的流失,否则不要说合作带来的益处了,只能承担巨大的风险。人才是创新之源。没有金融高级人才就不会有金融的创新发展。创新现在在任何领域都是个相当热门的词,因为创新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带来持续的发展。安徽金融在成长阶段也就更不能流失大量的高级人才,而区域间的合作,出于利益考虑,人才不一定可以留得住。

3. 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扩大了风险

跨省市的区域金融合作显然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多加个地区可能会多加几倍的风险。首先是监管机构不一定了解该地区现存金融业的状况,要去查找调查会花费时间和成本。其次是监管机构就算可以容易的获得该地区的金融所需资料,这方面的成本较低,但是,也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分析加入后监管条例的适应性和统一性,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整体区域的监管条例或法规。最后,新增了一个地区显然增大了惩罚区域内违犯法律法规的金融机构或人员的工作量。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融入长三角金融区,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和治理金融危机的制度安排,就会扩大市场风险,造成风险和监管之间的失衡。

可以看出,安徽融入长三角金融区是既有收益又有成本。但是区域金融一体化是一种趋势,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需要更广阔的腹地来支撑,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有利之处将是大于其付出的成本的。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本人提出了安徽参与合作的策略。

三、安徽融入长三角区域金融的策略分析

(一) 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强有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成功创建金融合作区的重要保障。参与合作的各区域都有要求从区域合作中获得利益的权利,只有各地区均能公平合理地从区域金融合作中获得收益,才能带来持续的合作动力,并能严格遵照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及规则开展市场化条件下的区域金融合作。如果各区域在合作以后反而丧失了其基本的合作利益,并且似乎还有被“边缘化”的威胁,区域金融合作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但是,区域整体利益与各地区的局部利益并不一定能保持统一,总会由于区域间各方面的区别而产生差异,各个区域内每个个体作用力的总和构成了区域整体的利益。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合理、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保障各方的合作积极性,是金融合作实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建立利益协调机构

首先需要的是,有个大家公认的或者共同组建的机构来协调金融合作中的利益。其形式可以是组建一个专门的部门,如泛长三角金融发展协调委员会。负责加强各地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高层间的信息互通和相互合作,统一协调金融合作的相关事宜,制定统一的金融合作方针及政策,对金融合作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或者可以以会议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加强各自的沟通。对于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地区间利益冲突,应该根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利益兼顾和适当补偿的原则、以实现整体的最优利益为准则、以共同遵守的条例为规范、适当以法律为保障,妥善处理和协调。要能够形成既充分调动各地区开展金融合作的积极性,又有合力,既有整体利益又有个别利益,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局面。

2. 发挥政府协调的作用,坚持利益共享

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源跨地区流动,然而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的时候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组织者、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市场运行的调控者,在规划产业布局、推进区域市场开放和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为目的,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发挥其良性作用。对安徽省来说,金融基础薄弱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发展本地金融业、保护本地金融业。另外,在金融合作过程中肯定会有某一地区成为发展重心,长三角肯定是以上海为中心,但是,每一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能充分利用优势,准确把握本地区在区域合作中的定位,都将能享受到金融合作所带来的收益。所以要坚持利益共享的原则,最终实现整体的利益。

(二)加强区域内金融监管的协调

在金融监管上,长三角16城市加上安徽省的金融机构分属人行上海分行、南京分行、杭州中心支行监督管理。金融管理当局的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不完全吻合,主要按行政区划分工的模式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1. 职责分工明确,搞好本范围内的事情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这是适应当前我国金融制度的要求。首先要把属于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安徽处于内陆,安徽银行业分属人行南京分行管理,因此在南京分行的带领下,本地银行业机构要明确定位,防止监管错位;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对于监管不明确的地方,要相互协商;要明确责任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和相互推卸责任。

2.进行沟通,推进信息共享,建立区域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披露是发挥金融风险监管职能的有力保障,信息交换的及时准确性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出现信息沟通不畅与信息闭塞将会极大地阻碍合作发展,信息流不畅提高了企业和银行各方面的成本,增加了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当前信息流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因而,要加强区域间信息沟通,金融业高层、各协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会议、报告等建立沟通机制,及时准确的传递、披露信息;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设立评估机构,进行追踪、分析和预测;要加大信息建设投入力度,扩大和完善信息传导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优惠的政策,引导要素流进来

主要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以提升本地的金融业实力。

资金方面,一是需要政府以优惠政策,如进入市场的便利、税收的减免、竞争的限制等措施来吸引外地企业的进驻;二是需要本地大中小企业加快自身发展,以实际需要来扩大资金需求。比如安徽省应该加大力度发展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本地民族汽车产业,使其发展成更具出口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在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会加大,有需求便有供给,可以引导资金流入,促进本地企业发展,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在技术上,同样要引进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如为了发展本地金融业,可以借鉴相邻省份,具有类似业情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结合本地特殊业情,以本地实际需要为准制定政策。安徽目前缺少技术上的创新,原有技术落后,因而要把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更新理念,在融入长三角金融区时着重技术的引进。

人才引进上,人才在现阶段是任何行业都需求的。对于落后的安徽来说,想要快速发展和提升,人才的引进是个捷径。有了具有丰富知识、先进管理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可以带来知识的“溢出效应”,使总收益大于投入的总成本,节约发展的时间、提高发展的效率。所以,政府应以各种优惠措施挽留人才,给与他们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 建立风险联动防控措施

1.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虽然不确定,但还是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来预知并控制的。这就需要建立整个区域内的风险预警体系。可以通过专门机构首先对区域内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别、关联度、危害程度等一一作出预测和评估,根据风险的以上信息制定预警指标以供参考。定时对以上各参数重新估计,不定时根据需要和当前形势对各类风险追踪分析。

2. 及时有效的风险处理

发生较大风险后,本着缩小化解的原则来处理。某个成员较小的风险使其不要蔓延至其他地区,较大的风险要集中各成员的力量,通过自我救助、外部救助等形式,通过注资、募股、再贷款、收购、破产关闭等方法来处理。能够继续经营的要坚决给予帮助,不能够再继续经营或者救助成本十分巨大的也要毫不惋惜的令其关闭破产。对任何风险都要及时处理,卡住风险源头,否则就有可能使小风险变大风险,大风险变巨大的风险。

3. 提高风险意识

任何认为加入一个区域就可以依靠别人来帮助自己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区域内是需要相互支持的,然而却绝不是相互依赖。安徽省要加入长三角金融圈也不能放松风险意识,妄图想要在风险发生的时候依靠他人来给予解决是不现实的,只有在风险发生已经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时,相互帮助才是义务。因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风险意识。而正因为加入长三角金融圈可能面对更多更大的风险,我们更应该提高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伟潘. 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优势与前景探讨[J]. 国际经济合作. 2006(12)

[2] 尹优平.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6)

[3] 丁萌.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4] 向松祚译. 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汇率与最优汇率区[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10)

[5] 胡汝银. 经济与金融市场一体化:制约因素与行动取向.上海金融.2006(1)

[6] 易会满. 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区域化――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联动策略研究[J]. 金融论坛. 2004(2)

[7] 田霖. 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金融地理学视角.第l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产业融合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转型;移动互联网

1 三网融合的产生

起先,人们对三网融合的片面里介绍就是“三网合一”,也就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张网在网络物理层面的统一;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我们进入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广电和电信运营商都开始被管道化,融合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产生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之前广电在中国有着垄断性的地位,独享广播电视电影业的既得利益,而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垄断,电视上是没有网络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希望电视可以上网。当然,用户更希望终端能够合一,用一个设备可以有以上三个设备的功能。

(2)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目前是分离的网络。一个业务建一个网络,多个业务建多个网络。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提供多种服务。这样不仅能对原有业务进行整合,还能衍生出更多新的综合的业务。

(3)三网融合后,可想而知,如果能够建立统一网络提供多种业务,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这样的好处是使现在的网络趋于简单化,统一化,便于减少基础设施投入,简化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在三网融合初期的发展中,并未出现被广泛认可的实质性进展。电信和广电这两者仍深陷于“既想分享对方的好处,又不想失去自己利益”的心态中。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要解决。在三网融合的过程当中,并非一味地强调广电与电信在三网融合中要和平共处,但一定要有规矩,要坚持市场原则,那就是优胜劣汰。在这个大前提下,两大部门要从竞争合作向合作竞争发展,在合作的大前提下进行市场竞争。

2 三网融合的内涵

2.1 三网融合是终端融合

设想这样一个情况,连接到网络上的终端受限,比如中国电信的网络只允许连联想电脑,联通的网络只能连华硕电脑,后果会是什么样?如果这样,引发信息产业浪潮的互联网产业依然停留在20年前。现在,智能手机迅速地替代了功能手机,形成了巨大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由此看来,功能单一且技术封闭的有线机顶盒或将阻碍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因为开放是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端融入互联网的前提是终端技术的标准化和开放化,实现各种技术之间的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实现三网融合目标,换句话说,只有终端的融合才是真正的三网融合。

2.2 三网融合是服务融合

三网融合其实就是服务融合,因为三网融合最终目的就是方便用户,给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三网融合只有在执行层面上更加注重服务的融合推进,才能够被用户和整个市场所接受。拿互联网电视来举例,这种以互联网为内容传送通道的电视机,嵌入了计算机芯片与软件,同时与互联网通信网相连,与IPTV一样,这一电视产品融合了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1]。这种服务融合使得用户体验上升到一个新的理想的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2.3 三网融合是监管融合

之前三网分离时,各个网络有其自己的监管体制,现在更需要考虑融合监管的问题。融合监管的实质就是在三网融合合作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有效的监管。国外三网融合监管的经验告诉我们,融合监管是必然的趋势。在我国,应该结合自身国情来寻求最好的监管机构的组成方式。这个机构不会把工信部和广电总局进行体制上的合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融合业务进行监管。一旦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出现任何有争议性的事情,便可将其提交到一个第三方机构(可由电信、广电和其他行业专家组成)投票来决定,这样可以充分体现监管的民主性,也符合我国自身国情。

3 三网融合发展趋势

3.1 三网融合将带动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

从中国有线电视行业角度来讲,作为三网融合其中的一员,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己在视频媒体方面的播存优势,结合物联网和智慧家庭的发展,和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展开多方合作,促进电视平台和智能手机平台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广电增值业务,为中国有线电视行业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未来广电更应注重电视、智能电视终端和智能手机的互动,将自身的优势和智能手机的应用进行结合和互补,形成新的业务及运营模式,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互联网市场中有良好的竞争优势。

3.2 三网融合步伐将加快从而刺激家电企业加速转型

如今,随着广电国网公司的正式成立,三网融合提速也给各家电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市场相继被挖掘,市场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家庭互联网上,作为三网融合重要载体的智能电视成为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角逐的市场。以海尔公司来举例,今年4月10日,海尔在推出了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又推出可以实现对家庭中所有家电、家居、照明等智慧终端的智能终端――Smart Center(海尔智慧管家)。海信公司也在家电互联网的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提出“智能就是简单”的智能电视理念,了业界速度最快、操控最简单的智能电视VIDAA[2]。

三网融合后,企业着重考虑如何转型,彩电企业将由传统的硬件制造向结合硬件和服务的商业模式进行转变。在未来,那些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节目内容等领域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家电企业才能真正分享三网融合的益处。

3.3 广电网将进一步带动三网融合发展

广电的改造是三网融合的一个重中之重。自国家提出支持三网融合的政策以来,电信运营商和新兴互联网运营商已经使得广电原有用户体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给广电行业带来的空前的挑战。目前,宽带业务已经普及到大多数家庭,IPTV持续迅猛之势,OTT TV更是势不可挡,广电网络加速双向网改整合,电信运营商也持续加大宽带网络的投资,互联网运营商纷纷推出网络电视终端[3]。传统电视行业正在面临空前的挑战,同时也给广电网络发展和应收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广电网需抓住这一机遇,加速技术转型,快速部署双向网改,将三网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为相对于电信运营商们全程全网和垂直管理的网络体系,广电运营商超过3000家,如果不能整合自己的网络,那么会跟不上三网融合的步伐。所以需尽快转型,来促进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上接第145页)[1]韦乐平.三网融合的四大挑战及对策建议[J].通信世界,20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