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经济的特点

信息经济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经济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经济的特点

信息经济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电子信息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现状

(一)技术和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速度是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每3年提高一倍,信息技术专利每年新增超过30万项,科研资料的有效寿命平均只有5年,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具有高创新性和高更新频率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投入大、成功率不高,也使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相对较高的风险。

(二)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

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外,大多数信息产业企业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以计算机硬件制造业为例,建设一家生产计算机芯片的工厂,总投资需20亿美元以上,而在建成后的生产过程中,可变成本却不到总成本的30%,即计算机芯片生产中70%以上是固定成本。

(三)研制开发投资高,生产制造成本相对低

信息技术产业是研究开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往往属于跨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与传统产业相比,大多数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制开发阶段投资都很高,而真正到生产制造阶段时投资则相对较低。

(四)用户成本锁定

电子信息产品具有很强的用户成本锁定效应,即用户一旦使用上某种电子信息产品之后,如果要更新原有的产品,就会遇到巨大的更新转移成本,高更新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这是电子信息产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电子信息产品区别于传统工业制成品的一个显著特性。

(五)对标准的高度依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标准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定意义上讲,谁控制了标准,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六)高渗透性

当前,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通过产品与服务广泛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的产品与服务中。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直接向其他产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公路、铁路、航运、水运、航天、管道等运输方式因为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工具而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电子信息产业将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

(一)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是指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最能体现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最具核心价值、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其发展趋势如下:

1.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在所有关键技术中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又是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计算机的CPU到各种IC卡都需要运用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已经走过了大规模(L SI)、超大规模(V LSI)、特大规模(U LSI)集成时代于1995年进入极大规模(G SI)集成时代。作为高科技代表的集成电路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芯片面积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片上系统日益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125mm以下的硅片使用量逐渐减少150mm硅片使用量增长缓慢200mm硅片使用量逐年上升而成为主流300mm硅片呼之欲出400mm以上的硅片设计思路已经形成。微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芯片的运算能力及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摩尔定律增长从而带动软件、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目前集成电路芯片存储器容量平均每18个月就要翻一番,集成度的演变速度从3年4倍提高到2年4倍。从特征尺寸看,0.35微米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 RAM)正在规模生产,并正在向采用0.25微米、0.18微米(IG DRAM)深亚微米工艺过渡。256MDRAM也已进入批量生产0.15微米技术的4 GDRAM样品已研制成功。系统集成是21世纪初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块或几块微电子芯片上的集成系统或系统集成芯片(S OC)。目前已经可以在一块芯片上集成108-109个晶体管。系统集成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21世纪将是其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10年内,集成电路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其主要发展趋势是加工细微化、硅片大直径化。

2.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

并行处理技术将继续迅速发展,计算机性能平均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未来几年CPU将由32位向64位过渡,产品结构从以计算机为核心转向以因特网网络设备为核心,存储设备在系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存储技术向海量存储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使计算机、通信、家电融为一体,DVD光驱正取代CD-ROM,语言和手写识别技术以及数字图像交互技术已走向实用化,多媒体技术在微机中得到普遍运用,电脑将更加个性化和拟人化。笔记本电脑迅速发展,手持电脑也以全新的面貌推出问世。

3.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

网络技术包括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服务技术。目前,网络技术正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的方向发展。IP业务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 DN)、超高速因特网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第二代融合数据、语音和影像的多元Internet网络即将取代第一代Internet单一数据网络,采用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D WDM)的光通信网络技术将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实现多媒体实时通信成为可能。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同一网络上实现所有媒体成份数据的有效传输。与传统的数据通信不同,多媒体通信包含多种成份数据。多媒体数据通信期间的巨大流量和连续媒体的实时性要求,使快速而有效的数据转发机制成为MCS(多媒体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人们的家居生活越来越明显地印上了“网络”的烙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家电开始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微软、Intel、AOL等先后宣布支持基于互动电视的网络应用。这标志着基于信息家电的网络生活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传统IT或家电产品相比,信息家电往往集电脑、电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特征于一身,使家电具有了信息获取、加工、传递等众多功能,并往往在家庭中扮演着“家庭信息娱乐中心”的角色。各种信息家电,上网机顶盒、MP3播放器、连网电话、连网游戏机、掌上电脑、专用连网控制器将随因特网的发展和用户各种接入的需求而迅速普及。

4.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包括卫星、光纤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低轨道卫星通信目前已经实用化、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4个月翻一番、传递活动画面的通信业务已经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已全面取代模拟移动通信、GPRS(2.5代)走向商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标准正在制定、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由准同步数字系列(P DH)全面转向同步数字系列(S DH)、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带宽已超过G级Internet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日臻成熟,IP电话向电信业务的渗透,使传统电信技术与IP技术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包交换、DWDM光传输、IP选路和Web应用已成为下一代宽带网必须考虑的四大要素,ATM技术将与IP技术相互结合、扬长补短。

5.软件技术网络化、智能化、软件无线互联技术实用化

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作为未来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将引起软件产业的深刻变革。软件技术向网络化发展,分布计算、网络和互联网相关的软件技术、Linux及自由软件成为软件领域的主要技术热点。由于软件和芯片设计相互融合和渗透,使得软件技术的发展将把高速处理器、大容量存储器、高速光通道和先进的人机自然交互充分结合和利用起来,使网络高速智能化。软件无线互联技术趋于实用,无线互联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形成了WAP(无线接入协议)标准,开始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从而使移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接入互联网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推动PDA、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信息设备的发展,使网络的接入终端设备更加多样化。

6.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

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正成为国际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信息经济的特点范文第2篇

就当前的媒介环境而言,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已经逐渐开始朝着自媒体的方向发展,“人人都是总编辑”早已成为现实。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报纸编辑要想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就必须积极进行转变,依靠报社、杂志社的自身优势,实现优势整合,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一、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博客、微博、社区论坛、播客,以及手机报等新型通信工具,二是指借助新型通讯工具实现信息快速交流、沟通的信息环境。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低门槛的新媒体实际上给报社、电视台、出版社传统平台带来极大的压力。加之,国家推出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政策,以及各种政策偏移的基础上,新媒体的发展态势愈发迅速[1]。同时,新媒体在利用其自身快速、碎片化等特点,可以实现突发新闻的快速报道,实现报道与评论、互动等交互。传统新闻的及时性与网络新闻报道相比要慢很多,并且传统报纸的版面有限,不能够将所有的新闻都包含其中[2]。

但是依靠新科技发展的新媒体,由于自身技术不够稳定或者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问题导致操作故障,在新闻报道方面,由于新媒体新闻大部分都是各家新闻进行转载报道,新闻的公信力不强、新闻来源不明,同时新媒体新闻仅仅是泛泛而谈,缺乏足够的报道力度和深度。而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于新媒体新闻报道来说,报纸自身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进行深度报道,这并不是说新媒体新闻报道不能进行深度报道,而是指对于一些重大会议、经济报道、重大事件的报道、重大活动的报道方面,报纸会利用自身版面,通过各种形式如深入采访等将新闻进行深度解读,加之与报纸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和公信力,网络新闻报道相比之下要单薄很多[3]。

由上所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激烈的态势之下,报纸编辑如何发挥其自身的特点更好的适应环境,实现优势整合并实现报纸的进一步发展,是目前急需探讨的话题。

(一)新闻报道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甚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一个新闻事件而是要求新闻媒体围绕该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该新闻事件,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解析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分析新闻事件将会产生的影响,最后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案例背后无一不经过细心严谨的策划和组织,同时进行深度新闻报道、策划和组织新闻报道的任务一般由报纸的编辑部主任、版面主编来承担[4]。

(二)记者的指挥员和参谋

报纸编辑是记者的“指挥员”,主要是指报纸编辑不仅需要对新闻报道进行深度解构、策划,还需要与记者沟通、部署采访任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前台”的记者不同,编辑的工作一般都是在“后台”进行的,如提供采访线索、提供资料、推荐合作者等。报纸编辑是记者的“参谋”,主要体现在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写作的过程中,由于编辑和记者的工作性质不同,编辑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与记者实现优势互补。同时编辑和记者相互沟通、彼此交流,更易找到更有价值的选题和更好的报道角度,便于加深对于报道对象的认识,也更容易产生优秀的新闻作品。从某种角度来看,新闻编辑对于新闻报道整体起着统筹的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激烈,报纸编辑在其中的重要性越突出[5]。

(三)多媒体主持人、新闻话题的引导者

在新媒体环境下,竞争愈发激烈,在此环境下对报纸的新闻起着指引作用的报纸编辑要树立起办“精品报”的意识。这里说的“精品报”主要是指能够从多角度深度分析新闻事件并对其进行预测和引导。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自身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自媒体、新媒体也慢慢加入到公交流的平台上来,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报纸编辑应该在竞争中快速成长,实现由“新闻把关人”向“多媒体主持人”的身份转变,从互联网络中寻找到更多的新闻素材和新闻源,同时,新闻编辑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变得更重。他们已经不仅仅是新闻把关人,更多的是需要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话题进行引导、解释与评析,从而使得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联系更加紧密[6]。

(四)各种新闻素材的提升者

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素材的来源十分丰富,但是其中的真假参半、良莠不齐,因此在进行编辑报道之前,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便是对新闻来源和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同时由于记者和编辑工作的不同,报纸编辑对于新闻素材更多的是从新闻选题、新闻话题等方面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和看待问题,使得报纸的报道立场和原则更加明显,也更加符合报社自身的形象。因此,对于记者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或者并没有发现的新闻素材中潜在的价值,报纸编辑能够找到更好的报道角度,通过组稿、对比、联想、拓展,从中提升出一个更深刻的报道主题或者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再对新闻报道实现重新策划和组织报道,以实现新闻价值的提升。同时,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民众身份的转变,其已经不仅仅是消息的接受者,而是开始朝着传播者的方向转变,因此报纸编辑在进行新闻事实的报道过程中需要将公众的意见囊括在内,实现与公众“对话”。

三、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编辑的工作特点和工作任务都开始发生转变,如对于新闻话题的合适引导以及对于新闻素材的组合都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报纸编辑也是报纸品牌塑造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秋.试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编辑工作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7(1).

[2]林亚辉.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编辑的意识转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7,8(3).

[3]朱岩.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编辑如何创新[J].科研,2017(2).

[4]窦宪彬.新媒介技术对报纸编辑的消解与建构[J].新闻传播,2017(4).

信息经济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17-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深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理念,如效益至上、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等显性价值观。同时,随之产生了一些与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如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滋生和蔓延。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意识的形成期、发展期,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价值观和思想的影响。笔者通过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也深切体会到了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价值观和思想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又容易受社会一些不良现象或风气的影响而形成一些偏激的思想。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动态,以便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的思想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与过分注重自我的冲突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挣脱父母温暖的怀抱开始独自面对人生新的旅程,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怀揣着梦想,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和十分的热情不懈奋斗,去创造他们理想中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逐渐表现出很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处理一些突出事件。同时,他们又深受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的影响,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他们懂得了优胜劣汰的道理,所以他们也不甘落后,不甘于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根据现实的社会境遇积极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寻找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自我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还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个人主义。如今,高校中的大学生很大一批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被人捧在手心,在为人处事方面倾向于跟着感觉走而全然不顾他人感受。过分注重自我,唯我独尊,突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成就,使大学生的集体思想、整体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等社会倡导的人伦价值观受到削弱。加上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的蔓延,对高校先进的校园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一部分大学生形成狭隘的个人主义,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有必要正视大学生存在的此类思想冲突,引导他们认识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自觉行动起来。

二、竞争意识的增加与利己主义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市场通行的原则,它可以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能,从竞争的成败中体验个人的价值。当前,各类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交流更加快捷,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视野与活动空间不断拓宽,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选择能力也日渐增强。市场机制的这种驱动力,激励着青年大学生。他们也急于与社会接轨,力争从德、识、才、学各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意识在大学生身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竞争意识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例如,高校中举行的各类知识竞赛、技能大赛,许多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踊跃报名,不少同学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不再以天之骄子的称号自居,也不仅仅停留在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利用空余时间选学经济类、人文类课程。为了使自己在就业中更占优势,部分大学生还苦练计算机、英语技能,或者选报文秘、法律、礼仪等培训班。此外,还有些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商业活动或社会实践,且颇有收获。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既增加了自身知识的储备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当然,过于强烈的竞争又容易使大学生走向另一面,那就是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比如大学校园中的评优评先、入党、就业推荐等活动,因为牵扯到个人利益,经常发生同学间为一项荣誉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加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是好好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拉拢人际关系等歪门邪道方面,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同窗情、师生情,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市场经济时代是开放的社会,要求我们打开国门,放眼世界。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与国外的交流也日趋频繁,西方的一些思想和文化也随之涌入。在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市场经济时代,崇尚金钱、追求享受的资产阶级思想也逐渐蔓延。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阶段,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唯钱是图,唯利是图,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毒瘤,有的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方面,大学生在不断接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在学校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历来是重礼义、尚节俭的。市场经济下滋生的金钱观、享乐观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是矛盾的。这种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差距,常常让大学生陷入困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决定着其行为选择,而某种行为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所以,作为高教工作者,我们很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潮,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中的冲突,我们有责任和大学生一起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鼓励他们树立合理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等价交换原则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付出;另一方面容易诱导大学生进入金钱至上、利益至上、贪图享乐的思想误区。社会各界应该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积极、正面的社会事物的机会以促使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在大学生参与的竞技类活动中,应弱化竞争意识,重点宣传重在参与的精神,以培养学生间的友谊、协作意识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现象或者代表性的案例帮助学生增强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先进理念和负面思想的认识。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吃苦奉献、友爱意识的培养,从观念上杜绝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产生。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变化的特点,科学地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做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思想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欧阳林.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2).

[2]冷士良,孙婷婷.市场经济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8,(12).

信息经济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体性;机械复制;大众传媒;传播特点;市场化

一、民俗文化的主体性意涵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上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英文化,一方面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一般定义是指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应民间社区、集体和人的意愿、并主要通过人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它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想象力。

直到现代社会,由民间集体智慧创造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并作为一种“世俗化”和“本土化”的范式存在于民众的意识与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终极价值在于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在现存民俗文化诸多门类划分中,年画是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年画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早在汉代,民间就有换桃符、贴门神的习俗;宋代,民间就有了彩版印刷的年画;明清之际,更是年画的全盛时期。年画的产地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天津杨柳青年画。

二、杨柳青年画历史特点溯源

杨柳青年画依托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古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记载,杨柳青年画最早兴起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崇祯年间(1628~1644)印刷的年画作品至今可见。当时,天津西郊的古柳口(即今杨柳青镇)就以生产年画闻名国内。在杨柳青镇周围:古佛寺、老君堂、炒米店、张家窝、娄家院、冯高庄等三四十个村庄的农民大都从事画业生产,素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说。后又因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流经前后,水运交通发达,使其成为年画集散地,杨柳青年画也因此得名。至清乾隆、嘉庆年间,杨柳青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年画作坊遍及全镇,从事画业生产的农民艺人达三千多人。以下是对早期杨柳青年画特点的分析:

从制作和艺术特点上,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构图、纸张选择、颜料使用上都有严格的标准。如杨柳青年画使用的颜料和纸张,过去均用国产传统材料,所制年画光彩照人,色彩经久不变。

从传播内容上,涉及历史故事、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戏曲故事、风俗时事、格言劝诫、仕女娃娃、花鸟鱼虫、风景名胜、世俗佳境、农家生活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图案就是娃娃抱大鲤鱼的“连年有余”。

从传播目的上,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农耕社会里,由于农业生产多有“靠天吃饭”之说,所以为驱邪纳福,每逢在年节时,人们便以在自家的门、窗、厅堂、内室、炕头儿、灶旁、影壁、水缸、粮囤等处张贴杨柳青年画的形式表达心中的祈愿,以示喜庆和吉祥。

从传播载体和形态上,在古代制作技术的基础上,早期的年画体裁有:中堂、四扇屏、八扇屏、对楼、贡尖、喜寿屏、门画、炕围、灯纸等。板屏、条屏、屏对、横三裁、立三裁、炕围、桌围、门画、历画、灯画、斗方、缸鱼、格景(专为西北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印制的)、选仙图、洋片、神码儿和朝衣大像等等,主要集中于纸质、丝帛载体。

从传播渠道上,主要是作坊式生产,通过大运河带来的商业往来、外运、进贡等方式实现地域间的传播。

从传播范围上,除了镇内的传播,通过商业贸易向南北、东西运送,在地域上不仅包含了华北各省还及东北、内蒙、陕西、新疆等省区。如在清乾隆年间,“戴廉增’’店的分号就远及绥远、北京,继而扩展到南乡的东丰台和炒米店地区,另外杨柳青年画不仅在民间享有盛誉,而且也深受清代宫廷的厚爱,每年进入宫廷的数量相当大,他们将年画张贴在三宫六院的内室。

从传承方式上,主要是传统的师徒继承以及家族技艺传承,呈现明显的家族特点。

从传播价值上,杨柳青年画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加之独特多元的地缘文化,与一代又一代才情并茂的艺人、心灵手巧的工匠的创造与革新,使其成为具宫廷画、文人画与民间审美的完美载体。具有人文内涵深,信息承载量大,民族心理表现深刻艺术价值、精神价值与历史价值。

综上可见,在大众传播时代之前,民俗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以手工生产、小众传播、代际传承的形式,传播效果也局限在一定限制范围之内,加之受根深蒂固的封建农业文化的影响,年画文化的影响力也仅限于国内的部分地区,年画文化并未作为一种具有符号价值的艺术传统流传开来,年画的生产制作也具有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的手工作坊特点。

三、新环境下杨柳青年画的文化传播特性

伴随机械复制技术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影像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进步,年画的传播目的、载体、手段、范围、效果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之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年画文化的传播向着更为广泛、复杂、多元的方向发展。现做如下分析:

在传播目的上,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社会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市场化生产与需求使得年画的传播目的由原来的祈福驱邪的年俗传统向现今多以纪念物、艺术品出现。从杨柳青镇明清街的年画店铺以及古文化街杨柳青年画店的销售情况来看,有课购买年画大多为了纪念,亦有作为厅室装饰之用,还有一部分人用于年画收藏。

在传播载体上,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对于年画艺术最大的影响就是在承载年画本身的物质载体上,年画的物质载体已经从原有纸质的年画样式又开发出330余种新形式的艺术产品,其中包括手绘挂历、手绘贺卡、手绘书签、剪纸、壁画、壁挂、服装、手帕、丝巾、纪念印、藏书票、幻灯片、陶瓷工艺品等它还被广泛应用到书籍装帧、舞台布景、广告设计、装饰装修等方面。在新的物质载体上,年画不再年俗文化的象征物,而是变成了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消费形式。

在传播手段上,伴随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从印刷术到电视到广播在到网络,年画艺术的传播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从早先依靠人际传播来达到文化扩散和传播的目的,发展到现在,在四大媒体上都可欣赏到年画艺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年画艺术更为全面的呈现在全球范围之内。凭借先进的传媒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其传承时间、丰富其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早先的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

在传播范围上,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总是会带来文化传播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让年华民俗作为一种符号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样一种广度也

是以往传播所无法企及的。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年画的传播范围不仅局限在天津、北京以及国内的其他地区,更重要的是通过大众传媒以及新的物质载体,加之一些艺术博览会、艺术节等引入了更为广阔的全球场域中。

在传播价值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加。早先的年画作坊式生产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为满足人们对于年画的欣赏和购买需求,年画的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复制和视觉文化消费的领域。年画以消费品的形态出现在家居设计、店面布景、挂历、书签、陶瓷器上。例如,在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的庆典上,天津的彩车设计就应用了杨柳青年画的民俗元素,因此在新传播环境中,年画艺术承载的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带来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代表城市文化特性的艺术符号被使用、被消费、被传播。

在传播效果上,在新环境下,民俗文化新的传播特性直接产生带来了起传播效果的改变。从时间上讲,新的印刷复制手段、新的录音摄像技术、新的物质承载实体都使得年画的保存能够以更为丰富的形态得以实现。民间故事、民间文学,以笔录的方式,经由印刷媒介被保存下来。蒙古族呼麦、侗族大歌、山西梆子等传统音乐、戏曲,通过录音机等音频设备被记录下来,安塞腰鼓、少林功夫、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民间舞蹈、杂技、传统技术等被照相机、摄像机、DV等拍摄下来,这些具体的、物质化的视频中所呈现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更长时间的保存。可以说,新的传播媒介和技术让民俗文化在时间的纵深上得以延续,以更为现代和持久的方式留存于我们生活的周围。从空间上讲,大众传播最大的作用就是将民俗文化向着更为广泛的维度传播。

四、反思两种主体性的相悖与共生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大众传媒和市场的力量几乎遍及了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民俗文化在新环境下表现出了大众化的传播范围、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以及承载民俗符号价值和市场消费价值的传播特点。

然而,当机械复制带来了大规模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当大众传媒侵入了消费社会,中国的民俗文化同样遭受着新传媒环境的严峻的考验。首先,就文化本身来说,存在文化独特性与产品复制性之间的矛盾;其次在文化市场上,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呈现相生与相悖;最后,新的文化传播环境,也使得文化在属性上出现一方面民俗文化的需求者即消费者要求文化艺术的生产与变革按照市场化与传媒需要来生产,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传统属性则要求其保持文化自身的主体性,不至在市场化竞争中丧失了文化原有的本土魅力。

(一)独特性与复制性

对于民俗文化本身来言,它代表了一个地方居民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态度、民间信仰,沟通了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域范围,民俗文化都享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然而,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作品,可以最大限度的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元的形式呈现。

从根本上说,复制性是因信息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处理所造成的,信息需要通过某种物质媒介储存起来,然后被受众转译、消费。机械复制使产品可以无穷复制并传递给无数受众。加之在新传播环境中,文化作品被媒介化了,通过大众传媒将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传播开来。在机械复制时代,复制作为一种手段,所完成的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亦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通过机械复制与再生产,辅以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制造代替了精雕细琢的原始手艺。以其间接的体验使文化本身普及化、批量化。在这些作品中,摹仿是主导性的,摹仿的努力代替了追求个性化的努力。因之不可避免的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因为一切都可以用符号的形式复制下来,那么文化在社会中就可能呈现出同质或趋向同质的现象。也就是说,文化原有的地域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将会被解构。因此,即使技术和传媒复制了形式、内容,展示了思想、生活、文化,但是与原有的文化本身相比,这种展示价值是不完整的,是被置入了现代技术手段与传媒介质的价值。

(二)文化艺术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

机械复制与大众传媒使文化传播的地域性被打破,也就象征着,文化艺术的交换不在仅仅局限于“艺术自恋”的范畴,而是通过传播与消费进入到了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并以文化艺术本身能够被大量复制和大量消费为荣,以求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对于市场利益的追求。

1 从文化产业的建设上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独立建制的天津杨柳青画社,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先后开发印制了270余种传统杨柳青木版年画,包括各类立轴、横披、镜片、手卷、册页等。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观赏和市场审美的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年画工作者大胆创新,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由单一的纸制品移植到其它艺术载体,已开发出330余种新形式的艺术产品,这些艺术品满足了新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扩大了杨柳青年画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2 在年画生产制作内部的职能划分和内部建制方面也严格按照市场化的标准制定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自1985年开始,杨柳青年画社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社长负责制和干部聘任制。至1989年,基本理顺了“产、供、销”和“编、印、发”的运作机制和书刊编辑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新型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到1990年,该社的主要职能部门有:①民间艺术事业部:设勾描刻版工作室、水印画工作室、年画彩绘工作室、裱画工作室、新艺术产品试制组和制作组等;②年画事业部:设年画编辑室、摄影编辑室、宣传发行科、印刷出版科,该部门主要负责胶印中堂画、年画、年月历、贺年卡等印刷品的生产和经营;③书刊编辑部:设工具书编辑室、美术书刊编辑室、新闻图片编辑室、彩色摄影扩印部,以及《天津画报》编辑部;④对外贸易部:负责传统木版杨柳青年画、木版水印画、精制印谱、各种杨柳青年画新产品、旅游纪念品及部分胶印画册、挂历、年画的出口经销。

3 市场收入方面

经过产业化改革、公司化建制以及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加之利用内外传媒的力量,杨柳青年画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文化旅游业、印书出版、新产品开发、国际贸易发展方兴未艾,带来了丰厚的销售收入。

当大众传播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成为生产商家参与竞争的最高标准之时,文化的经济价值跃居于它的艺术价值之上。不可否认,当在两种价值交织之时,生产商自然而然地向经济效益倾斜,因为文化为了获得生存的资金、抢占经营的市场位置必须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文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公司化使文化艺术变成了一种机器式生产,文化旅游变成一种广告推销式的商业宣传。因此我们不得不担心文化艺术将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即市场临驾于艺术之上,文化艺术成为商家挣取利润的噱头,更致命的将是在市场中迷失了文化本身,使

其失去了原始的创造力。年画变成了单一的印刷品,许多原本活泼泼的文化样态沦为存活于市场印刷品、音像制品的僵硬形式。

(三)消费的主体性与文化的主体性

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许多人脱离了维系原有生活的土地到城市中谋求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尤其是市场化与大众传媒使信息高速传播,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原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方式难以适应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

在所作的消费者调查中,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他们的购买集中于年画印刷品,因为价格比年画本身要便宜很多,如一副年画扑克的售价在2.5元到3元之间,对于普通人来说,买一副扑克足以证明“来此一游”的欣慰与。因为大众传播使得市场化的大众接受了“天津杨柳青年画”这一文化符码,他们“单向度”的接受了信息,然后通过市场行为实现对于文化的占有。这种阅读文化的模式归因于文化的消费性。大众传媒还使阅读变为一种时尚,将大众进一步裹挟进传播与操纵中。而市场化的机械复制则造就了一批满足于快餐化标准产品的具有相同口味的标准读者。

因此,一方面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日渐成为文化开发和生产的主导,在一定程度上,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都基于消费需求,而另外一方面民俗文化传统属性却要求其保持文化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神思来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这就必然会出现两种主体性的相悖与相生。

从文化主体性上,过度的市场置人可能导致文化失去了原初的艺术面貌,如年画画在纸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画师的功法、技巧、思想、情感,而机械印制只能看到一个年画状的图形,体会不到艺术点点滴滴的凝聚,体会不到传统民间文化中的古典韵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机械复制式的文化产业与大众传媒造就的消费者只是一个“单向度”(马尔库塞)的人,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和评价其实质是被传媒和生产所塑造和影响的,在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是“他人导向型”的(大卫里斯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而是屈从式的主体行为。因此,如果完全的按照市场化原则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势必会引起对文化主体性的对抗与冲突,使得全球化的文化霸权、现代性的文化同一化有机可乘。

五、探析民俗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信息经济的特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