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养老存在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一现状使得社会需求结构整体发生改变,相应的居住住宅区的规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目前养老模式的利弊,规划出适合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住宅区,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住宅规划;社区规划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人口老龄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二是指人口结构重心向老年人方向偏移,整个社会趋于老龄化。国际上,如果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可以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19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0.4亿,2000年末达到了1.3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近1.8亿,按照目前的情况推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4.5亿(如图1所示)。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规划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妥善安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二、 老年人的行为变化特征分析
1. 生理机能方面的变化。
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老化,思维敏捷度会逐渐降低,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做事力不从心,严重的需要借助拐杖、扶手或者轮椅保持平衡;语言表达障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完整、流利地表达给对方;自身协调性降低,容易磕碰或者跌倒等。以上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以后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2.心理感知方面的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可见,感知觉是比较初级的心理活动,却也是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人到五六十岁之后,听觉、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等感觉系统就开始衰退,感知能力下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减弱,从而影响了其对周围环境中信息的接收,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失落、孤独、疑虑、抑郁、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3.行为特征的变化。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时间分配会有很大的改变,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不再受到与工作相关的各种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活动的区域本应更大。但是,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分析,他们一方面渴望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又碍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限制,不敢与人交流,因此,大多数时间他们都选择在住宅内或者社区公共活动区域度过。可见,良好的社区环境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前提条件。
4.社会角色的变化。
退休给老年人带来的工作角色的丧失是一项极大地改变,许多老年人在刚退休时有很强烈的不适应感,这主要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其公众角色发生了变化,即退居至社会公共活动的“二线”地位,一瞬间丧失了原来几十年形成了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倾注于原来那个角色的全部感情,因此许多老年人常常会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内心空虚,茫茫然不知所措。其二是由于其家庭角色的变化,退休后的老人缺失了经济来源,在家中地位骤降,从原来的“决策者”变成“依赖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三、老年居住区规划的探讨
1.老年人居住现状的分析。
(1)家庭养老――家庭化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传统养老模式。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对老年人来说,生活在自己原本的家庭会比较自由,不会有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在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不需要任何社会硬件设施。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占据了国内养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就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421”家庭的增多,青年人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家庭养老的弊端日益明显化。因此,家庭养老必将逐渐向社会型养老模式过渡。
(2)机构养老――社会化模式。
机构养老,即老年人自身或者家庭交纳一定的费用,由专门的养老机构(比如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将老人集中起来,由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服务人员对老人进行全方面的照顾。与家庭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更为专业化、系统化,并且能够避免家庭养老中存在的种种缺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机构养老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费用过高,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负担不起,普及性不强;其次,养老机构属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造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机构养老也不能成为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不同于以上两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兼顾家庭与社会的养老模式,即在老年人不出社区的前提下,由社区的相关服务人员为其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居家养老的中不改变老人生活环境、不割裂老人社会网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兼具社会养老中的在不影响子女正常生活节奏前提下,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显然,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年龄偏大、行动不便老人的需求,并且不改变老人的生活现状,使其在自己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正因为如此,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渐渐受到更多老年人的青睐,成为最适合目前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的养老模式。
2.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可见,建立系统性强、功能完善、服务面广的养老体系已经成为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因此,为了确保老年人对自己的所去之处,都能够按照自身意愿毫无障碍的出入,老年居住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可及性。
可及性,即包括可感知性、可到达性以及可操作性三方面的含义,是老年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最基本原则。因此,在设计中应保证老年人可以到达尽可能多的地方和建筑物,并在没有辅助设施的前提可以无障碍的接近、出入和通过。
(2)安全性。
老年居住区的服务主体是老年人,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功能性元素。由于自身年龄、生理、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行动不便,对环境的感知力较低,对外界刺激的灵敏度不高,容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再规划设计中予以弥补,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3)安定性。
也即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力求保持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在不破坏老年人空间归属感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避免使老年人产生对外界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与不适应感,保证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圈。
3.老年居住区的具体规划设计。
(1)内部环境(住宅)的规划设计。
① 内部空间结构设计。
对于多代人合居的大户型,为了保证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可以采取“分而不离”的小套居模式,即将原来的大套型分为两个或者三个小套型,保留公共部分(比如厨房、阳台、大客厅等),使老人与子女之间既保留生活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便于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日常生活的照料。
② 楼层布局。
首先,老年人行动不便,楼层宜选择中低层,以方便老年人进出。另一方面,对于不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为了便于子女对他们日常起居的照料,两代人的住所适宜采取“上下型”、“邻居型”、“对门型”布局。
③ 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也即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出发,着眼于细部,确保老年人住宅的可及性、安全性以及安定性。比如出入口平台、台阶踏步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材料,以防使用过程中由于地面凹凸不平等变化造成人身事故;老年人行走的通道两侧需要设置扶手和护墙板,以帮助各类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安全通过;内部装修应采用明亮和谐的色调,以弥补老年人视觉的减弱等。
(2)外部环境(社区)的规划设计。
① 外部交往空间设计。
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目前在社区内一般布置以下两类外部交往空间:
动态开放式:也即老年人进行健身、娱乐、交流等休闲活动的空间,按照其所在位置以及服务范围又可以分为组团级、小区级以及居住区级三个等级,充分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的人口密度区域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求。
静态私密式:也即老年人寻求安静、零干扰的空间。目前主要有两种布置形式:首先是利用社区内的绿地、住宅出入口等空间,以周围的树木为遮挡物,并配备凉亭、阅报栏、桌椅等基础设施,共同组成一个安静、舒适、私密的小空间,供老年人休息、晒太阳、遛鸟等等。另一种布置形式是利用人工或者天然的景观,加上富有时代特色的雕塑等特色建筑,充分体现了地域与时代的紧密结合,以此营造出一种兼具时代感与回归感的休憩空间。
②交通环境。
随着我国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交通的发展,致使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老年社区规划中,交通问题也逐渐成为重中之重。具体而言,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公共交通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公交,就目前情况而言,公交状况对老年人仍有许多不便之处,在规划时应注意汽车台阶的高度要适宜,公交站点的布置应尽量在老年人居住区附近等等。
步行环境设计:老年人行动不便,活动范围有限,因此就决定了他们出行大多以步行方式为主。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避免漫长的路线,通过色彩对比、文字图案标示等手法强化空间的秩序感,以防老年人因方向感不强而迷路;路面应尽量平坦,避免较大的坡度,并且做相应的防滑处理;道路两旁设置长椅、扶手等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休息的场所。
③公共服务设施环境。
目前,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建设尚未纳入城市规划中,这就造成社区老年人设施不完善、数量分布不均、质量较低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了保证老年人有一个老有所养的生活空间,在具体的社区规划中,一方面应完善供养设施、医疗保健设施、娱乐设施以及教育设施四项硬件服务设施,与此同时,规划部门也应及时调整社区公建的配套指标,尽早使老年服务设施在城市规划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街道管理部门的核心力量,动员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构建与维护中去,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后期持续使用。
④绿化设计。
从某个层面而言,社区也是一个内向型的生态系统,社区内的空气、水、植被、土壤等都是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元素。因此,为了维持整个社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加强社区内的绿化设计。在具体的规划中,居住中心应保证不少于15%的集中绿地,住宅与绿地应交差布置,特别是老年社区规划中,绿化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结语
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阶段,我们应及早着手,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老年人人居环境规划方案,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胡志鹏,胡惠琴.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居住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的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0,(9):38-42.
[2]李梁.浅析老年人生理机能与居住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3,29(1):12
[3]姜德珍.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与调试[J].保健医学杂志.2002,4(3):189-190.
[4]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72-74.
[5]徐涵.无障碍的老年人人居环境的实现[J].规划师.2001.17(4):91-93.
[6]李志民,宋岭.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M].2001.01.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共部门;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35-02
引言
公共服务是一个现代社会存在的前提,没有公共服务现代社会就会混乱和僵化。正是这些公共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秩序,更加便捷,更加丰富多彩。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离不开公共服务,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种类越来越多。在我国,目前提供公共服务的还主要是政府的一些部门、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虽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还是以上述这些公共部门为主。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虽然也提供公共服务,但是他们的很多公共服务已经外包给私营组织或者一些非营利组织。我国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领域里普遍存在着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等弊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我国的公共服务仍处于停滞状态,比较落后,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因而,人们对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公共服务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市场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主要研究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即公共服务由谁提供更富于效率。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有公共部门、私营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当然还有这三者组合在一起的多元提供公共服务。笔者将分别对各个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激励机制进行分析。
一、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激励
在我国,以政府为领导者的公共部门垄断了大多数公共服务的供给,所以这些公共部门是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研究他们的公共服务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的公共部门主要包括一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等。公共部门由于其特殊的国有垄断、公营、委托链条太长等性质,决定了公共部门具有与私人部门完全不同的激励机制。
公共部门的垄断性质导致他们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缺乏提高效率和创新的激励。垄断使公共部门缺少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公共部门的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勇于创新的动力。垄断的公共部门更容易凭借其垄断权力独占公共服务市场,且公共服务部门在提供服务时的质量和态度都不是很好,经常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近年来,全国都在讨论和关注的公共部门就是铁路部门。全国的铁路部门就是一家垄断国有企业,垄断了全国的铁路网。没有竞争压力导致铁路部门效率低下,服务差。尽管年年投入巨资扩建,但是铁路的运输能力还是不够。铁路的调度常常出现失误,甚至造成特大列车事故,如温州动车事故等,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列车经常晚点,扰乱了人们的出行计划,这即是垄断造就的低效率。当然,垄断唯一的优势是只有一个供给者,所以具有规模经济。
公共部门的公营性质导致他们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通常比较高昂。与私人企业要掏自己的腰包支付成本不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大多由公家埋单,这样不会对公共部门的从业者产生任何经济上的损失。如果一个人生产任何东西不用自己掏腰包,并且他也不能得到产出的剩余,那么他就不会有努力降低成本的激励。铁路部门拿出3.3亿元重新招标网上订票系统,最终网上订票仍然很慢。铁路部门还曾经拍过一个5分钟的宣传片,花了1 800万元,被称为天价宣传片。铁路部门连年亏损,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负债分别为1.89万亿元、2.41万亿元和2.53万亿元,负债率分别为57.44%、60.63%和61.08%。可见,这种公营性质使该行业的从业者降低成本的激励不足。
公共部门的委托链条太长,使得政府不能很好地监督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由于缺乏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督,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很容易滋生寻租行为。公共部门之所以成本高昂可能和一部分资源被用于寻租有关。政府虽然给公共部门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但是公共部门取得了财政资源后可能并没有完全用于提供公共服务,有一部分被用于其他领域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不可能知道资金的具体用途,所以公共部门经常会出现寻租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公共部门缺乏了解人民实际需求和偏好的激励,不能及时应对需求变化,从而导致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在普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出现超额供给的情况。这说明,公共部门有时候不是完全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是什么,不清楚人民的真正偏好。如果公共部门不了解这些信息,他们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很有可能是错的,也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时代在不断地快速变化,人民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但是公共部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时代潮流中落伍了。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也缺乏了解人们需求的激励。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提供的服务不怕没有人要。私营企业是不会提供人民不需要的服务,也不会长时间出现超额供给的情况。私营企业会更加灵活地掌握人民的需求和偏好,及时更新自己的服务,以迎合人们的需求,这样才会在竞争中取胜。因此,要使公共部门了解人民的偏好最好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中。
二、私营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激励
私营企业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这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私营企业提供服务的最大动机就是要盈利,要利润最大化。所以私营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利润最大化动机,他们仍然想要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赚取利润。其实引入私营企业的目的在于引入竞争机制,而不在于私营经济就天然比公营经济更优越。如果没有竞争,私营经济可能效率也不会很高。竞争才是效率提高的不竭动力,公私经济的优劣在于有没有竞争。私营经济经常伴随着的是市场竞争,所以效率高;而公有经济经常伴随着的是垄断,所以效率低。市场经济最大的激励在于存在激烈的竞争,从而带来效率的提高。只有让私营经济进来提供公共服务,增加竞争,才会提高效率。让公私经济一起竞争提供公共服务,会比单独由公共部门提供效率更高。这里举个美国的例子。美国把原来的垄断的邮政业务市场化了。原来一家邮政垄断全国,市场化后出现DHL服务公司、联合邮包公司、联邦快递邮件服务公司等多家公司竞争,结果是服务成本大大降低,服务质量提高。这表明,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的改革能够较好地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市场化提供公共服务更有效率。
私营组织可能不能较好地兼顾公平,有时具有投机的激励。私营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时往往会因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忽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私营企业可能会为了追求利润做一些不利于社会公平的事情。私营企业必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更多地是考虑本身的经济利益而可能制定的价格较高,一些收入较低的人民可能负担不起这样的服务,这些人就不能分享到公共服务,不利于社会公平。
三、多元主体提供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一些学者提倡应该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引入更多的服务主体(叶军、王文静,2012)。主要的服务主体有政府等公共部门,私营组织,非营利机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提供。各服务主体之间的竞争会提高整体的效率。如果公共服务单独由市场化的私营组织提供可能面临私营企业会追逐企业利益而不能达到社会公平,而单独由公共部门提供又面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但是,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让市场化的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一起提供公共服务,这样既可以达到私营部门的高效率,又可以抑制私营部门的逐利本性,从而加强公平性。
另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特别值得推广的服务供给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将一些本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外包出去,让私营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去生产,政府再购买回来,向社会公众提供。虽然政府可以购买公共服务,但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购买,只有一些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可以购买。根据目前一些学者的研究,可以购买的领域涉及养老、公共卫生、社区发展、教育、残疾人服务、扶贫、社区矫正、文化、城市规划、公民教育、环保、政策咨询等诸多方面。例如,上海市在居家养老、慈善救助、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发展等多方面的尝试;无锡市对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水资源监测、社会办养老机构、市政设施养护、环卫清扫保洁、城区绿化养护、地方剧种发展等服务的购买(苏明等,2008)。政府购买使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分开,由非公共部门生产公共服务可以提高效率,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再向公众提供,可以确保公平的实现。所以,这一供给方式可以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是一种可以大力推广的供给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公共服务主体的激励角度考察了各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利弊,在考察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激励因素时指出,公共部门的垄断使公共部门缺乏竞争压力,从而缺乏应对竞争努力创新的激励。公共部门的公营性质使得他们缺少降低成本的激励。这些都导致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效率较低。私营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私营部门只追求效率可能忽视了公平。公私多元提供公共服务既可以增加竞争,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又由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参与可以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另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值得推广的供给方式。
根据本文的分析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根据公共服务的具体性质分类划分供给模式。一些公共服务可以私营提供的,最好市场化;对于一些可以实行公私多元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应该加快公私多元提供公共服务的进程。二是强调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公民是公共服务的对象,他们需要什么,偏好什么质量、何种程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所以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公民的参与程度。三是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一些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与生产者可以分离,由私营企业生产公共服务,然后由政府等公共部门购买回来,再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公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