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调控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宏观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16-02
最近,不论是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经济界的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人们议论最多的莫过于当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由于房价日趋上升且居高不下,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及社会都对此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宏观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与调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干预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然性
1.1 楼市价格日趋上升,政府必然会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楼市不断升温,房价不断拉升,与广大工薪阶层消费者的收入比例不协调,由此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加大了贫富差距。这些现象与中央政府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宗旨并不相符,为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势必要拿地产开刀。但是,为什么中央政府要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问题在于实际的房价上涨得已相当离谱了。政府出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净化市场,来扶持实力企业,稳定税收来源。但是这种调整是长期的规范,而非短时间的行为,行业的发展需要这些规范,这些规范会使一些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死亡,也会使一些抓住机会的企业发展壮大,从而掌握更大的市场空间。
1.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必然会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地方政府为了税收、土地经营款的收入问题,鼓励地产发展,提倡房价增长,让地方政府在整个国民经济行为中占领比例越大,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越快,政绩也就越明显;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全国一盘棋,自然不能任由地产任意发展,调控是势在必行的。
2、宏观调控下房地产经济发展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2.1 基于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首先应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在宏观调控前后,要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虽然目前市场风险偏大,也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更加理性、科学化,同时由于调控的原因,使企业自我超越也成为一种被动的发展,整个行业不仅是大鱼吃小鱼,更是快鱼吃慢鱼的局面。应该把宏观调控看成一种挑战,同时更是机遇。
企业在宏观调控前后,要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虽然目前市场风险偏大,也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更加理性、科学化,同时由于调控的原因,使企业自我超越也成为一种被动的发展,整个行业不仅是大鱼吃小鱼,更是快鱼吃慢鱼的局面。应该把宏观调控看成一种挑战,同时更是机遇。“苦练内功,积极创新,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2.2 基于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应明确经济发展与管理的思路
2.2.1 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决策能力
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更要科学化,针对于企业内部的情况,整理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对于目前阶段的房产企业,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话题。企业决策者不仅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同时更要对自己的企业内部管理有更高远的看法与思路。挖掘企业内部生产力,对于其他成熟的行业来讲,已经是老生常谈,而对于地产企业来说,可能还比较少有企业进行。制定出企业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目标,完善内部定位,把整个企业磨合成一块钢板,以来适应来自市场、政策等方面的风险。随着行业的规范,竞争的加大,提高企业决策系数,对于企业发展是长足而有相当好处。
2.2.2 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增加企业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制度是提升企业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优势的保证。3P即人、流程、产品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随着组织的业务和规模不断的扩大,人的管理(包括人力资源及绩效管理)及流程管理作为最基础的管理基石将决定着组织是否能够得以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把专业人员请进企业,更多的是用好专业人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招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
2.2.3 打造企业文化,建立核心价值观
房地产是高风险的行业,资金投入大、运作周期长、市场变化快,即使是优秀企业,稍有不慎也会一败涂地。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持续发展,成为新世纪房地产企业正在苦苦思考的难题。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房地产企业不仅面临着消费主体、供求关系、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而且还面临着国外企业涌入国内市场而产生的竞争。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主要思路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新的战略观念,培育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4 整合社会有效资源
有效资源包括社会资源,既社会资源与自身资源,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各个管理部门资源、金融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和各个专业合作公司;自身资源是指企业内部的品牌、资金、人力以及管理能力。
2.3 基于宏观调控政策,企业经济发展应贴近市场、符合需求
企业在开发项目时要因时因地,找准项目投资的切入点,从项目前期策划、工程施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所做的项目求精不求大,做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首先,必须重视市场调研,利用项目可行性报告,合理评估地块各种情况及资金备需情况。其次,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市场需求,并保证产品适度领先。最后,准确定位产品,包装合理,入市机遇准确,价格策略合理,营销思路大胆无误。
其中,“个性化”的楼盘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楼盘的外观造型上要体现城乡地区的文化差异,要风格各异。“个性化”的开发来源于创新,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要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才能设计开发出有“个性”的住宅产品。本人认为,应坚持以中低收入人群为服务对象,户型上应以小户型为主、多户型并存,并保持这种开发理念的一贯性。
2.4 房地产企业应注重建立企业本身的品牌
房地产品牌的特质,往往使开发企业无法复制,企业产品脱颖而出。房地产品牌代表了有特色的房地产产品,代表着拥有这一品牌的房地产企业的6独特居住理念。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把地产品牌概括为一下三个方面:企业品牌、老板品牌、产品品牌。作为地产企业来讲,不仅仅是要提供实体的配套、物业的管理,更要把项目的资源,作为一种互补的连动。同时要把企业的服务变成艺术,变成文化,以艺术和文化的方式里营造小区的氛围。
在将住宅商品房推向市场的过程中,会存在品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小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配套工程齐全、售后服务信誉好、工程质量优质的品牌项目。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超前的眼光,及早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方向,房地产行业发展需要和国家的战略方针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精品房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5 基于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应重点发展规模化、低成本的经营管理模式
针对开发周期长、资金流量大、流程多的房地产企业来说,需要拥有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特别注重规模经济发展对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规模发展的优势。从而能够促使房地产保持一个比较低的成本销售,企业能够获取客观的目标利润,同时还能促使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变革;创新
在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持续深入的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房市场交易持续低迷,多数中小房企将要被迫出局。在如今的严峻的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顺应调控形势,且不断改革创新。
1 房地产企业应在变革中求发展
从统计数据上看,2003年以来,全国各类房企超过6万家,其中近九成的开发企业规模小且品质低劣。要想渡过眼下的难关,必须以产业变革积极应对,充分调动内生动力,通过机制大调整,在市场大洗牌中获得“新生”。
1.1 机制大调整
当前,在增加供应与调整需求的双管齐下,房地产业要继续发展,必须顺应形势,进行机制大调整,通过法律、制度、产权三个层面的改革,推动房地产行业合理有序的健康发展。
1.1.1 法律是转型的推力
法律,具有针对企业的规范力和约束力,既能规范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为行业健康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又能迫使开发商创新和转型,以好的产品赢得市场。在今年两会上总理提出,要利用法律手段规范开发商经营行为;今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通知中提出,要全面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认定。可以看出政府对房地产业法律规范的重视。此外,还需用法律手段抑制投机性住房;对技术创新(住宅产业化、绿色住宅、环保地产)、金融创新、盈利模式、营销创新等也急需法律上的固化,促使住宅建设及其产业化在法律框架下有序发展。
1.1.2 制度是转型的合力
法律的有效执行,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作保障。完善的制度能促进房地产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和规范,防止宏观与微观政策的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好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产品定位。例如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制度、房地产价格统计制度和方法、税收制度、土地招拍挂制度、房地产登记等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合理调整好企业的管理制度和销售制度,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1.3 产权是转型的动力
产权是信任的载体,是企业自主经营的内生动力,是创造品牌和信誉的坚实基础。拥有实际产权的企业以及处于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的员工,为了长期利润会精心经营其品牌和信誉,会用自己的诚信对消费者负责,这也是一些民营企业往往能迅速成长的原因所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房地产业10强名单中,民企就占了6家。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国企以及企业员工并不实际拥有产权或享有权益,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甚至产生人利益,出现道德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成了国企转型的绊脚石。
1.2 市场大洗牌
伴随着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上市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出现首次下滑,房地产业的洗牌运动正在悄然进行。万物“适者生存”,房地产企业也是如此。一方面并购潮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突破融资困境、拓展市场份额的一条便捷之路。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并购案例持续增加,已完成并购57起,同比增加27起。另一方面去房产化风潮涌起。比如江苏舜天出售旗下地产公司全部股权,此般“割爱”,实属无奈;绿景控股去年开始着手转型经营高端酒店、写字楼;爱建股份今年变更经营范围,去掉“房地产开发、经营及咨询”经营项目;泰达控股打包转让旗下两地产公司股权;约有六分之一的房地产企业在上半年涉及矿产业务。
1.2.1 金融倒逼
在抑制通胀的背景下,国内信贷继续紧缩,货币紧缩的基调难以改变,房地产业融资环境仍然偏紧。与此同时,房地产信托发行也愈发困难,融资成本节节攀升。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80%中小房企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紧张现象。上半年,上市房企整体资产负债率上升了3.58个百分点,达到72.25%。负债总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0921.43亿元,同比上涨41.29%,这无疑倒逼房企转型加速,大企业扩张和小企业被兼并将成为常态。
1.2.2 环保倒逼
一方面,民用建筑在建材生产、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源消耗的49.5%左右。我国现有的43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中,95%为高能耗建筑。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住宅建设用钢量平均每平方米为55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0%~25%,水泥用量为每平方米221.5公斤,每一立方米混凝土比发达国家多消耗80公斤水泥。另一方面,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加剧:一是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二是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如果城镇化污染持续恶化,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备受限制。
1.2.3 内生倒逼
地产创新是未来城市小区的发展方向。受调控政策影响,迫使开发商要么背离房地产,要么倒逼转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南京卧龙湖国际社区项目,曾经处于无法运转的尴尬境地,但开发商自给压力,最终仍将卧龙湖打造成为休闲度假的绝佳胜地。
2 房地产企业应创新产品品牌
通过这次楼市调控,房地产市场将面临由低端到高端的转折,创产品品牌将越来越被重视。住房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避风遮雨的陋室,而是价值和品质的体现。开发商必须在品牌建设与技术开发方面下功夫。
2.1 品牌大比拼
树百年品牌,做百年企业,取决房地产企业是否将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价值予以充分发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品质的提升上。
2.1.1 舍得投资
房地产企业在打造品牌方面要舍得投资,精于投资,既包括工程质量,也包括规划设计质量、环境质量、配套质量和物业管理服务质量。
2.1.2 追求百年
“树百年建筑”应成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展比较缓慢,原因在于粗放式的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变。许多耗资巨额的建筑寿命不过十几年,“保量不保质”,很难创造百年建筑,更谈不上企业自身的百年大业。
2.1.3 人性为本
房产企业的产品规划必须优先考虑人性为本。现代人买房是购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居文化,满足对住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企业应针对不同群体,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功能需求、空间需求,创造提供小区环境的文化、教育等条件,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2 技术大转换
在当前宏观调控下,粗放式的房地产开发模式终将终结,绿色人居将登上市场舞台,未来房企的盈利模式将更趋向于高端化、科技化;更偏向于技术、品质、人文、环保的复合化。
2.2.1 品质要独创
目前,国内的住房“千城一面、千房一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企业应注重打造独具企业特色的产品,与企业品牌相辅相成!
2.2.2 技术要适宜
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创新的需求是不同的,正如前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对房地产产品的技术支持有很大差异一样。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应对房地产的技术创新有不同要求。
2.2.3 应用要客观
目前,开发商对于住宅新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仍停留在主观层面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客观应用,防止应用只是技术的简单叠加。
2.2.4 内外要大气
过去,有些开发商过于强调容积率和外在的形式美。随着消费观念越来越趋于理性,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对住宅的“销量”和“品质”做出抉择,做到以品质及舒适度赢得销量。
2.2.5 创新要全面
房地产业的创新,需要多种形式的创新。如产品创新、土地获取模式创新、开发模式创新、管理服务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甚至是公益创新等。只有摆脱原来单一的创新模式,才能带来产业的全面发展。比如,探索实行以商业代建为主体的开发模式变革,转型成为房地产投资商、运营商和服务商;用资产管理业务来开拓新的盈利源泉,重点加强基金的募集能力,提高融资能力和独立投资能力;开创集“商业百货、文化娱乐、电影院线”为一体的商业发展模式,以养老为目的的地产项目等。
【关键词】宠观调控;房地产企业;发展
通过宏观规范市场,有助于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调控措施带来的资金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濒临困境,将迫使一些开发企业转变开发方向和开发计划。同时,调控势必把更多的投机性开发商逐出市场,企业将回归理性和本分。因此,调控措施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而生存下来的,必将是优质企业,其抗风险的能力也将大为提高。
一、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分析
(1)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直接造成的影响。首先,从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来看,国家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来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就联合下发了相关文件,通过调整用地供给结构来影响房地产企业拿地。此外,国家还通过严格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等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生产。其次,从销售来看,国家通过调节市场消费能力等方式来影响市场购买力,并进而影响房地产销售。
(2)间接影响。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本身、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并进而影响其当期行为来影响房地产企业。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预期国家房地产调控会日趋严格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可能会积极的跟进国家政策,并积极的制定地方性的制度条例。其次,对于房地产企业本身而言,若预期未来政策会较为宽松,则企业会采取延缓建设速度、对外举债等方式来渡过调控期,反之,若预期未来政策会相对紧缩,则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再次,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预期未来政策会相对宽松,产品价格会上涨,他们更多的会选择当期购房,反之,如果预期未来达到紧缩性政策会导致价格下跌,则更多的可能选择未来购房。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不理智地采取慎重态度,在土地与资本为房地产开发两个缺一不可的支柱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不得不勒紧腰带来对付缺钱的日子。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资金链困局的时候,其他相关行业也不再“扮演”以往“雪中送炭”的角色。在房地产行业火爆时,建筑工程企业与材料供应商大多是追着开发企业,其中,付款方式宽松,往往项目完成50%也只需支付10%左右工程款。而近年以来,建筑公司大多要求支付30%以上工程款,而且材料供应大多要求现金提货。综合以上情况,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些开发企业面临土地存量不足“无米下锅”的窘境;其次是房地产信贷政策的趋紧,增加了企业资金压力。
(2)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已到转型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未来金融产品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复合化、专业化等房地产行业的纵深化发展趋势将更明显,开发商更需要完善自己的财务战略,特别是在融资筹划上。这也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从相关政策的效应看,土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出让,可使那些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只靠关系拿“一手地”的开发商逐渐淡出市场,而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地获得土地,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开发商可以从市场上通过竞争拿到“熟地”直接开发,缩短了开发周期,简化了开发程序和环节,从而降低了开发风险,“招拍挂”出让制度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房地产开发业将进入资本实力和品牌竞争的时代。
三、正确面对宏观调控的市场大背景
(1)房地产的升温直接引发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过快,投资过热等问题,多数地区基本还是呈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2)房地产业中的贷款过多。房地产业融资单一,并且过于的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一般都采用实物抵押,这样的贷款一般都是非常安全的,因此增加了贷款额度,在此类情况下,银行贷款中的余额大概在30%以上就都会流向房地产领域。房价的上涨直接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甚至造成金融风暴。近些年来,居民们收入增加,但是投资渠道确很少,为了让投资风险降低,很多人都选择了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由于投资力量和竣工工程面积的增加,同期商品房屋增长明显高于销售的增长,造成空置,闲置,面积大幅度增加,已经突破了我国空置房屋的警戒线。
(3)如何正确看待房地产业的利润。如果房地产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话,房地产的资金利润率跟一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等同。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也的投资力度大,周期也比较长,环节也较为繁琐,风险相当高,在正常的操作过程中,房地产行业的利润高点也是正常的。房地产暴利期基本已经过去了,平均利润时代已经到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考虑资金的流向,从企业自身来认真的对市场进行研究,给出一个详细的定位,正确的锁定目标,合理的安排投资规模,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不可盲目做大,这些都是应对调控政策的策略,认真针对接受政府的指导,看清市场导向,适应中低档人群,多开发一些中低价位的住房。
四、如何宏观地使房地产企业的和谐发展
(1)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已经充分表明,公共政策逐步与市场供应伙同需求因素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的管制新开项目,要求对城市改造,环境的保护,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尽量对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的安全保障,对城市基层建设发展承担非常关键的作用。
(2)无论是银行对贷款提升利率,还是提高消费住房贷款利率的提升,都是针对住房需求的,住房的价格是供需关系产生的结果。调高房价要高度关注地产市场在供求中的变化,尤其要注意房价的变化,包括房屋预售的价格,二手房交易价格跟租赁金之间的变化,很多国家的房价过高就是因为偏离租金与房介的过度偏离。我过在一些地方也成立一系列的租售在内的用来监控预警指标。及时准确的对外供求信息,以实现供求的基本平衡,使之供求合理化,避免让房价进入涨价,涨价的恶性循环中,银行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购房需求来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
(3)创新产品,加强服务。个人需求跟单位需求都是由个人条件和经济状况来定的,对房地产宅具的需求层次有很大的不同,也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想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就要房地产企业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创意,新形态,新观念不同层次的房产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4)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从构造到外观都有着不同要求,宏观调控的政策立足于房地产支柱产业的领导地位,利用房地产循环的运动规律,由此确定了以下几个重点:
1.管理和控制国家的土地资源,调整土地的使用,加强用途的管制,调节土地使用的投放量。2.以环境为重点,质量为中心,对房地产过程进行监控。3.强需求人群对房屋的使用或投资方面的流通管理。4.权的管理,加强对房地产的持有管理。5.加强企业的透明度,推行房地产业的透明化,强化信息的披露制度。6.重视房地产的创新,根据房地产发展的趋势,逐步探索房地产业证券化。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价格的飞速上涨,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存在,房价的涨幅已经远远超出其他物价的涨幅指数,宏观调控房价已经成为政府思考的问题了。但控制房价并非朝夕之举,房地产市场理应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健康成长,房产企业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1)计划产业法。计划法主要调整计划主体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的政策目标等国家计划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产业法则主要调整为了实施国家计划,在如何确定和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投资、金融、财政、价格法。
(3)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管理法。
(4)对外贸易法。对外贸易法主要调整国家在对外贸易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旨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5)统计法。统计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在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公布、监督和保存统计资料的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会计法和审计法。纵向分层理论是从宏观调控的调控层位和具体制度环节出发,把宏观经济法按照调控的层位、次序、环节的递进,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宏观调控法体系。
如有学者将其分为关于宏观调控手段的法律和关于宏观调控主体目标、程序、协调运作等综合问题的法律。这些分类均从某一侧面对宏观调控法的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把握,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国民经济这个复杂的大系统的特点来看,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四大环节中的许多部门和单位构成,以及它们通过市场相互联系制约,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围绕宏观调控目标,运用多种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配合调控手段来看,宏观调控法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宏观调控法体系的研究及现状
(一)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理论学说的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由于我国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的纷繁庞杂以及尚未形成一致共识,所以在有关于我国宏观调控法的相关研究中宏观调控法体系理论的研究和宏观调控法体系构成学说是讨论得比较多的热点。现阶段的具体学说大致有举例说、实践需要说、成分说、任务说、范围说、多种标准说以及分层说等等。
(二)我国宏观调控法体系理论学说的几次构建模型
(1)横向分支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是从宏观调控法的构成要素出发,来对宏观调控法体系进行界定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具的由调整对象论、具体内容组成论、目标功能论、调整方法论几种基本观点组成。
(2)纵向分层递进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是从宏观调控制度的调控层位和具体制度环节出发,把宏观调控法按照调控的层位、次序、环节的递进,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宏观调控法自证体系。具体的代表观点包括有轴线分层系统说、分层系统说、功能分层系统说、目标分层系统说和宏观调控立法系统说等。
(3)多元标准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是针对单一的划分子部门法的标准没有办法对我国宏观调控法体系的建构进行多视角的全面阐述而产生的理论模型。其代表性学说包括多元标准说、综合与手段标准说。这种理论模型将宏观调控法体系建构为宏观调控主体法、宏观调控手段法、经济杠杆法、宏观调控监督法。可以说这种理论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其对宏观调控法体系得涵盖范围的认识狭小且不完整,导致此理论模型也缺乏全面性。
关键词:金融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发展;准确定位;着力点选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41-03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
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力。金融宏观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实施过程,它不但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部门在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找准宏观调控政策的切入点,实现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贯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和谐。基于此,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末梢神经――基层中央银行,如何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方面进行合理定位,寻找到适合基层央行更好履行职能的着力点,也就是说用什么方法实施调控、如何调控,希望金融宏观调控达到什么效果等,不但是我们基层央行目前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为更好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把握基层央行宏观调控的准确定位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以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成为人民银行最主要的职能之一,而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央行实施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是保持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在执行中也只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在保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的基础上,立足区域实际,灵活运用调控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达到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最佳效果。而目前基层央行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还不够,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驻马店市的实施效果来看,基层央行要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找准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
(一)正确把握宏观监测的“深度”,找准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落脚点。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掌握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基层深入贯彻执行的前提和落脚点。因此,基层央行要充分综合运用工业景气、批发物价、居民收支和问卷调查等制度以及相关统计监测手段,将更多的经济金融现象纳入视野,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进行监测、调研、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前瞻性判断,及时向上级行反馈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宏观调控措施的效应,为货币政策决策及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找到更好的落脚点。
(二)准确把握调控措施的“尺度”,找准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侧重点。宏观调控政策是对国家整个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而具体到某一地区,则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执行调控政策时有所侧重,引导金融机构正确领会和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避免因“一刀切”而导致宏观调控给经济生活带来较大震荡,影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实现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最佳化。如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调控政策,目的是抑制经济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驻马店作为农业为主的地区,虽然也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范围,但其工业发展现状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的侧重点应是在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基础上,避免因信贷投放减少而对农业生产及能源、设施等基础性行业造成影响,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企业形成冲击。这就要求基层人民银行要通过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金融形势分析会以及银行行长联席会等方式,及时加大对区域金融机构“窗口指导”的力度,按照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调整信贷结构,把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煤、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瓶颈行业,力保“三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高科技含量的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组织召开由各商业银行、重点项目单位、民营企业参加的银企项目洽谈会,有效实行银企对接,确保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保持信贷投放的平稳增长,防止因执行政策造成信贷的大起大落而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为实现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三)正确把握政策执行的“力度”。找准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点。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紧密联系辖区经济金融实际,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实施的结合点。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保持整体国民经济运行的健康有序,具体到一个地区,就是运用调控工具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把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手段,把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作为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点,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深入贯彻国家宏观政策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基层央行在执行调控政策时要着力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驻马店作为农业地区这一实际,基层央行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力度,并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正确理解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看做是更好地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机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施“中部掘起”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正确把握信贷优化的“广度”,找准执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撑点。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但要求有完善的实施系统,而且针对某一地区在实施过程中要找到政策实施的支撑点。所谓政策的支撑点,就是基层央行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能够有一个实施政策的良好环境,能够得到地方政府和实施对象的理解和认同,使政策在贯彻中能够更快、更深入、更彻底。具体地说,就是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得到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政策贯彻的摩擦力和阻力。国家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对经济中出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及时进行引导、调控,但涉及某一具体地区的某些部门,由于立足点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执行政策的力度和深度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结合驻马店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加大信贷投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最迫切的愿望,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贷投放,削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降低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因此,解决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与区域利益的冲突这一矛盾就成了调控政策能否深入贯彻的关键。作为基层人民银行,首先要作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使地方政府能够从全局的高度理解央行调控的目的,支持央行的工作;其次是作好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为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增加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驻马店地区企业发展的层次,在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家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引导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企业产品的优化升级,达到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或基本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为取得更多的信贷支持提供机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二、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着力点选择
(一)以分析监测引导为着力点,当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者”。一是完善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为全面、科学地分析金融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基层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把握宏观调控政策传导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各种外部影响因素,逐步建立全面反映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要跳出就银行论银行、就金融论金融的框框,立足于金融的变化,从宏观经济的高度去认识区域金融的变化,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二是改进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方法。为了提高分析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基层央行要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从事后统计分析向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转变,提高经济金融指标预测的前瞻性;从偏重存量分析向存量与流量分析并重转变,揭示经济金融指标的变动趋势;从孤立分析向比较分析转变,找出本地与外地、局部与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三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信贷结构调整。首先要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其次要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再次要发挥利率工具作用。研究制订区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指引,优化利率期限结构,指导金融机构加强贷款风险定价,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二)以完善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着力点,当好区域金融稳定的“维护者”。维护金融稳定是《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就基层央行而言,必须围绕金融稳定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货币政策分析、监测、引导上下工夫,提高区域金融运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当前,基层央行要结合辖区金融风险状况,建立辖区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持续地对金融机构实施监测,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监测,对金融机构风险特别是跨市场风险进行及时分析和判断,协调监管部门,组织和引导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在对市场进行分析判断时,要牢固树立“三种观念”。一是树立完整的经济观。就是要求基层央行在区域内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必须通盘考虑全国的经济金融情况,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协调好区域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关系,确保决策的有效实施。二是树立全面的金融观。要把工作视野从单一的银行体系扩大到整个金融体系,既要关注货币市场,也要关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金融统计口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制。三是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基层央行要更多地研究金融市场,发挥市场手段在金融调控中的作用,从而不断树立基层央行在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权威,维护金融稳定。同时,为了确保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层央行在宏观调控中还必须统筹考虑以下两种关系。一是要统筹考虑金融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贯彻执行金融宏观调控措施时,既要考虑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也要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二是统筹考虑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与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避免个别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过热,也要防止“一刀切”,全面压缩投资规模,从而影响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导致消费增长缓慢或停滞不前现象的发生。当好区域金融稳定的“维护者”。
(三)以提升工作效能为着力点,当好区域金融服务的“履行者”。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服务内容上局限性大,服务手段科技含量低,这些都影响了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和质量,因此,基层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就目前金融发展的趋势来看,应该由单一服务型向外向、科技、监督复合型转变。一是改变服务观念。基层央行要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分析,为总行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当好参谋,提升央行在地方政府的地位。二是创新服务方式。遵循市场经济法则,严格依法行政,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逐步朝着服务专业化、管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完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进网络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完善支付结算功能,以“电子国库”、“实时支付”和“征信系统”建设为目标,努力提升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的层次、水平和效率。
(四)以建立健全征信体系为着力点,当好改善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推动者”。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是基层央行适应职能转换、有效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的客观需要。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的商业主体地位已经确立,金融市场功能日益完善,金融稳定、反洗钱、征信等新职能加强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这就要求基层央行在树立金融宏观全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和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近年来驻马店市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来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地方政府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作为基层中央银行更要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基层央行要把建立健全征信体系作为基层中央银行推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继续完善人民银行的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和征信系统,推动部门沟通协作,实现系统数据的及时更新,使系统真正能够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使基层央行真正能够成为信用建设的先行者和重要推动者。
(五)以构建良好的金融运行协调机制为着力点,当好区域金融改革的“支持者”。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处于关键时期,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基层人民银行时刻关注改革动态,向上级行反映改革情况,使上级行能够随时掌握商业银行的改革动态和基本情况,为商业银行的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依据。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使人民银行“花钱买机制”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前,我们要准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准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差异性、全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落实好宏观调控措施,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刻领会国家出台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宏观调控的货币信贷政策,准确把握基层央行的工作方向和重点。通过改革,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判断本地区的经济形势和行业景气,看是否存在过热、哪些行业过热。把握好信贷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区别对待、松紧得当,既要保证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也要兼顾地方的承受能力。二是准确处理好金融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金融改革为了发展,发展是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不是争抢地盘、掠夺业务,片面追求市场占有量的扩张。三是准确处理好基层中央银行与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行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金融改革不是各自为战,通过改革要充分发挥基层央行的主导者作用,建立健全“一行三局”之间的紧密协调机制。通过形成金融业合力和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共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均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锡良,戴根有.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