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养老的概念

家庭养老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养老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养老的概念

家庭养老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福利性;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适应“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养老及相关概念区分

1.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主要是从支撑养老的经济来源上来看的。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和养老补贴,如城镇中离退休金、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五保津贴等都是社会养老的经济支撑。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支撑主要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来承担,而不是由社会承担。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应简单将经济因素作为划分的依据。虽然涉及的维度有所扩展,二者的区分主要还是在于承担主体上。

1.2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目前学界在讨论居家养老的时候,常常将其等同于家庭养老。从内涵上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居家养老是相对于机构养老(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而言的,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侧重点在于养老居住方式上。而家庭养老侧重的是承担主体的问题,即谁提供养老资源的问题。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也可以是社会养老。

1.3机构养老与社会养老

同样也需要厘清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关系。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集中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疗养院等机构中养老,而不是分散居住在各个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养老费用可以来自子女亲属,也可以由老年人从社会领取(退休金或其他津贴)。所以,与居家养老的实质一致的是,机构养老也是就养老居住的方式而言的,与社会养老及家庭养老涉及的养老承担主体这一内涵是不同的。

2 制约社区居家养老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2.1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除京、津、沪等城市外,各地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此一来,政策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协调性将受到拷问,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持续性面临挑战。

2.2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社区养老服务支出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水平化。

2.3志愿者队伍及专业人员缺乏

从数量上看,虽然部分城市的社区志愿者十分活跃,在为老上门服务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就全国而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站。

3 推动我国居家养老发展的建议

3.1确立政府总领性地位

在居家养老事业中,政府要确立其总领性地位,既要“责任担当”,又要“抓大放小”。一方面,政府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地方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对居家养老发展的经费投入,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引入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市场化机制,采取措施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居家养老事业。

3.2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

市场化运行机制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养老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系统。从服务内容和老年人自身条件来看,可以确立两种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第一,对于高龄,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主要提供康复、护理、生活服务等服务内容的,上门照料方式的服务;第二,对于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中龄老人,采用日间护理中心,老年康复站的方式提供生活帮扶、医疗康复、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2]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3.

家庭养老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1日

一、养老服务解析

(一)养老服务。广义上的养老服务,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项基本需求。按照不同的居所,养老服务可以分为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比较倾向于家庭养老这种模式,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概有接近5万个,共有400多万张床位,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当中,平均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位。而根据民政部所出示的2015年数据,大部分的养老机构收支持平,另外还有一部分呈现于常年亏损状态,不到9%的盈利。

(二)多元化养老服务。主要是在传统的养老服务基础之上,集合多元化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以政府为指导,以家庭为中心,集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将多种养老服务模式集中在一起,弥补养老中的缺陷,其中以政府为指导,对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进行管理和监督,进而良好运营、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利用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力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公益性、福利性的养老服务。比如为社区老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物质需求、为家庭养老提供心理疏导、为社会养老提供关怀等等。这样有利于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弥补各方面的缺陷。

(三)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主要是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以及多元化的养老基础之上,为多元化养老服务提供的一些物质需求、人力资源等。比如家庭养老,其家人子女作为养老的供给主体,多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物质需求,满足其基本的日常生活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辅助作用,为家庭养老提供一系列的养老保障服务,通过非营利机构或者是营利机构发放养老补助金,降低家庭养老服务费用,促进养老质量的提升。譬如社会养老,其养老服务可以由政府提供,通过社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的志愿者,提供免费的养老服务,以组织服务的形式,为社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对这些志愿者进行培训,规范化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又譬如机构养老,与非营利机构签订养老协议,将养老服务的权利交给非营利机构,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满足老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

二、养老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养老与社会养老概念界定。社会养老,其养老资源的供给主体为社会,实现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化养老,指的是将家庭养老的部分转移给社会,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其意义截然不同。

(二)空巢老人概念界定。不同学者对空巢家庭老人的见解是不同的,空巢是家庭生命最后一个周期阶段,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在这个阶段的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非常明显,在居住方面,老人与子女分离,主要有纯空巢家庭老人、类空巢家庭老人、年老的空巢家庭老人、年轻的空巢家庭老人。精神需求方面,由于得不到家人更多的关心,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从而出现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三)居家养老概念界定。在我国养老当中,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一种养老形式。针对这种养老方式,论述的是养老费用的提供和承担,相对于社会供养的一种家庭养老形式。家庭养老主要在于地点的选择,没有反映出实质性的问题,就养老资源立场而言,居家养老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养老或者是自我养老。综合学者观点,家庭养老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老、社会养老为辅的一种形式,调动社会力量建立符合老人意愿、利于老人自立能力,并且实际可行的一种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养老体系,最终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来。

三、当前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需求冲突

1、老年经济需求冲突。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开始注重自我意识,改变了养老观念,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自立来养老,而不是过多的依靠家庭。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无法实现自立养老的目的,而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又无法完全覆盖,与自立养老需求产生了冲突,使得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需求还是由社会、家庭供给,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老年人经济贫困人口较多以及退休保障金的范围覆盖不全、保险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没有任何老年经济保障,城市老人退休工资有较大的降低幅度。总之,大部分的老年人经济需求冲突,需要通过社会服务保障制度的完善来解决这一冲突。

2、老年精神需求冲突。老年人更加渴望精神慰藉,主要是老年人对社会服务、家庭关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随着年纪慢慢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开始逐渐退化,表现出脆弱的情感,如果这些情感得不到精神慰藉,就会引发各种病症,进而成为家庭乃至社会的负担。现实生活当中,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非常普遍,主要是因为与家庭亲人关系疏离、社会服务不够、人际关系的冷漠等,这些都会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进而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需要完善社会福利服务来解决这一需求冲突。

(二)供给问题

家庭养老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化养老为补充。具体的养老形式中使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分类。根据对养老的理解,我们把一切能够从老年人生活、精神和经济上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方式和手段称为“养老模式”。

一、几种养老模式概念及分析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是指以家庭为主进行的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支持力,其居住方式有独居、与配偶居住、与未婚或己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其特征是分散养老。

从目前情况看,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虽然老年人对生活场所有多重选择,如家庭、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养老不单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不仅老人在生活上有保障,老年人在家养老可以经常看到自己的儿女和孙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历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工作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的生活,家庭养老的方式出现弱化。在这种状况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心理诉求,疾病护理等问题日渐突出,即使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也不得不把各种需求的满足从家庭转向社会和社区,从而导致近年来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

(二)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服务由社会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社会养老主要表现形式是机构养老的模式,在机构养老中,老人需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照顾。机构养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也能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序的生活。但是,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的情况以及福利发展水平,满足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需求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传统的观念使老人和子女对于机构的照顾都存在着许多顾虑。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第一,我国财力不足,现有的养老机构严重缺乏。第二,养老机构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等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使老人住在家里或家庭附近,接受社区的养老或托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等多种需求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社区是除家庭之外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由社区来扶助家庭、提供养老支持便成为目前条件下最适宜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可让老年人仍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社区中,保持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不断裂,而且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改善老人的护理条件,进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资源,减轻政府负担。在国家无力兴办全社会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区的财力、物力资源,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设施,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与问题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家庭和政府的负担。老人在家中养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互助网络,还可以利用已有的家具、房屋等设施,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也减轻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此外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

第二,有利于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通过保持老年人“正常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实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信念和“助人自助”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工作目标。

第三,有利于城市社区建设。加强对老人的照顾,有针对性的开展老人服务项目,有利于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的养老意识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所以社区居家养老也面临许多的发展困境。

第一,现有的社区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居家养老。由于一开始政府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的不足、应对经验的缺乏,所以在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住宅的适老性与宜老性,这使得居家养老的开展一开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

第二,服务的非专业性与非体系性。居家养老的本质其实就是社区照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提供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真正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少。

第三,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安全保障问题。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所谓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提供餐饮及上门医疗服务。这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但是却无法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即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保障问题。

养老模式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而变化的。中国的文化背景使家庭养老成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养老问题已经不能单纯的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已经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新的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养老模式之间的利与弊,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群。

参考文献:

[1]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社会学, 2007,(4).

[2]熊必俊.加强理论和市场研究以人为本发展老龄产业老龄问题研究―――第三届全国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D].2004.

家庭养老的概念范文第4篇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养老问题,存在不少的误区。由于养老是人生的刚性需求,有些时候一旦犯错,很可能就是直接影响到退休后的生活,是致命的、关键的错误。

比如,有人觉得:我现在炒股票很赚钱,养老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不需要考虑养老钱;还有人会说:现在国家有社保,我的养老可以交给国家;也有人自己琢磨,我有儿子,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在专业人士眼中,这些观点均有些片面,有些已经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一起来辨一辨。

误区一:有社保靠国家养老

虽然中国现在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已经率先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同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正面临一个未富先老的困境。

再者,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可以预计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减少,这会导致将来社会能够提供的养老财务支援能力更加下降。所以说,社保提供的养老金只够退休人员糊口,距离我们想要达到的“富足养老”理想还很远。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数据,我国政府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新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只有58.5%,也就是说,退休后能从社保中领取的养老金,差不多为退休前收入的一半。

同时,这个替代率是针对全国所有参保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的,对于大中城市居民,特别_是对于职工工资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这个替代率会更低。而且,古人早就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完全依靠社保来满足退休后的养老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二:养儿防老天经地义

养儿防老,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在传统主干家庭(Traditional Family)结构中,这样的观念更为坚固。而在西方,由于家庭结构形态多为“核心家庭型”(NuclearFamily),他们推崇的养老方式叫做接力式:父母只负责抚养子女,在自己老年生活里面,加上他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福利的情况,基本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子女负担。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意识里面,也没有“养儿防老”的概念。

而我国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也不再能够支持“养儿防老”的功能。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听到过一个概念:421家庭。前阵子还有不少电视剧关注这方面的主题。由于我国长期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4-2-1的家庭结构。也就是说,一个独生子女成年后,将要负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6个人的赡养义务。先不说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孝顺老人,就算孩子特别孝顺,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仅是时间上无法支配,经济上更不大可能把老人照顾周全。

所以说,靠孩子支持养老费用,提高退休父母的生活质量?这在今后和未来几十年似乎也不可能。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加上计划生育的影响,子女也将不再能够成为未来养老的依托。自己退休之后,不必操心孩子的住房,不成为孩子的“啃老”对象,就算是不错的了。

还有长寿的问题,可能等到80岁需要退休金的时候,我们再看自己的子女,他们也要面临养老的问题了。

社会文化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也不再支持“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比如,现在都是晚婚晚育,还有不少人信奉独身主义。结婚以后不要孩子的“丁克族”也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下,寄希望于养儿防老,已经不太现实。

误区三:考虑养老为时尚早

“今朝有酒今朝醉。趁着年轻不多享受享受,老了想要享受都没精力了。现在的钱先花掉再说,养老还早呢。”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甚至不少人成为“月光族”。

还有很多人会说:现在的生活有太多压力,每月要还房贷、车贷,还要抚养子女等等,所以,养老的问题现在根本没有办法考虑,船到桥头自然直,到时候再说吧。

还有不少人认为:现在我还没有养老规划,一代一代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到时候我也会有自己的办法。

专业的理财顾问认为,这种想法千万要不得,因为养老基金的储存效果,也就是资金积累的效果,主要涉及三个因素:一个是本金多少,一个是时间长短,再者是报酬率高低。在相同的本金放入量和报酬率下,积累的时间越长,最终的资金量越大。反过来理解,在希望得到同样一个数量的养老金情况下,在报酬率一样的情况下,越早开始准备,所需要放入的本金量就可以越少些。这就是“复利的魔力”!

曾经有人说过,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天起,每天省下一杯星巴克咖啡的钱,你的养老问题就会变得很轻松。

所以,如果觉得年轻的时候开支项目过多,那么可以少放点钱在“养老的储蓄罐”里,哪怕每个月一二百元。等收入增加、年龄增大后,每个月再多放点钱到“养老基金”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一个为将来养老做准备的概念和意识。如此日积月累,也会攒下不少养老钱。

俗话说,年轻苦不怕,怕的是老来苦。所以,如果你今天感觉有压力,你更应该为未来去做好准备。越早开始准备,过程会越轻松一些。

误区四:赚钱多不怕养老

最近一年多来,我们经历了“大牛市”带来的财富膨胀效应。一夜之间,似乎人人都成了“股神”。企业主、白领、菜贩子、农民工兄弟,似乎人人都有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性。炒股票,买基金,成了最大的时髦,最大的流行。很多人把所有的家庭资金都投入了权证、股票和偏股型基金中。

但大家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今天证券市场火爆了,你可能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资产上亿元。但一旦证券市场回调,甚至由牛转熊,你的财富也可能瞬间缩水。这一点风险意识,是要有的。

大家也不难看到,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底才结束的漫漫熊市中,有多少人被深套其中,甚至影响了老年生活。

所以,现在不少退休人员把养老钱全部拿到股市去“博一把”的做法不可取,现在的中青年人群把家里所有的资金全部配置到股票上,也是不可取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养老是一个人生的刚性需求,养老基金的筹备需要长期性、稳定性,需要到退休前的那一刻刚好准备好。

家庭养老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 要:如何养老已成为当前面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养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社区养老成为最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老街街道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社区养老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总结其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相关发展社区养老的有效策略,对构建兵团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石河子市;老街街道;社区

一、老街街道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养老亟待完善。从调查可知,老街街道的养老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老街街道的养老机构数量比较少,且分布不均;其次,养老机构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再次,服务有待加强,养老观念也有待改变,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升;最后,养老机构资金短缺,使得本来就起步较晚,又先天不足的养老机构发展更加困难。

(二)机构养老的宣传和推广欠缺。对于以家庭养老为优先选择的社会来讲,对机构养老的宣传和推广上还存在一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53.9%的老人不清楚自己居住的街道社区有养老机构;只有32.5%的老人对养老机构有所了解,在这32.5%的老人中,85.6%的老人认为养老机构的整体环境较差不适合养老。由此可知,老年人对养老机构了解不够全面。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很多老年人对机构养认识有一定误区,这也阻碍了机构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照料”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来说,养老服务体系是否健全是最能体现街道社区养老模式完善与否的方面。目前老街社区照料情况来看,其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较低,服务人员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老街街道总共有14个社区,仅有两个社区有日间老年人照料站,且物质条件都非常有限,特别冬季低温天气,日间照料站的设施和人手就明显的不够用,这就间接性的增加了老年人的意外风险。从问卷调查可知,老年人服务热线、老年人饭桌送饭、帮助家电维修等一些日常项目都存在欠缺或者不足。

(四)“精神养老”关注度较低。老年人在养老的过程中,物质享受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同样值得重视。“精神养老”不仅需要社区和家庭的协助,同样也需要老年人自己重视自己精神层面状况。从问卷调查可知,57.9%的老人对精神养老这一概念比较陌生;39.3%的老年人对精神养老有基本的了解。在对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二者的比较中,26.2%的老人认为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19.4%的老人觉得精神是生活的向导,精神是追求;54.2%的老人觉得精神养老和物质养老二者缺一不可,应该共同促进。由此我们可知精神养老方面一直未被重视,发展缓慢。

二、进一步完善老街街道社区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和核心。从调查可知,尽管养老模式在不断出新,但是家庭养老倾向还是占大多数,这个调查结果也是符合石河子市社会大环境的。老年人希望自己在家庭中能够与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亲邻保持密切的关系。石河子市老街应把家庭养老作为基础养老和核心养老不断完善,更加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家庭养老符合老年人的一种归属感,也是保持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极佳方式。家庭养老在方便老年人养老的同时也节约了社会的资源,减轻了政府压力,一举两得,并且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养老模式多样化多方宣传,正确引导老年人健康养老,鼓励政府对养老的投入,完善养老设施和相关政策,为家庭养老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家庭养老的质量高低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成正比的。我国是“未富先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单靠政府发展养老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以用低成本换取大收获,满足最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不仅适应了现实的经济状况,同时也满足了家庭养老的观念,对养老福利事业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要作为一个纽带,全面带动和协调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发展,不断发展养老功能,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质量,让“硬件”和“软件”都要得到全面的升级。整合多方资源来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快乐养老”。

(三)政府应加强对机构养老的投入。传统养老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养老机构,政府必须作为带头人,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投入,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养老机构的水平。完全的福利性养老在目前我国社会是无法达到,建设较完善的养老机构进行养老,成为目前我国社会亟待解决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机构养老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认识,使得机构养老能够不断发展。落实政府机构养老补助,以减轻困难家庭老年人养老的成本,提高老年人养老的质量,使得急需照料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得到合理的照料。政府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监督,统一培训、考核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提高养老服务的软实力。

(四)筹集社会财富投资养老服务。我国社会实现政府福利性养老是不现实的,因此筹集社会财富投入养老事业是发展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的社会财富投资到养老事业上,可以减轻政府压力,缓解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老年人来说也是福音。首先应该政府督导,其次是社会民间力量的宣传和拉拢。从发达国家养老模式情况看,养老事业多为非盈利事业、福利性事业,因此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国社会来说,筹集社会财富进入养老事业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财富投资养老事业,以带动养老事业发展。社会民间组织应该加大对于养老事业的宣传,例如积极开展民间善款,企业捐助等一些公益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