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考点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作用

1.市场与计划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2)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其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再次,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

(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必要性: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各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最后我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实行方法上的突破。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如何实现的

(1)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反之,则会减少供给,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2)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1)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①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行政,建立透明、高效、务实、廉洁的政府,打造法治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尽快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打造信用政府,做诚信表率。②市场主体要树立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和诚信观念,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3.宏观调控手段的比较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种手段各有所长,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运用这三种手段时,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正确理解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的必要条件。政府需要按照市场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规制;结构调整;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规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经济机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与控制,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除此之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落实国家规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调整经济结构和调节社会分配,还需要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

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其中,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方面。通常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总量调控,政府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则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宏观总量调控又称价值调控或信贷调控,是对社会总供给价值层面的调控,是通过控制货币总量而实现的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其对宏观总量的调节是要达到对宏观供给总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间接约束社会总需求。宏观总量调控的具体控制力表现在对货币发行总量、信贷供给总量、证券市场规模等方面价值总量的控制上及对银行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变动。宏观总量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拥有宏观总量调控的职责,却并不需要天天运作这种对宏观经济干预的职能。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偏离正常状态和秩序时,即社会总供求出现明显失衡时,才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必要的价值调控。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证实的。根据新古典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等,政府不应为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干预。尽管至今在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还有不少人传承新古典理论,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宏观调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排斥政府作用,反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声音早已销声匿迹。

需要明确的是,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而宏观总量调控的有效性是有局限的。这就是说,在政府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中,总量调控的作用是显著的、必要的,但却不能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不能取代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就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面来说,总量调控只能解决总量问题,即解决经济的过热或过冷问题,解决投资总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问题,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已经或可能偏离基本运行轨道的问题,等等,不能用于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此,不能将经济结构调整混同于宏观总量调控,不能期望通过总量调控改变国民经济结构,总量调控肯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别于宏观总量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用总量调控替代且不同于总量调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内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劳务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包括国民经济运行中所有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平衡。这种结构平衡不仅是在价值层面上探讨总量平衡关系,而是对实际生产能力的结构的适当要求,并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范围内要实现结构平衡。这其中,所有的供求结构平衡都源自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要求。正是从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出发,才产生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平衡要求。这就是说,为实现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其他所有方面的产品供求结构都只是一种逻辑对应关系,即都是在生活消费品生产适当的基础上一层接一层展开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对称要求。由于生产生活消费品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最基础的供求结构平衡,所以,在调整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结构平衡的影响最为基础和最有连锁反应效力。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应从满足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出发,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结构调整与总量调控有别,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

二、微观规制的基本特征

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属于微观规制。微观规制包含调整结构,却不只是表现在结构调整方面,还有更多内容。但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多层面上发挥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微观规制不同于宏观总量调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长期性

宏观总量调控基本上是短期性的,而进行结构调整的微观规制具有长期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政府的微观规制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哪个层面,都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长抓不懈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本属于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我们常说把住两个闸门:一个是信贷闸门,一个是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属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而土地闸门属政府的微观规制问题。但由于政府的微观规制是‘政府’的职能,很多人就将其视为‘宏观’问题而归入宏观调控职能中。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的贯彻执行。因为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冷热’变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时松时紧。但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属于微观规制方面的长期任务,却不能时松时紧,而必须‘长’抓不懈。现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紧了节能减排和土地利用等审批工作,因此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可以转松。其意思是,什么时候节能减排的审批门槛和土地闸门可以放松。所以,要把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利于‘长’抓不懈,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针对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而不具有局部的针对性;而微观规制在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的作用都具有约束被规制者的针对性,即其作用不是泛泛地铺天盖地,而是针对具体的局部解决具体的规制问题。如,结构调整要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钢铁产业进行有效规制,做出具体的减少产能的安排并落到实处,直至达到调整目的。

(三)绩效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时效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宏观总量调控必须极为迅速地随之变化,而在此之前的调控即失去时效,不再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微观规制是长期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因此,微观规制具有政府实际工作成果的绩效性,是长期的工作积累,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时效性有所不同。如,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微观规制,是长年不断的工作内容,而控制好土地资源,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工作的重要绩效。

(四)法制性

宏观总量调控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的价值调控,虽然是依法实施的经济调控,但这种调控并不体现具体的法律规制,而更多的是经济政策层面上的直接反映。因此,准确地讲,宏观总量调控表现出很强的政策性,是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的集中体现。但对微观规制来说,不论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办事,不可能脱离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微观经济实体进行规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与宏观总量调控具有的政策性表现不同,微观规制具有鲜明的法制性,表现为任何规制都要严格地按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如,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于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为具体承办的政府部门就要依法接受有关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严格制止未经申报的经营者集中。

(五)基础性

宏观总量调控治标不治本,因此,具有时效性和热点性,而不能在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中直接触及和解决运行基础的建设问题。凡进行宏观总量调控,都必定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热点问题。但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治标不治本不同,政府承担的各方面的微观规制任务,都是既治标也治本,而且重在治本。所以,严格的说,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实施微观规制是为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各方面的基础问题,具有基础性特征。如,政府对电力业务许可证的颁发,就是一种基础性的规制电力行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管理手段,可以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有效约束电力行业的发电企业、输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进步、网点分布等直接的规制目的。

三、微观规制的多层面表现

政府微观规制负责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多层面进行调整。其职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赋予,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落实。

(一)调整经济结构

保持经济结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的基本面。微观规制的长期任务之一就是保持经济结构平衡,因此,政府微观规制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基本实现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通过具体的协调工作,运用适当的产业政策,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微观规制的成效表现为: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保持市场供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二)配置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土地资源外,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还有:石油、煤炭、矿山、河流、风力、海洋、森林、野生动物,等等。耕地是最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是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按照宪法的规定,农村耕地是农民集体的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支配。但各级政府对农村耕地的保护是义不容辞的,必须落实到实处。无论何时何地,保护耕地都是政府微观规制的重要任务,是政府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土地及其他非农民集体所属土地由各级政府负责支配。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权力,是政府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要政府把好土地使用关,就是做好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基础的微观规制工作,就可基本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领域不发生大问题。至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宏观配置,也是均由政府的各专职部门负责。肩负重任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依据国家法律,认真履行微观规制职责,按国家规划妥善配置各类自然资源,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创办政府企业

政府企业亦称公营企业、公共企业、公企业,是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企业。欧洲共同体在1980年的法规指南中明确地对各个国家都存在的公营企业,即政府企业,界定为: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办政府企业可直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稳定和维护市场秩序,满足居民对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所以,政府企业属于规制经济范畴,是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在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由政府企业构成的规制经济,只是各国之间的规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些差别。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减少,而地方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增多。只要直接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就有责任设立企业以满足社会需求。有关国家安全的生产部门,自然垄断行业及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应是政府设立企业的主要领域。

(四)实施行政管理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服务还表现在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必要的行政管理。

1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行政管理体现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实体进入市场经营的基础服务,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及其他必须办理的手续。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服务是微观规制,也是对企业资格的确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府要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各方面服务做到周全而细致。

2就业资质管理。在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必定要突出表现政府的微观规制作用。这就是政府要对劳动力进行社会保障性质的就业培训,还要对各种就业的资质给予确认。政府的这方面工作亦属于微观规制的内容。这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对劳动力市场给予的规制,是政府引导劳动力市场走向规范的重要举措。

3行政许可证管理。建立行政许可证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微观规制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立的行政许可证制度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内容。由中央政府授权的各专门机构实施的各类行政许可证管理对规范市场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反垄断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建立的政府反垄断组织机构,负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反垄断管理。政府的此项工作属于微观规制,是市场走向成熟时产生的微观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的特定需求。

5文化市场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管理。因此,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微观规制。在这一领域,政府的管理工作含有十分复杂的规制内容。做好文化市场的规制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价格管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市场化,但还要保留一小部分政府管制价格。依据相关法律,政府对这方面管制价格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工作。

(五)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必须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工作中。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六)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政府微观规制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级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微观规制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做到: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四、微观规制的放松与改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政府工作职责的表现。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不断变化的情况,政府的微观规制运作也要适应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一)微观规制的放松

实施微观规制是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不同程度的强化干预的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较为顺畅的时期,政府微观规制的干预范围可以有所收缩,干预强度可以有所减弱,这就是所谓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投资设立2000多家政府企业,专门生产军火和其他军用物资,待战争结束后,这些企业全部被政府卖掉,这就是微观规制放松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如果将一项原先政府严格规制的项目降低控制强度,那就是单一项目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我国改革后,起初是政府管制全部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现在只是对少数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进行管制,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政府微观规制的放松。

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拓展;适度;适时;适用

教学拓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特定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延伸处理的方式。教学拓展有多种方式,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和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笔者在这里结合相关案例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与同仁们交流。

一、教学拓展要有适度之美

教学拓展的适度,就是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处理要恰到好处,拓展不因追求简约,而“似有拓但未展”,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也不因过多设置一些低效甚至毫无意义的拓展环节,而使得教学过程纷繁芜杂;更不因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过度开发,特别是无谓地增加或拔高学习难度,以至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拓展案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案例描述: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掌握了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本地区的物价水平。教师提出课题: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认识:经济稳定发展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基础。因为经济稳定发展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就有了信心,国家就有能力给人们提供更完善和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预期消费,还可以缩小收入差距,从整体上提高消费水平。同时,经济的稳定发展又可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值,降低物价。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回答,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学生已经全面掌握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这个问题的思路就很清晰了。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当地政府在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党的“十”和“中国梦”的有关内容,对未来我国人民的消费状况进行了描述。

在本案例中,让学生说明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影响消费水平根本因素这个拓展环节,显示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过人的教学创意,教师没有受具体知识点的限定,而是引导学生着眼于教材整体,把散落各处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符合逻辑的串连。这样就在拓展过程中增加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成分,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经济发展对消费水平的作用,也让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为后面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产与消费”的内容作了铺垫。更为精彩的是,教师在拓展中还结合当地政府的做法,从正面设计情景材料,让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信心和向往。

二、教学拓展要有适时之美

教学拓展的适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发展的状况,敏锐地抓住呈现在眼前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乘势拓展,推动教学有利发展。

拓展案例:选择项的说明。

案例描述:教师投影显示例题。

例题:在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下选项中,既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是

A.民主评议村干部

B.村民自己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

C.通过村民会议参与管理

D.参与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很多学生选了C,理由是因为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决定,而村民会议是由全体村民参加的,教师对学生的选择和理由给予了否定。有的学生虽然从教材中找到了答案,但是有些不能理解,要求老师进行解释。

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村民会议作了说明。村民会议是由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过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接着教师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地位的表述,并同这个题目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但人民并不是都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要选举人大代表,并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来代表自己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所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利,行使这个权力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而在基层民主管理中,村民虽然可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但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村民自己亲自参加或由自己说了算。村里事务的处理要通过民主的方式,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以,要保证村民自治有序运行,就必须由村民委员会来进行组织和管理。这样,选举村民委员会的干部就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了教学拓展的最佳时机,通过补充解释村民会议,消除了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增加了学生对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的理解。在对人大代表和村民委员会干部选举的比较分析中,学生对公民选举权利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特别是对民主选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教学拓展没有一点牵强附会和生拉硬扯的感觉,相反是对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三、教学拓展要有适用之美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来解释和说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并从中获得认识和体验。教学拓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为实现这一要求服务,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增强知识的应用和发展能力。

拓展案例: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案例描述:教师设计问题,宏观调控是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结合前面市场经济的知识,学生说明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共性,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接着,教师让学生试着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同时,国有经济又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所以有能力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最后,教师用投影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的事例,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虽然各国都采取了积极措施,但只有我国的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其他各国经济仍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在全球性的经融危机中,我国经济为何能保持较快发展,从这个事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在对比之中自然得出“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和市场长处相结合”的结论。

上述案例中,环环相扣的拓展环节,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拓展设计符合知识的理解判断、调动应用和感悟内化的认识秩序。案例中,学生不仅运用已有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和说明,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新知和发展了认识。特别是结合事例得出结论的拓展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并对它们进行重新建构、以应对新情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学科素养的集中体现。案例中层层推进的教学拓展,使得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深入和延伸,有力地支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显示了教学拓展中的思维魅力和知识的应用之美。

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开发

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当前改革的中心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众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它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入把握这一群众性实践,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积极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途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是: ①总量丰富,过剩严重。全国有9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在这9亿多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约4・9亿,但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14。从这个现实可以认定,我国乡村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如果按发展集约农业的要求来测算,我国农村失业人员将会更多。②劳动力大量外流。有关部门对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流数量的低限估计为4000万人,高限估计约8000万人,即使平均按6000万人计算也已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4%,在部分省区这一比重还要高。

二、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开发的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开发所经过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为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期。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极大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产生了很大容量来安排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自给、半自给的自然条件下开始的,分散保守是其基本特征。②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民工潮阶段。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我国农村乡镇企业接收剩余劳动力的容量已基本达到饱和,由于乡镇企业效益的降低,一部分劳动力重新“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形成的后向推动力,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形成的前向牵引力,以及农民观念更新和宽松政策形成的可能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形成强大的“民工潮”。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的新阶段――城市化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因此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经阶段。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①转移方式向有组织化过渡。一方面外出民工的自组程度有所提高,出现了定点外出、以老带新、包工头组织、经纪人介绍等形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培育外出就业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劳动力外输逐步向规范化、有组织化过渡。②转移方向以省内为主,跨省流动有所增加。跨省流动的劳动力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4%,但流动方向逐步偏向省外。1988年~1993年外出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66・3%,在省内流动的增加了113・6%,而跨省流动的增加了329・3%,说明跨省流动的外出劳动力明显增多。③就业结构多样化。过去外出劳动力就业结构偏低,一般以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为主,主要在“廉、粗、苦、险”等岗位就业。随着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逐年提高,外出民工的就业结构也向着高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目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农业、运输业等都有民工在辛勤地劳动,有的民工已在机械制造、轻工、电子等行业从事较复杂的技术性劳动。

四、几点建议

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对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应做到:①限制民工流向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对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笼统地提倡放开城门或让农民自由进城落户也是不尽合理的。增加就业机会靠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和扩大或建立新的产业。②控制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并行,构建劳动力增长与转移规模相适应的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固然有农村生产力提高推行机械化、自动化的因素,但隐藏在背后的症结却仍是人口数量的控制问题。脱离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单方面采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解决程度将取决于农村人口增长的控制程度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因此必须“节源”与“增路”并行。③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职能。虽然目前我国建立和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依靠市场配置生产资料和资源。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不应被忽视,政府应保证其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一方面要对宏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进行指导和协调,使其不畸型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抓紧制定地方法规,使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④创造优良环境,鼓励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劳动力输出并非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外出劳动力一般青壮年比例较高,而且文化结构和技术素质也较高,他们一般都学习了一定的技术,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一部分资金。这部分人如果长期流入外地,势必会对流出地造成较大损失,从根本和最终解决劳动力开发问题也应在农村内部自身解决。因此,政府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这部分人得到锻炼后回乡创业。综上所述,我们面前的选择只能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方式,校正和解决现有的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诸多偏差及其产生的问题,开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2史同广,王慧.山东陵县冬季农业开发模式的探讨.经济地理,1996,(4)

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从党的十到2012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再到2013年“两会”,“城镇化”逐渐成为人们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更是因为三大弟子、李源潮、陆昊在今年“两会”前后纷纷走上中国政府高层,而备加引人瞩目。他被人问得最多的就是有关“城镇化”的问题。人们希望能从厉以宁的言谈话语间得到更多信息、预判中国经济。

厉以宁理解的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不同。他认为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对背后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也就是我们说的改革。”厉以宁说,“例如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服务行业管制的放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

“什么是中国最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是金融。”厉以宁说道,“目前经济增长总是依赖于投资拉动。现在城镇化的资金由地方筹集。假定投资出现过剩,增长没有效率,金融大量发放后,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增大,这是要预防的一个风险。因此,城镇化不要走过去的老路,一谈到城镇化,全国一窝蜂而起,这些都会促成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个银行倒闭了就一连串的倒闭,一家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就断了。”

厉以宁说:“要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紧研究制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

最重要的改革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2013年3月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上,厉以宁、林毅夫、陈锡文、李毅中、杜鹰、贾治邦六位政协委员谈如何推动科学发展。

针对“中等收入陷阱”提问,厉以宁说:“哪有什么中等收入阶段才有陷阱,最大的陷阱、最多的陷阱是低收入陷阱。很多国家在一两千美元就上不去了。高等收入国家有没有陷阱呢?当年希腊突破12 000美元的时候,世界银行就庆祝,希腊到2万多美元了,可是现在又下来了。所以在任何阶段都有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其他原因,社会动乱、社会不和谐、收入差距拉大,这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原因。中国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后,社会进入一个比较和谐的阶段,再加上技术的创新,再加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我相信中国可以度过的。”

有记者问林毅夫委员,您说到中国可以借后发优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同时又有言论表示,中国在接下来的20年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就有经济增长回落、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和环境问题,您觉得这些问题中哪个对于中国来说是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不要掉下去最迫切的关键呢?

林毅夫回答说:中等收入陷阱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结构没有升级,劳动生产力没有提高,在这种状况下又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就出现过度城市化的问题。流入到城市以后没有工作,就变成贫民,收入分配就不断扩大,这是我们所看到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主要的原因。要克服这个中等收入陷阱,就要不断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利用国家的后发优势,提升他们经济的竞争力,如果竞争力提升了,就业机会多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贫民窟的问题,就不会出现过度城市化问题。

同时,进入到城里的人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有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他的工资会上升得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实际上世界上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地区是非常少的。从统计资料来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仅有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个百分点或更多,其中只有12个经济体不是欧洲国家,或者石油输出国或钻石生产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只有两个经济体从低收入水平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然后进入到高收入水平,这两个经济体一个是韩国,一个是中国台湾地区。实际上讲大部分国家都陷入到低收入水平或中等收入陷阱当中,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找到一个让他们的国家能够比较快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道路。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提倡新结构经济学,就想回答这个问题。

“新国五条”效果慢慢显现

在3月5日下午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会场里,厉以宁指出,宏观调控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取得的成绩不容否认,但我们绝不能过度依赖它,“宏观调控决不能代替改革”。

“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国外是非常慎重的。”厉以宁认为最近五年国家使用宏观调控比较频繁,有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特殊情况,但他也告诫:“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用来短期警示需求或刺激需求,重在微调、重在预防。宏观调控可以用,但绝不是万能的。”

过度依赖宏观调控会产生什么后果?“一个人身体要健康的话,内在机制的完善是首要的,有病的时候有必要打针吃药,但要以人自身机制为基础,经济也一样。”厉以宁说,“经济现在主要是机制还不完善,不能够本末倒置。宏观经济调控是重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宏观调控,忽视市场机制完善,不然我们经济就会像以前一样一会儿经济过热,一会儿经济过冷,摆来摆去。”

厉以宁指出:任何一项宏观调控都是有副作用的,过度依赖宏观调控,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过度依赖宏观调控也容易造成政府无所不能的心态。“宏观调控决不能代替改革,改革是立足长远的制度性改革”。比如物价过高问题,背后的深刻原因就是投资过大却用错了地方,同时内需又不足。这样看来,光靠调整货币政策就不能解决问题,根本还是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民的收入,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最近出台的“国五条”被视作治房价上涨的一剂猛药,厉以宁认为“效果是慢慢来的,不会立竿见影”。他认为房价很可能是先往上走一点,然后再慢慢地下来。在目前住房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需要把投机性需求去掉,让老百姓的需求得到满足,供求差距趋于缩小,这样房价才会渐渐平稳。

他对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期望:“寄希望新一届政府把宏观调控的重点转为微调、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