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段惊讶地望着我。我总是向他兜售各种穿越版的“大话”和“戏说”,这回有所不同。我说,我不是开玩笑,是认真的。我说这话,是因为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源于哈佛大学毕业生张伯仑的博士论文。它第一次集中讨论的差异化到底经济还是不经济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并在理论经济学中形成了体系。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互联网思维中,管“所以然”的核心概念,其它概念都是这里派生的。
差异化,看起来不起眼,与它并列的概念有许多,为什么我独把它当作核心概念?我认为,目前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上用来描述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如免费、极致、低成本、便捷、参与、用户至上、个性化、体验……大多是经验性的,是站在产品经理这个极低层次总结出来的,用我跟老段讲的话说,叫“不上档次”。还有一些概念,如去中心化、扁平化、社交化、开放……之类,还只是处在体系保护带上,达不到核心层。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概念的“级别”,达到内核级。差异化是唯一一个已经处于理论经济学内核的概念。寻找互联网思维的硬核,自然就追到了猪头门里边。
概念为什么还有“级别”一说,弄得好象官本位一样呢?其实,概念的“级别”不同于官员的级别,它代表的不是权力的大小,而是拉卡托斯用来判断科学革命进步程度的“内核-保护带”标准。经验之谈有其优点,就是贴近实践、甚至实战,但缺点在于“见小”,它很难超越具体公司的商业招术,在个人发财致富之外不具有大用处,不能成为人们大范围配置社会资源的共同知识。互联网在理论上、政策上目前还很边缘化,与缺乏硬核不无关系。
与之相比,差异化这个概念,更接近互联网这棵大树的根。哈佛人是在均衡这个硬核水平上谈问题的,因此比产品经理深刻。离开了均衡这个基本面,互联网思维就无异于江湖方术,成了耍小聪明和投机大全。这些概念会存在许多从产品经理角度看不出的漏洞。比如,极致本身是好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还要比较极致的成本与收益是否合算。离开成本谈极致,就不全面,不能让经济学家信服。又如,低成本也是对的,但工业化思维也强调低成本,光说低成本不附加增值条件,就会把互联网理解为打价格战,又偏离了互联网思维的正道。你说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但工业化也会说顾客是上帝。等等。其次,差异化既适合微观,又适合宏观,既适合经济,又适合社会。凯恩斯持的是工业化思维,他讲得出增长、就业与货币这些宏观上的道理,但网上各种百科上定义的所谓互联网思维,讲不出宏观上的道理,一股小家子气。难不成只有过家家需要互联网思维,换成大一点的事就不需要互联网思维了?比如,差异化如果导致GDP下降,它还经济不经济?再说,“百科”版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只讲得出天下大乱的道理,讲不出天下大治的道理。举例来说,“自由取决于税”是工业化思维,但能不能说明不靠税,又不大乱的治理体系应是什么?
老实说我真不想写“互联网思维”这五字,因为这名词已经因过度消费对于业内人士不算新鲜了。但因假期朋友间一场交流,小伙伴们讨论到了这个,有些想法还是由此为自己记录下来罢了。朋友说了几个其对“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的定义理解,这些理解基本都源于一些TMT媒体。同样,早先我在相关业内网媒上也看了一些同类文章。
说来惭愧,文章看了很多,里面说的也都挺多,但是具体互联网思维的确切定义是什么,至今没看明白。
其实看没看明白对于我而言意义不大,正好最近在琢磨一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的项目,因为我对“互联网思维”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我而言,一个商业计划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定义是:
一,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
二,放长线钓大鱼
三,相对极简的标准程序化自助式信息体验
我想,不敢说所有从事过互联网的人,但至少大部分互联网业内涉及项目构思亦或产品构思工作的人,其实都具备互联网思维意识的。只是可能没有多少人将自身这潜在思维明确提炼定义出来,或者对互联网思维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注解。
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在大部分市面上的理解都不属互联网思维。
首先,“互联网营销”不等于“互联网思维”。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是之于互联网营销之上的,互联网营销的种种手段仅仅是一种战术,而互联网思维属于战略,是更早直接扎根于项目商业模式中不可分割。社会化营销属于外枝,任何行业都可以运用,作为战术仅是锦上添花,不用也不影响商业模式根本。而真正互联网思维构思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一旦剥离,模式全面瓦解。
如果硬要举个例子,那么余额宝与传统基金产品官方自建的电商渠道是最形象的例子了。
其次,不属于互联网特征属性代入延生的特色行为,不属于互联网思维,比如现在所谓的极致、用户至上、粉丝等概念。
很久以前同某公司交流时,我曾说小米的后续硬件产品如果不设锁,那么它硬件产品铺出的路就蕴含风险,说不定哪天被人一夜之间刷换系统为他人做嫁衣了。对方反复提到,“做到极致怎么会有人愿意换系统呢?”,我当时有点无语。
但是极致是相对概念,做到哪样算极致?极致的标准是什么?经常提“极致”的人不一定给的出答案。
2005年时,我认为诺基亚就是手机中的极致!后来iPhone问世后才向我证明它才是极致!但我想当我认为iPhone已是极致的时候,很快将又有新的东西出来打我脸。如果极致是一种做到产品超出用户预期的行为,那么这种追求存在于任何企业中,和互联网思维无关。它更像是产业发展与历史革命,并且往往出现在既有利益者外的第三方。
同理,“用户至上”算互联网思维吗?难道除互联网企业外,其他各行各业早先就没有“用户至上”概念?我想街边小卖店都懂“顾客是上帝”的道理。也许有人说“用户至上”概念谁都懂,但是传统企业没有做到真正的用户至上。确实并不是所有传统企业都做好了“用户至上”,但是最先做好“用户至上”的恰恰是传统行业,例如某些优秀的五星级酒店。
最后,“粉丝”说在我看来就更离谱了。先不论企业“粉丝经济”是否成立,有人把“粉丝”营销概念归为互联网思维就十分给自己贴金,大哥,这是娱乐圈的东西好不好......
“粉丝”本身是互联网企业反过来借鉴的娱乐圈思维,我一直坚信商企与产品并没有“真粉丝”,粉丝是一种感性式拥护行为,甚至带有盲目性。商企与产品的用户是理性根本的商业逻辑,当出现更优秀的替代时用户会毫不犹豫的跳转。
当然,我也相信商企与产品通过不断对品牌赋予个性的生命化塑造,也是可以在用户理性基础上赋予感性关联的,但是这属于传统广告学范畴,做的最好的也是阿迪耐克,而且并不是三五年的事。但是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所谓的粉丝,仅仅不过是忠诚度普通的用户,要不就是内部员工和水军了。和娱乐圈中就算棒子偶像挥拳打了它一大嘴巴子,但还是疯狂冲在被爆吧战斗第一线,为偶像与人对喷的这种“真粉丝”有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反过来,在我看来,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要达到三个标准:
一、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
这是典型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特色要素。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是最早从互联网渗透入传统行业中的特征思维,最大的体现就是多年前就明确的“轻模式”,真正那些在服装、电子、商贸、金融等传统行业中具有互联网思维颠覆性的企业,其首要的表现都在于产品与客户开发上,相对于传统极低的边际成本,以及由此相伴的目标客户群覆盖面与接待能力的扩增红利。
二、放长线钓大鱼
将商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分为“前端依靠微利或亏损提品,发展用户圈地”——“后端在建立用户壁垒或基础上,再寻求盖楼卖房的真正盈利行为”,放长线钓大鱼是互联网特征代入传统行业的第二典型。
互联网将一大拨原先某些传统行业的根本服务,变成了其免费的基础服务,例如音像、图书等。甚至很多互联网初期企业往往因此最终被更具互联网思维的同行给革了命。例如杀毒软件、早期的EBAY之于淘宝,游戏时长收费模式更迭为道具收费模式。当然,小米也属于典型放长线钓大鱼的例子。
传统企业大部分以产品价值为基础,商业模式招数简单,链层也较短,产品线横向。例如传统家电,空调卖到消费者手中链条即结束,寻求新的赢利点则横向再研发电风扇、电视。
而典型互联网思维,前端产品仅是培育用户基础的,以用户价值为根本。商业链层纵向深入开发既有用户价值。从这点而言IPhone与三星就不属于一个层次的商业模式,实质三星还是老传统,不属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企业。
三、相对极简的标准程序化自助式信息体验
第三条我认为是最重点,也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思维最大差异所在。传统企业最大的特征是信息被动提供导致的信息流不对称,甚至某些商业模式更是依赖于信息流不对称。而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则是将一切信息依据关联性逻辑为标准,并将标准精简,最终通过程序化主动提供,让用户可自助式体验。
从网络支付到网络平台莫过于此,包括垂直电商、分类信息、网络金融等,甚至现在竟然延伸到了法务、政务,例如法斗士、天猫拍卖等。
另外一个最佳体现,在于企业客服工作的载体的演变。最近常提到的“参与感”,“参与感”实质同上文提到的“粉丝”无关,如果某些互联网企业硬要是将“用户”与“粉丝”进行简单的名词替换作为噱头,拉低“粉丝”真正含义,那么参与感其实是对传统的客服工作以一种更具互联网思维的自助式信息体验方式体现。
通讯业的发展,给客服工作带来从传统网点到Call Centre的改变,典型的例子就是10086。然而,这依然是传统的信息被动式提供,互联网才给大部分客服工作提供了自助式的可能性。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产生的重要成果。“互联网+”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登上了舞台,有利于促进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创建了新的发展形态。
2.“互联网+”的特征
(1)创新驱动。传统的互联网行业以粗放型为主,当前,为了促进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应该创新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互联网思维方式。
(2)重塑结构。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步突破了原本的社会形态,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反过来说,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事业的进步。
(3)跨界融合。所谓“+”,就是指互利网行业的变革和跨界,是将互联网内容进行重塑和融合。在互联网领域只有敢于尝试,敢于促进其跨界发展,才能够加快互联网事业创新,才能拓宽互联网的产业化道路。
(4)开放生态。在推进“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网络运营模式,对互联网的各项功能进行创新,这是推进“互联网+”事业的主要目的,同时是创业价值的一种方式。
(5)尊重人性。人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而互联网最主要的作用展现人们的实践经验与主要成果,因此互联网更加注重自身对人类劳动成果的创造性的应用。
二、“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对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对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为此,计算机专业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将“互联网+”
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社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2.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培养出与时代接轨、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计算机专业老师要将新的知识、观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且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拥有坚实文化基础,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增添“互联网+”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同时在课程中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其次,在设置专业课时,要将“互联网+”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从宏观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注重校企合作,学科协调发展
“互联网+”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时,应该注意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学习能力。除此以外,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及时对培养方案做制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以其独有的特征,对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了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五位年度人物皆“触网”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这五位民间版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当中,除了王卫之外,其他四人悉数“触网”:小米以互联网手机为旗号做得风生水起,老板雷军对小米的定位就是互联网企业;余承东领军的华为终端,近年一直位居国产手机前列,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生产商当然和互联网有关系;彭蕾领导下的蚂蚁金服脱胎于阿里互联网金融业务,不必多说;而传奇人物王兴更是生来就是互联网创业狂,从校内网、饭否再到美团,无一不是国内互联网的先锋。
其实,即使是王卫,某种程度上,由其所领衔的顺丰速递也早已不能用传统物流企业来定义了。中国的快递业伴随着近年来电商的飞速发展而发展,其成长速度是我国GDP增长的4倍。而顺丰是其中公认的领头羊,它不仅拥有国内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物流网络,还拥有物流企业中规模最大的物流、电子商务等大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得益于此,其旗下顺丰优选、嘿店等项目也成为电商行业中一支颇具潜力的生力军,引人关注。物流、电商、大数据,当这些因素组合到一起,王卫和他的顺丰其实早已深深打上互联网企业的烙印。
所以,准确地说,首届“民间版201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五位得主,全部拥有互联网企业的背景。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国经济业已跨入到互联网时代的门槛,并将进一步深化。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今年两会上,互联网的概念正式提出,并成为中国政府对未来经济的指导纲领。在政策层面上,互联网思维和经济创新形式首次得到了中央的正式认可和支持。互联网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企业触网,而是一次以互联网思维带来的产业新革命。如同煤炭、电力曾经为一个时代的经济注入蓬勃的动力一样,互联网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首届“民间版201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结果,本身其实就是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生活巨大影响的一个缩影。主办方经观读书会,作为2013年才成立的民间智库公益组织,在没有动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参与的情况下,仅通过微博、QQ群、微信等互联网渠道进行推广传播。短短两个月时间,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频次高达370万,近万名网友踊跃参与投票推荐,推荐企业家共2425人。整个活动过程,都完全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成。这在过去,即便是10年前,对于民间机构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
而在国外,主打智能生产的工业4.0概念也正在悄悄兴起,特别在传统工业强国德国得到了推广和普及。虽然在名称上没有标明互联网字样,但工业4.0实质建立在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高速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使得“原材料(物质) =信息”的关键突破点成为可能,从而为经济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支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未来终将抛弃互联网的概念
认识互联网金融
探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前提是要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
由于互联网自身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也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之中。但是我们目前可以主要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利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优势、大数据信息优势、云计算处理能力的优势来开展金融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或者金融业态。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互联网金融:一个是把它看成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相互借势来获得各自的发展;另一个是把它理解为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一种融合,把它完全变成了一种新的业态。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两种模式都已经存在。
互联网金融有什么特点?我把它归为六个字:开放、自由、责任。
什么叫开放?第一,互联网金融没有地域的限制,没有国家的限制,没有民族的限制。不熟悉的人在网上可以聊天,可以交朋友,可以形成感情依赖;第二,它是个自由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很多东西可以在互联网上来表达,个性得到释放;第三,它也是个责任的平台,就是说它还是有约束的,有自我约束,有社会约束,有法律约束,所以互联网有充分展示个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我约束的一面。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形成巨大的冲击,有些冲击是颠覆性的。比如,冲击传统的物理银行概念、冲击传统的时空概念、冲击现有规章制度,等等。
金融监管不可少
尽管带来了种种的冲击,但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信用是什么?信用就是风险。所以不管互联网多么发达,金融的本质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对风险进行严密管理的行业。谁的风险管理能力强,信用好,信誉度高,谁就能制胜互联网,这一点永远不会因互联网的发展而有任何变化。不管谁在网上从事金融活动,你想吸收资金进来,要让人家相信你;要把款贷出去,也要你相信人家。信用是基础,而这里实际就是风险管理问题。有项目搞众筹,要有人相信你诚实可信,项目可靠。无论做什么,都得靠信用。
信用又得自什么?得自你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体现在哪?一是流动性风险控制;二是信用风险控制;三是盈利风险控制。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一方面绝对取决于你的专业水平,没有专业的金融知识仅靠互联网知识是不够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一定的金融监管。
由于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或融合都未改变其金融本质,所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一样,一定要管,不管是不行的。金融就是金融。金融是特种行业,因为你是拿人家的钱做生意,你开一个广告在那里、开一个窗口在那里,你是想把人家的钱吸进来,所以这里面一定要有相关的主管部门帮公众进行一定的前期管理。
改变金融监管理念
但怎么管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互联网金融虽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它要求改变金融监管的理念。
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一方面要看到它与传统金融的共性,也要看到不同。不能完全把对传统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规则简单搬到网上去。一是要用开放的心态尊重互联网精神,要充分了解尊重互联网上开放自由责任的精神。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相信互联网,监管不能像过去一样过度保护,一定要把监管建立在相信这一代人自我保护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担风险能力的基础上。三是要以开放心态迎接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创新,对互联网金融对现代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抱着开放迎接的心态,不能消极等待,更不能抵制。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颠覆一切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一定会造成传统金融的颠覆与重构。如何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到来,关键是要有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总结得特别到位:“互联网思维就是群众路线。就是用互联网方式,能够低成本地聚集大量的人,让他们来参与,相信群众,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此,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应如此。
监管的着力点
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开展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有准入管理,要有人来管它,这个准入管理可以不是审批制,像我们改革上市公司制度一样可以采取注册制。
二是要侧重于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秩序的管理,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规范互联网上开展金融业务活动的秩序,提高互联网交易程序的公正性、交易过程的透明度。让每一个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的参与者充分了解有关交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