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的影响

老龄化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龄化的影响

老龄化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居住区老龄化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据了解,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住房条件的变化,家庭人口进一步减少, 我国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居。老年“ 空巢家庭”的增加导致家庭照料资源严重短缺,因此,必须从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角度,理解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来弥补。

如果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 按照这个标准,乌鲁木齐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到2011年,乌鲁木齐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分别为12.5%、12.8%、12.6%、12.6%、12.77%、13%、13.16%,呈逐年上升趋势。乌鲁木齐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从人口年龄结构图上来看,在未来十五年内,乌鲁木齐市老龄化速度将加速,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

乌鲁木齐市2005年-2011年人口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6-2012年)

乌市老龄化总体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老龄人口增长快,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疆老年人向首府集中势头猛增,2011年达到高峰;老年人口日趋高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人口的13.2%;空巢老人居多,特殊群体养老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基础条件差,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距离现阶段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病重老人、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孤寡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乌鲁木齐市政府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度。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 养老需求急剧增大,医疗服务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压力需要进一步关注。

1 、现有居住区老年服务设施规范的不足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 2002修订版) 在1993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社区服务中心等相关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初步体现了对老龄化趋势的关注和对老年服务的重视。但在当前高速老龄化阶段,《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的针对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 ) 现有的居住区配套公建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全民性的,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设施如老年服务站、老年问题咨询设施等没有列人正式规范中。( 2 ) 缺少适宜的邻里交往空间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规范,对居住区老年居民日益多样化和深层次的社会需求考虑不足,缺乏相应的用地与设施的规范。( 3 ) 老年照料服务设施的设置上,没有硬性规定设置托老所,也没有足够的老年服务和照料设施设置要求。( 4 ) 文化体育设施的分级设置上,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设置居住组团级的居民健身设施。总体来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缺乏对老龄居住的全面考虑,没有形成有效的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目前乌市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2.1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2002年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养老院作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宜配建项目,托老所作为小区级宜配建项目。将养老院和托老所作为宜配建项目,在管理和实施中往往缺乏力度。由于养老设施基本上为非盈利性的,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可能更重视高盈利的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从人口比例的指标上界定居住区内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养老院的这种日托或全托的护理方式。而且与幼儿园相比,这种需求的人口比例在一定时期内是累加的,从而导致了养老设施在居住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困境。

2.2居住区住宅选型单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仍以在宅养老为主,但目前来说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和老年人同住,大部分老年人也愿意选择独居方式,但均愿意与同住一个居住区。这样就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家庭户均人口下降,造成户均住在面积过大,造成浪费。根据我市目前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为了提高普通家庭中老人的户外活动质量,住宅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及其规模趋向于如何能更好地组织和丰富他们的邻里交往与生活活动内容为准则,这对长期以组团为基本组合单元的居住小区结构提出了新的概念。 2.3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设施少。以住宅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要求城市社区要提供舒适、方便、周到的服务。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年轻老年人(60—75岁)大部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老人离职后,闲暇时间显著增加,但由于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匮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一,没事可做。尤其是年轻老年人,离职往往带来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交流与慰籍,更迫切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诸文化娱乐活动设施。

2.4规划中忽视绿地的建设管理。人类对绿色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喧嚣城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需要一个宁静的场地去晨练、与他人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目前乌鲁木齐市的居住区集中绿地较少。2.5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目前乌鲁木齐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1个。有6个街道办辖区范围内,既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没有医院。很多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因目前尚不完善,疏于管理,虽然建有卫生站、门诊所、护理院等,却门庭冷落,究其缘由主要是卫生站和门诊所等的设备简陋,人员少,使需要就诊的病人望而却步。

3、乌鲁木齐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对策

3.1完善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截止到去年,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机构仅二十四家,由于数量少、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微利经营的现状也给经营者造成了负担。

乌鲁木齐市政府于2009年12月4日出台了《关于加快乌鲁木齐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乌鲁木齐老龄化市场有四种体制存在,为传统化的福利养老院;公办福利机构;市场化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市场化的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但乌鲁木齐市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首府养老服务业发展,乌鲁木齐市近年来已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监督管理规范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3.2合理配置老年型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医护设施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并留有发展余地。科学配置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及相关公共设施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老年人口比例。居住区内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可根据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文化活动中心的规模设定,并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在规划期内可根据年龄结构的变化调整青年和老年活动室的比例。

3.3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在建筑与环境的设计中应注意: ( 1 ) 确保老人安全。居住区内部的公共设施应以使用者方便为主,要确保老年人防止身体受到损伤外,还要确保精神愉悦。 ( 2 ) 要舒适使用。让老年人感到精神上的宁静,身体上要舒适。( 3 ) 活动场所的确定。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楼层最好在底层,或者单独设置,有利于老年人活动。

3.4加强老年型居住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老年型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有利于发挥老年自理能力的居住环境。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由于乌鲁木齐市以在宅养老的方式为主及近期老龄人口的增加,将来还会增大对居住区内部的小型养老设施的需求,我们在规划中要更加重考虑老年配套设施的考虑,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 考 文 献

[ 1 ]余乐华.居住区公共设施规划[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

[ 2 ]上海市规划局.上海市居住 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指标( D G J08 —55—

2002)[ S ] .2002 .

[ 3 ]深圳市规划局.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S ] .2003 .

老龄化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5]。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我国三大人口问题(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与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之一。它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对构建和谐社会,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1.49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不超过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2]。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经济增长,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1)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

2.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100人养活16个老人,到2050年的时候,100个人就要承担49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目前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来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种经济来源而生活的这部分老年人,由于体力下降, 物价上涨,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救济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调资都难以兑现,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是重重的,多数也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

4.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减少。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5145亿元,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养老水平较高,对社保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3,但是却面临着养老服务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无法保证[4]。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加积累,为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7]。

2. 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我国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将致力完善城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一方面在城市将加强基金的征缴,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并且将在城市生活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总 结

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由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仅仅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政治背景,还应考虑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研究[J],中 国人口科学.1998,(1).

[2]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专题研究121

[4] 乔晓春.《老龄化的中国》[J].北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

[5] 刘民茂,张纯元.《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2006,

04:25-27

老龄化的影响范文第3篇

本文基于动态世代交叠均衡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时间分配)、人力资本与产出的影响,假设存在一封闭经济,模型中经济主体行为设定如下。1.企业行为设定假定代表性企业采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一种产品:式(1)中,Yt代表t期产出,Kt代表t期资本存量,Lt代表t期有效劳动,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α代表资本要素在产出中贡献份额,1-α代表有效劳动要素在产出中贡献份额。假定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所用要素按其边际生产力付酬,则资本要素价格(rent)和劳动2.家庭行为设定假定人口由15个世代交叠的家庭组成,每一代人中代表性个人16岁进入劳动力市场,75岁死亡。模型中每一期对应4年,假定年轻人依靠父母生活,这意味着年轻人在模型中不起作用。人口增长率外生决定,g代出生生活在t期的人数为Popg,t。家庭效用最大化问题既包括选择一生消费和储蓄模式,也包括在工作、教育和闲暇之间的时间分配。花在教育上的时间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既提高有效劳动供给,也提高生活质量。出生在T期开始的代表性个人跨期效用函数采取如下形式:

二、时间分配、经济行为主体参数选择及模拟检验

本文首先假定存在一个初始均衡,初始均衡实际上是一个稳态,为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影响,本文将人口老龄化施加给初始稳态以预测2010~2050年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的变化,假定2050年后出生率逐渐回到自然替代水平。

1.初始稳态时间分配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近年来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就业时间、闲暇时间和教育时间(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分配情况,图1设定了初始稳态下不同年龄人口时间分配。如图1所示,16~23岁年轻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受教育,用于学习的时间在21~23岁达到顶峰,这主要以放弃部分闲暇时间为代价。24~31岁年轻人分配给教育的时间下降,这说明这一年龄段接受教育的人口减少,即读研究生的人数倾向于减少,更多的人选择工作,尽管个人可能花一些时间用于培训,一年中用于培训的时间仍很少,用于就业时间逐渐增加。28~31岁年龄段人口和44~47岁年龄段之间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几乎为零,个人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工作和闲暇。47岁后,对闲暇的偏好增加,工作时间减少,最后转变为零。

2.经济行为主体参数选择参照佛格勒等学者的研究,将跨期替代弹性设定为1,期内消费和闲暇的替代弹性设定为0.5,人力资本技术弹性设定为0.7,已经获得的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生产的弹性为1,产品中资本贡献份额为0.3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亿元,中央和地方公共教育支出共12550.0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4804.18亿元,中央财政债务余额67548.11亿元,2010年短期(6个月至1年)我国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平均利率为5.50%,统计数据未公布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仅公布了2007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燃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其他服务业等17个产业固定资产折旧率,本文取17个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平均值(0.06)近似代表资本折旧率。资本收入税率采用我国企业所得税率(25%)来代替,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从3%~45%递增,具体适用税率根据纳税人的收入额计算决定,考虑到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将个人所得税税率设定为5%。消费税中14个税目根据所征税对象类别不同税率也不同,考虑用日用消费品税率代替,将消费税税率设定为7%。参照我国养老保险替代率现状,将养老金替代率设定为0.6。其他参数的选择是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其中利息率由我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平均利率代表,消费率税率由我国政府消费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代表,资本折旧率由固定资产折旧率代表,个人所得税率由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代表,资本收入税率由企业所得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代表,表1中列出模拟所用主要参数值。

3.模拟检验图2描绘了2010~2050年方案1和方案2中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模拟结果。图中横轴代表预测的年份,纵轴代表不同方案中预测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初始稳态均衡国内生产总值的偏差百分比。方案1假定时间分配决策外生于模型,因此,工作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改变不影响个人劳动供给和教育决策。根据方案1的结果,没有人口老龄化的稳态生产能力显著增加。最后,随着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渐退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14年开始下降,显著影响生产能力,2014~2050年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7%,即年经济增长减少0.4个百分点。

转向方案2,具有完全远见和理性预期的年轻人有理由预期由于人口老龄化未来教育会增值。因此为了在中年时提供更熟练劳动,年轻时他们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结果,通过花费更多时间用于教育,年轻人劳动供给减少,降低了初始生产能力。可是随着年轻人逐渐步入中年,他们熟练工作更多,劳动收入和额外熟练工人供给最终减少了老龄化的成本。结果在2010~2050年间老龄化的长期影响是平滑的,在产出损失方面的成本看上去更便于管理,在2015~2050年间,与方案1中下降10%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下降4%。最后,为了检验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本文提供了不同人力资本技术弹性和跨期替代弹性下的敏感度分析,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又用这些参数值上下调整0.1来模拟。图3和图4描绘了在这些参数值下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变动趋势的影响。如图3所示,直到2018年,人力资本生产弹性微小变化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提高。2018年后,人力资本生产弹性逐渐增加。一个较高(较小)人力资本生产弹性显示了一个较高(较低)长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从2018年上下0.15个百分点到2035年上下0.5个百分点。相应的,如图4所示,一个较低(较高)跨期替代弹性产生一个较高(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直到2015年这一偏差很小,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达到上下0.05个百分点。(本文来自于《人口与经济》杂志。《人口与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老龄化的影响范文第4篇

人口老龄化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后,中国于二十世纪也进入到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激烈讨论中。当一个社会老年人人口不断上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15%时,该社会极为老龄化社会。导致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因素,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在生育率不变情况下,人口寿命延长。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逐渐由“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家庭养子”,在成本效益比较分析下,由于教育投资等养子成本的增加以及社会养老制度的逐渐完善,“理性人”会倾向于选择少生子,从而降低了生育率。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若按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基本特征为: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区域差异明显、性别间老龄化差异渐现。

老龄化速度快及高龄化趋势明显表现在于,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用了百年或比较长的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由7%上升至14%仅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未富先老表示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富累积度还比较低,但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社会的“银色产业”发展落后,社会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并没有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相关的公共品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供应不足。

区域差异明显包括了“城乡倒置”以及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相契合。导致“城乡倒置”是因为,城市与乡村二元化发展体制以及户籍制度的作用,农民进城打工,小孩与老人留在乡村生活,导致了,城市老龄人口与扩大的总人口之比,数值减小了,而乡村的老龄化人口比例反之。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相契合表现在于,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却成为了老龄化人口大省,如河北、重庆,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没有其突出,如广东等沿海地区。

性别间老龄化差异渐现在于女性预测及平均寿命较男性长,老龄化人口中女性比例渐长,且由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积累的财富,收入水平等均低于男性,不利于女性年长人士的安享晚年。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与产业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

以劳动力非完全替代为前提,年龄的差异背后代表着人的工作经验、身体条件等差异,因此对劳动力生产率会产生影响。

学者袁蓓通过将各年龄段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预测数据与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08》的人口总量数据相结合,发现中国青年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将一直下降,中年经济活动人口总量有一定的波动。但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中年经济活动人口在总体上将呈现下降趋势,老年经济活动人口和65岁及以上就业人口均呈上升趋势[1]。

学者刘平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同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并且老年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整个个轨迹的变化价恰就是对中国“未富先老“状况的描绘。且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人口的重要影响主要集中在这一趋势会减少劳动力的总体规模。由于这种影响存在滞后性,且现阶段劳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长,人口老龄化在短期内不会对整个生产效率产生巨大影响。学者袁蓓通过最优劳动力年龄结构与我国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预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老年劳动力比例偏高将造成2050年劳动生产率偏低[2]。

大多数学者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增长,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对第二产业劳动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服务类行业对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影响较大。因此,这对中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有迫切的要求。

2.产业变化

从产业的生产力以及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包括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减少,会对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劳动力老龄化表明劳动人口中老龄化人口居多,而据研究表明,老员工思想相对守旧,不愿意接受改变,而且学习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均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绝对值会扩大,而与老年人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发展不足或是过快发展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秩序。如与老年人相关的残障设施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床位设施设备落后,数量短缺;然而保健品行业因存在暴利,发展迅猛,鱼龙混杂,没有设立产业标准,导致准入门槛低,产品粗制滥造,与之相似的是保姆护理行业,职业培训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秩序,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表明了“银发产业”发展缓慢,而且程度较低。

三、问题再认识

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认识,一切尚在摸索当中,尽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开,人们对后代教育投资力度大,劳动力素质将会有所提高,这些均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当前对这些因素研究均是单个研究,或是借以理论模型结合逻辑关系将之联系在一起,而较少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做分析。

老龄化的影响范文第5篇

所谓养老保险也被称为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国家按照规章制度对退休或者达到法定年龄的老年人给予资金的补贴。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其一,养老保险是在规定的范围中劳动者与退休人员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这里所讲述的规定范围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符合养老待遇的城镇职工。其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能够保障职工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具备基本的生活补贴,具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其三,养老保险往往需要社会保险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以此实现保障的基本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激增退休费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离休退休职工的费用逐渐上升,在2001年突破3000万元,2003年突破4000万元,截止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近7000万元。之所以导致全国离休退休职工费用上升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是离休与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11年退休人数超过3000万人,2013年则超过5000万人,2014年则突破7000万人。每三年便会增加3000万人,导致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另外,在近几年时间间隔产生缩短的现象,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人。其二是每年每人的退休费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500元到今天的4000—5000元,可以得知退休费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与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上升,对国家财政而言带来威胁与阻碍。

2.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本的筹集方式发生变化

从整体角度分析,人口年龄与基金的筹集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人口年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模式会导致养老金支付、收缴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致使养老金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自21世纪初国家便颁布了相应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制度,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方式也从原先的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这种筹集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积累资金。此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老年人的数量多、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地区城乡差异明显等因素,导致积极转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其中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转变中需要进行一定基础的基金积累,从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稳定发展。

3.人口老龄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受到资金增加、覆盖面积困难基金缴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不足现象。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从上个世纪150亿元到21世纪10000亿元,可以明确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另外,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伴随着隐形债务支付高峰期的来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还会有所扩张。所以,为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有序发放,国家政府需要对缺口资金进行弥补,加大资金投入,否则会导致出现严重财务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4.人口老龄化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