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养老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代表案例 孤单老人在家玩沙袋
69岁的王阿姨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只有她和老伴独自生活。“以前整天忙碌的时候,总想着退休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安度晚年,可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意外,腿受伤了,现在还有些行动不便。”
有老伴、有子女,每周还有社区里居家养老服务社的服务员固定上门提供一些家政服务,提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王阿姨的表情有些矛盾。“跟许多卧床不能动的、家庭困难的老人比,我应该是幸福的。可说实话,有时候实在是太寂寞了。”子女正值中年,也是家里家外最忙的时候。“其实我心里很惦念他们,可又不能常打电话,怕影响他们。而且,如果知道他们遇到什么难题,我们又帮不上忙,心里更急。”实际上,即使有事,甚至是上医院看病的事,王阿姨和老伴也不愿通知子女,“他们请假,单位要扣奖金,而且耽误工作……”这对老夫妇对子女的体贴可谓把“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
老伴因为专业技术过硬,经常被外单位请去帮忙。很多时候,家里只有王阿姨一个人。实在太闷了,王阿姨就玩起了小时候玩的沙袋游戏。
记者感言:
老人退休后,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了,他们的注意力从以前的关心团体而转向关心家庭、关心自我。以前他们并不介意的事情,现在会变得敏感起来。他们期待子女关爱和精神安慰的愿望会变得十分强烈。这些心理需求若得到满足,老人会感到精神愉快,出现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如果得不到满足,老人便会失望、失落和不安。
建议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读读书看看报,写字、绘画,做手工,或者多一些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这些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让老年人勤于思考,增添生活的乐趣,这样大脑才不会“生锈”,生活才会充实,孤单寂寞也就远离了。
解决:社会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接力棒
代表案例为排遣寂寞孤单,换个地方去养老
以前,有很多人认为到养老院养老是老人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如今,随着观念的改变,有不少老年人心情愉快地主动住进了养老院。
76岁的陆大爷为了排遣退休后的无所事事和寂寞,3年前和老伴住进了市郊的一家养老院。很多人对此不解,认为陆大爷是有钱没地方花,也有人直接问他:“你年龄不大,身体也不差,放着舒服的家不住,为什么要住养老院?”陆大爷说:“我要尝试新的养老方式。在这里和年龄差不多的老人们聚在一起不孤独。儿女们不是不孝顺,每周都来看好几次呢。也送吃的喝的,给零花钱,但是他们都有工作和家庭,不能长时间陪伴在我们身边啊,在家里没事干,这一天天的日子相当难熬,在这有老伙伴们一起下棋打牌,喝茶聊天,半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人老了不就图个快乐!”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陆大爷和老伴在养老院包了一个房间,算是安了家。每天有规律地按点生活,让陆大爷的心态平和了,笑声也多了。
【关键词】社区服务资源;居家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公益互助;养老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老年人群的和谐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老年人维持正常生活困难的帮助;二是老年人发展需要的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人类会面临更多由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虽然老年人的困难和需要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养老问题。
一、养老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划分养老模式有两个划分准则:一种是以照料老人的方式为依据,把养老模式划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另一种则以经济供给形式为依据,将养老模式划为家庭和社会养老两大类。本文以照料方式为划分标准的城市养老模式下,从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及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状况跟老年人具体需求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入手分析,并深入探讨现阶段城市养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一)机构养老
该养老模式即为每月向养老机构上缴一定额度的费用,就可享受该机构给予老人在护理、饮食、居住等相关养老服务,这机构养老适合老年人安享晚年,养老院、福利院、护理院等均属于机构养老的服务范畴。机构养老服务有以下好处:给予老人专业的护理,其子女不必为父母晚年操心;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可悉心照料独居老人的生活起居。
(二)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不同,与过去的家庭自然养老也有很大区别。它以家庭为主导,辅之以社区服务,服务内容涵盖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护理、家政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居家养老分为上门服务与社区日托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还引进了另外一种服务更为专业化的以养老机构为依托的服务模式。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越性集结在一起,是现代老年人较为理想的一种养老模式。其社会成本不高,能有效利用资源,且费用不多,老人不必远离原来居住的社区及房屋,便可获得温馨的养老护理服务。
二、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及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一)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
生理特点:人类从出生到18周岁为成长期,19周岁-45周岁为成年时期,46岁之后身体逐步走向了下坡路。到了老年期,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面临体内各项组织器官衰老、生理和整体调节机能严重下降。表现在外的是:面容衰老、反应迟缓、活动能力变差、以及健忘和焦虑等状况的出现,自理能力差。
心理特点:一是自尊心理,许多老人认为:儿女对其百依百顺,不断恭维才是对他的尊重。二是孤独心理,许多人退休后无所适从,甚至会感到茫然若失,不善言谈、性格孤僻也成为了这一时期老年人的主要心理特点。三是患得患失心理,例如好猜忌、敏感等。许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要明显重于身体。
(二)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为进一步对浙江省养老方式进行一次准确无误的摸牌,作者以浙江省部分城市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这一话题进行了周密地调查。
1. 问卷编制。本调查内容的调查方式为实地调查。在调查对象选择上分别针对浙江省部分城市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具体的调查人员选择上,选择了随机抽样的方式,最终,本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为2000份。为了预防主观判断所引起的失误,在本问卷采用了“隶属度赋值”方法,即:将定性指标分为A、B、C三个部分,并对每个选项所对应的内容予以明。
2. 调查结果。(1)根据调查结果,浙江省老年人目前的养老方式选择在家养老的占67.7%,选择养老机构的占20.1%,选择在家养老的占12.2%。(2)浙江省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的原因。从对问题“浙江省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在家养老的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身体状况良好、家庭成员能够照顾自己和对养老院条件不满意这三个因素是主要诱因。(3)浙江省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原因。在对问题1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的501位老人进行该问题的调查后发现:子女不在身边、和家人关系不融洽、身体状况不好和认为自己在家太孤独是主要原因。(4)浙江省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有47.60%的老年人不知道社区有专业的养老服务,62.60%的人不清楚,知道的占19.80%。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自理能力明显下滑,需要能够提供洗衣、打扫卫生和做饭等一系列家政服务。从老年人身体和需求角度出发,家政服务是社区养老首先应该提供的一个服务项目。
三、人口老龄化给老年人供养水平带来的问题
老年人供养水平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衡量标准不能仅限于经济。供养老年人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社会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供养内容及养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老龄化还将制约供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家庭规模锐减,赡养压力上升
就当前浙江省人口年龄分布结构来看,受计划生育影响,多数家庭夫妻生育的子女数迅速减少,从而使得家庭规模变小。在老年人不再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的境遇之下,那些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服务、没什么经济来源的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另外,老人的体质状况与自我养老能力对其晚年养老生活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总之,家庭规模不断减小的过程中,照料老年人的生活的压力却在日益增加,成为浙江省人口老龄化情况之下老年人供养水平欠佳的主要问题。
(二)改变了家庭的理财模式,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人的寿命在逐渐延长,这也表示退休后的日子更长了。为了保证和提高自己老年的生活水平,储蓄成为许多家庭的理财之道。从个人方面分析,预期寿命的延长说明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及强度应相应增加,在工作期间必须增加储蓄。从家庭方面分析,可以推测出家庭成员的养老期限后,整个家庭就必须根据现期收入及将来的预期收入去消费。上述这些养老投资形式对国民储蓄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切的意义。
(三)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医疗压力加大
在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深度发展影响之下,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无疑延长了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年限。同时,随着老年人的年龄递增,其生活自理能力却在下降、患病的可能性也比从前更大,而医疗护理费用与生活照料时间及成本都在上升。老年人是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最大使用群体。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浙江省,社会医疗压力将会日益加重。
四、浙江省养老模式的发展
浙江省养老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家庭养老、家庭与社会协助养老及社会养老结合发展,从而构建依托“社区服务资源”的“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的养老体系。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其他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与制度。从经济角度分析,家庭养老以家庭为载体,具有自然实现和完成养老保障功能和过程的优势;另一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影响,我国素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因此,家庭养老也是最为原始的一种养老模式。
(二)家庭与社会协助养老
家庭与社会协助养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家庭为核心,结合社会养老,另一个是以社会为核心,以家庭协助养老。就浙江省总体水平来看,尚处于第一阶段。而从“家庭养老”上升到“社会养老”,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可以预见的是:两个阶段和模式之间的转换需有一个过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同发展将一直存在于未来的某一发展阶段中。
(三)社会养老
随着浙江省的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诸如:一对年轻人赡养4-8位老人、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将会日益严重,而这部分人单纯借助家庭养老或是家庭社会协助养老等方式安度晚年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浙江省的统一协调之下,集合民间资产,增设养老机构、慈善机构等多元化社会养老机构则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五、构建“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的养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社区养老服务内涵
1. 理论分析。浙江省开展社区养老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规则出发开展社区养老,首先解决老年人的困难,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同时还要具备选择的空间,让老年人有自己挑选的可能。要做到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服务和便利。把养老的各种设施和居住居民的生活结合起来,保证不但可以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服务,还不会影响到社区内另外人群的生活。此外,要在各社区内营造互帮互助的气氛。让老年人彼此之间更加熟悉,增加互信。浙江省建设养老社区还要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最高的社会利益。
2. 实际操作规程。(1)构建完备的医疗系统。医疗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善社区医疗设施和改善医疗环境就成了改善浙江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主要手段。构建满足社区养老需要的医疗条件,除了要完善医疗设施、提供温馨的医疗环境之外,还要主动了解社区管辖范围内老人的具体情况,经常开展医疗知识普及和常见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急救。(2)提高社区家政的能力。步入老年之后,人的生活逐渐开始出现变化,其生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外来帮助的程度逐渐加深。社区提供服务的时候要针对这种特征,寻求专业的家政公司或者由物业公司牵头,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家政服务。(3)打造社区养老人员队伍。社区养老是一个复杂的项目,需要专业的人员提供专门的服务,这就需要各社区服务管理部门要大力提高服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加高服务人员进入服务行业的门槛,进行凭证上岗制度管理,逐渐优化养老服务人员的构成管理。(4)扩大养老资金筹集来源。就现况而言,浙江省经济虽然较为发达,但是对基层养老的投入相对较为单薄,家庭的经济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居民养老的水平。在增加养老投入方面,依靠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养老设施的建设是不可能。因此,浙江省必须须扩大养老资金的来源,开拓养老资金的筹集面,逐渐实现社会募集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资金筹措形式。
(二)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制
1. 整合资源,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当人进入晚年时期,想要延缓身体机能的衰老,就要加强身体的锻炼。社区养老首先要对社区内已经具备的锻炼设施进行排查,对现有的锻炼设施进行整合,对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设施进行维修和保养;对不可以使用的锻炼设施进行更换或者拆除。同时根据现有经济能力增加一些事儿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2.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同的社区,老年人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社区建设也要有所区别。在社区养老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长远着眼,对养老建设有一个规划,让养老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养老,要提供配套的、系统的服务,彻底现在的个体化养老形式。对有意建设养老院的单位,可以适当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已经建成的养老院,可以根据养老院的入住老人和养老院现有的养老水平,有目的的进行适当的扶持。
3. 扩大养老服务队伍,为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养老建设不单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养老更关注的应该是老年人的内心,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发展,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造成现在很多的老人都是空巢老人。因此,在社区养老的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吸收那些可以理解老人内心的服务人员加入到养老服务人员的队伍中。
4. 应用信息化手段,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潮流。在社区养老的建设过程中,增加其信息化程度不但可以精简养老服务的流程,而且可以提高养老建设的效率。加快养老服务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对社区内老年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社区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控,逐渐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社区养老体系。
5. 加强跟踪独居老年人变化工作。各社区、街道办事处对老年人的信息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管理。特别是老年人的动向,社区和街道管理人员要更加的关心。同时,把大的社区划分为一定的区域,配置专门的区域管理员。组织义工和志愿者和老年人结成对子,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对老年人的资料和动向进行管理。对老年人的相关情况做好记录,确保老年人的健全。
(三)推进养老机构建设
为了优化浙江省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必须增加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完善其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建立相应的科学规范,对养老部门准入、运行和退出实行严格的奖惩和监督。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扶持要建立统一的规范,根据养老部门的设备、养老人口、服务人员的配置等相关资源发放适当比例的资金扶持。可以在养老部门的建设中引入协会制度,对浙江省养老市场上的养老组织进行行业培训和管理,对养老组织的运营加以帮助和引导,从而在政府部门和养老部门之间扮演好中介的角色,不断推进浙江省养老部门的持续运行。
(四)完善长期照护体系
1. 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老年人要对自身的健康有合理、科学的认识为。在长期照顾体系形成之前,首先要对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别人再周到的服务,也不如老年人自己对健康重视。为了缓解浙江省社区养老问题,老年人互助、自助的养老模式是及其值得提倡。在社区养老建设的过程中,要提倡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庭,这就导致对老年人进行长期照顾的提供者将会出现大规模的缺失。所以,在那些低龄的老年人群体中发展出照顾资源,对老年人实行互助是极有必要的。
2. 以家庭为基本养老单位。对长辈的孝敬和奉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这种养老形式却有所衰退。年轻人除了要赡养父母、供养子女,还会有房贷、车贷等贷款压力,在庞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多数人不会选择送长辈进入相对昂贵的养老机构颐养天年,于是导致部分老年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想要解决这种困境,只能采取雇佣当地的低收入者,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照顾。此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出台一定的政策,为外出打工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带薪休假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多在家照顾父母。
3. 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虽然家庭是养老资源中的主力军,但是也必须构建一些社会养老组织,对那些孤寡老人或者是家庭确实照顾不到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拂。空巢老人的现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两条政策的推出就可以改变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打破以往的那种“小家”氛围,为老年人构建社区这个“大家庭”。
4. 构建政府法律、法规,保障养老建设。目前,出现了很多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家庭养老的问题上缺少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只是单独依靠自己自觉和道德约束,在法规约束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浙江省有关部门应增加养老方面的法规完善和制度建设,为养老建设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五)社会公益服务养老“银行”建设的构想
1. 社会公益服务的参与人员与受益人员。养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有更多的开拓创新精神,才能提升当前的养老服务水平。可以借鉴公益献血中“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来,建立一个类似献血档案的社会公益服务“银行”式记录,以社区为单位,所有常住人口中的具备公益服务意愿的、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其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有关部门的社会公益服务档案中累积,所有公益活动的付出,都可以为自身或家人的未来养老换来相应的回报。
2. 社会公益服务的具体内容。社会公益服务的内容可以覆盖面广一些,但主要还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与医疗护理服务两大类。日常生活服务可以包括洗衣、做饭、买菜、打扫卫生等家务类的体力服务,或者陪聊等精神上的抚慰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可以包括陪同就医和居家医疗护理或陪护服务。此处以小时数作为公益活动量的累计,但也不是单纯的时间累积,可以引入服务内容难度的高低及服务效果评价等,划分不同的公益服务等级,越高的服务等级,对应的服务小时数越多,这样的综合性累积能够更加公平。此外,关于医疗护理服务,由于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所以需要争取社区医院或医疗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复杂的医疗护理服务最好由医务人员担任,参与服务的医务人员,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公益服务小时数。
3. 社会公益服务的管理与监督。以社区居民服务点为管理主体,负责社会公益的养老服务“银行”的建设和管理,其监督责任可以由服务参与人、受益人和社会、个人、政府相关机构共同进行,还可以筹建社区公益服务志愿者委员会,负责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效果评价维护等。建议每一个社区都成立“服务评价考核组”,在评价考核公益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宣传社会公益养老服务活动的意义及内容,维护服务参与人、受益人的权利,对各类公益服务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全面推动社会公益服务养老“银行”的发展与完善。
六、结语
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人均年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其经济与社会改革也走在前端,在该省试点“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的养老体系,无论是民众观念还是资金支持,都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颖的养老体系重在社会公益资源的成果累积,用行动换收益,成立个人社会公益服务“银行”,制定社会公益服务的具体内容,通过个人公益服务时数认证系统,实现全省数据共享,个人累积的服务小时数能够在自身或家中老人需要的时候取出,换取相应的社会公益服务,真正做到“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剑伟.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09.
[2] 田逸娇.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1).
[3] 陈成文,孙秀兰.社区养老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0(01).
[4] 江立华,沈洁.中国城市社区福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老王的养老生活
老王今年五十多岁,老伴前些年去世了,一双儿女也都在外地,眼看着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养老”这个过去一直认为离自己挺遥远的词儿一下子就蹦了出来,开始不断地出现在老王的生活中,老王也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开始考虑退休后的“养老计划”了。
首先让老王苦恼的就是养老的方式。目前除了传统的居家养老,各种养老方式也是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经过一番抉择,老王最终选定了四种目前最为主流的养老方式,但是到底选哪种养老方式,老王觉得自己还是应该仔细斟酌斟酌。
A 最传统的养老:居家养老
老王首先想到的就是目前最为主流,最为传统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说白了,就是退休后住在自己家里,自己照顾自己,没有约束,但一切都得自己负责。其实老王是一个挺传统的人,退休后在家颐养天年,儿孙满堂,一直是老王最为向往的养老生活。但现实却是老伴不在了,儿女都在外地,平时难得回来一趟,家里就剩自己一个人,要是自己在家养老,那不就成了电视报纸上常说的“空巢老人”了么?
舒适度:熟悉的生活环境,自由性较高,设有约束,隐私受到保护。
成本:衣、食、行等开销全部自理,但无护理费,花费整体不高。
便利性:视住房周围硬件,软件配套设施而定,可能没有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网点。
安全性:独居老人在家的安全性较低,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容易耽误治疗时间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家人在身边的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居家养老・升级版: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为老人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
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
B 最省事的养老:机构养老
对于去养老机构养老,老王一向是比较抗拒的,因为老王觉得去养老机构养老的人都是无儿无女或是儿女不孝的老人。自己有儿有女,也都很孝顺,要是去了养老院,周围的亲戚,朋友会怎么看自己7并且那些养老机构肯定都会有约束,没有自己在家自由。
虽说对养老机构之类的印象不佳,但老王还是决定去附近的一家养老院瞧瞧。一到养老院老王就碰见几个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结伴来养老院咨询养老事宜的老人,通过交流得知,这几个老人也是提前来为自己养老做准备的。老王把自己对养老机构的顾虑说了出来,那几个老人告诉老王说,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都转变了,不再认为去养老院是坏事,很多老人都主动提出去养老院。去养老院除了能够减轻儿女的负担,还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过上有规律的生活,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并且能够让老人与子女的感情更加融洽。几个老人的话对老王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从来没想过原来去养老机构养老也有这么多的好处。
舒适度:高级养老院生活条件较好,普通养老院半集体化生活自由度不高,且很难保障隐私。
成本:成本视养老院级别,床位级别而定,高级养老院成本较高。
便利性:养老院中基本设施完备,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品齐全。
安全性:老年人安全系数较高,生病或身体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机构养老・升级版: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为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
英国:智能养老公寓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构建一种全智能化老年公寓。公寓将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地面安全传感器会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老人亲属,冰箱里的牛奶翻倒洒出,或是锅热在炉灶上无人看管,安在冰箱和厨房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自动化“药剂师”的职责是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娱乐传感器则在老人进门时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暖气和灯光。
TIPS养老机构种类
养老院:收住的是居家养老有困难的老人,而且一切费用自理。养老院大多是民办的养老机构,与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不同,它属于自负赢亏的商业服务性质。
老年公寓: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原则兴建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单元楼,单元楼中的单元房的面积有大有小,入住者可买可租。老年公寓楼内设有医务室、活动室、健身房和小食堂,配备各项服务人员。
老年公寓与养老院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以个人交费为主,有别于福利救济型的社会福利院,不同之处在于养老院是集体食宿的住院养老方式,而住老年公寓则是独立住单元房的居家养老。老年公寓的单元房可以买卖和租用,而养老院的居室只能租用。
托老所: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设施,有日托和全托等形式。老人进托老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白天到托老所,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容易为老人接受,也能为社会上主流观念所接受。因为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子女尚在却将老人送入敬老院(养老院),实有小辈不孝不贤之嫌。老人在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
老年护理院: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机构。一般养老院都不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往往老人患病要由家属送往医院治疗,照料。而老年护理院综合了医院和老年公寓的优点,弥补了医院和老年公寓的缺陷。
敬老院:农村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场所,“五保老人”供养是国家举办的农村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收养的“五保老人”依靠集体供养为主,辅之以国家和社会必要的援助,他们的吃,穿,住,医,葬的费用,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
社会福利院:民政部门在城镇设立的社会福利单位,其任务是收养城镇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被收养人员的一切生活费用由政府承担。
C 最兼顾的养老:社区养老
不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对于老王来说总感觉有这样
或那样的不足。一天老王去拜访老朋友,发现朋友所在的社区正在宣传“社区养老”。老王一看觉得挺新鲜,就去打听了一下。原来所谓的社区养老就是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老人虽然家住社区,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如同养老机构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提供的全方位服务。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老王一看就乐了,这不正适合自己吗?社区养老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两方面优点,既满足了自己“恋家”的情结,不会离开熟悉的环境,又能够提供各种生活照料的服务。老王赶忙回到自己所在的社区,一打听发现自己的社区还没有开展这种活动,这下老王又苦恼了。
舒适度:自由性较高,隐私受到保护,吃,住、行等方面可由社区提供帮助,生活较方便。
成本:由于政府资助,个人承担的服务开支较低,花费不高。
便利性:上门服务、就近网点服务对老年人有利,便利性较强。
安全性:独居老人在家安全性较低,但考虑到社区中有定点医疗机构,一般疾病可及时治疗。
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社区养老・升级版: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赚取更多的养老经费。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
D 最时尚的养老:异地养老
“五一”假期,老王的儿子和女儿都回来看望老王,老王和儿女们谈起今后的退休生活,儿子和女儿都让老王去他们那儿生活,并告诉老王现在“异地养老”是最时尚的养老方式,国外很早就已经开始有了。看见老王挺迷惑,儿子又详细地给老王解释了一下。所谓的异地养老就是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其实质是“移地”养老。
异地养老主要分为异地集中养老和异地分散养老。异地集中养老就是入住各地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异地分散养老则是住儿女家,亲戚家或自己租房子住等。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分为
1 异地疗养型:指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欠佳但可以远行的老年人,到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地区的养老院或疗养院进行疗养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如有哮喘病的老年人可以到气候始终温暖如春的云南去疗养。此种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尤其是体弱或有慢性病者,但往往费用较高。
2 候鸟式安居型:是指冬天到南方过冬,夏天到北方避暑的种异地养老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因为过冷。过热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常常是发生意外的诱因。异地生活对于一些季节性发作频繁的疾病(如哮喘)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 旅游观光型: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旅游观光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还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适合身体健康及经济能力较好的老年人。
4 休闲度假型:适合想到外地休闲度假的老年人,可选择环境比较幽静安逸,适合休闲养老、修身养性的养老院入住。
5 探亲交友型:以探亲交友为目的,选择距离自己的亲属较近、老年活动较丰富,方便结交更多老年朋友的养老院入住进行养老的一种方式。
老王听完后也有点傻眼了,就一个养老也能有这么多的类型?听起来这个异地养老似乎也不错,但一转念如果去异地养老的话自己的养老金领取,医疗保险,单位其他的一些福利都是个麻烦事儿,老王又开始纠结起来。
舒适度:可游览各地风光,针对季节不同可选择不同地域,自由性较高。
成本:住亲戚朋友家费用较低,如自己租房或者住养老机构则需一定费用。
便利性:国家颁布了一批异地养老定点单位,都要求交通便利,附近有医疗院所,便于紧急就诊。周边环境优美,要有观赏旅游景点。
安全性:旅途上可能因为劳累而生病,到了异地,可能会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天气环境的变化。
适合人群:热爱生活,喜欢旅游,最好有亲戚朋友在当地的老年人。
异地养老・升级版:乡村养老
乡下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去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在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戏水,整日与大自然作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热爱大自然,不愿意居住在城市,希望远离喧嚣的老人,最好是老家又在当地。
制定养老生活计划
老王的几个老哥比老王早几年退休,但老王发现他们退休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开心,每天都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后来听说他们这是得了“离退休综合症”。老王也觉得退休后就会有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几十年都习惯了每天按时上班下班,要是一下子闲了下来,肯定会适应不了整天无所事事的生活。为了让以后自己的生活不像几个老哥那样,老王便提前给自己列了一个养老生活计划表。
TIPS 所谓离退休综合症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由此,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1 养老计划:培养几个兴趣爱好
平时生活中老王除了喜欢听听京剧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爱好了,但以后自己总不能每天都听京剧吧,老王于是琢磨着现在开始再培养几个爱好。
看着身边的几个老朋友都喜欢养养花草,老王觉得也挺不错,是个打发时间的好方法,但是自己以前从来都没养过,
切都得从头学起。说干就干除了向身边的朋友请教之外,老王还自己买来花草养殖方面的书籍研究,隔三差五地把盆盆花草往家里搬,没多久老王俨然就变成了一个专业人士。
老王家附近的一个公园,每天早上上班路过老王都能看见群人在那儿打太极拳,以前直没太在意,最近直琢磨着多培养点兴趣爱好,这太极拳不又是一个吗?由于平时上班没时间,老王就每周末去学打太极拳。一些认识老王的人都说:“老王,你这还没退休呢就和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头子混在一起了?”老王得意地说:“我这是提前在做准备工作”。
点评:培养爱好,寄托精神。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好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
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2 养老计划:发挥余热
老王是一名老电工,跟电打了几十年交道,不论是线路检修还是一些电器维修老王都经验丰富。退休后一下子就要完全抛开工作,老王觉得自己在感情上肯定割舍不了,于是老王决定在退休后头几年自己腿脚还灵便的时候,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在小区义务为大家修理电器,这样既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又能服务大家。老王把自己的想法跟社区居委会说了,得到了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并承诺可以为老王提供办公场地。
点评:发挥余热,重归社会。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3 养老计划:投资
老王工作一辈子,也有了定的积蓄,想想退休后自己也没什么地方要花钱,于是老王想着自己可以把钱从银行拿出来做一些投资,赚不赚钱对老王来说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有个精神寄托。
虽说赚不赚钱不是第一位,但是谁也不想白白赔钱,老王也一样。因此,老王对于自己退休后投资目标的选择还是十分的谨慎。经过一番选择,老王决定以后以投资基金为主。基金比股票风险小,最适合自己这种退休老人。
点评:老年人退休后进行一些适当的投资理财,既能丰富平时生活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保险、储蓄基金,国债等都是老年人不错的选择。但老年人投资需注意
1、不要轻信他人;
2、不能贪图高利;
3、不要盲目为他人担保;
4、不要轻易涉足高风险投资。
老人保险全攻略
投资理财险
传统养老险 到期领取固定金额的养老金。
回报:2~2.5%(年复利)
适合人群:没有良好储蓄习惯、理财风格保守,不愿承担风险的人群。
注意问题: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可能导致约定领取的养老金在未来出现实际购买力下降。
产品举例:中国人寿国寿松柏养老金保险
分红型养老险到 期可领取的养老金大部分为固定,然后小部分根据分红有浮动,分红的存在增加了抵御通胀的能力。
回报:固定部分通常在1.8~2.4%(年复利),分红部分不固定。
适合人群:适合对长期利率看涨、对通货膨胀因素特别敏感的人群。
注意问题:销售时候的分红水平演示只是一种假设,不作为未来的保证或承诺之用。
产品举例:平安保险钟爱一生养老金保险。
万能型保险 前几年缴费时候需要收取一定的初始费用,缴费方面比较灵活。
回报:保证保底利率最低1.75%,目前产品大多设为年2~2.5%,这几年的实际结算利率在3.25~5.5%左右(年化)。
适合人群:适合收入较高,但常有波动者。
注意问题:保证保底利率和结算利率都是针对“个人投资账户”而言,而非所有投入的保费,开始几年若提前支取,可能需要一定的收费。
产品举例:平安保险智富人生。
投资连结保险 收益随资本市场变动而动,收益可能较高,波动性也比较大,类似基金的专家理财。
回报:不保底,不确定,收益主要取决于投资账户风格。
适合人群:适合收入高,期望高收益,风险承受力高者。
注意问题:收益不确定,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亏损,收益和风险由投保人100%享受或承担。
产品举例:太平洋安泰“汇富人生”。
健康保障险
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是老年人购买保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保险品种。健康保险有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种类,根据我国保险发展情况和老年人的特点,比较适合的是住院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
注意问题:由于保险的一般规律是,同一种保险,越年轻的人所缴保费越少,保额相对越高,而年纪越大的人,所缴保费越多,保额相对越低,有些保险因为投保年龄过大,会出现保费与保额的“倒挂”现象,也就是说,所缴保费可能超过保额,特别是重大疾病险。
产品举例:泰康人寿世纪泰康个人住院医疗保险
意外伤害险 老年人的安全防范能力较差,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一份意外伤害险应该作为老年人保险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外伤害保险具有保费低保障高的特点,且投保费率与年轻人投保的费率差别不大,而保障也较为全面,一些老年意外伤害险都有对老年人因意外伤害而引起的高残,骨折、烧伤,身故,重大手术等保障。
注意问题:不同类型的意外险产品的免除责任会有所差异,在购买意外险之前一定要看清保险条款中的责任免除部分。熟悉索赔程序以及时获赔了解意外保险的索赔程序有助于受益人顺利地获得赔付。
产品举例:新华人寿银发无忧。
老人购买保险注意事项:
老年人应优先投保意外险: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老年人应将意外伤害保险作为投保的首选品种。而且老年人在65岁之前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费不需多缴,保障一样不少。
尽早规划老年保险,投保寿险最好在50岁之前寿险产品的费率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投保将可能出现保费“倒挂”现象,即投保人缴费期满后,所缴纳的总保费之和大于被保险人能够获得的各项保障及收益之和。
关键词: 老年人;老龄化社会;养老方式
老龄化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当今老年人最关心的也是如何选择恰到好处的养老方式。通过从人口结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比较我国与新加坡养老方式的区别,探寻影响和局限养老现状的种种因素,借鉴新加坡解决养老问题的成功经验,浅谈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向和办法。
作为东南亚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小国寡民”的新加坡积极推行政府、社区、家庭与个人相对合的养老方式。他们认为,家庭是老年人的支柱,直接照料老年人;政府、志愿者和社区福利机构则作为正式的照料网络,承担着辅助照料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1 老年人口结构的区别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国,大约有400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
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更不容乐观的是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 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且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2 养老政策的区别与效果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主要是完全积累制,是通过强制储蓄的手段来实行对职工本人的自我保障制度,自存自用,多存多用,完全是自己领取自己储蓄的那部分基金,没有社会统筹和互济功能[1]。这种资金筹集的方法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也强化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责任与相互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强制储蓄型的基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控制高消费。然而,这种缺乏互济性和灵活性的养老保障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从本国国情出发,先后设立了最低存款计划和家属保障保险计划。从1987年1月开始实施了最低存款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年满55岁时可提取公积金,但必须保留3万新币的最低存款,以保证其晚年生活。1980年5月开始实行家属保障保险计划,规定如果公积金会员在55岁前不幸死亡或终生残疾,该计划将提供3万新币的保险金以帮助会员家属渡过最初几年可能困难的生活,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对公积金制度的自我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另外,新加坡还设定了一些养老的优惠政策:一是在购买房屋上兼顾养老的优惠政策;二是“倒按揭”(以房养老)模式[2]。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这个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
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正式出台,是时代的产物,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97年7月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形态、养老费的征集标准等做出统一的规定,至此在城镇居民中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年龄适当延长,缓解人口老年化的压力。2006年,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所有涉农的县(市、区)实现全部建制;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基本都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3]。
3 老年人经济来源的区别
新加坡于1995年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它是一项全面性的社会保障储蓄计划,为所有工作人士在退休后带来经济保障[4]。任何一位60岁以上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如果无法养活自己,可通过法律申请赡养费。社会发展部负责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家庭照料和住房的组织和协调,对愿意与退休父母一起居住的子女给予优惠。
我国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在全国60岁以上未在业人口中,家庭成员供养是第一位的,占65.40%;其次是退休金,占29.27%;依靠基本生活费补贴的很少,占2.38%[5]。
4 养老文化的异同
新加坡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同时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要开展敬老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在我国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养老文化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问题,面对汹涌而来的“银潮”的冲击,人的思想也在社会大变革的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使得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重人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老人、对父母的尊敬。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正是因为我国具有“孝亲”的优良传统,家庭照顾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进程为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使家庭养老进入社会化网络。
5 养老观念及需求的区别
“政府不养老,企业不养老”是新加坡政府对养老的观念[6]。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建立起了中央公积金制度,基本宗旨是为退休雇员或提前非自愿脱离劳动力的雇员设立的一项强制性储蓄计划。此外,新加坡劳工部制定了一项“重回工作岗位计划”,帮助家庭主妇,老年人及补裁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政府还鼓励老年人参与自愿者工作。而且老年人继续学习受到鼓励,许多大学和学校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和夜间课程及训练活动。政府同时提倡老年人按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参加社交、娱乐活动、文化活动。
“积谷防寒,养儿防老”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一直为人们所渴求和向往。由于长期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比较协调和融洽,年轻的供养年老的,年老的帮助年轻的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种家庭养老形式在供养双方心理上都能被接受。据调查,我国有95%的老年人不愿住养老机构,即使是孤老,也有80%不愿去敬老院。而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还很低,但却有一个庞大的、居世界首位的老年人口群体。如果兴办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从经济效益上看,支出是庞大的,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老有所养,必须走家庭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道路[7]。就老人而言,在家里居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另外,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又可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社区化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的压力。当然,对于高龄多病和无人照顾的老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是不可替代的。
6 我国养老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家庭养老,但这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家中老人瘫痪、半瘫痪或患上老年痴呆、中风等顽疾时,更是不堪重负。机构养老虽然能使老年人得到好的照顾,但兴建大批养老院将会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不符合国情,而且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那么,什么才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教授认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就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8]。专家认为,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式养老之间的过渡形式,将是今后许多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9]。
解决好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特点,将与老年人有关的一切权益,诸如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等,都纳入法律保护体系中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完善的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老年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一种自立的生活,从“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培养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生活方式。自助互助精神是新时代老年文化的魂魄所在,我们要努力建设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品质,鼓励老年人自立互助应该成为解决老龄问题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
民谚道:“家有一老,胜有一宝”,这句话不仅是对老人的尊重,更是把老人当作了一种财富。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然而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多,独生子女增多,核心家庭增多,独居老人等老年空巢家庭不断增加,传统的主要由子辈为父辈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服务支持功能弱化,一味地诱导老年人走出家庭,走进养老院、托老所,把老年人推向社会也是不理智和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社会化养老服务来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老年照料必须实现社会化。目前,我国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还很低,必须扩大其受照料的社会渠道,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并且,社会化服务要立足于社区,老年人生活在社区,他们会有归属感、参与感,并有心理上的认同,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网络[10]。
参考文献
1 袁锐.新加坡的养老保障制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肖云,文莉.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与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研究.人口与经济,2006.
4 樊天霞,徐鼎亚.美国、瑞典、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
5 吴庆国.对中国养老问题的思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
6 刘志存.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及借鉴.价格月刊,1996,12:25-26.
7 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北京:人口与经济,1999.
8 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 熊必俊.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最佳生活方式.老年问题研究,199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 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
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3、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至21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2004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2005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19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3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
本给予这些机构定量的资助。
(三)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发挥媒体以及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水平人士的作用,向尚未转变养老观念的人介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利用自身渠道,普及养老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势,打消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猜忌和有色眼光。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服务向老年人及年轻人展示进养老院也可以安享晚年,并且借助机构内老年人聚居的优势,宣传老年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四)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合理定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作用上是公益服务的提供单位,但在资源投入上却是私人投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养老机构也在经历着市场化运作,也就同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为此,政府应该对机构举办者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正社会外部效应做出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2]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7,(10).
[3]张登国.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