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小平,林雪涤,王玲.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

[2]孙洁.农业三产融合来了,解读《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6,(03).

[3]王兴国,史晓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02).

[4]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5]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6]舒绍茂.南京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J].江苏农村经济,2016,(05).

[7]潘利兵,李增杰,刘晓军,梁漪,孙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5,(35).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镇位于县城北,南距县城11公里,北距市区37公里,西距市35公里,G5高速复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其中:原位于县城西北面,地处山脉北端,系深丘山区,距县城23公里,距市区2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境内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镇共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其中辖区内5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82个农业合作社)。全镇耕地面积40298亩,其中田20250亩,素有“粮仓”美誉。近年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9%,预计2021年达到18818元。

二、发展现状

(一)借着“村两委”换届的契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一肩挑比例达到92%,平均年龄从52岁下降到45岁,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全镇成立村产业合作社25个,均由村“两委”干部领办。

(二)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存,产业竞相发展的思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粮经复合)市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优质粮油、中药材、蚕桑等特色农业园区17个,规划总面积8500亩;新增规模化养猪场16家,预计全年新增存栏1.8万头。全镇形成以石狮、高坝为核心辐射带动双凤片的集体经济产业带,产业带内石狮、高坝等7个村分别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25万元/年;以小桥为核心辐射带动子金片的农旅融合产业带;以明星、多宝为核心辐射带动片的粮经复合示范带;以村为核心的片农旅产业园。全镇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31家,土地流转率达60%,高标准农田达50%,机械化水平达80%。

(三)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2个,示范村2个,创建村7个,引进项目资金1620万元。开展“四大革命”,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5个村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户厕改造969户。建成公厕7座,整治彩钢棚17万平方米。加强村民自治,加强推进民情恳谈制度,持续开展“五星文明户”“文明庭院”等评选活动,树立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社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加强禁毒平安建设,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镇未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

三、存在问题

1.农村人才缺乏。根据统计,我镇60岁以上农民高达40%,在家务农青壮年占全镇常住人口比例不到30%,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更是屈指可数。农村人才,特别是拥有专业技能的农村人才,特别缺乏。

2.规划缺乏专业性。现目前我镇的整体性规划均由镇上相关股室干部完成,部分规划内容缺乏专业性和可实施性。另外,有专业人员进行提前设计规划的项目均为散落式单个项目,没有进行全局性规划设计,缺乏连贯性,难以连点成片。

3.基础设施薄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镇整体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仍然存在。例如片和子金片的部分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方面,场镇排水管网、场镇周边河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亟需整治。另一方面,因受2018年“7·11”、2020年“8·16”特大洪灾影响,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形成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21户51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顺河村沿河村民住房安全受到威胁,遇雨季存在洪水进户的隐患,急需整治。再一方面,村社道路、塘堰、提灌站、供水站明显不足,辖区供水站覆盖人口不足30%,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大多数村在干旱季节因水位下降出现季节性缺水。严重制约了群众生产生活及其发展,特别是地势较高的村社如:顺河村、栖云村、柏龙村。

4.项目实施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况,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但往往难以顺利解决,容易造成项目进度缓慢、项目推进突然中断的情况。比如我镇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途中,常遇电线杆、通讯桩挡住道路的情况,需要协调电力部门、电信公司配合施工,将电线杆、通讯桩移走,但因沟通协调问题,常导致暂停施工来等待桩杆移走。

5.农民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经过脱贫攻坚的“大踏步”发展后,对当前农村生活十分满意、安于现状,缺乏自主迈向更好生活的斗志,也不愿意配合镇、村的发展规划,导致项目推进中出现矛盾纠纷,影响整体进度。尤其是片经济发展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无村集体经济。绝大部分村经济仅仅依靠分红;塘堰、校舍承包出租等,经营性收入少,造血功能严重匮乏。

四、下一步发展举措

1.树立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加强农村干部人才建设,稳定基层“三农”工作队伍,还要从经费和制度保障层面着手,适当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运用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法,完善乡村人才和基层干部吸纳、使用机制。同时,构建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提升能力搭建平台。

2.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城镇规划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在进行人才招录时,适当提升城镇规划相关专业的人才招录比例,让专业人才发挥专业才能,提升城镇规划专业化水平,同时,不断提升现有土地规划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土地规划专业工作人员知识储备,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会、自我知识补充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其业务能力,做好规划工作。

3、抓实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治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项目,顺河村沟渠全长5.8公里疏通;启动栖云村2、3社道路援建项目,继续落实好“一事一议”、“一村一基建”等项目,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继续做好垃圾日产日清、河(湖)长制工作、厕所革命、彩钢棚整治工作,加强安全饮水工程与道路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发展;思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o-economic level of the who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industry has be on the upgrade. Ruian scenic spot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challeng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cenic,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idea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urism.

Key words: tourism; developm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瑞安市风景旅游发展现状

(一)区位条件

瑞安市位于东经120°10'05”~121°15'00”和北纬27°40'10”~28°01'00”之间,距离温州30公里,距离杭州400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是浙南闽北地区的交通要塞。

(二)资源状况

瑞安是风景旅游资源大市,风景旅游资源占国土面积20.8%,其中包括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四处温州市级风景名胜区(桐溪、铜盘岛、圣井山、梅龙溪)和二处瑞安级的风景名胜区,并有多处的景群和景点分布。其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生物景观这四大类在风景名胜区中尤为突出,秀溪、飞瀑、深潭、巉岩等景观处处可见。瑞安乡村风光秀美,风情浓郁,现代的休闲农业园、独特的乡村美食以及激情四射的水上游乐备人们受青睐。瑞安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也非常丰富,有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木活字印刷术、有浙江四大古私家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浙南最早最完整的石建筑圣井山石殿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和一大批文物古迹等。

(三)发展状况

近年,瑞安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各风景旅游区的品位有了明显提升, 2012年,瑞安市风景旅游共接待游客量4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46亿元,风景旅游在各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在规划方面,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瑞安市已经完成风景旅游产业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各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和主要景区的详细规划也基本完成,景区建设有据可依。在景区建设方面,各风景旅游区面临全面转型升级,景区开发深度化、项目建设精品化的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市约投入1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旅游交通基本是覆盖了全市主要的景区、景点,景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客服中心、旅游安全设施等基本完善。在景区保护方面,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与执法力度并举的方式,在制止开山采石、违章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努力维护了风景名胜资源的完整性与自然性。

二、风景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内容单一,产品缺乏特色。

瑞安市风景资源丰富,但各单体分布较散,资源的整合力度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品牌,其中尤其以山水生态旅游最为突出,全市资源利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特色不明显。另外,各景区基本以打造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各风景旅游区缺乏体验性与参与性的游赏项目,内容单一,很难形成长久的吸引力。

(二)基础设施落后,建设缺乏统筹。

目前,我市景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客服中心、旅游安全设施等基本完善,但是从大环境而言,风景旅游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风景旅游发展体系尚未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无序或者发展滞后,接待能力薄弱,景区品位不高,高峰期应对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二是风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立足全市旅游发展需求,各风景旅游区各自规划、各自建设谋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呈现规模小、分布散、风貌不统一的现象,尚未形成旅游中心镇或者旅游集散中心,或者旅游镇、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不足。

(三)带动能力不强,经济缺乏调控。

我市各风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与城镇紧密相连,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没有着眼大的产业发展规划,带动能力不强。。一是旅游收入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和景区内部营业收入,城镇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不完善,农业、加工业与旅游行业链接甚少,对当地居民和村民的经济贡献较少。二是伴随着城镇的发展,所需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景区资源保护相冲突,缺乏符合城镇经济和旅游经济共生发展的调控体系。

三、瑞安风景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深入挖掘内涵,构建和丰富风景旅游产品体系

根据我市风景旅游内容单一,产品特色不明显的发展现状,我市各风景旅游区、点要立足地形地貌、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今后旅游发展的趋势,推进风景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和提升,全面丰富我市风景旅游内涵。一是深度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利用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桐溪风景名胜区、卧龙峡、金鸡山、龙井等传统型的风景名胜资源,全面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发展生态型体验旅游。通过整合资源、突出主题、挖掘内涵、线路串联,打造集生态观光、生态科普、康体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区。二是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整合山、水、城、文、海等风景旅游资源,打造五云山避暑度假区、铜盘岛度假休闲区、集云湖休闲度假区、三十四溪生态休闲度假去、花岩国家森林度假区等休闲度假品牌。三是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旅游产品。借助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政策,大力推进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突出打造铜盘岛风情度假旅游品牌,重点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和海洋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四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民俗、特色村落等旅游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古民居观光、美食等乡村旅游产品。整合集聚,联动发展,扶持和鼓励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以创建省级、温州级休闲旅游示范点为抓手,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和旅游品牌。五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瑞安特色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温商文化、南戏文化宗教文化、木活字印刷文化等文化内涵,建设中国木活字文化产业园、玉海文化游览区区、禅宗文化园、高则诚南戏产业园、圣井山宗教文化旅游区等多个项目,塑造我市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完善基础配套,推进风景旅游要素系统建设

针对我市各风景旅游规划建设各自为营、旅游要素不健全的特点,规划应该统筹我市风景旅游业的发展,系统、合理、有序推进旅游要素的建设。一是构建旅游大交通系统,形成全市“七纵三横一环”的主骨架路网,建立旅游集散系统,并逐级增设旅游服务站点。完善景区道路环线,达到各内部景区道路四通八达、环环相扣的实效,完善景区入口道路建设,增设车辆交汇点,乡村、景区临时停靠点。二是精品化建设,树立风景旅游区品牌。逐步完善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寨寮溪、桐溪、木活字印刷村、铜盘岛等旅游景区,突出寨寮溪、桐溪景区生态旅游的理念,延伸木活字印刷村的文化产业链,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完善铜盘景区风情度假设施建设,丰富海洋娱乐项目,挖掘海洋、海岛文化内容,建设风情、动感、休闲的海岛旅游品牌。三是紧紧围绕风景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要素发展目标,在旅游中心区、旅游镇建立高中低档层次分明的饭店结构体系,建成美食排挡、酒吧茶楼、旅游商品、化妆美容等要素齐全的功能区。四是实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标识系统,积极实施A级旅游区、旅游星级酒店、旅游星级厕所等行业标准,以创建健全景区配套设施,以标准提升景区建设品位。

(三)加强经济引导,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风景旅游目前经营结构单一,惠民利民能力低下,风景旅游发展整体上要优化产业结构,以“鼓励三产,优化一产。限制二产”的原则,促进景区转型发展。一是推进景区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利用“三农”经济政策,以土地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有偿的方式,推进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各经营项目与村集体、农户的合作,实现“农旅合一”,促进本地农民经济上的增收、致富。二是实施旅游项目惠民政策,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积极培育农业观光基地、农耕生活体验、农村风俗民情等项目,鼓励发展传统手工业,并利用现代技术推广和传承。三是引导风景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海洋、渔业、工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链接,延伸旅游产业链,扩大就业需求,拉升旅游经济。四是加强城镇经济与风景旅游区发展的统筹和协调,确立中心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目标与旅游发展基本一致,完善城镇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功能区建设,加强旅游镇对周边风景旅游区的辐射力度。

(四)加大政策扶持,健全旅游运营和投资机制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风景旅游实施规划、正常运营、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市风景旅游事业,关键建立各种保障机制。一要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出台促进风景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风景旅游景区发展的奖励政策,每年安排充分的土地供给量,减免风景旅游区建设项目相关规费。二建立多元投资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项目投入模式,广泛吸收民间资金。部门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在金融机构与风景旅游企业架构桥梁,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优惠借贷。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风景旅游建设部门与财政局、国土局、交通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建立一站式审批制度,加快建设步伐。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特色小城镇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研究特色小城镇经济复苏战略。并以兴化市周庄镇为例,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空间用地布局、塑造挖掘城镇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区域合作战略等角度,探索出一条具有一定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复苏道路。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经济复苏

在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城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保持稳健的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发展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新型城镇化既不同于其他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它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动力机制、运作模式、产城关系、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归纳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基本特征。

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将农民户籍城镇化,而是实现进城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保障农民的发展权、居住权、财产权,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新型城镇化是“四化”融合的城镇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更加密不可分。尤其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成为基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拉动力,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为基础的城乡融合发展形成的推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最终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3.新型城镇化是集约、绿色生态型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优先、“三集”发展的城镇化,改变过去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追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绿色生态型发展道路。

4.新型城镇化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改变过去以政府投资为主,依靠土地财政的投融资方式,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政、企、事投资界限的划分,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二、特色小城镇面临困境

1.城镇特色逐渐丧失,城镇功能形态杂乱

特色小城镇普遍存在特色逐渐丧失的问题,逐渐削弱特色对城镇带来的优势。从形态和层次看,老镇区配套设施低档陈旧,新镇区开发无序散乱,镇区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商贸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相对比较滞后,生活污水接管工程、垃圾中转站等基础配套相对落后。从城镇特色上看,城镇历史文化特色逐渐丧失,生态环境逐渐被忽略,城镇商贸业态档次偏低,社区及家庭服务业相对偏弱,城镇绿化缺乏形象工程,城镇辐射范围越来越小,没有形成城镇的人口凝聚力和吸纳力。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大多数特色小城镇依然主要靠能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资源消耗较高,经济效益偏低。长此下去,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土地资源、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制约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各种配套要素不足,制约城镇经济发展

从我国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支撑要素分析看,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政策及相关产业要素支撑体系相对薄弱,在发展中大多面临着科技创新水平和资金压力的制约。有待建立健全相关支撑体系,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层次,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特色小城镇经济复苏战略

1.强化新型城镇化推动战略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化带动城镇化。针对小城镇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有工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为本地和周边地区农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才留在本地,推动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2.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针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科技创新水平较弱等现状,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城镇工业集中区内建设公共科技研发中心和载体,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要注重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工业领域的前瞻性技术开发和共性技术、交叉技术和行业长远发展所需核心技术,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对传统的工业和服务业进行优化,对技术、设备、工艺、业态等进行科技水平提升,对传统工业和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

3.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充分挖掘城镇特色,优化城镇生态环境。针对城镇风貌不突出,城镇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一方面,充分挖掘城镇的自然风貌特征,通过生态廊道、生态斑块以及其他生态绿地的打造,建设绿色生态格局;通过生态环卫设施等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各种方式,恢复原生湿地植被,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湿地的生态修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城镇历史文化特色潜力,倡导城镇生态生活,通过城镇风貌整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水系沟通、生态文化建设、完善生态制度等生态文明工程的实施,大力推动城镇特色文明风貌的优化美化,提升城镇文明风貌层次,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基础设施带动经济发展战略

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从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完善城镇和工业集中区的给排水、气、电、暖等基础设施,为招引工业和服务业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镇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如边际区位、道口优势、港池优势等,完善其基础配套,深挖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边际区位可以带来商贸市场流通产业,道口和港池可以带来物流市场产业的兴旺等,从而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整个城镇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四、以兴化市周庄镇为例

泰州兴化市周庄镇地处兴化市、泰州市姜堰区和扬州市江都区三市(区)交界处,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规划建设的352省道、阜兴泰高速公路和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均在周庄境内穿过,并设有道口和站台,启扬高速从周庄南侧经过,此外,境内的三级航道卤汀河,拥有千吨级船只泊位。

周庄镇域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5.8万,是江苏省文明镇、生态镇和泰州市重点中心镇,也是兴化市南部地区工贸重镇,在历史上属于三市(区)交界地区商贸中心城镇。2013年,周庄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37.6: 44.1。从经济总量分析看,其在兴化市乡镇中处于第一梯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城镇发展特色不突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阜兴泰高速、352省道的规划建设,加上阜兴泰高速周庄道口和卤汀河港池的规划建设,为周庄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重振周庄当年雄风,繁荣城镇经济,打造城镇特色,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周庄镇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周庄经济复苏推进城镇化的路径研究

在对周庄现状调研基础上,从新型城镇化推进角度分析,总结出周庄在城镇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存在抑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即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三个主要着眼点。

城镇化方面主要存在城镇化水平低,人口流出严重;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镇风貌杂乱,特色逐渐丧失等三个问题。主要从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优化城镇生态环境三个路径解决问题。

工业化方面主要存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发展粗放;主导产业不明确、未形成产业集群等问题,解决途径主要依靠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新型产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选取主导产业,培育大型龙头项目,增强吸引辐射力,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服务业现代化方面主要存在商贸业辐射范围大,但整体层次水平偏低;没有充分利用有利的交通条件,物流业发展较弱;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业未得到发展等问题。主要解决路径是提升商贸业产业层次,扩大辐射范围;充分利用道口和港池等优势资源,打造服务工业与商贸业的现代物流业;深挖文化与旅游资源,打造周庄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品牌。

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化带动城镇化

基于周庄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创新驱动、规模集聚、优化升级、跨越发展为目的。工业方面,充分利用戴南不锈钢产业和陈堡镇精密机械产业优势,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出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型升级发展现有传统基础主导产业,与周边地区优势产业衔接,培育扶持发展新的优势支撑产业——精密不锈钢铸件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服务业方面,一方面,根据工业发展需要,配套发展科技服务等生产业,另一方面,在现有服务业基础上,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依托高速道口和水运港池,配套发展物流市场业;农业方面,依托周庄农业基础资源,一方面,扩容升级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另一方面,实行农旅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在区域内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传统支柱产业与未来新的先导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融合互动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上,提升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吸引外地高端人才留在周庄,本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达到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目的。

3.优化空间用地布局,形成完善的空间功能体系

基于周庄周边外围区域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综合道路交通条件,根据城镇用地扩张模式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三集等要求,确定周庄城镇空间发展总体方案为“东接、南优、西控、北连”。“东接”:镇区向东是对接发展模式,一方面,对接戴南产业发展,提高周庄对戴南产业的承接力度和对接力度,另一方面增加周庄城镇对边城组团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南优”:镇区南侧是卤汀河和买水河,是周庄重要的生态资源,以生态优先的理念为指导,将镇区向南优化发展、精明发展,将镇区南侧打造成为宜居型、紧凑型的生态居住区;“西控”:镇区向西发展到卤汀河,即是城镇发展边界,也是城镇生态安全线,还是周庄重要的南北大动脉。镇区要控制发展,既不能越过城镇边界线,也不能破坏城镇的生态安全环境;“北连”:城镇向北拓展,将周庄工业集中区跨越352省道与陈堡镇工业集中区连为一体,形成产业发展联盟,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城镇空间发展总体方案基础上,综合考虑城镇空间分布、发展特征与方向,提出“两核、两轴、五组团、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模式。从根本上盘活土地存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一个“功能板块特色清晰、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

4.塑造挖掘城镇特色,增加城镇辨识度

城镇特色指的是人文特质、自然特征或产业特色的名片象征,是城镇发展的可视可感的一条历史轨迹。周庄镇由于位于三市(区)交界地带的独特地理区位,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产生出具有江北古典特色的“折中主义”。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特征、自然特征都逐步被掩埋,城镇特色不突出。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周庄水乡特色,深挖周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城镇特色文明风貌的优化美化,倡导城镇生态生活,提升城镇文明风貌层次,重塑产业品牌,形成兴化周庄名片,增加兴化周庄在江苏省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5.突出基础设施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小城镇乃至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道口是利用高速公路互通口,推动当地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快速集散区域,能迅速拉动地方经济,是当今大流通、大市场的大都市经济必然发展趋势。充分利用阜兴泰高速在周庄的道口资源优势,结合周庄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采用“物流+道口”模式,有效配置各类经济活动。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兴化与泰州之间的区域性物流商务中心,培育周庄的物流名片,带动周庄工业和服务业集散力呈梯级增加,增强周庄整体经济辐射力。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升级后的三级航道卤汀河在周庄的港口码头,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产业类别,进而带动周庄工业集中区、周庄城镇的发展,推动周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6.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一体化效益最大化

通过三种对接方式,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复苏周庄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强与陈堡经济的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发展。陈堡镇位于周庄镇北部,其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精密铸件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较好,周庄要充分利用陈堡的产业优势,产业发展要与之互补错位,构建产业发展联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凸显区域发展合力,共同打造一个区域性小城镇合体;二是加强与戴南不锈钢优势产业集群的对接,立足于戴南不锈钢制品、汽车钢帘线等不锈钢零部件的产业发展基础,根据错位发展、区域协同的原则,在产品种类上和戴南展开“ 差别化竞争”。围绕不锈钢产品产业延伸,重点发展制造型、成品型等不锈钢产业后端产品,着力增加不锈钢企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产业对接基础上,主动对接戴南镇协会、市场、物流三大产业平台,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市场信息的共享;三是加强与泰州、兴化市区经济的对接。周庄镇在区位上位于泰州市和兴化市区之间,充分利用周庄工业用地储备优势,加强区域产业互补和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形成与主城区产业的协作分工。针对泰州市有序推进市区经济“退二进三”的思路,周庄要主动对接融入泰州市产业链发展,承接产业分工,将泰州的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的配套产品生产引到周庄。

本文以兴化市周庄镇为例,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空间用地布局、塑造挖掘城镇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区域合作战略等角度,探索出一条具有一定特色的小城镇的经济复苏道路,希望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边际小城镇、道口小城镇、历史文化小镇等类型的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复苏、促进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等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特色的小城镇还需要有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复苏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维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外建筑[J].2013(6):80-81.

[2]闻海燕,陈飞跃.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小城镇的典型样本.开发研究[J].2014(2):29-32.

[3]李兵弟,郭龙彪,徐素君,李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给小城镇十五年发展培育期. 城市规划[J].2014(3):9-13.

[4]黄亚平,汪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城市问题[J].2014(3):6-9.

[5]孔祥智,盛来运主编.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9: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2010.

相关期刊更多

博览群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

民族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国航空旅游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