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培养
农民大学生“学历+技能”培养模式是指以提高农民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根据某一个农业专业及农民大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素质要求,选择必备的农业知识和应有的农业技能,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培养模式。
农民大学生“学历+技能”教学模式是一种适用于新农民教育的模式。其课程内容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础教育”。设计内容是农民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该层面主要由文化课板块、工具课板块、公共课板块组成。第二层面是“专业教育”。设计内容针对某一农业专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着眼于强化从业能力。该层面涵盖专业课板块、专业能力强化板块、考证必修课板块。
例如,湖州社区大学针对农民大学生园林技术、畜牧等专业的特点,在日常学历教育进行的同时,穿插中、高级职业技能考试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由湖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证书。具体有园林技术专业的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林木种苗工;畜牧专业的家畜饲养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农产品经纪人等证书。
二、配合政府重点活动教学
在县区农村建设、农村实验示范重点区域建设活动中,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抓基地、扶龙头、育品牌、强服务、拓市场”,深入实施“4231”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加快发展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稳定提升粮油、蚕桑两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畜牧、笋竹、花卉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农业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推广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因此,只有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湖州社区大学利用政策优势,与湖州市农办、农业局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绿色证书”培养
“绿色证书”培养模式是社区大学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民职业教育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是比较系统、科学、有效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途径和方法。
例如,湖州社区大学依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师、高级营销员、制冷空调维修、中高级电工等20项技能培训,以及企业管理、素质拓展、信息化管理等17项管理类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培训人数近21000人次,发放证书4750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校企协作互赢培养
校企协作互赢培训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施,以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开展农民上岗培训和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也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教育培训的密集服务。实际上,乡镇区域经济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
例如,湖州南浔区的十大块状经济有近3000多家企业,吸纳劳动力6万余人,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已达61.7%。针对现状,社区大学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实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培训信息数据库。与企业协作,与农村科技户、专业户、示范户协作,强化对企业经营者和农民工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善经营、适应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业实用技工和专业熟练工人。同时,社区大学与市民营企业协会、市中小企业家协会协作,利用“湖州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等有利条件,在“百万技术工人培训”工程中,全力拓展培训空间,服务湖州农村经济建设。
五、校户合作互赢培养
校户合作互赢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和农村科技户、专业户、示范户合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技术指导、培训与服务的模式。农村科技户、专业户、示范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知识、技术上使农村科技户、专业户、示范户把力用在了刀刃上。
例如,湖州市出台 “以奖代补”政策,使全市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特别是机械化收割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专业户对大中型农机的使用、维修等技能存在较大的短板。湖州社区大学针对现状,从杭州、金华等地聘请农机专家,对专业户进行专项培训。又如德清县建设节约型农业中的“沃土工程”、“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活动”、“农业节能生产技术”等方面,社区教育在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培训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超市式培养
所谓超市式培养模式,实际是借用商业中的这一名词,它指农村劳动力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项目,培养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人才,供用人单位和农民工自主选择,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湖州社区大学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办农民喜欢的专业班,改变以前要农民学固定专业的教学模式,开出培训菜单,让农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达到实行定向、订单和定岗的技能培训目的。 超市式的办学模式打破了以前的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
例如,湖州社区大学依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教学资源的优势,打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如新型纺织业基地、木地板制造基地、电磁线制造基地,裘皮加工制造基地,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培训项目,满足农民个性化和多元需求,使农民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术。
围绝经期妇女的卵巢功能产生明显得衰退,雌激素的含量明显降低,极易产生病理、生理症状,表现为潮热、心血管症状、不规律月经、精神症状、潮红、骨质疏松等,对妇女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1-2]。为探讨多种社区健康教育方式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影响,特选取64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社区生活的64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45.3±2.6)岁,学历:大专以上学历26例,大专以下6例;观察组年龄40-57岁,平均年龄(45.4±2.4)岁,学历:大专以上学历27例,大专以下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基本资料、学历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社区健康教育方式,内容为:①让妇女清醒的认识到这绝经是人的正常生理过程,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疏解,引导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②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尽量多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加强身体锻炼。③注意保持外阴卫生,指导正确护理。④发生异常及时就诊。⑤该阶段韧带会出现松弛,易产生尿失禁等症状,应加强肛提肌的锻炼。⑥按照医嘱进行雌激素代疗,避免发生骨质疏松症。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1年、3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简表(EHOQOL-BREF)进行检测。生活质量:生活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3.0软件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x±s)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量资料,用χ2检验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数资料,P值
2.结果
2.1 两组1年、3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1年、3年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要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多种社区健康教育方式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实施的时间越久,生活质量改善越好,通过多种社区健康教育方式的实施,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的认知度有着明显的上升,负面情绪的发生率显著下降,通过对负面情绪的疏解,妇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改善生活质量[3-4]。
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多种社区健康教育,妇女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降低了综合征的发生率,合理、科学的饮食指导,促进了体内激素的分泌,缓解了潮热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5-6]。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了妇女的睡眠质量,恢复了身体素质,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了骨组织物质的补充,降低了骨质疏松的产生,提高了生活质量[7-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1年、3年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要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多种社区健康教育方式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影响较大,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阳,白玉玲,宋晓月,等.河南省城乡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全科护理,2014,21(30):2865-2866.
[2] 李春善,吴淑华,史媛媛.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4(20):2492-2493.
[3] 罱鹳ィ郑文娴,饶世鸣,等.健康教育对社区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知信行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2):199-200.
[4] 陆丽娟.症状筛查联合健康教育预防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3(15):1786-1788.
[5] 陈思路,张洁琼,张琴,等.上海市社区妇女围绝经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172-1174.
[6] 阮芝芳,潘定权,李静伟,等.排舞运动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4,16(5):509-510.
社会实践活动是凸显教育本质、历练活动能力的重要载体。诗人陆游就曾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我国自古以来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由此可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局限在认知层面上,而是要引领学生不断深入实践,获取新知,促进知识吸收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
一、聚焦活动目标,细致策划,为活动开展保驾护航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经过精心的策划。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引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坚持的时间长、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活动的项目也丰富,这就需要组织者对整个活动的流程进行深入而周密的部署与安排,否则就会出现窝工,甚至混乱的场景,导致实践活动效益低下。例如,我们于2015年在张家港市锦丰镇举行“百名教师进社区”活动时,就对整个活动的流程进行了充分而细致的规划,人员的合理分工与安排、内容选择与设置、形推荐与整合,都在事前考虑范围之内。为了防止一些突击性事件的发生,我们还设定了多种预警机制,以便在特殊情况发生之后进行及时调整。正是在这样周密的安排下,虽然烦琐,但一切都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益。
二、紧扣学生认知,整合内容,为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选择与学生思维认知规律契合的认知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通过实践活动的视频回放、受众对象的采访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效益,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如在2014年的“青少年进社区”活动中,各个村都在活动开始之前,就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橱窗、路牌、宣传标语等方式,凸显活动的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此外,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见识,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便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维度展现学生的原始性知识和经验,历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如在2014年7月30日,我们就组织了青少年开展了环保知识讲座,顾燕南以“什么是环保”的问题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随后从垃圾的分类、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如何有效减少白色垃圾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知识普及。典型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互动式的问答,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增强了广大青少年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此外,为了充实学生在假期的生活,营造浓郁的学习与读书氛围,我们在8月20日开展了“快乐读书,助力圆梦”的读书活动,通过专业人士的讲座,让学生知道怎样选书、怎样读书;在随后的阅读中,组织者引领学生相互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分享知识大餐。最后,同学们进入村农家书屋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认真阅读。此次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的读书热情和兴趣。同学们纷纷表示,活动不仅让大家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而且增长了知识,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回归活动过程,积累素材,为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严密的计划作为保障,还需要引领学生做好总结,对实践经验进行分享,对教训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为之后的实践奠定基础。
例如,在2015年的暑假,我们开展了主题为“七彩假日――夏天的童话让中小学生High起来”的主题互动。这一活动的宗旨已经完全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试图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重渠道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的过程中,既出现了可喜的情况,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只有在深入总结与不断反思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失。因此,很多教师在实践后,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有的教师从“镇、街、社区”的三级管理模式入手,感受到制度保障对于活动开展的积极价值;有的教师从“童心闪闪,红色卫士”“与爱同行,橙色暖阳”“平安童年,黄色守护”等活动内容以及效果入手,凸显活动的价值,反思了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有的教师则从教育的合力入手,尝试着从沟通、交流、分享的视角对本次活动进行深入总结。
关键词:沿海城市;社区教育;构架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举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给当前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更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综合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一、沿海开放城市社区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沿海开放城市与内陆城市和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表现为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居龙头地位。它们的经济发展状态不仅对地区经济有强烈的辐射作用,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经济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二是表现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推动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布局更加合理,自然环境更加优化、美化,人文环境更加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也吸引并留住了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优秀人才,使沿海开放城市成为移民城市。这些城市中人力资源丰富,人才特点明显,人才柔性流动速度加快;储备了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所有这些都为城市的社区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沿海开放城市的社区教育在过去十几年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认识上、体制上、模式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概括而言,一是认识上有了新变化――社区教育的目的由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以及生计型教育转变为服务社区、促进社区成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社区教育的行为主体由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社区和社区成员为主角;社区教育内容由以德育为核心转变为以社区成员终生发展的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为核心;社区教育的实质由青少年德育或教育的社会化转变为营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二是体制上有了新格局――各沿海开放城市基本改变了各自为政、分散办学、目的不明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办学”的组织形式和领导体制格局。三是模式上有了新特点――多样性、特色性、差异性。各城市及城市不同区域根据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分类指导,错位发展,达到了基本标准的统一性、规范性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特色性的完美结合。在看到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社区教育蓬勃发展,与内地城市和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社区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起步晚、措施少、辐射面窄、参与者寡等特点。在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中,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社区教育中仍需继续探讨新途径,揭示新规律,采取新措施,构建新框架,形成新体系。
二、建立健全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内外协调、整体优化的社区教育系统构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开放城市社区教育,呈现出多元办学、特色明显的蓬勃发展态势。但总体而盲,沿海开放缄市的社区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存在着整体滞后性和不平衡性,不仅表现为城市之间的不平衡,而且表现为同一城市不同区(市)之间.的不平衡、市区与郊区的不平衡、城市社区与市属农村社区之间的不平衡。与此同时,沿海开放城市的社区教育形态上也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两头热,中间冷”的不协调现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未来几年,沿海开放城市社区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内外协调、整体优化的社区教育系统构架纵向衔接。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相互衔接,即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又能够得到个体所需要的教育,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形成以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为发端,以青少年教育为基础,以成人教育为主体,以老年教育为标志的社区教育体系。另一方面,纵向衔接又表现为教育系统本身的衔接,即各级教育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上下连接: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层次之间架起流转顺畅、内在链接、互有包容的社区教育系统。
横向沟通既有社区教育内部各种形态、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教育的沟通,又有社区教育系统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还有教育系统与政府等非教育系统的沟通。社区教育系统内部因社区成员个体教育需求不同、受教育目的不同,因而存在各种教育类型和形式。这些教育类型和形式之间既存在内在联系,又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独立,如不能有效沟通,就无法体现社区教育特色,甚至会与其它教育类型(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混淆,造成重复投资、重复设置,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因此,社区教育必须突出特色,使其内部各种教育类型和形式,特别是职业资格认证之类的教育形式有效沟通。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仅依靠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尚难满足个体广泛的教育需求,而且在财力、人力等方面也难以为继,因而除社区本身开展社区教育外,还要借助正规教育系统的丰富资源开展社区教育,形成社区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的沟通和互动。上述两方面的横向沟通主要是教育系统的内部沟通,除此之外,还应有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沟通。社区教育是区域内的教育,涉及到区域内外各部分之间联系与互动,为此必须做好与政府各相关部门(如民政局、教育局、宣传部、文化局等)和与区域内的工矿企业、医院、文化馆、博物馆之间的构通。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社区教育,使之有血有肉,不流于形式。
纵横整合、体系开放,强调的是社区教育的各教育层次和各教育类型的整体相关,形成纵横要素既交叉又整合,体系既独立又开放的社区教育网络,实现社区内外的各类教育间上下左右的互通和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满足个体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使得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无论从哪一点切入,都能有自己的学习机会,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都能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资源、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内容和手段。
内外协调、整体优化,是就社区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间的合理互动和社区教育系统外部各要素间的协调运作而言的,它不仅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充分发挥各自功能,而且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对系统整体的良性运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还要求系统外部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自然环境、人文氛围等各种要素协调发展。内外协调、整体优化之目的不仅是为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整体运行优良,产生1+1>2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社区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济、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办学、层次规范、体系开放、个性突出的学制系统
根据各沿海开放城市社区教育实际和未来社会对社区教育的内在要求,目前沿海开放城市社区教育已经具备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办学、层次规范”社区教育办学体系的基本要求。今后要在两级政府主导下,设立城市社区大学、区(市)社区学院、乡镇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委会或村的社区教学点。同时,规范各办学层次职责。
社区大学主要职责是负责社区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培训社区教育工作者、干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指导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教学点的教学、培训;开展社区教育调查研究;负责社区大学网络建设;开展远程教育和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主要应侧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认证。
社区学院既是社区大学的二级办学单位,又是独立的法人实体。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区(市)内的杜区教育工作,开展学历教育、回流教育;指导社区教育中心的教学活动;负责区(市)内市民文明素质、人口结构;学习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及时向社区大学反馈市民教育需求信息。
社区教育中心主要负责社区内各类人员资讯调查,建档立制;负责有关专项社区教育和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负责外来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基础培训及其它非学历培训。
社区教育教学点主要负责执行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完成;负责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民俗民风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劳动力的实用技能培训;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农村富余劳动力行业转移的技术培训等。
社区教育过程中层次规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体系开放、个性突出”。所谓“体系开放”主要是指办学体系是开放的、学制是宽松的。开放既是指系统本身是开放的,也就是说社区教育系统设置广泛、培训层次多样、培训模式灵活、学制可长可短。只要有学习者有需求就可以随时人学就读,可以连续地一次完成学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暂时停止一段学业后,继续学习分段完成学业。同时,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是开放的,最终是能与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构建互通式“立交桥”,做到学习者能在这几个系统中有序流动,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所谓“个性突出”是指社区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课程的设计、授课方式、班级结构、授课内容等高度个性化,也就是说,学什么、学多少、学多长时间、采取什么学习形式等,完全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仅提供大量的“学习包”和必要的师资、场地等条件。
关键词: 区域文化 高校核心价值观 教育方式
当前,全国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如何在大学生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1]。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有一定创新意义。从理论层面看,既可以丰富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又能促进加深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从实践层面看,高校将特色区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有助于区域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统摄、驱动、定向和凝聚等作用。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我国区域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内涵,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密切联系。
1.区域文化与高校核心价值教育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因其自然条件、人文条件或者具有其他特殊背景而形成的不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典型性、独特性。区域文化的独特性使高校核心价值教育的方式不拘一泥,不断地创新发展。
大学地处区域文化所在的包围中,区域文化对大学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渗透性。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文化,反世俗成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2]。有了大学文化背景的支撑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区域文化的创新,融入更多的其他文化,使区域文化得到更多的发展。
通过高等院校的建设,融入更多的区域文化特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为特色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同时,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传承,还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区域文化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价值。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每一种文化都催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些价值观凝练出来。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是地区人民共同的情感纽带,也是激发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力量。区域文化资源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价值,
首先是价值观认同。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科学的认知和转化过程,是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和语言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借助区域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观落实或驾驭,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认知偏好,切合人们的文化心理。其次,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当区域文化资源成为价值教育和传递载体后,以高校学生熟悉、理解和认同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大众化。最后,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区域文化基于区域内相对稳定的传统、习惯及风俗人情,表现为性格和心理特质的一致性,为增进本区域民众的思想认同、同化本区域民众的精神诉求提供力量源泉。
3.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的可能。
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理念与高校教育理念吻合。如昆山提倡“共谋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同享全面小康”。高校是提倡的知识创新、和谐友爱、全面发展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大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区域价值观思想与高校传承的道德不谋而合。如在共谋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表述基础上,昆山衍生出富民、亲商、高效、廉洁的政府价值观,守法、诚信、履责、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和包容、进取、友爱、奉献的市民价值观。廉洁、守法、诚信、进取、友爱、奉献等价值观与高校的道德要求如出一辙。
区域全方位营造以文化人、尊重人才、崇尚学习和创新创业的风尚与高校文化育人不谋而合。昆山以“文化+科技”为特色,推进昆山“创意城市”建设。高校整合资源、精炼优质高效的教学,强调以文化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文化提倡异曲同工。
二、区域文化视阈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既然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能互相促进,就应掌握这一规律,根据社会转型的特点,探讨区域文化特色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方式。
1.发掘区域文化精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根据昆山区域的孝道、奉献、吃苦耐劳等文化精髓,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利用学工四大品牌结合区域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品牌访谈节目《非常零距离》邀请特级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与在校生做交流,以感恩、孝道、和谐、爱国、拼搏等为主体,通过访谈的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如,第十五期主题“怀孝心,践孝行――传承孝道文化”邀请在校教师、下企业同学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告诉大学生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待――读书,行善,尽孝。
品牌校刊《登云学工》,专设“校园故事”、“榜样故事”、“学子心声”等栏目,重点选模范学生事迹报道。如校园故事“小主传”讲的是院学生会主席、社团联合主席、系部学生会主席的奉献精神,他们把业余时间都奉献了给学校和社会,为老师分忧,为同学解难,在社会做义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
累计开设300余场讲座的品牌人文素养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国际形势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座得以充分展现,如讲座“国际形势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当前局势,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品牌诚信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建立诚信意识和习惯。借助诚信平台,对学生经济诚信、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等方面展开全方面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自我提升。
2.借助区域传统文化,构建^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积极推动区域传统文化、区域精神进校园,使大学生认同区域文化,从而真正接受核心价值观。昆山从实践区域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初便开展各种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日知讲坛”,取昆山先贤顾炎武《日知录》的原意,聘请专家讲健康、讲国学,讲党史,吸引一大批爱好听课的年轻人。周庄“吃讲茶”(古时为调解邻里街坊事务纠纷的方式)为深化基层思想道德建设“三讲三评”活动的创新讲坛,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作用。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与昆山先进文化教育积极对接。“弘扬祖冲之科学创新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昆山“日知讲坛”科普讲座等进校园。这些活动围绕昆山文化开展,宣传昆山古今文化精神,如题目为“玉出昆冈・昆山文化漫谈”的讲座,围绕“百戏之祖”昆曲、“马背上的学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昆山的历史文化。通过区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平台的建立,师生深入了解区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3.发挥区域价值观的作用,构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的制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昆山地区“共谋科学发展”的理念,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模式和制定规章制度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
昆山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套科学模式。一方面,突出思想教育主线,夯实学生公寓、日常管理两大阵地,建设好辅导员队伍、宿舍管理队伍、学生干部队伍,抓好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入学教育、岗前教育;创立了“四有建设工程”(辅导员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学生有道德、有梦想、有技能、有体魄)。根据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学院先后编制《学生手册》、《学生行为规范手册》《大学生文化活动卡》、《大学生德育考评手册》等,这些规章制度均是紧跟时代进行创新,并从规范管理、以人为本的角度制订的,各项内容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目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区域文化之中,贯穿区域传统文化、经济转型、城市现代化建设等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根据时代需要采取新的方式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使学生真正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