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浅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浅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粮食 安全 问题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81-01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管理尤为重要。以前人们是为了吃饱肚子,而现在人们更重视的是吃的安全,有质量。粮食是否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粮食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粮食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发生过许多因为食用不合格的粮食生产产品和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受害者成千上万。因此,加强粮食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摆在粮食质量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粮食安全问题:

一、生产过程中的粮食安全

粮食从种到收需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适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除草剂;废水、污水排放;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病虫害的污染给收获的粮食带来不安定因数。要减少这些不安定因素,首先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既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多积农家肥。提倡农民使用农家肥种植粮食,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除草剂的数量和次数。其次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治理,使污水和废气尽量少的排放在大气中。以保证收获的粮食质量尽可能成为绿色食品。

二、储存过程中的粮食安全

收获后的粮食要科学储存防止坏粮现象发生。1、农户储粮。农户要把收获的粮食储存好需要玉米仓,用老式玉米仓储粮不能装的过满,上仓前要先降掉部分水分,同事使粮仓要通风好,不然粮食装的过满,水分过大容易发热生霉,造成坏粮,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使用国家惠农政策制作的小粮仓通风好,只要放在通风好的地方,农民收获的粮食不用降水就可以直接进仓,既能减少劳动用时,又能使粮食储存安全。所以要在农户中积极推广科学储粮,使用推广的小粮仓储粮。2、企业储粮。粮食收储企业对收购的粮食要安全储存,一旦坏粮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粮食的食用价值。粮食入库前首先进行整理,水分超过国家标准规定要进行晾晒或烘干,达到标准规定的方可入仓(库),在入仓(库)过程中要进行过筛除杂处理。在储存过程中要科学保粮,要按装配套的电子检温技术,随时掌握粮食温度变化,同事要定期扦样化验粮食质量变化,根据温度和质量变化情况采取机械通风或其他措施,防止粮食发热、生虫、生霉等现象发生。尽可能少用化学药剂防虫、防鼠,提倡绿色储粮,科学储粮。保证储存过程中的粮食质量和安全。

三、加工过程中的粮食安全

粮食加工是粮食流通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粮食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不得违反操作规程。为保证加工后的粮食质量,要先将粮食进行除杂处理,化验员要跟班检验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厂。坚决禁止使用漂白剂和防腐剂等各类添加剂,防止外部环境污染加工产品,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安全。

四、粮食在销售过程中的安全

粮食加工后就是为了销售,获取利润。在销售过程中就要通过运输来完成,运输时要将运输车辆或包装物要消毒清理,避免污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用苫布或其他物盖好,防止漏雨或其他污染;运输途中要迅速及时到达指定地点,防止中途耽搁坏粮。销售过程中要搞好环境卫生,质检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参杂是假等假冒伪劣商品流通,保证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有大的波动,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充分证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萌.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浅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74-02

1 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性的概述

对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而言,其实指的是从工程开始建设起直至其宗旨完全实现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按照有关规定实现各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具体说来,表现为有足够稳定的资金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从而确保阶退耕还林建设任务能够按设计要求完成;从工程完成时开始到生态林能够产生稳定的生态效益,且经济林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时为止,在这个阶段里,仅仅依靠政府补贴往往很难保证工程管护质量,因此,应该想法设法从其他渠道筹集到充足的资金,为今后的产出奠定基础。当工程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生态效益后,此时就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对当前已经形成规模的森林资源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带动相关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在获得稳定利润的同时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 制约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

2.1 国家层面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因而实施退耕还林就具有分布范围广,实施难度大的特点,为了推动退耕还林的发展,国家方面相继出台了很多相关优惠政策,但这种优惠都是杯水车薪,发挥作用有限,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国家财政补贴,从实际发放标准看,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目前,我国发放的退耕还林补助都是一次性的,一般只有种苗补助,但是后期还需要进行管理养护和补植,这方面,就缺少足够的资金用以维持。因此,新造林往往疏于管理,成活率低下,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免除了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这些利农惠农政策,对农民退耕还林的决心造成了一定的动摇,这对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将是极为不利的。

2.2 政府层面因素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后期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比较重的责任,压力也比较大,而同时往往只能够获得极少的经济利益,这势必会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对退耕区农民的激励工作不到位,缺乏对新造林的有效管理,也没有真正把退耕还林宣传工作做到位,导致农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认识到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农民由于不是很了解相关政策,因而积极性一直表现得不是很高。同时,存在一些城市大力发展经济林,一心只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对国家发展生态林的规定置之不理,在这种行为导向下,使得经济林产品供过于求,对农民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村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造成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增加收入,很多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近些年来,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而对于退耕区政府而言,他们并没有对外出劳动产业链加以重视,也没有组织技能培训,对农民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收入也不高,打击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于是大量农民就闲置在家,没有稳定的收入,影响到了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另外,对于退耕还林工作,地方政府也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对今后的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长此以往,退耕农民很可能会面临生计问题,毁林复耕很有可能因此出现。

2.3 退耕农户层面因素

到目前为止,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参与的农民收益甚少,加上国家财政补贴有限,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很可能会打击到农民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会迫使其重新选择复耕,这将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

3 促进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在保证农田建设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退耕还林工作

首先,可以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条件种植树木,并加快硬件设施完善。其次,一定要在对当地地质情况加以了解的前提下实施退耕还林。因为很有可能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期间内无端开发了矿产资源,这势必会破坏我国的生态资源。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民长期主要靠土地耕种为生,并没有开发其他资源,而进行资源开发势必会破坏土地和环境。因此,为了避免造成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无端浪费,在农村地区可以大力开发沼气池,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因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3.2 注重与生态移民工作的相互结合

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也有可能会开发一些当地的矿产资源,这很有可能危害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对受影响群众给予适当的计划补贴,合理解决当地村民的生存问题。

3.3 注重与当地经济的相互结合

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开展退耕还林工作还应当注意与当地经济结合起来,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尽量不对人类经济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有关部门就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完成后的当地经济发展制定相关规定,并出台一些无偿补助政策,除了可以让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意识得到提高外,同时还能确保农民在实施退耕还林以后收入仍有保障,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另外,应该牢牢抓住退耕还林这一有利契机,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考虑,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4 推动后续产业发展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后,就应该致力于推动后续产业发展。首先,从全局出发,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方案规划,并制定出相应制度。其次,应当促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其他部门间的有机合作,共同推动劳动力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最后,加快后续产业发展,不断促进种植园区建设,优先考虑种植效益高的植物,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农村能源的利用率,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炎.浅谈梁河县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4(11):57~58.

浅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干旱;旱作农业;机械

收稿日期:2010-07-07

作者简介:黄维新(1976―),男,白族,贵州水城县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3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91-03

1 引言

狭义的旱作农业定义是指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是以自然降水为主要水源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重点是种植抗旱性较强的作物,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在北方较为偏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以这种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广义的旱作农业不仅仅是雨养农业,同时还要包括相对缺水地区在作物缺水关键期的补充灌溉农业。旱作农业在近些年来,由于其生产能力相对低下,经济效益提高不明显,发展潜力较水浇地小,在生产中曾经被人们所忽视,经过多年来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选择,人们生活水平逐步的提升,从而重新认识了旱作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2 发展旱作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农业,称为旱作农业。由此可见,旱作农业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农业生产时空中,出现干旱、半干旱和相对的灾害程度及产量差异,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在面临水资源不足、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地力下降和人口增加的严峻形势下,都把研究和发展旱作农业技术作为发展持续农业的途径和战略重点,同时结合本国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研究应用不同的旱作农业技术措施和对策。在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在本世纪末使贵州省农业再增产75亿kg粮食,我国再增产500亿kg粮食的宏伟目标,最现实可行的是依靠内涵挖潜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旱作农业技术的路子,这是当今乃至今后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向,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选择,也是使贵州省从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迫切需要。

3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

3.1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基本内容及配套机具

旱作农业区主要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因为降水有限,水资源数量少、作物水分亏缺量大,土壤耕作措施以纳水保墒为中心,采用“纳秋水、增春墒、保秋墒、抗春旱”的耕作措施,建立土壤水库,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因而决定了机械化旱作农业的具体内容为机械整地,精量播种,深施肥,中耕深松,秸秆还田,其工艺路线如图1。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施肥,中耕深松,根茬、秸秆还田必须按田间作业标准执行。

图1 机械化旱作农业工艺路线图

3.2 全膜双垄沟播等地膜覆盖保墒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旱作农业实质是以机械为龙头,在旱作农业的基础上输入机械化工程措施。主要采用平田整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水灌溉以及综合性配套耕作技术等为主的机械化工程措施。集工程建设、机械作业、生物措施和现代农艺为一体,是农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模式的旱作农业都是围绕多蓄水、保住水、用好水开展多项农艺措施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旱作农业只有在投入机械化措施之后,农艺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蓄水、保水、用水的效果才能为之一新。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保墒、保肥、增温及节水等功效,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增产抗旱措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蓄墒技术与保墒技术相结合、传统抗旱措施与现代抗旱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变单一的抗旱技术为综合抗旱技术,为年降水量在300mm左右的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工集雨小环境。这一技术可显著减少土壤蒸发,将微小降雨集流渗入作物根部,并增加光照强度,增加积温,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盐碱危害,进而可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和抗旱能力。

3.3 耕作蓄水保墒技术

机械化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是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抑制土壤中水分散失的主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在天旱时保存土壤中最珍贵的水分与有机质。

3.3.1 深耕

该技术采用深耕机械作业,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强土壤对降水吸收速度和蓄纳能力,避免产生地表径流,同时深耕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深耕作业深度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情况不同有所变化,可每隔2~3a进行一次,深度一般在25~3cm。

3.3.2 深松

深松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深耕所造成的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不破坏土层表面的覆盖物,从而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以及抗风蚀和雨水冲刷的能力。实践表明,深松法在松土效果、蓄水能力及作物增产等方面都比深耕翻效果要好。但深松不能翻埋肥料、杂草、秸秆及消灭病虫害。

3.3.3 虚实并存耕作法

此法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总结提出的新式耕作法。其主要特征是上翻下松和间隔深松,造成相邻土带的土壤空隙度不同,从而将水、肥、气、热的垂直运移,改为既有垂直运移,又有侧向水平运移,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据测定,土壤渗水和蓄水能力可分别提高13.1%和9.7%,较传统耕作法增产15%。

4 加强机械化旱作农业管理工作

4.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种树种草,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植被,建立“绿色水库”,逐步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能修水平梯田的要修好坡式梯田,并逐步向水平过渡。在陡坡地、山根缓坡建基本农田,将陡坡处逐步退耕种草植树,使坡地“三跑田”,逐步变为“三保田”,起到“土壤水库”作用。

4.2 加强组织领导

该项措施的实施是关系到农业走向良性循环的根本问题,因此各级领导要把实行该项措施当作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解决好农户的思想认识问题,实行连片种植,充分发挥大型机具作用。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强化技术推广的力度。特别是各乡镇农机管理站要搞好服务和管理,解决好技术性的问题,完善更新制度,确保该项耕作制度全面实施。

4.3 发挥大型机械作用

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深松整地农具相配套,各种机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引进。增加农业后劲,防止农业生产萎缩。在现行体制下开发现代农业必须从基础抓起,基础包括方方面面,但实行机械化旱作农业制度是中心基础,实践也证明该项技术措施是增加农业后劲,提高效益型农业的一项有利措施,因此要抓好这项工作,实施推广好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

5 结语

中央在制定“九五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时,把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有计划地改造大片中低产田,大力发展干旱、半干旱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注重兴修水利,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列为重点项目,充分说明了发展旱作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有效地在干旱山区推广,在抓好灌溉农业的同时,大力气抓好旱作农业,逐步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调整好种植业结构,对农业的增产、增效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 磊.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刘超川.浅谈赤峰市旱作农业现状与潜力[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3] 李生秀.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3):1~10.

[4] 毕进德.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旱作节水农业[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

[5] 陈 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