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泡沫经济的概念

泡沫经济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泡沫经济的概念

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第1篇

泡沫经济是现代金融经济的一种重要表现,深入分析这种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并对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把握中国经济现状及其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代金融经济中,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对金融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整体经济出现金融化、泡沫化,那么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危险的境遇。因此,在经济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中国,预防金融经济的泡沫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注意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泡沫与泡沫经济

“泡沫”(Bubble)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中外经济学家在谈论经济问题时都会涉及这一范畴。著名经济学家P・全德尔伯格对经济泡沫问题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他的著作《“泡沫”的故事―――金融投机历史回顾》就是对经济泡沫状态的深刻描述。在实践中,最早的泡沫经济出现在1720年的英国,当时英国发生了“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即当时的南海公司因获得英国政府的默许、支持和授权而对西班牙的贸易进行了垄断,之后就对其利润增长状况进行不符实际的鼓吹,进一步引起人们购买南海股票的热潮。但是,由于这种经济是建立在炒作、鼓吹的基础之上的,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正常膨胀之后,其股价大幅下跌,导致经济过度膨胀之后的必然破灭。类似的事件还有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和发生在法国的“约翰・劳事件”,等等。

具体来讲,泡沫经济就是指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种像泡沫一样的状态,表面看起来十分繁荣,但是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内涵支撑,最终会有破灭的一天。并且,泡沫经济还表现为由于过度投机而使得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严重偏离,进而导致经济随着商品价格大起大落,特别表现为暴涨与暴跌的起伏不定。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过度地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商品,在这些特殊领域中反复转手运行,导致部门、行业、商品经济在某一特殊时期内出现扭曲膨胀而致使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济衰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热潮,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不断增强,泡沫经济形成和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相应地,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对其处理难度也更加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学者对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二、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原因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泡沫经济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了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成为了主体,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远远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价值,经济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

在分析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和现实资本(Actual Capital)。所谓虚拟资本,就是指那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股票等,它是能够给股票等有价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和回报的资本形式;所谓现实资本,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其实,经济发展中如果主要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来运行,那么泡沫经济产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形态。而当经济发展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的时候,泡沫经济就非常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最容易在金融领域形成,并且由于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土地作为不动产,土地的价格构成特征使得土地的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因此,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经济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呢?在当前金融经济中,泡沫经济涉及不充分信息、交易费用、外部性、非理性预期等众多新概念,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频繁出现,导致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活动非常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成本价格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在金融经济中,它以预期定价为经济模型。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这与泡沫经济本身的双重性有关。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今天,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有利于资本集中,这种集中是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泡沫经济终归是一种虚拟经济,其中主要存在的是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因此,一旦这种经济过度发展,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具体来讲,严重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即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这种繁荣局面和宽松环境极易为资金炒作提供机遇。所以,泡沫经济一般总会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政策比较宽松、自由的经济体中。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萧条之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动降低银行利息,放松银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于是,那些有闲散资金的市场主体就会把资金投放到那些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预先调控和及时约束机制不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投机活动进行监控、监督和制止,尤其是对投机过程中的贷款支付活动缺乏监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监控机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政府都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由于银行只是收付中介,而政府又难以对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干涉,甚至还容易被这种投机所形成的虚假繁荣而迷惑。

三、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这种股市中的资金供给与股价发生波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金融经济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只要资金放开,股价立即就会发生变化。加之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不断崛起并发展壮大,他们对经济学家、股评家以及一些媒体发生日益紧密的联系,这极其容易发生投机行为。因此,确保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规范也是预防中国股票泡沫的一个主要方面。所谓房地产泡沫,这是与金融泡沫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它甚至是泡沫的一个核心载体。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中国政府、学者和老百姓对中国房地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如果有,这个泡沫到底有多大等问题都十分关心。随着买房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成分很多,人们购房的能力与房价之间的差距过分悬殊,一般工薪阶层要储蓄30-40年才能买到一套住宅。但也有人认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价格比较高是必然现象,中国房地产不存在泡沫。但是,房地产价格与金融系统的关系值得深思和重视,中国的房地产需求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的支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中国金融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第2篇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

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

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

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张颖等,2001:《虚拟经济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第1期。

章鸿猷主编,1999:《最新英汉计算机词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卷。

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第3篇

在经历11月的震荡后,股市继续走高。只不过这次“二八”转换的呼声更高了,行情似乎也到了必须放量的时候了。策略上依旧把握住适当的止损原则。继续关注“二八”转换过程中市场的表现。品种选择上,建议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多考虑些今年以来涨幅落后而业绩增长确定的上市公司。

垃圾股冲上九重天

当疯狂发挥到极致时,台湾股市早已脱离了正常资本市场的运行轨道,演变成一出击鼓传花的赌博游戏。在“赚钱效应”的鼓舞下,每个参与者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傻瓜。然而世界上不存在“永不终结的牛市”,曾经令人激动不已的虚拟财富也在泡沫破灭后化为乌有,轰轰烈烈的股市只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东方版的庞氏骗局”。

泡沫时期,台湾股市显著的特点就是热炒垃圾股,热衷概念炒作。一些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庄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容易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当时的“新奇毛纺”,业务并没有任何好转,但股价却连续出现22个无量涨停。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被庄家操纵,一个月时间连续出现19个涨停,上涨近2倍,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3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只银行股在泡沫最高峰时,总市值竟是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净利润只有这5大银行的5%。

与垃圾股炒上天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都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北股市推到了全球最没有投资价值股市的位置。

时过境迁,经历涅后的台湾市场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投资者面前。极具吸引力的市场估值,财务状况高度稳健的上市公司,相对低风险的公司治理,较高水平的信息透明度。曾经混乱的台湾市场,似乎变成了一个在国际上具有良好评级的优秀市场。

把握泡沫红利

无论是日本还是台湾,股市泡沫的共同之处在于,泡沫经济从积累到破灭,实际上都完成了一次产业的升级换代。优秀的企业抵挡住了风险和动荡,不但在泡沫中生存了下来,并得到超常规的发展。

一个国家发展多年来积累的资金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大规模的资金要追逐利润必然会带来市场的膨胀,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概念炒作自然是获利的最好途径。

泡沫经济似乎成为一个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同时,它也是一块试金石,会检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扎实稳固,是否经得住经济浪潮的洗礼。

在没有新技术出现,无法实现资金大规模转移的情况下,逐利资金很自然的就会把目标指向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巨额利润的股市和楼市。当泡沫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时,如何利用泡沫就成为关键问题中的关键。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政府的调控对于我国市场来说还是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的。因此,泡沫积累的过程也是政府与市场博弈的过程。无论是股市泡沫还是楼市泡沫,一旦出现,对经济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之下,股市泡沫对民生的影响要比楼市泡沫小得多,调控起来也方便得多,因此也更可能成为政府的选择。

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物流业经历了从手搬肩扛的传统物流模式。到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物流模式的较为完整的变迁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与日本相似,因此日本物流的发展对中国有一定借鉴。

本连载邀请专家着重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流变迁、物流技术装备的发展与变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历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状况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物流以及物流技术与装备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前,日本社会经济发达、物流先进已是不争的事实。回顾二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可以说并不乐观,对物流更是没有系统性的概念。从二战后至今,日本社会经济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历程?日本物流业有着怎么样的变迁?这是本连载着重介绍和分析的两个问题。

日本社会经济由弱到强,其发展经历了战后复苏、高速成长、稳定增长、泡沫经济、长期萧条和经济复苏等诸多阶段。物流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手搬肩扛的传统物流模式,到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物流模式的较为完整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物流业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战后复苏时期

二战后,日本财阀解体、生产设备受损、物流断裂、物资匮乏,经济一片混乱。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在日本实施了经济民主化政策来促进自由竞争,如财阀解体、公布独占禁止法、鼓励成立劳动组合等。同时,生产由军需向民需转变。当时,主要物资采用配给制,资源分配主要向纤维、煤炭、钢铁、化学等基础产业倾斜。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促进经济增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通过为美军提供给养,修理战斗机、战车等支援,日本经济大幅增长。

这时的日本重生产、轻流通,还没有物流的概念。企业把主要力量放在设备投资、技术革新和发展生产上。整个社会主要进行扩大生产建设,对物流服务要求很低。物流作为流通技术,只是销售过程中的辅助,不受重视,普遍存在肩背人扛、野蛮装卸、包装简陋等现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社会才开始使用简单的物流搬运设备,如传送带、起重设备、叉车等。此时,日本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

高速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阶段,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初期阶段。

1955~1957年,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日本经济获得爆发性增长,并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由于有劳动组合(相当于中国的工会)作为后盾,劳动者工资得到提升。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用7年时间实现了收入倍增。在此期间,东海道新干线开通,东京奥运会成功召开,日本经济极为景气。经济增长使雇佣持续扩大,失业率低于3%,基本实现了完全雇佣。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扩大,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和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形成了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市场模式。

为了提高流通效率,日本派团到美国考察,并带回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日语译为“物的流通”),奠定了物流发展的基础。超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由于居民收入增加,与重体力劳动相比,年轻人更愿意就职于服务业等劳动强度低的行业。企业生产及物流现场出现了用工方面的压力。于是,如何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成为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线的流水作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和设备出现了。

稳定增长时期

20世纪70年代,大阪世博会召开,经济持续向好。但1971年受日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日本由固定汇率制转为变动汇率制,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产业受到严重打击。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物价飞涨,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基于以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197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转为负增长,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结束。此后,日本进入了经济稳定低速增长的时期。

为了生存,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从以前的重生产转向重成本,并且不断改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市场。生产、消费开始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模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模式转变,物流也相应地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的模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模式。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流通模式大大提高了在生产和流通管理上的难度和成本。为了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企业成立了独立的物流部门,使商流和物流分离,对物流进行重点管理。同时,通过条形码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库存、货位、拣货和分拣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及准确度。日本的宅急便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在降低成本方面,由于生产成本的消减已经降到极限,很难再有新的突破,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使得对准确的物流信息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成为可能。这对于物流现场作业和管理的改善、降低成本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泡沫经济时期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快速、大幅升值。广场协议发表1年后,1美元兑换日元从230多日元下跌到150日元左右。从1985~1987年,日元升值51%。为了应对日元快速升值带来的经济不景气,日本采取了持续的低利率政策。这一政策促使了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从而导致了泡沫经济时期的繁荣景象。另外,由于日元升值,日本经济规模相对快速扩大,掀起了购买美国资产和海外旅游的浪潮。企业也纷纷将工厂迁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尤其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改变了传统的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海外的供应链模式,日本物流也随其供应链模式的国际化而向国外延伸和发展。国际物流成为新的课题。

长期萧条时期

1990年海湾战争后,由于美国在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了战备物资的繁杂运输,日本开始关注Logistics的概念。同时,由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股票、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下落,使得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之久的经济低迷时期。包括大企业在内的一批日本企业相继破产,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企业纷纷开始减量经营、压缩规模,导致国内失业率激增。

受此影响,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前的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供应方主导的Push型市场,转变为消费者主导的Pull型市场,消费者只在必要的时候去买自己需要的物品。由于经济不景气,扩大消费难以预期,在此情况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为此,企业纷纷把物流作为发展战略的

重要环节,来提高收益率和利润率。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大力投资建设高自动化水平的物流中心。

经济复苏时期

进入21世纪后,金砖四国崛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受金砖四国经济发展的带动,日本外需型经济持续发展,“失去的十年”中产生的过剩的设备、雇佣等多种问题得以解决。虽然经济得到发展,但是日本“世论调查”结果显示,对许多日本国民来讲,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经济在恢复景气。这一时期,《人才派遣业法》的出台、高龄劳动者的经费消减(如提前退休等)、扩大非正规雇佣比例等使部分劳动者工资减少。

在物流现场,同样是通过提高契约社员、派遣社员及小时工等非正规雇佣比例来压缩生产一线的工资成本。这些措施虽然可以降低工资成本,但是非正规员工的不连续性,增加了企业的上岗培训成本。同时,新员工对工作非常生疏,直接影响了现场的生产效率。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倾向于提高物流现场的自动化水平,并且开发出“简单易用”概念的系列物流技术与装备,以便使新员工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工作,提高效率。

此外,1997年签定京都协定后,世界各国、各个行业都在提倡节能减排、环境友好。许多公司都在商务基准中考虑了环境因素,积极应对IS014001认证和《绿色采购法》。由于物流在运输和配送过程中有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政府的引导和督促下,企业纷纷制定相应的措施(如物流系统优化重组等),来实现节能减排。另外,由于物流中心内部消耗的大部分能源都是电能,为了应对节能减排,许多企业积极进行重量轻、高效能的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除了节能减排之外,物流活动的安全、安心也是近年来在日本物流界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

小结

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经济泡沫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迅速成长,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建立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及保险市场;金融机构不断健全,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金融交易品种不断丰富,金融资产迅速增加。1999年底,金融总资产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达10万亿元,促进了我国虚拟经济的形成。2000年二季度,外汇储备即达到1580亿美元。总体而言,我国虚拟经济还相对落后,与国际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及周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尚不充分。虚拟经济尚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市场存在着较高的功能缺陷与体制风险,存在着引发泡沫经济的诱因。而全球金融危机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下虚拟经济发展过快时,不稳定的特性导致了大规模的经济风险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虚拟经济中风险防范就尤为的重要。

二、虚拟经济中风险的来源

(一)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

虚拟经济脱胎于实体经济,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来看,实体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虚拟经济对其予以资金、信息上的支持,但虚拟经济的运行一刻也脱离不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经营者能力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微观企业的盈利能力、信用能力以及技术、制度创新进度等都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因素,这一不确定性会通过实体经济的外观经济指标迅速扩散到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价格的强烈波动,形成巨大的风险。

(二)制度性内生风险

在虚拟经济活动中,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高度依赖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保证。所以,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风险规避活动要围绕信用手段的创新服务展开,如金融创新。任何创新都力图突破“高风险——高收益”定律,朝“低风险——高收益”迈进,如对冲基金、逆向操作等都是为了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投机收益。但是,这些创新在减少短期风险的同时,加大了长期风险。毋庸置疑,信用手段的创新可以看作是从被动接受风险到积极应对风险的一种改进,但虚拟经济的运行秩序还受宏观经济政策、实体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所谓的创新又与上述因素的关联越来越密切,高度的相关性使得虚拟经济在长期内不可能平稳地按照既定方式运行,又因这些创新活动通常涉及到大宗业务,规模相当庞大,一旦长期内不能按预定合约履行,必然会给虚拟经济带来更大的风险损失。

(三)信息不对称效应

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信息主要有两种,一是实体经济信息,二是自身的信息。受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及公共政策的制约,真实信息由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传播的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了与虚拟经济相关的信息供给不充分,这就为虚拟经济领域不同投资者获取信息制造了障碍。信息在虚拟经济领域内部的传播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在各投资者之间相对平等地分布。投资者本身受资金实力、社会资源和时间的限制,信息搜索成本过高,真实信息甄别能力不强,造成信息失真。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这种不对称状态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更多交易在盲目的经验预测中进行,最终使市场失去理性。

(四)虚拟资本的属性

虚拟资本的固有属性诱发金融风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五篇中揭示出虚拟资本具有两个特征:(1)投机性。虚拟资本价格的特殊决定方式,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投机的对象;(2)价格的回归性。马克思把虚拟资本价格涨落称为一个复归原点的运动,即:“一旦风暴过去,这种证券就会回升到他们以前的水平”。第一点暗含的意义是,虚拟资本价格与其所代表实际价值的超常规背离,最终会导致资产贬值,形成“泡沫经济”;第二点则表明,虚拟资本价格的暴涨必然会下跌,也就是“泡沫经济”必然要破灭。当代虚拟资本的形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证券化和衍生物的发展中,如 “重新打包”业务,金融期货、期权等交易,被称为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无中生有”的虚拟资本,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矛盾的激化。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在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已不是黄金等贵金属。纸币、电子货币等作为信用货币,本身就是“ 虚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货币及创造货币的过程,与实体经济相比,也属“虚拟”范畴。货币、资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已离不开虚拟经济。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银根一收紧,实体经济部门立即就有反映。纵观世界各国,可以说,没有虚拟经济,就没有现代经济。

四、我国虚拟经济中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二)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三)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会计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