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林业;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1-0022-10

作者简介:王永莉(1968-),女,四川蒲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等。四川 成都61004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个战略目标,而生态文明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多赢,则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协调我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宏伟战略目标。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国外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从生态民主、生态伦理等环境正义角度提出的(Roy Morrison,1995)[1],国外生态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刘思华,2008)[2](P.18-30)。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列入党的政治报告。2012年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同年9月,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目标。贯彻实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十三五”发展时期的指导思想,成为近两年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认识,已成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文明形态,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逐渐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文明模式[3](P.98-101)。它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全部进步状态,国外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的生态思想等,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文明发展演进看,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等的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4](P.6-8),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作为更高级社会文明生态化表现的生态文明,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贯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形成生态化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及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西部民族地区,即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民族8省区,既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我国生态安全保障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相对滞后。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维护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国防安全、生态保障、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东部和全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滞后,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人均地区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率依次为40381元、26178元、8824元和466%,分别占同期全国水平的818%、839%、773%和831%;同期该区域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22%、436%和442%,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和低63个百分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十分强烈(表1)。

(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9,11;(2)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3)2014年中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报告,http:///2014/0716/87178.shtml,经济网;(4)张欢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5)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 2015,7.

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表1)。2015年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平均达2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1%。但新疆(47%)、青海(63%)及宁夏和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名列全国末位。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达64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17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5%和273%,尤其是内蒙、广西和云南等达20多个,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高达35%,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禁止开发区,是绝对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如此众多的禁止开发区,唯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其禁止开发区的主体生态功能发挥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除外,西部民族地区其余7省区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平均降幅分别达458%和69%,前者占全国平均降幅的82%。其中,宁夏是全国唯一万元GDP能耗上升的地区,新疆是全国万元GDP电耗水平上升最高的地区,高能耗使其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

2.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众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根据我国2010年底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中,限制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主体功能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要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完善主体功能区等制度,有助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2008年底,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在全国436个县级行政区。而西部民族地区至少涉及16个,包括6个防风固沙型、4个水源涵养型、4个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和2个水土保持型,覆盖该区域145个县(市)①,不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数量众多,且涉及面积广泛、人口众多。如内蒙至少涉及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其余新疆有3个,云南、、青海和广西各涉及2个,贵州和宁夏各1个。

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生态产业,才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o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

3.生态文明建设对防治西部民族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态势,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疆、内蒙、和青海是我国目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2014年底,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约为261万平方公里和17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和179%②。其中约96%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青海依次分布有107、61、43和19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2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近88%;约94%的沙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青海依次分布有75、41、22和13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的近87%。不少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还非常严重。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惟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国土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和问题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比较低下,地区间差异也较大;虽拥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丰富的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但其生态资源的发挥和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全国100个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建设,大力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步伐。

2013年12月我国确定的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共5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有13个;2015年12月确定的第二批共4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又增加了9个,共计有22个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每个省区至少有3个③。除贵州、青海和云南是全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外,还包括新疆的玛纳斯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哈巴河县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广西的玉林市、瑶族县、桂林市和马山县,内蒙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乌海市,宁夏的永宁县、吴忠市利通区和石嘴山市,的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市。

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余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一样,围绕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及领导干部考核等方面,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中,云南、贵州和青海作为全省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展开先行先试,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等。云南和青海还积极参加我国国家公园试点实践,从各方面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的展开,虽没有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5](P.32-36),但国内不少学者已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和不尽相同的方法来评估全国各省区的生态文明水平。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依然较低,且省区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较大(表3)。

从上表不难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其省区间生态文明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水平相对领先,这可能与其森林覆盖率高、林业和旅游产业较发达,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和青海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不同指标衡量的生态文明水平差异较大;内蒙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但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等形势非常严峻,排名差异也较大。而宁夏、贵州和新疆则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落后型,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均面临严峻形势。所以,西部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发展生态经济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的迅速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分布不平衡。为充分发挥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从2014年到2015年底,我国评选出第一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共295家。其中,西部民族地区第一批有21家、第二批27家共48家入选,占全国总量的1627%。其中除没有一家外,广西13家、云南10家、内蒙8家、新疆7家、贵州4家以及青海和宁夏各3家⑤。尽管与东部和中部相比,如最多的福建就有21家,西部民族地区差距比较大,但该区域依然具备一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其中,国家林业重点企业数量相对较多的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林业资源优势,而、宁夏、青海等省林业资源优势不明显。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要对其各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不足有清晰的认识,立足于各自的资源环境等特点,突出区域区位特色,尽量选择能协调好区域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和其他生态产业时,还要严格受到中央关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中的产业选择和发展限制,尽量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面临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旅游旺季拥挤而淡季资源闲置等季节性特点,国家公园体制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有诸多不明朗的因素。如何在保护好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则是旅游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必须面临的挑战。

该区域另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则是生态农(牧)业,即采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等,提供各具特色的生态农牧业优势产品。2015年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15%的有4个省区,依次是新疆163%、贵州156%、广西153%和云南15%(表1),而全国同期这一指标仅为9%。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必须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原有畜牧业种植业等发展基础,选择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等,生产和提供符合当代社会需求、拥有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技术的相关农牧业产品,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比如贵州的高地绿色农业和新疆的优质红枣、葡萄和牛羊肉等,均能有效提高区域的生态物质文明水平。

2015年9月我国颁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现在分部门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有机等产品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⑩。这给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其他生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道路依然漫长。

(三)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林业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需加快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调整和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为此,该区域既要进一步加大林业投资和建设,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协调好经济林和生态林间的关系等,不断提高林业总产值;还要积极参与我国森林食品认证和森林认证等,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主动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化成林业经济优势,提高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其中,中国森林食品认证(Chinese forest food certification ,CFFC)是指产品原料源自于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森林食品。2015年2月,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正式《森林食品认证标准》,目前可认证十二大类的森林产品。截止2016年6月10,我国获得森林食品认证最多的是黑龙江(35种)。西部民族地区中,新疆有1种、广西有6家企业的12种食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云南有9家企业的36种产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这些CFFC获证企业和产品的增多,可同时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区域林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比重,同时提高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我国森林认证体系于2001年开始启动,2009年正式颁布《中国森林认证实施规则》,并启动国际互认。目前中国森林认证范围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及产销监管链认证、竹林认证等6种,有效期为五年。截止2016年6月10日,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广西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这些获得认证的企业及其森林产品,同样会提高和扩大其林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国内外相关森林产品的消费和出口,有利于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西部民族地区其他省区也可通过这些认证,进一步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

(四)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实践探索

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逐步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累积经验,提高区域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其中,贵州、云南和青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大省,要以各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案为基础,进一步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贵州在2009年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4年5月贵州通过并率先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通过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云南早在2014年就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同年11月《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14年10月《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提出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目标。

2015年6月,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青海与北京等9省市被获准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同意试点省市各选取1个区域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云南早在2008年就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先后获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等8个国家公园。2015年12月,青海编制的《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青海也于同年编制完成《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等多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践。

西部民族地区的其余省区,也要根据本省区生态资源环境特点和原有生态文明水平,借鉴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经验,积极推动省级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主动提升各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2篇

摘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障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解决观念、规划、科技创新、发展与保护、机制和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

关键词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党的十精神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我国的土地超过90%分布于县域,县域人口又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自然资源也大都分布于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我国县域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态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总体上不强,生态文化、生态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展步伐相对于城市较慢,又由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分布较分散,致使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感受不是那么强烈,还存在较为依赖政府的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眼前利益,短期效应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决策,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对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县域生态文明及道德观念还很淡薄。

2.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 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3.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4.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十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条。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应从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等,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加大投入、科技引领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课题编号:

L13BZZ007。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前沿,2008(8).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3篇

>>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舟曲县干旱山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发挥林业工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县域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浅谈城市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 浅谈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林业管护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措施 浅析汝城县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导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生态责任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div=-1.

[5] 沈可东,张高训,林敏莉,等.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县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13.

[6] 李祥余,邱少波,任其建.通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5):185-186.

[7] 严芳,朱家诺,戴普灿.宣威市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3(1):114-115.

[8] 王子,胡宝清.合浦县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4-88.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4篇

一、特殊的水资源情势决定了江苏必须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江苏水资源的特点

一是本地水资源不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达到9492亿立方米。二是降水量大,产水率比较低。江苏多年平均降水量994.5毫米,折合水量达1017亿立方米,但由于江苏属于水网地区,水域面积大,蒸发也大,实际降水所产径流仅为降水量的1/4,低于全国,也低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平均的产水模数。三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的利用效率不高。在江苏,汛期集中了全年60%—70%的降水量,流域上中游来水也主要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排泄入江入海,形成弃水而不能利用。

(二)水生态面临重大挑战

一是水体污染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1倍,许多河湖水体超量纳污,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三分之二的水域因水质恶化,使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近几年来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治理速度还跟不上污染物排放的增加速度。以太湖为例,2012年实际入湖污染负荷中,总磷为0.204万吨、总氮为4.8万吨,分别是全湖允许纳污量的3.0和2.7倍。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水生态环境退化依然十分严重。一方面,河湖生物种群锐减,并以耐污型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湖泊普遍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持续大规模暴发;另一方面,河湖萎缩,水域面积锐减。同时,沼泽化趋势明显。由于长期围垦、淤积和养殖,大部分湖泊都存在沼泽化现象,生态调节功能日趋退化。大量污染物滞留河湖,在河湖内部沉淀,日积月累,形成严重内源污染。以太湖为例,污染淤泥淤积面积达到1960平方公里,占整个湖体面积的60%,严重区域淤积的污染底泥达1.5米以上,太湖湖泛生态危害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太湖严重的底泥污染有直接关系。

三是洪涝灾害和局部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尽管江苏跨流域调水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在沿海地区、淮北地区和丘陵山区水资源量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根据江苏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量为28.9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全省缺水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全省缺水10.3亿立方米。

四是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十分普遍。用水效率不高,2012年,江苏万元GDP用水量102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50立方米的水平;现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5左右,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为7—9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城镇供水综合漏失率达2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降至10%以下。大量的水资源消耗直接导致废污水的大量排放,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加剧了水体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保障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江苏人口多、工农业发达,单位面积出产的经济总量大,排污量也大。据2012年资料测算,当年向河湖排放的废污水总量与本地径流之比达到1‥1.7,为全国平均的15倍多。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用水条件,河湖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家正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靠无限制的增加用水总量满足用水需要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要求。现在全省用水总量已突破5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约1/10,江苏必将是国家取水总量控制的重点地区。因此,要继续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二、江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确立水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要求在城乡规划、工程设计、项目建设,工程调度和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确立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比如城市规划上,要增加透水面积,包括规划理念和建设材料选取上都要考虑生态的需要等等。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和考核制度,严格水行政许可和节水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地下水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水资源费等规费征收,全面强化水功能区管理等。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从强化节水立法、健全管理机构、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深入推进载体建设和节水技改、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面,将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格水资源保护。要求从水资源保护的顶层设计入手,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制度设计,并从严格水功能区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加快水源地达标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健康工程、加大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推进地下水控采压采和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管理。从实施河湖水域“占补平衡”,建立健全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河长制”,统筹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加大河湖保护执法、清水通道建设,开展重点河湖健康评估工作等方面,提出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管理的要求与措施。

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大力倡导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和水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建设城市活水清水工程,推进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生态治理,大力开展生态健康河流、湖泊、水库、小流域和水生态文明乡镇、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大力推进退圩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积极开展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水生态文明能力建设。对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出要求,包括加快推进全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生态监测评价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和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监测网络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共享平台,利用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水生态监测评估,加强水生态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等。

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明确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制订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管理制度和办法,指导市、县(市、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评审验收,对达到标准的命名为水生态文明城市。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水利厅已经成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要求市、县政府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河湖生态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加强科技支撑。强调必须加强水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基础理论、宏观战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落实经费保障。要求各级政府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经费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和经费要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省水利建设投资切块专项用于水生态文明相关工程建设,省级水资源费重点支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水生态文明投融资机制。

强化监督考核。强调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评价指标达标和重点工程实施等情况和指标纳入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要求市、县政府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每年要向上级政府报告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向省水利厅通报水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宣传;对策;贵州贵阳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14-02

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为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内容之一,它是其他4项建设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没有自然保护及其资源持续利用的支持,其他建设就难以持续和协调地进行。这就是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等深刻地融入和全面贯穿到其他建设的全过程中去,也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本身才能得到发展。生态文明最基本的理念就在于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需在此基础上深入一步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在实践中改善自然,建设和谐与持续社会,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和健康安全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以达到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2013年7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介绍了贵阳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个7年前还被评为“污染城市”和“酸雨城市”的贵阳市变为全国著名的“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做法和经验,十分令人振奋和敬佩,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性行动,值得学习和借鉴[1-3]。本文简要探讨有关这方面的某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1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法制化标志着领导的认识和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已成为一个区域建设的“根本大法”。众多的事例说明,若只作一般性号召,这样的开创性事业是实施不了的。条例中首先要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实际要求,然后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基本情况、实际要求和建设目标,确定自己的重点建设项目,例如查清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本底、保护区网的建设和有效管理、生态农业的建设和高效农业发展的结合、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规划、生态城镇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新兴产业的创建、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生态保护教育和科研监测的开展、和谐社会和持续社会的建设等,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方向和资源情况选出重点阐明规定。同时,提出明确可行的保障措施,例如承担的机构和人员、组织社区、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定期检查、评估、修改和奖惩办法等,都应有明确的说明[4-11]。

2 广泛宣传所订条例的详细内容和要求

有了条例的规定不等于问题已经解决,必须对重点条文作详细解读,各领导机构,如党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和政协常委会等,应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和权限,认真提出有关贯彻实施、监督执行和落实分工的意见,发动广大公众进行讨论,认真组织其积极参与讨论[12-13]。

3 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负责推动和落实各项工作分工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最高的战略,必需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推动、协调、落实建设条例中所列举的各项任务,并组织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贵阳市首次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在“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指导下,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有声有色地完成任务,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工作,十分值得学习。很多实践都说明,缺乏这一环节,再好的条例也还是一纸空文,只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很难把工作拓展开来[14-15]。

4 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要确保各个项目能认真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条例相关的内容。这就要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并确保法规制度得到认真执行,像保护区网和生态城镇的建设与环境污染防治就是如此,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绿色经济体系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沉寂的局面才能消除。总之,提高和完善地方立法质量是基础,监督法规执行是关键。贵阳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分别建立了生态保护审判庭、生态保护检察局和生态保护分局,使得生态保护执法机制和司法机制更加完善和配套,为条例的贯彻创造性地履行司法职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护。这就能维护条例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大法”的地位,对触犯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使每个人都敬畏法规和遵守法规,让人民群众从每个生态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很有创造性。

5 结语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说明,一部地方法规就能引领一个城市的发展。当前,全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的2 600个以上保护区以及不同部门在实践中所创建的“生物圈管理区”、“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生态县(市)”等都亟需学习贵阳市的经验,将之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充分发挥其活力[16-22]。所有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都像贵阳市那样发挥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活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产生一个飞跃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国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因此,必需坚决执行,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 参考文献

[1]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年鉴编辑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 李裴,邓玲.贵阳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3] 李裴,邓玲.贵阳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4] 郭强.竭泽而渔不可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冯之资.循环经济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7] 孟庆瑜,陈佳.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及法律体系机制[J].当代法学,1998(4):3-6.

[8] 秦天宝.关于我国自然资源法律体系评价及其立法取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10-14.

[9] 桑守秋.环境资源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 王献溥,于顺利.论生态发展文明时代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和要求[J].北京农业,2008(21):66-70.

[11] 王献溥,郭柯.关于农村生态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首届年会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2-271.

[12]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广大公众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含义和途径[J].野生动物杂志,2006,27(5):41-44.

[13] 王献溥.如何争取广大公众对保护区的支持[J].天目山,1998(3):20-21.

[14] 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贯彻“马德里行动计划”的展望[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3):161-165.

[15] 王献溥,李文埕,刘韶杰.贵州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立与可持续利用[J].贵州科学,2011(7):10-14.

[16] 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建设持续社会中的作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3(2):9-14.

[17] 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广西猫儿山保护区建设生物圈保护区试验示范区的主要途径[J].北京农业,2012(12):24-27.

[18] 王献溥,于顺利,宋顺华.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实践生态发展战略的作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3):7-11.

[19] 杨朝飞.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文件[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4-29.

[20] 施倩,刘申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在构造特色[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