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成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第1篇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导致通胀的原因远比货币主义想像的要复杂得多。而把通胀简单界定为一种货币现象,只是回答了“是什么”,并没有回答“为什么”。谁都知道通胀是因为票子(货币)发多了,然而问题恰恰在于那么多的票子为什么能够发出来。只有弄清楚了这个“为什么”,才能找到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为了弄清楚中国超额供给的货币究竟来自何处,首先需要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加以界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货币供给采用的是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定义。根据此理论给出的定义,货币是存量与流量的统一,其中存量货币供给是外生性的,而流量货币供给则具有内生性。

这两种货币创造的机理是完全不同的:存量货币的供给源于储蓄(储备),并且取决于央行的货币与汇率政策。在封闭经济中,存量货币的供给数量与央行基准利率负相关,但在开放经济中,这种因果关系则是不确定的。

流量货币的供给通常是由需求决定的,其供给来源是各种各样的市场行为主体,并且,在开放经济下,流量货币的供给数量与央行基准利率正相关。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央行越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存量货币的供给,在市场对货币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中有货币供给能力的行为主体就会在高利率的激励下去创造更多的流量货币,即时下人们所说的流动性。

按照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中国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M0)定义为外生性的货币供给,把包括M1在内的M2定义为内生性的货币供给。

从这样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给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外生货币M0的供给年均同比增长在15%左右,内生货币M2的供给年均同比增长率则更快,与M0相比平均要高出三个以上百分点。

在中国货币供应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大致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发生在1990年到1994年的波动。期间为了防止经济走向衰退,管理层采取了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M0的供应量同比增长迅速,在199 3年的时候,同比增长达到了35%以上,M2的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7%以上;另一次是发生在2008年到2010年的波动。由于受到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也开始趋于下滑,为了防止经济走向衰退,管理层再次采取强力的扩张货币与财政政策,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M1与M2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32.35%和27.68%。

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这两次货币供给量的剧烈波动都导致了危及经济稳定增长的通货膨胀。其中,发生在1994年的通货膨胀曾经使得CPI上涨了25个百分点,而开始于2007年(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而被中断)的通货膨胀也已达到了5%左右。

至此,所有统计数据似乎仍然在支持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货膨胀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货币现象而已。但是,只要稍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次货币供给的波动在机理上几乎是完全不同的。

上世纪90年生的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是主要由外生性(M0)货币供给变化所主导的;而本次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则主要是由内生性(M1和M2)货币供给主导的。

我们这样说的根据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货币供应量急剧波动过程中,是先有外生货币供给的增加,然后再有内生货币供给的增加,且这两种货币供给的波动周期基本吻合。但从2008年开始的货币供应量波动是首先从内生性货币供给增加开始的,外生性货币供给增加只是在管理层决定采取扩张财政政策之后才启动的。

理解这种区别之重要,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在下文中,我们将从这种区别着手来探讨本次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从2004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与此同时,一般物价水平也开始明显上涨。此时,管理层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快,并随即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但是,处在开放经济下的中国,单方面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是无法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之政策目标的。

人们所看到的是,伴随着人民币加息而来的首先是人民币升值,因为加息必导致作为人民币资产价格的汇率上扬。除了这种流量效应之外,从存量上看人民币本来就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

因此,尽管同期美联储也采取了加息行动,从而未造成中美两国息差的扩大,但因美国财政部从2002年就开始将美元贬值以应对来自于欧元的挑战,而中国管理层则从2005年起开始着手对原有固定汇率制度加以改革,从而让人民币走上了对外升值的道路。于是,在中美两国汇率呈反方向调整的情况下,境外资金大规模流入套利。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不言自明的,管理层通过提高利率(包括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所紧缩掉的货币尽数被境外资本流入而导致的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所对冲,货币紧缩政策不仅没有能够起到减少外生性货币供应的政策效果,反而导致了汇率与利率平价的破坏,以及由外部资金流入而造成的外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不能减少外生性货币供给,反而还给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而诱发了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迅猛增加,而这是导致此次通货膨胀难以得到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因。人民币对内加息、对外升值后,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的:一是金融渠道;二是产业渠道。

而相关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变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庞大是始料未及的。因为,自2004年管理层决定实施宏观紧缩政策以来,各种紧缩产业的政策接踵而至。这些产业紧缩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政策;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从劳动要素密集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的政策;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控制产能的政策;以及从出口导向转为内部市场销售的政策等。

然而,中国产业界的实际情况是普遍缺乏完成以上转型所需要的要素,这意味着中国实现上述转型的约束条件大都不能得到满足,无奈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只得选择退出。正是这种产业资本大规模从实际经济领域退出的举动,让许许多多原本沉淀在产业部门的资金“飞起来”了,从而导致了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急剧扩张。

除了上述的产业紧缩政策之外,与之同时实施的还有劳动紧缩政策。劳动紧缩政策实施的后果是劳动成本的提高,我们这里所说的劳动紧缩政策主要包括补贴农业劳动和大幅提高城镇劳动者名义工资的政策。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意味着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出清之前,中国的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时,城镇的工资水平就必须上调,否则农村劳动力就会停止流向城镇工业部门,中国从二元社会向一元化社会的转型也就无法实现。但是,当下中国,一个非常盛行的观点是,刘易斯拐点已

到,农村剩余劳动已经趋于枯竭,从而需要大幅提高工资来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依然在50%左右,农村劳动的边际产出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了。

其次,既然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那么在最近数年中,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为何会显著地减少了呢?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管理层在最近几年中增加了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补贴;二是伴随着房地产价格暴涨而来的城市居住费用的提高。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入城市就业的成本提高了,而留在城市务农的收益相对增加了,于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自然也就趋于减少了。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在中国各地到处可见的“民工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标准。

由上可见,因果关系应当是这样的,因为管理层增加对农村与农业生产的补贴、以及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导致了工资上涨的压力,而不是因为中国到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才导致工资率的上涨。因此,我们有理由把补贴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政策视为劳动供给的紧缩政策。

为了控制不断趋于扩大的收入差距,近年来,管理层不但制定了新的劳动合同法,还进一步推出了增加工资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假如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管理层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这样的干预是必要的,但问题恰好在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不变,但是名义工资却有了比较明显的上涨,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名义工资更是出现了加速度上涨,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企业对劳动需求的下降和增量投资的萎缩,由管理层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行政性干预所造成的紧缩效应非常显著。毫无疑问,劳动紧缩政策所产生的流动性效应与产业紧缩政策的后果是非常相似的,劳动供给价格的提高会压制产业投资,诱致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在从金融角度对中国超额供给货币的来源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还需要从财政角度对中国超额供给货币的来源加以分析,否则就会留下某些缺口而导致通胀治理政策选择上的缺陷。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最近几年来,在国民储蓄总量中,居民的存款是趋于下降的,而企业与政府的存款均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从2004年算起,两者的增加值都达到三倍以上。结果,在中国,政府不仅是外生性货币的创造者,而且也是内生性货币的创造者,其创造的货币供应量之多,也是不容忽略的。

中国财政存款不断增加,说到底是与政府过多地参与社会投资有关。2000年后政府财政支出有了十分明显的增加,其增长的斜率越来越陡,反应在税收上,是政府税收收入的迅速增长,因为没有税收的增加,政府不断增加的支出就只有依靠货币的财政发行来加以平衡,而这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这样的救治政策,不仅导致了外生性货币供给的增加,而且也带来了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异常增长。政府救市导致外生性货币供给增长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政府突然间增加财政支出,没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但问题在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如何造成内生性货币供应量增加的。

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加以理解:第一,政府实施财政扩张政策需要以增加税收为前提,由此引起的政府存款的增加会引起内生性货币供给之新的来源,我们不妨将此定义为挤入效应;第二,当政府进入一般产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就会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导致企业存款的增加,并使得内生性货币供给进一步增加。

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4-01

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纸币流通情况下,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使每单位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主义创始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造成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最常用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它是判断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CPI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近年来的同期水平,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4.1%;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推动引起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提高工资或者是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又称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为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十分明显。

(二)需求拉上导致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的持续上涨。目前世界市场上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西方一些国家加大对大豆等的需求,使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近十年来,我国GDP增长迅速,而这样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来实现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会导致相关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从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

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宣布实行新的汇率制度,这就进一步增大了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无论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大量流入,还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二、抑制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多种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

针对我国目前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有关部分采取了一些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尽管这些措施对缓解目前的通货膨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央行应该实施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在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减少银行体系的准备金量,从而减少货币的供给。只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使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作用有效体现,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问题。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GDP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造成的。针对局部地区出现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现象,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不断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相对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要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四)加强国际经济运行监测,提高治理通货膨胀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上涨与国际市场上对大豆等需求的增加有关。因此,要建立对国际经济运行的预警系统,加强对国际经济运行的监测,防止由于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膨胀是一种复杂的货币现象,它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通货膨胀问题,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季伟杰.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J].金融与经济,2008(2).

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第3篇

通货膨胀;成因;措施

1.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分析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下面根据我国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列举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具体原因。

国内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之后,国内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但上涨幅度较小。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均始于2008年下半年,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2011年4月份以来却屡创新高。

国际原材料及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2010年全球谷物减产了3300万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成本推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能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劳动力成本增长。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将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2.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对治理我国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对人民币汇率实施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随着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国际游资不断涌入,推高了国内市场价格,特别是资产价格,并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适时的对人民币进行调节,真正发挥汇率杠杆对经济均衡的调节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关键在于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大宏观调控,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房,让市场充分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外,积极鼓励各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的技术创新行为,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坚决通过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来吸收来自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上涨的压力,P=C+W+R,其中P代表产品价格,C代表生产成本,W代表劳动力工资R代表合理利润,我们只由通过技术创新降低C,产品价格P才有可能稳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7年全国粮食、食用油、猪肉价格不变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诱因。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农民都有巨额补贴,这是其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助,鼓励其积极种粮。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敞开收粮,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使种粮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

一方面,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虽然可以通过释放库存,在短期内按住粮价,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粮价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我认为,国家应该以国际粮食价格为参照,提高粮食收购价。另一方面,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上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科学用地、集约用地;加大土地执法的力度;探索建立问责制和保护耕地的利益机制。最后,对粮食的外资垄断引起重视。跨国企业已经掌控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定价权,如果再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食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被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于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供给冲击影响的,笔者认为,对于它的治理,我们应该以市场为依托,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为重点,另外,严格控制公共事业价格的上涨幅度,特别是对下游产品价格影响明显的油价、电价、天然气、水价和煤炭等可以在一定时期限制价格上涨,其他公共事业收费和税收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跟风上涨现象,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慎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策目的应以维持经济增长和温和物价上涨为首。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生产过剩和流动紧缩危险,防止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

[1]李亚拉.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第4篇

Abstract: Price stability has become the priority of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To avoid the larger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inflation due to various caus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must take related measures, continue to combine the total policy and structure policy and integrate the short-term emergency plans and measures and the system which can guarantee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expected function action of long-term system, take various policy, and use various of measures with target to reduce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which may cause price rose, avoid the spread of inflation, and ensur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关键词: 通货膨胀;物价稳定;成因;治理

Key words: inflation;price stability;the cause;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58-03

0 引言

2011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指出将稳定物价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虽然,自2011年7月份以来CPI与PPI增速放缓,我国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逐渐显出成效,但控制通货膨胀,保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仍然是我们当前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常情况下就是指由于货币发行得过多,超过了市场上所需要的数量而导致的纸币不如以前购买力强的这样一种现象。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前者大于后者。

纸币流通的发展的必然趋向表明,纸币发行量大小必须要和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价值量大小相符合,这个量要是不能够相互大致的吻合的话就可能出现纸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这样的情况,由此导致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仅仅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要是它只是处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出现。由于金银货币本来就拥有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是市场的需求量而贬值,所以它能够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行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小,让它和商品流通中要求的货币量相互吻合。但是在纸币流通的环境下,由于纸币只是一个货币的符号所以自己不具备金银货币那样的价值,所以不可能拥有贮藏手段,所以说,纸币的发行量务必要和市场上商品流通所需的量相符合,要是超出了范围就产生贬值。

就通货膨胀的认知度这个方面来讲的话,非常具有代表学派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新古典综合派和货币学派。按照新古典综合派代表的观点来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不断的整体上上涨的情况就叫做通货膨胀;按照货币学派为代表的观点来说,通货膨胀就是一种比较单纯货币现象。而且常常是出现在货币增加的速度大大高于产品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各个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越来越快的话,它的通货膨胀率就会随之提高。

2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预期等多种因素造成。

2.1 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期;通货膨胀;原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65-02

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均提及要稳定市场预期。而2014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本文通过对CPI上涨的成因进行研究,进而探讨预期因素对通胀的影响。

一、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对于通涨成因的认识,许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指出,通货膨胀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宋铭鑫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经济上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并由此形成了过度依靠出口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发生在生产成本推动上。刘煜辉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我国前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严重地透支了生产要素的红利,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此外,部分研究者通过研究货币来解释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余永定表示,流动性过多是产生通胀的重要原因。

上述学者的观点都是用我国实体性的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进行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均忽略了人们的预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作用。许多的经济学著作都表明,如果将人们的预期因素考虑的话,可能会对现象的解释或者政策的效果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本文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尝试将预期因素纳入模型当中,以更加准确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能准确地论述预期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数据的说明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总供给、总需求以及理性预期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建立我们可以建立函数模型P=f(AD,

AS,Pe)。其中,总需求AD是衡量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值,因此可用货币供给量来代表。而根据对货币供给的三个层次的定义,我们认为,使用M1层次较为合适。M1体现的是居民的现实购买力,反映在产品市场当中,也就是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因此,可用M1来衡量居民对商品的总需求。P用CPI来衡量,AS用工业增加值增速来替代。至于预期物价Pe,我们借用卡根在1956年提出适应性预期来表示,按照该定义,适应性预期可表示为:Pet=Pe t-1+η(Pt-Pe t-1),P由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出;而η的值,按照张勇、范从来的测算,取为0.1。

三、计量分析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为全国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所有变量的数据均取自万得(WIND)数据库。P与Pe都是经过调整的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100)。

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测算。

τ泄乇淞拷行ADF检验,发现lnMS、lnECPI为一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函数:

对上式的残差项(Resid)做ADF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单位根(ADF= -5.567,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上述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对上S式进行LM检验,发现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Obs*R-squared”对应的伴随概率分别为0.4378和0.1745,均大于0.05,表明不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

从公式的系数来看,似乎预期对物价的影响较大,其实不然,因为每个解释变量所使用的单位都不是相同的,因而单凭公式上的数字,是无法进行准确比较的。要比较这三者对物价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计算Beta系数来得出我们所要的结论。Beta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为Beta系数;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Sx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标准差;Sy为因变量的标准差;x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离差;y为因变量的离差。

从上式看出,Beta系数与变量的单位无关,因此可以进行直接比较,从而可以评估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经计算,dlnecpi的Beta系数为0.96,lngy的Beta系数为0.52,dlnMs的Beta系数为-0.21。从Beta系数的绝对值以及三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因素来看,近年的通货膨胀不并是由于产品市场的总供给或总需求引起的,而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所致的。一方面,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储蓄的机会成本上升,从而提高公众的消费意欲,同时,价格不断地上升,使公众提高了对将来的收入预期,也刺激了当期消费。国家按月公布的零售消费额,同比都出现大幅度增长,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企业对通胀的预期,导致实际利率预期将降低,从而刺激企业投资的增加,同时,产品价格预期的上涨,也使企业对未来的盈利感到乐观,两方面都刺激了企业投资的开展。2014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保持在双位数,也说明了这一点。再者,通胀预期的存在,劳动者必然会要求企业增加名义工资,以确保实际工资的不变,尽管名义工资的调整具有黏性,但通胀的预期将导致名义工资具有上涨的趋势。这种预期,通过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对经济实体产生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通胀主要是受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所致,因此必须要注重通胀预期。

第一,努力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我国今后的政策实施中,应当实行真实经济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了解政策的意图,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多而产生的不稳定的通胀预期,从而降低高通胀发生的可能性。第二,适时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中进行学习,建立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通胀目标制,从而达到稳定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铭鑫.试论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思路[J]. 现代商业,2008,(3).

[2] 社科院专家刘煜辉:应对当前的通胀货币政策效力有限[EB/OL].和讯网,2008-04-07.

[3] 余永定.通货膨胀严重威胁稳定[EB/OL].和讯网,2007-11-29.

[4] 张勇,范从来.通货紧缩预期对产出的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3,(10).

[5]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