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教育方法

特色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教育方法

特色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吉林省;成人教育;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全球化趋势越来明显,我国的教育体系、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成人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股新的浪潮下,成人教育应当随之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

一、成人教育的内容

成人教育主要是为成人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成人教育形式对接受教育人的性别、年龄等均没有限制。通过推广成人教育,可以使得社会普通民众接受到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对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1]如今的成人教育,大体可以分为四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即自考的形式;第二种是网络教育,也可以看作远程教育;第三种是成人高考;第四种是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分三大类: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和高中起点升高职。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在国家招生计划中,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

二、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成人教育教学目前的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相比,成人教育的进步十分缓慢,教学理念也十分落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大众对于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人认为成人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应当被淘汰。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体系也不断完善,不仅是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教育也不断得到发展,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各类学科、各类院校的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群体都不断扩大,与之相对的,成人教育却越来越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上的优势逐渐下降。而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教育的投入方面也一直没有跟上,许多成人教育学院学府的教学设施已经十分老旧落后,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和教学要求。改革和创新方面也没有跟上当今的互联网浪潮,教学理念还十分落后。[2]

(二)成人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职业学院的不断发展,成人教育的生源群体越来越少,当前已经出现招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所以,有些学校裁撤了一部分成人教育学科,招生数量也不断缩减,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上均有所下降,现有的成人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现如今,成人教育师资配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其次是质量不高,而且缺少新鲜的血液,不能吸收现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成人教育教师的薪酬比较低,生源少,不仅不能吸引新的人员作为补充,而且还导致现职人员纷纷跳槽,让本来就十分稀缺的师资队伍更加凋敝。此外,有些高校为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会外聘一些兼职教师,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被打破,导致了教育质量的降低。

(三)成人教育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目前,成人教育培训领域存在的两个问题就是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大多数参加成人教育的培训对象是社会在职人员,他们来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必备的技能、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目前大多数在职教师更偏重于理论教学。这样做不仅和社会脱节,而且不能根据每位学员的特点选择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教与学脱节使培训学员感觉老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需求不符,从而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而且,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性与教学深度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精神和热情不足。

三、“互联网+”时代吉林省特色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在成人教学体系中加入网络教学模式

在当前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创新改革,中国踏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和改革,摒除原先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将网络教学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具体来讲,即将网络教学与成人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开发和制作成人网络课程。这样做既可以紧跟时代潮流,而且能够节省时间,受教育者随时可以看,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加入网络教学模式是一件十分值得肯定的事情。教师根据经验,结合网络教学模式,开发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网络课程,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此外,还要根据相应的课程设置章节练习、期末测验等测试,丰富课程体系。[3]

(二)创建网络远程教育体系

为了应对课程教育不能及时处理问题,或者老师不能及时上课、学生不能及时赶来上课等诸多突况,建立相应的网络远程教育体系十分重要。创建一个网络教育平台,教师在给教室内学生上课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来教授课外的学生,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录像的方法来网络课程。同时,也可以相应的教学资料。

(三)创建成人教育教师网上评价系统激励老师

大部分教师目前只是照本宣科,不能与实际生活结合,脱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构造相应的成人教育网络考核平台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既要与教学成绩挂钩,也要听从学生的意见和同事的看法,而且,还要与成人教育的网络平台、远程教育体系相结合,最终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和学生的留言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四)提高成人教育师资质量,为教师开设网络教学

在当前的成人教育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而教师质量的好坏,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要想促进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首先,要让教师熟悉互联网,明白互联网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教学培训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的网络应用与处理能力,为网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开设网络教学课程。[4]

四、结语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成人教育都应该随之变化发展,不断创新改革,解决问题,去除弊病,以此促进成人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互联网+”时代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2016(26):44.

[2]李振湖.网络化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80-81.

[3]钱诚.论成人教育培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成人教育,2014,34(12):91-92.

特色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特色课程 预测方法与技术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的今天,其人才培养方式也正在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目前经济管理类学科毕业生就业更多地定位在基层单位,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比只有理论基础和科研攻关潜力的人才更受社会欢迎。但是,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如何体现应用性?如何保证应用性?如何既要保证本科教育的规格,又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践能力?怎样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是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各个高校目前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为了满足经济管理学科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学院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通过学院特色课程《预测方法与技术》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了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问题,为解决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不再仅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实践性教学是衡量本科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科高等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自已的特色,目前的关键我们认为要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这也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重要标志。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需求性决定的,实践性教学在这一块上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社会需求这个意义上看,它的重要性在目前情况下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为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我们都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性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人类对知识的感悟和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是由表及里和循序渐进的。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去探求相关的知识。具体在特色课程《预测方法与技术》的教学中,预测方法中的数学理论学习是我们大部分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我们按精英教育的方法,课堂上理论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他们的强项是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相应的社会活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挖掘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因材施教。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着力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二、本科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开设,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该专业的大量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为此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既要保持本科教育的规格以及理论上的前瞻性,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了专业课程实践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1. 要具有层次性

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应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2. 要考虑整体性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要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进度来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了将实践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可把实践教学任务穿插于专业培养的各理论教学环节中。

3. 要具备有效性

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可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考核方法应量化、可行。

三、特色课程《预测方法与技术》实践性教学方式

《预测方法与技术》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主干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建立在数学、统计学、经济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应用和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方法论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预测方法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用预测知识和方法开展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分析及相应的应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预测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预测方法与技术》课程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我们针对《预测方法与技术》课程特点,结合各专业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把实践教学只单单地看成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和一种补充。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为教育目标。在特色课程《预测方法与技术》授课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演示性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例如,在讲授“定性预测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适当地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播放几则定性预测的过程事件,通过教师的评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性预测方法的原则和步骤”,提高了教学效果。

2. 模拟教学

我们认为模拟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先导,它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例如,在分析“马尔柯夫预测方法”时,我们在教学中由学生自愿组成10人左右的模拟小组,在设定的商品市场情景下,模拟买卖双方完成交易过程,自己确定商品的销售状态,模拟不同的商品销售系统状态转移情况,通过这种转移预测商品的终极市场占有率,然后结合相关的经济管理其它课程理论,各组根据预测提出相应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措施并进行课堂答辩。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马尔柯夫预测方法”的理解,教师也逐步由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协调者,同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活跃了学习气氛。

3. 案例教学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我们认为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讲授“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知识点时,先提出一些有实际背景的材料,由学生作为企业主管针对背景材料应用基础的经济管理知识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将来的一些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结果对这些想法做选择,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预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在从理论上加以确定,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预测相关软件教学

现代的预测方法应用软件非常丰富,学生掌握了相关预测软件应用后对实践性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软件的选用应从简单的开始,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选用Excel,这一软件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与预测方法能直接联系,学生可以在电子表格上实现预测公式的计算步骤,从而更好地理解预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随着预测课程的深入,逐步引入相应方法的预测软件如EVIEWS、SPSS等。在软件的实验教学上应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案例、应用习题为主,先引导学生先能应用软件,再进一步提高软件使用技巧,目的是增强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预测动手能力。

5. 实训教学

这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际预测问题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预测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专题调查预测报告一般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方法指导和事后的交流、检查、评价工作。如在讲授“预测方法与技术调研”的知识时,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5―6人的小组,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调查活动,根据调研数据写成调查预测报告上交,然后教师组织评价。这种实训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潜能,锻炼了学生面向社会的实际能力,同时也为下一届的学生提供了案例教学的实例。

6. 论文教学

要保本科教学的规格,这种专业课程的论文教学我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论文的撰写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课程的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这一教学方式一般应放在《预测方法与技术》教学的后期,通过这种课程论文教学形式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在该门课程中把论文成绩作为该课程总成绩的30%计入总分。

7. 自学式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特色课程《预测方法与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求知识,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学部分知识内容较简单的章节并安排相应的学生讲授自学内容,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

这一实践教学法自2005年9月起在我院管理科学专业“预测理论与方法”课程中进行了尝试,并推广到“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在一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竞争与协作意识,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对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总之,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中,应在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方式,走特色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祚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2]彭雷清.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探索[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03.

[3]刘思峰.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4]陈少晖.项目带动课程教学模式中的课程交叉渗透教学[J].统计教育,2005/03.

[5]刘伟.浅谈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的改变[J].中国科技信息,2006/04.

特色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航天特色;通信原理;教法改进;教学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61-02

引言:

目前,由于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在全国工科高校中,基本上都设有通信工程专业,其中,《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了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通信系统模型、不同模型对应的不同调制解调方法、影响通信系统性能的参数以及设计通信系统所要遵循的原则等内容。在整个通信工程专业,它起到了从基础理论向专业子方向转变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专业体系架构中地位举足轻重。经过多年发展,传统的《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已经趋于成熟,具有普遍性。然而,具体到某个高校,由于受到其发展历史、学科特色、行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培养人才侧重也有很大区别[1]。以笔者所在的航天类院校为例,整个学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都具有鲜明的航天色彩或针对航天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仅仅参考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不足以体现学校特色,不足以配合整个专科课程体系的设置,特别是不足以支撑后面具有航天特色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活动[2]。因此,在《通信原理》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航天特色导向或改进方法,让学生了在学习通信原理的同时,了解具体知识点在在航天领域某处应用方法或思想,形成鲜明的航天特色教学导向,是该课程教学方法上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融合特色教学存在问题

在寻找将《通信原理》课程中融入航天特色教学改进的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剖析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在特色融入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导向不明。《通信原理》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比较久的教学历史。由于其教学内容体系成熟、章节内容结构明确,虽然每个高校在教学方法和细节上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教学套路,但总的来说都是大同小异。在教学导向上,并不具有鲜明特色。课程教师往往只是关注通信原理课程内容本身,忽略课程的承前继后性。一些比较好的教学单位,在关注内容本身的基础上,针对某些知识点,会强调或者扩展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或者例子,但从整体来看,这种强调或者扩展,是一种基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实际工程经验或者教学积累而随机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3]。目前,在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中,本课程也很少能成体系地形成专注于某个特色的导向性教学。一些不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如某科技大学或者某工业大学,则对课程内容特定的教学导向需求不高,教学过程中自然不会体现得很明显。但是对于一些特色鲜明类高校,如笔者所在的航天特色院校,大到整个学校的院系设置,小到每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实验设计,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航空航天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通信原理》这种核心课程,就不能只是单纯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大纲内容教学,在教学导向上,应注重结合学校的航天特色,将通信在航天应用隐形地穿插于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可以联系理论与实际,又可以体现航天特色,形成鲜明的教学导向。

2.教学内容丰富度不够。在《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每一章节内容基本固定,传统方式一般是授课老师根据所教学生具体层次或水平,灵活讲解内容,水平高的学生,老师就多讲些,水平低的学生,老师就选讲章节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一般也会取得相对合理的教学结果。然而,基于学生水平而决定讲解内容多少的方式,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1)学生水平的高低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关系,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授课教师根据经验来进行选取。(2)同一个教师,针对同一层次学生,教学内容往往相同,忽略掉上课学生群体的自身差异性。(3)对于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中,以航天类高校为例,教学内容与学校特色结合较少,整体体现松耦合。

3.教学形式单一。目前,高校《通信原理》专业课,主要教学形式采用板书与PPT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相配套的《通信原理实验》课,或者纳入整个通信原理理论课程中,或者单独成课,无论哪种方式,基本教学形式就是课堂板书、PPT、配套实验三者相结合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可以达到普通的教学任务要求,但具体到具有航天特色背景的高校中,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在教学形式上如何进一步融入航天类元素,如何拓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何更加生动、形象又不失趣味地将《通信原理》课程的基本原理阐述清楚,并且让学生有应用于实际的欲望。

二、课程教学融入航天特色方法及途径

在全面剖析传统《通信原理》教学方法在融入特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笔者基于在航天类院校实际《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在课程教学融入航天特色方面总结以下几方面改进建议:

1.结合学校背景,有意识地建立特色教学导向。以笔者所在航天类学校为例,航天特色鲜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通信原理每一章节内容、举例有意识向航天应用靠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通信在航天中的应用,进而理解课程内容。如讲解通信传输信道时,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此时可举例,在卫星与地面通信时,通常用的是无线信道,同时简单说明一下,这个信道传输中会有哪些影响因素,甚至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动画课件或者一个小视频形象说明。很多学生对航天很感兴趣,如果加以合理引导,就会很自然将知识点融入到例子中,避免了死记硬背的麻烦,再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其他的信道应用。这样就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体现了航天院校的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在院校本身的航天特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关注航天类信息,反过来加深对课程内容本身的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合理化的对象针对性教学。对于具有鲜明特色的院校内《通信原理》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设置和知识点上,应体现其特色。在航天特色鲜明院校中教授《通信原理》实践中,如介绍不同数字调制方式时,可在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具体讲解一种卫星通信的调制方式,即使不用深入介绍,学生也可通过这个过程,初步理解卫星通信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对卫星的信息天地通信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在传统教学形式基础上,探索挖掘多样化教学方式。为了融入航天特色,在板书、PPT和实验的基础上,可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根据学校特色和背景来展开探索,进一步地加深专业课程与学校特色的融合。以航天类院校为例,可在两方面展开尝试:一方面,开展基于学习小组的小课题研究。在《通信原理》教学中,除了课上时间,可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航天应用或系统设计有关的小型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兴趣,自由选题并展开研究,最后以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成绩。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将教学内容与航天特色相结合,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可将matlab等常用辅助仿真工具,融入到日常教学中[4]。例如在讲解常规双边带调制过程中,可先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按照AM调制原理,搭建出调制和解调的系统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时地运行程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AM调制的过程,加深对系统原理的理解。

三、总结

本文以笔者所在航天特色鲜明的高校中《通信原理》课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如何将这类核心专业课程中加入学校航天特色元素,在课上及课下营造航天知识的学习氛围,探索特色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在具有鲜明特色背景的高校中,不仅仅其整体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要与学校特色相融合,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也要在教学导向、内容及教学形式方面,探求新的思想和方法,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节课的课堂中,使学生具有明显行业背景,无论对于将来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甚至个人方向的选择上,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桢,刘凯,张军.“现代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尝试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3):6-7.

[2]鲁佳.航天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0):37-37.

特色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三大任务。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亦是衡量高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国家科教队伍的一员,地方高校更侧重于地方特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带有明确的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着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高等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完成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任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正确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关系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规范。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高级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元素。一所大学如果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就会在社会上立足。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符合高校三大任务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鉴于历史、区位、人才、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有着自身一定的特色和不足。因此,她在学科建设上更应注意将自己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来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长江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本着“支持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以“石油科技”、“江汉平原涝渍地开发”、“楚文化”研究为三大特色学科。也正是有了这三大学科的建设,不仅使学校在“油藏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荆州古城墙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仅在2004年里,长江大学就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居湖北省属高校获奖成果数之前列。

2科学研究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2.1为传统学科的改造增添新的动力

传统学科是原有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多年发展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的局限性日渐突出,各种各样的矛盾会日渐尖锐。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形势。“农业水利土资源利用”是设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也是一个传统学科。在学科建设中,该学科人员紧紧抓住“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改造与综合开发”的科研课题,对以四湖涝渍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以四湖涝渍地特征为代表的南方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出“对同类型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在该项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项目承担者既充分地应用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又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使400多万hm2次的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受益,产生了6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也充实了该学科的内涵,为其他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2.2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科学研究是学科重要的生存空间。特色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及科学研究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众多相关学科的参与能起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火花,产出新的科技生长点,获得新的生长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学科建设。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建设者积极争取并参与各种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建设条件。该学科共主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等资助项目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10个,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个,研究经费达到350万元,加上日方的总援助金额6.5亿日元,该学科5年间拥有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788万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溶入,相关学科也有人员参与,均有了较好的收获: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4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也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资料,产生了涝渍特定背景条件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这样既支持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也丰富了自己。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研究的磨练和相关学科力量的参与,使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校走向全国、占领全国湿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制高点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3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

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院校也在其列。地方院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建设,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将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江大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这种事例不时可见。如农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又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学科培育的大麦品种“鄂啤2号”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通过湖北省和四川省品种鉴定;啤饲兼用大麦“鄂啤5号”也于199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鉴定;我国第一个利用辐射育种成为种植面积上百万亩的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鄂棉15”于1990年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育出了棉花高产、抗病、抗虫新组合“HZ101”和“HZ401”;在水稻方面,选出了早熟、高产、抗病三系杂交稻“汕优8号”,早熟、优质籼稻品种“青草早”,野败型雄性不育系“温线早A”和籼型光敏感核不育系“湖农5s”;同时还先后选育出油菜“鄂油长荚”、“鄂农82矮蚕豆”、大豆“鄂豆6号”以及红麻、苎麻新品系和杂交水稻新品系1-94、1-161等共计18个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hm2,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3加强科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目标定位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标越大、投入越多。限于地方高等院校的现状,在运用科学研究策略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中也有一个目标定位问题。大目标虽然有可能产出大的成果,但若目标定得太高,难以达到,则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从而影响这一策略的继续实施。从现实与超前两方面综合考虑,应考虑所有现实条件(含现实可利用的条件)为上限,这样较为稳妥。

3.2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包括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包括进行科研所需的设备,资金、物质的集合,后者包括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规章制度及相应待遇等。要实施科研强学科、强专业、强学校的战略,必须要从大局着眼,从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实施这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单位亦要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考虑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可以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进行设备的整合,或集中财力解决一定关键设备,亦可以“借般出海”,借用、租用有关单位的设备,在软环境方面,要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使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人人思科研、人人愿科研、人人能科研。

3.3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组织众多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的一个重要条件。团队精神强,众多科研人员能够集合在某一个旗帜下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群策群力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攻的把握就大,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希望亦较大,反之则不然,要从各个方面努力,使集合的科研人员都能有事干,能干事。不然,只靠单干户、“夫妻店”是很难再成气候的。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较,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物力等条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团队精神则有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玉春,张大春.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

特色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一、前言

滁州习惯上称为“皖东”,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汇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长江下游北岸。滁州市近五年旅游业发展分年度指标实际情况如下:

二、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设计

笔者通过对滁州休闲旅游资源的调查,以及对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分析、偏好调查情况分析和客源市场的总体分析,认为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应该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产品特色,准确掌握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确定产品的主题、规模和层次,满足各个阶层旅游消费的需求。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特色,以及旅游产品的谱系理论将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分为重点旅游产品、基础旅游产品以及辅助旅游产品三个层次,并且对各层次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设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就是大明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以及红色爱教休闲旅游产品[1]。

三、滁州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开发之环境策略分析

产品开发的外在因素最为主要的就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会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分析目前滁州地方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需要从根本上完善相应的环境策略,最后使得滁州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开发氛围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科学观念支撑,促使文化品牌发展意识实现进一步强化

观念是开展行动最为基础的先导力量。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当地政府以及企业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形式的思想意识,围绕文化品牌发展这一个核心,推进滁州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实现进一步增强。正所谓“21世纪实质上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在品牌的背后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作用”,由此可见,根据实际需要完成品牌的构建,首要的工作就是在文化特色方面下功夫[2]。文化特色实质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目前已经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核心价值体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生产企业跟公司的管理工作人员完成思路的根本性转变,品牌发展意识要实现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掘滁州的“醉翁亭”、“滁菊”、“花鼓”、“欧阳修”、“明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极具滁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形成,在上述基础上正确的引导消费人员,使其对滁州文化产品所形成的消费愿望实现进一步准确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目前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正呈现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更多的人们希望旅游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多样化以及科学化,并且实现高层次类型的精神文化的需要,红色爱教旅游产品最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二)政策支持,实现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产品开发中的政策是最为重要的制度保障部分。在文化产品开发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有时候会存在非常明显的倾斜趋势,会根据滁州特色文化产品的设计、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的服务等各个环节,给予其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文化产品开发是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地方文化产品开发同时也会促进滁州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项非常显著的优势[6]。所以,滁州政府部门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地方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颁布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优惠措施,最大程度的满足滁州文化产品市场发展,实现其良性发展。

(三)联合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强化地方“产、学、研”合作

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不仅需要政策以及理念来支持文化产品开发设计,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引进先进技术以及不断的加大创新的力度。目前,滁州文化产品的质量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同时其创新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等问题。所以,企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则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将目前滁州现有的资源充分的发挥出来,促使技术创新力度实现进一步强化,完成创新性产品的有效研发。

(四)有效完成生产协调,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线进一步完善

生产线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生产类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滁州地区文化产品存在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其产品线明显的不足,同时存在系列化产品缺乏等问题。所以,在要实现进一步的创新,滁州地方企业内部需要最大程度的引进设备以及相关的新技术支持,实现生产的最大协调,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线实现进一步的完善。在完成协调之后,企业的文化产品生产线就会实现进一步的丰富化以及有效化,可以实现多类型以及多系列产品的类型,使文化产品类别实现进一步的丰富化。除此之外,生产线实现进一步完善可以对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借鉴,进而使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实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整体文化市场趋于同质化这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下。

四、滁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工作

文化产品开发中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严格的讲,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对文化产品的造型、产品的功能、产品的材质、产品的消费人群、产品的营销模式等各方面细节均直接造成影响。所以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进行设计策略研究分析。开发滁州地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初步确定相关概念

在对产品进行开发的流程中,最为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完成设计任务的明确,也就是说完成初步确定相关概念。需要在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中,以及用户定位工作中完成概念的初步确定。综合考虑相关的因素,之后在上述的基础上满足产品的预期目标。在初步确定相关概念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目标人群的定位、产品的定位、人群范围的定位以及目标市场的有效定位等工作,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做好详尽的设计描述等。

(二)设计元素提取

提取设计元素实质上可以将其称为抽象创造过程,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设计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目前应存在的相关素材来完成创作工作,对目前已经存在的视觉元素进行进一步的转化,使其实现进一步的抽象化,并且实现再一次重构,逐渐将其形象转化为简洁的以及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次研究选取滁州特色文化产品开发作为主要的案例,在滁州地方文化元素中设计工作人员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去捕捉以及发现美相关的设计元素,在合理使用相关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取这部分文化元素,将其发展成为一部分较好的设计素材类型。之后,设计人员需要转化以及抽象化所提取的设计元素,严格按照滁州的实际文化特征,同时还要从根本上结合现代设计构成的方法来完成重构工作。

(三)合理功能的有效结合

文化产品最为本质的属性以及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实质上指的就是合理功能。产品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功能,其次是形式,在涉及到功能的时候就一定会跟形式紧密联系起来,提取设计元素,实质指的就是设计形式的几点表现。在提取设计元素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产品设计出发点以及产品设计切入点基本确定,但不是说全部的元素都可以在产品方面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设计元素形式以及设计元素功能两者实现充分考虑,并且使其实现有效的结合等。设计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好坏区别,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性判断。

(四)方案转化的设计工作

只有在转化为实际产品之后方案转化的设计才可以将其基本的功能性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开发滁州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也一样,需要转化设计方案进行生产,所以,方案转化的设计需要紧密的结合企业实际的加工工艺,需要从根本上避免出现设计工艺跟制造工艺脱钩等问题的出现,不然设计方案跟进行转化后得到的实物效果就会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这样一来不仅导致资源被浪费,同时导致预期的效果也不明显。分析其本质得到,设计方案转化中还包括以下这部分重点的设计:对工艺和设计方案的衔接设计,工艺和设计方案的衔接会导致产品的转化效果受到直接的影响。

五、总结

在对游客对滁州休闲旅游偏好调查分析中,笔者在滁州各地进行了一周时间的实地考察之后,从根本上分析了滁州休闲旅游的特征。同时还在滁州主要的客源市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调查现实和潜在的客源市场,得出结论以便对滁州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数据基础,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对其进行产品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