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居家养老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 浅析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探讨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西部城市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13-15.
[3]刘玉芝.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9(5):36-3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甘家口社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快速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1]。一方面,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绝对数接近1.2亿。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将产生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对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就业方式,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4]。当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私事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若不能重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5]。因此,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 社区居家养老及其理论基础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开办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肯定力不从心,养老的社会化必须走"居家养老"之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居家养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总体看来,其基本共识如下: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为基本形式,以社区设立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联系手段,该定义用的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6]中关于居家养老的模式总结。
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给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是对之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更新,更是我国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居家养老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社会化服务,破解当今社会难题。
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面地推进,可以有效破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对于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够使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和谐、代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同时,该模式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就业渠道得到扩增,使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7]:该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它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四种趋势,为居家养老于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具体的思路与举措。
社区照顾理论[8]:它是由社区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在所属地所共同承担的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顾的服务方式。其中,非正式网络一般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等群体共同构成,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上分析,杨宗传[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类: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区老年人养老基本状况的过程中,正是参考杨宗传这种分类方法。
2 调查过程的说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区为样本
甘家口社区地处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位于老城区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设,本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该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至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15817人,占总人口的24.2%,60~69岁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6.7%,70~79岁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30.5%,80~89岁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0.5%,90~99岁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3%,超过100周岁的老人为2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1%。在这之中,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和孤寡状态的老人总数为1431人,其中,超过80周岁的高龄老人为2023人。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现出一种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命不断延长、空巢家庭持续增多的趋势,这一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园,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门口养老必然是中国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故而应运而生。
本次调查内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还包括其经济状况、收支情况、居住状态以及婚姻情况等家庭与社会支持变量;而子女探望数量与质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习惯与方式、其最需要解决的服务类型以及其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对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撑上的满意度等行为变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 年人的健康情况变量我们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86.1%。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与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见图1、图2。
3 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 甘家口社区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不能提供专门的场地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之需。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含有16张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间的休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3.2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在看来,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③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3.3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从目前的情况看,甘家口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展开了针对老年人具体需求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然而,由于管理资金的来源收到局限,而社区也无适当的经济来源给予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注入所需资金,这使部分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某些后续服务被制约。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特困、高龄或低保这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促进了部分老年人困难的解决,然而,要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全面有效,这些资金却是远不能达到要求的。
3.4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对于这种十分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了解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入。部分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开展与加强的重要性、迫切性存在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的问题,也没有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之中。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社区里,置身熟悉环境,看到相识邻里,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所以,老人们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选择。因此,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是相当重要的。
4 完善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建议
4.1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建设,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根据调查,对于小区老年人关注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讲座。
4.2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本社区现有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全部从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熟悉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社区仍需加强对专职服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且敬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以满足老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事业之中来,并不断对志愿者的意愿、服务特长和其希望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登记进行完善,以便于对志愿者进行汇总分类,以拓展邻里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从而使志愿者能够尽其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与特长,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人员与志愿者服务人员互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能够从不同的侧重点上提供给老年人各种类型的服务,并使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3拓宽资金来源路径,增强购买服务的群众意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提高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激发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居民个人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捐资、捐物或者提供无偿。政府应加强投入社区养老所需的资金,便于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主张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自费购买层次比较高的服务,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现,并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4.4改变居家养老观念,促进养老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宣传新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使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能够转换思维,改变养老的理念。企业亦可以加强对"夕阳红"这个日益健壮的经济产业的关注,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汪连新. 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4):75-77.
[2]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7):76-78.
[3]王翻,武国荣.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38-39.
[4]李学斌. 西方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4):62-71.
[5]田逸娇. 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3):101-112.
[9]张晴心.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63-164,174.
[10]李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1,(2):129-132.
【关键词】居家养老;产业化;需求;水平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或专门机构为依托,以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产业化是指将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有偿服务提供给老年人,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由专职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娱乐休闲等服务。
在2014年召开的两会中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十大热点之一,随着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养老金可否再提高、养老床位可否再增加、养老双轨制何时可以消除等一系列问题。现阶段养老问题在我国人口结构快速变迁、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逐渐萎缩、养老金支付的刚性特点导致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仅靠中国政府来承担基数庞大的老龄人口,无疑是给我国的财政增加了一个巨大的重担。
而“居家养老”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居家养老产业化为中国养老体系的建立开拓了另一块天地,既不过多的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又为国家创造了大批的就业岗位以及创业平台。
一、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产业化需求状况描述
(一)老年人基本情况
本次共抽取400位老年人,其中42.0%为男性,58.0%为女性。女性考虑到各行各业人员退休年龄的问题,我们把调查年龄设计在50周岁以上,其中50-54周岁的占17.0%,55-59周岁的詹18.5%,60-64周岁的占22.8%,65-74周岁的占25.5%,75-84周岁的占13.5%,84周岁以上的占2.8%。
调查显示,个人月平均收入1000以下的占15.2%,1001~2000的占50.8%,2001~3000的占21.0%,3000以上的占13.0%。83.8%的被调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退休养老金,6.5%为劳动所得,5.5%为儿女或亲戚供养,3.0%为社会保障或救济金,余下1.3%为房屋租金、股票所得或其他。
(二)居家养老产业化需求状况
(1)需求概况及态度
当问及需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哪些服务时,选择家政服务占66.3%,选择医疗服务占42.3%,选择送饭占27.6%,选择日间照料中心占16.5%,选择文化娱乐占16.0%。这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需要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且家政服务、医疗服务所占比重最高。
有74名老人对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印象较好(占18.5%);有291名的老人对这些养老机构的总体印象一般(占72.8%);有35名老人对这些养老机构的总体印象较差(占8.7%)。说明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提供令老年人满意的服务。这为居家养老产业化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市场顾客。以盈利为目的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往往会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公司可以利用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态度,来扩大自己的顾客需求量,占据市场份额。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通过以居家养老方式度过晚年生活,且86.2%的老人希望与子女一起生活。这些老年人会存在对居家养老产业潜在的需求。
(2)服务需求及价格制定
当问及最需要哪些生活照料服务时,有32.5%的老年人希望开办专供老年人吃饭的食堂,有32.0%的老年人希望送饭上门,同时有23.3%的老年人希望有人帮助洗澡。有51.0%的老年人愿意为生活照料服务支付每月300元以下的费用,301~500元占24.5%,501~1000元占18.5%,据此,普通的居家养老服务生活照料方面的价格建议确定在300元上下。
关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28.0%的老年人希望举办兴趣班、培训班等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60.8%的老年人则选择专设老年活动室。65.4%的老年人每月愿为此支付200元以下的费用,25.8%的老人愿意支付201~500元的费用。据此,普通的居家养老服务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方面的价格建议确定在200元上下。
但是,当问及您是否信任私人公司提供的居家养老产品(服务)时,选择信任占39.3%,选择不信任占60.7%。由此可见,面对产业化的居家养老这一新型的事物,大多数老年人不能信任私人公司提供的居家养老产品(服务)。所以居家养老产业化的建设及推进还是需要政府给予肯定及扶持,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和普及,增加人民对于产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认可度,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私人机构。
(3)机构地点设定及对服务人员的要求
在服务机构地点设定方面,希望 "在居住的小区内,与社区相结合(500米以内)" 的有67%;选 "同一个街道(1500米以内)" 占15%。由此可见,大部分老人还是倾向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能设在社区内。
(4)收费方式及担忧
在收费方式上,有30%的人选择按“服务项目/次”收费,有18%的人选择按“服务时长/次”收费;有33%的人选择选按“服务项目/月”收费;有19%的人选择按“按月,享受所有服务”收费。关于收费方式的选择上较为分散,但还是可以看出人们较为偏向按服务项目收费。对此我们可以制定出每个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每月或每次的服务项目越多,收费越高;既满足了各个经济层次的服务需求,又在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结论及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对于养老模式只有两种概念,一种是单纯的退休后独自或者与伴侣一起生活,一种是入住养老院。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集体养老这些概念他们都不了解。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我们应该通过正规的途径,对人民进行养老模式的普及,以方便人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二)产品面向大众、控制基本服务的价格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老年人希望每月的养老费用控制在1000元左右。在居家养老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注意,应该把基本服务的价格控制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于对服务有更高要求的人群,我们可以依据他所选择的服务项目进行相应的价格提升。在收费方面,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按服务项目/月来收费,在居家养老产业化建设当中可用作参考。
(三)服务人员专业化、经验化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年人更希望提供服务的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社区服务人员这种他们比较熟悉的人或者是有照顾老年人经验的人。对此,面对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我们应对居家养老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专业培训,包括家政、急救、心里照顾等多方面的技能。
(四)立法先行、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服务
作为一个法制化的国家,我们应先对居家养老产业制定基本的法律法规,既规范服务机构,又为购买服务的人提供保障。
关键词:舟山市;养老政策;现状;建议
1.养老政策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和高龄化日益加剧, 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养老制度的完善关系国计民生,成为普通百姓关注的热点。舟山市人口也呈现高龄化发展趋势,加之舟山市地域特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欠佳,使舟山市养老问题越发 突出。因此针对舟山市养老问题的研 究及对养老政策进行的分析显得尤为 重要。
2.舟山市养老政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舟山市逐步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坚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初步建立起符合舟山市实际的新型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而舟山市最新出台的促进养老发展的规划、意见条目多,内容广,同时覆盖促进养老服务和相关产业的各个方面,旨在促使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布局更加合理,养老机构建设更加协调,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更加完善,养老服务队伍更加专业。虽然舟山市政府出台的养老政策已较为完善,但其中仍存在部分问题。
(1)养老政策虽多却落实不到位。由最新颁布的政府文件来看,养老政策虽条目多且详细,但是养老政策原则性的提议较多,具体实质性的措施较少。虽然政府的文件中明确了促进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土地、资金要素和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细化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但由于部门政策职责的不统一,实施政策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际操作难以落实的现象。
(2)养老模式受限制。目前,舟山市重点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粗放型阶段,项目主要仍以日常起居为主。舟山市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但受居委会人员、场地及经费所限,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拓展,提高了居家养老的标准,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普及。此外,舟山市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尚未完全形成。相关从业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缺乏,各个偏远地区的养老院普遍存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现象,部分重点养老院也不例外。
(3)城乡与区域差距大,难以统筹。近年来,舟山市政府出台了不少关于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区也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体现在养老和就医融合方面发展缓慢。除医疗方面外,舟山市政府养老政策对各个小岛的普及力度及对当地养老院的政策扶持力度都显得尤为不足。
3.完善养老政策体系的建议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在科学的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之下,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强化政府的引导和引领作用,各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行业规范、业务指导职责,及时落实相关政策,定期向社区有关负责人了解养老院、养老社区的情况,切实解决问题,做好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工作,并且适时组织进行督查。
第二,大力扶持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大力培育社会力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业,鼓励并给予符合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相关扶持优惠政策。
第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资金投入,用于养老机构的建设、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志愿者队伍培育、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扶持,等等。
第四,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切实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加强从业人员统一培训教育,对那些通过社会力量建立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公益工作人员提供补贴,并号召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到养老服务中。
通过对舟山市政府出台的最新养老政策及养老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舟山市最新出台养老政策较为全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养老服务方面投入的增加,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养老服务体系会逐步完善,惠及更多老年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老旧小区 居家养老服务 现状
1养老压力分析
1.1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2.5亿大关,老龄人口比例严重超过老龄化标准,河北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15.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77.0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9.17%。截止2015年底,石家庄市60周岁以上老人16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22.9万,占老年人口13.39%;空巢老年人家庭占50%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12%以上。从2005年至2015年,石家庄市老年人口年均增长4.5%左右,年均递增老年人近8万。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达200万人以上,养老任务非常艰巨。
1.2养老服务现状
2015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388个,覆盖全省70%的社区;建成覆盖全省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全省入网老年人总数达到100多万,为老年人服务的企业有4万多家。全省累计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9754所,覆盖全省61%的行政村。全省公办养老机构675所,床位达到13.1万张,社会办养老机构508家,床位8万张。
2主要问题与原因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老人住在家里,等待上门服务;也可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里,晚上再回到家里。所以这种模式因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普遍被老人所接受。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步伐。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从2012年起,利用四年时间,在全市初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街道、社区、居委会兴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每个街道(乡镇)均建成一所示范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全部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道(乡镇)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规模,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300平方米,旧小区改扩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150平方米。”新建小区由于配套基础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的原因相对来讲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比较容易,但在老旧小区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困难就大多了。
调研了附近的几个老旧社区,房屋是八十年代建成的。在调研的5个社区仅1家有养老服务设施,床位还处于闲置状态,其原因是:(1)相关部门领导对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危机意识不强,仍抱着照顾老人是子女的责任的传统想法。(2)老旧社区遗留问题多,社区工作繁杂,这些小区多是改制破产企业职工居住,乱搭乱建,环境较差,一无 “业主委员会”,二无物业管理,一切问题全靠社区居委会管理,为此分散了不少精力。谈及为老工作,则是心有余力不足,社区老人数量摸不清,养老政策不熟悉。(3)老旧小区因历史原因导致公共设施缺乏,也彰显了近几年政府投入不足。(4)养老服务的有效性不高,在社区居家B老方面投入不够。政府偏重少数老人需求的养老机构的建设,忽视了多数居家养老需求和依托社区养老需求的建设。养老机构建设同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相比较容易,养老机构选址灵活,多选在市郊;社区养老设施地点固定,全在市区,改扩建养老设施很难,除了土地问题难解决外,还必须通过全体业主表决这道坎。老旧小区诸多问题交织了在一起,需要统筹考虑,分部实施。
3建议
(1)科学规划,加快老旧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将其列入省、市、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摆出问题清单。在老旧小区通过租赁、置换或购买房屋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的设施。尽管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到70%,但对于老旧小区来讲几乎空白,虽完成了数量,但没有真正落到更需要服务老旧小区。
(2)社区干部主动做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居委会的基本工作,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社区干部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社区工作者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贴心周到服务,做好尊老爱老的宣传工作,维护老年人的权益,真正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3)建立档案,摸清每位老人的健康情况。按老人年龄数量进行分类、细化,如自理与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数量以及楼号层数经济情况等,确定重点社区、重点老人,轻重缓急、分步实施。老旧小区遗留问题多,无力改善居住条件的老人多,实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