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总理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也多次作出过重要的指示。讲,“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总理在6月15日还专门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视察,提到《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工作时,他特别强调,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要拓展“互联网+”来实现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形成新优势。国务院的领导也多次对“互联网+”给予了重视和指示。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体经济与网络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整个发展的趋势,并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现在社会比较流行的术语叫“跨界融合”,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共享,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科技的跨界与融合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特征;这个特征引发了第二个特点,就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们的深度融合对社会的发展会创造无限的空间;第三个是互联网本身自有的特征,开放和共享,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极其适宜的空间和成长的环境。这三个特征结合“互联网+”指导意见,为建立生态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实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政策支持,这对我们国家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向更高的程度发展,以及实施 “走出去”的战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推动“互联网+”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基础准备。第一个表现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产业应用规模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中国占4家,前30家我国占40%以上。第二个表现是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已经开始从过去的与新闻媒体、商业流通等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第二产业转移,如研发、设计、制造,以及能源等等,并且也涌现出一批典型的企业。第三个表现是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很难推动生产服务业的有效发展,没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也很难再进一步发展壮大。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对管理机制体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也会推进政府服务形态的转化。工业和信息化部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基础能力的建设、软硬件发展方面,更有效的做好“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服务于中小企业,来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空间做好基础工作。下一步的工作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会积极的配合各个部门,特别是结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政府服务、营造环境等工作,并肩合作,务实推进。
《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目标一致
苗圩部长经常讲,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英文缩写词叫MIIT,所以有两个IT,一个是工业技术,一个是信息技术,它们的融合对产业有影响。今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会。
5月了《中国制造2025》,6月《“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当中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本就绪在2018年形成格局;第二个阶段是在2025年要具备能力。从时间的周期来看,和《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走”策略当中的第一步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重要的是推动实体与互联网发展,也正是切合总理的指示,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当中,提出要建立以提质增效为基础,突破高端装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同时提出强化协同创新,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并超前谋划相关工作。
在“互联网+”遇到《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将会通过多种政策、多种生态环境机制的形成,更有效地来推动提质增效的工作。所以从“互联网+”本身的工作来看,11项行动中的第二个就是“互联网+”协同制造。在“互联网+”制造业方面将会通过制造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来配置和部署技术的攻关、技术的改造以及相应生态环境的建设。
“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有一定的交集。因为“互联网+”将会基于互联网特有的形式,特别是逆向整合设计、生产、流通、制造、维护这样几个关键的环节,通过逆向整合要素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既提升制造业的能力,增强竞争力,同时延伸发展生产服务业,形成有效的互动局面,切合了当前互联网从第三产业转型发展到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很多领域的产品都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如何提质增效,如何更有效的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在这方面是一个难得的契合点。对于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新的业态的形成和有效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群体智慧,将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也对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装备 “走出去”,像高铁等重大装备的“走出去”,提供有效的支撑。所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在发展方式上,可能侧重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所面对的中国走向中高端发展和形成强国的梦想是一致的。
关于工业互联网,现在有几种不同的叫法,有叫工业互联网,以对比现在的通讯互联网,有叫能源互联网,以对应互联网在工业领域、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作为工业互联网,它要求和通讯互联网有一些差别。如何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新的生态环境,来更有效地推动和增强制造业的能力,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当中进一步突出了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协同化,这对未来中国在技术、工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在工业互联网当中,要积极部署对工业互联网的系统研究、试验网络的研制,以及在重要的工业行业领域开始应用示范。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尚未成型,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的规范、产品平台的时候,中国应该、也能够与主要的国家在合作当中形成共识的标准和相应的平台。在下一步发展中,中国也会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以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引领、科技的创新,服务于产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作为中国发展的经济转型方式,特别是把工业和信息产业结合起来,是国家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和社会的期待。作为行业管理部门,要在未来发展当中,在机制和资源配置上努力为社会营造更好的空间。
“互联网+”行动会带来实在的好处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涉及一、二、三产业,“互联网+”行动会带来很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互联网+”带来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带有体验经济、分享经济和社区经济为主要的特征。这个特征带来一个特点,从制造业来看,老百姓不是远离制造业,而是近了。过去企业是所谓的B2C模式,设计、制造、定价、营销,传统的工业经济是这样一个基本特点,是以B2C为主,到商店买衣服、家具、彩电、日常消费品,做出来什么消费者选什么。而在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的环境下,个人定制化出现了,所以衣食住行有了配套和选择。比如想学什么课,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包括学分的内容等。对制造业而言,提出来是从C到B的转型,就是客户为中心的定制化,是当下时代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衣食住行对于生活和曾经远离的制造业有新的要求。比如依靠3D打印技术,可以在家里,设计打印出专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样的一些技术已经从一些玩具开始,到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小型的生产。
第二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不仅仅是降低价格,同时提质增效。中小企业原来的融资、信息化成本都很高,现在有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可以进行众包设计,进行众筹资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会。
第三是为产业或者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过去人们看到的是被动的,现在是个人主动化,就是定制时代开始来临,也出现了零边际成本社会。这对整个社会发展、消费能力提升和国家整体建设有很大的促进。
面对“互联网+”也要有规范的监管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过去的一些认识会发生变化,生活的方式和工作的模式会发生变化,这可能是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准备。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诸城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产业融合举措: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这些产业政策也由此催生出一批至今仍在农业领域有着深刻影响的全国性农业龙头企业,比如诸城外贸、得利斯集团。它们所开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至今影响深远。
2016年9月,诸城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新的历史机遇之下,诸城的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取得了哪些新的发展?2017年3月2日,记者来到诸城调查采访,试图展现一个工业强县的“三a融合”之路。
(本专题42-47页)
合作社的诸城样板
在养殖兔子之前,雪莲兔业的当家人王雪莲在诸城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建筑商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诸城体育馆,它的建造者便是王雪莲。那时候,她干的都是大买卖,“一般我们接就是一个亿以上的,低于一个亿的活儿我们不做,太小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位女土豪转型成了远近闻名的兔农。2009年的一天,王雪莲路过她用来建房的一块空地,走进去查看。“去了以后我惊呆了,全是兔子,有好多,五六十只吧。”
王雪莲想起来,三个月前,战友送给她六七只小兔,她没忍心吃掉,就顺手放到了这块荒地上。没想到六七只变成了现在的五六十只。
王雪莲惊讶于兔子的生命力、繁殖能力这么强。她上网查资料,一个发现,让王雪莲激动不已。她发现很多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兔肉,而且兔肉价格连年上涨。最重要的是兔子养殖成本低。王雪莲觉得肉兔养殖前景非常好,为此她还专门跑到全国知名的大兔场考察了一圈。
当她把养兔的想法告诉家里人,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她的丈夫张则满告诉记者:房地产全国都知道,这养兔子一是微利,二是高风险,弄不好就要死,它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诸城市发改局副局长丁瑞英表示,一直以来北方几乎没有吃兔肉的习惯,诸城本地养兔子的也都是小规模散养卖给南方来的兔贩,赚个柴米油盐的钱,没人把它当主业,和王雪莲动辄上亿的房地产生意根本就没法比。
不过,王雪莲看到了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她下定决心转型,投身到农业领域。从选址建场、购进养殖设备到引进种兔,她都亲力亲为。就这样,小有名气的女老板转身做了兔农。
前来学养兔、拿兔苗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他们养的兔子都能成活,卖得出好价钱,王雪莲就成立了雪莲兔业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种兔,王雪莲还给社员们提供笼具、药物,包括饲料,技术,并上门服务指导。王雪莲表示:“大约每年商品兔回收4到5万只左右,而且我们高于市场价回收成品兔,我们要让社员见到利,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诸城是一个养殖大县,与养殖兔业相比,水貂养殖业在当地的发展更加成熟。丁瑞英告诉记者,诸城市具有40多年水貂养殖历史,目前,有大小养殖场6000多个,年出栏水貂1000多万只,占全国水貂出栏量的四分之一,所养殖的水貂品种全、规模大、产量高、价格实,是我国重要的生产基地。
不过,由于养殖的品种、技术、饲料、观念、市场等因素,加之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近年来,水貂养殖产业步入低谷,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养殖户利益受损也很严重,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诸城市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万红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以量取胜,养的是质量最差的黑貂,利润薄还破坏环境。”看到问题后,十里社区在2011年专门包机,从丹麦哥本哈根拉回1874只丹麦貂,由社区成立的大森林合作社统一繁育,分发给社员养殖。可是引进后两年,问题又出来了,好貂皮在诸城没有市场。收貂的客商习惯收取质量差的黑貂,对丹麦貂根本不认可。村民改换良种的积极性受挫。
“当时我们分析,是良种貂量太小了,没有形成市场。”在2014年,合作社又包机从丹麦拉回1500只良种貂。为加大推广力度,社区党员带头养殖,搞好繁育。合作社组织考试,养殖技能合格的,每人分发300只良种貂,每年至少拿出一对种貂免费分发社员。
“现在市场慢慢有了,一只丹麦貂能卖160―500元,而本地黑水貂价格却只有六七十元,价格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
进口水貂品种的引进使当地村户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孙万红表示,水貂养殖将根本性地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不需要背井离乡也能有非常可观的收入。“合作社的户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许多养殖户都是开着奥迪去貂场上班。”
诸城市发改局局长周华伟告诉记者,多年来,诸城市通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联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相分割的局面,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就地加工转化,90%的农民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的75%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了城乡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到2016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2517家、家庭农场1340家。
“老字号”们的新模式
诸城是全国百强县,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在推进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二产对于农业的带动尤为突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者、带动者,在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周华伟告诉记者。
在这些龙头企业中,得利斯与诸城外贸的名声早已被广泛熟知,它们是诸城农业产业融合进程中的先行者。
“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农民要脱贫致富,必须走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这也是西老庄人互助自救,走向富裕的一条捷径。”早在创业初期,得利斯集团创始人郑和平就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思路。
回溯得利斯的发展史,其创业过程便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得利斯集团董事长郑思敏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利斯先是利用农业粮食资源优势及其与市场脱节的发展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市场优势,上马建立了诸城市昌城镇西老庄第一个村办企业――面粉厂。随后,企业认准形势,建起了屠宰冷藏厂,采取“分部位小分割、小包装,分品种类别包装”的方式,当年实现利润69万元,奠定了得利斯集团的雏形。
如今的得利斯集团着力打造农业、畜牧、食品、生物等四大科技平台,据郑思敏介绍,这四大平台可带动160万吨饲料粮转化,500万头生猪养殖、400万吨物流运输,1万名劳动力就业,带动农业增效达20亿元,农民增收致富23万户。“我们试图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另一家诸城农业“老字号”企业――诸城外贸,同样也在农业产业化领域走在了全国先列,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诸城外贸所打造的肉鸡一体化生产体系在带动农民增收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司带动社会合同户500户,饲养肉鸡700万只,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年纯收入总额约2500万元;第二,公司拥有自属养鸡场53个,年饲养肉鸡4000万只,租赁农村土地5500亩,每年为农村增加土地租金收入550万元;第三,公司有机肥厂每年向农村提供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肥料8万吨;第四,公司加工厂生产的肉鸡加工品下脚料为狐狸、貂等特种动物养殖提供饲养原料,共带动养殖户800户。公司的玉米淀粉加工业年消化玉米600万吨,带动山东、东北、内蒙等地农民100多万户。2016年公司向农村投放玉米、毛鸡等初级农产品收购资金102亿元,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新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地产生。成立于2001年的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销售速冻调制食品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有6家子公司,2016年实现综合产值10.8亿元。
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博告诉记者,在该公司的产业链条上,基地农户新增500户,吸纳农民就业新增300人,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促进了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两个资源的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的子公司――山东佳博天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进行了颇为超前的探索。据该公司负责人马煜平介绍,该公司针对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开展“保姆式”全托管服务,现已托管面积近3万亩。为升级土地托管服务,该公司还成立了由全市110个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组成的诸城市种粮大户科技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抱团闯市场,打造诸城粮食品牌。
“我们把包括土地托管服务在内的功能健全发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了体系,农户体验到低廉、优质的服务,就会主动自愿的参与进来。土地托管有了农民的参与,就会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组织成大生产,我们的生产、加工、服务规模就有了,从而发挥1+2+3、1×2×3六次产业效应,促进了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根本途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进农业,用现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省发改委农经处处长宋伟告诉记者。
工商“大佬”们的农业梦
除去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在诸城,其他领域的实力雄厚的工商资本也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农业领域。
3月3日,位于诸城皇华镇康岭山上的华山农林万亩榛子园,一台挖掘机正在将山地改造成梯田,“我们祖祖辈辈在这没刨出多少粮食,地里全是石头,年年靠天吃饭,一亩地收入百十块钱就是好的,地撂荒都不可惜。”在此打工的胡沟村村民张乐善说,村民大都出去打工了,山岭一荒就是好几年。
如今,这片将近万亩的“山岭薄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诸城华欣铸造原董事长魏本欣将这片土地纳入了自己的产业版图中,开始实践自己的农业梦想。
榛子有“坚果之王”之称,尤其是平欧杂交榛子,是一个新型经济林品种。一年的时间,这里栽种上了2000亩地的平欧大榛子树苗。“我流转了5000亩岭地,打算明年再流转5000亩,打造万亩榛子基地。”魏本欣告诉记者,为了方便车辆上山,还投资修建了18公里弯弯曲曲的道路。
出生于这片土地的魏本欣看好榛子效益,他打算带头承包山岭地,带动周边村民种植榛子树。“这片榛子树明年每棵结果大约在一斤左右,一亩地栽种120棵,按照现在每斤20元的价格,能收入2000多元。按照欧洲种植经验,4年后榛子树进入盛果期,亩产500斤以上。”魏本欣算了一笔账,认为栽种榛子可以“十棵低保、百棵养老、千棵发家、万棵富民”。
“我想让周边的村民都加入栽种榛子的合作社,我可以负责整修山地,每5户联合一组,一起打理30亩榛子园,相互扶持带动致富。”对于那些不流转土地的农民,魏本欣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流转土地的村民,部分安置在园区当工人,像张乐善,每年就有26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同时,魏本欣还购进设备,将对榛子进行仁、粉、油、饮料等的深加工,并承诺全部收购村民种植的榛子。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于民办教师的魏本欣在创业之初便是通过农业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到济南市北园公社学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自己的三亩责任田里种起了蘑菇。由此,他成了八十年代第一批人人羡慕的万元户,被县里树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如今,已经是铸造业“大佬”的他又一次回归到农业领域,经过资本锤炼的他有着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在3年内,带动起周边3千个农户、6个专业合作社和基地,争取实现2万亩以上的种植规模,为山区脱贫做出更大贡献。
同样进入农业领域的诸城“大佬”还有诸城市金盛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淑刚。
“卖房的去开山建景区,建堑娜ブ值馗闵产,谁说不行?思路一变天地宽,企业转调心态是关键,用创新的理念去面对,产业链条会延得更长,伸得更远。”刘淑刚如是说。
刘淑刚所说的景区指的便是位于诸城市林家村镇境内的竹山,海拔402米,比不上泰山的宏伟,也没有黄山的瑰丽,但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却成了金盛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回归自然,乡村寻根,是当今旅游的热点,潜力巨大。”刘淑刚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平面设计;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应用意义;具体应用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日益增多,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表明,平面设计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融合也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性。本文从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意义出发,并从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图腾文化、少数民族色彩搭配、少数民族构思理念等具体应用进行了探究。
一、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意义
1、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具体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图形、服饰、信仰以及文化习俗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洗礼,便产生了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效果。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涉及诸多文化领域,并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元素,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文化内容,能够积极地刺激大众的审美需求,其鲜明的色彩搭配以及个性化的内涵文化表现,都能够有效地推动现代文化形式的发展,并产生积极的作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当今社会,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独创性、风格性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方向,从而形成文化对思想意识的熏陶影响。
2、促进社会文化交流,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紧张而繁忙,大众的文化交流正日益淡化,而针对文化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容的感知能力也正在日益下降。而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渗透能够为大众文化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发展活力,促进民族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提升中华儿女对于中国文化内容的认知,完善我国的文化内容体系。少数民族蕴含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极具代表性,而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需要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丰富大众的文化视野和情感体验,以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提升大众的文化感知能力,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性丰富平面设计的发展形式。
3、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效益
少数民族文化中深邃的文化内涵需要人们进行深入挖掘探究,特别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产生实际的客观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从平面设计领域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艺术的观赏价值,让大众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既能够实现文化传承的社会效应,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又能够丰富文化产业模式,创新文化产业形式,创造出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而通过少数族文化的社会效益能够积极的引导大众的文化审美取向,激励文化企业积极的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平面设计的文化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对平面设计的推动作用。
二、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具体应用
1、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图腾文化的应用
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代表了少数民族的信仰以及精神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的象征意义较为深刻,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与情感维系。少数民族图腾文化的内容表现极具张力和艺术表现力,能够瞬间吸引大众的目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是大众解读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有利契机。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必然能够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例如黑虎是彝族的图腾,傣族人以孔雀作为图腾,这些艺术形象都代表着不同少数民族的精神寄托,在不同主题的平面设计中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高贵和优雅的文化气息。
2、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色彩搭配的应用
少数民族色彩搭配上大都具有显著的特征,其民族色彩或鲜明艳丽、或对比强烈。而通过色彩能够给大众带来最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色彩印象,色彩搭配恰到好处时能够营造出整体的画面感,带给人们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少数民族的色彩搭配为平面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创意和灵感,将色彩的搭配作为平面设计的语言和表现手段,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唤醒大众对于色彩的想象力。色调的调和与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情感的感受,例如彝族以黑色为美,认为黑色代表着庄重、庄严、严肃、深沉的氛围,瑶族狗头冠是盘瓠图腾的一种大、强、尊的象征,因此在色彩的搭配上善于利用黑色来渲染庄重的气氛,通过黑白的搭配体现整体设计的肃穆之意。回族的“三原色”绿色、白色、黑色则象征着高尚圣洁的内涵,体现回族人对于人格道德的追求崇尚。
3、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构思理念的应用
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元素以其完善的构思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每一个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都能够让人们随之联想出相应的民族文化。平面设计应该体现自身的创作风格,体现独特的创作理念,准确的向大众传达文化创作的内容。以广告设计为例,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的融入应该展现的是相应品牌或者产品的标志性特征,对于企业的文化,产品设计的理念都有所传达,这是平面设计所应该突破的。具有标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符号能够实现创意的推广,在大众的文化意识形态中形成固定的符号文化,以平面设计为契机,吸引大众对于相应产品的注意力。平面设计不仅仅需要向少数民族符号文化发展那样有自己的独特设计理念和文化符号,更需要融合和渗透这种少数民族符号文化,用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构思推动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创造出独具民族文化风格和蕴含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产品。
三、结语
总之,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体现越来越广泛,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针对平面设计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言,实现平面设计与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合,并开展科学合理的创新与实践,满足现实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体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不管是从艺术创作和审美发展领域来看,还是从大众对于文化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平面设计中都应该不断吸收和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创新元素,实现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效益,从而创造出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推动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碧丽,桂明.论民族文化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运用[J].美术界,2009, (8)
[2] 唐帆,胡文娟.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平面设计技术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1).
[3] 王丽娜,侯力莉,李树君.平面设计传播中的符号构建与传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02).
[4] 汪瑞.中国元素未必等于中国设计[J].装饰,2010(01).
[5] 宋志成,石进明.关于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自我整体性连贯性的研究[J].韩国设计文化学会杂志,2011.
关键词:大六家子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13
1发展背景
大六家子村地处洮北区南部,距洮北区26公里,位于洮河镇政府东8公里,全村3个自然屯、4个社,总户数325户,总人口1255人,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90公顷、荒地800公顷、林地86公顷,耕地和荒地以盐碱地、沙化土地居多。
长久以来,大六家子村村民一直以种植玉米、杂粮杂豆为主。由于地里灌溉井少,且分布不均,大多数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好年头还行,不好年头只能解决温饱。怎么才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怎么才能让老百姓走出去,怎么才能把好的项目引进来,一直是困扰村里的难题。
近些年,大六家子村部分农民采用脱硫石膏和沙土混拌,对所耕种的盐碱地进行了旱改水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2015年吉林省高产田创建项目正式在大六家子村实施,村里决定抓住这次契机,于2016年进行土地规模经营,把农民承包的所有二轮承包耕地由旱田改成水田。
想要实施土地规模经营,首先要让村民认识到土地规模经营的好处,想办法让大家把自己分布零散的土地拿出来进行联片发包,不进行土地联片发包,根本就实现不了土地规模经营,发挥不了集约优势。为打破僵局,村干部把村里所有德高望重的人士召集起来,成立一个土地规模经营工作小组,挨家挨户的走,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使村民真正认识到土地规模经营的好处,并把想要承包土地的、不想承包土地的农户一一记录下来,以留备案。对个别不理解的农户,进行多次走访、谈心和交流。经过大家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所有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村集体推行土地规模经营,既要考虑拿出土地农户的利益,还要考虑想承包土地农户的利益。本着利益均衡、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把土地流转、承包的每一个点、每个细节考虑好、考虑周全。在做好土地规模经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一是起草好土地集约流转经营合同,将690公顷二轮承包土地流转入村集体;二是起草农民耕地承包合同,将转入村集体690公顷土地连片发包给45个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起草的合同,做到客观真实,不玩文字游戏。特别是土地集约流转合同,让农户看好合同、签好字,避免日后发生矛盾和纠纷。
大六家子村土地流转的期限为10年,3年一定价,前3年每公顷11000元,3年后随行就市,按当地地价平均发包。土地连片发包后,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电机井和先进科技得以应用,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200多个劳动力增收了务工收入,成效十分明显。
2模式特点
大六家子村结合实际,探索了与现行政策相符相承的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2.1利用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成果
2015年大六家子村农村土地确权实测外业工作结束,每家每户承包地块、面积清楚。2016年流转时按实测确权面积计算流转面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得到农户的拥护。
2.2国家惠农政策支持创造流转条件
大六家子村是在实施国家高产田创建项目基础上进行的土地流转,此项目建设的机井对690公顷土地全覆盖,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全部种植水田,降低了转入土地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经营风险,同时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兜底措施。
2.3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
大六家子村按中央“三权”置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坚持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做到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连片承包土地的45个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都是本村农户,其他农户流转出土地后,发展劳务经济或二三产业。转入土地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村集体只负责整合土地,提供流转服务,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
2.4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大六家子村流转土地过程中,坚持了依法、自愿、有偿,没有违背承包农户意愿,没有改变土地用途,没有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坚持经营规模适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成水田的第一年,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9000公斤以上。
2.5探索了共同致富之路
大六家子村农民齐凯往年只承包5公顷地,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今年承包了35公顷水田,纯收入25万元左右。大六家子村农民赵铁军将9亩多地转出,自已在村内做零工,儿子外出打工,全家一年的收入超过3万元。据村干部测算,2016年全村农户仅土地收益就将增加759万元,加上务工收入近600万元,人均收入可达到1.4万元,是土地集约前的5倍。
3完善措施
大六家子村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刚刚起步,仍有需要完善的环节,社会化服务力度需要加强,新农村要进一步打造,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完善土地流转关键环节
立足土地资源股权化,大六家子村应以村集体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全村325户分散经营的二轮承包土地以入股形式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社,再以出租形式流转给46个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按中央政策,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适当收取流转服务费,坚决不吃“大锅饭”,村集体不背负任何经营风险。
3.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承包流转土地的农户成立家庭农场,与外部龙头企业合作,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发展好其他产业,争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转出土地的农户就地务工,带领村民向更远更好的目标迈进。
3.3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大六家子村已于2016年年初申报了白城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要借鉴外地经验,探索资源型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之路,努力创新农村治理结构,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努力建成远近闻名的新农村。
3.4加大政策及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大六家子村土地规模经营资金瓶颈问题尚未解决,家庭农场自有资金有限,到金融机构融资难、融资贵。要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进度,深入开展“农地贷”试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流转土地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1]林奇胜,刘红萍,张安录.我国农地整理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生态经济,2003,(10).
[2]黄鹏.我国农地整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3,(10).
[3]叶艳妹,吴次芳,刘可清,程承彪,郑瑞辉.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06).
[4]唐楚生.农地整理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6).
[5]谢经荣.农地整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J].中国土地,1997,(03).
[6]徐宏峰.基于新农村建设农业规模经营可复制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年初国办1号文的出台,年末科技部、广电总局合连下一代广电网;首尾呼应中,将数字电视真正推向国家信息化的层面
12月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握手互换协议的一刻,既标志着“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计划正式启动,又意味着“数字电视”开始淡化行业特征,真正推向国家信息化的层面。
按照协议,“部局合作”将以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为基础,以863成果“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为支撑,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成为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其核心传输带宽将超过1000Gbps,双向网入户带宽超过60Mbps,计划10年建成!
“科技部与铁道部、交通部也有类似合作,分别围绕下一代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展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告诉记者,“如果说前两者针对物理空间,此次合作则以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为核心!”
将视线从北京下移至辽宁农村,在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和辽宁省的合作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09年春节前,会为4000农户免费安装内置硬盘的PVR机顶盒,通过PUSH VOD机制,将海量信息资源推送到农民身边,”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告诉记者,“传输信道采取有线和卫星同步推进,春节前全面开通。在没有数字整转的地区,可通过模拟有线网传输,用户端感受不到差别,这就是推送机制和PVR的好处。”
上述思路,正沿着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的“下一代广电网NGB'’与“播存网络”展开,虽然还仅仅是一个初步实例,但潜台词异常丰富。
“从建立部局合作机制到文化共享工程,都说明了一点,”王效杰说,“即广电数字化不再是行业内部的事情,而正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从2008年开始,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对全国广电网络同仁来说,数字电视绝非简单的模数转换,而要坚决按照国家信息化的要求来做。”
国家的要求,清晰地写在“国办08年1号文”中――“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从而实现产业链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1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成立之后首次“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李毅中部长要求2009年重点抓好九项工作,其中明确指出“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国家信息化顶层设计、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加快发展融合性业务,推进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
2008年,新一轮电信重组全面展开并基本到位,在拥有同网、移动全业务牌照之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更加坚定了全业务运营和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之定位。
显然,“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下一代(而非目前的)通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广电必须加紧向下一代广电网升级,这既是信息化的愿景期待,又是行业间竞合的要求,更是在“特殊的”2008感受异常紧迫的时代任务――
结构调整:亟待信息化人视野
“百年一遇”的2008,将巨大的危险与更为巨大的机遇摆在了“地球村”的每一个村民面前
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盛会、金融海啸……2008大事不断,尤其是源自美国次级贷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发改委主任张平充满忧虑:“经济下滑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挑战,中央一方面紧急动员、4万亿救经济、全面保增长,另一方面鲜明提出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议题。
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逆境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怎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定推进信息化步伐,通过‘两化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这是根本且务实的路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告诉记者,“尤其是通过信息化带动新兴产业,更是重中之重!”
“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思路,正是打破中国现代化进程困境的要点,”周宏仁表示,“现代化的根本在经济,经济的根本在产业发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信息化改造,建立创新型和集约型发展模式,告别单纯依靠低劳动成本和高能耗发展的旧模式。”
扩大就业、消化剩余劳动力,更是信息化促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优势。“从统计数据看,自1997年以来,国内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工业增加值却不断提高,”周宏仁分析道,“这代表我国工业总体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当然是好事,也是现代化的必然成果。但随着工业和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大量剩余劳动力怎么消化?处理不好就是巨大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简单加大传统产业规模是没有意义的,利用信息化这个剂,促使传统工农业向信息服务产业链升级,才是真正的办法。
2008年,周宏仁率专家团在湖南、黑龙江、浙江、山东、广尔等地考察过程中,许多案例令他欣喜不已,“凡是信息化搞得好的企业,其竞争力和管理效率都极大提升,反之亦然,”周宏仁告诉记者,“像大型老国企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老总就说,企业不是对信息化有需求,而是有紧迫的需求,关系到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