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旅融合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路径;浙江丽水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0-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农、旅战略性产业融合,推进农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具有重要意义。
1 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1 年以来,丽水市陆续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等生态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明了发展方向。丽水市地处浙西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界处,市域面积173万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盖率达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2013 年丽水市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近年,丽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状态下以民宿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也快速兴起。回归乡野、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旅游,而以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耕体验、生态蔬果采摘等个性化生态旅游渐成趋势。目前,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丽水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具有高关联度、产业链长的特性。一方面,乡村旅游是生态农业的传播纽带和营销载体,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灵魂,有助于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基础、人才基础,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存在耦合关系,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
2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特点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1]。在不同的产业内,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2],主要分为3种方式: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产业融合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5类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还可以重叠交叉。
3 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掌握市场动态,明确农、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导向
丽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为主,绵延起伏、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丽水市政府关于生态休闲养生经济的定位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丽水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新业态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展开生态农业与旅游市场的调查,摸清现状,掌握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要以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去研究产业融合问题,探索产业融合契机,寻找产业融合切入点;必须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场,挖掘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共性,才能发掘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才能在掌握“农”“旅”2个产业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旅融合新业态产品。
3.2 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农、旅融合产业链
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4条路径[3]。通过对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的整合,满足旅、农融合需要以及新型业态自身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增强农业被动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在丽水山区快速兴起,但现在乡村旅游中“乐”的功能欠缺,过分依赖餐饮,项目建设出现同质化倾向。利用乡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态农业内容,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加快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设软环境,建立农、旅融合协调组织
乡村旅游是阻止农业衰退、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视乡村软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建设,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环境等软环境仍存在“短板”,需迎头赶上。通过软环境建设,确立农、旅融合的协调组织,发挥组织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电商平台,参与各种有利于营销的商业活动和组织,如合作社、协会、公司/企业等,是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手段,搭建平台,建立起基于政府、乡村、社会间有利于信任、规范、学习、创新的乡村社会组织,增强其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创新营销传播方式,完善有利于农、旅融合的市场经营制度
根据乡村自然景观和资源特点,以生态农业创意为特色,从生态、审美、康体疗养等角度创新营销传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园风光、花卉苗圃果园,特色养殖园、生态休闲庄园等,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此外,完善市场经营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通过银行贷款贴息的形式对农户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银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形式形成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资金需求的多层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约关系,从利益角度来锁定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制定联盟之间的规则以及分工合作、运营的规章制度、各类商业活动的制度等,实现利益的锁定。
4 参考文献
[1]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22):146-147.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为了提升我为农业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很多地方在休闲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不但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打造了旅游业的特色,实现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在这种“农旅双链”l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休闲农业欠缺科学规划,管理不够规范,整体服务质量较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对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等。鉴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探寻当前“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农业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简介
(一)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指的是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景观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种植、经营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适合人们休闲旅游的产品,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服务,满足人们旅游放松、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本质上来看,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业与农业整合的新型产业,以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为目的,为提供各种服务为手段,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出教育、文化、环保、医疗等多方面的价值,这种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保”集合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追根溯源,我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形式是以观光为目的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在2000年以后,休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的压力,人们也需要更多高品质的农村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农村体验式旅游,更加注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识,服务质量更高,功能也更加完善。现如今,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增长点,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涉及面广泛,产业链很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与农业可以结合起来。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59》,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建立旅游产业链条和农业产业链条,促使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旅游业可以借助农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也可以依托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扩大影响力,增加农业收入。“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是借助旅游业能够带动人气的优势,利用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形成品牌宣传效应,开发农业产品和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农业品牌和旅游特色,使农地变成旅游景观,带动农业发展,让农民成为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生力军,从而产生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两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科学规划
在“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联结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真正体现休闲农业的生态特色,才能确保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保持发展活力。纵观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来说,虽然规范化程度有一定提升,但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缺乏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清晰,基本上还是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在休闲农业开发之前,当地政府缺乏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论证,不能从长远出发,只是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休闲农业的经营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经验,盲目的模仿,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产业链庞大、涉及因素众多的产业形态,管理难度增大,也对于整个产业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现在来看,我国的休闲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地方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了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开发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道路、卫生、水源等硬件水平较低,不能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监督和服务意识弱化,缺乏对休闲农业相关的餐饮、娱乐、住宿、农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休闲农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
(三)休闲农业产品档次较低规模不大
休闲农业作为“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经营形态,不可避免的需要品质优秀、独具特色的产品做为支撑,扩大在旅游业和农业市场上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发的产品在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品牌意识,休闲农业的产品整体档次较低,缺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处于比较浅的层面,特色不够鲜明,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较低,文化元素的涉及还比较少,缺乏知识和文化内涵,在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比较弱。休闲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强,知名度较低,加上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也制约了休闲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尽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相关管理与研究工作还比较滞后,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来源于农村的赋闲人员,这些人原来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也比较弱,休闲农业的服务、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普遍较低。另外,由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稳定,缺乏正确的职业培训。即使有些人员参加了一些培训学习,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不够系统和规范,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自我发展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三、“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休闲农业发展理念,重视产业规划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制定出科学的规划,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休闲农业开发,首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的理念,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实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完美结合,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对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_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创建主导旅游品牌,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措施,增强市场影响力。另外,制定休闲农业规划,需要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真实发挥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打造产业特色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来说,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休闲农业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影响力,塑造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开发水平。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品味较低的现状,在进行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时,需要结合当前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注意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文化活动,打造成系列的休闲农业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打造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实现农业及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实现两者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加强政策扶持理论研究,做好管理领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提升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强休闲农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时,国家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这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活力。另外,各级政府也需要发挥服务、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当地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做好相关部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积极向国内一些休闲农业开发较早、取得成效明显的地方学习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重视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升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急需培养一些具有先进的休闲农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人才队伍,增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一方面,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方面的教育,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站在淀山湖畔,走好新时代的“昆山之路”
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好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
一是要坚持走好“唯实之路”,依托淀山湖镇“沿沪临湖”的区位和生态优势,坚持“项目为王”,加快项目招商和企业服务,优化产业布局。以更强的发展意识来“抢机遇”,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聚焦产业转型发展,精心打造神州数码、研祥智谷、金田智能家居三大科创载体平台;以更大的发展魅力来“闯难关”,打造淀山湖特色营商服务“淀小二”品牌,完成福朋喜来登酒店、商业街、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疫情防控期间研究出台企业复工复产九项措施,研究推出“金融惠企7条”,落实“2+1+2”惠企红包,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以更猛的发展劲头来“争项目”,紧扣“补链”“强链”“造链”精准招商,举办金秋贸易洽谈会,去年以来吸引萃之烽科技、罗森伯格二期、博邦汽车电机等16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21.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达50亿元;以更足的发展勇气来“拼转型”,咬定产业转型主攻方向,加大抵消产能清退力度,关停“三高一低”企业22家,腾出土地空间302亩,推动老旧工业小区转型欧美工业小区,加快阿姆斯壮招商方案落地,打造集约型外资工业园区。
二是要坚持走好“扬长之路”,淀山湖镇为实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勇当激情燃烧“引领区”发展目标,全面开展五线攻坚行动,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心贴心”兴办实事,聚焦“强基础、打品牌、兴科技”,紧盯“十个一批”项目进度,重点打造了晟泰稻米基地、红星果品基地、东阳界渔业园等载体,深入推进六如墩和东阳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紧抓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完成环湖绿化工程建设,精心组织开展丰求桃会、稻香节、环湖马拉松等农旅活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9年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镇;围绕综合治理“关键点”,“实打实”破解难题,扎稳筑牢平安防线,全面深化“临沪平安线”建设,构建“临沪尚法”跨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目前淀山湖镇水环境综合排名提升至全市第一位。以蓝盾百日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27个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立足城镇更新“落脚点”,“硬碰硬”落实责任,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教育、休闲娱乐、医疗为配套的民生组团保障,通过10个“口袋公园”的打造优化景观配套设施;实施公厕新建和改造33座,探索构建“五维四理”社区自治管理机制,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复审,成功创建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健康镇。
三是要坚持走好“奋斗之路”,突出党建引领线,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的方向更加清晰,通过走访调研周边乡镇,找准对标样板,学开放融合的黎里镇、学科创引领的金泽镇,学绿色协调的朱家角镇,做到扬长补短、综合发展;“做”的标尺明确确立,深化“淀湖杨帆”党建品牌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开展长三角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走亲”活动,举办“勇当热血尖兵,共建文明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改”的成效充分体现,围绕百姓“办事难”问题,推动便民服务自助终端建设,实现24小时开放式自助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村(社区)全覆盖,实现政务服务上下贯通、横向互联;“严”的常态基本形成,深入推进“评审联动”,严控会议差旅经费,开展“清风行动”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检查,以廉洁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基本情况
今年国庆黄金周天气晴好,比较适宜出游。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71.02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其中,特别旅游区共计接待游客42.6万人次,大禹文化旅游区共计接待游客28.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928万元,同比增长3.06%;其别旅游区实现门票收入33.3万元。
二、主要特点
(一)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各乡镇围绕“国庆”,结合本地特色,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和旅游产品,既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也挖掘和拓展了旅游文化内涵。水磨镇第一期休闲康养主题文化活动“欢乐国庆·寻情水磨”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镇的堡子关登高、西羌文化街品美食、藏羌原生态文化展演活动,带热了县城旅游;映秀镇映秀东村广场、莞香广场的锅庄表演,茶祥子、青少年活动中心、地震博物馆等特色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乡的“庆国庆、游羌寨、购鲜果、品美食、民俗体验”活动,日均吸引上万游客,10月4日联合村举办15桌坝坝宴更是爆满;雁门乡将在10月6日举办芤山大枣采摘活动。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国庆旅游市场。
(二)生态采摘成为时尚主题。10月正值红脆李、大枣、红提、猕猴桃成熟,雁门、克枯、三江等乡镇以“行游”系列活动为契机,走农旅融合之路,推出生态采摘活动,增加游客参与度,让游客在体验田园采摘之乐的同时又能买到心仪的原生态土特产和旅游产品,其实推动经济的发展,做到助农增收。国庆节到“可以采摘到哪些水果”、“哪里的水果最好吃”、“到哪里可以采摘到水果”成为游客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自驾游成为主要出游方式。在互联网、移动设备发展使旅游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形势下,个性化更强、自由度更高的自驾游成为我县客源的主要出游方式。早上8-9点及晚上6-7点是车流高峰期,交通繁忙时,入城等待车辆已排至七盘沟。县城、映秀镇、乡、水磨镇各大停车场,停满了自驾游车辆。据统计,以家庭或朋友相约出行为主要形式的自驾游已成为旅游的市场主体,占83%;其次是团队游,由单位、旅行社、自驾游协会等进行组团,团队旅游占旅游总人数的7%。
(四)错峰出游成为新的趋势。受去年国庆九寨沟事件的影响,今年游客出游更加理性,更多游客选择错峰出游,有效地避免了人流高峰。国庆节前三天,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不明显,如三江景区10月1日门票收入仅1.7万,10月3日旅游人次和收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的现象。10月4日,旅游开始逐渐回暖,出现国庆假期小高峰。
三、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制定并公布《行游系列活动暨中秋、国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方案》,9月29日召开《“十一”黄金周工作安排部署会》,确保各项工作早计划、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节前及节日期间,旅游、公安、交通、物价、工商、食药等部门组成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检查组,深入全县各大景区,对景区景点、酒店、车站、餐馆等处进行黄金周备战情况、旅游安全、市场秩序和环境综合整治大检查,对发现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各项安全应对措施到位,促进了假日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二)值守岗位,部门联动。旅游系统干部职工在长假期间坚持岗位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制,安排专人负责每天执法情况、旅游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报送。由旅游局局长周光辉、旅游执法局副局长兰玉蓉带队负责、雁门、、绵?等北部片区乡镇,景区管理局局长周云川、旅游执法局局长青晓平带队负责映秀、水磨、三江等南部片区乡镇,深入检查景区、宾馆等的安全、服务情况。公安、交通部门加班加点,积极确保主要干道及重点景区道路畅通,有效缓解客流高峰压力。旅游执法、物价、工商、食药监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市场监管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黄金周期间,旅游系统共出动旅游执法人员112人次、旅游执法车辆14台次,检查导游25人,检查企业41家,接听旅游咨询投诉电话164个。
(三)强化营销,扩展市场。不断创新举措,强力开展宣传营销,包装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一是举办“行游系列活动”,在国庆期间以“庆国庆·享风情活动”为主要内容,在、雁门、、映秀、水磨等乡镇,举办丰富多彩的国庆活动,组织游客参与秋季特色鲜果采摘、体验藏羌文化、品尝美食、游览美景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二是参加或举办旅游推介会,8月底参加广州推介会;9月26日至29日,带领景区及涉旅企业共计11人参加乐山旅博会,共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这些活动的开展,加大了宣传力度,实现了引人聚气,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完善服务,积极引导。为方便广大游客出行,节前,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加强与团委和相关乡镇的配合,在都汶高速路出口、绵?高速路服务站、映秀镇设立3个自愿者旅游咨询服务店,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手册、公布节庆活动、组织媒体专访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了直接面向游客的消费提示和出行信息服务。及时收集编发全县假日旅游情况,通过电视台、政务网、智慧旅游平台、电视台等向社会国庆活动的相关新闻,积极引导消费,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
今年国庆节长假总体上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游客需求量的增加及消费层次的多样化,总体来讲旅游配套和接待设施还是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道213线映秀至段没有恢复通行,进出只能走都汶高速,极易出现车辆拥堵问题;大量游客的集中涌入,超出日常接待量,部分热点景区出现住宿难、就餐难、停车难等问题。
(二)自驾游配套设施不尽完善。近几年自驾游发展迅猛,而自驾游的接待设施、接待能力和服务相对滞后,应加快停车场、加油站、修车厂、急救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尽快适应自驾游发展的需要。
(三)旅游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一是部分涉旅企业仍然没有做到诚信经营,主要表现在不明码标价,或者涨价、打折让利仅凭口头报价;个别宾馆、酒店因超量接待,在未提前告知客人的情况下,擅自取消客人的预定。二是部分旅游购物经营者摆摊设点不够规范,存在占道经营行为,影响交通。
五、打算和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出行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以“六个突出”适应工作新常态
突出改革发动,释放制度红利,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决抓好中央、省、市在基层各项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用高质量的改革带动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统筹推进全县相关领域改革。重点推进市场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体制、工程建设秩序、招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深度推进乡镇“小部制”改革、多规融合试点、园景结合等改革的同时,结合实际推出更多具有浓厚玉屏特色的改革措施,力争更多改革举措在省、市推广。当前,要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推进“三权”确权工作,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稳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紧扣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决策部署,稳妥推进全县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乡改镇、镇转办事处、“两集中两到位”、全程代办、并联审批等管理体制改革,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融资管理,增强财税活力。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推进财源体制建设。重点是争取纳入省、市财政一般性债务盘子,确保有效规避和控制政府性债务风险。五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谋划实施好环境保护十件实事,实行最严格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公益林地和饮用水资源保护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严守“生态底线”。
突出项目拉动,推进产业聚集,确保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深入研究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精准谋划一批符合投资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实施侗乡美食街、玉屏至江口高等级公路、玉屏油库等重大项目。
推进精准招商引资。积极推进上下游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精准招商。提升招商质量,注重实际成果,盘活现有园区,实现招商引资科学性、务实性、规范性和精准性的统一。
优化企业项目服务。深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双服务”活动,狠抓项目代办、投资绿卡、投资直通渠道等服务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招商企业项目管理、权证办理、农民工工资拔付等体制机制,严肃合同履行,强化过程管理,有效规避和掌控招商及建设风险。
突出精品带动,唱好小城故事,确保特色城镇化取得重大突破。合理定位。着力在“一河两轴三名片”上做文章,打造独居侗乡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园林城市。“一河”就是以舞阳河为主线,加快老县城改造,提速茅坪、皂角坪、火车站和安坪片区规划建设,拉通经箫笛大道―康华主干道―沙湾大桥―平江路―皂角坪大桥的城市外环。“两轴”就是一纵一横两条发展轴,南北向依托铜玉城际铁路、铜大高速等交通干线为发展纵轴,东西向依托湘黔铁路、沪昆高铁高速等交通干线发展横轴,以县城为中心,在皂角坪、火车站和安坪片区建立大型批发市场,两轴沿线发展现代物流、仓储,拉动各乡镇发展。“三名片”就是依托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三张名片,将箫笛、油茶等文化元素有效融合到城市园林绿化之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城市充满人文内涵。
规划引领。按照“规划先行、拉通路网、建设新城、带动老城、产业支撑、产城一体”的思路,充分发挥省级“多规融合”试点县政策优势。将原县城区与大龙经济开发区、茅坪、火车站、飞凤、皂角坪、安坪等六个城市拓展区统一规划,形成“南城北产、同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
精致管理。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推进依法管理城市,创新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城市常态化管理,巩固和扩大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配全要素。围绕“西南旅游集散地”定位,充分做好高铁经济发展大文章,让游客感受到玉屏的独特魅力和美好印象,实现“快进慢游”,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突出产业推动,强化农旅引领,确保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全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和“三个万元”工程为主要载体,强化农旅引领,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
全力推进油茶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项目争取、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争取成为全国800个重点县之一;全力推进温氏生猪代养户发展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年内发展养殖户300户,年出栏20万头以上,2016年出栏争取达到32万头,使生猪养殖真正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实现小康的支柱产业;全力做强箫笛文化产业,积极探索系统的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机制,全力擦亮玉屏箫笛这一金字招牌;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化解农村经济“空壳”等问题;全力打造“园景融合”品牌升级版,着力将茶花泉建成独具侗乡特色的“户外体育体验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和“乡村旅游休闲区”,努力建设国家4A级景区和全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突出上下联动,实施精准惠民,确保民生改善上取得重大突破。启动实施“五个一”民生工程,逐步构建起一套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即每个村建立一支文艺队伍、配备一套文娱设施、设立一个农村幼教点、配备一个垃圾池和建立一支清运队伍。
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科学、深入地推进农村集中建房,逐步建设一批独具侗乡特色的美丽乡村;大力实施“雁归工程”。进一步完善“雁归”工程数据库,探索设立海南、广州等“雁归”服务站,加快推进“雁归”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园区建设,加大在创业用地、金融扶持、创业补贴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全年减少贫困人口6000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继续巩固亚鱼、田坪、朱家场“减贫摘帽”成果;大力实施各项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突出创新驱动,维护和谐稳定,确保社会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推进乡镇工作转型升级,建立一个运转协调、高效务实、精明强干的乡镇工作机构体系;全面加强社区建设,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进一步创新社会监督机制,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问题的曝光力度,打造“大监督”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民情大数据”,将其打造成融合户籍、扶贫、就业、社保、卫计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和服务平台;提升县域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打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升级版,打造具有鲜明玉屏特色的“提升县域综合治理能力”示范和样板县。
以“五个加强”抓实党的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激发内生新动力。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政治定力;建立常态学习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创新舆论宣传引导,扩大影响覆盖,传播正能量,释放好声音,不断提升“黔东门户”美誉度和影响力;树立文化自觉,凝聚民族精神,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锤炼攻坚新力量。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用发展的眼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用务实的标准狠抓干部作风转变;用创新的思维提升干部能力素质。
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树立平安新形象。贯彻落实依法治县统领治理全局;深入推进“平安玉屏”建设和严打整治“亮剑行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