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轻工业的发展

轻工业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轻工业的发展

轻工业的发展范文第1篇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明清时期的苏州,“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169)。这个结论十分正确,因为到了清代中期,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170)。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变化的趋势是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因此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发展。那么,工业发展是如何引起城市变化的呢?

(一)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

在节省劳动的机器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于生产之前,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工业人口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工业人口,不仅指工业生产中的直接操作人员,而且也包括从事辅助工作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对近代江南传统手工业作坊的调查来看,这些人员的数目通常比直接操作人员的数目更大(17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应增加,并导致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下面主要以丝织业和棉布加工业为对象,对苏州府城工业人口数量及其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

如前所述,明代后期苏州的织机总数可能在1,500部左右,清代中期则增至12,000部以上。因此清代中期苏州织机的总数比明代后期至少增加了7倍。丝织除了操作织机的织工(通常是每机3人)外,还有从事牵经、掉纬等工作的辅助人手。织工与辅助人手合计大约是平均每机4-5人(172),但还有在生产过程中从事原料及产品搬运等工作的人手未计入。上述各种人员合计,从低估计姑以每机5人计。据此,明代后期的1,500部织机需工人7,500人,而清代中期的12,000部织机则需要工人6万人。从事丝织品染色工作的染匠人数,纵使少于织工人数,但也十分可观(173)。从事管理、维修、销售等工作的人员,数量也不少(174)。各种人员合计,在清代中期达到大约10万人(175)。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人手从事丝织以前的纺丝、打线等工作。其人数虽然也很多,但由于主要是城乡妇女,因此通常未被计入。如果把她们也算上,那么从事丝织的工人总数还要增加。

在棉布加工业方面,明代后期苏州踹染业已有一定规模,但是当时江南踹染业的中心在松江,苏州踹染业生产规模颇为有限。万历时苏州府城虽然已有染匠达数千人之多,不过似乎主要是从事丝织品而非棉布的染色。至于踹匠人数,则未有记载留下,说明其人数可能还不很多。到了雍正时,府城内外的踹坊已达六七百家,雇有踹匠1-2万人;染坊数量也不少,有蓝坊、红坊、漂坊、杂色坊等分工,染匠人数亦在万人以上;踹染匠合计,共有2-3万余人(176)。除了这些专业工匠外,踹、染坊中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如烧火、挑水、清洗、搬运、下手等粗工)以及从事管理、采购、销售等工作人员。他们的人数,合起来也很大。因此各种人员加起来,踹染业从业总人数应大大超过3万人。

丝织业与棉布加工业之外,在苏州府城其他许多工业(如成衣、笺纸制作、珠宝玉器制作等)中工作的人员数量,在本文研究的三个世纪中也有很大增加。因此到了清代中期,苏州府城中直接或间接从事各种工业的人员,从低估计至少也应在15万人以上。此时苏州府城人口100余万,以一户五口、每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2人计,全城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总数约40余万。因此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与此相较,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内官员及其眷属、属员以及驻军的人数,据王卫平估计总共为6,700人,仅占府城人口的0.67%(177)。又,据民国时代的统计,1929年苏州城区在业人口为111,489人,占总人口的42.32%。而在业人口中,从商者占51.64%,从工者占42.45%(178)。换言之,工业人口仅有4.6万人,占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的比重仅为17.5%。因此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在近代以前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至于郊区市镇中工业人口及其所占比重,因为记载阙如,难以确知。兹以碾米业为例以分析之。如前所述,苏州的碾米业主要集中在郊区市镇。其每年加工稻米的数量,在自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的两个多世纪中,至少增加了一倍以上。仅只是府城居民食米的消费量,就由150余万石增至300余万石。碾制这些稻米需要多少工人,可从当时的碾米工效推算出来。明清江南专业化的稻米加工,一般是先砻后碓。砻、碓合计,1个工人平均每年可出米225石(179)。因此仅是碾明末和清中叶府城居民所食用的150万石米和300万石米,就分别需要砻坊和碓坊工人共6,700人和1.3万人。如果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如稻米搬运工、木砻维修工等),其数更多。如果再加上为供给郊区市镇居民食米和为酿酒业服务的碾米工人及其辅助人员,则清代中期苏州碾米业从业人员总数比明代后期要大得多,至少在2-3万人之谱(180)。这样大数量的碾米业从业人口分布在几个碾米业集中的市镇上,对这些市镇的人口职业构成当然具有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清代苏州郊区市镇还拥有其他一些从业人数众多的工业(如榨油业、酿酒业、草编业等)。因此市镇中的工业人口的总数应当很大,而且在当地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地域的扩大

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所需的工作场所也要相应扩大(18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地域扩大。这个由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城市扩张,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又是一个空间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自明中叶开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引起了城市扩张。从空间上来说,则是城市工业首先在府城内发展,随后扩展到城厢附郭,然后再扩展到郊区市镇。

明初苏州府城内似乎还没有出现比较明确的功能性的地域分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府城内首先出现了商业集中的地区,后又逐渐形成工业集中的地区。府城最主要的工业——丝织业,嘉靖时已集中到府城的东半部,故史称“绫锦紵紬绢,皆出郡城机房,产兼两邑[按:即吴、长洲两县],而东城为盛,比屋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吴之大资也”(182)。万历时朱国祯更说:“苏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业,东北半城,大约机户所居”(183)。以后到康熙时,“郡城之东,皆习机业”(184)。而到乾隆时,东城的工业更加集中,史称“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185)。后人说:“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万户机杼,彻夜不辍,产量之丰,无与伦比”(186)。此时的苏州东城,可以说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工业区。在此同时,府城内的其他工业也逐渐集中到一定的地区(187)。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城厢附郭。典型的例子是府城另一项最主要的工业——棉布加工业——转移至城郊。明代苏州踹染业似乎主要在府城之内,但到了雍正时,这项工业的主体已经移至阊门外的上、下塘一带,故史称“苏布名称四方,习是业者,阊门外上下塘居多,谓之字号,自漂布、染布及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188)。因为染坊多,染色后的污水大量流入塘河,使得阊门外上塘至虎邱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满河青红黑紫”。当地居民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120余户人家联名诉诸官府。官府在调查核实之后,于乾隆二年(1737)由吴、长、元三县共同“出示严禁,并饬将置备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189)。以后染坊又迁至府城东的娄门外(190)。因此到了清代中期,城西的阊门外和城东的娄门外,分别成了踹、染业的中心。

郊区市镇由于地域范围较小,因此似乎并未像府城那样形成专门的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但是,也正是因为地域范围小,因此市镇工业在地域专业化的程度方面似乎比府城还更高一些。换言之,一个市镇往往以一二项工业为特色,因此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专业市镇”(191)。下面,我们就把市镇工业的主要地域分布情况作一简述。

1、碾米业:清代集中在虎邱、甫里、枫桥、浒墅、月城等市镇。其中虎邱和甫里是江南著名的碾米业中心。

2、酿酒业:明代集中在横金镇。清代横金的酿酒业继续发展,但木渎镇酿酒业异军突起,取代横金成为更重要的酿酒业中心。

3、榨油业:清代集中在周庄、甫里、陈墓等市镇。其中甫里镇是江南著名的榨油业中心。

4、草编织业:自明代中期起,逐渐集中在虎丘、浒墅、甫里、唯亭、黄埭等市镇。

5、砖瓦石灰业:砖瓦业自明代起就集中在陆墓与徐庄二镇,而陈墓镇在清代则发展成为江南主要石灰业中心之一。

由上可见,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郊区市镇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在郊区市镇生产规模最大的三大工业部门——碾米业、榨油业和酿酒业中,生产日益专业化,从而不复是农家副业。即使是农家副业性质较强的草编业,到了清代中期,生产专业化程度也明显加强(192)。专业市镇的发展体现了市镇朝着专业化的工业地区发展的趋势。换言之,专业市镇的发展也就是城市工业地区的扩大。

顺便说一说,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国家城市出现“工业郊区化”的现象(193)。明清苏州府城工业的向外扩张与这种“工业郊区化”有颇大不同(194),但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195)。而工业从府城外迁的主要原因,也与“工业郊区化”相类,不外乎城内地价过高、环境污染,以及交通运输手段的便利等(196)。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明清苏州城市变化具有一种“现代性”的趋向。

轻工业的发展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市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小家禽、兔,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的工作思路,从抓试验、示范入手,紧紧围绕畜禽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畜牧业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户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加快了我市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一)耗粮型生猪生产数量下降

全市生猪出栏量由1995年的125万头下降到202019年末的100万头左右,并稳定在该水平;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由1995年的78.2%下降至67.6%。

(二)以肉兔、鸡、肉鸭、肉鹅为主的小家禽继续呈现大发展的态势

1998年全市小家禽出栏突破1000万只以后,我市小家禽畜的出栏量以年递增100—150万只左右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达到9.3%。到去年底止小家禽畜出栏已达1474.1万只,由于节粮型的禽畜迅速发展,其畜禽产值已经占畜牧产值的23.8%。

(三)规范化、集约化养殖迅猛发展

近三年来,我市新办规模畜禽养殖企业达26家,现有生猪养殖专业户181户,禽类养殖专业户228户,出栏肉兔100只以上的68户,养殖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13户。其中,正州养殖公司目前存栏优质的PIC父母代种猪近4000头,年产优质五系配套PIC仔猪近10头;江津市渝欣牧业公司属市外企业,该公司投资建成了两年存栏达600只的南江黄羊和金堂黑山羊种羊场。

(四)禽畜养殖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减少养殖风险的新型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目前,我市出现了,酿造+养猪、堰塘养鱼+养鸭、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模式,在发展养殖同时,也发展了相关产业,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地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和外出考察,我市的畜牧业发展速度在逐渐减缓,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区市县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很难发挥畜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作用。

(一)全市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与部分发展好的区市县相比有明显差距

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家庭养殖业逐渐减少,养猪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使得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全市畜牧业产值由1996年占农业总产值的40.41%下降到2019年的32.40%。2019年重庆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2%,合川、开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5%和41.3%,而我市分别比合川市、开县低17和13.3个百分点,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9.6个百分点。

(二)全市种植业和养殖业比例不相适应

近年来,市委、市府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种植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放松了对畜牧业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屠宰税停征、生猪价格下降和禽流感等因素,导致地方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资金投入有所减少,导致农民养猪和发展畜禽积极性降低,使得畜牧业出现下滑趋势。随着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也应得到较快的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的有机肥,由于没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步发展,使得部分种植大户要到外地收购有机肥,增加了种植业的成本,同样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轻工业的发展范文第3篇

当前华兴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链更长、业务领域更广、由原来的以土建为主,向施工总承包乃至工程总承包迈进。随着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华兴公司也必然会转型升级,由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公司面临很多的未知,需要知识面宽、创新力强的各专业青年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引导他们的思想非常重要。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语)对于企业,青年员工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艰巨重任。青年员工的思想有多成熟,未来的企业运行就有多稳健;青年员工的抱负有多远大,未来的企业蓝图就有多美丽。因此,可以说青年员工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要减少青年员工的流失率,要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青年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就必须结合青年思想特点,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飞速进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引导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一些个性强的青年员工仅仅靠团支部、党支部的先锋作用是不行的。

所以青年的思想工作也要创新。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能容青年员工这一群体的个性,以更加平等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正确对待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对此,要从观念转变做起,以文化融合为抓手,科学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内容创新。

转变观念是基础。要有包容开放的观念与心态,才能正确对待青年员工这一群体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青年员工往往比较有个性,而这也往往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对此,观念的转变需要强化尊重个性胜过凝聚共性的认识,以包容来弱化个体倾向,同时,从立场互换做起,换位思考,准确把握青年员工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给予人文性的关怀,引导青年员工更好地融入中。

文化融合是抓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既相互区别,又互通相融。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员工的价值融合,追求广大员工与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在认知、行为上的一致性。青年员工思维活跃,对先进的文化理念认同感更强,以文化融合为抓手,可以更加有效地凝聚青年员工的心劲,让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上升到价值的认同上,进而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良好的心理认同感。

轻工业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职业生涯规划;青工

一、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企业共青团组织可以结合日常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运用青年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一个系统性、系列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一是,帮助青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二是,引导青工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通过评估找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三是,帮助青工形成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使青工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四是,指导青工制定恰当的工作目标,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总之,职业生涯规划系列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初步建立青工职业规划体系,使职工突破障碍、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公司甄选人才提供有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青年人的发展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其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重新审视、评估的机会,同时不断调整自己、修正可执行的职业规划,辅助其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收获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青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法

青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大致可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两块内容分步骤交叉进行。

(一)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引导

一是开展专项职业规划培训、咨询,在每年职业考评和职称评审的关键工作节点,邀请人力部资深工作者对青工各阶段取证、考取职业资格、学历等过程中存在的疑问,由团组织牵头组织专题座谈会,进行专项辅导、交流,现场为青工答疑解惑。二是开展职业生涯心理辅导,邀请专业培训机构,结合日常工作状况对青工“一对一”进行职业心理健康辅导,使青工克服职业发展中的迷茫徘徊期,坚定发展目标和工作方向。三是按照季度为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召开“青年公开课”,为青工与公司领导、业务骨干搭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宣传公司杰出人才的成功经验,借助“先进带动,典型引领”的手段,传递努力奋斗的正能量,帮助青年员工树立起坚定的职业奋斗方向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职业生涯辅导

一是围绕公司年度工作目标开展“导师带徒”主题活动,由部门负责人为“师傅”对青工建立“传、帮、带”的教育培训机制,制定针对部门专业工作的培训计划,各部门负责人作为青年人的培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结合青工职业规划的开展,从思想上、业务上言传身教,引导青年人积极学习业务,提高工作本领,提升职业素养。同时公司团委联合人力资源部每季度对各部门开展的培训、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二是组建“职业发展评测工作小组”,由团委牵头,联合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运营管理部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按照双月“开放咨询日”的形式对青年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评测、咨询,并对最终评估结果汇总成评测意见进行反馈,同时收集青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思想动态,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工作小组成员同所在部门进行沟通调节。三是定期开展青工岗位交流,结合职业规划鉴定结果,对相近专业进行岗位交流,岗位交流时间根据个人工作时期进行安排,申请青工可通过“青年服务驿站”进行申请,也可向团委直接提出申请,在本职工作允许的情况下亦可兼职进行。岗位交流时间为15―30天,结束后由轮岗部门领导、团委和人力资源部共同提供轮岗鉴定,作为最终鉴定结果为日后工作转换提供有力依据。

三、落实职业规划体系建立学习型青年团队

轻工业的发展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共青城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红色创业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运动养生文化以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依托鄱阳湖模型研究基地、国家网球训练中心、中航文化产业园、90洞国际高尔夫球场、格兰云天五星级酒店等大力挖掘和开发山水、文化、休闲、红色、生态等旅游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赴共青城旅游的游客群体单一、人数偏少,而且游客在共青游玩的时间较短,大部分以一日游为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共青城旅游产业层次偏少、市场定位单一,定位高端项目较多、消费较高,周边市民难以承受高昂的旅游成本,游客难以根据自己的财力、爱好、需求、承受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旅游消费方式。如茶山宾馆最普通的标间是350元一晚,这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消费太高。

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中,要想壮大共青城的旅游产业、扩大共青城旅游的影响力,必须尽可能地增加旅游的项目和消费层次,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要。既要发展以富华山高尔夫为依托的高端消费旅游,也要发展“农家乐”式的工薪消费层次旅游。共青城旅游业的发展要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让旅客“进得来、留得住”,同时要加强生态休闲的生活设施建设,让旅客“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一、政府加强引导,发展好乡村游

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重游率比较高。乡村旅游大多以观光、休闲为主,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以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吸引游客观光度假休闲。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游客大多数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周边城市。共青城地处南昌、九江的中间,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乡村旅游的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既要发展好“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等深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又要以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吸引游客。

共青城发展乡村游应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加强指导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调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借鉴婺源的发展经验,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按照“政府补助+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的模式推进农房改造。强化村居农舍、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改造中既要保护好原始风貌,给游客一个原汁原味的农村,又要加快道路、游步道、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的落实,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二、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禅宗文化景区

甘露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重要的禅宗文化传承地。禅宗文化是一种极富东方人文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它所蕴涵的东方智慧之光,所承载的华夏民情风俗,所表现的特殊修行方式,独具的随心解缚、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心生向往,留连忘返。同时,禅宗崇尚自然、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等内涵,符合当今世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

共青城可以依托甘露寺再结合其它相关景点打造禅宗文化景区。禅宗文化景区旅游产业化开发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旅游物业开发公司组织投资,投资建成后,禅宗文化景区资产归禅宗团体,旅游经营收入主要归投资商。第二种方式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政府主导投资,项目规模大型化,以高大雄伟、气势恢弘的禅宗文化设施扩大新闻效应,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通过宗教搭台、旅游唱戏方式促进禅宗旅游开发,由单纯满足礼拜、观赏的功能向吃、住、行、 游、购、娱综合性旅游服务转变,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旅游区。同时还可开发独具禅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购”的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和居民的收入。三、挖掘“红色”资源,壮大“红色”旅游

共青城历史虽短,但有自己独特的创业史。共青人在艰苦创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共青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后形成了“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垦荒精神,“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创业精神。共青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只要抓住机会,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必将极大的促进共青城红色旅游品牌唱响整个中国,传遍世界。

共青城是一座政治名城、生态美城,发展红色旅游要整合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用红色感召市场,以绿色拓展市场,打造出“红色圣地、绿色宝库”的旅游品牌。让游客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启迪思想觉悟。共青城拥有最为丰富而又独特的“创业”红色旅游资源,这使得共青城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开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要继续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努力争取政策扶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发展红色旅游。同时要加强区域合作,确立大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大共青旅游圈,与庐山、南昌、井冈山等周边旅游区搞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的双赢局面。此外,还要加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改善共青城红色旅游资源配置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推进配套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