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融合方式

产业融合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融合方式

产业融合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传统产业;互动融合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将互联网经济与传统产业有效结合,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经济与传统产业的互动融合方式,从而保证互联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经济的内涵

上个世纪末,互联网经济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经济的内涵主要指的是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效结合,从而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互联网经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网络形式、互联网运作方式与网络经济等方面。互联网经济是网络信息的重要表达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各大网络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网络社会的要求。

二、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互联网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例如,在传统产业中,人们消费购买物品,需要自行去门店购买,但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只需要在网上自行下单消费,不需要去门店购买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产业在做出了相调整,如传统金融业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模式,开始推行互联网理财产品,满足人们对金融业的要求,从而保证金融业更好的发展。

三、互联网经济与传统产业的互动融合方式

1.渗透方式

互联网经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子商务对传产业的影响,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客户能够在网上自行下单,在网上直接付款,客户如果购买的实体产品,付款之后产品会通过快递形式,递送到买家手中。如果客户购买的是虚拟产品,商家会将商品直接发送到客户邮箱中。由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节约时间,同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另一种渗透方式是将传统产业中的商品虚拟化。传统企业将其产品虚拟化,主要指的是传统企业中科技研发人员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将该企业中的产品投放到互联网中,客户通过网络图片与网络文字介绍了解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产品更好地展现给客户,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

2.网络经济化的优化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将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合到传统产业中,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其中,在交通行业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较多,在交通行业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不但能够为人们提供方便,还能够有效保证客户信息。

例如,在传统的旅游业中,如果客户要去旅游,只能够到当地站点购买机票或者火车票,既浪费时间,又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但是,将互联网融入到旅游业中,客户不需要像之前那么麻烦,可以直接在网上购票,购买成功之后,去柜台取票就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不但能够保证购买者的信息安全性,还能够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很多商家为了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不断推出新的购买方案,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同时,零售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开始进行融合,淘宝在零售行业方面的销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很多消费者逐渐在网上购买商品,商家将商品图片与文字介绍发送到网上,消费者看到后,如果感兴趣就可以直接下单购买,使得零售商品网络销量不断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统零售行业的发展。

3.将传统产业与电商融合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产业开始走向电子化,有利于传统产业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电商规模越来越大,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交易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等。这些网络平台销售各种生活用品,人们根据网络图片与描述,可以自信购买所需商品,不需要自己去店铺购买,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易。

将传统产业与电商融合,不但能够有效节约消费者时间,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消费者发现物品与网络描述不符,可以在网上与商家沟通,把物品退回去,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消费者对电商的满意度。将传统产业与电商有效融合,虽然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缺少时效性,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电商,这些网络电商与客户的距离比较远,如果客户需要退货,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网上购物时,需要注意距离问题。将传统产业与电商融合,不但能够满足客户对网络信息的要求,还能够保证互联网系统稳定运行,促进传统产业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经济与传统产业进行有效融合,能够满足人们对传统产业的要求,保证互联网经济稳定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震贤. 互联网经济与传统产业的互动和结合方式[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2):47.

产业融合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政府扶持;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要引导社会资本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河北省廊坊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汇集各方力量,加快“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建设进程,同时全力打造“休闲会展之都、文化创意之城”的总体构想,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基于此,本研究以区域经济三大理论为支撑,深入剖析在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如何建立、完善,这对有效提升政府管理职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廊坊市地处河北文化产业对接京津的最前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便捷,生态环境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有着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政府扶持机制缺乏

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花大力气去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建立一个扶持机制,来决定给多大的支持,量化、实物化,而不是当前的一些投融资形式的改变,现在的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缺少金融机构和资金,而是没有一个评估可量化的政府扶持机制作为基础。文化企业的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用于银行贷款的可担保的固定资产,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而对于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文化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政府无法评估、缺乏扶持机制。因此,文化产业的扶持机制的缺失成为制约廊坊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监管不到位

2011年,全市文化支出9850万元,较2010年增长52.59%。2012年市财政拨款540万元作为文艺精品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鼓励影视剧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建立“银企文”对接平台,印发了《廊坊市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先后为大厂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焦氏脸谱生产基地、香河花丝工艺品生产基地等项目争取贷款支持。但是这些资金的专项投入的是否有效、使用效率如何,如何扶持这些传统工艺的再延续和创新发展等,这些需要一系列后续的持续监管,而不仅仅是一味的给予资金上的简单扶持就能解决的,所以政府的后续监管和持续的督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政府扶持机制缺乏科学管理

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的管理必须科学有效,它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稳步向前的基础。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各级政府虽有管理,但是管理中缺乏专门的投融资规划人员、评估人员、引进国内外文化管理高端人才比较少,另外对公益文化、社区文化、休闲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指导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的消费需求,且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政府扶持的战略规划不足

廊坊市政府聘请中国传媒大学编制《廊坊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规划》、《廊坊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和《廊坊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核三带六大组团”的产业格局等一些关于文化的规划,但是我们在这些规划中很难看到关于政府如何扶持文化产业、政府扶持的力度如何、政府扶持的指标如何、如何对政府扶持进行评估等内容,关于政府扶持的专门规划几乎没有,所以说政府扶持本身缺乏战略性规划。

二、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廊坊市文化产业界解决资金问题最主要的三种方式为:政府扶持、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和债权融资(个人借贷、银行贷款)。就当下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可以说需要资金的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拥有资金的私企随心所欲,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公募基金纷纷出台资金额度和设立专项基金,可投给谁?怎么投?还是在调研、摸索阶段,所以说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但是政府投不出产业来,所以政府扶持机制的构建就是当下迫切需要的任务。

截至2012年,廊坊市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7项,总投资1142.6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利税368亿元,带动就业8万余人。其中投资14.5亿元的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先后拍摄《赵氏孤儿》、《亮剑》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被列为全国9家“影视定点拍摄景地”之一;投资200亿元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已被列入河北省文化重点项目;2012年,廊坊市成功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廊坊)国际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论坛,就成立廊坊文化产业发展基金、FAB精彩集团生产研发基地落户廊坊等文化产业项目达成了初步意向等等,这些都为政府扶持文化产业投融资提供切实的物资条件和有益经验。

三、构建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业态同样需要探索适应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府扶持机制。所以就扶持理论基础、构建重点、构建主体等方面展开如下探讨。

(一)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三大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以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为核心, 20世纪70年代克鲁默和海特创立了梯度理论,在此借鉴的主要观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高梯度地区是创新活动的发源地;梯度转移通过多层次系统向外扩展。区域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产业融合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电信业传媒业产业融合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6.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Shakeout:theInsideStoryoftheLeadersandtheLoserintheExplodingCommunicationsIndustry[M].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Baker,HeatherGreen.BigBang[J].Busi-nessWeek.Jun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产业融合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制造业 创意

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日渐增多以及国内资源的约束,传统制造企业依靠“三来一补”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方式很难继续下去,产业群体需要寻求突破,这样一种情况为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相互融合提供重要契机。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也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的文件,文件里明确指出加强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质量水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存共生,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发展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发展事实也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自身在设计、创意、内容等优势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价值,改造生产方式;制造企业也推动文化创意设计的产业化和产品化。

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产业融合拓展制造业新服务和新产品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产品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从产业间扩展到产业内,经济开放国家不断拓宽国际分工参与度,这样一种趋势促使产业升级有了新的实现途径和内涵,也促使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分工不断升级。国内外竞争加剧,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提出考验,传统制造产业面临生存挑战,这就迫使传统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延伸价值链。文化和制造产业的融合可以拓展新服务和新产品,这就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二)产业融合构建了制造业新发展模式

制造企业以产业为导向,市场为核心,借鉴将产业文化的模式,将文化形象和内容进行策划并紧密结合产业延伸产品的开发设计。这种产业文化产生新的管理体制和行业规则,有利于形成文化内容创作和传统制造企业运营一体化的新产业发展模式。

(三)产业融合提供消费者新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时代,教育不断普及,技术快速发展,文学、艺术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的文化品位提升,也日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造的结合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追求,给人们提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造的相结合不仅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在一定范围内提升社会效益。制造企业可以将生产线当作展演场所,给消费者带去具有复合式产业魅力的情景体验。企业和消费者互动娱乐,学习体验。消费者在过程中获体会文化和知性生活和学习的意义。

(四)产业融合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企业依托地方特色和经济获得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日益重视地方文化和产业知识融合所带来的创新价值。制造企业采取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复合经营方式,让产品通过设计不断提升美感和丰富消费者体验,以此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在与文化和互联网融合过程中,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互动,塑造具有独特性、感性化和产生符号认同的制造形象,改变传统的产业链低端价值环节,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和产业形态。传统制造企业在产业融合情况下也能促进创新要素、创新成果、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流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层次分析

(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横向渗透融合,延伸产业价值链

制造业产业链的两端是设计和品牌塑造,这两个方面能够为企业带来很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在设计环节与制造业相融合,一方面是将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进行概念创新,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产品供给,引导消费升级。在宣传推广、品牌塑造环节与制造业相结合,打造不一样的制造形象,体现不一样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横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形式和业态

制造企业在全面升级过程中,高新技术与文化要素融合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形成和原有产业形态不一样的交叉业态。表现最明显的是手机制造业。在手机制造业中,文化创意提供丰富内容,制造业提供信息及数字技术和3G在线升级。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为手机制造业增加内容,手机制造业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延伸文化产业边界。两者相互融合,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也为制造业创造更多财富。

(三)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纵向内部融合形成“制造+服务”模式

很多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自身也将服务和制造融合在一起。一些大企业内部营销部门、研发部门、信息服务部门等加入企业制造生产,经济活动的中心由单纯的制造到加强设计和品牌营销,更好体现“制造+服务”。

(四)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纵向产业链融合――提高效率,集群化成长

产品制造需要制造企业经过很多环节才能完成。目前产业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专攻优势环节,与文化企业合作,实现多赢。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很多区域已形成产业集群,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工业设计区,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设计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设计区。区域产业集群以地方资源为特色,服务地方制造业,提升区域制造业[1]。

三、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案例

产业融合方式范文第5篇

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制造业的服务化,它是人们最早注意到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现象,它是指在制造业领域中,服务性活动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制造业的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制造业领域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制造业的服务化,我们称之为制造业的内生型服务化。二是由于被并入制造业领域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制造业的服务化,我们称之为制造业的外延型服务化。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发生产业分化的可能性:当制造业企业感到将其部分服务性活动从企业中独立出去更为经济时,制造业企业便会选择逆服务化而动的导致产业分化的行为。

其次是硬件产品的软件化,它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如果说制造业的服务化是表现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产业融合现象的话,那么硬件产品的软件化则是表现在产出结果方面的产业融合现象。它主要是指在制造业产品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以至于这些软件系统的价值,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超过物质的部分。从制造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计算机产业,到生产各种高端数控设备的产业,都表现出这种硬件产品的软件化趋势。

观察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主要表现,除了上述主要方面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值得关注:一是高新技术对传统第二产业进行改造所包含的产业融合属性;二是第二产业的企业从事资本经营活动所具有的产业融合属性。

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所展示的趋势,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总体趋势;二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各个表现方面的发展趋势。

从前一个层面看,处于工业社会后期发展阶段的北京市,产业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分化与产业融合的并存。从后一个层面看,在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中,制造业的服务化不仅是发展最快的方面,而且也是影响最大的方面。但不同的制造业,服务化的程度有所不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也较快,而一般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则相对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从服务的内容来看,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服务化,更多地集中在技术研发和客户服务方面;而一般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服务化,则更多地集中在产品营销、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方面。

与此同时,由于制造业来自产品本身的利润不断下降,北京市的劳动力成本又相对较高,城市的环保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会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目前已经出现了以加工外包为主要特征的虚拟制造或部分虚拟制造的趋势;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领域,产品制造基地外迁的倾向较为明显。

从硬件产品的软件化方面看,软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意味着硬件产品的功能扩展和品质提升。

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趋势看,一方面,由于改造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为提升竞争能力,也急需获得高新技术的支持。从长期来看,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之间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但从中短期的情况看,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应用高新技术究竟能够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增量;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供求信息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沟通。作为前者,不仅取决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持续成本,而且取决于政府的相关政策取向。作为后者,不仅取决于高新技术研发的应用导向,而且取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对北京市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第二产业的服务化,尤其是制造业的服务化,使第二产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这些服务性活动对于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出能力,改善客户关系,拓展经营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大影响。

二是在第二产业中服务性经济活动比重增加和在高新技术对传统第二产业改造的基础上,原有的第二产业,尤其是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第二产业,其产业层次和产出结果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在北京城市发展目前所要求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政策环境中,能够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对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涉及生产业和流通业,它为这两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机会。但与此同时,由于这种发展的机会都是以第二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必然依存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北京市第二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将成为制约生产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就北京市相关的产业政策取向来讲,一是明确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按照一般的经济类型划分方法,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50%时,被视为农业经济;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50%时,被视为工业经济,而当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时,被视为服务经济。当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后,便开始涉及经济的服务化问题。

北京市处于工业社会后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推动着经济的服务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并非经济的服务化程度越高越好,应该特别警惕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服务化陷阱”。因此,基于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的政策取向,应该从“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排序”转变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通过鼓励产业融合,而不是鼓励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在提升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促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是鼓励发展生产业和流通业的政策取向。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提出鼓励发展生产业和流通业的政策取向,主要基于下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中,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一些对人力资源的知识能力水平要求较低的服务业发展较快,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而一些对人力资源的知识能力水平要求较高的服务业,则发展较慢。因此,已经进入工业社会后期发展阶段的北京、上海等地区,虽然仍在继续推进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排序,但都已清楚地意识到第三产业内部的差异。因此,在自“九五”以来的跨世纪的10年中,这些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对第三产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目标定位和规划安排。而人们通常所列举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生产业和流通业这两个领域。因此,无论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角度考虑,确定鼓励发展生产业和流通业的政策取向都是必需的。

其二,在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除了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服务化陷阱”,之外,还存在着认为第三产业可独立发展的误区。实际上,如果说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分别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和社会目标的确定,那么,生产业和流通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包括第三产业本身在内的各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在工业社会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生产和流通的需求,对于这两类服务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趋势,确定鼓励发展生产业和流通业的政策取向,有利于避免第三产业独立发展的误区和由此导致的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政策取向。在我们使用的有关产业的定义中,传统产业是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的产业类型,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产出结果方面的不同,而是产出方式的技术类型方面的差异。由于目前我国对属于高新技术范畴的技术类型已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基于高新技术的产出方式与基于传统技术的产出方式,是可以清晰界定的。

从北京市现行的产业发展政策来看,并非没有包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政策取向,而是现有的政策设计,缺乏相关的系统性和激励的有效性,难以取得这种政策取向预期的结果。

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角度考虑,至少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不仅是转变产出方式的具体行为,而且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的主要方面。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替代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是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而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之间,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传统产业借助高新技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的发展依靠传统产业提供的市场需求。但二者之间,作为需求方的传统产业居于主导地位,高新技术自我发展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最后,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而且,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这一成本还相对较高(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非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在传统的产出方式尚存应用价值的情况下,产出方式转变的机会成本也相对较高。

四是支持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共存并进的政策取向。在北京市未来的产业发展中,不仅要关注产业的融合,而且要关注产业的分化。在政策取向方面,既支持产业融合发展,也支持产业分化发展,以达到现阶段促进二者并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