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子化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日本;少子化;育儿费用
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一)少子化的概念界定
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出生率(1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数)称为人口置换水平。联合国推算指出。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平为2.1。如果一国的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平,则被称为少子化。
造成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现代人的晚育倾向使女性的平均生育数减少,由于女性参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结婚、育儿在人生中所占的优先顺序下降,结婚和养育子女对教育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结婚与生育在文化上有密切关系,晚婚化倾向和终生未婚率的上升是造成晚育甚至不育的直接因素。
一国如果出现“少于化”,就会对国家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人口下降、社会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老龄人口增加使社会保障费支出增大,劳动力减少使社会活力低下,造成经济活动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二)日本人口年龄结构及其特征
1 日本总体人口年龄结构
根据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的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达7%以上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为7%,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且人口高龄化的速度十分惊人。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362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占总人口的18.5%,超过老年人口比例占18.2%的意大利。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同时,日本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1003万人,比上年增长51万人。另一方面,日本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少儿人口(14岁以下)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数字。2001年日本少儿人口为1834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为士4.4%,2002年少儿人口为1812万人,所占比率仅为14.2%。截至2005年,日本全国人口约1.27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公民2682万人,15岁以下少儿1740万人,分别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1%和13.6%。日本老龄人口比例居世界首位,少儿人口比例则跌至世界末位。
2 日本的少子化及其影响
日本等发达国家多以一位妇女从15岁到49岁之间生育儿童的平均数表示出生率。日本的出生率在第一次婴儿潮(1949年)达到4.32,并在第二次婴儿潮(1973年)达到2.14。但之后不断降低,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已经达到最低水平。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日本人口出生率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日本新生儿出生率为1.29,比2002年的1.32降低了0.03,2004年继续下降至1.28,2005年更是降到1.25,从而连创新低。从日本国内地区情况看,出生率最低的是东京,跌破了1.0,仅为0.98。又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初步统计,2006年日本出生的婴儿增加了2.3万人,总数达到了108万人以上,6年来生育率首次出现了增长势头,预计2006年日本的生育率可达到1.29。出生率下降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其他国家经过采取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后,基本已止跌回升。只有日本还在继续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出乎意料,如果继续下去,10年后将会引起劳动力不足(估计缺少400多万人),造成经济成长率降低0.7%的严重后果。这一后果还可能导致未来日本社会保险减少,而受保的高龄人口增加等重大问题的出现。
二、家庭育儿支出对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响
依据社会发展的经验,少子化是高度发达国家才会面临到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来自心理层面的影响大于生理层面的因素。从以下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育儿成本过高给家庭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导致晚育少育甚至不育是日本少于化趋势加剧的首要原因。
(一)日本家庭收支概况
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以居住在东京及其附近、京都大阪及其附近的、家庭中孩子在0~18岁左右的700名母亲为对象进行了调查。该调查自1989年(平成元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9次(隔年一次)。调查内容主要就家庭收支等问题进行,根据第9次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每月的支出平均为26.8万日元,其中28.6%的家庭每月支出在20万日元以下,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25~30万日元的家庭占24.1%。家庭中只有1个孩子的月支出平均为23.7万日元,而有2个或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月支出平均则超过了28万日元。这一结果说明了孩子越多,支出的费用越大这样的一个事实。此外,在长子(女)还是婴儿的家庭中有55.8%的家庭每月支出不到20万日元,而长子(女)已上高中的家庭每月支出不足20万日元的仅为17.6%。可见孩子在18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月的花费会越来越多,给家庭造成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二)日本家庭育儿费用的支出情况
分析育儿费用问题首先要明确天使系数这样一个概念,因为它是说明育儿费用的有效模型,所谓天使系数。是从恩格尔系数(饮食费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派生出来的词汇,是指每个家庭在一个月的家庭支出中,给孩子的零花钱、学校及补习班的学费、孩子的衣食住行、生病、休闲所需费用、将来的储备金、孩子的保险等等所有与孩子有关的花费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天使系数=育儿费用÷家庭支出×100%。从中也可以看出,天使系数越大,则表明育儿费用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越重。
根据第9次野村证券的调查,日本家庭2005年天使系数的平均值为28%,也就是说,在日本家庭每月的支出中平均有1/4是用于孩子,就其具体而言,处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或小学生、中学生家庭的天使系数分别为16%、25%和35%以上,独生子女家庭的平均值为19.7%,而3个孩子以上家庭则为37.6%,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近两倍。由此看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孩子数的增多,家庭负担不断加重。直接造成日本家庭再次生育的意愿下降,如在1993年日本家庭平均的天使系数达到高峰之后虽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是家庭的育儿负担有所减轻的结果,而是由于家庭育儿负担的加重。导致少育不育,致使孩子数量减少,从而总的育儿费用降低,天使系数缩小的结果,那么,育儿费用为何会如此高呢?理由是孩子们的教育费用过多使然。
教育费用一向是育儿费用中比重最大的一项开销,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教育费用除了幼儿园到大学必需的学杂费之外,上补习班、学习各种才艺的费用等占有一定比重。例如,1997~2002年此项比重在
育儿费用中达到了35%左右,2005年达到了37.5%。再从孩子数量来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教育费用在育儿费用中所占比例为27%,2个孩子及3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中,此项比例则高达40%以上。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费及各种补习费用等各种费用不断增加,使得教育费用在育儿费用中所占比重由10%以内逐渐增加到近50%。据保险公司计算,仅从教育费用来看。如果从公立幼儿园到公立大学的话,最少也要花费850万日元,而如果从私立幼儿园到私立大学的话,其费用则要高达4400万日元,如此大的费用,使得父母不得不慎重考虑生育问题。
三、日本少子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一)日本少子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为了减轻育儿负担,日本政府在1990年以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1991年3月,日本政府颁布了《育儿休业法》,1995年6月颁布的《育儿・介护休业法》对其进行完善,规定了带薪育儿休假制度,1994年12月,由厚生、文部、劳动和建设四省大臣一致同意制定了“关于今后为支援育儿政策的基本方向”(简称“天使计划”),其重点包括:(1)完善雇用环境;(2)充实多种形式的保育服务设施;(3)充实母子保健医疗体制。(4)完善住宅及生活环境,(5)充实学校教育和校外活动、家庭教育,(6)减轻养育子女而出现的经济负担。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天使计划”,其内容与“天使计划”基本相同,只是在现已实现的目标基础上,又制定出新的目标,并加大力度。此外,日本劳动省自2000年度起,对部分为职工照料孩子和家庭提供方便,创造易于妇女边劳动边生育的宽松环境的企业进行表彰。而地方政府也为鼓励在本地区居住的在婚妇女生育子女,特设“生育奖励奖金”,日本政府于2003年通过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重点从“生”的方面出发,要求企业确保女性产假,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受雇权等。不久又提出要重点从“育”的方面着手,加快完善城市的保育设施,将育儿女性的养老金免除期由原来的到孩子,1岁延长到3岁,同时提高婴幼儿的福利补助等。
(二)日本少子化政策的实施效果
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企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养育子女的环境,以提高生育率。然而,日本家庭对育儿费用的负担感仍未得到缓解,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也依然未能遏止,2005年的调查显示,60.5%的主妇依然感觉到育儿费用给她们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其中16%的人认为负担沉重,44.5%的人感觉存在负担,从收入状况来看,年收入在300~1000万的家庭感觉负担最为沉重,而这种年收入在300~1000万的中间阶层家庭占日本家庭总数的80%以上,就出生率低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认为育儿费用的负担过重是最主要原因的人数最多,占57.8%,其次是由于工作和育儿二者难以两全。尽管日本的出生率连年下降。但还是没有足够的幼儿园接纳这些孩子,几乎每座城市的幼儿园都存在排队等候人园的问题。
高挑的z小姐36岁,横滨一家旅行社的中文导游,中文很好,无数次带团来中国旅游,也接待去日本旅游的中国团队。今年3月,我和她在贵州见面时,她正戴着为门齿矫形的钢丝,一笑起来就用手掩住嘴。
我知道,在日本做这类矫形费用非常高,就问她为什么要斥“巨资”矫牙。她说:“我一个还没出嫁的姑娘,为修饰好自己的形象当然要在所不惜啊!”
她告诉我,这一类的谈话还是用中文进行比较自然,因为日本人之间是不谈这些事情的――“其实,先进发达的日本远比中国‘封建’,用中文谈话多好呵,什么问题都能谈!”z小姐已经来过N次中国,甚至都能读懂手机短信上的“段子”。
我问她是否觉得自己是“剩女”,她一开始没听懂,我写出这两个字以后,她才明白过来并微笑着说:“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吧?女性30岁还没结婚就觉得奇怪。在繁忙的日本社会,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呢,谁还管别人结婚不结婚的事情!”
确实,日本人很多都是晚婚模范,男人四五十岁结婚一点也不奇怪,女人30岁结婚,还有人会说“早了一点”。
“你的父母不担心你吗?”我穷追不舍地问。
她告诉我,日本与中国不一样,中国的长辈总是围着晚辈转,而日本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干涉子女的生活,最多只是偶尔提醒一下。目前她经常带着客人在中国各地旅游,觉得生活很有趣,“如果结婚、生小孩,我就会失去这份喜欢的工作了!”
确实,就我的体会,同属东方文化的日本父母对于子女的人生选择大多很尊重,很少强求孩子在特定的年龄结婚生子,与中国的父母非常不一样。
20年前,我的一位日本朋友K先生曾带着小女儿来上海旅游并考察市场。闲聊中,我问当时只有9岁的小女孩长大后有什么愿望。她说:“希望能遇到一个对我好的、有钱的男人结婚。”
我说,你这么想结婚啊?结婚意味着很多家庭琐事――过日子,生孩子。小女孩立即接过去说:“结婚干嘛要生孩子啊?累死了!没有孩子的两个人,多幸福!”
我当时非常惊愕,9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清晰的“概念”。而K先生只是津津有味地听着,不插话也不制止。
今年春天我再见到这个姑娘时,她已经29岁了,还没有结婚,一个人租房子住在外面。“她还没考虑结婚,我们也不催她,”K先生对我说,“过30岁人才成熟,性格脾气才稳定,对婚姻家庭的理解也深刻些,才会获得幸福。”
关键词:农村养老空巢老人
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而许多老人则仍滞留在农村,产生了空巢老人的现象。调查显示,空巢家庭中老人在全国范围内有2339.8万人,占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26.6%,其中农村空巢老人数目约1633.0万人,大致占全国空巢老人的69.8%。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空巢老人保障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现状,面临的困难以及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个思路,为中困城乡和谐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1. 农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1.1农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空巢老人”这一名词同时包含了“空巢”以及“老人”这两个层面的概念。一般把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人”,但是对于“空巢”家庭的定义则仍然存在着分歧。截至到目前,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研究对象的不同对“空巢老人”有各自的界定方式。很大一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因子女在长大成人后离开而独自居住的老人。
1.2 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
对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分类,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分成了不同的类别。按照老人意愿情况把农村空巢老人分类为自愿型空巢老人、无奈型空巢老人以及被迫型空巢老人三种。而另有一些学者则依据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把这一群体分为一般空巢家庭和困难空巢家庭两大类。
2. 农村空巢老人的成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可归结为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
2.1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社会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空巢”家庭的出现成为某种必然的结果。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的推行,对于那些独生子女之间结婚而组成的家庭,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独立生活而“空巢”成为必然结果。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社会原因总体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伴随着我国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不少子女因为在婚后有了自己的住房而与老人分开居住。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离家进城务工,老年人滞留家中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最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造成部分有子家庭可能形成空巢。
2.2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也是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具体归结为四点:第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使得老人虽然希望与子代孙辈住在一起,但是为了避免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自生活。第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人选择不去加重子女负担宁愿独自生活。再者,受子女住房条件限制,不在少数的老人无法与子女同住。最后,虽然具有相应的物质条件,但是赡养老人的观念却淡薄,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2.3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个人原因
有一部分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的原因,是因为老人希望在晚年能够得到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而选择去过独立的生活。这样的老人大多数是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丰富且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这样的老人随着年龄增大,有放弃空巢的可能。另一些老人对原来生活的农村有着较深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居住已久的环境而跟追子女居住。
3.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政策现状及建议
3.1 农村养老保障情况的现状
(一)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家庭养老这种模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的方式。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从旁协助子女料理家务以及照料孩子,相应的,子女为老人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这种模式下不会有空巢老人的现象产生。另外一种是子女和老人分居,按时提供老人生活费用,平时予以一般的生活照料,这种模式较容易出现空巢老人的情况。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新的农村社保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其主体内容为农村最低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医疗及救助以及五保供养制度。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不仅仅面临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这是因为,首先,农村过去以家庭和土地为依托的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这一养老模式将越来越难以继续实施,家庭养老功能也越来越弱。同时,在社会养老政策上,城乡二元的结构导致农村养老保障具有碎片化特征。对于不同地区的空巢老人,其享有的保障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些保障水平较差的地区的空巢老人,依靠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来保障生活,将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3.2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推进该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普及。新农保制度弥补了过去制度中的公共财政缺失问题。我国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群体将会因此获得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健全和完善该制度将会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手段。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将建立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与建立农村为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需求。一方面应该发展公益性的老人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社会的公共养老设施建设。
(三)逐步提高管理运营水平,从而使农村养老基金得到保值增值与安全监管。与此同时,探索农村保障基金保值和增值的新渠道。
现将专访内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记者:作为国家级的战略,日本用u-Japan取代了e-Japan,这将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带来哪些影响?
阪本泰男:首先在经济方面,企业内的生产管理、知识性经营,企业间的有效合作等方面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ICT来实现,在各个方面能实现企业的高效率并产生高的附加价值。无处不在的网络工具的利用目前只局限在先进企业,有报告显示,这些企业有的商品生产线效率提高了10%,交货期缩短了一半。
从技术方面看,智能家电、电子标签这类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开发如果更集中的话,发展会更快。
u-Japan政策不注重政治上的考虑,而注重让国民更多地了解无处不在的概念。
记者:我们知道,韩国提出了IT839和u-Korea战略,目标相当具体,即把韩国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1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万或2.2万美元。请问,日本在这方面有具体的目标吗?
阪本泰男:在u-Japan政策中,对于国民收入增长没有明确具体的数字目标。但是,《平成16年度信息通讯白皮书》中是这样描述ICT的:有关支撑未来无处不在社会的网络、信息通讯仪器、商品、应用软件等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2003年为2,682亿美元,2007年将达到5,034亿美元,2010年将发展到7,437亿美元。另外,其相关经济效果到2010年将发展到1兆美元以上。
u-Japan政策核心为:①基础建设方面,2010年让国民100%能使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②ICT高效活用方面,2010年让80%的国民能利用ICT解决需要的课题;③ICT利用环境方面,2010年让80%的国民体验到ICT有安全感。
记者:u-Japan是一个IT方面的发展战略,您认为在今后五年中,日本的IT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其他方面将产生哪些影响?它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如何?
阪本泰男:u-Japan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将ICT活用于解决日本人口低出生率及高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在经济方面,从宏观上看,2004年GDP的实际增长率中ICT产业高达40%,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贡献很大。
从微观看,民意调查显示,同没有活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或没进行技术革新的企业相比,活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或进行了技术革新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约2倍。现今活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的企业还不多,我们期待着活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越来越多。
记者:RFID等技术是u-Japan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会涉及隐私权保护等问题。您认为日本目前对隐私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能适应u-Japan的需要吗?如果不能将如何完善呢?
阪本泰男:我们认为,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隐私权保护以及安全性是一大重要课题。对于隐私权保护各国的理解不同,原则上各国应根据各自的国情来制定政策。在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在2005年4月开始实施,相关的各部门根据该法制定了执行大纲。目前,政府正在汇总该法实施后出现的新问题。今后需要探讨类似信息通讯、医疗、金融等方面敏感信息的应对方法。
记者:据您了解,除日本韩国外,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或地区制定了以“u”为核心的国家或地区性的战略?
阪本泰男:在亚洲,只有日本和韩国推出了以“u”为核心的国家政策。
u-Japan政策的一个特点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方法、任何人”都能很简单的上网,能解决日本“少子高龄化”等面临的问题。各国国情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无处不在”来源于拉丁语,其概念亚洲各国很容易接受。如果能发挥各国特点,达到亚洲各国联盟的话,其设想会很壮观的。
记者:中国现在已经公布了“十一五国家信息化发展纲要”,您认为中国是否应把无处不在的概念融入纲要?“无处不在”是否能对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阪本泰男: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政策是否将“无处不在”融会进去,这得由中国有关部门决定。我个人的看法是:①无处不在,②普遍的,③面向用户,④唯一的。u-Japan政策的概念正如刚才所说,是亚洲式的概念,最好能从战略层面上加以探讨。
日本也是这样,在2001年,政府制定了“e-Japan战略”,向国民提出了明确目标,从而促进日本光缆的发展。在信息万变的时代,政府明确方向性、目标性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中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首先研究以何种基调来推进信息化。如果我们的经验多少能予以借鉴,将不胜荣幸。
后记:
采访结束后,阪本泰男课长表示,作为总务省的官员,这是他第一次向中国介绍日本的u-Japan战略,对此他深感荣幸。并请本刊记者转达他对广大读者的诚挚问候。
阪本泰男简介:
阪本泰男,现任日本总务省情报通信政策局综合政策课课长。
1955年4月生,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1980年进入日本邮政省工作。
关键词:食农教育;学习体验;实践环节;环境教育
Abstract: 90s set off the "three rural" hot, researcher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sociology, agronomy perspective on this issue simple terms.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gricultural"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am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researchers. Pedagogy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Japanese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social impact and future topics, in order to bring new inspiration to the soci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look forward to fresh agricultural education.Keywords: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practical link;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的规范化导致农村规模的缩小,因而人们对农的意识越来越稀薄。另一方面, 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人群对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向往的同时便多了一份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人类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伴随着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有重心的偏移;就像关注与农有关的社会问题一样,社会对“农”的关注现在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三农问题”上,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城市与农村的交流等与农相关的议题也在期待我们探讨。日本则把食农教育作为一切入点来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以及城市与农村的绿色环保运动等活动。
食农教育产生的背景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以快餐为代表的便利食品已经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便利食品的泛滥加上现代社会因食材和食品调理法的多样化而著称“饱食时代”。城市化的外延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社会的进步,可是由于城市包围农村使得人们与农接触的机会减少,另外由于生产场地与消费之间的沟壑,食材与加工过程等方面关心过少,食物自给率偏低与国外输入的增大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食与农的社会问题被逐一暴露出来。
提及日本食农教育产生的背景,我们先不妨概括的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从社会广义的角度来分析:据日本农林省(农业部)资料来看,由于城市化、少子化等社会现状导致农村人口偏少,大规模单一作物的栽培导致农村不再需要众多劳动力,再加上部分农作物由国外输入,使得食与农产生了现场的分离等。因这一系列社会现象引起了日本农林省及农协相关部门对食农教育予以高度重视。第二家庭和学校狭义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日本文部省(教育部)有关资料调查,由于日本家庭及地方教育机能的低下,学校对知识的偏重与对学习能力的注重,社会虚拟游戏的普及,人们摄取食物时营养平衡的失调,个人食生活的混乱,因饮食而引起的生活习惯病年轻化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一不良社会现象是否可以通过食农教育的实施而改善正是研究食农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中央会则围绕食农教育的实施是当务之急作了补充描述:日本当今社会,因家庭成员交流机会的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居民的健康以及环境对居民的影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等待相对应的社会教育环节来对接。
针对食与农两方面的相关社会现象(问题)的出现,日本农业部(农林水产省),在1999年对《农业基本法》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作了如下修改:为了把普及食物消费的相关知识、情报的提供与农相关情报等和教育振兴相结合、于是农林省力图推广食农教育。自此,日本正式有了食农教育这一概念。
何谓食农教育
从食农教育的产生背景这一节里,我们应该初步领会到食农教育是什么。在日本社会教育范畴里,狭义的食农教育是指人们通过人类赖以生存的“食”与支撑他的“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学习)体验的过程的统称即为食农教育;或者说我们通过某一教育(学习)实践环节对“食”与“农”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如若说及食农教育的外延、即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食农教育,这种广义的食农教育还包括对绿色环保、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环境教育的思考等范畴。
前文中提及1999年、农林省对《农业基本法》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作修改时,为了把普及食物消费的相关知识、情报的提供与农相关情报等和教育振兴相结合、于是农林省力图推广食农教育。为了普及食农教育,日本农林水产省地方农政局派工作人员去各中小学,给各学校送上以食与农业为题材的食农教育上门课。当然此类课程推广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而已广泛影响到各社区民众,如地方农协和校区公民馆分别有此类课程,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说及食农教育,其实与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方式无差异。只是出现的时期以及出发点不同而已。生活即教育这种理念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弟子将杜威理念沿袭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笔者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食农教育放在一起对照,其目的是让读者对食农教育有深层次的认识,至于这两者的理论研究将另外进行探讨。为了使食农教育这一概念更加形象化,这里暂且将食农教育的特点及作用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加深对食农教育的印象。其具体分为以下7个方面:1,传播农业的优势。2,传播自然的魅力。3,传播家族的团结力。4,传播食的乐趣。5,传播健康的重要性。6,传播地方文化。7,传播生活的智慧。像这些特点在日本食农教育的网站广泛传播[广岛食农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