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生态工程的几个原理
二、 几个基本原理的理解
1.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生态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以上五个原理,但不同的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可以不同。
2. 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的比较
整体性原理指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例如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即种树的同时考虑经济收入、粮食、燃料等问题。
系统整体性原理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目的是保持系统有很高的生产力,具体是指互利共生的生物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如藻类和珊瑚虫、大豆和根瘤菌、地衣植物中藻类和真菌等。
3. 一些生态工程具体实例所用的原理见下表:
例1 下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
________、协调与平衡、___________和_____
_______、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该工程主要运用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整体性原理。
(2) 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__________。
(3) 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 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
_______原理。
解析 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
窦店村农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是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作物秸秆用来生产食用菌和饲料;饲料喂养家禽;人、畜粪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液用于水产养殖业;沼渣为蔬菜施肥和喂养畜禽,从而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的缺乏问题,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同时一些加工品和农产品可以输出到市场出售。因此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该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 (1) 整体性 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
(2) 自养需氧型 生产者
(3) 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
(4) 整体性原理 物种多样性
巩固训练
1. 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自1925年起,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羊等家畜,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同时苍蝇蔓延,使澳洲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从亚洲引进蜣螂,它们把牛粪滚成团堆运到地下,既消除了牛粪又肥沃了土壤,还控制了苍蝇,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危机问题,使澳洲草原又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1) 上述事实表明,在引进牛、羊前,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___________状态。
(2)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们引进牛、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引进牛、羊后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蜣螂是这个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
____(功能类群)的重要成分。
(5)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引进牛、羊发生生态危机这一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要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 最后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下图为“秸秆的多级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秸秆的多级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原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减轻了燃烧秸秆造成的_____
________效应。
(2) 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
(3) 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功能上的动态平衡
(2) 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 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4) 分解者
(5) 一定限度的,如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6) 遵循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7) 人类活动只有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及整体性原理,在原有平衡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才能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2. (1) 物质循环再生 温室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城市规划
一、园林景观生态思想及发展
1.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
人类和所有动物相同,他们在宇宙中出现时,只是作为自然中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可是,发展到当下,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都已经岌岌可危。由于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大自然带给他们的资源,渴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智慧与本领越来越大,再加上地球上的人数与日俱增,便开始无视其他生命的自然规律,把自然环境异想天开的进行自我改造,以至于全球各个角落都变得面目全非。现在,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地球不是自己的,人类不可能在地球上单独存在,他们与其他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不能破坏以任何一种生物的环境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至此,一个备受关注的词语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态”。只要人类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一词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首先,“环境问题”在世界成为研究的焦点,而环境意识是改善环境的基础。人类从心理,意志,情感,知识等方面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把握的总和就是环境意识。它是以和谐发展为前提,生态平衡作为基础和核心,全面且具体的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
2.园林景观的发展
在30-40年代间最早提出了“景观生态”一词。但从1980年之后,景观生态学自己的规律性才真正被研究和总结出来,一门有别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应运而生―景观生态学。研究设计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变化是它的特色。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充裕已不再成为是人们的梦想时,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与能源的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开始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来,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认识。
园林格局是园林元素的空间布局,园林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等。园林景观的格局或者发展过程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所以,景观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其过程和格局及其演变的科学。
二、城市景观
城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是居民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要素,例如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等。这些要素通过人类与自然的循环演变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拥有人类生活特征的统一体。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具有共同的性质,并且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内,这就是城市景观。城市园林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尤其体现在它的镶嵌性和格局中。
三、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绿化
1.城市生态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伴随城市进步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环境造成了大量有害物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受到严重危害。抛弃污染源和建立应用新的生态平衡系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现实证实抛弃污染源是不可能的了,建立新生态系统便成为了必行之路。生态学,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实质上是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自然生态环境循环系统表现更加充分,但人类的城市环境循环系统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城市环境循环中,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作用。植物通过其生理的能量流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是城市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对于人类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条件来说,植物的覆盖率是人类城市绿化的当务之急。
2.城市绿化的发展
现在,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化。在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已经面目全非时,人类意识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城市绿化已经是以环境保护,维持人类生态、身心平衡为目的进行发展,而不再单纯停留在休闲游览的基础上。
谈到环境,“风景园林”在我国已经是由古传今。而在日本它称为“造园”,在西方国家又称为“园林景观”。对于自然环境的修复,风景园林的改造占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发展到今天,城市绿化从“风景园林”逐渐转变成“园林景观”。
随着人类对生态学研究的深入,逐渐使园林景观设计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它的思想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花园式设计,而是寻求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生态平衡设计,从“小我”意识转变到“大我”观念。
四、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前,生态平衡的要求在重中之重。保护现有自然环境,使它们尽最大可能少受到或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因为在改造后想要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很长时间。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进行充分的保护利用,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
2.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改善利用现有环境
循环再生是生态平衡理论的核心,所谓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能够使能源与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杜绝一切污染,不必要的破坏,在循环利用原有环境资源的同时,减少新材料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对材料生产的能源索取,其他材料也要达到环保要求。
3. 土壤的设计
土壤是植物生命的源泉,生态设计中,植物是主力军,土壤是否适合植物的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土壤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是否肥沃,二是保水性能如何。如果说土壤是植物的载体,那么现在该分析植物的主体了。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该植物的生长土质。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土壤是基础,在改造首先就要对现有的土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再根据现场和设计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策。如果整体土质都不适合植物生长,通常做法是将其替换,把旧土挖出换走,或者有必要可以进行技术处理,如果只是一部分土质不合适,那么就可以直接在旧土上覆盖种植土。
4.水的循环设计
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对自然环境建设有优越的改善,水设计的合理利用也尤为可观。比如在这几方面:水质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对水资源的作用也非常大,它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自然环境进行净化,也可以净化污水的同时对植物生长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结束语:
[关键词]整体性原理开放性原理平衡性原理发展性原理
生态课堂的基本原理是指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以充分发挥师生生命价值为宗旨,以提高师生生命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育的基本观点。
1、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是一个关联的系统,由许多成分组成,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类个体存在是整体性存在,人的生命、人的活动具有整体性。学生整性既包括身心的完整与和谐,也包括精神世界内的完整与和谐。生态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以师生多层次、多维度、完整个体投入学习的。促进人生命的整体成长,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的各组成部分都有自身的结构和重要的功能,各要素的性质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叠加,整体的各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性质、功能和规律。生态课堂中师生、生生思想相互碰撞、出现新的灵感,形成新的智慧;活动中彼此支持、协调配合,形成集体力量,能克服个体难于解决的问题和不易战胜的困难,获得新的成效。
3、开放性原理:系统是开放的,总是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系统内不停地有物质的变化与能量转换。开放性要求我们重视并利用好外部条件,为师生的发展提供充足能源和物质保障;我们还应有开放的思维,把研究对象放到周围环境之中,放到与其它因素的联系中思考。生态课堂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吸收校内、校际同行的经验;教学要明确学科原理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化、个性化、社会化。
4、自组织原理:系统组织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每一层次都有其组成部分,而且又是组成较高层次的实体。班级建设以及活动开展要从大局出发、小处着眼,既要注意创新,又要注意个体的特质与整体的关系。
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生命健全成长是典型的自组织现象,处处表现出有机体的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生态课堂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在内部机制的驱动下,系统自行从简单向复杂、无序向有序,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
5、生态位规律:“教育生态位”是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个体、群体乃至学校教育的基本状态、趋向及其发展水平,也包括与其他个体、群体、学校的关系和差异。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教育生态主体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有着共生与竞争的关系。在同一生态位中的竞争体现出主动进取、鼓舞斗志、激励向上之作用,但竞争、排斥也会有消极的一面。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在时间空间上占有的地位是可以调节和改变的,生态课堂在于准确的“生态定位”,促进学生积极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6、教育生态的演替与演化:教育生态的演替主要反映在层次演潜和教育效益演替上,其实质是知识、信息的积累并产生质变。层次上,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有主体条件和学力,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人工选择产生演替;效益上,主要是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演替,一般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
教育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来自系统内部,决策正确可以推进系统的演化,反之决策失误将导致系统失调、下降。由于物质的改善、能量的注入、知识的积累、品德的提升、能力的增强、信息的丰盛,演化总体在不断上升。
生态课堂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不断改进,调动起学校教育内部的积极要素,运用群体动力学来推进群体及个人的发展。
7、课堂生态平衡:课堂的生态平衡体现为课堂各因素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供给、信息传递,相互作用、协调统一、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控制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控制的过程,该过程不平衡,就会影响教学的效益,重视反馈调节对课堂内部机制稳态的重要作用。
平衡理论是生态课堂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不平衡,就会影响和谐稳定,就不可能持继发展。生态课堂的稳定状态主要是课堂三维目标的平衡,课堂结构的平衡,课堂功能的平衡,物质、能量与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生态课堂平衡是动态的、开放的、整体的、相对的平衡,动态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平衡是生命系统的协调。只有保持动态平衡,开发者、被开发者、管理者三大功能团才能发挥优势,生命才能走向有序,师生才能得以发展。
生态课堂中:人文情境强调审美和情感,科学情境强调理智与逻辑,两种情境统一是课堂生态平衡的首要因素;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独立的思索、理性的思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探究;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索科学,在科学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课堂各因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教师与学生和谐共进,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人与环境相互应答,课堂教学在生态平衡中不断发展。
8、协同进化原理: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在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包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一个物种的进化也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的生物,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引起相关生物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多个物种常常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多元共生”是自然生态的特征,也是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识的合作关系和生活方式。
生态课堂中,多元、异质的学习主体,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在互动中相互关联,建构各自的意义。但每个人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倾向,信息的流动、观念的交锋影响着共同体的每一个人。自己的思想方法的表述影响着他人,别人的理解、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式又影响着自己。热烈探求知识的氛围、生态性的心理张力场把个人卷入其中,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提高。
9、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护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具有对干扰、胁迫的恢复力,维持其相对稳定,保持它们的复杂性、开放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高效原理,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产;和谐原理,即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睦共生,协同进化;自我调节原理,即稳态与演替着眼于内部各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完善和持续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结构的单纯增长。
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引领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让青少年建立起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自然规律等基本生态伦理,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生态课堂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部分转向整体,从客体转向主体,从分析转向综合,从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从而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是可持续发展的,师生的生命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在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奥)L・贝塔兰菲著:《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 、经 济 ,自 然 子 系 统 复 合 而 成 ,具 有 开 放 性 、依 赖 性 、脆 弱 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 ,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 ,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 ,这一严峻的现实 ,迫 使 人 们 保 护 自 然 生 态 环 境 、仿 造 自 然 环 境 ,以 谋 求 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 市 生 态 环 境 有 重 大 影 响 的 有 利 因 素 和 改 造 不 利 的 因 素 ,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 ,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
1.1依 靠 科 学 的 配 置 ,建 立 具 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
1.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 物 能 的 转 化 率 ,调 节 小 气 候 ,吸 收 环 境 中 的 有 毒 有 害 气 体 ,衰 减 噪 声 ,调 节 生 态 平 衡。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2.1 调节小气候
小 气 候 主 要 是 指 从 地 面 到 10 余 m 至 100m 高 度 空 间 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 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 20℃~24.5℃,比地面低 6℃~7℃,比柏油路 面 低 8℃~20.5℃,而 在 冬 季 ,铺 有草 坪 的 足 球 场 表 面 温 度 则 比 裸 露 的 球 场 表 面 温 度 提 高 4℃左右。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 ,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 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 10%~20%。城市的带状绿地, 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 ,为炎 夏 城 市 的 通 风 创 造 良 好 条 件 ;而 在 冬 季 ,则 可 减 低 风 速 ,发挥防风作用。
2.2 改善环境质量
2.2.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 关 资 料 表 明 ,每 ha 绿 地 每 天 能 吸 收 900kgCO 2 ,生 产600kgO 2 , 每 ha 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 收 1000kgCO 2 ,生产 750kgO 2 ,供 1000 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 ha 每小时可吸收 CO 2 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 CO 2约为 38g,所以在白天如有 25m 2 的草坪或 lOm 2 的树林就基 本 可 以 把 一 个 人呼出的 CO 2吸收。 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 25m 2 的草坪或 10m 2 的树林, 才能调节空气中 CO 2和 O 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 CO 2和 O 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2.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 染 空 气 和 危 害 人 体 健 康 的 有 毒 有 害 气 体 种 类 很 多 ,主要 有 SO 2 、N0x、Cl 2 、HF、NH 3 、Hg、Pb 等 ,在 一 定 浓 度 下 ,有 许 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有研究表明: 当 SO 2通 过 树 林 时 , 浓 度 有 明 显 降 低 , 每 公 顷 柳 杉 林 每 年 吸 收720kgSO 2 。臭 椿、夹 竹 桃、罗 汉 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2.2.3 吸滞粉尘
植 物 ,特 别 是 树 木 ,对 粉 尘 有 明 显 的 阻 挡 、过 滤 和 吸 附 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 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 ,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 ,合 理 布 局 ,使 城 市 绿 地 不 仅 围 绕 在 城 市 四 周 ,而 且 把 自 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 开 始 了 城 郊 结 合 、森 林 园 林 结 合 、扩 大 城 市 绿 地 面 积 、走 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 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 ,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 、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合 理 选 配 植 物 种 类 、避 免 种 间 直 接 竞 争 ,形 成 结 构 合 理 、功 能健 全 、种 群 稳 定 的 复 层 群 落 结 构 ,以 利 种 间 互 相 补 充 ,既 充 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 件 下 ,应 将 抗 污 吸 污 、抗 旱 耐 寒 ,耐 贫 瘠 、抗 病 虫 害 、耐 粗 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 ,槭 树 、马 尾 松 等 生 长 状 况 不 良 ,不 宜 大 面 积 种 植 ;而 水 杉 、池杉、落 羽 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结束语:
总之,生态园林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符合植物学特性,又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美化城市的社会功能,同时在艺术上还要体现创作哲理和个性风格。单纯、极端地追逐其中一项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园林设计师应有较全面的修养,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高起点、大视野、全方位地把握生态园林的建设,从而营造健康、美观、和谐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封云.试论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J].中国园林,1996.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从技术上来讲,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正在不断地出现。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与体会对此浅谈以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 节能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区别
生态建筑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uilding 定义: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其主要特征有: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材料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与环境和文化领域的和谐统一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节能建筑 英文名称:energy-saving building 定义: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有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
2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能源、土地、建房、环境等危机日益破坏生态平衡,并威胁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迫使人们寻求新的对策。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能建筑等,其含义和原理均末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建筑应促进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具备促进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建筑,可以叫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这是20世纪90年代建筑学新发展的热门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生态建筑的主要特点:
2.1节能与少、无污染。 即在建筑中充分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持续能源,尽量取代传统的污染性能源。同时考虑多能转换、余热回收和自然空调等等。所谓“多能转换”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建筑构件成为多种能量形式的转换器,如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或电能以供利用;二是建筑物实现多种使用功能的转换利用以节省资源。所谓“自然空调”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发挥绿色植物调温调湿、防尘、减噪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功效;二是利用建筑材料和深层土壤的热惰性,通过有效的气流组织,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调温调湿,以改善室内物理环境。因此,自然空调是一种既节能又没有污染的空调方式。
2.2节约用地,开发地上、地下空间
2.3生态平衡。就建筑而言,生态平衡的技术关键是:做好输入、输出物质流的良性循环和能量形式的良性转换。目前这仅仅是一个发展目标,有着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2.4其他含义还可包括立体绿化、智能运行、保护地方特色等等。
3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路
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小环境的创造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声环境以及长效适宜的灵活空间等;对大环境的保护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要小。对小环境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建筑的使用阶段,而对大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将生态策略引入其中,例如建筑的高度和朝向、定位均应综合考虑到地区的各种因素,在建筑周围设置水面,利用蒸发来降低环境温度等等。具体到单个建筑,在酝酿设计时,每个单独要素,如中庭、大空间、构造、屋顶、体量等和各种建筑设备一样重要,应系统地、综合地考虑,同时各种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可能性也归纳在其中。
4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