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一、现状

建设国际化社区,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市民和国际友人享受国际化、高品质生活,核心是坚持国际理念、国际标准,重点是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生活品质。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是深化城乡社区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表达。党工委深刻剖析在“二次创业”大格局中的定位,结合实际,提出建设“具有新时代公园城市特点产业小镇”的奋斗目标,以“产业服务型、文创旅游型、商居生态型”为重点,推动国际化精品民宿、国际化业态提升、国际化志愿者服务站三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体系逐渐系统化。产业体系主要为农业依托型,同时以“小民宿”为方向的旅游业嵌入发展,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当前的产业体系仍然以农业为核心,以休闲、旅游、观光、采果、文创、体育等为衍生产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共同推动街道发展。一方面街道具有特色水果产业优势。枇杷、樱桃、葡萄三大特色水果产业规模成熟、运行顺畅,在规模不断壮大、技术不断更新、现代科技不断融合的趋势下,水果产业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凸显。同时地处龙泉山森林公园范围内,生态保育功能显著,充分体现街道在全域规划中的功能分区特点,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在建设樱桃基地、葡萄基地、枇杷基地、桃源村特色民宿产业示范区等产业基地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开拓路径。另一方面街道“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商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创业、体育业等第三产业皆是未来逐步占据产业版图的重点发展对象。体现“一三”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已不同程度投入运行。

特色水果产业是街道产业发展成果的初步体现,20年的产业发展所积累的成果较大提升了特色水果产业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竞争力。2019年,街道枇杷种植共计19000余亩,年产量0.8万余吨,产值1.2亿余元,规模成熟,产量稳定;樱桃种植共计1000余亩,年产量50余吨,产值30余万元,附加效益强大,极具发展潜力;葡萄种植6000余亩,年产量400余吨,产值70余万元,融合科技兴农,更具规模效益。同时基于水果成熟季观光旅游,吸引20000余人前来观光旅游、体验采果,实现经济效益120余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初具规模。以x村为主覆盖街道全域的枇杷产业通过二十年的发展,成熟的体系、庞大的规模,在农业管理技术不断提升的加持下实现了强大的产业效力,是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x村樱桃基地建设十年,通过农学院的技术支撑,丰富了产业链,提升了果品质量,较大程度增加了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x村以及街道发展带来较大的推动力,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与独特的产业特色,并提升了街道在观光采果业中的竞争力。樱桃沟产业成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乡村公路的美观度,增强了停车场的便捷度,为前来观光采果的游客带来了更加舒适的体验。同时樱桃沟基地成为x大学硕士、博士教学基地,完成了集科研、教育、产业为一体的综合试验基地建设,x村葡萄基地引领了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新方向。基地将现代农业科技运用到基地农产品种植、管理、丰富、繁育等全过程产业链中,与农业科学院密切合作,通过科研院所推陈出新的农业前沿科技,促进葡萄种类更加丰富、产品质量更加优质、采果时间不断延长,引入先进品种,丰富产业链,不断提升葡萄基地在成都市水果产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对国际化社区建设缺乏深入理解

国际化社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向基层干部,更是新上加新,基层干部缺乏对于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相关理念,无所适从,仍然遵循旧思想、老办法。干部缺乏国际化社区理念,理解程度不够深入,整体把握较差,站位高度不够,对于如何建设国际化社区亦是无从入手,就事论事。

(二)特色产业根基需巩固,产业深入融合程度不够

特色水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特色特显不够充分,特色产业优势发挥不足,特色产业需提档升级。一是传承发展二十年的枇杷产业,出现产业园区“老化”现象。枇杷园区管理精细化程度低,果树老化、病虫害等问题较为普遍。二是x村樱桃产业基地已使用十年,综合经济效益较好,但目前规模较小、果期较短、品种单一,规模效益体现不够。三是葡萄产业虽然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存在品种丰富、农业设施良好、规模化种植的农户较少,全域内单体小农户较多,以种植某类品种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渠道不够多元,且受气候影响大,抗风险能力不够强。

(三)国际化社区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不清晰

国际化社区建设虽然已经推动了大半年,但理念宣传不够到位,思想接收程度不够,导致国际化社区建设的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国际化社区建设是全域全方位的工作,xx国际化社区建设核心便是特色产业的“一三”融合发展,以社区为链接形式。但表现出来却是产业是产业,社区是社区,没有一个融合发展的清晰路径。

三、对策及建议

(一)夯实产业根基,加快发挥产业集聚规模效用

自古以来,农业便在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资保障,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夯实农业根基,方能推动五千年文明永续。于xx而言,特色水果产业是农业中的主要产业,是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关键核心。夯实产业根基,便是巩固好特色水果产业根基。要坚持科技兴农,深化与农科院、x大学的合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立合作试验基地,发挥科技产品效用,淘汰低产、老化果树,丰富特色水果樱桃、葡萄、枇杷的品种,推广高产、抗病虫害品种,加快产业的连线成片工作,打造好品牌化建设工作,发挥好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效用。

(二)推动产业深入融合,健全都市观光农旅文产业链

要充分结合自身禀赋,发挥好特色水果产业的优势,推动产业深入融合,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步伐集中力量建设健全基于特色水果产业的现代都市观光农旅文产业链。加快建设步伐,抢占特色模式发展阵地,争先建设好一个产业链发展模式地区,做好宣传工作,快速形成人流集聚地。提档升级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配套,加快完善标识标牌、停车场、道路增花添彩等配套实施,提速推动观光采摘步道、观景平台、展销点位等硬件设施建设。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种植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

首保蔬菜。确保本土蔬菜的自给率,建全蔬菜保供体系。要做大潼南等鲜食蔬菜生产区,做实武隆等高山蔬菜主产区,做强涪陵榨菜等加工蔬菜优势区,做特綦江萝卜等特色蔬菜样板区,做靓屋顶、阳台、大棚等设施蔬菜展示区。实现主城区保供给,区县保平衡,乡镇保自给。

次保口粮。保口粮自给是重庆农业的底线,水稻是口粮的主体,我市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增产潜力巨大。要着力提高水稻单产,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扩大旱涝保收能力,提高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率,鼓励代耕、代种、代收等市场化服务。

强改玉米。2015年重庆玉米产量为259万吨,大部分被用作畜禽饲料。建议扩大菜用玉米、饲用玉米以及饲用高粱、饲用牧草的种植面积。

轮作稻、油。稻油轮作是保证供给的有效途径,重庆油菜籽年产仅49万吨。要扩大油菜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及出油率,推广稻油、稻芋、稻草轮作,深化稻渔、稻虾等工程。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

提质经果。经果业要稳面稳量,提质增效,强加工、拓市场、树品牌。柑橘要早、中、晚熟配套,重点发展晚熟柑橘,提高传统蜜柚等品质;茶叶要红、绿、沱茶组合,着重培育早熟名优绿茶;水果要合理搭配,主攻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当前可适当扩大脆李、香橙种植,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开发杂粮。重庆山水光热富集,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豆、紫红薯等彩色土特杂粮。

养殖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

首保生猪。重庆饲粮资源不足,养殖用地紧缩,粪肥消纳困难,生猪产业不可能再度扩张。“十三五”期间重庆生猪要稳量提质。近期,要依据五大功能区域的科学定位,重新规划生猪产业,重新建立保供基地,加大粪污治理,推广循环生产。远期,要主动向市外扩张,超前谋划市外猪肉保供基地。

次保禽、蛋。禽业占地较少,粪污较小,耗粮较省,效益较高。“十三五”期间,重庆可适度放量肉鸡、肉鸽,稳量肉鸭、肉鹅,着力实现禽蛋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

提速蜂、兔。要充分利用重庆花果、林木优势,重点发展中蜂产业、适度发展西蜂产业。兔业发展对内要引导消费,创新加工与菜品,对外要扩大出口创汇。

转型牛、羊。重庆草山草坡、秸秆、糟渣富足,可用作牛、羊草料。要推广人工种草,以草换肉、以草换奶。要做大澳洲肉牛进口份额。丰都肉牛养殖要以市外、境外为主,县内为辅;肉牛进口要以进口牛肉为主,进牛为辅,运输方式要以海运为主,空运为辅;肉牛加工要以精深加工为主,分割初加工为辅。各环节统筹发力,做实“中国肉牛之都”。

大兴水产。重庆池塘、江河众多,冷水资源丰富,应坚持发展池塘鱼、生态鱼、冷水鱼、观赏鱼。充分利用稻田优势,推进稻鱼工程,助力鱼、菜共生。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1.1农业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金山区围绕“把上海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金山区委、区府建设“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都市郊区型旅游业”,打造一条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的“黄金走廊”,具体内容包括:一条主线,即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景区—皇母蟠桃生态园景区—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景区—海滨景区—山阳田园—漕泾休闲生态水庄景区;二个中心辐射区,即设立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集散中心、枫泾镇中国农民画村农业旅游集散中心;三个重点集聚板块,即在二个中心辐射区的基础上再增加吕巷蟠桃农业旅游集聚区。目前枫泾金山农民画村升格为中国农民画村,它和廊下中华村农家乐都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农民画村和廊下生态园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上海世博观光农园”13家,“世博农家”(2011年全部转为“上海农家”)39家。现有的资源基础有力推动农业旅游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1.2农业旅游产品结构日臻完善

近几年,金山农业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产品结构日臻完善,产品特色日趋明显,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家乐旅游、农业采摘活动三足鼎立的格局。休闲观光农业以休闲观赏为主要内容,如以画为特色的中国农民画村,以农业科技为主线的上海农业科普馆金山分馆等;特色农家乐旅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农家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廊下中华村农家乐等;农业采摘活动则以当季农业产品为主题,让游客自行采摘,体验丰收的乐趣,如吕巷三园农家乐、银龙采摘园等。另外,农业旅游还与节庆活动紧密结合,如每年6月开展的“金山蟠桃节”、“金山海鲜节”,11月举办的“金山张桥羊肉文化节”等,首届草莓节也于2011年底粉墨登场。经过几年运作,这些节庆活动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区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1.3农业旅游市场环境日渐优化

目前,金山区农业旅游已有2个国家级3A旅游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三星级农家乐。这些成功创建的旅游项目,在设施、食宿、游玩、服务、环境等方面为全区农家乐提供了示范及参考标准。金山区旅游和农业管理部门联合食品、消防、工商、物价、文化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区的农家乐进行质量检查,规范农业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游乐设施安全等工作,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健康、快乐的旅游服务,进一步维护游客权益,优化农业旅游市场环境。

1.4农业旅游品牌特色日趋成熟

金山区现有的农业旅游项目都充分挖掘本地人文、地理、景观等资源特色,开发各有特色的农家乐,品牌形象日趋成熟,品牌效益日益显现。中国农民画村——枫泾中洪村以画为魂,作为农民画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的殊荣,成为孕育当地农民画艺术的“土壤”。廊下现代农业园区以农为魂,园区内景点众多,连点成片,中华村有着上海市十大“我喜爱的乡村”的美誉,由锦江国际倾力打造的“锦江农家”,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服务最为规范的农家乐之一。农村新天地、廊下生态园、岑仙苑、农业科普馆等让游客与农业有一次亲密接触。漕泾水庄以水为魂,村区域内水网密布,大棚林立,盛产多种瓜果和特种水产,形成了“瓜的世界,鱼的海洋”等特色农业生态景观。

2金山区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前期规划不到位,旅游开发模式雷同

农业旅游作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就业的朝阳产业,相对其他旅游形式起步较晚,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金山区位于上海远郊,农业旅游发展时间不长,在旅游项目前期启动时,往往缺乏总体规划及市场调研,对现有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对消费群体需求挖掘不深,造成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农业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也缺少专业化、合理化、细致化的设计与实施,使部分旅游项目开发模式大同小异,旅游内容基本雷同,缺少个性化、主题性,特色不够鲜明。

2.2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综合效应欠佳

作为新型的旅游方式,农业旅游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部门不明确、管理规范不到位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指导,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投入与扶持,项目设计起点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统计和评估,服务质量不高、投诉反馈响应慢。这些因素影响了农业旅游市场有序、快速、健康发展,使农业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效应欠佳、核心竞争力不强。

2.3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有限

与传统旅游项目相比,农业旅游的景点景区大多位于郊区,地理位置的因素使其在交通、就餐、住宿、购物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不够完备、齐全,而金山处于远郊,在这些硬件条件上更是相形见绌。在交通方面,景点与全市旅行社系统连接不够,多数游客以自驾游为主,普通游客利用公交车等大众交通工具,仅能到达大致区位,再到景点还需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这就严重影响了客源。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包括住当地农家、吃当地农餐、购当地农特产品,但金山区设施条件比较简陋、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市区游客在食、住、行方面追求舒适、卫生、安全的需求。另外,在农业旅游景区,提供服务的大多是当地农民,往往业务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强,虽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但与专业的服务人员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

3几点建议

3.1利用区内优势,强化资源整合

发展金山农业旅游,要充分利用区内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利用区内便捷的区域交通资源为农业旅游开辟交通快线:沪杭高铁、轨道交通22号线、7条高速公路、金山码头海上航线等为来金山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下一步要利用区内交通枢纽开辟若干条区内旅游专线,解决游客区内交通的问题。要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农业旅游开辟市场,如以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和东林寺为代表的北部民间文化旅游区,以廊下生态园为代表的中部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城市沙滩为代表的南部滨海休闲度假区,三大旅游板块已初具雏形,农业旅游与三大旅游板块相互融合、共同开发,告别农业旅游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

3.2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综合发展

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农业旅游在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关心。相关部门要从全区整体角度出发,统一规划发展体系、合理安排开发内容、培育品牌形象,在完善机制体制、配套基础设施、开发旅游产品、扩大宣传营销、构建信息平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与服务指导。推动建立农业旅游专业协会,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发挥应有职能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产业建设,通过企业融资、吸收风险投资、争取政府资金等形式加快资本的运营步伐。加快农业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旅、文旅、商旅和体旅结合,深化综合发展,延长农业旅游产业链。

3.3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农业旅游作为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要以国家级、市级行业规范为依据,实施提升服务质量项目,强化服务理念,制定服务标准,美化服务环境,规范经营行为。在突出农家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另外,还需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培训在职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技能素质;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在农业旅游产业内形成良性竞争氛围等。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4302

1 引言

有关城乡统筹与旅游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可避免的要以乡村旅游为视角来进行考虑。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战略指导。城乡统筹的主要战略思想是通过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加速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进城务工”,这不仅没有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由于其特殊性带来了城市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初衷。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乡村旅游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契合点。因此,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则凸现出来,乡村旅游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2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辩证关系

乡村旅游为何能够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路径,笔者认为应该从乡村旅游为提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动力,条件和创造的平台来加以分析。

2.1乡村旅游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个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的实际收益为其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动力。乡村旅游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实际收入的提高不仅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打消了到城市务工赚取收入的想法,而且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为这种想法创造了现实的经济环境依托,从而对富余劳动力产生了现实的吸引动力。二是乡村旅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第一产业的纵深发展,扩大了经营的范围,经营范围的扩大与深入又需要富余的人力资源加入到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去。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推动力。

2.2乡村旅游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传统的农村经济方式更多的是依赖于传统农业,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富余程度进一步加大,而与之相配套的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则显得愈发不足,作为服务业的乡村旅游业因其自身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刚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从而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扩大了空间。如:农家乐,田园观光度假景区,生态农庄等旅游形式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依托,为成功转移塑造了典范。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总体并不高顺应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缺乏的这一特点,由于服务业的某些特性使得职业技能缺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能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中去,这就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障碍就地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2.3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平台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从宏观层面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一个现实可操作的平台。由于区位和经济的原因,农村地区创业实体严重不足,如何寻找一个可行的路径来实现农村地区创业实体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一个大的平台作为依托,乡村旅游作为这个依托的优势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由于其与农业及农村的极强关联性使得它能够轻松实现“农旅结合”的就地转移方式。依托农村一些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更加相对轻松的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去,从而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增加农村的创业实体,提升农村地区经济。

2.4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富足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人力资源的保障,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业中来说明乡村旅游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经济收益的提升,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更愿意参加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最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又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农业及其所带来的一切可为旅游所利用的要素,农村劳动力的富足使得农业的发展更加有人力资源的保障,人们更多的参与到农事农活当中,这无形中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创造了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农民发展农业,再利用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反哺农民、提升农民收入从而促使农民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断升高的这么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3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建议

3.1政府主导,搭建桥梁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搭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桥梁是极其重要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为依托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宣传,同时出台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政策,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创业和就业指导来搭建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渠道和桥梁,帮助农民尽快建立起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的思想,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以旅游业与农业相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构建可行的参与模式

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只拘泥于口号,要让农民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乡村旅游能够给他们带来生活和收益的提高才能有效果,效果的体现要让农民深切的体会到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带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提高,因此,要以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有创新的模仿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典型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模式,优化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方式,让农民更加放心大胆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运营中去。

3.3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

实现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保障经营管理、投融资管理以及政策支撑等方面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有序、有效,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4结语

在城乡统筹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动力和转移条件,同时创造了一个确实可行的平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无论是作为旅游业的重要一部分,还是作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综合效益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飞.城市周边旅游村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J].旅游学刊,2011,(11):10.

相关期刊更多

博览群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

民族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国航空旅游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