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林业品种生命强度低、繁衍期长、抗病害能力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只有通过林业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旧产品更新换代,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发展中,病虫害严重、成活率低、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均是林业治理的难题,传统过于粗放的林业管理模式下,作物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等均无法保证控制的精确性。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林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程度,实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经营目的的基本性质不变,但是林业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森林资源来开展的,而林木资源又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特殊性,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体现出以下特点。
(1)多产性:森林资源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地下资源、景观资源,甚至各种微生物等,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主要是森林资源,故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发,相应的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多产性的特征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2)多目标并存性:森林资源所提供的各类林产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要将林业产品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性效益发挥出来,故体现出多目标并存性的特点。
(3)资源约束性:尽管任何企业的经营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问题的制约,但是林业企业的资源约束性更为突出,其包括垂直约束与水平约束两个方面,其中垂直约束是指森林资源主体生产量锐减,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后续产业;所谓水平约束则是指企业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投入不足。因此要针对资源约束问题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替代生产,开展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林业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各种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影响,湖北地区林业经济技术创新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湖北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模仿的方法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基本上属于对引进资源的照搬照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输出国,这种创新模式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仅为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所以技术积累方面无法做到长远规划,且技术壁垒、进入壁垒的制约也会对模仿创新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林业企业实施模仿创新模式受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组织障碍、技术障碍、经营障碍等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比如市场环境,尤其是资金与技术市场供给不畅,相关政府调节幅度小等。因此,林业企业模仿创新缺乏外在的激励条件,企业不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3.2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林业企业而言,资金更是其生存发展的“催生剂”,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湖北林业企业、乃至全国的林业企业缺乏资金支持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现有投资体制的影响,林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资金瓶颈主要包括两个,即市场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发育还未成熟,不仅风投企业数量严重不足,且资本市场也缺乏一个风险资本市场化退出机制,未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市场化投资融资渠道,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也明显不足,以湖北省为例,70.2%的政府资助及直接支持的发展计划项目、基金计划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主要资金来源还必须依靠自身的积累,我国大部分林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均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积累,但是多数企业无法在科技成果吸收与创新中投入充足的资金,尤其是利润水平较低的林业企业,更是对技术创新产生严重阻碍,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自然条件影响大等非经营性负担。一方面,林产工业、林化企业等加工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所筹技术创新资金十分有限,林业项目投资风险较大,银行投入时较为慎重;另一方面,我国风险担保机制有待完善,企业贷款回归率较低,故金融机构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支持投入较小,由表1可知,2013年湖北银行资金仅占其科技活动经费的4.35%。
3.3人才资源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与实现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完成,技术与人才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多数林业企业均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再加之国内外人才的竞争挑战,导致林业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对于湖北地区的林业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质量、创新型技术性人才。很多林业企业职工缺乏创新意识与足够的经验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企业人才创新资源的匮乏已然成为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析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且传统观念过于侧重市场,忽略了科学研究,此外,林业企业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对高科技人才的流入有一定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缺少具有创新意识及风险意识的管理人才。技术创新并非单纯性的技术发展过程,其需要集技术、管理、营销专业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风险意识。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管理者通常具备较为突出的行政管理能力,却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意识,管理方面缺少吸引技术性人才的能力,导致企业内部人才短缺。
4提高林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4.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及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林业企业也未彻底摆脱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林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缺少高技术含量的林业产品,这些因素均会降低我国林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甚至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符。因此要不断完善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林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提高林业的生产水平。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明确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将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科技活动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林业产业中来。对林业科技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从整体与局部的着眼点推动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宏观上,加强中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微观上,在区域内建立专业的科学技术学院,促进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4.2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远远不够,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将银行贷款、直接融资、风险投资等集中到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来,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企业除了要增加自身的积累外,可选择恰当的时机成立股份公司,也可进行股票上市筹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等。相比其它企业,林业产业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林业企业要抓住这一特点,向政府部门争取更多的减免税政策,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成果补偿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创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发明活动,将林业技术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林业企业还要注重引进外资,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设备的改建、扩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活动,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引进大量资金,而且可以向林业发达国家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经营与技术。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技术创新活动融合了管理、技术、研发、营销等各个专业理论,体现出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现阶段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使其成长为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企业在与外资交流、合作时,要有意识地派遣潜力大、观念新、能力强的人才参与其中,通过项目培训丰富其管理理论知识与经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提高与升华。其次,企业自身要不断充实技术研发力量,大中型企业综合条件较好,可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每年从销售额中拨出一定比例的款项用于技术创新;如中小企业不具备建立科研机构的条件,可通过聘请顾问、客座研究人员、合作共建、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5结语
【关键词】金融中介 资金融通 经济增长 作用
一、金融中介概念界定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系统和非货币的中介机构。货币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货币;非货币的中介机构只履行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对自身的货币债权的中介作用,这种债权采取储蓄存款、股份、普通股票和其它债券形式。
金融中介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与经济运行关系密切,金融活动的范围、质量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绩效,几乎所有金融活动都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心展开的,因此,金融中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金融中介本身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个体系的运作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金融中介实现了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
众所周知,工业技术的诞生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由此要求产品突破狭小的地域范围,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交通运输业应运而生.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物流范围扩大,效率提高。
人类在构筑铁路和航线这一庞大的有形网络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成为现实,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促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增,金融市场形成,银行等金融中介组织,信贷等金融中介工具产生。募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诞生,与之匹配的证券市场出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出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收缩和转移成为可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使资本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范围的拓展产生了信息沟通的需要,提高物资流动,资金流动的效率和减少盲目性,前提是信息的沟通,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同属于服务行业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信息业各自功能的发挥,实现了资金、信息与物资流动的匹配,保证了实体和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
信息革命引发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技术范式,解决了信息传递和商品交易过程中的种种难题,而且促进了从金融中介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到金融中介介质等的全面创新。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中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渗透能力更强,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资产的证券化大大提高了实物资产的流动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满足了实体和虚拟经济投资和规避风险的多种需要,并使资金流自动化成为现实。
(二)金融中介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首先,正是各种金融中介的存在,导致了资本创造机制的产生,才使货币资本顺利导入到产业资本循环当中,满足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
其次,金融中介把财富的价值形态和权利从各种实物形态中剥离出来,券化为虚拟的金融资产,从而使社会财富能以符号的形式方便地流动,使资源配置范围获得了无限扩大的可能性,配置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真正进入了效率化时代
(三)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费用。
人类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以不断降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历史。首先是定期集市的出现,拓宽了交易的选择面,提高了在既定交易费用条件下的成交率,它不仅降低了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偶然性和等待的时间成本,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交易费用;紧接着是货币的诞生缩短了交易的中间环节,使交换变得更为顺畅,节约了交换所需要的搜寻和等待成本。
商人的出现仅仅是交易专业化活动的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易技术的创新,商人之间出现了分工: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每次专业化都带来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同时使得市场制度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交易的专门组织――商业企业出现了,结果是交易费用的进一步降低,交易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交易范围的扩展,刺激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带来了资本要素市场的出现。
(四)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首先,各种金融介质的存在为资源存量调整提供了条件,使得企业间的兼并,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能够因成本下降而成为可行。重组不仅能实现生产要素存量的重新配置,而且可实现企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促进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此外,金融中介还推动了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如控股公司的多级控股导致企业集团的出现。
其次,金融中介使筛选企业经营者的机制社会化。在小商品经济即高利贷时代,企业经营者一般是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筛选功能的基本上谈不上。货币银行金融机制产生后,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筛选功能开始加强,即缺乏专门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一般难以取得银行贷款、证券,证券市场、投资银行等新型金融中介的活动,把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从单一银行体系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企业的经营机制获得了极大改善,使企业的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险业 区域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概述
1.1现代保险相关范畴界定
现代保险包含了保险活动和保险产业两个层次、两个组成元素的内涵。在其产业形态上属产业经济学范畴,在其空间依存性上则属于区域经济学范畴。
保险活动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而保险业的发展,也必将对当地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影响。
图1-1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示例
1.2区域经济相关范畴界定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空间经济系统。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地域空间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
在经济学中,通常将区域看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对于如何科学地界定经济区域,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探索过程。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增长
2.1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2.1.1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却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就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人为分割问题严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各组成部分构成合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体系;二是资本市场存在着发行上市方面的政策歧视,使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覆盖面不全。股票市场在设立之初就定位在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上,所以市场的入门条件大幅度向国有企业倾斜。
2.1.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受综合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影响,我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带之间差别较大,各区域的人口收入与公共服务的差距也正在拉大。从全国来看,在全国233个地区级城市中,东部占了103个,占全部城市的44%。中部拥有90个,占全部城市的37%。西部却只有40个,占全部城市的19%,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带经济发展差异巨大。
2.2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各经济区域实现共同富裕,各种区域问题的顺利解决,都有赖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一般采用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作为尺度,区域经济增长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3.现代保险与完善城乡杜会保障体系
3.1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灾害发生在时空上的不平衡性
受综合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也经常发生。同时各类灾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也极为不均衡,
3.1.2保险业对发达区域的“锦上添花”与欠发达区域的“雪中送炭”
从全国范围内来讲,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优异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与农村范围内来讲,城镇经济发达程度优于农村;即便同是在东部地区,上海、北京又优于其它省市,同样是城市,经济发达程度也差距巨大。对经济发达区域而言,保险业“锦上添花”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险的作用就功不可没。
3.2统筹我国保险业空间布局,促进区际经济协调发展
3.2.1保险业自身的区位选择
区域经济中心还具有显著的特征一层次性,不同地域内的城市,由于其聚集经济能量的能力不同,各自的经济吸引力或辐射力也就不同,从而经济中心呈现层级分布。这也是为什么众多保险机构把总部设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较高层级的经济中心,而把二级机构和更低级别的机构设在其它省会城市和地市州这些较低级别的经济中心的原因,同时运用区域经济中心原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上海拥有几十家中外保险机构而在我国的却只有一家保险机构。
3.2.2经济腹地与现代保险业的区位选择
现代保险业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也必须考虑一个地域的经济腹地大小和丰厚度。一方面,保险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必须考虑经济腹地载负的经济资源是否和保险活动的聚集需求相适应,经济腹地要能够为保险活动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活动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将有助于促进经济腹地的进一步形成。就城市分布来看,目前全球位于较高层次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无一不是保险业相对发达的,我国也不例外,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宁波等。
3.3加强保险业行业合作,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整体作用
3.3.1地方(省、市、区)合作
自1995年我国保险法正式颁布以来,分布各地方区域(省、市、区)的保险机构越来越多,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保险人才的争夺、对于客户资源的争夺、对于分销渠道的争夺等等,都让这个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在各地不时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所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辖区的各保险机构均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行业整体的利益,更谈不上区域内行业间的合作。而实际上,地方区域(省、市、区)内保险行业是一个整体,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使整个区域内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3.3.2全国范围内合作
全国范围内合作,界定的是在我国行政区域范围内保险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没有什么还能称得上是秘密,没有什么信息是人们不知道的。作为我国保险行业来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在经济社会中实现共赢,共同发展。
3.4现代保险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3.4.1做大做强现代保险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
我国保险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区域的经济大发展,也必须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更大更强的保险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险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4.2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赋予的淡水、土地、森林、草地、海洋、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地形、气候、地理位置等都属于自然资源范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人在推进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和占用耕地,环境损耗和污染加剧,导致一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这一急迫的课题,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措施,而保险业做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事前预警、监督和事后的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必定可以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
3.4.3发挥保险业的事后补偿作用
现代保险在突发事件和灾害管理中具有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的功能作用。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己为灾害管理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方面己初步显示出积极作用。灾害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起国家财政、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共同参与和负担的体制。因此,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就应当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明确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增加减灾投入,建立地震、洪水、核事故等巨灾保险制度。
结束语
保险业的发达,一定是某一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的综合体现,保险业不是一个孤立于区域之外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辅相承,通过实现区域的和谐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郑伟.《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保险研究》,2006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国农业尤其重要,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形势的紧迫性,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将给我国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其他方面经济的发展一旦少了农业的支持,也必将出现大的问题。所以,加强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与经营也将受到市场活动的调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农民到底应该种些什么、养些什么也必将由市场决定,绝不是农民与政府脑门一热就决定的。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农民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顾市场发展趋势,造成了粮食生产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农民却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
1.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稳定的投入计划,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随机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到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修建完成的,这些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1.3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劳动力过剩,城乡户籍差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秩序。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受制于户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农村人口也很难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进一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业创新体制的建设,设立国家级的农业创新基地以及地域性农业创新示范单位。企业也要增大对于创新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加大对于创新型农业生产单位的支持。加大对于高科技农业的研发力度,实施现代农业高科技项目,争取尽快地获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农业生产成果。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需求,加大对于优良农作物以及禽畜良种的推广,积极进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对于农业科研的经济支持力度。
2.2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要以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高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比重。增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增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良畜牧业试点单位建设。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预防,增大基础建设,完善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构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对于国际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
2.3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困难重重。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适当调整目前的粮食直补标准,增大对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行综合性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准则,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金融体制,确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放弃地域思想,开展跨区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
2.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增大这些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农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配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围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国外投资商多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的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