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推崇,但煤化工产业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分析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二氧化碳的危害,并针对现状对节能降耗及二氧化碳的处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化工产业;若干问题
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加重温室效应,还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要控制煤化工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目的。
1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对碳含量较高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经济要求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实现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其特点。
1.2.2低排放。
低碳经济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较高,所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都必须得到控制。
1.2.3绿色能源。
在低碳经济中,要求选择对环境无害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绿色资源。
1.2.4针对所有温室气体。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含了二氧化碳,还包含其他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2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产业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违背了低碳经济的根本原则,所以煤化工产业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实际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个行业是火电、冶金、建材,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们针对的却是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这种情况;而冶金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建材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排放量前三的行业都无法改变,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产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对于低碳经济而言,我国的各行业中目前能改变的是煤化工产业,所以煤化工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两极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对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会导致低洼地区被淹没、土地盐碱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土壤回填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将会越来越严重,简单的填海工程将失去作用。
3.2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带移动
对于地势较高的内陆地区,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目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此而改变。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化,一些动植物可能会因此而灭绝,人们的生产养殖也会受到影响。
4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资源的使用。对于我国而言,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出台各种规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尽快脱离对煤炭的依赖。对于煤化工产业,需要研发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
5处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对于工业上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将其进行深埋处理。对于我国而言,地下埋存目前还没有被证实安全可靠,是一种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长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展。
5.2设施农业吸碳
可以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佳办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施。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势必会成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树造林
目前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绿地在吸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对于通过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较大而难以实施,所以需要长时间开展。
6结语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立即实现低碳经济,所以需要长时间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者:刘永泽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乐.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摘要】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原有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模型进行修正,对中国1978~2012 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的时间区间内,中国的人均GDP 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不存在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的结论,而是呈现正“U”型的关系。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人均GDP;库兹涅茨曲线
【作者简介】周塔尔才让,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多家国际环境监测与预测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从2006年开始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 左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过量的排放对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稳定有着严重的威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举行的三次会议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目的在于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并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做了规划,确定了各主要国家的责任与减排目标。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面临由于生态环境带来的国际环境约束,因此,中国在未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关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描述人均收入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假设,最先由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他认为分配公平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即在坐标轴上显示为倒“U”型的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同样存在一种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于这一假说,学术界研究结论不一。支持者认为,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替代、贫困减少以及市场机制中产权的清晰界定会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一些实证分析结果也证明了某些环境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倒“U”型的趋势。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将收入作为外生变量具有内在缺陷,而且在低收入阶段环境恶化严重的条件下,经济是难以持续高水平发展的,也难以达到环境改善的转折点,在这一观点背后同样有相关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一定会出现倒“U” 型的趋势, 也会出现“N” 型、正“U”型、单边递增型曲线等等趋势。这些研究除了理论上的差别之外,还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研究阶段或者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污染物排放等,造成了结论上的差别。
本文在研究中将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研究的重点是考虑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区域性气候反常的威胁。另外,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受到瞩目也是本研究选择其作为重点的原因。关于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一些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研究结果显示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中的倒“U” 型关系,而以中国或者中国的某些省份、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由于文献之间选取变量不一、研究区间的差别以及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同时,选取区别于已有文献中的变量与阶段,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所谓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中的“拐点”。
三、模型选取与变量说明
(一) 模型的选取
首先,在做实证分析之前要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假说中的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文章在研究中假设存在库兹涅茨拐点,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的趋势,也就是假设该模型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且方程的二次项为负数。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一般将污染物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在选择解释变量的时候,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选择,有用人口规模的,也有用经济发展状况的等等。本文针对研究的主题,在模型中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选取Shafik (1992) 使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的二次方程形式,并取对数使模型的方程线性化,表达式如下:
LnCO2 = α + β1LnINC + β2(LnINC)2 (1)
其中,式(1) 中的CO2 表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 INC 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实际GDP来衡量;对各变量取对数是为了在分析中使模型线性化。
(二) 变量说明与相关数据的处理
首先,关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的衡量。许多文献在研究中常使用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指标,由于世界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的时间区间较短,很难涵盖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阶段,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主要指标。在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使用了按照物理学中的相关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而转换成的标准煤消费量来衡量,由此可以通过物理学相关公式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除以人口规模获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中国工业生产常用的标准煤燃烧系数以及现有技术条件下工业锅炉的效率,经过计算可以折算出1吨标准煤可以产生大约2.62 吨二氧化碳。通过查阅1978~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得到相关原始数据,经过折算可得到历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如图1所示。
其次,关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确定。本文采取文献中常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标准,将历年的名义GDP 通过以1978 年为基期的GDP 平减指数折算为以1978 年为基期的实际GDP,然后与历年的人口规模相比得到历年的人均实际GDP。对1978~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原始数据处理后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果。
(三) 实证分析与结果说明
根据模型(1) 的说明对上述数据取对数,然后使用eviews5.0 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处理,结果如下:
LnCO2 = 2.010 - 0.802LnINC + 0.091(LnINC)2(2)
(2.53)(-3.67) (6.10)R = 0.99 R2 = 0.98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方程拟合度较高,各参数的检验以及模型的总体检验都可以通过,即该模型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另外,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二次项系数为正数,说明该方程并不是如模型假设那样的倒“U”型曲线,而是正“U”型曲线,显然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假设不符。但是这一结果与另一些相关文献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同,都验证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中所描述的倒“U”型曲线,而有可能是正“U”型的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对回归后方程的分析可知,方程为正“U”型曲线,曲线的拐点发生在人均实际GDP大约为90 元(取对数后大约为4.5) 的时候,1978年的人均实际GDP 为379 元(取对数后为5.9),即图3 中Ln (INC) =5.9 的时候,即模型所假设存在的拐点发生在1978年之前,因此从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即1978 年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一直是一种单边递增的函数关系。
四、结论
(一) 实证分析结果的理论解释
对于假设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是倒“U”型曲线的研究本来就存在争议,大多数支持者的实证分析结果数据和经验源于发达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由于早期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数据缺失以及不同污染物与经济增长存在的不同关系等原因而存在争议。因此,一些学者对于库兹涅茨曲线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研究主体而言的,不同的国家地区,污染数据采集的时间段不同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即使上述研究主体与时间段相同,不同的污染物也会出现不同的曲线。因此,单纯依靠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而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与已有的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验证并解释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单边递增的函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 实际意义
此外,通过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模型假设中二者存在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是倒“U”型的,而是正“U”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单边递增的关系。这说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生产中对于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快速消费,新兴能源的研发以及使用还不足以替代现有的主要能源,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化肥对农作物燃料的替代不足以及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膨胀性使用等等,确实带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因此,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仍需承受较大的环境压力,尤其是温室气体对区域气候带来的威胁,中国仍需要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环境问题。
关键词煤化工;二氧化碳;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112-01
目前,众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突破煤化工产业的高碳困扰,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研究煤化工产业中的新兴技术来解决煤化工产业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1煤化工产业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常见以及化工产业中向大气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因为大量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会导致全球的气候变暖,从而地球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而我国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们可探测的煤炭储存量超过了1万亿吨,因此作为我国主要的资源利用产业,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产业。
但是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我们从煤炭及石油元素的够成上可以看出:煤中氢原子及碳原子的比在0.2-1.0之间,石油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比在1.6-2.0之间。在煤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用煤来代替石油生产出石化工产品会由于氢原子与碳原子比调整等原因,向外排放过量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
在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也面临这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
首先,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把固态煤在高压高温下与氢气进行反应,让煤炭直接转化成液体油。在反应的过程中,煤中的氧与反应环境中的氢气结合,产出二氧化碳(据估算,煤炭直接液化中每吨液化粗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2 t)。其次,间接煤液化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是经过三个大步骤:煤的气化、煤的合成、煤的精炼。在这三个过程中,煤的气化和合成中会排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据估算,煤间接液化过程每吨液化产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3.4 t)。
在煤制烯烃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算,若根据每吨中间产品甲醇进行计算约为2.2 t,若根据每吨最终产品烯烃进行计算约为6.2 t。根据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工艺对其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估算:煤化工产业中因生产以上煤化工产品将会排放出超过2亿多t的二氧化碳。所以,煤化工产业中将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压力。
2煤化工产业中节能减排技术
从对煤化工产业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煤化工生产的单元及工艺比较复杂多样,必须重视加强对整个煤化工产业的效益分析,提高科技节能的意识及技术,不断地降低煤化工产业过程中的生产消耗,促进煤炭资源的绿色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下简要介绍几种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
1)开发大规模气化技术。煤气化生产技术一种煤炭综合利用率较高及洁净煤水平较高的重要节能技术。同时,煤气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煤化工、煤造油等重要煤化工产业之中。但是,大规模的气能技术的开发,需要继续以高效生产、经济、环保为目标深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在气化过程中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现代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气化压力朝高压化发展、气化炉向大型气炉发展、气化温度向高温化发展,以此不断提高煤炭有机物的充气化程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多联产系统的运用。运用多联产系统可能集成各类资源进行综合运用,充分考虑资源、能量及环境等各种因素。例如,采用新型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将富一氧化碳的气化煤气充分燃烧,从而替代富氢的焦炉煤气。通过对多联产系统的应用,若采用新型的双气头多联产系统不仅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节约了水及煤炭资源。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多联产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节能目标。
3)煤与焦炉、高炉气制和二甲醚大型化技术的应用。众所之知,甲醇可以应用于在多个领域,包括天然气、焦炉煤气等。由于,煤变油的过程对于煤质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对于高硫、高灰劣质煤等不能应用与煤变油的过程,但是却可以作为甲醇的生产原料。通过焦炉煤气制备甲醇,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3总结
综上,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从而,大大减少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结合煤化工生产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引进国内外等先进的节能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煤资源的深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发展煤化工,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工程,促进煤炭深度加工”。通过纲要的要求,发展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结构,通过节能减排及洁净煤技术,集中处理在煤化工产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国内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低碳城市
Abstract:
he advantage of Low carbon citi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rbanis toreduce carbon emissions.S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arbon emissions shoud be part of thecity planning.This articleis from the neces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assessment to calculate the city carbon emissions and discusses the targets land use patternto the city's lower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urban planning accurately.
Key words:low carbon;Land Use;City planning;Low Carbo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排放量评估应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低碳城市的终极目标就是减少碳排放。评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影响,对城市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合理的计算,研究城市在产业、建筑、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碳排放水平,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是发展低碳经济、是制定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
1.1 碳排放量评估应作为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步
精确计算城市碳排放的水平应作为城市规划的起点加入到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只有正确的把握城市碳排放的情况,才能明确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方向,才能制定相应有效的减排措施。这种碳排放量的评估实质上是对城市规划方案的碳排放情境的预测分析。正式这种预测分析的提前完成是今后制定一系列减排政策的依据。
1.2 碳排放量评估有利于城市低碳减排目标的制定
近年来随着低碳城市理论的发展,碳排放量情境评估分析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应用。IEA的《全球能源展望》、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情境研究》,分别基于投入产出、IPAC模型等方法,对我国中长期的碳排放水平进行情境分析。《全球能源展望》基准情境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50亿吨增
长到2030年的110亿吨;《中国能源报告》的结论则认为200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为25.19亿吨和31.47亿吨(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92亿吨和115亿吨),与IEA参考情境下的碳排放量相近;《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情境研究》得出中国碳排放总量于2040年达到最高值。
2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计算及相互关系
2.1 城市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
在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碳排放量指的是在城市和生产消费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该量的基本公式为: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吸收总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产品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农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他。
二氧化碳吸收总量主要是指“林地吸收二氧化碳总量”
2.2 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是指农田、森林、草地、湿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变化。通常来说,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一般计算林地、草地的碳吸收量及农业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其他如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在能源排放总计算。对于城市来说农业用地有限,因此不是计算的重点。
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而破坏和认为减少森林面积就会大大降低森林碳汇功能,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森林被转变为农业用地后的十年,土壤的有机碳平均下降30.3%。
3 减少碳排放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3.1 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混合利用实质上是指该地块在功能上的多样化布局和使用,不同功能的混合可以有效是缩短交通距离,降低城市的运行压力。土地混合使用应在控规编制阶段所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应具有控规的法定效力。作为规划结果的土地混合使用,应在同一个地块有超过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因此在引导混合用地配置上提出一下几点。
3.2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减少碳排放
可通过一下几种土地的直接利用来降低碳排放
(1)减少地面硬质铺地。地面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和通气透水可有效的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大面积的硬质铺地隔绝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从而降低了这种土壤的自然功能。
(2)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可在使用周期内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的消耗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3)基础建设低碳化。城乡基础建设过程中,应改变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以运输量大,能源消耗低,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为主导,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以非机动车为辅助的交通模式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
3.3 增加碳汇直接减少碳排放
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成长中的树能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而砍伐树木后退化的土壤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利用不同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观测资料对1981-2000年间中国大陆植被分析结论包括:在此期间中国年均砍伐树木的总碳汇为0.096~0.106PgC/a(1P=10 15 ),其中森林年均碳汇最高为(0.075 PgC/a),其次为灌木丛(0.014~0.024 PgC/a),最低为草地(0.007 PgC/a)。而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储存量为每公顷71.5吨;因此增加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是最直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的策略。
4 结语
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碳排放评估对城市的发展将起到长期结构性作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期,应尽快确立碳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系统,并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坤明, 等. 低碳经济论[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7.
[2]丁宇.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中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J]. 规划师, 2005, 21( 1) : 104- 107.
[3]曹康, 王晖. 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的变迁[J]. 城市规划, 2009, 33( 9) : 44 - 51.
[4]张文辉, 张 琳. 现代性转向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J]. 城市规划, 2008, 22( 2) : 66 - 70.
【关键词】 碳捕捉;碳存储;行政许可;储存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71-01
“为实现全球升温幅度小于等于2摄氏度,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减少一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50ppm以下。”环境理论界有此假定。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应运而生,通过碳捕捉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再凭借碳储存手段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与大气隔绝的地方)。
欧盟内部已经达成碳捕捉和储存协议,在法律规定方面呈现积极态势,为了确保其成员国在碳储存的管理上有统一规范,2009年制定的《碳捕捉和储存指令》对CCS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包括,捕捉存放的范围、场所选择、勘探、存放许可、委员会审查、检测、申报、泄露补救、关闭、事故处理等方面。按照该指令的设想,欧盟成员国必须将该指令转化为国内法,到2030年,二氧化碳存储量将达到1.6亿吨,约为欧盟要求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的15%。
相关试验设备的具备是引入该技术的前提条件。欧盟运输设备委员会准备了十亿多欧元,而各成员国也在能力范围内承担份额,但是该技术的后续传播与发展在CCS指令中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取而代之的是在既有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协调框架下对各成员国的投产给予经济奖励,但条件为使用该技术的大型发电厂应于二氧化碳排放的范围内出示排放许可证,而此类证书的持有主体为关涉企业,取得方式通常为有偿取得。当二氧化碳按照CCS指令被离析、存储,该出示排放证明之义务可豁免。换言之,申请排放许可与否,抑或以配备CCS技术代替,对于关涉企业来说,仅为经济问题。
毋庸置疑,CCS指令涵盖了发展该技术的意向,但应当具备一定前提,即新建的发电厂功率达到300兆瓦,并为分离和压缩设备留出改良余地。分离和压缩设备的改进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必须得到保证,合适的储存场所的存续尤为重要。欧盟在2015年将对CCS指令的落实进行审查,届时将确定发电厂的强制性排放指标。那么,各成员国应否无条件地接受此种协调?事实上,欧盟成员国可以拒绝在其全部或部分领土上建造二氧化碳存储设备。依欧洲采矿业相关规定,CCS指令一方面规定了勘测储存场所的许可程序,另一方面也规定了其运行的许可程序,各成员国十分慎重,保留了对二氧化碳存储设备的控制权,而欧盟委员会的许可草案也必须经过成员国审查,以增强审查的可靠性。土壤本国之命脉,当储存设备的建设触及到成员国的底土时,如勘察必须钻孔时,勘察储存场所必须经过许可。相较而言,于任何情形下,二氧化碳储存场所的运行都必须经过许可。